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效果探析论文题目(九篇),供大家参考。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效果探析论文题目篇一
一、职业教育现状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人才体系建设,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等产学研结合模式,推动了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方法改革等,改善了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高职院校就业率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满意度也显著上升,说明职业教育领域改革实践带来了诸多有益影响。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未完全对接当前社会人才缺口,高级专业人才缺乏,专业教学知识技能与岗位对接不够紧密,教学方法与内容过于偏重理论性知识,中高职教学衔接不畅通,学生创新和探索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这些无疑是制约当前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拦路虎,是职业教育领域内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
对接当前社会需求,做好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需要积极推进当前职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当前我国设定了多元化人才培养、高级技工培养、创新培养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以传承知识与技能、促进就业与创业为两大指导原则,提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接,满足经济社会进步发展中庞大的人才缺口。面对当前职业教育领域发展的诸多难题,职业教育要遵循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理念,推动专业课程设计与设置及社会人才需求缺口相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良好的课程衔接体系,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以充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升人才质量,满足经济社会进步发展需求,职业教育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衔接课程体系与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等途径可实现的目标。
(一)人才创新模式
推进人才创新模式。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意味着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针对性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劳动者,满足社会与市场人才缺口。人才模式创新中要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指导方针,适应国家政策改变与社会发展需求,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原则和技术人才培养规律,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发展方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做到就业与创业、技术与品德的全面发展。在教育中要加大学生实践比例,创新岗位学习考核方式,以多元化评价方式为原则考核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尤其要与各行各业创新发展实践相配合,做到与时俱进,推动企业、工厂积极参与到人才的对口培养的环节中来。另外,还要积极推进学业资格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贯彻实施,从专业技能培养、知识掌握、职业资格认证等多个角度完成学生求学期间对口专业一条龙发展服务。建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产教融合模式下,职业教育要强化教学实践活动带来积极影响,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印证实践,做到理论认知、感性认知、理性实践的和谐统一。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职业活动内容、活动环境和活动过程等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比如:职业课程中可根据某专业实际应用的设备、制造工艺、生产流程等情况,发挥学校优势,与企业开展定向课题研究,针对技术、工艺、设备等特点,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教育探索活动,使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有关专业的必备知识与技能水平,在后续实践中践行工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把握自身知识与技能水准,需要注意的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是重点,要做到专业与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学目标与任务内容对接、考核标准与评价内容对接等,将教学实践方便学习锻炼计划的制定。与技术推广开发、社会服务、生产实践等高度联合,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在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的基础上,还要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利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影响力拉近学生和真实就业、真实岗位之间距离,建立校际、校企交流平台,推进教学实践改革。
(二)健全课程衔接体系
健全课程衔接体系。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是为了扭转以往135低端技术人才培养现状,向社会输送更多具有高素质、专业化水平的劳动者,课程体系设置要在充分调查社会需求基础上,结合学校的能力,科学合理构建教学课程。一是要推动行业发展与教育课程相衔接,让学生掌握产业当前发展现状与实际,在实践中掌握岗位新需求,配合新课程体系、全面评价教学结果。二是职业教育领域中高职教学课程、要与人才培养规划衔接,从课程内容设置、课程评价、教学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多个角度入手,确保中高职形成特色鲜明、对接紧密的动态课程体系,实现中高职教育和谐统一发展。三是全程贯穿素质教育理念,以全面培养人才综合素质为目标,挖掘内在潜力,树立德智体美劳综合培养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优化知识结构,满足学生进步发展需求,为未来就业提供知识、技术和情感三方面保障。职业课程教育体系的有机衔接,首先要做到专业课程设计与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要求相衔接,在校企合作、产学研联合模式下,推动行业组织及时发布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依据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有关教学信息,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的结合;其次是形成与职业标准、行业标准衔接紧密的专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进步、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需求,形成国家职业标准,在教学内容中制定相对应的管理办法,在稳步实践中形成规范化制度,强化落实人才培养规范。再次是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要符合当前职业教育体系改革需求,满足人才培养升级模式下各规范与原则的变更,从学制、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多个角度解决深造途径不畅、深造环境不佳等问题,解决以往衔接中存在的脱节、断层与重复等问题,形成实时动态更新职业教育体系。最后是素质教育实施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三)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
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是当前多个领域多个行业的重要发展目标,职业教育领域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目标也要从提升信息化水平入手,顺应当前发展潮流,应用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教学中,一是要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推动资源的共建共享,利用优质资源全面服务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实现全覆盖,二是要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造传统教学弊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在教育学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水平,三是要从教师入手全面提升其专业素养,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作为教师职业技能考核的重要依据,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达到培养新型人才的目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升要首先从建立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入手,利用国家、政府、校企联合、校际联合、社会支持等优势建立优质共享教学基础资源,配合地方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展开教学,并以国家、政府、行业牵头打造配套课程仿真训练系统,推进数字化和信息化资源的扩散与应用,切实为培养人才提供支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要始终以满足职业人才培养目标、挖掘学生内在潜力为准则,从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等入手,以技术支持革新。另外,还可积极在国际、国内、地方筹办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探索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的新模式,交流有益教学经验,改变教师思维与教学手法,带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利用信息技术服务职业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学手段的多元化,让师生均获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探索中,要充分研究社会需求,做好对接工作,顺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潮流,通过建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机衔接职业课程教育体系、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等,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全面实现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更好的服务社会,培养更多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效果探析论文题目篇二
