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畅运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事迹材料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2023年我们仨读后感范本6篇

时间:2023-07-27 12:15:02 来源:网友投稿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第1篇《我们仨》杨绛以母性的慈爱诉说一生对女儿的`牵挂,向读者展示了一家三口真诚、平和、乐观、向上的家庭氛围,文字皆从肺腑流出,行文用笔皆由情牵挂,读到感人之处,不无热泪盈眶使我们看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范本6篇,供大家参考。

我们仨读后感范本6篇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 第1篇

《我们仨》杨绛以母性的慈爱诉说一生对女儿的`牵挂,向读者展示了一家三口真诚、平和、乐观、向上的家庭氛围,文字皆从肺腑流出,行文用笔皆由情牵挂,读到感人之处,不无热泪盈眶使我们看到生命的可贵,亲情的相惜与呵护,全篇充满人性美的光辉。

首先,从杨绛的人生观来看,勤奋与乐观是他们生活的基调,杨绛先生相信命理,但是更注重个人的努力,她说:“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是我们的乐趣”年轻时在英国,她和钱钟书勤奋读书,比赛谁读的书多,图书馆是他们经常去的地方,探索知识,格物致知,追求知识成了生活习惯,勇于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包括在生活细节上,比如:探路、学习、做饭、散步游玩等都充满乐趣,杨绛在书中说:“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碰到困难,钟书和我一起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就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是不寻常的遇合”他们相处,既有各不相扰的专心读书,又有融洽愉悦、妙趣横生的“捡石子”(把不在一起时的趣闻乐事记录给对方分享)游戏,一家三口经历坎坷与磨难,却因为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承担从而创造乐趣与甜润。由此可以看出,杨绛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亲、相爱是多么的令人敬重与羡慕。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 第2篇

在这个还没有暖起来的冬天,我接受了《我们仨》中的温暖与沧桑。

命运指引着这三个人在冥冥中相遇。《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三篇如同圆舞曲一般共同跳跃着浓浓的亲情的主旋律。最后作者独自一人在静静地怀念这仨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怀念着一个家族最平凡的光。

细腻的文笔平缓地诉说着心事,委婉温暖。《我们俩老了》是晚年时对钱钟书,钱瑗的回忆;《我们仨失散了》,是在亲人们相继离去的那些年,作者自己支撑着家,照顾着这个家。《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作者用自己的笔诉说着亲情的姿态。

书中没有可怕的呐喊,没有无助的仿徨,只有一位母亲对儿女的思念,一位妻子对丈夫的怀念,每一个字像花一样绽放着思念。

杨绛淡然的文笔,细腻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进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们串成一串闪耀夺目的项链。即使“”的惨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灵的历史中,杨绛忍受着世道无常的变化。她并没有对命运抱怨,她只是淡淡的回忆,淡淡的叙述,使我们沉入她的静思,去理解,去赏析她的命运,去评析她的为人。

当初的我们仨,现在,独留杨绛一人形影孤零,她活在对儿女,丈夫的美好回忆中,几十年中,杨绛,见到了太多太多,钱钟书和钱瑗相继离她而去,所有的悲欢与离合,所有的潮起与潮落,她早已释怀,以至于悲喜无常,淡定自如了,但是这样却还是给我一种淡淡的悲伤凄凉。

杨绛在命运面前是渺小的,她无法决定命运齿轮如何转动,无法预测命运在下一秒钟如何转动。她所能做的就是听天由命,任凭命运的各种不公,她就是笑笑,把它当作历练,磨练自己的性格。毕竟她无法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也不像海伦有一个好老师,她在命运中只能靠自己,只能去无条件承受,所以她的内心是强大的,而她只能沉淀在我们仨的回忆之中来缓冲自己受到的伤害。

