欢迎来到专业的畅运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事迹材料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党史学习 > 正文

2024年度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发展史内在逻辑(5篇)

时间:2024-10-27 15:18: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发展史内在逻辑

  

  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发展史

  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发展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都追求着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也深知当前所处的优势条件,思考着怎样发掘资源,再辅以科技和人才优势,进一步发挥我们的优势,打造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中国。

  然而,这一切的成果和优势,都烙印着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抗战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因此,我们应该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发展史,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发展潜力和实现中国梦的目标。

  一、党史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先进、最有组织和最高效的力量。为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作用,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阶段的党史:

  1.党的创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在近代中国各种饱受民族矛盾、阶级分化等各种危机冲击的时候,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逐步发展,中国革命之路像流浪者一样蜿蜒曲折。而这一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革命人民发生了伟大的历史变革。

  2.中共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在全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到马日事变,一路可谓英勇无畏、代价惨重。建立长征军政府,创建红军,开展土地革命等反汉奸民族、民主民生斗争,促进了战争的胜利以及国共和平和解。在新的旗帜下,顺利的建立了新中国,中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创世纪力量。

  3.建国以后党的发展历程

  中共的发展不仅出现在自己生存在中国革命战争的过程中,而且有了新中国的建立以后也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阶段中,中共的领导聚集了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建设的领导人,为中华民族在世界上再次崛起种下了越来越浓重的根儿。

  二、新中国史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生,我们自主完全的实现独立自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稳定的日子。新中国成立如此漫长的历程,也值得我们去弄懂、去学习。

  1.胜利的建国

  1949年,新中国正式成立。经过革命战争的洗礼,中华民族获得了自由独立、民主在全国范围迅速振兴发展、人民生活愈来愈好的政治环境。此后,中国社会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来

  推动建设。其中,大力发展工业和建设农村新社会的努力,民族经济逐步走向繁荣富强,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使中国得以迈向更高阶段的社会发展。

  2.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新政治阶段,经历了国家社会主义、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国家社会主义时期,工农业逐渐得到有效推动,城市和农村得到了巨大发展。在大跃进时期,完成了经济主义的发展之后,中国开始消除大量浪费和掉队的干扰,开始发展适合中国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制度,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民主建设。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引进了西方文化,也逐步发现了自己的文化自豪感。

  三、改革开放史

  改革开放是中国领导层对中国一些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问题的关注,以及寻找对策来加以解决的开放性政策。实施改革开放让我们打开了发展大门,为发展打下了巨大基础。有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改革开放进行历程:

  1.改革的背景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经济已经面临严峻的瓶颈。恢复和发展经济之路,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此时,中国的经济极为困难,市场力度很小,不管是地方还是中央政府经过了长久的摸索,终于寻求了有效的切入口,采取了中国特色的改革模式,逐步

  推动了金融,市场化等经济领域发展。

  2.改革的形式和意义

  改革是多方面的,从全面推进到逐步推进,从实际情况出发,再逐渐提高到更高的形式。改革引领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3.开放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已成为中国发展的新时代,使世界各国瞩目和关注的方舆。中国改革开放的每一个转折点的经验也都遭受着世界各国的借鉴。香港的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获得了极高的发展,同样的,改革开放也解决了中国社会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像城市、农村日益严重的问题和经济发展的危机,使中国日益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四、社会发展史

  社会发展是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需要了解下面几个方面,全面认识中国社会的发展。

  1.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

  20世纪以来,中国发生了重大的社会变革。从社会冲突到国家改革,中国不断地引进和探索新的制度,加速社会变革进程。中央政府在实践中国复兴的道路上的旅程,也并不像想象那样平流的。

  2.中国特色报告的创制

  当条件许可时,官员们披着中国特色的保护拔高着中国的特殊性,建立起中国特色报告。由此导致中国经济的一次夺命摔跤。这一独特的经济实践,也对中国的转型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3.中国回归世界舞台

  中国回归世界舞台,首先是由于中国人坚定的追求,要在现有基础上更加领先,这是中国归来的另一个关键。这一次回归,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经济强大的背景下维新理念,创新实践深化思考,开创了更加辉煌的发展伟业。

  总之,努力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发展史,是学习历史,为未来做准备和奠定基础。对于我们来说,了解并把握中国的发展轨迹,习惯于在历史中挖掘法则,可以让我们在未来路上越走越稳健,为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打下基础。

篇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发展史内在逻辑

  

  第2期2022年3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2Mar.2022党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邓小丹10091)(广东开放大学,广东广州 5

