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粮食安全交流发言,供大家参考。
2022年粮食安全交流发言
交流发言材料
全市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干部职工将认真学习领会这次会议精神,心系国家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聚焦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两会”精神,锚定追赶进位总目标,大力实施“转追工程”,坚持党对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的全面领导,扎实构建党建保障“一主五支”工程体系,紧紧围绕健全完善储备体系,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加快发展粮食产业,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管理,深化粮食企业改革等主责主业,持续促进粮食系统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融合发展,努力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务实高效、清正廉洁、奋发有为”的政治机关、服务机关、廉洁机关和效能机关。
一是 是围绕 “强 根培元”导 航工程 , 注重政治历练, , 保持对 党忠诚 。自觉把工作放到全市改革和发展大局中来定位谋划、系统推进,把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放到推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国之大者”上来,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二 二是 是围绕 “铸 魂补钙” ”壮骨工程、注重理论 学习 ,夯实 思想基础 。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以及国家和省、市关于粮食
安全的决策部署和相关政策的学习,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粮食领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的具体思路、有效办法和有力举措。三 是围绕“ “监 督筑廉”正行工程 , 注重团结协 作,凝聚工作力量。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讲规矩、守底线,履职责、做贡献,健全完善领导带头落实机制和分工协作机制,推动全局上下守好“责任田”、奏出“合唱曲”。党组成员要率先垂范,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公道处事、正派做人,以上率下、担当作为,努力做到人品好、格局大、视野宽、境界高。四是围绕 “破冰塑形”聚力工程 , 注重转变 作风 ,建立长效 效机制。以涉粮问题专项巡视巡察和专项整治为契机,着眼长远建章立制,形成粮食系统以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的长效机制。主动对标制约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追赶发展和“四个习惯于”的作风弊病,抓实“五破五树”,加快建立健全“严、紧、快、实、细、准”的工作机制。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磨砺久久为功的工作韧性,锤炼担当作为的良好品格,养成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打造一流队伍、争创一流业绩、展示一流形象。五 五是 是围绕 “基业长 青”强 筋工程 , 注重队 伍建设 ,营 造良好氛围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党组走在前、成员作表率、科长带好头、干部齐跟进”的带头落实机制。坚持目标导向、过程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结合,把考核评价与激励干
部有机结合起来,把求真务实的工作导向立起来,把真抓实干的规矩严起来,凝聚强大工作合力,营造忠诚担当、风清气正、劲足心齐、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2022年粮食安全交流发言
2 2022 年 粮食安全生产主题研讨发言材料汇编
篇一:
坚守耕地保护底线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耕地保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严格耕地保护政策措施,要求严格保护耕地红线。如何保护耕地底线不被突破,结合 xx 市的发展特点,我有如下思考。
一、进一步增强耕地保护极端重要性的认识 从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耕地保护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重要战略基础,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耕地保护的基本理念和人类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目标。面对新冠疫情、旱涝灾害等冲击,我国很多地方粮食丰收来之不易,而耕地红线发挥了根本性的基础保障作用。尽管如此,耕保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粮食安全隐忧依然存在,我们依然不能有丝毫懈怠。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耕地保护工作多次作出批示,强调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要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土地
执法监管体制机制,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二、进一步理清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我国耕地数量持续下降。减少的原因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建设占用、灾害损毁、生态退耕、以及农业结构调整。又受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技术规程的影响,种植经济林木的耕地被调查为园地和林地,导致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
(二)耕地非粮化问题突出 近年来,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对种粮农民的补贴措施,并不断提高粮食收购保护价,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 x 升,侵蚀了农户的种粮收益。从种粮和非粮作物的比较效益分析来看,种植经济作物的效益明显高于种植粮食作物。
