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畅运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事迹材料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2解决“六不”问题,掌握写作本领【完整版】

时间:2022-08-05 17:5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解决“六不”问题,掌握写作本领【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2022解决“六不”问题,掌握写作本领【完整版】

解决“六不”问题 掌握写作本领

 

学写作,写文章,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人们常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习写作的不同阶段,写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文章,遇到的具体问题千差万别。但是,如果抛开个性化、特异性的东西,仅仅就“写”这个行为来说,多数人遇到的问题还是比较集中的。那么,我们写公文、做材料,究竟会遇到怎样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回答清楚这两个问题,写材料就不再是难事。根据我的所见所闻,很多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普遍会遇到这么6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不想写

“不想写”与“不愿写”基本上是一回事儿,主要症状是对写文章提不起兴趣,不自觉、不主动、不积极,能躲就躲、能推就推、能拖就拖,实在躲不了、推不掉、拖不过去,就应付了事,过得去、差不多、能交差就行了。

这显然是个态度问题,但态度并不是“不想写”的根本原因。再往深里挖,态度往往由兴趣决定,兴趣往往由认识决定,这是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

没有到位的认识,就培养不出浓厚的兴趣,端正不了写作的态度,更不可能有自觉的行为。认识—兴趣—态度—行为—新的认识,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逻辑链条。每一次循环,都以认识为起点,以形成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为归宿,并作为下一轮循环的新起点。

如果说,问题是门上的锁,认识就是打开真理之门的钥匙;
问题是路上的坑,认识就是铺平前进之路的方法;
问题是身上的病,认识就是消除疾病之根的良方。

由此看来,不想写的问题,表现在态度上,根子在认识上,是态度上的“懒”与认识上的“庸”交织在一起形成的“思想综合征”。现实中,那些对写文章“没兴趣”“懒得写”,以及被领导、被工作、被生活“逼着写”的人,之所以不想写,主要是因为对写作的好处、用处认识不到位,觉得“百无一用是书生”,“做人没本事,只能搞文字”,“玩文字是花活、虚活、吃力不讨好的活”。

事实上,文字工作绝非如此不堪,反而大有学问、大有用途、大有益处。作为一名机关干部,我们应该认识到,公文写作小则于己有利,中则于工作于单位有利,大则于党于国于民有利。

——就个人来说,写公文有利于丰厚积累、精通业务、提升能力、表现自我,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更是提高本领的机遇、领导信任的荣誉、施展才华的待遇,能让你在从政之路上实现“撑杆跳”。

——对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来说,公文是最基本的管理工具,文稿水平是管理水平的重要反映,是一种特殊的门面、招牌、名片。公文写得好,材料质量高,有利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有利于宣传成绩、推广经验,有利于塑造形象、扩大影响。

——对一个地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来说,公文是贯通上下、联系左右、交往内外的通用工具,是国家机器有效运行的燃料供应系统、信息传递系统。

古人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三国·曹丕《典论·论文》)我们在党政机关摇笔杆的,一定要懂得,我们写的不仅仅是材料,而是关乎国运的政事、统领一方的政令、惠及百姓的政策,是治党治国的思想、理政施政的方略、改革发展的经验。把这样的“道”贯穿在公文之中、推行到所辖之地、运用于所管之事,才是一名合格的机关写手。

我是学中医出身的,中医分3个档次: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套用这一说法,文字工作按其社会价值的大小,也可以分出档次来:一流写手以文辅政,二流写手以文化人,三流写手以文记事。至于那些文为己用、孤芳自赏的,根本还不入流。

所以,对公文写作,我们不仅要有思想认同、感情认同,更重要的是有价值认同。有了这三个认同,对公文写作的认识才算是到位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想写”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不敢写

一些机关干部不敢写材料,或者说害怕写材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怕难。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写作能力不强,生怕写出来的文稿质量不高、过不了关、挨领导尅。这是一种本领恐慌,说明缺乏材料自信。

所谓勇敢,其实并不是不害怕,而是心中有信念,对自己有信心。很多时候,困难并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主观上的心理感受。再难的事情,只要你不怕它,它就“困”不住你。所以,要在写作上攻克难关,首先要克服畏难情绪。再难的文稿任务,只要你坦然面对、用心钻研、找对了路,就会发现它并不像事先想象的那样难,很多时候不过是“纸老虎”罢了。反之,如果你搞鸵鸟政策,往往越躲就越怕,越怕就越写不好。