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办学策略论文
我国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办学是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程中产生的。它有利于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也有利于推进东西部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区域职业教育公平。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政府利用“行政主导、政策驱动”推进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办学,并逐步引向普遍和深入。经过20余年的发展,职业院校在合作招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产业升级及产业转移使中国区域经济版图正发生结构性变化,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趋势愈加明显,这必将带动劳动力这一核心生产要素的流动。在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背景下,探索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办学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挖掘西部地区人口红利,为其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另一方面有利于缓解东部地区“用工荒”现象,促进东部地区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最终促进我国经济成功转型。
一、当前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特征及劳动力流动趋势
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而导致相关产业在各国间或一国内部发生以企业为主导的转移活动。它是通过生产要素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流动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过程[1]。产业转移依据不同特点划分为不同类型。按涉及地域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国际产业转移、区域产业转移和城乡产业转移;
按转入区和转出区发展水平的差异,可分为水平转移和垂直转移[2]。区域产业转移必须同时满足如下条件才可能发生:区域间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产业极差现象,生产要素可以跨区域流动和重新配置,区域间存在产业利益差和产业竞争。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其中既有中西部地区要素成本相对低廉所带来的集聚效应,又有东部沿海地区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缓解产能过剩的压力,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挤出效应[3]。我国产业转移总体呈如下趋势: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占有重要地位;
二是能源密集型产业向西部聚集;
三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开始大规模向西部转移;
四是技术密集型企业转移放缓[4]。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扩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中西部地区具有相对较高出生率及较低老年抚养比,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5.05‰,东部为4.68‰,中部4.73‰,西部6.78‰[5]。这表明西部地区依然拥有一定的人口数量优势,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可进一步挖掘中西部地区的人口红利,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6]。此外,与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相伴而生的劳动力回流呈现4个新特点:一是劳动力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中部内陆省份回流明显;
二是适龄劳动人口特别是青壮年选择在当地自主创业的增多;
三是中西部省份吸纳劳动力的数量增多;
四是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的意愿显著下降,劳动力外流规模逐年稳步回落[7]。西部地区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弥补资本报酬递减提供人力资本基础。但西部职业院校基础较为薄弱,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满足产业转移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开展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办学,通过职业教育资源在空间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将会实现技能人才从“量变”走向“序变”和“质变”,以实现西部产业承接与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带来区域经济的跨越发展。
二、我国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办学的现状与问题
自1991年起,国家相关政策和文件就提出鼓励和倡导职业教育的东西部合作,大致经历了政策倡导阶段(1991―)、萌芽阶段(―)、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至今)。据教育部相关部门统计,截至,中等职业学校各省市共招收外地学生83.3万,占在校生总数的6.27%。其中,招收外省生源数量超过3万人的有11个省份。从涉及省份来看,东西部合作办学跨省招生涉及到20个省市区,近3000余所学校,累计培养200万人。同时,起,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共同组织举办专门帮扶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校学子的“内地中职班”。而高等职业院校东西部合作办学主要是东部地区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或骨干院校在建设过程中发挥其示范与辐射作用。
1.政策驱动下的“道义援助型”合作。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办学是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部署下的产物,主要表现为政策驱动和行政指令下的“道义援助型”合作。但是,从目前各地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办学的实际情况看,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办学主体之间的热情并没有被真正或充分调动起来。在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办学过程中,政府利用政策手段的初衷主要有促进西部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解东部“技工荒”、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等。东部地区政府和职业院校主要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和招到生源。西部地区政府和职业院校则是为了在教学、师资、实训等整体办学水平上的提升。而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国家将招生数和普职比例作为考核地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东部地区职业院校从西部地区招生会受到西部地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阻碍;
另一方面,东部地区职业院校如果要满足西部地区职业院校整体办学水平提升的利益,需要其在人、财、物等方面付出巨额成本,这样一来,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办学实际上就成了政府唱独角戏,东西部地区合作办学主体之间却无法达到利益均衡点。
2.合作经费的匮乏。各自为政的财政分割体制使办学经费问题成为深度合作的瓶颈。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东部地区地方政府、东部地区职业院校和合作培养的学生。就东部地区政府而言,现行的中职学生助学政策规定每年向每位学生提供1500元生活补贴,中央财政补助一部分,另有一部分需要地方政府配套解决,这意味着招收外地学生越多,配套补贴资金越多。另外,有些东部地区地方政府层面还会给予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和资金补贴,这无疑增加了东部地区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如上海市在政府层面建立了对口支援奖励机制、学生奖学金和帮困基金,仅20资助总额达1577万元。就东部地区职业院校而言,它们招收西部地区学生的收费标准参照,但实际上其生均办学成本远高于西部地区,低标准收费使得学校不得不去补贴。另外,东部地区职业院校要在合作中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开展深层次合作的话,必须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尤其是在专业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其发生的成本支出会很高。就西部地区学生而言,高昂的交通费用、生活费用等成本让学生到东部上学的成本增加。这些在合作办学过程中的超额成本如果得不到补偿的话,势必会影响东部地区办学合作的深度和持久度。