三、进一步总结耕地保护的几点做法 (一)完善工作机制,落实耕地保护责任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通常是指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提出了耕地保护的目标,为实现耕地的总量动态平衡,即在满足人口及国民经济发展对耕地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断增长的条件下,耕地数量和质量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耕地的数量、质量保护并注重耕地环境质量的改善提
升。xx 市制定了《中共 xx 市委 xx 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x 委发〔2019〕4 号)和《xx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xx 市县(区)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x 办发〔2020〕11 号),明确了全市耕地保护的总体要求,通过市、县 (区)、乡(镇)三级政府层层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实施目标绩效考核、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等多种方式,构建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确保耕地保护工作有效落实。
(二)创新工作模式,探索耕地保护路径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均耕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对粮食的数量和质量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粮食供给压力不断扩大。当前,我国面临着人口总数持续增长、耕地资源总面积不断缩减、粮食需求总量逐年增加、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和耕地荒芜严重的严峻形势。大力开展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探索出一套“土地整治+”耕地利用新模式,是解决我国人多地少的一种有效方式。xx 市“土地整治+”模式得到原国土资源部的充分肯定,并在原《国土资源报》进行宣传报道。米易县“土地整治+现代农业”模式入选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蓝皮书:中国土地整治发展研究报告 No.4》。xx 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采取“菜—稻”轮作的种植新模式,效益在省内居领先水平,实现了每亩田“千斤粮、万元钱”。
2019 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 18352 元,位列全省第二。
(三)严格执法监管,严厉查处违法行为 执法是最有效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手段,全力开展违法整治专项行动,确保耕地保护红线不被突破。以 xx 为例,开展了“大棚房”问题清理整治、违建别墅清理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清查等。通过这些手段有效遏制 xx 市耕地“非农化”行为。
四、进一步明确耕地保护的几点思考 (一)约束管控,从严控制建设占用耕地 切实加强土地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贯彻落实国家“增存挂钩”机制,大力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不断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最大限度压缩新增建设用地,从严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坚持节约集约用地。
(二)加强宣传,引导农业结构调整 加强政策宣传,引导村民种植粮食作物,争取国家提高种粮补贴,在确保村民收入不降低的情况下,引导农民开展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耕地种植粮食作物的比例。
(三)强化执法,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进一步加大土地执法力度,严格执行动态巡查和联动协作办案机制,对违反耕地保护政策、破坏耕地和违法占用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的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坚决从严予以查处图片提供:xx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篇二:
坚定不移抓好粮食生产固稳粮食安全压舱石”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是群众生活最基本、最主要的农产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国家粮食安全问题,通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国粮食生产稳步推进,最近连续 5 年粮食总产在 1.3万亿斤以上,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中美贸易战、新冠肺炎疫情、自然灾害等多种不确定因素,也使得粮食安全存在着不稳定性。准确把握当前所面临的各种复杂形势,坚定不移抓好粮食生产,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站高谋远,心系粮食安全战略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抓好粮食生产,就等于把饭碗牢牢端在了中国人自己的手里,在应对各种复杂形势的时候,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一)抓好粮食生产是端稳中国人饭碗的根本保障。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十分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坚持不懈抓好粮食生产。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用占全球 9%的耕地养活了近 20%的人口,2019 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约 950 斤,高出世界平均水平 35%左右,实现了从挨饿到吃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转变,端稳了中国人自己的饭碗。而且,水稻和小麦自给率近 99%,中国人的饭碗
