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畅运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事迹材料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年度语文活用现象(11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5-07 18:25:10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语文活用现象(11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语文活用现象(11篇)(精选文档)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语文活用现象篇一

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情况看,逐段呈现课文的模式仍很盛行。一味地采用这种呈现方式,会带来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不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反应,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主体作用发挥欠佳;
不利于诱导学生进行深层思考,思维品质难以得到培养。

因此,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以实现其多重目标,就必须活化课文呈现方式。活化课文呈现方式,就是指教师不囿于课文的固有程式,围绕阅读教学的目标,创造一种新颖的课文呈现方式。近几年来,笔者也积极致力于这种教法的探索,尝试运用“聚焦”式、“调整”式、“假想”式、“改编”式、“比较”式等多种方法来活化课文呈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列举其中的三种类型说明之。

(一)“聚焦”式呈现

“聚焦”式呈现,就是把一篇课文的教学视作物理现象中的聚焦过程。教师根据文章的思路及作者的意图选定“焦点”,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尽可能会聚于此。这种呈现式,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增强教学的整体感和节奏感。

像《记念刘和珍君》、《赤壁之战》等篇幅较长的课文,采用传统的逐段讲解式,易使教学过程冗长、松散,而改作“聚焦”式呈现,则整个过程大大优化。如《记念刘和珍君》,全文的“焦点”即是“记念”一词,教师可由此设计两个统摄全篇的问题(一是为何要记念刘和珍君,二是怎样来记念刘和珍君),然后分步组织研读讨论。“聚集”过程大致如下:

这样呈现课文,从教学内容来说,整体感强,定位恰当;
从教学环节来说,紧凑自然,不枝不蔓,教学效果是好的。

高中语文教材中宜用此法呈现的课文颇多,特别是那些篇幅较长的课文。需强调指出的是,“聚焦”过程的设计,因教师、学生、课文等不同而不同,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点必须特别注意,就是“焦点”的确立一定要能起到“带动全篇”的作用。

(二)“调整”式呈现

所谓“调整”式呈现,是指教师将原文故意打乱,编印成资料,上课时发给学生,要求他们重新调整的一种呈现方式。运用这种方式,可使学生把握课文的结构,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凡是具有“逻辑严密,结构严谨”的特色的议论文和说明文,大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我在教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课前没有让同学预习课文,上课时在简介了悼词的基本写法后,发下印有此文已被打乱的9 个语段和从文章第4—8段中抽出来的5句承递句的资料,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思考两个问题:(1)9段文字先后顺序应怎样排列?(2)5句承递句各置于何处才能将上下文连缀起来?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以“概括——归并——排列”为序,通过层层深入的讨论,最后画出全文的结构示意图。这篇文章“显示了强大的逻辑力量”,是我们用来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极好教材。这样来呈现课文,使该教材的这一潜在功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学生在深切体味文章逻辑美的同时,也提高了思维的严密性程度。

再如《芙蕖》、《眼睛与仿生学》一类在结构、顺序安排上颇有特色的说明文,若按常规模式呈现,则显得机械呆板、过于简单,在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价值不高。若改作“化易为难”的“调整”式呈现,以营建“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境界,自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思维训练的深度,从而实现借阅读教学以开发智力的目的。

(三)“假想”式呈现

先看一个教学片断。

教《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时,课前我没有让学生预习课文,而是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从平陆县民工因食物中毒而生命危在旦夕,说到最后因及时施药而化险为夷,把事件的全过程向学生作了详尽介绍。随后引出问题:假如你是记者,将怎样来报道此事?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又提出问题:围绕这一大堆材料写一篇报道,写前必须考虑哪些问题呢?比如,主题如何确立,材料如何处理,结构如何安排,等等。

教师要求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思考讨论一番后,再打开课本阅读课文,然后再分析讨论——课文是“怎样的”和“为什么这样”。

像这种教读课文前先让学生“设身处地”思考一下文章该怎样写的呈现方式,我们称之为“‘假想’式呈现”。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激发学生研读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在写作上也能使他们受到更多的启迪。

