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跟着八种领导写材料,你喜欢哪种,供大家参考。
跟着八种领导写材料,你喜欢哪种?
机关工作多年,随各式各样的领导伺候笔墨。无数个孤灯长夜,无数次敲击键盘,无数篇八股长文,忐忑过崩溃过,伤心过泄气过,喜悦过得意过,个中滋味,非同行不能体察也。空闲之余,对领导搞材料的风格特点略作归纳,纯属一乐,并非有意品头论足,切勿对号入座。
一、胸有成竹型。
这类领导最大的特点是思路清晰如闪电,对形势的把握、对分寸的拿捏、对文字的驾驭可谓炉火纯青。他们通常从材料堆里成长起来,执掌过综合业务部门,站得高、想得深、谋得远,没当领导之前就经常以领导的角度想问题、以领导的口吻写材料,当了领导对一切工作和材料都驾轻就熟。这类领导在搞材料之前,通常都会告诉机关人员准备围绕什么写,从哪几个方面写,甚至把每一块具体写什么都讲得透透的。这时机关人员口袋里往往都装了一支录音笔,下去后把录音整理出来,加工、阐发、拓展一下基本就成了。有时机关人员首次理解意图不够准确,经领导再次点拨,马上豁然开朗,深感领导就是领导,水平就是不一般。这样的领导搞材料通常不会反反复复、变来变去,但想要一遍两遍就通过也是不大可能的,感觉差不多时领导会上手改,或者说“投影仪架上”。这时机关人员悬着的心可以稍稍落地,因为领导打算推材料,意味着材料基础尚可、有推的价值。也有极个别动手能力强的,会在材料反复几次后说“电子版拷过来吧”,这时机关人员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有喜有忧,忧大于喜。喜的是材料终于脱手了,领导改一稿也就定稿了;
忧的是自己能力水平还是没达到领导要求,到最后还得让领导亲自动手,这对材料工作者可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伺候这样的领导,总体上不算很累,能学到不少门道,但压力也可想而知,每一稿每一字都不敢怠慢,毕竟领导见多识广、有“火眼金睛”啊。
二、循规蹈矩型。
这类领导最大的特点是思维高度一贯,对问题的认识不会轻易改变;
善于总结规律,方法论成体系成套路;
讲究逻辑思维,文字周正严密。这类领导经历阅历丰富,任过各级主官,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每到一个岗位、每干一项工作都注重积累经验,几乎每个方面都总结有各种四六句、顺口溜。给这样的领导搞材料,初始很难,上路后很简单。说难是因为领导的思想延续性强,机关人员辛辛苦苦准备的材料,下功夫再大、研究得再深,但不符合领导一贯思想都是白搭。说简单是只要把领导过去的资料汇编拿到手,搞某方面材料时就在“宝典”里面找相关内容,大块复制粘贴,再稍作调整加工,呈上去绝对能通过。机关人员在给这类领导搞材料时,往往会很纠结,虽然知道最省事、最高效、最保险的办法就是沿用领导的固有思维套路,但如果全是复制粘贴,那这些“笔杆子”存在的意义何在?况且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过去那一套不一定适合现在的形势,若不能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那“笔杆子”的原则何在?于是,一些人冒着风险在领导过去思维套路的基础上创新创造,用“老瓶”装上“新酒”,结果能被采用者十之有三,虽然概率不大,但毕竟能多少体现“笔杆子”的价值。
三、咬文嚼字型。
这类领导最大的特点是对文字要求高,高得吓人。搞一个材料,且不说核心思想怎么样,对文字必须要有“工匠精神”,必须精雕细琢,必须工整对仗,必须有几句经典话、几个新鲜词,必须念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这样的文字材料有没有模版?有,比如《滕王阁序》《赤壁赋》。什么?骈文?赋?没错,这才是咬文嚼字搞材料的最高境界。机关文字工作者遇上这类领导,都做好了打持久战、疲劳战的思想准备,都明白想两稿三稿就定稿简直是痴心妄想。给这样的领导搞材料,通常都要拉一个强大的写作班子,初稿拿出来之后,几个人对着投影仪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有时,半天功夫就推了几行字,一个词得琢磨半天,连吃饭睡觉都在搜肠刮肚地遣词造句,可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么精心打磨堆砌出来的材料,单从文字上看必属精品,添一个字多了,删一个字少了,改一个字意思跑了。当然,这类材料也容易因过于看重文字而忽视了核心思想的深与新,看着花里胡哨、一套一套,实质上仍是老一套。
