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健康写作法——一名学中医出身老笔头现身说法(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健康写作法——一名学中医出身的老笔头现身说法
几年前,我到干部学院讲写作课,遇到了全国某干部学院的一位领导。他听了我的课,又见到我这个人,盛情邀请我到他们学院讲一课,专门讲一讲在繁忙的工作中、巨大的压力下如何保持身心健康。
这位领导之所以向我发出这样的邀请,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我具有现身说法的作用。要说加班熬夜,还真没多少人比我厉害。我从大学二年级开始爬格子,在不同的单位五进五出办公室,还要加上一个研究室,一写就是27年!
年轻的时候就不说了。进入不惑之年以后,我带着单位里一帮写手整材料,熬到第二天,能保持清醒的已经没有几个人了;
熬到第三天,还能继续往下干的就剩我一个了。
尽管长年这么熬,我的身材没怎么走样,发际线没走高,白头发也没几根,就连腰椎颈椎都没怎么闹过革命。在各级机关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段子,说写材料的人“血压高,血脂高,职务不高;
大会不发言,小会不发言,前列腺发炎;
政绩不突出,业绩不突出,腰间盘突出”。但这些特点好像跟我都对不上号。所以单位里的同事总是说:教授(对我的昵称)最不像写材料的,可偏偏材料又写得最多。
第二,我能说出科学的道理。为什么?因为我是学医出身的,而且学的是中医这个国粹。说实话,离开学校这么多年,看病的本事我已基本上还给老师了,但当个健康顾问还是能胜任的。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毫无疑问,写材料是个很伤本钱的活儿,既伤神又伤身,有的时候还伤心,往往以透支健康为代价。写了这么多年材料,我的身体多少也出了些状况,小毛病是有的,但没有大碍也没有大修,还算是比较健康吧!
常常有人问,你是怎么做到的呢?一定有什么养生秘诀吧?
你别说,秘诀我还真有。总结起来,主要有这么4条:
1.欲“练笔”先“炼体”
毛主席说过:“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
在长期的“5+2”“白+黑”中,我之所以撑得住,得益于青少年时的长期锻炼,打下了比较好的身体底子。
在体育方面,我的兴趣爱好比较广泛,自己喜欢的项目也都练出了点儿水平,上大学的时候曾被体育老师选中作为大运会十项全能的选手,尽管我自己放弃了,但也说明我的身体素质还是不错的。
回想起来,在众多的运动项目中,对我从事写作最有帮助的,是中长跑。在这个项目上,我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纯属自己感兴趣,不仅坚持了多年,而且一度达到了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水平。33岁那年,我参加所在大学的教职工运动会,先跑800米,拿了个冠军;
接着跑1500米,又拿了个亚军。够猛的吧!
我练中长跑,既是为了练耐力也是为了练毅力。为了让自己坚持下去,我曾要求自己在田径场上每周增加一圈;
也一度换为往城市郊区跑,每天往前多跑几百米,以看到新的风景来鼓励自己。
这种耐力和毅力,对我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写文章、写材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方面,我还有一条经验:“童子功”非常重要。青少年时期养成锻炼的习惯,打好身体底子,比上了年纪再锻炼效果要好得多。
2.再“辛苦”别“心苦”
我经常说,“辛苦”不苦,“心苦”才苦;
“艰苦”不苦,“煎苦”才苦。
为什么?苦熬不如苦干。苦干只是劳筋骨,苦熬却是心里苦。“艰苦”是环境,“辛苦”是处境,“心苦”和“煎苦”则是心境。环境和处境不是不能改变,但也不是你想改变就一定能改变的,很多时候要看机会、看条件;
即使能够改变,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心境的改变完全由我,只需要动动心念,可以一念天堂,也可以一念地狱。
写材料,“苦”是肯定的,甚至是必然的。它到底是哪样一种苦,究竟有多苦,关键在于你怎样去看待它、面对它。
关于怎样看待人生中的苦,包括写作的苦,我总结过三种眼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苦就是苦;
第二重境界:苦不是苦,是甜的引子、前奏、序曲;
第三重境界:苦还是苦,既看到苦的功效,又喜欢苦的味道。我把这方面认识写进了自己的讲话、文章(详见第112讲《你真想写好文章,只需要一个改变》),这里就不重复说了。
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苦,世人大致有这么6种态度。
第一种:忍受。忍受又有忍受的不同,有的人是被动地、麻木地忍受,是逆来顺受;
有的人则是卧薪尝胆式的,就像弹簧,我是借你的压力积蓄自己的弹力,这叫被动之下有主动。
第二种:借助外物去冲淡。就像我们小时候喝中药,父母会加上冰糖,或者喝完药以后马上给一颗糖吃。不顺心、不如意的时候,向恋人、家人、朋友倾述,寻求心理安慰;
精神压力大的时候,听听音乐,放松一下,这也是冲淡痛苦之法。
第三种:注意力转移。护士给小孩子打针的时候,父母在一旁舞动拨浪鼓之类的玩具,就是这个目的。我们有解不开的烦恼,出去走一走、旅游一下,也是一种注意力转移。
第四种:提高耐受力。说得专业一点儿,就是提高耐受“苦”的心理阈值。苦的性质和程度没有变,但你的“苦阈”一旦提高,就觉得没那么苦了。比如让别人感到痛苦的事儿,你若不痛,苦从何来?