教无定法,活化课文呈现的方式当然远不止上文所说的几种。笔者前面已经谈及,采用何种方式来呈现课文,因人、因文而异,即使是同一位教师教同一篇课文,所用的呈现方式也会随着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对象等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哪一种呈现方式,以下三条原则是必须共同遵循的。

其一,“深化课文读解”的原则

教材中所选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要实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就必须引导学生“读解”这些文章。叶圣陶先生说过:“我认为教师教语文,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主要一步在透彻理解原文。而所谓透彻理解,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句章节而通观全篇。”(《语文教育书简》)倘若学生对所读的文章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能“阅读同类的书”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教师在选用呈现方式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所用的呈现式是否有利于“深化课文读解”。上述诸例都体现了这一点。再如讲读《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我们采用了“对比”呈现式,拿另一篇介绍景泰蓝的文章——《北京景泰蓝》来对比教学。这两篇文章同为介绍我国优秀工艺品景泰蓝的说明文,但是说明的目的与重点不同。《北京景泰蓝》的目的在于全面介绍这一传统工艺品,重点说明建国以后景泰蓝工艺的巨大发展,按逻辑顺序分别介绍了景泰蓝的物品性质、盛行年代、制作过程、发展情况、产品种类,其中说明景泰蓝制作过程只用了两句话。通过两文的比较分析,学生不但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而且进一步明确了要根据说明目的、说明对象来确定说明顺序及说明重点的写作道理。

其二,“调动情商因素”的原则

课文呈现方式的优劣之所以会对课堂教学效益高低产生重要影响,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它与情商因素(特别是兴趣、情绪、情感等三种因素)的调动有关。活化的呈现方式,往往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研读产生浓厚持久的兴趣、积极愉快的情绪以及热烈适应的情感。而这些情商因素的调动,是十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的。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感叹,就是高中语文教材中那类篇幅较长的文言文(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赤壁之战》、《信陵君窃符救赵》等)不好教。为什么?我们以为主要还是一个课文呈现方式问题。教师一字一句地串讲,学生一字一句地记录。这怎能调动学生的情商因素呢?其实,这类文言文语言大多比较浅近,学生只要能凭借字典和注释用心研读,自己基本上能读懂,何必教师一字一句地串讲呢?关键在于教师能营建一种新颖的呈现方式,激发其研读课文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读文章时“保持着一种心情,好像腹中有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叶圣陶《中学国文学习法》)。譬如,教《廉颇蔺相如列传》可用“改编”式,要求学生设计改编电视连续剧的方案;
教《赤壁之战》可用“比较”式,让学生拿《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来与之对比阅读;
教《信陵君窃符救赵》则可用“聚焦”式,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正方的观点是“信陵君窃符救赵之举值得肯定”,反方的观点是“信陵君窃符救赵之举必须否定”。笔者认为,采用这样的方式呈现课文,学生的兴趣、情感、情绪等因素一定能得到调动,教学效果也自然会提高。

其三,“加强思维训练”的原则

阅读教学同样也肩负着“开发智力”的重要使命。心理学认为,开发智力的突破口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文章是思维的载体,因此也是用以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材料。教师之所以要活化课文的呈现方式,一个重要的目的,即是为了充分发挥课文中思维训练的因素。例如前面谈到的“聚焦”呈现式,它与逐段呈现式相比,在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品质上的力度要大得多,效果也更为明显。以《祝福》一文为例。呈现该文时,我们确立的“焦点”是“画眼睛”。课堂上要求学生先将全文的13处眼睛描写找出来,然后归并为以下4组:(1)“三幅肖像画”中的3处描写;
(2)面对鲁镇“庸众”嘲笑、戳刺时的5处描写;
(3)捐门槛前后的3处描写;
(4)临死前遇到“我”时的2处描写。

接着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每组描写:前后相比有何变化?这些“变”表现了什么?又是什么原因促使其“变”的?让学生这样寻根究底地思考问题,当然有利于提高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因为思维的深刻性集中地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并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上面。逻辑严密是思维深刻的另一重要表现,运用“调整”式呈现,像《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逻辑严密,结构严谨”的文章,这方面的训练是大大加强了。再如我们运用“改编”式、“假想”式呈现课文,实际上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创造”的机会,“改编”是要求学生对原作进行再创造,“假想”是令学生读课文之前先创造,这样做当然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水平。