杨绛活在一种沧桑的幸福中,她一直在寻找自己那曾经的家,她不敢祈求太多,她只是希望在乱世中可以和自己的一家幸福快乐的生活下去。

最远的是家乡,最难到达的是家乡,家在梦里。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 第3篇

薄薄的一册书,着实看了挺久的。说实话,我这个年纪读这个书,并不能感同身受那个时代,感染我的,是字里行间满满的朴实与真挚。

“我们俩老了”

不到六百字的篇幅,描绘了一个梦。或许这个梦正暗示着钱老先于杨绛先生离开,类似的梦境反复出现,却没有流露出伤感,只是让人感受到一位温柔的老人对家人的爱和怀念。

“我们仨失散了”

“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杨绛先生在这一部分中用三个章节构筑了她在古驿道上做的与丈夫和女儿分别的长长一梦。

大概是被死亡压得太沉重,即使在文字构筑的梦里,她依然觉得“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包含着热泪的眼睛。”而当她的女儿去世后,“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包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一场梦即一次送别,最终,她淡然地接受了丈夫和女儿依次的离开,接纳死亡,不卑不亢。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本书的第三部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忆录。从杨绛和钱锺书两位老人的相识、相知,一同出国,在国外有了圆圆,凑齐了三个,从此开始了我们仨的生活。

跨越63年,杨先生用冷静而又细腻的笔调将一家人大半辈子的生活情节娓娓道来,令人感到温暖而又伤感。我仿佛看到了杨先生“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她和钱老在英国牛津求学租房的生涯,她眼中不谙世事、拙手笨脚的钱锺书;
她一家三口住在上海辣斐德路的日子;
她眼中的教学“尖兵”、和钱锺书最“哥们”的钱瑗……她在文中写到:“我们这个家,很朴素;
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于是无求,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然而,人间哪里存在单纯的快乐,更何况永远?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个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20xx年,杨先生92岁,在回忆起一家人63年的欢愉而艰苦,爱与痛并存的日子时,发出了这样凄凉的令人动容的感叹。

最令人羡慕的,大抵就是杨先生和钱老的爱情了吧。读《我们仨》,总觉得他们之间有说不完的话。哪怕分隔两地,双方也都会详细记录各自生活的点滴,他们称作石头,以便日后见面的时候一一拿出来相互娱乐,彼此分享。这种无话不谈、总有话谈的生活状态正是当下人不可或缺的,却又望尘莫及的。“聊得来”三个字看似简单,但却成了多少剩男剩女蹉跎到四五十岁的羁绊,在这个灯红酒绿、事事追求速度效率的时代,能安安静静看书、平平淡淡谈心的人太少太少了。翻阅家中旧物,学生时代的信阀早已泛黄,那种不用只字片语,只要一个眼神就能读懂彼此的知己已然成为了过去,不复存在。

再说说孩子,圆圆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无可厚非地长成了一个充满爱的人儿。她自小便会体贴妈妈,怕她一个人害怕就不要她夜晚出门;
怕她担心病情就忍痛写信报平安。她继承了父亲的天真顽皮,又遗传了母亲的文静儒雅,正是这样和谐的原生家庭才能培育出如此有爱的小孩。如今的社会,孩子要么被溺爱得顽劣不堪,要么被各种补习班压得喘不过气,如果可以,多希望他们能够自由却不放纵,快乐而有担当。

珍惜当下,爱家人爱朋友,付出我们能付出的,给予我们能帮助的,用一颗感恩的心看世界,用平淡的心情面对一切,无论幸福还是悲伤。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 第4篇

注意到杨绛先生是从微博上流传甚广的那篇《一百岁感言》开始的,一开始很好奇为什么要称呼一位女子为先生,细细探究之后才知是先生是一种尊称,我想应该跟我们现在叫的老师是一个意思吧。

在买这本《我们仨》之前还买了一本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这本书前半部分有写一些关于鬼神的事情,我看到一半觉得太渗人便跳着看了下去。《走到》对我来说比较沉重,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才会去翻看,我看书总是希望能从其中获得能量,没用的书我是不看的。