四、跳跃善变型。
这类领导最大的特点是思维发散跳跃,对文字材料没有固定套路,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灵光一现马上换路子。机关文字工作者对这类领导最为发怵,深思熟虑列个纲目,到领导那里瞬间被否,领导哗啦啦讲一通他的想法;
按领导意图拿个初稿,呈上去不到十秒又被否,领导放下稿子又哗啦啦讲一通他的新想法;
二稿呈上去又只存活不到十秒,领导又哗啦啦讲一通他的最新想法。三稿四稿呈上去又如此。这时那些原本心高气傲或不了解领导风格的“笔杆子”,早已哭晕在电脑前,内心里充满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无奈与恐惧,你永远都不知道呕心沥血写完这一稿,到领导那里能存活多少秒。倒是那些早已摸透领导习惯的“老油条”,前几稿从不下太大气力,拼拼凑凑立足于有,反正领导也不会细看。等领导想法基本固定以后,再认认真真来一稿,领导八成会说:“嗯,这稿差不多,有那么点意思。”这类领导虽然材料难伺候,但大多属于学习型、创新型、活力型领导,思路灵活、观念超前,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不拘泥于老经验、老套路,敢于否定过去、否定自己。碰上这样的领导,只要摆正心态,把写材料当作一种修行、一种磨练,于心于文都能受益良多。
五、锋芒毕露型。
这类领导最大的特点是思想犀利、敢说敢讲,别人不敢想的他敢想,别人想了不敢说的他敢说,别人只敢私下说、对下说的他敢公开说、对上说,别人说了不敢做的他敢做。有时,领导的一个观点、一句话足以让人瞠目结舌,套用网络用语就是“亮瞎你的眼”。机关人员按领导意图起草材料时反复斟酌,心想“能这样讲吗”“这样讲不合适吧”“是不是不够辩证”。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领导都不怕你怕什么?待机关人员将磨圆了棱角的初稿呈给领导,领导要么说“观点还不够鲜明”“要挑得更亮一些”,要么亲自上手改,把他那些犀利、锐利、锋利的思想一一加上。一些深谙为官之道、材料之道的可能对这类领导颇为微词,认为有哗众取宠、博人眼球之嫌,但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人家的确敢讲真话、敢为人先、敢于担当啊!特别是对于一些群众反映强烈、敢怒不敢言的问题,这类领导往往拍案而起,说“这个问题我来向上反映”,遂借工作汇报、座谈发言、调研报告之机直言进谏。可以想见,这类反映真问题、抒发真性情的材料,机关人员在起草时也是非常畅快的。也可以想见,这类材料上级看了震动,下级看了欢腾,有时还真管用,真能解决问题。可惜的是,这类领导在现实中几乎是凤毛麟角,并且往往难以走到非常显要的岗位。
六、火旺气盛型。
这类领导最大的特点是喜欢批评鞭策,经常为材料着急上火发脾气。头一天刚布置一个课题,第二天就询问:“搞出来没?好了拿过来!”再过一日:“怎么回事,还没搞好?得往前赶!”待机关人员将材料呈上,领导翻阅片刻,往桌子上一扔,遂开始“狂风暴雨”:“这是你写的?写的这是啥?一看都是没下功夫,我说的都没写出来……回去再研究研究,往深里挖一挖,语言上好好把一把,晚上加个大班,明天一早放桌子上。”次日心怀忐忑地再送一稿,领导看后可能稍加肯定,然后又是一顿批,不过这次语气明显缓和许多。如此反复几次,终于基本通过,定稿时领导可能略作表扬,也可能不表扬,但肯定还得鞭策几句:“小X啊,感觉到自己差距了吧,写材料没啥技巧,就是得多学多练多吃苦,笔上功夫都是加班熬夜熬出来的。”给这类领导搞材料,首先需要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否则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轻者丧失自信,重者直接崩溃。不过,等适应了领导的行为方式后,对批评也就比较坦然了,还能从领导批评的语调、方式来揣摩其真实意图。偶尔一次领导没批评人,大家还有点不太适应,出领导办公室一直寻思:咋回事,今天老板竟然没批人?