二是怕苦怕累怕麻烦。写材料的确是个苦差事,“一支秃笔,两袖清风,三更不寐,四季受累”,香烟浓茶是伴侣,加班熬夜是常态,十稿八稿寻常事,推倒重来不奇怪,所以有人说这个活是“能力不强应付不了,身体不好支撑不了,家庭不理解坚持不了”。

正因为如此,有的人对写材料畏之如虎,有多远躲多远,宁愿在外面风吹日晒雨淋也不愿意待在办公室里爬格子,宁可组织十次活动也不愿意写一篇稿子,宁可出差一个星期也不愿意整一份材料;
还有的人生怕“学得会、捡得累”,一沾上写材料就再也脱不了身,明明有基础有条件,就是不愿意学,甚至能写也要故意藏着掖着。凡此种种,实质上都是缺乏文稿担当、工作担当、责任担当。

大事难事看担当,有多大的担当才能扛多大的稿子。有担当的人肩膀够硬,心理素质更过硬。在他们看来,“苦”是必要的磨练、难得的经历,是彩虹前的风雨、收获前的耕耘。有人说,如果搬开河滩里的礁石,那么潺潺的溪流就会失去歌声。如果少了写作过程中绞尽脑汁、搜索枯肠、呕心沥血以至死去活来的艰辛,怎么体会得到灵感突至、柳暗花明、佳作分娩的欣悦?对于那些把写作当事业、对文稿有担当的人来说,外人眼里的苦和累实在算不得什么,所以他们才会吃苦不觉得苦、受累不感到累,甘之如饴、乐此不疲。

据说,中央组织部选调干部有一个“硬杠杠”——不怕写,写不怕,怕不写。我体会,不怕写是有真兴趣,写不怕是有真功夫,怕不写是有真感情,有这“三真”来打底,成为大笔杆子是迟早的事儿;
反之,不想写、不敢写,你就永远不会写。

第三个问题:不会写

“不会写”与“不懂写”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一定区别。在我看来,“懂”侧重于理解,“会”侧重于操作,不懂肯定不会,不会则未必不懂。

作为机关新人,要把公文该怎么写的问题搞懂并不是太难,这方面的书多如牛毛,身边可以请教的“牛人”也并不难找,但要真正达到“会写”的水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宋·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那么,怎样才是“会写”呢?最起码,常用公文要拿得起,领导让你发个函或者拟个通知、计划、方案什么的,你提笔就能写,写出来的东西基本用得上。从理论上说,你起草的稿子文种要正确、格式要规范、内容要适需、标题要醒目,既有样子更有里子,没有明显硬伤。至于实践标准,那就简单多了,就看稿子能不能过关、被不被采用、领导是不是不满意。如果你写的稿子总体上能有个六七成的通过率,多数情况下改改就能用,不至于总是被打回头、枪毙掉,就算是“会写”了。如果能独立完成政策文件、工作总结、领导讲话等“大材料”,并保持较高的一次性通过率,那就不仅是“会写”而是“能写”了。

人非生而知之者,从“不会”到“会”、从“得心”到“应手”需要有个过程。不会写怎么办?欧阳修的回答很到位,“无他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常看胸中有本,常写笔下生花。我们既要读有字之书,又要读无字之书;
既要学写作又要学业务,既要学文章又要学文件,尤其是与所写材料类似的样稿、“老机关”改出来的花脸稿、改了几轮的对照稿、推倒重来之后获得通过的返工稿,这些都是“活教材”,需要认真学一学、好好看一看、用心悟一悟。无论看了多少范文、学了多少技巧,最终还要付诸实践、落到笔下。只有把学到的东西用上手、用熟练,才真正算是“会”。

第四个问题:写不出

接到写稿任务,新手写不出并不奇怪,熟手甚至老手也有写不出的时候。面对稿纸或者电脑,如果肚里没有货、灵感找不着、思路打不开,难免一筹莫展、两眼发呆、三魂出窍、四面楚歌、五内俱焚、六神无主、七窍冒火,即使勉强写下去,也是胡说八道、言十妄九。

不怕写不出,就怕想不到。为什么会想不到?

一是思维方向不对。菩萨在东方,你往西天跑,怎么取得到真经?

