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典型文章4篇
以小见大典型文章篇1
卖蜂蜜2年开十家分店
父母都是地道农民
周明是江山市长台镇人,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父亲从16岁开始养蜂,靠手中的技术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周明的童年,家里条件不好。那时他们一家人住在山里,周明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妹妹刚生下来,就扔给了奶奶带,因为家里实在困难,弟弟被寄养在朋友家里。几年后,家里条件好一些了,弟弟才被抱回家。
周明的父亲养蜂技术相当好,只要看一种花就能知道今年的蜜好不好。除了养自家的400多箱蜂以外,他还是村里合作社的技术员。每年冬季,母亲都要带着帐篷到杭州来采蜜,白天采蜜,晚上就在杭城的城郊支个帐篷。等周明上高中以后,家里条件才有所改善,弟弟妹妹也上了大学。
学校经商创下第一桶金
2004年,周明考进了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投资理财。大一第二个学期,周明和几个同学合开了一家公司。当时公司没有具体的定位,做的业务也很杂。看到什么赚钱,他们就做什么。周明觉得,在学校经商一方面能赚下学费和生活费,另一方面能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学以致用。
公司主要的业务是搞培训,英语培训、成功学培训、考研培训等等,还给学生提供兼职服务。新东方和李阳疯狂英语进校院都是周明他们公司推广的。他们找到了各大高校活动能力比较强的学生,通过社团、各校的学生会结交认识他们,有时在各大校园贴海报,有同学会主动联系他们。有了这些同学的加入,培训课在各大校园的宣传工作就不成问题了。一两年下来,周明他们公司搞的培训课业务扩展到了20多个学校。
周明所在的学校在杭州下沙附近,下沙没有鲜奶供应。于是,周明便主动联系了光明集团,拿下了杭州高教园的总代理。通过已经有的关系网,在下沙地区8个校园内,每个学校建起了100至200人的大团队。这些同学都是勤工俭学的,送牛奶帮他们提供了一条助学之路。
一年多时间里,周明一个人平均每月也能分到2000块钱。后来,合办公司的同学听说做电话卡生意利润高,周明他们一下开了很多卡,但短时间没有卖掉,亏了很多钱。
多动脑是创业的关键
公司卖电话卡亏钱之后,周明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熟悉的行业,生意不能做。2005年,周明读大二。虽然公司亏了钱,可他手上还攒了一些钱。
那年,母亲又来杭州采蜜了,依然在城郊支着帐篷。周明有空就会去陪母亲。他发现,在城郊锻炼的中老年人很多,学校的从商经历,给了他灵感。来这里的人那么多,蜂产品又是针对中老年人的,为什么不在城郊开家卖蜂产品的店面呢?而且原料由父亲把关肯定没问题,东西好,回头客肯定多。
周明向学校提交了申请,提早一年离开了学校,在家里自学课程,参加学校的毕业考试。周明的想法得到了家里的支持,父亲也拿出了积蓄,支持儿子创业。周明就在母亲支帐篷的杭州玉泉青芝坞租下了一间店面,这里的店面价格全年只要一万多,是杭州市区店面价格的十分之一。
“我创业所用的钱都是最少的。”周明给自家的蜂产品取了名——江山百姓,自己设计商标,进行了注册。产品的说明书也是自己设计,自己写的。靠良好的人缘,周明找同学建起网站、找朋友印说明书、印包装盒等等。周明发现杭州人喜欢打折,于是在开业前几天,印了打折宣传单发给到这里来锻炼的人。一切准备就绪,2005年,周明的第一家蜂产品店开业了。
开业第一天,生意出奇的好,从早忙到晚,一天卖出了4000块钱的产品。周明说,他自己都没想到。隔了4个月,周明的第二家蜂产品店又开业了,这次店铺照样设在城郊,中老年人经常去锻炼的地方。不久,周明又开了第三家店。通过朋友的介绍,通过网络,到现在,山东烟台、江苏泰州和浙江宁波等地,已经开出了江山百姓共7家加盟店。周明现在已经顺利地拿到了大学毕业证,在杭州买了房,买了车。
