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谈语文整体感悟阅读教学实施(2022年),供大家参考。
谈谈语文整体感悟阅读教学的实施
一、 以读促悟
读中悟意要使学生能够整体感悟,“读” 是最基本的方法。
朱熹说:“须是沉潜讽咏, 玩味义理, 咀嚼滋味, 方有所益。” 这是要学生沉潜在作品之中, 忘情地读, 美美地读, 细细品读, 由读生感, 感中得悟, 深入文本内核, 同文本在鲜活的生命律动中展开交往, 读出语感和情趣, 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笔者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读―――品―――悟” 的朗读方法, 让学生在读中悟情, 在读中悟理, 效果不错。
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散步》 一文时, 笔者用“读―――品―――悟” 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以“读” 促“悟”,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 深入到文本内核, 体会“尊老爱幼” 的社会主题, 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这样 3 个内容:
一是母亲被我说服出来散步, 先让学生读出重音和停顿, 使朗读有节奏感, 而且语气要读得轻柔一些, 再品析 “母亲现在很听我的话, 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中两个 “听话”,让我们初步看到“慈母”“孝子” 的形象, 学生也悟出了 “我” 对母亲的孝心; 二是发生分歧时“我” 的内心活动, 请学生自由朗读“一霎时”“、我想”“、 我决定”、“我说”, 要重读, 读出“我” 心理活动的几个层次,让学生思考“我” 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 推而广之得出“我”处事的“原则”, 并结合自己感受到的亲情, 悟出一个“孝” 字, 感受到
“我” 爱幼更尊老的情感; 三是“我” 和“妻子” 分别背起“母亲” 和“儿子” 很仔细地走, 请男女同学分读这几句话, “蹲”“背”“瘦”“重”“胖”“轻”“慢慢”“稳稳”“仔细” 都要重读。
最后一句尤其要读得缓慢、 深沉。“走得慢、 走得稳、 走得仔细” 正是因为他们都很爱亲人,“尊老爱幼”的美德在此体现。“整个世界” 不就是这样组成, 不正是需要这种风尚吗?由感而悟, 由读而悟, 读为根本, 悟为核心。
让文本在琅琅读书声中走进学生心灵。
二、 个性解读, 多元感悟
就阅读的本质来说, 它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 是读者与作者精神的自由交流, 它不是教师的讲授能够完成的, 必然需要学生的体验、 感悟。学生是阅读的主人。
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
阅读课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 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 以发展学生个性为依归, 应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 面对同一文本, 自然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期待。
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 社会经验、 人生感悟等个体因素, 在不歪曲文本原意、 不远离作者写作意图的前提下, 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过程, 才能提高阅读质量。《伤仲永》 这篇文章, 作者以仲永的事例, 阐述后天教育在人成长中的重要性。在疏通文句整体把握课文后, 笔者提了 这样的问题: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 是谁之过? ” 学生思考交流, 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仲永的父亲贪图眼前利益, 不让他学; 邑人吹捧他们, 而且常出钱让仲永作诗; 仲永自己“受于人者不至也”, 没有去学习。
这些理解都很正确, 应该说学
生已是深入文本了。
这时, 有个学生提出新的解读:
还有文章中“我” 之过。
一个全新的解读, 听来不可思议。
于是我让学生再读课文, 再次深入文本, 学生得到这样的理解:
“我” 在文章中写出了 三方面的原因导致方仲永“泯然众人”, 应该是位读书有成就的人, 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我”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 令作诗”, 得出“不能称前时之闻” 的结论,“我”既然认识到仲永不如前时之闻, 为什么对于一个才华开始衰退、 潜伏着危机的仲永不深入询问其中缘故, 并给他指出其中原因呢? 这种冷漠的做法, 难道没有过错? 学生能言人之未所言, 真令人高兴, 我肯定了学生的感悟。
不乏创意的解读正体现了个性, 体现了独特。
当然我也让学生认识到, 这是作者借事说理的文章, “我” 并不一定真有其人。
教师尊重个性,接纳多元, 让文本在个性体验中走进学生心灵。
三、 支点突破, 深入感悟
强调课文的整体感悟, 我们要用“片言居要” 作为处理教材的指导思想, 就是可以从某一个局部或某一个方面感受揣摩、 玩味体会, 但这种感悟要顾及全篇, 要有整体意识, 即“小处着手, 大处着眼”。
一篇优秀的文章, 总有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支点―――关键的词语、 文眼、 警句、过渡段、 文题等等。“给我一个支点, 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教学中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 就能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 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把握” 和“整体感悟”。
下面仅就抓住关键文眼这一支点来举例。
有位教师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一词, 学生在品析时, 停留在对“小儿无赖” 的理解上, 觉得词中所写的“小儿” 很有趣, 很有意思, 但没有真正把握词的内蕴。
教师就引导学生抓住词眼“醉” 来深入理
解:
“ ‘醉里吴音相媚好’ 一句中的‘醉’, 除了有表面上的酒醉的意思外,还有没有其他意义呢? 看到‘醉’ 我们常会想到哪些词语? ” 学生说:“还有‘醉心’ ‘陶醉’ 。”“那么你认为诗中翁媪为什么‘醉心’ ‘陶醉’ ? ”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再读这首词, 有了 这样的回答:
“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 老夫妻能白头偕老, 这是人生的一大幸福, 此一醉也。‘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大儿子已经成人了 , 二儿子也很勤劳, 各操持农业(锄豆)
和副业(织鸡笼), 其乐融融, 此二醉也。‘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小儿子活泼天真, 总共三个儿子(多子多福), 人丁兴旺, 此三醉也。” 这“醉” 里可谓含义深刻啊!
辛弃疾的词大多金戈铁马、 忧国忧民, 此篇却是难得一见的轻松自在, 正是表达了作者对归隐退逸、 农家小乐生活的向往。
一“醉” 突破, 全词皆通。
支点突破, 提纲挈领, 让文本在纲举目张中走进学生心灵。
(作者单位:
河南省郑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推荐访问:谈谈语文整体感悟阅读教学实施 谈谈 阅读教学 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