里盛满了自家的粮。
(二)抓好粮食生产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措施。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当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粮食生产要稳字当头,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新时期的粮食生产任务,不仅要在量上实现突破,更要在质上实现飞跃,让老百姓吃得安心、吃得放心,让我国粮食安全得到长久、稳定的保障,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如期实现。
(三)抓好粮食生产是应对国际形势多变的主动之举。我国是世界进口粮食最多的国家,连续多年全国粮食进口总量超过 1 亿吨,主要进口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近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逆全球化行为不断显现。贸易进出口同样面临严峻形势,粮食进口仍存在着不稳定因素。
中美贸易战中芯片断供事件对我国农业的启示是,只有抓好粮食稳定生产,保障粮食有效供应,才能让我国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占据先机。
二、审时度势,做到粮食安全心中有数 近年来,国内外粮食生产和消费正在发生变化,粮食供求关系总体偏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面对国内外粮食安全形势发生的新变化,更要充分认清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国内外粮食生产的总体形势,才能作出更加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国内粮食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耕地面积方面。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多地少、耕地面积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部分违法占用耕地的行为,如硬化耕地、建设“大棚房”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违反了《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近几年,南方农村“土地撂荒”现象也较频繁。二是农业科技方面。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一些新技术、新装备难以在山区、丘陵、高原、沙漠等地普遍推广,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较低,与发达国家农机作业规模化、智能化程度还有一定差距。粮食生产者以传统农民为主,生产技术较为落后,难以开展大规模种植。过度依赖化肥、农药,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破坏,影响农业正常生产环境。三是农村人才方面。为获得更多劳动收益,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大部分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严重。种地农民不断减少,不少耕地都被闲置,造成了“70 后不愿种地,80 后不会种地,90 后不谈种地,00 后不知种地”的现象,致使农业农村人才和劳动力严重缺乏。四是农业投入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国家财力有限,加之农业投入机制不够完善,高标准农田、农田 xx 等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全面铺开。国家给予粮食种植的各类补贴已近峰值,很难有大幅度提升,反之土地流转费用 x 升、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致使种粮比较效益低。
(二)国外粮食安全形势复杂多变。2019 年全球粮食
产量约为 27.22 亿吨,人均占有粮食约 350 公斤。但据联合国发布的《2019 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称,2018 年全球仍有近 1.13 亿人处于重度饥饿状态,气候变化、地区冲突、经济衰退是导致粮食不安全的重要原因。2019 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蔓延,影响了一部分国家的粮食生产,阻滞了部分农产品供应,有的国家甚至采取了限制粮食出口等措施,加剧了各国对于粮食安全的担忧,依赖粮食进口的国家普遍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
三、多措并举,确保粮食安全稳如泰山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要以“稳”字当头,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念好“地、技、人、钱”四字诀,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一)加强耕地建设与保护。坚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要坚决落实好耕地保护责任,对违法用地行为做到“零容忍”,对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圈占闲置浪费耕地等行为严查严管。要持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做好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管护和质量提升工作,确保耕地面积不减、耕地质量不断提高、耕地生态有效改善,让粮食生产在“硬件”上得到更有力的支撑。
(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牢牢把握科技主动权,在粮食安全的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打破瓶颈制约,推动粮
食生产实现高质高效高产。要加强作物抗病、抗虫、抗旱等基因技术研究,培养出适应多种环境生长的农作物,并重点抓好蝗虫、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的防控、防治。要加大转基因玉米、大豆等研发力度,持续提高水稻、小麦等主粮作物产量。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建立现代化的防灾减灾科技支撑体系,提高防灾减灾科技水平。积极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不断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让粮食生产在“软件”上得到不断“更新”。