  [摘

  要]把党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教育部为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目标上一致,在教育内容上互融互通。高职院校应在建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内容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实践载体等途径,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党史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党史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逻辑;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2-0060-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2011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强调,“各地各校要将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作为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在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并对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党史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准确把握党史教育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逻辑,弄清楚“为什么融入”“融入什么”“怎么融入”,对推进高职院校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意义重大。

  一、党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逻辑党史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党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符合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实现立德树人总任务的现实需要。(一)价值逻辑: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1]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的育人功能,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党史学习教育。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把学习党史与党的事业成败联系在一起,他说:“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2]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高校开设“党的建设”“中国革命运动史”等课程,以此来教导人民正确认知革命形势,了解、接受、执行党的[收稿日期]2021-12-08[基金项目]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研究”(项目编号:19FKSB009);2019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GD19CMK08);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广州教育改革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8ZD001)。[作者简介]邓小丹(1981-),女,四川广汉人,广东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山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

  革命纲领和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史学习教育把学习毛泽东思想和党的历史相结合,强调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青年,培养坚强的革命接班人。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多次组织党史学习教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拨乱反正、总结教训、解放思想,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确认识党的历史、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1世纪以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再到2“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不同时期的党史教育虽在内容、形式上各有侧重,但其育人的实质是相通的,就是要引导党员从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实践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力量。在高职学生群体中进行党史教育,其目标是让学生“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3]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来,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与发展史,是世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发展历程。“四史”的内容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历史基础和知识体系的逻辑支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深度契合。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思政课。“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讲授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精神谱系、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光荣传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以及在此进程中形成的两大理论成果,引导学生领会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和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形势与政策”课重点介绍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牢固树[7]立“四个正确认识”,从历史纵深和国际视野中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目标是“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4]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二者在育人目标上同向同行,目的都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二)理论逻辑: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内容上具有融通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了党史教育的内容,即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5]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就意味着,党史感悟现实,强化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担当。党史教育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内容上的融通性是二者深度融合的理论基础。(三)现实逻辑:当前党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迫切性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盲目否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将真实历史“虚无化”、将虚假历史“真实化”的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以学术为名解构、否定历史,以娱乐方式戏谑、亵渎历史,或者以历史细节和表征重写历史。其本质是要通过否定歪曲历史本来面目来消解民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共识,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动摇人们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8]义制度。”青年大学生思想上还不够成熟稳定,教育的内容从广义上讲是“四史”教育的有机结合。党史教育不是一般的历史教学,而是以历史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它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基本立场上同根同源,均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让大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要使他们“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6]好”,引导他们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念。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断探索、不懈奋斗的历史。改革开放史,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历史观念薄弱,极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了解得不全面、不透彻,其中“非常了解历史虚无

  主义”的仅占了1142%。如不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引导,就会影响他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影响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1987年,邓小平在谈到学生闹事问题时敏锐地指出:“问题在于我们思想战线上出现了一些混乱,对青年学生引导不力。这是一个重大失误。我们要改变这种引导不力的软弱状态,要用我们自己的历史来[9]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教育青年。”[11]等6个方面的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素养要求,还要对党史进行系统学习与研究,增加党史知识储备,提高教育教学技能,真正做到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第一,加强自我学习。思政课教师要通过阅读大量的历史书籍和历史文献,用大历史观把握历史脉络,立足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聚焦主流本质,不断深化对重大理论观点的科学认识。第二,参加专题培训。要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党史专题培训,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的教育资源,发挥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等红色资源的优势,让教育者先受教育。第三,组织集体备课。搭建教师集体研讨、资源共享的平台,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校内外的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交流研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等,解决“为什么讲”“讲什么”“怎么讲”等问题,确保教学内容的正确政治方向,提升党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二)优化内容体系,守好课堂“主阵地”思政课堂是学校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也是大学生学习党史的主要方式,讲好党的百年故事、发挥党史育人作用,必须守好思政课堂“主阵地”,坚持“内容为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12]的教科书”,教师要在课堂把党史这部生动的思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党史教育已刻不容缓。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史学内容相对单薄。相较于本科院校的思政课,高职院校没有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讲授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介绍近代以来影响中国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分析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深刻领会“四个选[10]择”的历史必然性。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中少了上述两大史学教育内容。此外,大部分高职学生理论基础不扎实、党史知识缺乏,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历史知识、影视剧作品成了他们获取党史知识的主要途径。为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政治观,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历史规律,科学分析现实情况,让党史教育深度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