3.合作办学层次不够深入,模式单一。从全国来看,招生和就业是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办学的主要内容,并已形成了“西生东输、西生东就”的合作办学格局。调查显示,在跨区域职教合作内容方面,中职校长在选择上从高到低分别为:招生合作53.6%,就业合作45.1%,资源支持22.0%,异地办学14.3%,其他方面合作3.1%[8]。然而,合作应当覆盖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以及贯穿在这个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实训基地资源、信息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组织[9]。招生和就业层面的合作受到地方招生保护壁垒的限制和我国户籍制度的影响,存在重要困难。从合作模式来看,目前东西部职业学校合作办学模式主要为对口支援民族班和分段式人才培养。对口支援民族班来自政府指令,规定学校接受新疆、西藏的学生,这些学生3年都在东部职业学校学习,并推荐就业。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最普遍的合作形式,支援学校与受援学校共同招生,按照统一培养目标,开展“分段式”合作办学。除了以上两种较为普遍的合作形式,也有一些涉及东西部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层面的合作模式(如职教集团、院校或专业性联盟、项目合作等模式),这些模式在实践中尝试不多,但收获不错。因此,深化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办学模式,推进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是关键。
4.缺乏监督和评估机制。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政策是国家层面上促进区域职业教育公平的意志表达,是国家凭借其政治动员能力和行政强制权力促进职业教育公平。但目前的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政策是以损害东部地区地方政府和职业院校的利益换取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发展的。因此,经过多年的发展,东西部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依然具有严重的政策依赖性和援助性特征,加之中央政府层面缺乏对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办学的过程性监督和结果性效益评估,这也导致了东西部职业院校之间难以形成互惠共赢的合作局面。据调研发现:大多数合作是在东部地区职业院校示范建设或骨干院校建设过程中,东部地区职业院校为了完成国家规定和要求验收的对口支援项目而开展的。然而,一旦示范或骨干建设周期结束,这种合作关系也就随之结束了。国家并没有相应的机制对其进行过程性监督和效果评估,其合作办学质量基本依靠办学单位的自律,只能保证达到办学的最低标准,这将直接影响合作效益和合作的可持续性。
三、产业转移背景下提升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办学成效的策略思考
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办学作为国家层面的一项跨区域的`系统工程,从当前的合作现状和问题来看,多年的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效果与国家的政策初衷相差甚远。一般而言,政策低效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政策本身存在缺陷,二是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
1.推进制度建设,促进合作的可操作性。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是特定区域不同利益主体单位的合作。资源稀缺性的约束造就了区域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的一面,但同时也迫使它们必须相互依赖才能达成合作。而达成合作的条件是要有使相互依赖得以实现的‘秩序’,即一种制度安排,它所涵盖的主要内容是促成区域之间实现合作的约束及激励机制[10]。从本质来看,其成败的关键是构建有助于目标实现的制度安排。第一,针对区域招生壁垒,可采取东西部合作办学双学籍制度,将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办学的生源,纳入各自当地职普比的计划,以减少职教内部的牵制。第二,针对合作学生毕业后出路单一问题,可出台规定学生毕业后可在东部就业,在东部就业者可放宽户籍制度规定,可在东部继续升学,也可返乡就业,并对返乡就业给予激励政策。第三,针对行业、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积极性不高问题,可鼓励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相关行业和企业参与,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
2.实行成本分担与补偿,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作为一项长期政策,经费支持对于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办学的开展十分重要。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办学要消耗大量成本,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地方政府、职业院校、教师及合作培养的学生,没有对其所消耗成本的合理补偿和回报,其内驱力必将大打折扣。而政策要求:“各地要建立针对贫困学生的助学制度,招生学校要适当降低贫困学生的收费标准,对特困生采取减免或者全部免除学费等措施”。这又导致了新的不公平,其转嫁责任、牺牲一部分组织的利益以寻求另一部分组织的发展,直接损害了东部地区职业院校的利益。政府必须建立起经费保障机制,合理保障合作主体之间的既得利益,增强其参与的积极性。第一,加大对西部地区职业院校资金投入,向西部地区职业院校提供充足的办学资金,尤其需要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对应的专业在实训设备等项目上的倾斜力度。第二,设立“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办学”专项经费,为西部学生直接提供资助或减免学费,同时为东部地区职业院校提供一定标准的生均经费。第三,尝试建立有偿支援经费制。主要针对东西部职业院校之间建立的合作项目,东部院校可视情况收取适当费用[11]。
3.拓展合作内容和模式,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内容尚浅,合作模式单一,其根源在于:合作双方只是为了完成行政任务,并未真正找到其利益结合点。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办学双方应基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诉求进行合作。当前,我国正处于区域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阶段,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步向西部地区大规模聚集,而东部地区在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这样的趋势要求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办学在内容和模式的选择上要兼顾东西部地区区域产业转移特点和趋势,达成共识。第一,东、西部地方政府应分别根据东部产业升级趋势、西部特色产业承接类型和趋势做好人才需求与预测分析工作,确定需要合作发展的专业,可考虑适当增加特色专业。同时,省级地方政府应颁布东西部合作办学管理与实施办法。第二,选择内容时,对于西部地区承接产业以及特色产业对应的专业,可选择以专业建设合作为核心,围绕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培训、实训资源共建共享、项目研发等进行内涵式合作;
对于东部地区产业升级急需的人才,可以选择以招生和就业合作为核心。第三,选择合作模式时,一方面,对于西部地区承接产业对应的专业,可采取紧密型专业联盟、职教集团、职教园区等模式,为企业顺利承接转移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同时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也有利于就地城镇化;
另一方面,对于东部产业升级对应的专业合作,分段式培养,但必须注意不同教学阶段的课程衔接,注意学生身心发展和职业生涯发展。第四,在当前西部地区劳动力回流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办学合作层次除了学历职业教育外,还可增加非学历职业培训。
4.构建监督与评估体系,促进合作可持续性。当前,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办学还是政府主导、行政指令下的政府行为,尚未成为地方政府、学校、企业等合作主体自愿进行的“市场机制”行为。但在合作过程中,东部地区地方政府和职业院校花费了大量成本,其自身却收益甚微。所以,东西部合作办学对东部地区而言是缺乏公平的。笔者认为,应该成立第三方组织对合作办学的过程进行监督,对效果进行评估。第三方组织的成员组成应该是多样的,有政府人员、学校人员以及行业企业人员。目前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协作会主要为推进东中西部职业院校招生与合作办学工作搭建平台,但限于招生层面的指导。可以扩大其功能,将其作为监督办学过程和评估办学效果的组织。对于合作过程性监督,应该根据不同的合作内容和合作模式,结合当地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等设计具体的指标体系。对于结果性评估,应该主要根据合作办学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的质量及其对区域经济所做的贡献来确定指标体系。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效果探析论文题目篇三
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论文