周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要把我写得太好,我现在刚起步,生意做得很小,等以后,我回衢州办厂时,再来写我吧。”
以小见大典型文章篇2
90后大学生农村庄稼地里的创业梦
在汇川区泗渡镇观坝村,有个农场让当地农民都很羡慕,原来,这个农场是由一名大学生经营的。
这名大学生叫冯运,今年23岁,在福建某高校读连锁经营专业。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业梦,他放弃了常人眼里优越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遵义,开始了创业历程。
“这个年轻人勇气可嘉,还是学生就开始创业,除草施肥一点不差庄稼汉,是个种植的好手。”半年前冯运来到观坝后,当地村民就开始默默关注这个定下志向要发展现代农业的大学生。他的种植过程和庄稼长势也成了当地村民热议的话题。
大学生乐当“农场主”
近日,记者来到观坝,刚下车就飘来一阵粪臭味,远远望去,一个身穿黑色衣服的小伙正在地里忙着给辣椒施农家肥,驻村干部梁小建告诉记者,他就是冯运。
顺着冯运所在的方向,记者沿着田埂走过去,只见地里绿油油的一片,果蔬长势良好。见记者拿起相机照相,当地一位路过的村民说:“无法想象,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几个月的时间就被这位大学生折腾出这样一番天地来。”
走到冯运身边,他似乎没有注意到有人靠近,仍然埋着头一个劲儿施肥,额头挂满了汗珠。直到梁
小建叫他,他才抬起头来。
瘦小的个子,黑黝黝的皮肤,大家很难把眼前的这个小伙子和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联系在一起。
“我一直以来就有一个愿望,搞一个农场,自己当个农场主。去年从学校回来时,看到这个地方不错,正好附近都是大棚蔬菜基地,所以就把它租下来了。”冯运说。
创业需要资金,他想到了在外打工的父亲冯修堂。经过多次做思想工作,最终说服了父亲给他投资。
冯修堂说,儿子刚开始要搞蔬菜基地时,他并不同意,因为需要一笔不小投资,而且他还是个还未毕业的大学生,没有经验,也没有
技术,不放心把多年来辛辛苦苦打工挣来的积蓄拿给他。
但后来看到儿子的坚持,冯修堂同意了,并放弃了在外面每个月5000多元的收入,回来协助儿子办农场。
目前,冯运的菜地里已经种植了白菜、辣椒、豇豆、白瓜等近10种蔬菜。
有梦想就有收获
“刚刚开始,什么都不懂,由于对品种和季节等因素掌握不好,所以导致了辣椒和豇豆长势不太好。”对此冯运非常担心。
“我很需要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面对当前的困境,冯运非常
希望政府及相关部门能给予支持,修建大棚。了解到他的困难后,汇川区农牧局驻村干部梁小建很支持,他帮冯运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并组织冯运与当地的种植大户们互动沟通,为他提供帮助。目前,地里的白瓜和白菜已经可以上市了。
跟其他“90后”大学生一样,空闲时,冯运最大的爱好是上网、刷微博。但跟别人有所不同的是,冯运会有意识地关注和收集农业方面的信息。
前几天,他在网上看到一段话,很有同感,于是写成微博发给了大学同学:“农村犹如一片沃土,我就是一棵小小的种子,只要在农村这片沃土里扎根,就一样会开
花,结出丰硕的果实,一样能体现我们年轻人的价值,实现我们心中的梦想。”
创业的路并非一帆风顺,虽然遇到了种种困难,但是冯运的50亩蔬菜基地仍然干得风风火火,有模有样。他说,认准了,就不要怕困难,只要努力,一定会成功,今后还要扩大生产规模,打响自己的品牌。
以小见大典型文章篇3
大学生暑期借钱创业 两月赚5万
暑假来临,南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基地里仍然十分忙碌,留校学生在这里紧张备战即将举行的机器人大赛。大二女生张晴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到实验室来,不断补充知识、自学相关内容,备战机器人公开赛。