  二、党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路径立足百年党史,推进党史教育更好地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从教育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策略3个方面进行探讨,多措并举,做到教育主体更强,教学内容更优,教学方法策略更新。(一)提升教师党史素养,打造思政“强师资”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在高职党史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和引领者,提升教师的党史素养,是党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力保障。在党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下,广大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政课教材用活讲好。提升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就必须优化内容体系。一是遵循客观事实,还原历史。马克思曾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13]条件下的创造。”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必须还原历史的客观面目,进行客观研究。遵循客观性原则还原历史,既要求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党史教学以原始史料、文献为依据,又要求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坚持“论从史出”。在全面掌握史料、文献的基础上,思政课教师应对高职开设的思政课程进行系统梳理,厘清内容结构,寻找与党史的契合点,深挖与党史相关的内容,遴选党史重大事件和经典人物,为学生提供翔实、真实、丰富的历史原貌。二是坚持价值导向,回应现实。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党史教学不是简单的史实再现和理论堆砌,而是要通过党史教学给学生积极的正面引导。

  毛泽东曾对党史的价值功能进行过全面论述,他说:“了解这些历史很有好处,它教育了我们,使我们觉悟了,盲目性逐渐减少了、去掉了。我们有了现在这样一套正确的方法,这对于我们准备在中[14]国的胜利,有着密切的关系。”高职思想政治理科学性和真理性,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18]研读经典既能营造浓厚的学史氛围,导实践。”论课的党史教学必须遵循价值导向原则,既要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党史,透过历史现象,探寻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客观规律,还要立足学生实际,贴近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回应学生的现实困惑。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历史,客观评价历史,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可选取党史上的一些“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事迹进行教学,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刻领悟坚定理想信念、不懈奋斗拼搏、无私奉献、为民服务的精神品格,“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15]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激发学生对经典书籍的阅读兴趣,又能让学生从中深刻领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真理性”“中国特[19]。“做”就是组织学生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在学党史、查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撰写脚本,拍摄制作微视频、有声书等形式再现党的百年历史中一些重要的事件,重现党史光辉时刻,让鲜活的党史入脑、入心。“讲”就是组织学生自己讲党史。通过把学生推上讲台,学生借助党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件、革命文物、革命精神等,逐渐形成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演”就是通过主题演讲、情境表演等形式让党史人物和故事更生动形象,增强教育的感染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党史,既符合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的特色和要求,又能让党史教育提质增效。二是巧用新媒体新技术,发挥平台和资源优势,增强时代性。随着互联网、大数据、5G、VR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应用,新媒体新技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注入了新活力。新媒体融合文字、音频、视频多种元素,以短视频、短文章等形式呈现党史,符合大学生快节奏的生活实际和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新媒体显著的交互性实现了大学生跨时空的互动交流,大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生产者和平等的交流者。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党史教学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媒体高效便捷的优势,借助QQ、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知识库存、更多元的交流渠道。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开设党课云讲堂,组织云参观,实现线上线下双向互动,还可以通过“5G+VR”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学党史,推进党史教育走深走实。三是善用红色资源,开展“浸润式”情境教学,增强体验性。红色资源是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党史教育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这本生动教材,在革命博物馆、历史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场所进行现场教学,开展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浸润式”教育,也可以组织学生到革命老三是注重学理分析,史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单纯的政治说教或政治宣传,它有自己的学科归属和学理支撑,具有自洽的逻辑,思想性、理论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中共党史本身是史论结合的一门科学,“史”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史实;“论”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还包括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理论、政策。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党史教学,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对党史进行学理上的分析。恩格斯曾说过,“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16]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只讲史实不讲理论的课堂没有深度,只讲理论不讲史实的课堂枯燥沉闷。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史实,运用学理分析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进而达到以史明理的教育效果。(三)创新方法策略,构建育人“共鸣场”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党史教育也离不开灌输。正如列宁所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17]面灌输进去”。但是,灌输不是强制注入,也要创新方法、丰富载体,实现单一向多元、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一是活用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做”“讲”“演”等形式中学习党史,增强趣味性。“读”就是研读经典,通过全面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献,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区重走红色足迹、追忆红色往事、访谈红色人物,打造行走的党史课堂。参考文献:[1][5][12][15]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4,2,20-21.[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9.[3]习近平.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J].求是,2021(13):15.[4]人民日报记者.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深化新时代学N].人民日报,2019-08-15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01)[6][19]新华社.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J].台声,2021(07):6-9.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7]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8]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2021:4-5.版社,[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8.[10]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24.[11][1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0,75.[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9.[[1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1996:257.版社,[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83.[17]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责任编辑:刘丽)TheInternalLogicandPracticalPathofIntegratingPartyHistoryEducationinto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DENGXiaodan(TheOpenUniversityofGuangdong,Guangzhou,Guangdong510091,China)Abstract:Integratingthepartyhistoryeducationinto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isnotonlyanimportantmeasureoftheMinistryofeducationtoimplementthemajordecisionsandarrangementsofthePartyCentralCommittee,butalsoanimportanttask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thenewera.Partyhistoryeducationand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areconsistentineducationalobjectivesandmut