(三)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要压紧压实各级政府主体责任,加大监督考核力度,强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保障粮油市场稳定供应,确保人民基本生活。扎实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能创新、带动能力强的新型职业农民。常态化开展种植技术、产品销售、品牌打造等培训,推动粮食生产经营向产业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培养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四)加大对粮食生产扶持力度。要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政策支持,确保将“真金白银”真正投入到粮食生产
上。加大粮食科研财政投入,加强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建设,鼓励支持农业科研院所、高校与农业企业等进行合作。加大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格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鼓励政府采取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社会服务组织承担农业生产性服务。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政策。各级政府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对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给予适当补贴、融资贴息等扶持。
2022年粮食安全交流发言
21 食物物种交流与粮食安全 1.(2019·四川广元一模)下图为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对汉代丝绸之路解释合理的是(
)
A.促进了人口迁徙和物种交流 B.成为中国和各地交流的桥梁 C.指南针为其开辟提供了保障 D.反映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2020·广东肇庆一模)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促成这一格局被打破的主要原因是(
) A.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 B.南迁北民对面食需求的推动 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3.(2020·湖南郴州二模)北宋初年,政府曾劝谕江南以至福建、广东等地种植原北方主要粮食品种粟、麦、黍、豆等;水稻的优良品种也在各地推广,其中最著名的品种“占城稻”从越南引进中国福建,后又推广到江淮和北方;甘蔗、棉花、茶叶、桑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范围也较前扩大。这说明(
)
A.北宋统一促进农作物品种交流 B.北宋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优良品种的推广推动农业发展 D.对外开放有利于人民生活改善 4.(2020·北京大兴区期末)清朝前期,我国农业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与下图相符的是(
)
A.农产品长途贩运大量进入市场 B.高产作物带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C.外来作物推广提高粮食总产量 D.农耕文明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5.(2020·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下面是部分原产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
品种 传入中国的时间 备注 玉米 16 世纪 明后期引进,清初普及 番薯 16 世纪 自菲律宾传入中国
马铃薯 17 世纪 清初福建《松溪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 据此推断,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
) A.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 B.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 6.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 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C.带来的物种交流助推新旧大陆转型 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 7.(2020·河北衡水中学联考)自 16 世纪 50 年代开始,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数千种未知物种进行了分类,确定了适应欧洲不同气候和土壤的少部分物种,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反映出(
) A.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 B.世界联系加强影响人类物质生活 C.欧洲饮食结构变化引发商业革命
D.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8.(2020·湖南怀化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一时期,由于人口剧增,且大量劳动力从农业生产部门流失等原因,粮食在局部地区经常出现危机。例如北宋仁宗时朝廷每年要从江南等地买米 200 万石。因此,封建统治者继续倡导重农思想和相应政策,要求“复游散之流,抑工商之侈,去士卒之冗,劝稼穑之勤”。要求当时的“浮其业者”(主要是指脱离粮食生产的游闲之民,也就是依附在社会经济上的巨大负担),回归粮食生产第一线去,以确保粮食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从而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物质保障。
——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材料二 短缺是这一时期(1953~1978 年)我国粮食安全政策的逻辑起点,由此出发形成了与我国经济社会特征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和制度安排,并且这类安排带有明显的共生关系。尽管我国工业、城市优先发展的发展战略并非是城市利益集团压力的结果。但从实际来看,统购统销和压低粮价本质上是一个城市集团受益,而农民集团受损的制度设计。农民作为粮食的生产者很难从粮食中得利,种粮经常处于亏本状态,进而抑制了粮食的扩大再生产,粮食产量在国家的推动下缓慢增长。
