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畅运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事迹材料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公文系列知识之十二:行政公文模糊语言运用

时间:2022-07-28 11:1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文系列知识之十二:行政公文模糊语言运用,供大家参考。

公文系列知识之十二:行政公文模糊语言运用

公文系列知识之十二:行政公文模糊语言的运用

 

公文中的模糊语言,即根据公文表述对象的需要和表述者思维的客观情况,为达到表述上的准确性而有意识选用的自然语言中带有模糊性的语言。模糊语言的模糊性,源于这种语言的伸缩性、灵活性、概括性与委婉性。公文写作中的模糊语言与语言表达上的模糊不清有着根本的区别,前者的模糊出于客观事物自身以及表述思维的客观需要,模糊语言表达的事项是正确、清楚的;
而后者的模糊则是对客观事物真正的认识不清、表述不明。

一、公文中使用模糊语言的必要性

我们曾经说过,准确是公文语言的一个基本要求。既然如此,“模糊”二字似与公文沾不上边。其实不然,在许多情况下,为达到公文表述的准确性,必须使用模糊语言。公文中的模糊语言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

(一)需要进行表述的客观对象本身存在模糊性

在公务活动中,客观事物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人们只能表述其现实情况,而对其未来发展难以进行准确表述,这时就有必要使用模糊语言。例如,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布的《信息网络传播广播电影电视类节目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把禁止通过信息网络传播的节目归纳为十种。其中前九种都是内容明确的。如“危害国家的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煽动民族分裂、破坏民族团结的”等,唯有第十种为“法律、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未来还会出现哪种禁播节目目前尚未可知。这时使用模糊语言“其他内容”,把尚未可知的内容都容纳进来,可见作者考虑之全面,表述之准确。

(二)表述者对客观事物的把握存在模糊性

有些时候,表述者对现实事物有所了解但不够准确,或者行文本身就不要求精确,这时也有必要使用模糊语言。例如“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要求精简会议和文件,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这段话中,“近年”、“三令五申”、“一些”、“一定”都是模糊语言。要把它们精确化、具体化不是不可能,但是没有必要。作为一篇公文的开头,这段话使用模糊语言进行表述,反而更显准确、凝练和全面。

(三)需要对表述对象进行概括

有的时候,需要表述的对象数目较多,如果一一提及,必有冗长拖沓之嫌,且易出挂一漏万之错。这时,使用模糊语言就很有必要。例如,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规范涉外版权合作期刊封面标识的通知》的结尾:“各地、各部门接到本通知后,请立即传达到各有关期刊社(编辑部)”,这里如果一一列出有关期刊社的名称,似乎精确具体,其实啰嗦拖沓。使用了模糊语言“有关”,既精炼又全面。

(四)需要为表述对象留有余地

公文是公务活动的书面工具,公文的撰拟必须有利于公文活动而不能使公务活动陷于被动。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精确的表述只能起到束缚发文机关的作用,就不如使用模糊语言。例如某一高层机关发文宣布即将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使用的说法是“将在XXXX年的适当时候召开XX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时如果过早地宣布一个具体日期,发文机关的压力就会很大;
用了模糊语言“适当时候”,发文机关就掌握了准备充分之后随时宣布开会时间的主动权。再如“按照国际惯例给予适当优惠”、“各单位要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句中的“适当”、“大力”都是很有伸缩度、灵活度的词汇,这种灵活度非常有利于发文机关和执行机关的工作。

(五)需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委婉表述

有些时候,用模糊词语表述客观事物的某种程度更为得体,如“长足的进步”、“较大的提高”、“高度的评价”、“难以估量的损失”等,那么就应当使用模糊语言。对若干特殊文件来说,使用模糊语言进行委婉表述更是必不可少,例如《中美联合公告》中有“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美关系曾经一度处于紧张状态”一句,由于使用了“众所周知”,就成功回避了彼此心照不宣的往事,以免令人尴尬。

二、公文中常用模糊语言的种类

公文中常用的模糊语言有哪些呢?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五类:

(1)表示时间的主要有:最近、近日、近期、近来、目前、当前、以前、从前、过去、将来、正在、一度、一直、一贯、许久、良久、长期、偶尔、有时、临时、前后、前几天、前些年、一段时间、适当时候、一个时期以来、今后几年、大部分时间等。