篇三: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发展史内在逻辑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总第135期)深刻把握十九届六中全会“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内在逻辑王馨雨,孙琳琼(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401)[摘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三个重大时代课题”,“三个重大时代课题”关系新时代党的建设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体现了对这些问题的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对“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内在逻辑进行科学解读,深刻理解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和政治逻辑,有助于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坚定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引领时代创新新实践。[关键词]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566(2022)03-0003-05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马克思强调,“一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和任何在内容上是正当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有着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1]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由一个增加至三个,即“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变化,深刻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新发展,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发展高度的政治自觉和理论自觉。这一变化,集中体现了“三个重大时代课题”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统一整体,内蕴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政治逻辑。一、“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理论逻辑重大时代课题是构建理论体系的基石和主线,推动思想逻辑的演进。“三个重大时代课题”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人类生存现状和未来发展走向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入洞察,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整体把握和科学认识时代发展进程基础上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三个重大时代课题”在不同环节、不同层级、不同维度之间的内在联系中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统一整体,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向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层级之间相互转化、相互依存,可以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又在实践的基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美好生活”的理论基础与实践逻辑研究》[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会发展研究课题《(200802010101)阶段性成果[收稿日期]2022-03-22(1998—),女,天津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孙琳[作者简介]王馨雨琼(1981—),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3-

  础上再创新,跃升到理论发展的新高度。当前人类社会正在面临空前的重大跃迁,人类自身发展也在面临重重考验,“人类向何处去”成为了世界发展的重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发展的立场,保持纵观人类生存现状的全局性视角,科学回答了“人类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在此基础上,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深刻剖析了社会主义如何向前发展,如何在世界视域中立足的时代之问。同样,习近平总书记“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立场上坚持其科学性和真理性,科学回答了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重大时代问题。展望21世纪中叶,擘画发展蓝图,我国十几亿人口将迈入现代化,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在根本遵循上坚持党的坚强领导核心,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生命体以及日益成熟稳定的理论框架,集中展示了时代课题的核心要义。“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提出,立足理论,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的认识思考,集中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运动实践的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上高度概括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精髓,戮力同心谱写了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不断向前发展的宏伟华章。因此,作为理论逻辑起点就是实践进程的中国社会的总特征,作为理论逻辑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的整体布局,作为理论逻辑目标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根本任务所在。理论逻辑起点、逻辑过程和逻辑目标三者共同构成“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理论逻辑的主要层级和动态构成。“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理论逻辑内涵丰富,集中表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内容和目标追求以及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总格局。在这一总格局下,站在全新的历史方位下,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面貌,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新高度上,聚焦人类文明的时代性课题,将其作为“生长点”和“立足点”,洞悉时代精神,反思时代难题,不断迎来新提高、新创造、新飞跃。二、“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历史逻辑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极具洞察力地向我们阐述了“我们的时代”的根本特征是“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2]。这一转变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性变革和新的飞跃,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全新使命和任务。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党实现了“我们的时代”向世界历史的转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迎来了全新的历史性第三次飞跃,这次的飞跃不是简单的重复,在守正的同时,深刻总结、充分运用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经验,凝聚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伟大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维度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意义,逻辑清晰。这五个维度的提出帮助我们开拓视野,在回顾过往的基础上,面向未来,成为了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宝库、智慧宝库和思想宝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理论成果是对中国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开拓了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图景,开启了回答时代课题之问的历史逻辑进程。纵观《决议》,对党的百年建设历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行了高度的宏观概括,全面总结和科学概括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上下,带领各族人民努力实现国家富强的光辉历程,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七大,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深刻洞察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化变幻,从我国的发展实际需要出发,以改革实际和现代化道路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提出针对时代性的发展课题,认真回答了党的建设和现代化发展需要等一系列时代难题,在思想上有升华、有创新、有飞跃。纵观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历史成就,我们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姿态,从容应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来的一系列风险挑战,大踏步赶上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以兼济天下的胸怀回答了现代化发展变革方向等一系列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离伟大复兴的时代发展目标越来越近,我们国家离世界舞台中央越来越近,这是西强东弱向东升西降的历史性转变。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经验,尽收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视域。新时代新思想并不是一种自说自话、闭门造车的新主义,而是对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阐释,是社会主义发展新样态的展现。在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提出的“三个重大时代课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实际发展需要进行深入讨论基础上对新时代新-4-