综上所言,我们的结论是,要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教师必须活化课文呈现方式。而所采用的呈现方式是否称得上“活化”,就要看是否遵循了有利于“深化课文读解”、有利于“调动情商因素”、有利于“加强思维训练”这三条原则。

语文活用现象篇二

活化课文呈现方式

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情况看,逐段呈现课文的模式仍很盛行。一味地采用这种呈现方式,会带来许多弊端, 主要表现在:不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反应,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主体作 用发挥欠佳;
不利于诱导学生进行深层思考,思维品质难以得到培养。

因此,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以实现其多重目标,就必须活化课文呈现方式。活化课文呈现方式,就是 指教师不囿于课文的固有程式,围绕阅读教学的目标,创造一种新颖的课文呈现方式。近几年来,笔者也积极 致力于这种教法的探索,尝试运用“聚焦”式、“调整”式、“假想”式、“改编”式、“比较”式等多种方 法来活化课文呈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列举其中的三种类型说明之。

(一)“聚焦”式呈现

“聚焦”式呈现,就是把一篇课文的教学视作物理现象中的聚焦过程。教师根据文章的思路及作者的意图 选定“焦点”,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尽可能会聚于此。这种呈现式,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 目的.性,增强教学的整体感和节奏感。

像《记念刘和珍君》、《赤壁之战》等篇幅较长的课文,采用传统的逐段讲解式,易使教学过程冗长、松 散,而改作“聚焦”式呈现,则整个过程大大优化。如《记念刘和珍君》,全文的“焦点”即是“记念”一词 ,教师可由此设计两个统摄全篇的问题(一是为何要记念刘和珍君,二是怎样来记念刘和珍君),然后分步组 织研读讨论。“聚集”过程大致如下:

附图{图}

这样呈现课文,从教学内容来说,整体感强,定位恰当;
从教学环节来说,紧凑自然,不枝不蔓,教学效 果是好的。

高中语文教材中宜用此法呈现的课文颇多,特别是那些篇幅较长的课文。需强调指出的是,“聚焦”过程 的设计,因教师、学生、课文等不同而不同,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点必须特别注意,就是“焦点”的确立 一定要能起到“带动全篇”的作用。

(二)“调整”式呈现

所谓“调整”式呈现,是指教师将原文故意打乱,编印成资料,上课时发给学生,要求他们重新调整的一 种呈现方式。运用这种方式,可使学生把握课文的结构,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凡是具有“逻辑严密,结构严 谨”的特色的议论文和说明文,大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我在教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课前没有让同学预习课文,上课时在简介了悼词的基本写法后,发 下印有此文已被打乱的9 个语段和从文章第4―8段中抽出来的5句承递句的资料,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思考两个 问题:(1)9段文字先后顺序应怎样排列?(2)5句承递句各置于何处才能将上下文连缀起来?在学生阅读的 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以“概括――归并――排列”为序,通过层层深入的讨论,最后画出全文的结构示意图 。这篇文章“显示了强大的逻辑力量”,是我们用来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极好教材。这样来呈现课文,使 该教材的这一潜在功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学生在深切体味文章逻辑美的同时,也提高了思维的严密性程度。

再如《芙蕖》、《眼睛与仿生学》一类在结构、顺序安排上颇有特色的说明文,若按常规模式呈现,则显 得机械呆板、过于简单,在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价值不高。若改作“化易为难”的“调整”式呈现,以营

[1] [2] [3]

语文活用现象篇三

从黑板的演变看交互式课堂教学呈现方式论文

论文关键词:黑板;
交互式课堂;
教学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教学的各种技术手段正在不断丰富,教学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其中比较明显的变化之一便是交互式呈现方式的迅速崛起和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交互式呈现方式改变了呆板的板书、投影等只能单向呈现缺乏沟通和交流的现状,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完美结合。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阵地,而黑板则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媒体工具,被用以呈示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因黑板加粉笔的媒体形式同时具有“面向师生集体、易于重复使用、成本低廉”等几个特点和优势,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已经建立起稳固的地位,经受住了数百年来课堂教学实践的考验,成为传统校园课堂教学的主流技术,始终牢牢地统治着学校的讲台。

