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倾向性,供大家参考。
新闻倾向性, 新闻客观性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2009-04-27 21 :17:52)
标签:
新闻倾向性 新闻客观性 杂谈
1 .新闻的倾向性是指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的特定的立场和思想倾向。
即在政治上拥护什么, 反对什么; 思想上赞成什么, 排斥什么。
2、 新闻的倾向性是新闻传播中的必然现象 ①新闻是经过报道者认识和评价过的事实, 而报道者总是基于特定的立场和思想倾向来认识、 选择和评价社会生活的。
②新闻事业总是隶属于一定的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 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利益集团的制约,从而使其传播活动带有倾向性。
③受众往往要求传播者对事实进行解释, 以满足自己获取知识、 指导行动等需求, 这从客观上要求传播者根据自己的倾向来解释事实。
(一)
在不同新闻作品中的不同表现 新闻报道——隐“用事实说话” 新闻评论——显“就事实说话” (二)
新闻倾向性在不同环节中的不同表现 采、 写、 编、 评 (三)
倾向性在不同环节中的表现 首先表现在对新闻事实的取舍上。
其次表现在报道的时间和规模上。
其三, 通过技术性处理体现倾向性。(版面安排、 字体、 字号、 色彩等)
其四, 通过评论的配置体现倾向性。
(一)
新闻客观性的两重含义()
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对事实的选择要符合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
要求:
记者选择事实时不带偏见, 平衡报道 记者应超然于所报道的事实之外, 中立报道 记者对事实发表评论应慎重、 准确, 把事实和意见分开, 公正报道
1 、 二者内在地包含在新闻之中, 相互依存。
没有立场纯客观的新闻是不存在的; 而光有立场, 脱离客观事实的也不是新闻。
2、 客观性是倾向性的基础, 客观性制约倾向性。
2008-02-13
刘雅丽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 如何客观、 公正、 准确的将新闻事实传播给广大读者, 做到报道客观性与倾向性的辩证统一, 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所具备的首要条件。
本文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 探讨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的密切关系, 否定“纯客观”的机械唯物论观点, 探讨如何作到客观性和倾向性的辩证统一。
客观性与倾向性是辩证统一的, 客观性是倾向性的基础, 倾向性寓于客观性之中。
(一)
新闻的客观性
新闻的客观性即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 包括内容、 形式两个方面。
内容上的客观, 指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 形式上的客观, 指新闻的倾向性是通过新闻事实的逻辑力量显现的,报道者属于寓贬褒于客观叙述之中, 而不随意加以主观的解释。
从认识论的观点来看, 我们既否定了美国同行的偏颇, 认为新闻象镜子一样地反映事实而不承认在事实和报道之间, 还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记者。
没有记录的选择、 采访、 写作及编者的编辑等, 事实不过是个自在的事实, 他不能进入大众传媒, 即否定了“纯客观”。
同时我们也反对前几年我们的新闻工作者的“主观论”, 它否定了 新闻的客观性, 过于强调主观性, 认为新闻事实及其本身所蕴涵的性质、意义、 规律等都是新闻的客观性的最终依据。
且新闻客观性的获得是在记者的能动性和受众的被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实现的。
在记者采访与写作的过程中, 自身的认识逐渐接近客观实际, 然后用准确的语言报道出来。
至此, 新闻事实极其性质意义、 规律如实大放映出来, 实现了新闻的客观性。
所以, 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的一条基本规律。
(二)
新闻的倾向性
新闻的倾向性是新闻媒介或明或暗地表现出的特点的政治立场。
1 、 新闻事实本身就有明显的倾向。
如:
1 9 9 6 年在北京平谷发现6 3 9 吨从美国运来的洋垃圾。5 月1 0 日, 新华社只发表了 一条报道, 事实点明洋垃圾进入了我国是违反了 国际公约。
由于事实的性质很清楚, 没有歧义, 无可辩驳。
这条新闻的倾向性十分明显, 而当穆青同志去年去美国探亲时却发现美国的新闻媒体对此事不预报道, 正说明了“看新闻事实本身的倾向性而取舍”。