  方位的丰富概括和深刻理解,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未来中国发展方向的时代课题。同样,这三个课题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社会主义发展,影响重大。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初心使命,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值得感叹的是,长期蒙辱受难、文明蒙尘的中国仅用几十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百年的工业化、现代化之路,目前朝气蓬勃的新中国更是迈着坚定的步伐朝着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前进,给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中国道路的参考范式。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历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人民民主和实践第一的原则在中国得到贯彻执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和包容在中国得以充分彰显。此外,新思想也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中华文明5000年从未间断,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确实承担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担,延续着中华文明。总体来看,一百年来我党对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从未间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我们随处可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从近到远,自新时代以来,自改革开放以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以来,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以来,中华民族敢于在进取中奋进,从经验教训中提高,完成了历史性新飞跃。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值得我们深思。三、“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实践逻辑实践是理论之源。聚焦“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立足实践,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行动指南。新增加的两个重大时代课题,究其根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当今时代发展需要的紧密结合,意义重大。引领新时代创新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理论自觉和政治自觉发展需要的新样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基本描述了社会发展建设新格局的基本构想、路径选择、战略安排和实现目标的基础上,锻造了属于新时代新思想的“四梁八柱”。“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实践逻辑,归根结底可以说是在新时代新思想的指引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两个时代新增课题的行动指南,推动中国的发展进步。(一)重要原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经了漫长的发展进程,积累了丰厚的、科学的历史经验。由近及远地说,这一理论体系是从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中发展的,是从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百年经验总结中走出来的,是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的180多年历史经验中走出来的。其中毛泽东思想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中国建设的重要标志性成果,助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思想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摸索前进中形成的重要理论体系,基于对国家前途命运的精准研判,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建设的深刻总结,基于对人民期盼和切身需要的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幕由此拉开。纵览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通篇,特色鲜明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重点,用较长的篇幅深刻总结党自成立以来的原创性思想理论、实践性变革发展、标志性科学成果。不能不说,中国取得的非凡成就为整个国际社会带来了希望,提供了激励,这是人类进步史上的一个奇迹。新的赶考路上,我们党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揽四个伟大,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深刻认识和认真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全局性纲领,拼尽全力将夺取新时代伟大胜主义”这一理论根本,在新时代新征程利,贯彻“上赢得更伟大的荣光。(二)战略安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引起了世界范围内更深刻的讨论和认识,也为中国下一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基本构想,可以说这一道路的选择意义深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巧妙化解了以往西方呈现的现代化道路中难以解决的关隘,拓宽了当今世界认识和推进现代化的新途径,给世界上既希望加速发展进程,还希望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国家、民族、地区提供了发展动力和发展范式。中国现代化新道路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立足新国情、新党情、新社情自己走出来的,更具包容性,是一条正当发展之路。-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的突出表现是“人口规模巨大”[3]。我国人口基数大,发展难度高,但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决不是空洞的口号和空泛的概念,真正要确保14亿人全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这条现代化道路在逐步发展中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和观点,把人民放在最崇高的位置上,建立新型国家制度,将现代化成果转化为人民共享。在这一进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问题,不能为了发展而放弃对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的重点关切。新时代的现代化要站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谋划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制造业、科学技术、大数据网络领域做到领先发展,更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必须要指出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和伟大梦想,这种强大的文化感染力与精神感召力,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的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党注入了强大的真理力量。总言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建设过程中既要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也要充分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推动着全人类的发展进步。这些谋略规划以及重要思想的提出,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科学总结了我们党关于建设社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积极借鉴了世界上那些发达国家为现代化建设做出的特别贡献,深刻地回答了如何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课题,并将其作为引领全人类时代性发展问题的参考范式。现代化发展必须保证国家和政府的主动权、自主权,不受国际资本和其他国家的政治要求裹挟,以免陷入被动境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巨轮行稳致远。我国的现代化发展逻辑充分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既没有和人类文明脱钩,也没有模仿依附他人。欧美国家的现代化路径开始较早,伴随着殖民和侵略日益加剧,后现代化表现出社会分裂、贫富差距大等弊病,可以看出这一模式并不适应所有国家,因此生搬硬套到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必定水土不服。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特色鲜明,更适应中国国情和发展需要。(三)核心要义: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提出新理论,唯一不变的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核心要义。新时代新思想最为关注的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不变色、不变味。19世纪40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出在政党建设中明确工人阶级政党的重要作用,发挥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列宁强调先进理论的重要性,作为执政党,形成了完备的建党学说,有利于团结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党员的素质,团结党的队伍建设等重要方面。在我国,正确认识并认真把握党的历史方位,经过百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变革,我们党成为了领导人民长期执政的党,成为把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向的执政党。作为一个革命党、一个执政党,在全国执政70多年的历程中,国家事业取得巨大进步,新时代新思想催生了独具中国特色和完备的党建理论体系。新时代以来,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历史上最宏大而独特的伟大复兴,需要党的领导作最核心的保障。事实证明,只有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和改造中国,才能在思想上不断创新,才能在实践上取得一系列攻坚克难的伟大历史性成就。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阶段关系着党的建设推进程度。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建设中对党的领导规律、执政规律等一系列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科学的把控,才能保障我党的主心骨地位和领导核心作用。回望百年党史,我党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迈进的征程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就是建设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习近平总书记深化对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深刻领悟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这个马克思主义正当的鲜明特征和政治优势。在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三个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解决时代性发展课题需要的核心所在就是如何建设一个能够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深入研判党的历史发展进程,科学总结实践经验,始终掌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历史主动性,保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历史发展道路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创新,是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需要、更是世界的需要,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方位下的内涵,拓展了人类文明新样态。四、“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政治逻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作为面对重大发展、重大挑战、重大飞跃的根本性、-6-