但是,随着社会进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中心的数字化时代,学校课堂中越来越多地需要展示丰富多彩的数字化媒体材料,传统黑板则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劣势,于是教室中出现了古老的黑板与现代化多媒体并存甚至用现代“黑板”取代传统黑板的局面。

一、课堂教学呈现方式――黑板的演变

纵观“黑板”的演变过程,可以将其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传统板书阶段

(1)黑板

比较原始的黑板是用木板或在墙上涂一层水泥做底在上面涂一层烟灰制成,成本低廉,容易制作且经久耐用。长期以来,黑板一直是我国课堂教学中使用比较广泛的教学媒体之一,讲台后面有块黑板加上教师手中的一支粉笔和一本书被认为是近代教室和近代教学最明显的标志。黑板出现后近2的时间里,教学呈现技术呈缓步前进,曾经出现过钢化玻璃黑板、推拉式黑板等,但终究没有本质的变化。

(2)书写白板――“黑板”的一种简单变种

“黑板+粉笔”的教学呈现方式最大的缺点就是粉笔在黑板上书写时容易产生粉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计算机逐渐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传统板书的地位开始动摇,电子板书――黑板的一种简单变种应运而生并逐步受到教师的广泛关注。书写白板用各种材质(木材、金属、塑料等)制作,对应地用各类彩色书写水笔代替了粉笔,并使用特制的板擦擦除书画内容,黑板在其发展历史上算是前进了一大步,但究其原理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变化,仍旧是传统板书方式。在信息技术没有被引进学校之前,传统板书在课堂教学信息传递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电子板书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黑板也在迅速的进化和演变。到上世纪末,书写白板开始演进为更为先进的电子白板。其实,早期的电子白板就是配备了电子装置的书写白板,可以将白板上的书画内容存储起来并可以输出和打印。当然,这时的电子白板也可以作为电脑的投影屏板使用,书写内容可以通过投影仪显示在白板上。但是,这时的电子白板与电脑的相互作用关系始终是单向的,电子白板上的书画内容不会随着电脑的加工处理而随之改变,在电子白板上也无法对投影的电脑屏幕内容作任何加工处理或操作。

电子白板使电脑输入代替了传统板书,书写速度得到了很大提高,是“黑板”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是,电子白板因为与电脑之间无法实现双向交互通信与操作,使得电子白板的应用推广和普及受到了限制。

3.交互式呈现方式阶段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手段日益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手段,多媒体教室越来越多的走进大中小学校,计算机、投影机等多媒体工具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设备。然而,随着课堂应用的不断深入,这些设备在操作和功能上的不足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内容显示呆板,调动不起教师教学的热情和学生学习积极性;
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和交流,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交互式教学呈现方式无疑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

(1)交互式电子白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作用和需求越来越大,功能不断得到提升,交互式电子白板应运而生,走进了教室,并逐渐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成为多媒体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出现,是对沿袭几百年的陈旧的黑板教学呈现方式和纸、笔交流的办公模式的一场革命性突破。交互式电子白板通过嵌入式软件和通讯技术,将电子屏板连接到微机和投影机,构成了一个交互式协作教学环境。它能将电脑中的文件内容投影到屏板工作区,同时人们可以用白板笔代替鼠标控制电脑,并利用白板笔直接对平板上的内容进行标注、修改、擦除、保存等操作,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交互性。

(2)液晶书写屏

从电子白板发展到液晶书写屏,这是白板发展史上最具有革命性的一步。液晶书写屏实现了白板与电脑之间的双向交互通信与操作,成为电脑的一种输入输出设备,以及人与电脑进行信息交互的智能平台。在液晶书写屏上书写的同时可以实现对电脑的各种操作,书画内容及其加工处理结果均能被及时存储在电脑中和呈现在液晶书写屏上。如今液晶书写屏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已经足以替代传统黑板担当起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课堂教学主流技术的重任。随着液晶书写屏在教学中的不断深入应用,将不断改变着老师授课的方式和教学效率,并必将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传统板书与交互式教学呈现方式的优缺点对照