二是思考深度不够。真知的形成,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思想的激活,需要挖到泉眼上。如果你的知识之田本来就很贫瘠,又只是浅浅地挖一挖、懒懒地刨两下,要想有所收获,无异于痴人说梦。

三是思路理得不清。头脑中一片空白肯定写不出文章,一头雾水、一团乱麻也很难写得出。这时候,就要拿出抽丝剥茧的耐心,先找到思绪这个线头,再一丝一丝捋下去,直到把整个思路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写文章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写不出的时候不要硬写。硬憋硬挤硬造,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必定是生硬的。写不出的时候,可以休息休息脑子再找灵感,也可以阅读类似文章寻求启发,还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或者先拉出一堆条子,再慢慢梳理形成思路。实在不行,还可以问道高手或者集思广益。不管怎样,不要硬写,不要拼凑,勉强成文很难保证质量;
也不要轻言失败、轻言放弃,从一定意义上说,材料水平是“逼”出来、“压”出来、“磨”出来的,顶住了,熬过去了,你就会超越自我、破茧成蝶。

第五个问题:写不快

好事多磨,好文章也要多磨,精工才能出细活。写文章不能简单、片面求“快”,以至于为了追求效率而降低质量标准。

当然,写文章也不能不讲效率,特别是写公文、写机关文稿,常常是受命写作,既有明确的时限要求,还要预出走程序送审的提前量,由不得你慢慢来。

有的人写文章,抛开质量且不说,速度就是上不去,往往被“上家”追着要稿子,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候才交得出“作业”,搞得自己被动领导也被动。

为什么写不快?写作速度既取决于思维敏捷程度,也与平时的知识储备、预先做的功课有很大关系。如果平时有针对性地做一些思维训练,经常玩一玩逻辑推理、脑筋急转弯,时不时来一场头脑风暴,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统统不在话下,再多积攒一些写作素材、思想火花,到了写材料的时候,自然会运思如电、运笔如风。

从操作上解决写不快的问题,我的经验主要有两条:

一是想好了再动笔。胸有成竹自然下笔如神。你把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都想明白了,剩下的事情不过是打打字,把文章从脑子里搬到电脑里、落在纸上罢了。很多人之所以写不快,毛病在于还没想清楚就动笔,想一点写一点,就像挤牙膏式的,或者脚踩西瓜皮、十步九回头,结果欲速则不达。如果给你3天时间用来写一篇文章,在时间分配上应该是“三个一”:1天用来“找”——查找资料、收集素材;
1天用来“想”——梳理思路、草拟提纲;
1天用来“写”——起草文稿、修改润色。如果在“找”和“想”上下的功夫不够,“写”的时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会走错路走弯路,导致大量的时间被白白浪费。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是缩小立意的切口。“要写快、大写小,要写好、小写大”,这是笔杆子的经验之谈。大而全的文章不好写,往往写不快也写不好。把一个较大的命题缩小切口,选择一个能够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角度,实现问题聚焦、观点集中,有利于写深写透,也有利于提高效率、缩减篇幅。

至于那些天生就是慢性子,做什么事情都慢半拍的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写手,要么需要改变性格,要么就要比别人有更强的计划性、预出更多的提前量,否则急惊风遇上慢郎中,结果可想而知。

第六个问题:写不好

清代有个很有名气的文人,叫做刘大櫆,是桐城派创始人之一。他在代表作《论文偶记》中,总结了一套文学创作的“十二贵”。我曾效仿他的做法,写过一篇文章,从反向总结了一套公文写作“十二忌”,分别是:一忌抄,二忌假,三忌空,四忌杂,五忌繁,六忌乱,七忌平,八忌板,九忌滞,十忌浮,十一忌老,十二忌长。其中,前两条不止是文品问题,更是人品问题,是写不好文章的根本原因;
后十条则是写不好的具体体现。

文如其人。人品不行,公文肯定写不好。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有一句名言:“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意思是,人的身体内部有了毛病,一定会在身体表面显现出来。写文章也是一样。文章是人的另一张脸,文章中的毛病,都与作者的“内功”没练好有关系。我们要解决写不好的问题,必须把更大的功夫下在文字之外,所谓“内强素质”才能“外塑形象”。

当然,除了平时加强知识储备,写文章时的临场表现也很重要。只要我们认真对待每一篇文章,有多大劲使多大劲,用尽洪荒之力,努力展现既有的最高水平,总会写得好一些。文章写得好的理由有千万条,写不好的理由就一条:不认真。

文章一时之间写不好,这并不打紧,谁都需要有一个成长提高的过程,关键是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保持进取心。须知:我们感到吃紧的时候,往往是在走上坡路。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所以,写文章的“好”是没有止境的。我们应该努力写好每一篇文章,使自己的写作能力一直向好发展。决不能因为一两篇文章没写好、通不过,就丧失信心、放弃努力。

总之,上面这六个问题,是我们在写作之路上绕不开躲不过的,而且常常纠结在一起,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问题是前进之路上的关卡,也是引领成长进步的路标。只要我们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把写作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当作更上一层楼的机遇,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各种与“写”密切相关的能力自然而然就会上你的身,你就一定会从公文写作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