  现实性保障。作为一个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凸显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权威,深刻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领袖力量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意义深远。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运动失败的教训时强调,巴黎公社最终没有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列宁在指导俄国社会主义改革,重新恢复政治经济等一系列社会发展问题时特别指出,将党的领导力量作为政治遵循,事关重大。确立强有力的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最坚实的基础、最深沉的力量。历史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缺乏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力量的政治行动就是无意义的,在实践过程中更是步履艰难。同样,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实践更是印证了这一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正是依靠党的领导,未来成就的保证关键也依然要靠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意义重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深刻指出,当前,中华民族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正在大踏步迈向新征程,要坚定马克思主政党的政治本色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在这一重大飞跃、重大发展和重大挑战的历史性时刻,保障党在长期执政这一根本条件下,推动革命斗争和革命意志的向前发展,领导各族人民持续推进百年大党的社会革命、自我革命,不因一些阶段性成就而自满、不因一些困难挑战而畏畏缩缩。当前我国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挑战依旧严峻,各种社会问题依然复杂多样,因此更加需要党的领导作为引领中华民族由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共筑中华民族的辉煌未来。五、小结拥有先进的思想与伟大的事业交相辉映,科学的理论体系与伟大的斗争实践相互促进。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政治逻辑四个维度对“三个重大时代课题”进行科学分析和整体把握,将“主义”这一理论建设落实到国家性质的实际建设需要和党建这一核心要求基础之上的全面展开,形成了相对独立且系统完整的时代课题内在逻辑。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上的重大风险和重大挑战,以坚持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核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坚持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之路,充分彰显了新时代新思想与时俱进的发展境界和科学创造,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政治自觉和理论自觉,深入研究“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内在逻辑,用解题的方式深刻认识新时代新思想的科学依据和发展潜能,独具中国特色。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整体把握问题和时代的关系,以时代课题作为理论聚焦,坚持问题导向,引领新时代创造新实践。●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3]习近平.加强政党合作共谋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7(001).AStudyoftheGenerativeLogicofThreeMajorIssuesoftheTimesWANGXin-yu,SUNLin-qiong(SchoolofMarxismStudies,HebeiUniversityofTechnology,Tianjin300401,China)Abstract:AttheSixthPlenarySessionofthe19thCPCCentralCommittee,GeneralSecretaryXiJinpingmadeaprofoundreflectionandscientificjudgmentonaseriesofmajortheoreticalandpracticalissuesrelatedtotheParty’sconstructionandthedevelopmentofthenationalcauseinthenewera,andputforward“threemajorissuesofthetimes”.Standinginanewhistoricalorientation,hegraspsandcomprehensivelyevaluatestheinternallogicofthethree,whichprovidesideologicalenlightenmentandreferencesolutionsforprofoundlyhighlightingthelong-termvalueofXiJinping’sthoughton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intheneweraandpromotingthedeepdevelopmentoftheroadtosocialistmodernization.Keywords:issuesofthetimes;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marxistpoliticalparties-7-