1.传统板书的优缺点

无论是黑板书写还是白板书写都是教师用笔(粉笔或水笔)把教学内容书写在板面上,并配以现场讲解,学生则边听老师讲解边在下面做笔记,这种方式统称为传统板书方式。数百年来,这种板书方式始终牢牢地统治着课堂教学,在教学发展史上起到了弥足轻重的作用即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始终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仍然在课堂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作用。

原因很简单:传统板书方式的教学成本较低、使用简单方便并且能够直接板书,比较随心所欲,而且能够重复书写。但是,传统板书方式的缺点和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书写速度较慢,不易保存,信息容量小,形式单一,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的日益发展,各种媒体精彩纷呈,并逐步走进课堂,课堂教学对丰富的图片、视频等数字化教学材料的需求随之增加,特别是进入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数字化信息化时代以后,传统板书这种教学呈现方式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已不能够完全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

2.交互性教学呈现方式的优越性

不管是交互式电子白板还是液晶书写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也是它们的最大优点就是实现了交互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比较容易实现信息交流和互操作,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解答学生疑问,便于因材施教和实施个性化教学,而学生也可以随时向老师反馈学习信息,及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这种交互式的教学呈现方式实现了与计算机的交互控制,可以方便的呈示、处理和存储各种数字化的教学材料和信息,不仅丰富了教学的内容,还可以记录下发生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所有细节和内容,可以帮助学生随时复习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交互式教学方式可以实现传统板书的所有功能,能够即时书写文字或手绘图形,根据讲述需求即兴自由板书,并且可以使用注解、批注等功能。这种方式使学生的课堂笔记变得异常容易,因为在交互式课堂上发生的所有教与学的过程和内容都可以以各种方式的电子文档记录和保存下来,便于学生日后复习使用,这省去了学生用于记笔记所需的时间,从而使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更多地参与到集体学习或交流反馈中,提供了学习效率。

交互式教学的形式多样,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信息静态现实的枯燥模式,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以师生间整体的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轻松,这也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教学的有效方法。

三、交互式教学呈现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交互式教学呈现方式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并和信息通讯技术、电子技术、感应技术等深度整合的媒体技术形式,集成了软、硬件系统和资源为一体的互动平台,影响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具有诸多的优越性。它不仅具有一般教学媒体的特性,如内容展示、重复利用等,而且集成了计算机、投影仪、书写板等诸多媒体的优点,如方便可控、便于保存、便于交流、长久显示等。交互式教学呈现方式的优越性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归结起来可以分成教师备课、课堂实施、复习巩固、教学评价等几个阶段。

1.教师备课中的应用

教师的备课在整个教学工作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和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媒体和网络资源的利用给教师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施展空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其中,教学呈现方式的改进大大的改变了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了备课效率。

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使教师备课的主要内容,教案的编写质量对于能否上成一节好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交互式呈现方式出现以来,便首先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很快的用于教学实践,特别是教案的编写过程中。实践表明,基于交互式课堂呈现的备课方式几乎和传统的备课方式一样简单易行,而且更加快捷高效、方便。很多时候,教师利用交互电子白板或液晶书写屏编写教案时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精雕细琢,也不必要每节课都预先准备教学课件。教师只需学期开始时,根据所教课程选用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备课模板,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设计和修改后,便可多次使用。

教师还可以整理出自己的试题库供考试或布置作业时使用。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后各种类型资源库中的资源都将变得相当丰富,而所有这些备课的资料都可以方便转移到其他应用环境中,供教师以后的教学活动或同行之间参考、共享和实现共同备课,改善教师之间评价、合作、学习交流的方式。

2.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应用

交互式呈现方式的优越性不仅仅体现在教师的备课过程,更重要的体现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室中使用交互电子白板和液晶书写屏就像使用普通的“黑板”一样,所不同的是交互式呈现方式更融合和集中了黑板、投影仪、网络浏览器及其他教学工具的整体优势,将教师、教学仪器、教学资源和学生真正的融合在了一起。