材料三 1978 年以来我国的粮食安全政策演变 时间段 主要特征 1978~1984 粮食购销政策不变,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计划调控方式初步转变
1985~1990 废除粮食统购制度,建立价格双轨制,扩大市场对生产的调节 1991~1993 通过购销同价和保量放价政策,废除粮食统销制度,力图发挥市场作用 1994~1997 通过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发挥稳定器作用,同时调节农民收入 1998~2003 在供求改善的前提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2004 年以来 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城乡统筹、四化同步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 ——以上均摘自周庆元《建国以来党 领导粮食安全工作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北宋、1978 年以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路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个阶段粮食增长的不同态势并分析其原因。
2022年粮食安全交流发言
- 1 -
2 2022 年粮食安全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粮食安全战略的决策部署和对粮食安全工作的责任要求,坚决抓好粮食安全工作,确保圆满完成粮食安全年度目标任务。现结合实际,特制定该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今年粮食安全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工作考核力度、资金支持力度、技术服务力度,推进粮食安全高质量稳定发展。
二、工作重点
(一)全力稳定粮食面积。一是重点抓好粮食安全生产。开展春耕备耕。摸清底数,做好春耕生产各项准备,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稳定发展。二是多措并举加强撂荒地复垦复种,积极招引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承包土地发展粮油种植。三是禁止耕地抛荒和防止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加强对禁止耕地抛荒的政策宣传,禁止抛荒耕地。在关键时期组织力量深入摸排,对可能抛荒的耕地逐户做好工作,鼓励以土地流转或社会化服务等方式,解决因缺劳力、缺技术等原因引发的抛荒问题。对抛荒耕地严格按照“种地得补贴、不种地不得补贴”的政策坚决不予发放耕地地力补
- 2 - 贴。严禁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永久基本农田要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禁止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从事林果业以及挖塘养鱼、非法取土等破坏耕作层的行为,禁止闲置、荒芜永久基本农田。四是大力发展旱粮生产。在稳步发展水稻生产的同时,引导农户充分利用耕地发展小麦、大豆、玉米、红薯等经济作物。
(二)着力提高粮食产量。一是落实高产栽培措施。推广丰产性能好、抗逆抗病虫、适宜机械化、综合性状优良的水稻新品种,提高杂交稻品种覆盖率,落实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等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二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建立与农业气象部门会商沟通常态化机制,及早制定防灾抗灾应急预案,落实防灾减灾技术措施。三是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抓好水稻二化螟、稻瘟病等重大病虫害监测预报和综合防治工作,做好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和应急防控工作,密切关注病虫害发生动态,做到早监测、早发现、早防治。
(三)强力提升粮食品质。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深入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化试点工程。着力推进农药、化肥减量行动,纵深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大力发展绿肥生产,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着力提高粮食安全生产目标。
(四)推进粮食产业融合。一是深入开展社会化服务。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和社会化服务奖补政策,鼓励开展育插
- 3 - 秧、病虫害统防统治、稻谷收储烘干等机械化生产薄弱环节的社会化服务。二是因地制宜发展“水稻+”高效模式。根据市场行情,稳妥推进低洼、冷浸、地力等级低的稻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稻虾或鱼、蛙、蟹、鸭等)。三是打造粮食全产业链条。支持鼓励乡内粮食加工企业提质升级,发展订单生产,鼓励有条件的生产基地购置稻米加工设备发展产、加、销产业融合模式。鼓励开展绿色食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提升粮食产品市场竞争力。
(五)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强化耕地保护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占补平衡,严守耕地红线,确保耕地面积布局稳定。加强部门协作,严格建设用地审批,加大土地执法力度,对违反耕地保护政策、破坏耕地和违法占用耕地的行为,依法依规从严查处。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健全耕地质量监测网络。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落实粮食安全主体责任,成立由 XX、XX 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和各村支部书记为成员的粮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农业服务中心赵才同志任办公室主任,由乡农业服务中心、党政办、财政所配合实施。并实行班子成员包村责任制,负责联系和指导各村落实粮食安全工作任务。
(二)加强粮食安全部门联动。为保障粮食安全,上下