这几日清闲得要命,遂在网上翻到这本书《我们仨》,之前也看到这本书,但是没买,可想而知我是个多么受心情影响的人。

《我们仨》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叫我们俩老了,第二部叫我们仨失散了。第一部跟第二部讲的是亦真亦假的梦,杨绛先生在古驿道上小心翼翼的走着,每天去到锺书船上陪伴他,太阳落到船头便要起身回客栈。杨绛先生的“万里长梦”终于在两年之后做完了。第三部分叫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个部分详细记述了杨绛先生同锺书从结婚到阿瑗(女儿)、锺书相继去世的漫漫长路。

我想大家都熟知钱锺书先生的《围城》,可是我没有想到的是原来这些在我们看来很了不起的人物,他们有也着坎坷的一生。不过我觉得这一家虽然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但是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总是一家人,和和气气的一家人。他们都喜欢读书,都热爱工作,都实现了自我的价值。他们不追求名利,一生活的踏踏实实,我不曾感到他们觉得自己不幸。我很羡慕这样的家庭相处方式。

杨降先生多次在书中说锺书是一个不愿与人争辩、能忍耐的人,书中也有很多地方用平静的语气述说了锺书以前受到的不公与委屈。这些都是杨绛先生在用自己的方式护卫她的爱人。提及往日的委屈与不公,杨绛先生并未有半字恶语或辩解,她只是细细的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并未加任何解释,我想也许她是觉得公道自在人心吧。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人还是人。

人生在世就得这样活着,实现自我价值,拥有温暖和谐的家庭,不与世争,平淡一生。

我们仨读后感2

杨绛在前段时间去世,可我对她知之甚少。偶然在书柜中发现了这本泛黄的旧书,便饶兴致地拿来一读。

普通的一家三口,作者已经八十多高龄了,女儿阿园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故事就从一个莫名的电话展开。钱钟书先生被邀去山上开会,作者做了一桌好菜,只可惜作者和阿园都太担心钟书先生了,幸好一个电话是钟书先生拨来的,告诉了阿园开会地址——古驿道。在一番波折下,作者和阿园终于与钟书先生相见。就这样过了一段时日,阿园却因病去世。

作者的梦不再轻灵,愈加沉重,在书的字里行间,都渗透了一份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一份抑制着苦的苦。那本书,仿佛笼罩了双层的悲哀。读起来喉中似含了一口黑咖啡,咽不下吐不出直冲眼眸,瞬间朦胧了视线……

不久,钱先生离开人世后,只留作者一人怀念“我们仨”。怀念那段“我们仨”在一起的日子,平凡而奢侈的日子;和丈夫在国外打拼,相对读书;和阿园一起坐火车,领略巴黎风光;和丈夫在图书馆一心攻读书籍……在整齐的字排中,洋溢着作者回忆之时,内心的甜蜜。甚至搬家都显得尤为开心。

只可惜家还在,但那没有阿园和钟书的家,还是家吗?而作者心中的“家”已经消散了。其实,还有一个家勉强算“家”——客栈,古驿道上梦一般的客栈,寄托了多少作者的愁思,现在也早已化为梦了吧。

愿您还变为一个轻灵的梦,在天堂自由飞翔,还继续着“我们仨”的日子,杨绛女士。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 第5篇

初识杨绛先生,是第一次为学生们上八年级的一篇课文《老王》,这篇文章最后一句“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印象太深了,常让我想起的是杨绛先生的真诚、善良与乐观。这次读《我们仨》这本书,是第一次这么深入地走近杨先生、走近她拥有的这个学者家庭,感受他们三口在人生苦难面前相互理解、关爱的亲情,好多时候读着读着就热泪盈眶。

首先感动于这个家庭的学术氛围。一家三口,三位教授,他们对学术,对学生,对教学共有的那份痴心让我唏嘘不已。早年的知识分子身上的单纯与执着真是可贵。杨绛先生在文中写到“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们仨在家时,各自在自己的书桌前工作,互不相扰,碰到困难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有仨人之间的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这样的文字,我连读几遍,总会为这个家的这份安静、宁和向上的氛围感叹不已,那一刻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情怀”,什么是“赤子之心”。