2 、 新闻事实反映着两种或更多的倾向。
如“教授卖馅饼”一事, 至少当时报道有两种倾向, 一方面认为教授是好的, 另一方面认为教授是进入了 极大的误区。
除了正反倾向外, 还有多侧面的倾向, 如前几年炒的沸沸扬扬的“净菜上市”, 多倾向的报道给受众以新的启示。
对怎么样作好净菜上市工作也有参考价值, 这样做不失为丰富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3 、 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 还可以通过评论、 版面安排、 电视新闻图像的解说、 新闻照片的说明反映倾向。
(三)
倾向性和客观性的关系
刘少奇同志说:
“新华社的新闻必须是客观地、 真实地、 公正地、 全面地、 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对于这一论述, 要全面理解, 不能把他割裂出来片面的应用。
必须使倾向性与客观性密切结合, 做到互为辩证统一。
客观报道是基本表现形式, 所表现的倾向有直露的、 十分明确的、 也有比较含蓄的、 带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
下面请看摘自1 9 8 2 年1 2 月份《参考消息》 的一篇消息
据阿通社报道:
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穆罕穆德 谢胡1 2 月1 8 日凌晨自杀身亡。
这一消息是阿尔巴尼亚党政领导在1 8 日晚上公布的一项公报公布的。
这项公报说, 谢胡是在“神经失常”时自杀的。
在此之前, 阿通社在1 2 月1 7 日曾经发表谢胡1 6 日在地拉那会见罗马尼亚政府贸易代表团的消息。
谢胡自1 9 4 8 年起任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1 9 5 4 年起任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 终年6 8 岁。
这则消息有以下几个特点:
--除有案可查的材料(如谢胡的职务, 年龄)
外, 引子别处的消息均注明来源(阿通社 阿政府公报);
--全文只报道事实, 记者不发任何议论;
--记者的观点隐藏在事实中(即通过背景材料暗示:
阿公报关于谢胡死因的说法着的怀疑)。
以上的例子便是一则典型的倾向性和客观性密切结合的新闻报道。
通过报道, 谢胡死亡的客观事实,记者而不发任何议论, 充分体现了新闻的客观性原则, 即记者只报道事实而不加主观评价, 但通过一系列的背景材料暗示出记者认为阿公报关于谢胡死因的说法值得怀疑。
从客观的报道中流露出新闻作者对谢胡之死的观点和立场。
充分反映出作者对此事的政治倾向性, 所以我们通过此例可以比较明朗的了解什么是新闻的客观性和倾向性, 什么又是客观性与倾向性密不可分、 辩证统一的关系。
例二:
1 9 8 9 年我国发生的大学生学潮问题, 被美国一些新闻媒体炒做“动乱”“暴乱”。
究其原因, 我们便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不同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不同的社会存在决定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必然不相同。
无论是无产阶级的新闻还是资产阶级的新闻都主张进行客观性报道。
上面笔者已经论述过不同的社会性质, 倾向性是各不相同的, 所以对“客观性报道”的理解也是相异的。
无产阶级主张客观性报道, 也就是主张站在无产阶级立场并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去分析、 研究社会现象, 写出客观性与倾向性辩证统一
的报道。
资产阶级所提倡的客观主义报道, 他们标榜在认识社会现象, 分析问题时, 不搀杂主观见解。这种“纯客观”的新闻是不存在的, 在前面的论述中, 笔者已经提到这是不可能的。
在此已不在加以详细论述。
它的实质是用现象掩盖本质, 其目的是给人们造成思想上的混乱, 模糊人们前进的正确方向, 其实, 这也是表现了 资产阶级的倾向性。
所以, 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的新闻, 通过上述篇幅的论述,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新闻的倾向性与客观性是密不可分的, 难以彻底分开的。
那么, 做好客观性与倾向性的辩证统一, 做好“客观报道”有什么益处呢? 在此我们从宣传效果的角度来加以论述。
(四)
无论是资产阶级报纸还是无产阶级报纸, 无一例外的都很注重宣传效果。
新闻着重于简明扼要地报道读者所关心的新的事实, 在新闻没有必要象评论那样发表议论。
而客观报道注意将消息和意见分开, 恰好符合新闻与评论分工这一特点。
所以客观报道正是符合新闻的特点和规律, 因而往往能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每一个有思维能力和自尊心的人, 都宁愿相信客观事实, 而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强加给他的观点和意见, 客观报道手法用事实说话, 暗示观点而非直述观点, 这样可以防止受众因其观点与之相不同而对报纸产生抵制情绪, 增强了新闻的倾向性。