- 4 - 必须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加强协作,紧密配合,齐心协力完成 2022 年粮食安全工作各项指标任务。
(三)加大粮食安全财政投入力度。设立粮食安全专用资金,指定专人专管,做到专款专用。
(四)加强宣传指导服务力度。要加大政策宣传引导力度,着力传递各级党委政府关于粮食安全会议精神。要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深入开展农资打假行动,积极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要严格执行粮食农药残留检测,确保粮食农药残留达标。让老百姓吃得放心。
(五)加强粮食安全考核力度。实行粮食安全目标管理,签订粮食安全责任书,建立粮食安全考核奖惩机制,将粮食安全纳入各村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范畴。对照目标管理责任书,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粮食安全督导和检查。对粮食安全任务完成好的先进村给予表彰奖励,对因思想不重视,措施不到位、未完成粮食安全的村除在年度绩效考核中扣分以外,并在进行通报批评,取消全年评先资格。
2022年粮食安全交流发言
粮食安全一、 粮食安全成为 2014 年国家“一号战略” 中央一号文件从 2004 年至今已连续 11 年关注“三农” 问题, 2014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从八大方面提出 33 条要求。
而其中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对粮食安全的强调和重视。
梳理中央对 2014 年的工作安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可以清晰发现对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视程度“一浪高过一浪”。
我们整理如下:
2013 年 12 月 10—13 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示:
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必须实施以我为主、 立足国内、 确保产能、 适度进口、 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要依靠自己保口粮, 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 做到谷物基本自给、 口粮绝对安全。
2013 年 12 月 23—24 日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
要坚持以我为主、 立足国内、 确保产能、 适度进口、 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 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
2014 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表述进一步展开:
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综合考虑国内资源环境条件、粮食供求格局和国际贸易环境变化, 实施以我为主、 立足国内、 确保产能、 适度进口、 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从中央会议的密集表述可以提炼出 20 字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即“以我为主、 立足国内、 确保产能、 适度进口、 科技支撑”,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国家的“一号” 战略。
那粮食安全战略何以上升为国家“一号” 战略? 通过枯燥的数字能够看到严峻的现实。
2013 年 11 月 29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称, 2013 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 60193.5 万吨,同比增长 2.1%。
从 2004 年算起, 中国粮食产量“十连增”, 但是“丰年缺粮” 的情况也摆在国人面前。
据《财经》 杂志报道, 中国粮食实际已连续多年处于产不足需状态。
2008 年, 中国粮食首次产大于需。
但从 2009 年开始, 供求关系又开始变得越来越紧张, 是年产仅大于需 782万吨。
到 2010 年, 又重新进入产不足需状态, 当年缺口为 352.3 万吨。
数据显示, 三大主粮(小麦、 水稻、 玉米)2012 年年净进口总数为 1900 万吨左右, 2013年前七个月的进口总数也已达 1143.9 万吨。
不仅如此, 继玉米在 2011 年进入全面进口后,中国 2013 年有可能超越埃及, 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 按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 进口总量将达 650 万吨。
农业部制定的农业 “十二五”规划, 就中国的粮食安全概念给出了具体的数字衡量标准:确保粮食基本自给, 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 确保自给率 95%以上, 其中水稻、 小麦、 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自给率达到 100%。
显然, 三大主粮的自给率达到 100%的目标还没有实现。
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
到 2020 年, 按 14.3 亿人口、 人均消费 409—414 公斤计算, 总需求量将达到 58487 万—59202 万吨。
按照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计算, 届时国内主粮的供给缺口将在 4000 万—5000万吨。
同时, 中国主粮的进口来源集中程度超过 50%, 如何保持自身粮食安全的急迫性与日俱增, 现实的严峻逼迫我们必须立足于国内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的概念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由于世界性的粮食危机而提出来的。
1983 年4 月, 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定义是“保证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
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
曾任粮农组织总干事的萨乌马 1984 年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
