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写作技巧谈:将新闻“讲”出来(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新闻写作技巧谈:将新闻“讲”出来
———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党员毕业生炙手可热》
刘保全
美国著名记者唐.怀特黑特在《简明扼要并非易事》(见《美国名记者谈采访工作经验》一书,新华出版社出版)一文中说:“一篇好的报道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讲出来的。我这样说的意思,是指写作要具有对话的特征———仿佛记者正和读者交谈,记者采用这种方法,可避免使用呆板的句式和令人费解的措词。许许多多的初学者往往想方设法按新闻腔的风格写作,其实简单陈述句本来是可以使他们的报道交待轻松一些,作品更容易为人阅读的。
他们的这种做法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如果一篇报道朗朗上口,那么它读起来就会流畅、自然。你要是不相信这一点,那么你就试着大声朗读写得好的新闻报道。你会感到这篇报道在经过你的舌头和眼睛时是如何的流畅。”荣获第1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的作品《党员毕业生炙手可热》(载《中国妇女报》2001年7月3日)一稿,就具有“讲出来的”的写作特点。
按照新闻写作要表现不要陈述的要求,就必须正确运用引语,把精彩的引语放在前头。记者对于与众不同的议论,精辟透彻的分析和对事件的总结性的言论应该十分敏感。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在新闻中正确运用引语有这样几点作用:一是能使报道富有戏剧性,使读者能够想象谈话者,获得逼真感;
二是增强报道的感情色彩和感染力,使人读来更为可信;
三是增强报道的深度,因为引语往往是特点鲜明、富有思想性的点睛之笔,有助于揭示新闻事实的核心和本质;
四是适当减缓新闻报道的节奏,使报道显得有张有弛,急缓相宜;
五是可以使消息来源更为明确。
《党员毕业生炙手可热》一稿,在正确运用引语,将新闻“讲”出来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请看:消息在导语中写道:“我是本科生,我是研究生……”“你是党员吗”,两句引语,一句对话,就将读者带到人才洽谈会的现场,颇具吸引力。
还有文中写的:“我虽然不是党员,但我的成绩非常好!”“不行,我们要求必须是党员”,“党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比较好,去年我们在新招聘的大学生中提拔了一些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党员,一年工作下来,效果非常好”,“党员毕业生在社会活动、人际关系协调、组织管理能力和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能力和表现都很优秀!”“我很荣幸我是一名党员,被几家单位相中”,“我身边的党员大学生非常优秀,我正在积极争取成为党员”,等等,都给人以逼真感。这些引语,有力地增强了新闻的价值,升华了新闻的主题。
主题鲜明,实效性强,是这篇获奖作品写作上的又一特色。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记者敏锐地抓住了招聘中出现的“党员热”这一现象,客观地予以报道,不仅仅是在传达一条简单的招聘信息,它告知了人们更为丰富的内容。思想政治工作不能靠说教。这篇报道本身就是很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教材。它表明了一种令人欣喜的社会价值取向,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肯定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学生党员身上符合时代精神的特征,
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当代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报道角度新颖,文字精练,用事实说话,有情有景,有厚度,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并正值“七一”期间发表,有较强的实效性。
据介绍,文章见报后,首先得到了那些选择党员大学生的用人单位的齐声喝彩,在一些大专院校中也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很多大学生纷纷赞同文章的观点,他们说,党员大学生大都是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择业的一路绿灯,给了我们极大的激励。报道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当然,这篇消息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导语中没有写明新闻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这也提醒我们,对消息写作来说,时间要素万万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