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目中好课,供大家参考。
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 概括了以下的五个方面:
一是有意义的课, 即扎实的课:
学生学到了 知识, 锻炼了能力, 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 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 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是有效率的课, 即充实的课:
就面而言, 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 其包括了好的、 中的、 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 其次, 是效率的高低, 如果, 没有效率, 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 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三是有生成性的课, 即丰实的课; 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 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 智慧、 思维、 能力的投入, 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 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 又有过程的生成。
四是常态下的课, 即平实的课:
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 一遇到有人听课, 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这样教师很辛苦, 学生很兴奋, 到了课上变成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 表演一下。
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 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 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 要有相互的讨论、 思维的碰撞, 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相互的构成, 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
因此, 我是反对借班上课的, 而且要淡化公开课的意识, 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中, 大家不提“公开课”这个词, 现在又强调, 上研究课时, 不管听课者的身份有多高, 教师尽量要做到旁若无人,因为, 你是在为学生上课, 不是上给听课的人听的。
五是有待完善的课, 即真实的课:
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 如果是, 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种课是真实的、 不粉饰的, 因此是值得反思的, 需要去重建的。
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上好了课, 总是要反思和重建。
我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只要是真实的, 总是有缺憾的。
但很多的公开课, 往往追求要上成一点也没有问题的课, 这种预设的目标首先是错误的。
我们鼓励的课堂教学模式或方法必须能够经常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 不能只是一、 两次的“做秀”。
经常的才是最重要的, 不经常的要尽快解决其实用性问题。
评价课堂教学就要选平常的课听。
平实中有创新,平实中见功夫, 平实中才能有效率。
平常教学中的好课才是真正的好课。
我一直认为一堂好课必须是注重学生时间投入和效果产出的关系, 即效率问题。
虽然现在提倡研究性学习或网络教学, 但我在采用它们之前一定要问问自己, 这些方法或手段能否被替代。
如果能替代就采用最简单的方法, 反之则就分析其最佳作用点和最佳重用时机。
一堂好课肯定是学生能够投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 而获得广泛而深刻的认识, 为此教师应当老老实实地备课, 以自己时间和精力大量投入获得须生 45 分钟高效率的迸发。
我十分反对教师为自己的一堂课, 动员学生花 2??3 周查资料, 准备角色扮演, 这样学生不仅学习效率不会过高, 而且成为了教师上课的道具。
当然我赞成研究性学习, 只是认为这种课必须做到学科间统筹, 学科间计划, 不能随意泛滥。
五、 一堂好课的评价主体是学生
课上得好不好, 归根到底应该由学生来评价。
学生认为爱听或不听会后悔的课就是好课。
这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教师讲课要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 引起兴趣, 学生爱听。
另一方面教师讲得的课注重实际应用,紧扣考纲, 学生感到听了就会考好。
让学生对自己的课有好的评价, 就得十分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把差异作为教学资源而非障碍, 通过差异这个活动的前提, 促进生生、 师生交流和最大面的交流, 调动了学生才参与。
让学生对自己的课有好的评价, 就得为学生展示自己错误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为各层次的学生涉及针对性的问题, 使其略微不适应, 使其落入陷阱, 进而在教师建议下, 自己主动走出陷阱的道路, 求得适应, 获得成功。
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老师是否常用到多媒体教学, 我觉得值得我们每位老师探讨与反思。
的确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的使用会让课堂教学增色不少, 但是我们实际让多数老师只有在示
范课或公开课中才使用多媒体教学, 平常的教学中就很少使用了 , 一方面是由于学校设施不能达到每个教室都有投影仪, 另一方面是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多媒体教学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我十分反对教师为自己的一堂课, 动员学生花 n 周查资料, 准备角色扮演, 有花 n 周时间设计课件, 这样学生不仅学习效率不会过高, 而且成为了教师上课的负担。
一堂好课肯定是学生能够投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 教师使用随手可及的教具, 而获得广泛而深刻的认识,为此教师应当老老实实地备课, 以自己时间和精力大量投入获得学生 40 分钟高效率的迸发。
虽然我们现在提倡研究性学习或多媒体及网络教学, 但我在采用它们之前一定要问问自己, 这些方法或手段能否被替代。
如果能替代就采用最简单的方法, 反之则就分析其最佳作用点和最佳重用时机。
我们课堂教学模式或方法必须能够经常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 不能只是一、 两次的“做秀”。
经常的才是最重要的, 不经常的要尽快解决其实用性问题。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 我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是:
一是有意义的课, 即扎实的课。
二是有效率的课, 即充实的课。
三是有生成性的课, 即丰实的课。
四是常态下的课, 即平实的课。
五是有待完善的课, 即真实的课。
同意你的观点。
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 一遇到有人听课, 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这样教师很辛苦, 学生很兴奋, 到了课上变成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 表演一下。
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 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 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 要有相互的讨论、 思维的碰撞, 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相互的构成, 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
因此, 我是觉得“经济课” 最实用, 而且要淡化公开课的意识, 不管听课者的身份有多高, 教师尽量要做到旁若无人, 因为, 你是在为学生上课, 不是上给听课的人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