“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 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英国经济学人智库最近发布《全球食物安全指数报告》, 指数包括食品价格承受力、 食品供应能力和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3 方面, 27 个定性和定量指标。
中国在 107 个国家中位居第 42 位, 报告将中国列入“良好表现” 一档。
相对于人均 GDP 第 52 位的排名, 中国是为数不多的食物安全水平大幅超越其社会富裕程度的国家之一。
1996 年, 国务院发布《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白皮书, 明确表示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白皮书提出的立足国内资源、 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 成为中国至今未变的粮食战略总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农学博士韩俊多年来一直关注粮食安全问题, 不久前在其新书—《14 亿人的粮食安全战略》 中指出, 中国大豆进口一路飙升, 2012 年大豆净进口量达到5838.4 万吨的历史最高纪录。
不仅大豆需要大量进口, 近几年小麦、 玉米和水稻三大谷物均为净进口。
2012 年我国粮食净进口规模达到 7748 万吨, 粮食年度自给率已降至 88.4%, 其中大豆自给率为 18.1%。
粮食的缺口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
这是个不得不引人关注的问题。
韩俊在其书中指出, 未来 25 年我国粮食需求增长将显著高于国内生产增加, 自给率还有可能有所降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近期出版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 一书中指出, 到2020 年, 按 14.3 亿人口、人均消费 409‐414 公斤粮食计算, 中国粮食的总需求量将达到 58487万‐59202 万吨。
按照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计算, 届时国内粮食(不含大豆)的供给缺口将在4000 万‐5000 万吨。
从国际而言, 全球粮食偏紧已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粮食分布不均,严重粮食短缺的国家有 39 个, 其中 24 个在非洲, 9 个在亚洲, 5 个在拉丁美洲。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 世界上长期食物营养不足人口有 8.5 亿多人, 其中发展中国家 8.2 亿人, 转型国家 2500 人, 发达国家 900 万人, 目前非洲大陆、 西亚的大部分地区很多人都处在饥饿之中, 而且世界的可耕土地越来越少, 今后世界粮食供求矛盾仍将是令人关注的大问题。
据测算, 全球近 10 年来全球谷物消费需求增加 2200 亿公斤, 年均增长 1.1%; 产量增加 1000亿公斤, 年均增长 0.5%。
目前, 世界谷物库存消费比已接近 30 年来最低水平。
随着能源紧缺、 油价高位运行, 能源与食品争粮矛盾日益突出, 将进一步加剧全球粮食供求紧张。
我国粮食虽然基本处于自给安全状态, 自给率保持在 85%以上, 但品种结构供需矛盾仍然突出,稻谷、 大豆存在一定产需缺口, 每年需 500 亿公斤左右。
也就是说, 一方面国际粮食需求在不断增大, 另一方面我国粮食安全仍靠一定的国际市场保障需求。
我国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个别粮油品种供给不足的难度增大。
鉴于此, 前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实施 “以我为主、 立足国内、 确保产能、 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要依靠自己保口粮, 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 做到谷物基本自给、 口粮绝对安全。
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把“饭碗” 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二、 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
耕地数量逐渐减少, 影响粮食安全。
耕地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 在农业和粮食科技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之前, 粮食的种植面积仍然是粮食总量不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我国的总耕地面积只有 18.26 亿亩, 人均耕地只有 1.38 亩, 仅占世界人均耕地 40%, 全国有 600 多个县的人均耕地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 0.8 亩警戒线, 三分之一的省(区)
市人均耕地不足 1 亩。
受干旱、 陡坡、 瘠
薄、 洪涝、 盐碱等多种因素影响, 质量相对较差的中低产田约占三分之二。
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很多农民将耕地改种经济作物, 挖塘养鱼, 发展畜禽养殖。
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 但是严重减少粮食生产面积, 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生产、 农民增收之间成为新的矛盾。
而且由于城镇化的发展, 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耕地开垦后备资源有限, 由环境土质等多方面的影响, 能开垦为耕地的荒地极为有限, 开垦的耕地受土质环境的影响, 很难达到被占耕地的同等质量, 导致耕地数量不断减少。
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进度逐年加大, 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并且以后随着城镇化、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对耕地占用还会继续加剧。
我国耕地规模与国外一些国家简直无法相比:
澳大利亚人均耕地 120 公顷、 加拿大 110 公顷、 美国57 公顷、 法国 18 公顷、 阿根廷 17 公顷、 俄罗斯 14.5 公顷。
还不可忽视的是, 土地沙化、土壤退化、“三废” 污染等问题, 近几年仍以几百万亩的数量减少, 不断减缩的耕地面积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二)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旱灾频繁发生, 加大了发展粮食生产的难度。