七、超然物外型。
这类领导最大的特点是“好像”没多少自己的思想,机关说啥就是啥,机关写啥就念啥。这样的领导通常很受机关欢迎,对文字材料从不折腾,除了修改几个词、增删几句话,一般不作大的调整,有时甚至初稿即定稿。科长、处长等带“长”的几乎不用上手,两三个不带“长”的甚至“临时工”就可以对付,这倒也省心。但也有个别自视有些水平的机关人员,多少有点不忿,心想“这样的领导我也能当”“让我干肯定比他干得好”。其实依我看,领导既然能走到今天的岗位,必有其过人之处,多少都有“两把刷子”,一般不会脑袋空空、毫无主见,即使没有太多新思想,折腾下机关还不容易吗?之所以不愿在文字材料上动太多心思、下太大功夫,要么是已经看透一切,知道玩文字游戏没多大实际意义,多干几件正事实事比写多少假大空的材料都强;
要么是任职久了,有点惰性,谁都知道搞材料是个劳累活,谁也不愿让时间和精力在文字材料上空耗。这类领导虽然表面上对材料不讲究,但对孰优孰劣、主笔的有没有下功夫还是能分辨的,嘴上不说,心里跟明镜似的,有时实在看不下去也会刺激一下写材料的。一言蔽之:不折腾材料,不代表没水平。
八、心里没底型。
这类领导最大的特点是对搞材料底气不足,非常想把材料搞好又生怕把握不准搞偏了。以写一个对上发言材料为例,领导拉材料班子前,会侧面了解哪些人员材料功夫硬,必须找精兵强将。材料班子拿了纲目找领导碰撞,领导通常会撇开材料先认人,尤其是对之前不太熟悉的人员逐个了解,以确定这个班子是一个素质过硬、搭配合理、经验丰富、能写材料的班子。研究纲目时,领导往往说“这个问题我也没想透”“三块太单了,再加一块”“你们先写吧,我再思考思考”。材料班子写初稿时,领导也没闲着,又是翻报纸查资料,又是向外单位的老同事老部属打听他们的路子。若是看到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或是了解到外单位的迥异思路,则立即召见材料班子牵头人,说“这几篇文章写得不错,你们参考下”“××单位写××几个问题,我们这样写不偏吧”。初稿呈给领导,端详许多不置可否,随后发问:“这样写不偏吧?这两年×老板的材料研究了吧?基本思路要对上!你们再认真推一推,我再思考思考。”反复若干次过后,仍是发问:“给××看过了没,提意见没?××把关没,改了没?感觉怎么样,有信心没?你们再拔高一下,我再思考思考。”待发言过后,又是急切地发问:“大家反映怎么样?材料在几个单位里还算可以吧?”随后又自言自语:“那个问题其实讲得不是很到位,不过我也没想透……”
按搞材料风格生生将领导归为八种类型、绘成八张脸谱,未免有些夸大、有些绝对。现实中的领导往往是这些类型的合体,搞小材料与搞大材料是不同的类型,写汇报材料、经验做法与写授课提纲、交流发言是不同的类型,任职初与任职末是不同的类型,当主官与干副职又是不同的类型。作为机关人员,既不能选择领导,也不能改变领导,更不能让领导来适应部属,唯有主动适应领导风格,赢得领导认可,才是本职本分所在。在我看来,每位领导都是一本书,虚心学习、潜心研读必有所得。真正的“笔杆子”,对各种风格的领导都能应对自如,在领导更换时可能有磨合期,但最终都能与领导思路合拍。当然,我也主张文字工作者应当保持自己独立的思想与风格,毕竟“文无定法”“文无第一”,有分歧有争鸣才能有生机有活力。遵循领导意图,这是岗位职责;
保留自己意见,这是个人权利。相信领导也明白:一味迎合,未必真心;
和而不同,是为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