在交互式教学系统模式下的课堂教学非常接近教师的传统教学习惯,支持课堂教学常见的教学行为和方式。交互式系统都内置了多种类型的资源库,以友好的交互界面为师生提供了多种类型的教与学信息资源。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灵活方便地在书写、标记和计算机操作等功能间随意切换,不必到主控台前操作,就可控制演示材料,随心所欲的调用多种类型的多媒体资源,使得教学内容的呈示更灵活。教师站在交互白板或液晶书写屏前用电子感应笔在其上方便书写、绘画、标注,其操作具有透明化、可视化,就像在传统黑板上板书一样,随时对课件进行控制和批注,展开详细地讲解,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重点。

这种方式解决了使用课件和幻灯讲稿教学材料结构高度固化的问题,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语言、手势、目光接触等方式来引导课程的进行,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和碰撞。更重要的是在交互式教学系统模式下学生有了更多参与学习、表现自己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在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知识复习巩固过程中的应用

交互式呈现系统增加了好多一般多媒体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实用功能,这些功能使学生对信息记录和保存、知识复习和巩固等变得异常简单方便。

在交互式教学课堂模式下,学生可以完全跟随老师的讲解进度专心听课,再也不用忙于记笔记而无暇思考,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利用系统的回放功能可以对教师以前的操作过程进行回放,对于有些难点、疑点问题可以多次回放,不但减轻了教师工作量,又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当授课完毕,电脑能够自动记录下课堂上教师所有的板书和标注等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程度和需要进行全部或部分内容的存储,以便于日后对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另外,还可以使用系统自带的编辑器把课堂内容变成可供学生下载的包含了课堂教学过程全貌的课件。

4.教学评价活动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包括两个方面,即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是当前日常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回答问题、阶段测验、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
而对教师的评价,传统的方式是通过教案、听课、教研活动进行以及学生打分地进行,由于缺少对教学实际过程信息的支持,带有较多的主观性。

四、结束语

交互式教学系统具有对课堂教学全过程信息进行记录和评价的功能,其中包括教师讲授细节、标注、标记信息和学生参与学习、交流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真实记录和再现,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课堂教学过程,可以作为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的参考资源,成为开展过程性评价、真实性评价的依据之一。

参考文献:

[1]梁柏明,吴书敏,甘子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161).

[2]刘东波,张东平.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61).

[3]仲春雷,邹霞.浅谈网络环境下探究式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61).

语文活用现象篇四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论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文作为一个学习的范本,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导性作用。而在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去逐字逐句地斟酌,这种方法对于小学生的长期发展来讲是不利的,也会对学生的学习耐心造成打击。所以,课文教学中,略读课文的方式才是一种比较符合小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本文将对此展开说明。

一、领略要义,从课文情节入手

略读课文的目的在于先观其大意,这个步骤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在领略课文大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先粗略地了解到课文的背景来源,了解到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而后再进行细化地学习和认识,这种过程才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印象,才能在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但愿人长久》时,在开始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一分钟内浏览完全课文,然后请几位同学来大致讲述一下课文的内容。在一分钟内学生要把握住文章的要义、了解文章的情节、知道文章讲述的内容,这些都是一篇课文正式学习之前必须要明白的部分,这种阅读方式就是略读。学生从略读课文中了解到文章大意,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而如何在略读过程中快速地掌握大意呢,就需要一定的技巧。比如上文提到的《但愿人长久》这篇文章,学生在略读时首先要从文中扑捉到人物的信息,如“苏轼”这个人名,就能意识到这篇文章大概讲的是关于苏轼的故事;然后文中出现的句子:“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通过观略,学生就能知道这篇课文一定讲述的是关于分别或者团聚的内容。依照这种形式,便能清楚课文的情节和课文的背景。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很配合教师的教学,这是因为学生粗略了解了课文后而产生的默契,从而为课文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通过字词来抓住课文的特点