1.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英国职业教育的基本走向是“新职业主义”。把职业教育纳入主流教育,改变了传统上职业教育是面向学业失败者和经济地位低下者的教育。新职业主义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构建一个培养弹性的、富有合作精神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全新职业教育体系。在英国,人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的普及程度应成为评价一个国家经济成就的新标准。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率与质量,英国政府及教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应用性,根据国内和国际经济发展的形式与潮流,不断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目录、拓宽专业方向等,使职业教育能最大限度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瑞士,职业教育不是“后进生”的归宿,而是国家经济链条上重要的一环,职业院校生受社会尊重、受企业欢迎。瑞士人从小就被教导“一个健全的人必须掌握一技之长”。瑞士人认为职业教育不是培养只能操作熟练工种和简单劳动的工人,而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人才的重要领域。
2.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应对策略
在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这是历史上我国第一次把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第一次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在我国教育结构中的法律地位。从这一时期开始,高等职业院校才逐步探索从专业设置到培养目标,从教学设计到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真正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是从至,这一时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招生从43万人增长到268.1万人,在校学生总数从117万人增长到713万人,高职院校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的市场调节的职业教育调节体系,形成了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服务保障体系。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原则,大力推进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学结合、产学结合为重点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保证了职业教育稳步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由于地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差异,一些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国家虽然有政策但地方政府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措施力度不够,致使职业教育发展后劲不足,一些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停滞不前。
第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尽合理,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形成政府、行业、企业、社会、个人的联动机制。一些职业院校生搬硬套,没有形成适合本地区、有助于自己进一步发展的特色。
第三,职业教育投入资金不足,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整体办学的成效,资金问题将是今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制约因素。
第四,基础能力和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尤其是一些欠发达地区。
第五,对职业教育的观念有待转变。只有观念的转变和提高,后面一系列发展改革工作才能比较顺利地开展。
综上所述,要使职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明确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对职业院校的资金投入力度与支持力度,拓展校企合作深度,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合理调整、设置专业,坚持走产学研结合道路,构建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师资培训体系,完善职业教育资格认证体系,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形成开放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
3结语
职业教育已经被认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制度只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进化”才能永葆活力,才能为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作出更大贡献。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效果探析论文题目篇四
2.1高职教育管理职责分散
对于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系而言,其问题主要是对于整个体系的管理责任不明确,没有制定完善的政策与制度。在高等职业学校中,其办校的性质不尽相同,有地方政府创办的,也有企业创办的,还有行业创办的,不同类型的学校都没有一套明确的责任体系,也缺少一个固定的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这些学校之间鲜少沟通协调,资源也没有达成共享,阻碍了共同发展。在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其管理曾更为复杂,包括了政府经济部门、劳动部门、企业、用人单位等等,这些不同单位和部门之间如何沟通协调、管理责任如何划分,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一直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2.2与各类各级教育衔接不紧
近年来,由于《面向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已经指出要让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相互联系,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通过考试也能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更高学历的教育。但是,因为职业技术学校与普通高中以及普通高校的教学内容存在很大区别,存在衔接、沟通上的问题,导致希望学生继续深造的学生缺少学习基础,在考试中发挥不利。现有的教育体制允许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报考专升本,读完本科之后还能够继续研究生的学习。但是因为学习内容存在很多差别,导致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存在劣势,即使成功考入目标学校,也会出现学习成绩跟不上等情况,这让学生的继续深造之路变得异常崎岖。因此高等职业学校的管理体制应该对其进行改革,完善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让学历较低的学生能够有机会获得更高的学历,学到更多的知识。
2.3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我国的教育管理模式是政府进行统一管理,进行计划办学,但是对着民办以及合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需要更加多元化的教学体制。目前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一直处于计划办学阶段,早已不能适应目前的教学现状,导致很多民办学校或者是合资学校没有自己的特色,优势也得不到发挥,也就减少了一些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损失。现在唯有完善教育管理体制,转变办学理念,采取多元化的教学以及管理模式,高等职业教育才能继续健康、持续的发展。
2.4国家投资不足管理粗放
目前很多高等职业学校存在科研资金以及建设资金不足的现象,由于政府的投资不足,学校没有足够的收入,很多学校既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科研,也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建设,其发展收到了严重的.制约,教学水平也无法保证,生源以及毕业生质量都有所下降[2]。国内对于高校的补贴都是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中央政府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省级政府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主,结合学校招收学生的数量,以及学生的就业情况等制定每一个学年该学校的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并确定生均教育事业费的补贴标准等。因此对于学校的补贴政策国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也导致了部分地区的部分学校出现了经济上的困难。
2.5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内,其对于人才、教学、人事、后勤等方面的管理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作为一个非盈利性的单位,高校往往会存在资源的浪费,教职工比例不平衡,人员管理松散,分配不当,很多职工都是闲差以及规章制度不健全等情况。由于大部分教职工都是在编人员,没有竞争压力,也没有失业风险,员工在工作中没有积极性。教学、科研等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效果探析论文题目篇五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1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教师的老龄化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状况,不论是高等职业学校还是普通高等院校,教师的年龄都比较大,受传统教育方式熏陶的时间比较长,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对于当今的教学需求已经无法满足。这些教师虽然有着十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对于基层的实践锻炼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其讲授的内容大都是以理论为主,比较枯燥,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办学经费短缺