篇四: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发展史内在逻辑

  

  党史学习教育树立正确党史观■刘鹏飞刘姝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树立正确党史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运用正确的历史观不断加强党史学习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02021年第12期一、树立正确党史观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百年党史,正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创造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光辉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它科学地回答了历史的本质问题,清晰地阐明了认识历史的方法论问题,为培养和提升科学的历史思维提供了有益的理论给养。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把握党史发展脉络、加强党史理论学习、提升党史理论境界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前提,是认清“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科学党史观的基本保障。百年党史,正是中国共产党同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艰苦奋斗、共创辉煌的伟大历史,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就是要不断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团结带领最广大人民为美好生活而不断奋斗。二、树立正确党史观需要准确把握百年党史的基本主题贯穿历史发展过程、揭示历史发展本质、反映历史发展规律、展现历史发展方向的关键要素,就是历史发展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明确了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为百年党史的核心主题,进而实现了将党史与中华民族复兴史的有机统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史是锐意进取、不断奋进、相互照应的历史进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党史学习教育程,是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大愿景的历史基业,这也决定了百年党史不断奋进的历史主线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地揭示了百年党史的主流和本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的历史沉沦走向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伟大飞跃。从建党之初到新中国成立之始,从确立改革开放到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伟大的历史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在丰富的历史脉络中梳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规律,把党史演进的主轴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坚守初心和践行使命的伟大魄力,在历史和现实中掌握了党的事业、国家事业和民族事业的主动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创新境界。三、树立正确党史观需要深刻领会百年党史的发展历程基层传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百年党史的伟大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旧面貌,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和方向,深刻影响了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痛历史,实现了社会制度变革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开创的新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机理和中国历史发展逻辑的内在统一。百年党史,融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一体,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以大无畏的历史气魄和无惧牺牲的伟大奉献,接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崭新的时代。在理论上,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党史学习的根本统领,在实践上,要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史学习教育作出的决策部署,将百年党史的历史印记转化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动力,继往开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回望百年辉煌党史,就是要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是要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就是要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学好用好党史这本教科书,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不断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责任编辑/柳絮乾安县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集体合作社发展,把大遐畜牧场作为优秀示范点,党支部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由支部书记兼任理事长,村“两委”成员兼任理事、监事成员,党员干部带头入社,带动群众积极性。三级联动“聚合力”,开启致富新征程。县委、县政府将涉农资金优先向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示范村予以倾斜,并加强与农业银行、农商银行等金融合作服务。县委组织部新选派第一书记入驻示范村,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作用,并把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设列入驻村帮扶工作重要内容,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促进合作社更快发展。??(乾安县委组织部武晗)责任编辑/隋幸真乾安县把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走出一条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集体有增收、农村有奔头的多赢之路。外出考察“学经验”,夯实根基谋发展。实地考察山东烟台、蓬莱等地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示范基地,学习新经验、新技术、新理念。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工作实施方案》,开展4次业务培训,对合作社建设重点问题进行解答,促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实地调研“访实情”,先行先试促引领。走访了县域内余字乡附余村、大遐畜牧场以及松原市宁江区民乐村、杨家村,并召开座谈会,深入研究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先进做法。通过统筹推进村2021年第12期41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篇五: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发展史内在逻辑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重逻辑

  一、本文概述

  本文旨在探讨“四史”教育如何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通过对“四史”教育内涵的界定,分析其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联系,提出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文章从三重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出发,深入剖析“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的大学生提供参考。

  在历史逻辑方面,文章将回顾“四史”教育的历史演变,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揭示“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历史渊源。在理论逻辑方面,文章将探讨“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联系,分析“四史”教育如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理论支撑,以及如何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四史”教育的元素。在实践逻辑方面,文章将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提出将“四史”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的具体路径和方法,探讨如何通过“四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文旨在通过三重逻辑的分析,全面深入地探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历史逻辑:传承与发扬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蕴含了无数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在中国,“四史”教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更是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把握历史的重要工具。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更是对历史的发扬与创新。

  传承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深入挖掘“四史”教育资源,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生动的案例教学,将历史的厚重感和使命感传递给学生。这要求教育者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历史知识储备,还要能够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历史教育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学生。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历史学习活动,如研讨会、讲座、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历史的魅力,增强历史责任感。