避免了在在宣传上因主观片面和走极端而造成的被动局面, 有助于提高新闻工具的信誉和地位。
也减少了 因此记者在新闻中瞎指挥的可能, 有利于正确发挥新闻的指导作用。
胡乔木同志指出:
“最有力量的意见, 乃是一种无形的意见。
”新闻, 越是好的新闻就越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 也越是能在形式上隐蔽自己的意见。
例:
《运动场上的不和谐一幕》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 也是河南省大学生第十届田径运动会闭幕的日子。
七百一十六名运动健儿在体育场散去之后, 本来很整洁的场地上却留下一片片废纸和一个个废饮料瓶。
为保证紧跟而来的体操表演的顺利进行, 将要上场的演员们不得不花费一些时间去拣回这些本不该存在的废物。
整篇稿件未用一句评论的语言,仅仅用" 本来" “却”“不得不”几个简单的语言贯穿全文来反映记者所目击到的一个小小的场面。
但是任何一位观众都明白, 这些学生的所做所为对矣? 否矣? 达到了批判此种行为的目的, 起到了教育人们, 指导人们行为的宣传效果。
(五)
如何作好“客观报道”
培养自身的政治修养, 提高自身认识事物, 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作好客观性报道, 达到客观性与倾向性辩证统一的首要条件, 是无法替代的一个前提因素, 但是, 如何从客观存在饿新闻事实中选择恰当的形式, 切实作到用事实说话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第一, 对重要事件深挖消息来源提供的情况。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麦而文. 曼切尔说:
“记者必须表明, 他宁可冒些风险, 也不做一个消极的事实储存器, 没有核实过的任何一种报道, 都可能犯错误。
”
记者虽不能亲自核实消息来源提供的每一点情况, 但对于重要情况, 核实材料和增补事实、 背景等工作却是必不可少的。
例:
当年, 前苏联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播放了兴高采烈的前苏联坦克手向友好的阿富汗农民告别的镜头。
据共产党的新闻记者报道:
当时, 前苏联的一万名军队和108辆坦克车正在撤回国内。
但是, 正当这批装甲部队. . . . . . 。
在阿富汗气氛进展和情绪阴郁的首都周围的一些战略要地上, 苏军为了长期驻扎而继续建筑兵营和挖修工事。
这位美国《新闻周刊》 驻喀布尔记者没有轻信消息的来源, 而是在报道消息来源说法的同时, 用自己观察或了解到的事实予以“补充”。
没有一句议论, 便把苏联撤军真面目展示无遗。
第二, 用“为什么”力求解释事实的原因和意义。
例:
美联社华沙3月12日电, 当波兰西北地区举行为期一周的联合军事演习。
据观察家们说, 这次演习显然是一次显示力量的行动, 用意在于震慑波兰国内的敌人不要反对军营政权。
导语的第一句话便是显示该事件的背景, 这是一种解释方法。
消息的第二段通过引语解释该事件的意义, 这是一种解释方法。
此外, 还有一种方法从解释中延伸出无形的议论。
例:
美联社华盛顿3月1日电 美国总统里根和中国总理赵紫阳在今天发表的互致信件中宣布, 亚洲的和平和稳定可能取决欲美国和中国的良好关系。
在最近几个月里, 两国的关系变坏了, 这时因为里根政府坚持要......
记者用“因为”分析了中美关系“变坏”的原因是里根政府因向台湾出售武器。
这是一种解释, 但还不是议论。
如果是议论, 他就可能这样说:
中美关系变坏的责任是里根政府一边, 尽管两种说法实质是一样的, 但前者是说明性的, 后者是结论性的, 其效果也不同。
如上两条进行可观报道原则所述, 在引据新闻事实时应作到有据可依, 有因必究外, 在作好客观性报道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记者在采访时, 肯定会遇到大量的新闻事实、 新闻素材, 但不能有闻必录。
要使新闻的客观性与选择性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我们应尊重并承认事实存在的客观性。
不仅要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 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决不能“人云亦云”。
选择那些代表事物本质的事实和选择那些代表人民利益的事实。
二、 同一个事物时, 要从多侧面地进行反映, 既要报道好的一面, 也要报道不足的一面。
在报道有争议问题时, 要将双方主要的观点都表达出来, 不要轻易表露出出自己的倾向性, 要让读者去评价、 裁决; 在使用语言时, 因为倾向性是观念形态的东西, 最忌讳用观念形态的语言去表达, 应客观的叙述,不要主观的说教, 要把倾向性寓于客观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