(2)表示范围的主要有:每、各、数、个别、特殊、有的、一些、有些、某种、主要、基本、总的、部分、一部分、方面、某方面、少数、多数、大多数、绝大多数、许多、不少、几个、广大、广泛、任何、有关、相关、相应、将近、其他、其它、其余、适当、以内、以外、以上、以下、大于、小于、左右等。

(3)表示程度的主要有:略、略微、很、最、极、极其、一定、十分、非常、异常、特别、显著、充分、足够、重大、特大、普遍、一段、几乎、逐步、有所、比较、更加、深入、差不多、长足的、大力的、高度的、难以估量的、大体上、基本上、原则上、进一步、程度不同等。

(4)表示频率的主要有:一再、再度、再三、多次、屡次、屡屡、频频、连连、次次、回回、往往、经常、不断、陆续、接近、反复、接二连三、连续不断、三令五申、三番五次、隔三差五等。

(5)表示语气的主要有:大约、大概、可能、也许、或许、预计、估计等。

三、公文中使用模糊语言的效果和要求

(一)恰当使用模糊语言的积极表达效果

在公文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可以收到非常积极的表达效果。主要表现在:

(1)对某些自身带有模糊性或不便用准确性语言表述的客观对象,运用模糊语言可达到表述上的相对准确性。

(2)对文稿中涉及范围较广而又不宜一一提及的客观对象,运用模糊语言可进行高度凝练的概括,以避免文字的冗长。

(3)对文稿中带有特殊性的或不适于用准确词语加以限定的对象,运用模糊语言就留有了回旋余地。

总之,模糊语言只要运用得恰到好处,就能起到准确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使用模糊语言的要求

模糊语言在公文写作中固然必不可少,但也不可滥用,否则必然适得其反。公文中使用模糊语言,应注意以下三点:

1、根据文稿特定的语境,决定是否使用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只能用在前述的几种情况,用在不得不用之处。在公文写作中,不可无原则、无条件地随意使用模糊语言,不能利用模糊语言回避文稿中应有的准确;
不能利用模糊语言推卸撰稿中过细的工作;
不能借模糊语言减轻工作中的压力;
不能用模糊语言掩饰工作中的问题。应当做到,该使用精确语言的就不用模糊语言。例如农业部等五部门在给国务院的一份报告中写到:“检查中,省、地、县、乡共组织干部培训班67822期,培训各级干部625万人次,召开各种座谈会43.7万次,走访了692万农户。各地普遍反映,这次大检查是近几年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中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次活动。”这段话中的数字如果用模糊语言写成“共组织干部培训班6万多期,培训各级干部大约600万人次,召开各种座谈会40万次以上,走访了将近700万农户”,就显得工作做得不是很细,数字统计不是很准,语句表达也不如前面得体。

2、根据文稿需要,必须使用模糊语言的就不要强用准确词语

在实际工作中,撰写公文时经常遇到不便使用准确词语和使用准确词语无法表达的情况,此时就必须使用模糊语言。例如国务院办公厅在给云南省人民政府的一份复函中写到:“有关部门和单位正在研究拟定21世纪初中国扶贫开发纲要,将充分考虑你省7个特困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继续予以扶持。其他少数民族的扶贫问题也将统筹考虑。”如果把其中的模糊语言都去掉,把拟定“扶贫纲要”的部门、单位的名称以及7个甚至其他所有少数民族的名称都一一写入,这份文件必会给人以琐细冗长的感觉。再比如国家税务总局所发的一份通知,开始便是“近来各地屡有询问”,用模糊语言概括得很精练。如将其换用准确词语来说,效果肯定要大打折扣。

3、根据词义内涵,应该仔细推敲、恰到好处地使用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的每一类都有许多近义词语,若不仔细区分其间的细微差别,把握每一词语的伸缩程度、适用范围,就不能做到恰当使用。例如“近日、近期、近来”三个词的含义就有由轻到重的不同。因此,选用模糊语言一定要确实把握其含义,力求做到准确使用。 

 

推荐访问:公文 模糊 语言 公文系列知识之十二:行政公文模糊语言运用 公文系列知识之十二:行政公文模糊语言的运用 公文中常用的模糊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