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共产党探索农业发展理论历史进程(完整),供大家参考。
:
农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大问题。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 只能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总结中国农业发展的经验, 走自 己的发展道路。
对于农业发展的探索与认识过程是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推进、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逐步深化的。
认真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对农业现代化的探索及其理论成果, 对于我们在新的世纪进一步探索解决现代化过程中“三农” 问题的新思路,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 实现农业现代化,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 农业发展;
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大问题。
中国农业发展, 只能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总结中国农业发展的经验, 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农业发展的探索与认识过程是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推进、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逐步深化的。
50多年来, 在以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和胡锦涛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领导下, 我国的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现在认真回顾和总结中共中央四代领导集体对农业现代化的探索及其理论成果, 对于我们在新的世纪进一步探索解决现代化过程中“三农” 问题的新思路,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 实现农业现代化,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原理 1933 年, 毛泽东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 中提到“努力去发展农业” 和建立“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 的问题。
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非常重视农业问题, 并把“以农业为第一位”确定为中央的基本经济方针。
在建国前夕, 毛泽东就把农业列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的和基础的地位。
在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毛泽东指出: “在农村中压倒一切的工作, 是农业生产工作, 其他工作都是围绕农业生产, 而为他服务的。” 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中指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
农业为基础的思想逐渐明晰化, 系统化。
1958 年底到1959 年 7 月间, 毛泽东在领导我党纠正 1958 年大跃进的“左” 倾错误的过程中, 明确地提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应以农业为基础, 并把原来按重、 轻、 农的次序改为按农、 轻、 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
2. 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农业机械化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 我国农业的现代化目标, 他说: “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 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 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现代化, 其主要内容是“集体化加机械化” 的模式。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实行农业集体化后, 到 1959 年就又被概括为: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这同当时西方封锁我国, 我们只能“一边倒”、 学习和参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经验有关那时, 苏联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和集体农庄, 是中国努力追
求的方向。
20 世纪 60 年代, 我们逐步了解、 研究了美国、 日本以及法国、 荷兰、 比利时等西方国家的农业在战后“确有很大发展” 的事实, 同时, 也更多地知道了苏联的农业, 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水平有着巨大的差距。
毛泽东从 1956 年作《论十大关系》 的报告, 到 1966 年 3 月写《关于农业机械化的一封信》, 多次质疑苏联农业, 提出为何它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 他说:“苏联的农业不是基本上机械化了吗?是何原因至今陷于困境呢?此事很值得想一想。” 周恩来在此期间在不同的场合与会议上多次讲到西方国家的农业现代化, 说美国“经过百年的发展, 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在世界上是最高的”, 美国“农业过了关, 我们还没有”。他在 1957 年 11 月 28 日和 1962 年 9 月 16 日接见日本客人时, 谈中国农业要从水利、 化肥、 小型机器化、 改良品种、 消除病虫害、 水土保持、 绿化等力一面向日本学习。
1965 年 8 月 28 日,他说: 农业, 在欧洲, 法国搞得最好, 荷兰、 比利时也好。
周恩来还把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内容概括为实行“四化” :机械化、 化肥化、 水利化、 电气化。
3. 实践组织了个体农民联合起来走集体化道路的制度创新 抗战时期, 毛泽东明确指出各县应大力组织劳动互助, 发展农民的集体劳动, 1943 年大生产运动期间, 毛泽东指出: “如果不从个体劳动转移到集体劳动生产方式的改革, 则生产力不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 在毛泽东关于合作化思想的指导下, 新老解放区都坚持了农业合作化道路, 有力地推动了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保障了 战时粮食供给。
也正是根据毛泽东的指导思想,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 引导农民逐步地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组织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和生产合作, 走上集体化道路。
这种联合和合作经济克服了分散小农经济的弊端, 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 我国开始改革开放, 农业现代化进人到新的历史时期厂从新中国建立至今的 50 年间, 前 30 年主要是现代化的启动阶段; 后 20 年进人现代化的实施阶段。
我们既继续、继承了前述两个阶段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又在实践中形成一系列崭新的认识。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提出的关于究竟什么是农业现代化的问题。
1. 充分肯定农业在整个经济社会中的基础地位 邓小平比较全面的论述了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村的稳定是中国稳定的基础、 农民的小康是全国人民小康的基础。
邓小平早在 1962 年就说:“农业搞不好, 工业就没有希望, 吃、 穿、用的问题也就解决不了。”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 农业的稳定, 是中国稳定的基础。
2. 丰富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邓小平指出: “农业现代化不单单是机械化, 还包括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