第五种:积极拥抱它。怎么拥抱?看了下面这个故事你就明白了。
道长有一个爱抱怨的弟子。
一天,道长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弟子喝。
弟子说:咸得发苦。
道长又把更多的盐撒进湖里,让弟子再尝湖水。
弟子喝后说:纯净甜美。
道长说: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这就说明,我们只要把心胸放大一些,装在里面的苦就自然变小了,甚至如沧海一粟那样微不足道。
第六种:刻意享受它。写材料是个苦差事,但又何尝不像苦口的良药一样内涵丰富、好处多多呢?写材料之苦,是勤学苦练、刻苦钻研之苦,然而以苦为舟可以尽享遨游学海、探珠拾贝之乐;
写材料之苦,是苦身焦思、苦心孤诣之苦,然而苦思冥想之后每每有脑洞大开、柳暗花明之乐;
写材料之苦,是甘贫苦节、苦乐不均之苦,然而“苦心人,天不负”,埋头苦干之才必有苦尽甘来之日。其实,写材料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学习的快乐、收获的快乐,探索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奉献的快乐、分享的快乐。只不过,这样的乐,只有真正热爱这项工作的人才能体会到、享受到。
妻子常“教训”我:“你呀,真是没出息,给点儿阳光就灿烂!”是的,与写论文能换来名誉、职称相比,与写小说能换来稿费、版权相比,写材料没什么实惠,但它所带来的那种为党分忧、为国奉献、为民造福的成就感获得感,是什么样的小实惠也比不了的。更何况,写材料不仅能造就我们考虑问题、谋划工作的“大格局”,培养我们心忧天下、服务民生的“大情怀”,磨炼我们以文辅政、治事用权的“大手笔”,还能经常让我们享受到领导表扬、同事称赞、受众好评这样的“小确幸”呢?正是这样一种心态,让我在不懈的笔耕中,常常享受着精神的富足,始终保持着身心的健康。
走上从政之路的人,大多是有情怀的。为什么不能把以文辅政变成一件有梦想、有成就、有快乐的事情呢?
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写材料,甚至多数机关干部不喜欢、不愿意写材料,但因为领导所命、工作所需、职责所在,又不得不经常写材料。如果不喜欢而又不得不写材料的话,要想缓解、淡化以至于摆脱这个“苦活”所带来的“心苦”“煎苦”,那就只有一条路:先忍受,再接受,再享受。
心病难治,心魔难除,心苦难消。忍受是无奈之举,接受是缓解之法,享受才是标本兼治之道。正如古人所说,“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元·罗天益《卫生宝鉴》)
请记住:快乐工作的秘诀不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而是去喜欢自己做的事。
3.宁“熬早”不“熬夜”
这一招,我是从当年的一位女同事那儿学来的。这位女同事年纪不大就评上了正高,出了不少书,可一点儿都不像“黄脸婆”,反而特别显年轻。她告诉我,她的养颜秘诀就是“美容觉”一定要睡,宁可一大早爬起来写文章。
中医养生,特别强调要睡“子午觉”。就是说,晚上要在子时以前(23:00—1:00)上床睡觉,白天要在午时(11:00—13:00)小憩一番,这对人体健康尤为重要。
为什么?按照中医理论,睡眠与醒寤是阴阳交替的结果,阴气盛则入眠,阳气旺则醒来。子时阴气最盛,阳气衰弱;
午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及“合阳”的时候,这两个时间段睡眠,有利于养阴及养阳,对人体很有好处。尤其是子时,这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这个时候休息,最能养阴,睡眠质量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子时也是中医的经脉运行到肝、胆的时间,这个时候睡觉有助于养肝胆。肝在人体中“主疏泄”,具有调畅气机、排毒的作用。胆与肝相表里、相配合,能辅助肝脏发挥作用。如果因为熬夜而错过了子时的睡眠,肝胆就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就会表现为脾气不好、皮肤粗糙、脸上长斑等。这时候,可以喝点菊花、玫瑰花、金银花之类的花茶,清热排毒、养肝护肝。
不过,最近我又看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关于熬夜和早起,也许你一直都错了》。
文章中说,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类在睡眠上至少存在3种偏好类型:第一种是晨型人,又称“云雀型”,习惯于早睡早起;
第二种是夜型人,又称“猫头鹰型”,习惯于晚睡晚起;
第三种是正常人,又称“蜂鸟型”,习惯于正常作息。这3种分型,是由人的“生理时钟周期”以及演化和基因共同决定的,去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恰恰是因为发现了生理时钟周期的分子机制而获此殊荣,这为人类的睡眠习惯提供了生理学上的依据。
文章中还说,影响人类健康的罪魁祸首不是“睡得晚”,而是“睡得少”,不足每天6—9个小时。只要你能够长期、稳定保持作息习惯,几点入睡关系不大。重要的是这么3条:
第一,调整心态:不要对“早起”“熬夜”有压力,压力本身会带来一系列不好的后果。