水资源短缺, 干旱威胁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 人均水资源量约 2200立方米, 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四分之一, 每年农业生产缺水 200 多亿立方米, 而且分布极不平衡, 水土资源不匹配。
我国水资源多分布在南方, 长江以北的地方一般都缺水, 华北、黄淮海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总产量 53%, 商品粮占全国的 66%, 这些粮食主产区都严重缺水。
同时, 我国北方干旱严重, 引起耕地沙漠化, 耕地不断减少, 水资源短缺。
此外, 近年来, 我国自然灾害严重, 不利气象因素较多, 北方地区降水持续时间偏少, 干旱化趋势严重。今后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 我国旱涝灾害特别是干旱缺水状况是加重趋势, 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将对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缺水和干旱成为粮食主产区生产和增产的制约因素。
在过去的 55 年间, 我国平均每年农田受灾面积超过 30000 万亩, 其中成灾面积约 13000 万亩; 在成灾面积中, 旱灾占 46。
7%, 洪涝灾害占 34.3%, 可见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较为严重。
特别是近年来, 旱灾频繁发生, 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呈增加趋势,干旱缺水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制约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
种粮收益低, 严重制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影响粮食安全。
粮食是一项社会效益大, 经济效益差的产品, 与种其他经济作物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近些年来, 由于化肥、 农药、 农用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人工成本上升, 农民种粮成本大幅增加, 而同时粮食价格又持续走低, 农民种粮的纯收益大幅度降低甚至出现亏本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导致许多农民弃农经商或外出打工, 出现了粮田被撂荒的情况。
特别是主产区一半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 农业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紧缺, 粮食生产出现 “副业化”趋势。1994—1996 年国家连续三年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提价幅度高达 40%。粮食收购价格的上涨, 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1997 年以后, 受粮食市场供大于求的影响, 粮食价格持续下跌。
到 2000 年, 粮食定购价格已降至 1994 年的水平, 而粮食市场价格已低于 1994 年水平, 农民种粮已基本无利可图。
农民对粮价下跌的直接反应就是减少粮食种植面积, 而改种经济效益较高的其它作物。
一些地方政府也倡导“一县一业”、“一村一品”, 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种植黄姜、 烤烟、 魔芋、 油料、 棉花、 中药材、 桑、果树等经济作物。
据农业部门以西部贫困地区统计, 2005 年水稻、 小麦和玉米上涨幅度达17‐‐19%, 2006 年—2008 年仍以 6‐‐10%幅度增长, 农民每亩种粮实际受益 320 元—390 元。而种植经济作物则受益大都在 500—1000 元, 有的甚至更多。
农村劳动力由 2002 年日平均20 元, 到 2008 年 40 元左右。
与进城务工和种经济作物相比, 种粮效益明显偏低, 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促使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并且今后随着粮食市场的完全放开,粮食价格波动将更趋频繁, 粮食播种面积、 总产量也将随之调整。
如果粮农响应国家的号召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就必须多种粮食, 少种经济作物, 而多种粮食就要意味着牺牲种粮农民, 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农民的部分利益。
同时粮食产量目前还没有摆脱“靠天收” 的局面,
粮农收入受气候和市场因素制约很不稳定, 直接制约粮农收入, 影响粮农种粮积极性。
(四)
政府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体系不完善, 影响粮食安全。
长期以来, 国家不是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第一位, 而是把解决农业问题放在第一位。
当粮食等农产品供不应求时, 就采取一定的政策来提高农民种粮收入,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短期内, 农民收入增幅较高, 粮食产量有所提高甚至大幅度提高; 而当粮食等农产品供给情况好转时, 政策就会有所改变, 导致农民收入减少, 种粮积极性下降, 粮食产量也随之下滑甚至大幅度下降。
2004 年以来, 由于减免了农业税、 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 出台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 农机补贴、 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有助于促进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 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但有些政策在落实中都打了折扣, 农民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
如有些地方的农机补贴农民只享受了一半的实惠, 还有一半被农机生产企业、经销商和农机主管部门层层盘剥了。如国家对农资生产企业进行了补贴, 但农资生产企业并没有降低价格, 农资价格仍然居高不下, 这部分资金没有真正发挥稳定农资价格的作用。
(五)
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 消费结构矛盾日益突出。
进入 21 世纪以来, 受人口增长, 人均消费水平的的提高, 城乡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
从趋势来看, 口粮消费多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