3. 强调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科技和教育 “农业问题的出路, 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 要靠尖端技术”。
农业问题,“最终可能是科
学解决”。
这表明, 我们党已经从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现实中认识到, 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不仅要依靠机械、 通用技术, 更要依靠科学, 依靠生物工程、 尖端技术; 把农业的根本出路,从在于机械化, 提升到了在于科学, 在于生物尖端技术。
4、 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农业改革和发展要实现“两个飞跃”
1990 年在总结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发展的经验时, 邓小平指出: “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 从长远的观点看, 要有两个飞跃。
第一个飞跃, 是废除人民公社,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个飞跃, 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集体经济。” 邓小平提出“两个飞跃” 的重要论断, 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是我国今后农业长期发展的方向,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关于如何实施农业现代化的宏观环境、 以及宏观领导方面的新思路、 新方法问题。
1992 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把实施农业现代化的宏观环境, 最终从计划经济, 或“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经济为辅, 或“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转变为市场经济的宏观环境。
1986 年我国决定参加国际贸易组织, 重新申请恢复“入关”、“入世”。
加入世贸组织, 表明中国决心把实施现代化的国际环境, 从一般对外开放, 转变为全面对外开放。
现在, 我国已全部完成了“入世” 谈判, 并于 2001 年 11 月 10 日正式加人世界贸易组织。
这样, 我国农业现代化, 将在直接参与经济全球化、 参与国际贸易合作与竞争的环境下实施。“入世”, 是我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及整个四个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决策。
1. 大力发展农业为支撑 鉴于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江泽民再三强调: “越加快改革开放, 越要重视农业、 保护农业、 加强农业。
要真正地而不是表面地, 实际地而不是口头地, 全心全意地而不是半心半意地加强农业这个基础。”他创造性地发展了邓小平的农业思想, 提出农业发展必须实现 “五靠”即靠政策稳定、 靠科技先行、 靠结构调整、 靠基础建设和靠扶持保护。
2.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三农” 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而农民的核心问题是增加农民收入问题。
江泽民指出: “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 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实现小康, 还直接关系到开拓农村市场, 扩大国内需求, 带动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
3. 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 改革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农村改革应是涵盖经济、 政治、 教育、 科技等各个方面体制的全方位改革, 但中心是经济体制改革。
江泽民认为, 农业经济体制要围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减轻农民负担、 增加农民收入来进行, 其总目标是“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为支撑, 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
求的农村经济体制。”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发展。
在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三农” 理论的指导下, 顺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 不断推陈出新, 丰富和发展我国的“三农” 理论, 把“三农” 问题当作最重要的工作来抓, 并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
即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 实施有力措施, 切实支持和保护农业, 进一步健全农业保护体系; 继续强调科技和教育对农业的巨大推动作用; 发展农村经济, 保护生态环境, 达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把减轻农民负担, 增加农民收入,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作为农村和农业工作的中心任务; 把“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农村最基层,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 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003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三农” 从“基础地位” 提升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的位置; 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 发展” 放在“五个统筹” 之首; 十六届五中全会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 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 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
发展现代农业, 应密切关注形势发展,认识和把握新情况, 研究和解决新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在我们这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国家中, 这是已被历史反复证明了 的客观规律。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化、 市场化、 国际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快速推进。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2]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3]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第 1 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4]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 1994.
[5]
江泽民. 全面推进农村改革, 开创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N] . 人民日 报, 1998-10-05.
[6]
胡锦涛. 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 . 人民日 报, 2006-02-15(1)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 . 人民日 报, 2006-02-22(1) .
[8]
中 共 中 央 国 务 院 关 于 进 一 步 加 强 农 村 工 作 提 高 农 业 综 合 生 产 能 力 若 干 政 策 的 意 见 [N] . 人 民 日报, 2005-01-31(1) .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探索农业发展理论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 农业发展 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