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畅运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事迹材料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作为一个中国人(2022年)

时间:2022-06-22 22:54:3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为一个中国人(2022年),供大家参考。

作为一个中国人(2022年)

 

 作为一个中国人, 我更加不可能忘怀那场侵略战争给自己民族留下的创伤。那种仿佛剥皮抽筋的痛苦, 伴随着南京人民的鲜血烙刻在内心深处。

 于是, 日本在我的内心中, 是一个既迷人又令人恐怖, 既存在于历史, 又活跃于现在的存在。

 但是, 我和很多人的经历一样。

 以前的我往往会从历史的角度(日本对我们做了什么)

 , 或者现实的角度(日本正在做什么)

 来判断日本将来的行动。

 却不曾想过, 为什么日本人要这么做。

 日本人到底是怎么样的, 他们和中国人一样吗? 他们为什么要发动战争, 为什么在战争中如此顽强反抗的日本人, 却在战后老老实实接受了美国的管制。《菊与刀》 的作者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接受美国政府的委托, 于美国占领日本前的 1944 年完成了这部作品。

 “当时, 有两大问题需要研究:

 第一, 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 盟军是否要进攻日本本土而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 第二, 假若日本投降, 美国是否应当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以至保存天皇? ” (《菊与刀》 译者序言)

 很明显, 这两个问题, 都是针对日本人会怎么做为研究对象的。

 也使得我们有机会能够一睹日本人的真相。

 当时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

 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 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

 因为日本跟德国不同, 不能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

 战争结束, 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 事实发展也同她预料和建议一样。

 后来有人盛赞“此书是现代日本学的鼻祖, 是文化人类学者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

 ” 成为国内外)

 (包括日本人)

 研究日本的重要著作。

 就像书中描述的日本“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 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 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 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 忠贞而又易于叛变; 勇敢而又懦怯; 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感, 但当别人对于其劣迹毫无所知时, 又会被罪恶所征服。他们的军队受到彻底的训练, 却又具有反抗性。

 ”

 书中有很多精彩之处, 首先, 人类学的研究方式就十分有趣。

 作者不是以我就是去研究日本人的姿态, 而是以人类学的独特方式, 让自己彻底地溶化在日本文化中, 将大量的资料打散又集中地分门别类。

 在处于战争时期, 无法获得更多资料的情况下, 保有“特别去注意那些无法了解的事情” 的心态做探究的作者,“人类学家必须使自己最大限度地适应自身文化同其他文化之间的差异” , 因此人类学家即使遇到“最离奇的差异也不会妨碍研究者对它的理解” , “制度和民族之间的差异表现越是离奇, 他们就越加注意。

 ” 可以说作者是带着“我完全不了解日本, 因此我正要了解他们” 的心态进行的观察, 而不是“我知道日本, 虽然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但是我知道他们会这么做” 的心态。

 因此, 研究日本的最经典的著作正是在这种完全没有偏见的“无知” 的状态中被创作出来的。

 我们研究日本, 往往会被一些假象(如日本和中国的相似之处)

 , 以及一些

 历史感情原因所牵制。

 阅读《菊与刀》 的乐趣, 是当我们从一个西方作者的眼中,去观察日本的时候, 我们能从自身的东方经验中, 看出日本与我们是多么得不相似。

 不夸张地说:

 我的确被震骇到了。

 我被书中描述的日本人的价值观感到深深的不安。因为我之前所了解的日本文化, 也许并不是 “和日本人合理的交往之道。”就像文化作品中表现出的民族性, 也许是民族精神升华甚至该民族所欠缺的东西。

 我们从文学作品中了解的日本, 仅仅是一种文化符号。

 那并不是和日本人交往的正确方式。

 诚然, 经过那么多年, 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的思维方式, 生活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但是从书中, 我们还是可以对日本文化的深处进行一番认识。

 这就是阅读该书能够获得的第二种快感:

 近身观察中国“熟悉的陌生人——日本人” 。

 在日本“‘恩’ 并不意味着忠诚……‘恩’ 这个词有很多用法, 其中有一个意思是共通的, 就是承受的负担、 债务、 重负……一个人接受上辈、 上级的恩,如果不是从上辈、 上级或者至少是从同辈受恩, 那就使接受者有一种不快的自卑感……儿子对母亲的爱, 所做得报恩行为, 也意味着对所欠恩情的回报, 从而有爱的意思, 但其本意是负债。

 而美国人则认为爱是不受义务的约束, 而是自由给予的。

 ”

 “对日本人来讲, 猝然受到生疏者的恩是最讨厌的事(甚至被看做蒙受耻辱)

 ……他们宁愿避免卷入‘恩’ 所带来的麻烦……对待卷入‘恩情’ , 日本人是十分小心的。

 ” 书中描述的日本人对于突如其来的恩情的恐惧感, 对比中国人所普及的交往方式。

 不难看出, 我们是极端不类似的民族。

 在“好客” 精神方面,我们倒是和美国作者有着相同的感想。

 本书中以提出日本的 “耻感文化”著名, 恩情之说在其中占有了很大的地位。也正是从这部分, 笔者看出了日本和中国文化的极大不同。

 最根本的基点不同,再说中国人了解日本人, 实在不能使人轻易相信。

 随着时代的迁移, 日本人本身也发生了众多的变化, 也有人坦然接受别人的恩情。

 不过作为日本人深层心理的一部分, 对日本人、 日本文化有兴趣的人, 还是很有必要去看一看这本书。

 正是这本书, 让笔者开始想要了解日本人, 同时也激发了笔者想要阅读相关中国民族性心理的作品的愿望。

推荐访问:作为一个中国人 作为一个 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