其次感动于这个家庭三人之间的那种心心相牵的温柔。从杨绛先生的一段段描写中,我读到了钱钟书先生疼爱妻女的一个个小细节,如在产院做产妇的日子里,笨拙的鈡书为她做鸡汤,在巴黎出租屋的时候,钱钟书早早起床,将早餐做好放在妻子的床前,那个体贴入微的丈夫如在眼前。以至于合上书的时候,还时不时想起钱钟书为妻子每天清晨做的牛奶红茶,还有她为鈡书做的红烧肉。总能记得她夸赞女儿媛媛“乖,管得住自己,过目不忘”这些特点时的自豪,常能想起他们一家三口读书时媛媛看了开头就伤心痛哭,鈡书看到书上可笑处就痴笑个不了,杨先生看书则很镇定的样子来。反复回想就能感觉到一家人在一起,所有的生活都是诗。

《我们仨》,杨绛先生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两位亲人都与她远去,她在这本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是在充满真情的回忆。看似平实的文字里,能感受到她的甜蜜,更能觉察到她思念亲人的苦痛,书中叙写的每一个生活瞬间都是她每天勉励自己珍爱生活的动力。想到这儿,猛然觉得我们当下的生活也变得可贵起来,今日我们经历的很多个细节,未来都会成为美好甜蜜的回忆。想到越是单纯的生活里,越有很多能够品读的滋味,我在勉励自己,有什么理由不温柔对待这不断流失的岁月呢?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 第6篇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我不是个容易落泪的人,尽管这些年来,为一些人一些事,我愤怒过,痛苦过,感动过,然而至于落泪却不是常有的事,依然记得的只有十七岁时读完《平凡的世界》后的满眶热泪了,而当我读完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时,发现自己的眼里早已饱含泪水,我知道这不光光是因为感动,还有领悟和沧桑。

初次接触杨绛先生,是在她为《围城》写的后记里,她用平淡而优美的笔调讲述钱钟书的一桩桩趣事,连钱钟书也觉得是“文笔之佳,不待言也”(《记钱钟书与<围城>附识》,钱钟书散文集《人生边上的边上》)更觉得这是个聪明而又灵巧的女子,而后来果真见识了她的智慧,长篇小说《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翻译名著《堂吉诃德》等更让她从钱钟书的光环里走了出来,和她的丈夫一样高,然而“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住,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仨就再次失散,就这么失散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于是就有了这本书,书名就叫做《我们仨》。

这本散文集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是怎样的一种孤独的痛呢?一个年已八九十岁的老人先是送走自己的女儿,再又送走相伴一生的丈夫,然后在一个人的时间里独自默默地思念他们仨走过的每一个日子,这里的每一个文字都是包含了心血的,都是剜人心的情感在心里来回流动而结成的。

一、看着死亡来临

她是文学家,是翻译家,然而她说她更愿意做的是一个好妻子、一个好母亲,于是当她目睹了她的阿瑗,她的永远叫她牵心挂肚的唯一的女儿,在死亡的路上挣扎时,她是什么感觉呢?她在文章中用悲伤的笔调写道,“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是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她是用“心被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她心上的痛和不舍得,心是何等柔软的物体,哪里经得捅,还绽出血泡来?而血泡“像是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比喻说明她早已是流泪了。而当病中的女儿述说对娘的思念时,“我心上又绽出几个血泡,添了几只饱含热泪的眼睛”,母亲心上为孩子而生就的血泡是怎样的痛呢?不要说是死亡路上的折磨让她痛彻心骨,就是平时女儿一个小小的摔倒也是会让她心里禁不住受惊吓,当看护了半生的女儿最后抗挣不过狰狞的死神终于永远离她而去时,“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这个世界上最让人悲痛莫过于白发的父母为先去的黑发的儿女心里流出的浑浊的泪水,她说老人的眼睛已干了,只会心里流血。先是一个血泡,继而又是几个,最后是心里盖满了血泡,老人一颗的心变成全是血泡,痛苦可想而知。白发人送黑发人这让人痛不欲生!“我的心已结成一个疙疙瘩瘩的硬块……每跳一跳,就牵扯着肚肠一起痛”。她的心里怎能不痛呢?女儿这么一个“强父母,胜祖宗”的“可造之才”却只能“上高中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怎能舒坦?“自从失去阿瑗,我内脏受伤,四肢乏力……(钟书)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