第二,睡够时间:无论几点睡觉,最重要的是保持睡眠时间足够,这比早起重要得多。
第三,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生理节律,明确自己一天中状态最佳的时候,把重要的事情放在这个时间段处理。
我觉得,这篇文章说得很有道理,可以供大家借鉴。
至于午睡,也是保持健康的一个重要方法。有人说,午睡之前是一整天,睡醒后又有一天等着,让人能把一天当成两天看待。
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即便是非常短暂的日间小睡,也能增强大脑的记忆处理能力。
美国宇航局的调查结论:26分钟的午睡,能让飞行员表现提升34%,灵敏度提高54%,有助于维持和改善情绪。
所以又有人说:中午不睡,下午崩溃。
对于习惯于“开夜车”的“爬格族”来说,中午休息30—40分钟是比较合适也非常必要的。
4.用“小招”防“大患”
我常用一些简便易行的小方法来进行身体保健。这些“小招”,有的出自药王孙思邈的“养生十三法”,相传这位神人活了141岁;
有的是乾隆皇帝最得意的养生功法,这个“十全老人”活了89岁,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年寿最高的皇帝。
——发宜常梳。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梳发”,可以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具体方法可以是:将手掌互搓,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我的公文包里总放着一把木梳,材质是绿檀,属于红木的一种,带着一股清香。身边没有人的时候,我会时不时拿出来梳梳头,尽管我剪的是小平头。
——目宜常运。这是眼睛保健的好方法,有助于纠正近视、防止老花。中午和晚上,我躺在床上的时候,经常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珠转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
再合眼,再睁开,再转圈,重复做。
——齿宜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反复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需发出声响。可以通上下颚经络,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如果叩齿过程中加速了唾液分泌,就把它咽下去。《寿亲养老新书》中说:“咽津液,养脏气。”
——耳宜常搓。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五脏六腑在耳廓上均有相应的反应区,也叫耳穴。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现局部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等。刺激耳穴,对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调治作用。我的方法是左右开弓、从上往下搓,搓到两耳发热。
——肛宜常提。吸气时,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这个法子,开会、坐车、走路都可以练。
——足宜常浴。热水洗脚,雅称“足浴”。中医认为,脚部经络密集,踝部以下有33个穴位,两只脚上的穴位占全身穴位总数的百分之十,五脏六腑在脚底都有相应的反射区,足浴可以通过刺激反射区,达到调理脏腑的作用;
如果辅之以足部按摩,刺激更强烈,效果会更好。
现代医学认为,脚是人体的“第二个心脏”,睡前用热水洗脚,能扩张脚部血管,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对健康大有益处;
还能刺激脚部神经末梢,反射性引起大脑细胞的兴奋性下降,使大脑处于松弛状态,起到镇静催眠作用。
足浴的方法并不复杂,最基本的就是用热水泡脚,水温高低看个人喜好和耐受度,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水温不宜太高。至于我个人,水一定要够热,热到一开始脚根本放不下去,只能放一下又拿起来,然后慢慢适应,以把脚泡得通红但又不伤皮肤为度。讲究点的人,可以买个带按摩功能的盆子;
再讲究点儿,可以加点艾草、柚子皮、苦瓜叶之类的天然药物,或者云香精、正骨水、十一方之类的中成药,有芳香开窍、活血化瘀功能的就好。
我所说的这“六常”,都可以天天做,坚持下去,必有尺寸之功。
有人可能会问:每种方法要做多少遍?按照古人的经验,很多保健方法都要做36次,其中的道理可能是“天道以九制”(春秋《管子·五行》),一年有四季,四九三十六;
也可能是“三,天地人之道也”(汉·许慎《说文》),一年12个月,3乘12刚好是36。在我看来,不必拘泥于具体次数,以局部发热或自己觉得舒服为宜。
总之,“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写材料的人一天到晚坐着,久坐伤肉,比一般人更得注意身体健康。加强锻炼必不可少,掌握正确的保健方法也很有必要。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