因为教学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学校很难置办先进的教学设备,使得实践教学受到了影响,严重的影响到了教育教学的质量。随着高职院校不断的扩招,学生数量的大量增加,政府投入的资金不足,使学校补录时无论在师资力量方面还是人才培养方案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很难有效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质量。
2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方法
2.1更新教学质量管理理念
想要提高教学管理质量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对质量管理理念进行不断的更新,所以,教师就必须要对相关的质量管理理论有着明确的认识,对于高等职业学校的本质很规律有着明确的认识。其中最为主要的有两点:第一点,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高等职业学校的立校根本就是对人才进行培养,而教学质量就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要坚决将教学质量作为教学发展的中心,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进一步的加强,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保障的制度,正确处理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二点,强化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建立一套比较健全的工作认知制度,在全体教师的心中树立起正确的教学质量意识,对教学质量进行掌控,保证教学质量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贯彻落实。
2.2对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进行完善
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直接关乎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所以学校应该对现有的规章制度和一些其他的影响因素进行不断的完善,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和监控,以此发挥其最大的效果。为了能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一定要对教师素质、专业设置、时间环节考核、教材建设以及学业评价机制等方面加大力度。同时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还要与实际的社会生产生活相结合,因此在选择教材时一定要慎重,选择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以及连续性的教材。
2.3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对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进行全面的提升。师资队伍的力量直接影响着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和教学质量,为此应该从各个方面着手,增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招聘具有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的教师。同时,学校对教师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让教师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信息动态以及技能操作要求。同时,与企业进行商讨,让企业将优秀的技术人员派遣到学校当中兼职教师,将最新的操作方法和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做到合作办学,将学生按期的送到企业当中进行实习,更多的参与到实际的工作之中。
2.4加大办学经费的投入
就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学来说,基本都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但是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学校所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政府的财政很难进行支撑,如果想要使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国家就必须要调整经费投入的比例,确保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有着足够的资金支撑。同时,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和个人对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投资,改变传统政府投资的单一模式,拓宽融资的渠道,使学校的资金得到有效的保障,保证高等职业教育能够正常的进行。
3总结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逐渐的暴露在人们的眼前,只有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管理,对学校自身的软件和硬件进行不断的更新,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岗位的人才,才能够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质量。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效果探析论文题目篇六
兰州市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现状分析论文
兰州市共有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市人社局等部门管理的包括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以及技工学校在内的83 所中职学校,其中省属54 所、市属29 所。这些学校数量及规模发展不均衡,教学质量良莠不齐,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导致学校各自为阵、专业课程开设雷同、实训基地建设重复,无法集中力量办好职业教育。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创新和改革办学模式,集团化办学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
该研究从兰州市职业教育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兰州市职教集团化办学现状以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制定落实扶持政策、集团内部完善制度机制建设、激发企业参与集团化办学积极性的发展对策。希望这些建议对探索兰州市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成长有参考价值。
一、兰州市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现状
兰州市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按照“政府统筹、(政府)部门协调(主管)、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城乡联姻、校企合作、实现共赢”的指导思想,先后成立了由兰州旅游中等专业学校牵头的“兰州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兰州市商贸职业学校牵头的“兰州商贸职业教育集团”、兰州理工中等专业学校牵头的“兰州理工职业教育集团”、兰州城市建设学校牵头的“兰州建设职业教育集团” 和兰州女子中等专业学校牵头的“兰州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 五大职业教育集团。这些集团基本对接了兰州市餐饮、旅游服务、现代物流、汽车维修、建筑和文化等特色优势产业。职教集团加盟单位已达253 家,其中省内外企业190 家左右,中、高职院校61 所,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12 个。职教集团的组建使职业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市场有效对接,促进了学生实习就业、学校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信息资源共享,推动了兰州市职业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兰州市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初步成果
(一)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职教集团依据兰州市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整合数亿元资产用于建立校内外实训场地、更新实习实训设备和改善学生实习实训条件, 有效地解决了学校实训工位不足、教学设备短缺等问题。省级共享型实训基地。
年兰州女子中等专业学校、兰州理工中等专业学校及兰州城市建设学校被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确认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单位, 中央财政投入3300 万元用于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培训和重点专业建设。
(二)职业学校学生就业
职业教育集团应充分利用行业内就业的主要通道作用,与加盟企业深入展开“订单式”的培养项目,按照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进行专业技能专项培训,毕业后送到企业去工作。此外,学校和集团成员企业共同开设冠名班,将企业文化和岗位要求贯穿到学生日常教育教学和实训中, 为学生对口就业夯实基础。通过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2013~ 年学生就业率稳定攀升。三年来各学校毕业人数和就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短缺,特别是“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的关键问题,推进教师赴企业实践制度化、常态化。兰州市教育局从2013 年出台《兰州市职业院校教师赴企业实践“千进八百互动”计划》,要求职业学校每年至少有20%的专业课教师必须到合作企业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实践交流。五大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学校两年期间共派出329 名教师分别到甘肃省保育院、甘肃国芳工贸集团、兰州新通力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甘肃阳光大酒店、甘肃伊真建设集团、甘肃百利达物流有限公司等130 多家成员单位家进行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兰州旅游职业教育集团与甘肃省内6 家旅行社合作, 选派集团内旅游专业课教师进入旅行社就实际带团技能和省内优秀导游进行交流学习;兰州商贸职业教育集团派物流类、计算机类、外事服务类的专业课教师进入集团成员单位兰州永宸电子科技公司、甘肃百利达物流有限公司对物流专业教师进行为期两周以上的统一培训; 兰州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每年派多名教师进入天津三星led 有限公司进行实践学习, 帮助教师快速提高岗位操作技能, 为教师日后的专业课教学和实操指导奠定基础[2];兰州建设职业教育集团组织教师进入理事企业甘肃伊真集团项目部实习,观摩施工工艺,掌握施工技术。