然而等不到在时间的流失里慢慢愈合伤口,仅仅一年后,她的爱人钱钟书,她的相守一生的爱人,也终于强睁着眼在说完“绛,好好里(即‘好好过’)”后,终于也离她而去了。一家三个人也只剩下她一个了,她说她愿意变成高山上的一块石头,守望着丈夫和女儿离去的背影。最爱的人也走了,家已经不在成其为家了,“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客栈总是不能久留的,总是要离开的,留下的也只有思念,可一个八九十岁老人的思念更让人触痛,然而相聚只有在梦里或者那条与生路相反的路上。

杨绛先生将失去亲人心底的痛苦,以及死亡来临时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离开却什么做不了的无助感,表达得无比真实触人心弦,却又没有丝毫的做作。于文学而言,死亡是最难以表达的主题,尤其是写死亡带给人的痛,稍有不慎,文字便会显得僵硬,哭声便会象干嚎,结果只会让人产生排斥。但是杨绛却写得令人动容,这是因为她对女儿和爱人的爱很深厚,深厚到未有文字前便已经占据了人的心灵,这种爱在经历近六十年的人生颠簸后显得越发珍贵,而一旦失去时,痛苦自然是成倍的,加上她的文笔功力深厚,写起来是真情流露,当然能写好!作者将痛苦的心情藏在每一个看似平和的文字里头,而一咬开却又是血淋淋的。

这是一本情感浓烈而又温和的书!

二、回望生的来路

第一二部的文字是痛苦的,而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里话语虽然一如她平时文章里的温和,却也时常露出一种辛酸和落寞,杨绛说“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穷途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影’?“但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她说他们的生命没有虚度不是说他们一生做了多少贡献,而仅仅是因为他们在一起,于是作者以温情的笔调叙写自一九三五年自一九九八年六十来年的他们仨的生活,三五年结婚去英国牛津留学,两年后孩子的出生他们仨的生活开始了,然后是孩子的成长,两夫妇的讨生活,写到孩子时,她的语言极为怜爱温暖,甚至还有做母亲的自得,幸福自笔底自然流露,让人禁不住会心微笑和感慨,比如把一外国人恭维孩子的话“achinababy”理解为“一个瓷娃娃”,因为孩子的肌肤细腻,像瓷,他们很得意,“孩子在肚里,倒不挂心;
孩子不在肚里。反叫我牵心挂肚,不知怎样保护才妥当,”将母亲的心态写得动人,“瑗瑗得人怜,因为她乖,说得通道理,还管得住自己。”为女儿感到欣慰,对于孩子识字的过目不忘和孩子爷爷“吾家读书种子,唯健汝(钟书父亲为孩子取的名)一人耳”的评价更是难掩自得,直到孩子留校当助教,“我们得知消息,说不尽的积心满意……我们的女儿永远在父母身边”。继而写到他们一家人一起过了几年平静的日子,然而平静并那样维持多久,各类运动便接踵而来,这个家庭又开始飘摇居无定所遭受苦难,参加“三反”或“脱裤子,割尾巴”或“洗澡”运动,又是“大鸣大放”、“反右”,钟书下放农村掏粪,然后是“四清”,来了终于成为牛鬼蛇神。

推荐访问:读后感 范本 我们仨 我们仨读后感范本6篇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我们仨》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