近年来,南通大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课程主导、实践培育、研究支撑、多方支持”的创业教育模式。学校组建10年来,培养近7万名毕业生,涌现出一大批怀揣创业梦想、投身创业实践的优秀创业人物,用知识与激情为人生扬起风帆。
她创办人力资源公司
大学生从学校的“第一课堂”到社会的“第二课堂”衔接中,很多学子彷徨过:找什么样的工作、去哪儿实习、如何完成好面试等。南通大学2009届毕业生杨秋兰从毕业经历中摸索出了一条理论联系实际的道路——为在校大学生开展课余实践锻炼、职前培训、素质拓展的系统培训和指导。
今年29岁的杨秋兰,毕业已5年,如今是一家注资达200万元的人力资源公司总经理。“从大一开始,在学好课程知识的同时,我还注重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做家教、发传单、做策划,这些我都干过。”杨秋兰发现,不少同学想要锻炼自己的能力,但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缺乏社会经验。于是,刚毕业的杨秋兰开始筹划接一些项目,给在校大学生提供兼职、实习以及见习的机会,并将面试技巧、职业规划、商务礼仪等培训项目融入自己的服务之中,使大学生工作能力大大提高。
而这一切,与学校组织的"创业师资专项培训是分不开的。杨秋兰说,2008年9月,她有幸参加了南通市妇联举办的第一期女企业家与女大学生结对的SYB(创办你的企业)导师活动,利用这个平台,杨秋兰结识了创业以来的第一个校外导师——南通金曼谷健康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冰玉,参观学习了一个成熟公司的经营模式、企业文化、管理制度、人事财务制度、日常管理等。
有了经验和底气,半年后,杨秋兰注资50万元成立了一家人力资源公司,待公司日趋成熟后,于今年4月又追加资本;6月则引进风险投资,德国GEA哈帕尔公司亚太区总裁、北京艾孚恒信公司总经理刘洪涛注资120万元,公司正式更名为游子在线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打造兼职培训行业的“O2O模式”(即:线上线下电子商务)。杨秋兰说,待新的商业模式在江苏运营成熟后,公司将于2016年开始将业务向全国拓展。
他向水果零售业进军
在南通大学,不乏杨秋兰这样有胆识、有魄力的姑娘,当然也有许多有经营和管理头脑的小伙子。去年从通大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沈建祥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创业方向是水果零售业。
要干,首先得积累经验。为此,沈建祥利用暑期时间专程前往长三角地区交易规模最大的果品集散中心——浙江嘉兴水果市场,利用实习机会学经验。2012年下半年,沈建祥与两个小伙伴开始做起水果团购的生意,去年则在学校就业创业中心的扶持下,正式往门店零售的方向发展。他们在学校的食堂附近租店铺,开了一家水果店。后来,又接连在张芝山和五山家园一带各开了一家。据介绍,去年3家店铺的营业额达100多万元,收支基本持平;今年的状况从目前来看,日营业额有望保持在1万元上下。
近日,记者走访了沈建祥“优果萃”团队经营的其中一家店铺,销售的水果有40多种,价格比零售水果店便宜15%左右。在近两年的摸索中,“优果萃”团队的生意越做越好。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沈建祥的思路相当清晰。他将其归为两点:第一,水果销售要进行连锁化的整合。现在南通的水果店铺大都呈现家族化的状况,唯有通过整合,才能达到低成本、低损耗,更好地服务消费者;第二,电商化势在必行。沈建祥希望自己的水果生意能够做到类似“麦德龙+京东”的模式,既有利于店铺营业额的提高,又有益于卖家与消费者之间的良性沟通。
他的培训事业风生水起