(四)学生岗位实践能力
兰州旅游职教集团积极与国内知名旅行社展开合作,每年组织学校导游专业学生开展如“丝绸之路西线模拟导游实训”“导游词创作与讲解”等大赛。选派经验丰富的优秀导游进入学校为学生进行考前辅导,全程跟踪、陪同模拟导游实训。兰州理工职业教育集团和国内著名家电制造企业达成合作, 厂家将王卓:兰州市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71第21 卷第4 期 vol.21 no.4(2016)各商场维修场地定在学校的实训场地,学生亲自参与了冰箱洗衣机的拆装和故障判断及维修。
三、兰州市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存在的问题
集团建立处于初期,运行过程中暴露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成员合作关系不紧密等问题。
(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职业教育集团在制度建设方面采取理事会管理制度,各成员单位均为理事单位,有独立的章程。集团成员是契约联盟,不存在产权主体变更、从属关系变动、人员身份转换的问题,因此集团成员在人、财、物等利益方面没有关联,在处理具体事务也是各行其是。集团中牵头学校成为决策主体,理事长均为学校领导担任。企业、行业仅仅成为了壮大集团声誉的“门面”,合作关系松散,流于形式。正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约束机制才导致这种“集而不团”现象的产生。
(二)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职业教育集团在办学发展过程中,国家并未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明确集团化办学的发展规划,也没有从法律层面上对职教集团的运作范围和业务范畴有清晰规定。省级政策文件、相关部门的保障机制、评估机制、激励机制更未成型。职教集团并未纳入政府行政管理体系中,因此地方政府在对它的参与度、指导监管力度方面远低于普通教育。面对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中出现的专任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问题, 政府没有出台任何缓解师资压力的文件或提供经费支持,院校只能自想办法。政府对于参与职教集团化办学的行业、企业没有任何优惠政策倾斜,校企合作深入发展成为空谈。
(三)企业、行业参与职教集团的积极性没有提升
目前,对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我国各级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少,仅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但实际执行效果不佳。工商、税务等部门在相关手续办理、税收等方面对参与集团化办学的企业、行业没有足够的的优惠政策。与学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成本投入大,收益周期长,对于社会责任感淡漠的企业并不愿意主动参与培养,更多时候是依靠职业院校主动与企业、行业联系,其中的一部分企业仅从道义上给予口头支持,无实质合作。这种合作周期短,不稳定,联合办学名存实亡。
四、对策建议
(一)政府的宏观管理、调控及政策支持
现阶段, 兰州市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后续的政策支持将很难发挥其真正作用。首先,需要政府建立和完善集团化办学配套政策,主动参与制定集团发展的宏观规划和发展政策, 为集团化办学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其次, 政府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工作规定,明确集团内各成员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打破集团各成员单位以追求自己短期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合作紧密度和约束力不强的局面, 协调各理事单位的关系,减少利益冲突,促进各理事单位积极投入集团建设。再次, 政府加大对集团化办学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政策、贷款优惠政策、投资激励政策构建宽松的融资环境,支持集团化办学的稳健、良性循环运行。
(二)职教集团管理体制的完善
为了保障兰州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有效运行,制定和完善规范的规章制度,建立科学高效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集团监督机构———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议事、决策、激励及奖罚作用,理性协调成员企业、行业、职业院校之间的`关系,努力寻找解决内部成员利益冲突的关键点,增强集团内部的凝聚力。
(三)办学模式的创新
1. 建立“学校与企业、教学和生产、知识与实践、技能与创新”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扩大“订单班”、“冠名班”规模,长期为企业储备后备人才。在订单班、冠名班的教学内容安排上,院校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要求变化课程, 更新教材, 突出实践教学创新,保证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2. 院校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标准,进行人才培养指导;联合设置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与课程, 满足企业技能型人才之需;联合编写涵盖企业岗位基本技能、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等在内的校企合作教材,有助于从源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避免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再次进行培训,以降低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
(四)集团化办学机制的创新
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投资多元化。充分发挥行业所属国有职业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走集团化和连锁化办学的路子,在体制和管理机制上进行创新。实现专业、师资、设施设备、招生和就业市场资源等要素的优化配置,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行业优势效应,把职业教育做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流方向。它为学校和企业进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架构了发展桥梁。然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要实现持续、优质、快速、和谐发展,仅靠牵头院校自身的努力仍不够,还需要政府部门制订相关政策制度,加强调控。集团内部建立行业、企业及学校多方积极参与的动力机制与协调机制,实现校企政互动、资源优化整合,使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得以在各个层面上展开。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效果探析论文题目篇七
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的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职业教育需要跟随国际发展形势,与时俱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设定与市场经济、行业需求相一致的办学方向,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以及人才培养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
办学方向;
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机构,对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尚未形成自身的发展模式与完善的社会实践系统,特点不突出,因此,职业教育陷入发展的瓶颈当中。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职业教育办学方向进行研究。
一、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职业教育办学机构的办学目的都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只是单纯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脱节,办学改革受到诸多阻碍。与行业企业缺乏沟通合作,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真正作用。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同步,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应坚持的方向