  发扬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引导学生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将历史智慧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实际行动。这要求教育者不仅要关注历史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担

  当精神。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启示意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加自觉地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更是对历史的发扬和创新。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深入挖掘历史教育资源,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担当精神,让历史成为引领学生走向未来的强大动力。

  三、理论逻辑:深化与拓展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实践层面的需求,更是理论逻辑的必然。这一过程的深化与拓展,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理解和把握。

  深化对“四史”的理解。所谓“四史”,即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部分历史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深化对“四史”的理解,就是要引导学生全面、系统、深入地学习这四部分历史,把握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拓展“四史”教育的内容。在深化理解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四史”教育的内容进行拓展。这包括但不限于:加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

  地位的认识,深化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理解,提升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认识,以及对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基本理论的研究和探讨。通过这些内容的拓展,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四史”,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创新“四史”教育的方式方法。理论逻辑的深化与拓展,还需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这包括但不限于: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课堂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课程、在线教育等,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和空间;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将“四史”学习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个人成长紧密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逻辑深化与拓展,需要我们在深化理解、拓展内容、创新方式方法等多个方面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四史”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四、实践逻辑:应用与创新

  “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逻辑,主要体

  现在应用与创新两个方面。这一逻辑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转化为实践行动,而实践行动又需要理论知识的指导。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构成了“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实践逻辑。

  应用层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传授“四史”知识时,必须注重其实践应用。这包括但不限于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当前的社会现象。例如,在分析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时,可以引入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理解中国从积贫积弱到如今的崛起,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能提升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创新层面。在实践逻辑中,创新是推动“四史”教育深入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如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和观点。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四史”主题的学术研究,或者组织他们参与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历史遗址的考察、博物馆的讲解等。

  “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实践逻辑,是一个以应用为基础,以创新为驱动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积极参

  与,不断探索和实践,以实现“四史”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国家认同和社会责任感。

  五、结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对历史传统的传承,更是对新时代青年学生思想引领的创新。本文探讨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重逻辑,即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历史逻辑强调了“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作用。通过回顾和讲述党的光辉历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党的初心和使命,增强历史自觉和历史担当。

  理论逻辑则突出了“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联系和互补性。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助于丰富课程内容,提升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感和信仰度。

  实践逻辑则强调了“四史”教育在指导学生实践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四史”教育,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历史智慧与现实挑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这不仅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四史”教育的融入工作,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培养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资料: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不仅承载着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重要任务,更担负着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使命。在这个背景下,“四史”教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重要桥梁,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地位愈发凸显。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四史”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增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往往侧重于理论灌输,而“四史”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参与,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课程内容整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中,增加与“四史”相关的内容,形成系统的历史教育体系。

  教学方法创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时代的变迁。

  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开展实地教学,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感。

  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思政教师的“四史”教育培训,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挑战:部分学生可能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加之课程内容多、课时紧,如何有效实施“四史”教育是一大挑战。

  对策:一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来呈现历史;二是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四史”教育与其他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通过系统的历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塑造健全人格、培养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具有举足

  轻重的作用。而在其中,“四史”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在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理解现实、规划未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史”教学的整体性及其实践路径。

  “四史”是指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中国改革开放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这四部分内容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这四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为将来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对“四史”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形成系统化、层次化的教学内容体系。同时,要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现实。

  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是提高“四史”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应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要注重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实践教学是“四史”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等场所,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

  验历史的痕迹和现实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能力。同时,要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四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高校应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教师应注重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史”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历史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应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教学的加强以及教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的工作,不断提高“四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更好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需要将“四史”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体化建设中。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四史”是指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史。学习“四史”是每个公民的必修课,也是我们认识历史、把握现在、创造未来的重要途径。在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我们要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需要深入了解“四史”,深刻领会其精

  神实质,从而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目前,“四史”教育已经逐渐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部分教师对“四史”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学生对于“四史”教育的兴趣不高,认为这些内容过于枯燥乏味,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学校对于“四史”教育的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

  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主体之一,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四史”教育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因此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教师应该注重自我提升,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例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方式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加深学生对“四史”教育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参观展览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四史”教育是指对中国历史、新中国历史、改革开放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

  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成就,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同时,这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学习“四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现实的关系,认识到历史是现实的基础,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从而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和责任。

  第三,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优越性。通过学习“四史”,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优越性,从而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实地考察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增强学习效果。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这一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成就,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加强对此类问题的研究,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推荐访问: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发展史内在逻辑 国史 党史 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