南通大学历来重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在积极探索“课程主导、实践培育、研究支撑、多方支持”的创业教育模式下,另一名“85后”小伙儿同样干得非常出色。他叫黄刚,通大化工院应用化学系2011届毕业生,现为通城一家教育培训公司的负责人。
黄刚说:“在担任学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协会会长期间,自己有幸接触了很多企业家、职业讲师。如何将我接受到的一些社会及就业资讯提前让通大学子知道?依照这个想法,我找到了最初创业项目的雏形:做大学生‘软实力’培训。”
项目有了,培训老师有了,后来还有了两名合伙人的加入。经过约1年的摸索,基于成本、招生、续班的种种压力,最初的项目无以为继;失败之后,黄刚的核心团队开始筹划转型,在前往南京、上海等地学习后,终于有了现在的“中小学全科个性化一对一辅导”模式。
据了解,黄刚的教育培训公司在南通一共有3个校区,分布在通州、崇川、港闸。崇川校区现拥有近600平方米的精装教学区,年营业额逾200万元;通州校区2013年6月成立,正迎头直上;港闸校区于今年初成立,还在发展中。3个校区,预计今年总营业额将突破400万元。
以小见大典型文章篇4
独臂大学生创业卖茶 年销售额达5万元
“我希望把家乡的茶叶推广到全国。”为了还清家庭债务,高二时,独臂学子李木桂便主动辍学,下海经商。2010年,通过努力,李木桂被江西科技学院录取,开始了在校卖茶的创业生涯。
20__年10月,李木桂出生在福建安溪感德镇龙通村,一个盛产茶叶的地方。由于家境贫困,家中又已有三子,先天左臂缺失的李木桂在出生时就险遭遗弃,幸亏爷爷大力阻拦,才得以留在父母身边。
李木桂的父母都是农民,早期种植水稻,由于后来茶叶在市场上逐渐吃香,李木桂一家就开始种植茶叶,并与同村人合伙做起了生意。2007年,在李木桂念高二时,因合伙人经营不善,连累李木桂父亲欠下近20万元巨款,更不幸的是,父亲还被检查出患有严重的糖尿病,每天只能靠药物控制病情,家里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为了帮助父亲分担重担,从小成绩优秀的李木桂便主动辍学,下海经商。年仅18岁的他拿着1000元钱只身来到了广州等地推销茶叶,“当时快餐4元钱一份,合租一个床位要15元,那1000元钱我熬过了一个多月,实在没钱了就住桥洞。”
在推销茶叶的那段日子,李木桂吃尽了苦头,“他们看我是小孩,即使交易成功,很多客户也一直拖着不给钱。”李木桂告诉记者,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自己第一次在客户面前哭,“有一个客户一直拖欠款项,还很凶,我不敢跟他说话只能跟着他,跟了好几天,觉得委屈就哭了出来,他可能也是看到一个男孩子哭了觉得不容易,就把钱给我了。”
生活的艰辛让李木桂认识到,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改变命运。经过两次高考,2010年,李木桂被江西科技学院录取。
“我独立习惯了,不喜欢找家里要钱。”为了减轻家里负担,每年8、9月份家乡茶叶上市的时候,李木桂就让家人将茶叶邮寄到学校进行售卖。
“最好的时候,一个季度能卖到200斤。”李木桂告诉记者,平均下来,一年的销售额能达到3万元至5万元。
创业的同时,李木桂同样兼顾学习,虽未到毕业季,但已经接到了来自北京、山东、福建三个地方的上岗通知书。11月8日左右,李木桂将去北京一家销售公司担任网络营销部副经理一职。
李木桂告诉记者,去北京工作能学到很多关于网络营销方面的知识,将来自己就可以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更好地将家乡的茶叶推广到全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推荐访问:以小见大 典型 文章 以小见大的典型文章 以小见大经典文章 以小见大的典型事例 以小见大议论文例子 关于以小见大的事例 以小见大范文 以小见大的文章题目 以小见大文章600字 以大见小的文章 以小见大作文指导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