(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单一,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因此,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就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突出特色,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这点可以借鉴国外一些高效的职业教育模式。比如德国的应用技术学校,其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对技术的掌握,重视生活技术的培养,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因此培养的学生很快就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学生良好的适应能力与专业技能使他们在社会上能够快速找到工作,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被社会接受以及认可。另外,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的教学资源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也相当完善,职业教育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中国职业教育应借鉴效仿他人长处,结合中国实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鉴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学生的培养方式、办学教育理念尚未形成体系。当前的职业教育必须创造具有自身优势的发展道路,突出职业教育的作用,建立具有行业特色、专业特色、实践性强的教育模式,通过严格的技术培训和教育管理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人才,从而打破自身的局限获得新的发展方式,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紧跟产业,立足于本地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的辐射范围一般仅局限于本地区域,所以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本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设定学校的培育方向。职业学校要坚持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理念,只有将教育的培养与经济的发展相结合才能获得发展的出路。因此,职业教育要坚持三定向原则,专业设置和教学理念与社会的发展方向一致,与产业、行业的发展方向一致,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相一致。职业办学的专业设置要灵活化,根据市场的动向随时设置改革,积极主动地跟随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紧贴区域产业经济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平台。
(三)与企业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社会环境当中,职业教育机构要培养具有竞争力的社会人才,就要做好两方面的社会调查。一是行业发展的人才培育标准;
二是需要与企业联合,建设具有实践性的教育培训体制。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途径,能够给予职业教育更多的培育方向,也能够为企业提供配套的实干型人才。职业教育可以走专业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技术推广与技术开发双管齐下,在校企结合、联合办学的模式中创建属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
(四)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投入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因此,教师除了具备完善的理论基础外,还需要具备实践技能,即双型教师。既拥有专业素养又具备实践能力的教师才是高水平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正是当今职业教育需要的教师。通过加强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为职业教育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双型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转化能力等等,改变传统职业教育应用教育。要保障师资力量队伍建设,要完善学校相应的制度建设,比如完善激励机制。通过公平公正的人才晋升与奖励机制,激发教师授课的活力,为教师创造实践机会,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努力打造多元化的教师团队。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现今,终身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我国职业教育目前仍面对巨大的压力,要打破职业教育的发展瓶颈,就要转变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加强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在当地区域行业发展的需求之上设定专业方向,培养具有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树超.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概念模型与发展战略思考[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1).
[2]肖洪涛,张春兰,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j].教育学术月刊,(10).
[3]唐智彬,石卫平.国际比较视野中的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j].教育科学,(6).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效果探析论文题目篇八
行业企业如何参加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论文
【摘要】行业企业参加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是以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为导向,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参与,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可以实现企业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博弈的组织化和理性化,实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关键词】行业企业;职业教育;模式
现阶段下,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些新兴企业行业不断涌现,新型的职业岗位随之应运而生,对人才需求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教育形式,已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各行各业紧缺的人才。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角色定位不清,参与意识淡薄,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对接不够紧密,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形成“错位”。一方面职业院校还没有真正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专业特色不明显,市场认可率低,就业困难;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实际企业行业的需求相差太远,运行机制不畅,这些己经成为职业教育办学和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基于此,本文拟梳理出高关联度的要素,对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模式进行探寻,分析其对接的可行性和路径并进行有效衔接。
一、企校一体的对接模式
行业企业应当在政府顶层设计指导下对职业教育进行科学分工和定位,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就业创业、吸收技术等方面与职业院校进行充分合作,这对于治理统筹规划中的问题将会有一个良好的预期。(一)校企订单班的深度融合。针对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合作不紧密,体系不完善,吸引力不强的问题,需要实现校企订单班的深度融合。职业教育要通过教育内容、课程、学科、教师、机制等全要素进行融入、融通、融合,与企业行业的精准对接,企业行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从而实现校企订单班的内涵发展。在融合过程中,强调企业行业产业标准和专业建设的融合,企业行业技术力量和师资队伍的融合,产教融合机制的融合,注重把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工匠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二)现代学徒制的贯穿打通。现代学徒制倡导企业行业的深度参与,深入指导,打通人才培养和行业应用研究。企业行业和职业院校的“师傅”在“车间”、“工段”、“企业课堂”中,共同指导学生技术技能培训,共同制定评估标准,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工学交替,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融合贯通。这样,不仅为学生的专业和就业发展奠定基础,更让学生得到专业性、应用性、综合性的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三)企校联合的供需对接。职业教育能否与区域名企进行全面合作,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抓手。职业教育在为企业行业输送所需人才的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具体来说,企业经营管理干将和能工巧匠是否能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来,校企是否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主营业务工作或作业流程、内容、方法、项目、案例能否融到相关专业课程,校企是否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及基地有效运行,专业能否针对企业的工作或作业流程进行培训,帮助企业发展助力。企校联合的供需对接,有利于形成互惠互赢的“人才培养与需求对接”的新模式。
二、多元主体的互动模式
,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从立法层面保障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基本办学模式的全面落实。并指出“校企合作实行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合作机制。”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必须打破单纯依靠职业教育或行业企业的思维,以多元主体为其逻辑起点,明确树立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重要地位。通过多元主体的互动模式,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主动加强彼此合作是消解职业教育跨界障碍的重要途径。
(一)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需求的“适配性”。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重要的因素在于产教融合程度及校企合作的程度,即职业教育是否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校企订单班的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共建基地的实际效益,课程共建的师资配比,就业率与行业企业的关联度,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横向技术服务的合作等,都是职业教育建设与发展质量息息相关的评估指标。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员工培训方案,教师与企业行业人员相互交流,相互跟岗兼职,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创业、企业技术和产品研发、成果转移转化等提供支持。
(二)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教学相长”。职业院校要引进企业行业的技能名师或者行业能手,有着丰富的参与企业行业一线的实践经验,或者从事相关职业工作的职业技能,这样能够科学准确地培养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职业院校教师深入到企业行业一线工作,不仅能够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全面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实训活动,而且能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整合教育资源,反哺企业行业的新员工和职业资格培训工作,使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相互促进,“教学相长”。
(三)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同频共振”。由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是目前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一种运行模式。学校主体是充分运用资源优势,促使教育资源的设计和开发有序执行,为职能衔接创造条件,吸引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另一种运行模式则是行业企业为主体、校企共建职业教育,建立较为明晰的校企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统筹协调的运行机制、持续完备的评估机制,激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三、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
,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鼓励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发挥企业主体办学作用,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的骨干企业。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创新,强调专业设置聚焦各自服务领域特别是与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深度对接。
(一)重视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现阶段,产业动力结构发生改变,服务业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最强动力。支撑产业发展的要素实力明显增强,产业发展模式正在迈入新阶段;创业创新环境不断改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态势逐渐形成。职业教育不忘育人初心,以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握人才定位,创新现代培养模式,传承转化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在产业新体系构建中会大有作为。在顶层设计指导下,对职业教育进行科学分工和定位,采用创新模式驱动产业发展。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就业创业、吸收技术等方面与新产业体系形成有效对接,这对于治理统筹规划中的问题将会有所裨益。职业教育应围绕未来新型产业体系的理论构造与运行逻辑,整合资源打通渠道,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服务和支撑。既要重视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坚持问题导向和倒逼机制,又要主动的、自下而上的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的探索,激发职业教育自身的活力。
(二)设立协同创新的研究平台。职业教育新技应用人才的定位,应实现从“产业跟随”到“产业互动”至“产业领跑”的阶段性目标。积极坚持产业化导向,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和环境,设立协同创新的教育研究平台,共建新型产业学院,形成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升级的协同效应。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需要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和环境,设立协同创新的教育研究平台,形成联合育人的理念和系统培养的思维,将技能培训和教育教学、学业与行业、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技术技能人才。
(三)共同组建“全产业链式”格局。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须立足地方和区域产业的特点和产业文化的特色,聚焦产业扶贫,凝练出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采用互动模式贴合本土新产业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联合政府、区域行业组织、社会组织、企业和新技术研究机构等,共同组建“全产业链式”新技术应用和创新实践格局。同时,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需要将行业规范、技术标准等纳入课程开发,并开展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项目改革,使职业教育更加适应行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着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技术技能培养相结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将专业链、行业链、创新链连结起来,从价值链、产业链等方面进行创新转化,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科学人文素修、扎实专业技术技能和良好职业精神的复合型应用性专业人才。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效果探析论文题目篇九
3.1中央政府进行宏观管理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中央政府在管理上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中央政府必须发挥其宏观管理的作用,确保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正确,发展顺利。另外,由于我国教育发展十分不平衡,无论是按地域分,还是按学校的水平分,甚至是按学科的分类分,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分布都十分不均衡,这就要求中央政府作出统一的规划,进行宏观的调控。中央政府还应该推进教育立法,从制度、法律的角度强制性管理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维护各个学校招生、教学、建设等诸多方面的秩序和公平。除了立法这种强制手段之外,中央政府还应该对高等职业教育给予一定的鼓励型政策,比如对资源紧张或者是发展快速的学校进行拨款,保障学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
3.2地方政府统筹管理与服务
当中央政府把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地区统筹权交给地方政府的时候,地方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发展就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地方政府必须对本地区的高等职业学校的管理进行规划,无论是本地高等学校的数量、学校的位置、学校专业的配置以及学校学生毕业的定位都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安排。
3.3社会参与管理与服务
群众是否满意才是决定政府机构决定正确与否的关键,无论是怎样的改革,都要以群众的利益为基准,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而言,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都应该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真正作出选择的应该是社会大众。要真正做到民主和公平,让与高等职业教育相关的各个阶层、群体以及个人都参与到管理的决策中来。4结语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文章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会三个方面出发,给出了如何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对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于富增.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比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英)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著,马忠虎译.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推荐访问:探析 办学 职业教育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效果探析论文题目(九篇) 2023年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效果探析论文题目(九篇)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