课文内容的编排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课文中的字词也应挑出来作为重点掌握的内容。根据这个情况,在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略读课文的过程中格外去关注课文的重点字词,从字词的选用上来体会文章的风格特点以及题材,这也是一种熟悉文章的有效方法。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花瓣飘香》这篇课文,学生根据课题就能形成相应的认识,即文章一定是描述与花有关的内容。所以在略读时就要格外关注与花有关的字词,如文章开头出现的“红艳艳”一词,正是点名了课题所表示的内容,后面出现的“淡淡的清香”也点明了课题的.内容,但文章中也出现了“妈妈生病”、“爸爸当解放军”等短语,这些则说明了文章并不是单纯地在写花,而是另有其他意思。因此,学生在略读的过程中对字词的把握非常关键,字词虽然短小,但是蕴藏的信息量很大,因为字词都是贯穿于句子中间,把握好字词的含义就能粗略地了解到字词所在的句子表达的含义,从而能够大致体会到整篇文章的内涵。再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课文《开天辟地》,这篇课文的一些字词就能充分地体现出课文的特点,如“盘古”、“孕育”、“天地之分”、“天地合拢”、“开辟的世界”等,这些词语展现了课文是一个有关神话故事的课文,讲述的是关于世界的形成。所以,略读课文时还要注意到字词的选择,从字词里去了解课文,去体会课文的特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加强自己对语文阅读的认识,认识到略读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三、学会从略读中概括和总结课文的思想

略读不是匆匆而过就完事,略读的目的在于对课文思想的把握。因为只有把握住课文的思想,才能形成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加快对文章的理解,进而推动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珍珠鸟》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略读课文内容,并且能回避课文总结出课文的中心思想。学生总结的过程就是对刚才略读过程的回顾,也考验了学生的略读成效;学生也可以根据文中的关键词句或者人称来进行猜测性的总结,提炼出其中作者可能会表达的思想。在《珍珠鸟》这篇课文中,学生通过略读能够感受到作者用大篇幅的文章来进行对珍珠鸟的描写,并且在文章末尾用一些话语来总结作者对珍珠鸟的惋惜,所以学生根据这些内容就可以总结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一定会有对珍珠鸟的喜欢之情,这也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因此,对课文略读的目的要明确,不要一眼匆匆扫过略读便结束了,而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形成对文章的初步认识,进而再进行深化了解时能够有一定的理解基础,为之后的学习做铺垫。总而言之,略读课文是一种语文学习的良好途径,这种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捕获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能从有效的时间内掌握到一定的知识讯息,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或者生活都有一定的利处。

语文活用现象篇五

语文长课文如何短教论文

小学语文教材有些课文较长,如果教学时也按其他课文一样的教学程序,必然会感到教学课时不够,且讲述过多学生也会兴味索然,甚至掌握不了整体,抓不了重心。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几点长文短教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抓特点。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组材特点。有的以故事情节动人见长,有的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教师教学时可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选择教法。如教《草船借箭》一课,这篇课文具有较强的前因后果的特点,有诸葛亮短期完成任务的前因后果,还有鲁肃帮诸葛亮的前因后果以及曹操送箭的前因后果。我在教学时,抓住了对这些前因后果的`认识来分析全文,了解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宽阔的胸怀和高尚的品质。既可避免按段落分析的俗套,保持文章的整体性,又易使人物性格特点、内心世界栩栩如生地亮出来,中心思想自然就明确了。又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我抓住全文围绕着“五要”“三变”展开故事情节的特点,引导设疑:文章围绕哪两个字来写(“要”“变”)?谁向谁要?要什么?每次的“要”有怎样的变化?“变”有几次变化?怎样变化?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学生在读中议论,在议中懂得,理解了中心。如此,仅用了两个课时就完成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轻松地达到了长文短教的目标。

抓主线。有些文章线索明确,一条主线贯穿全文,找到线索,便能理清文章的脉络,理清层次,把握中心。如《在仙台》一课,主要是通过写藤野先生对“我”真诚的帮助、教诲来突出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治学严谨的高贵品质和工作作风的,这就是主线。当然,也还可有“我”对藤野先生的尊敬的另一线。寻找出了课文的主线,教师就可以“藤野先生有哪些高贵品质”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藤野先生的尊敬”为中心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明确中心,顺利达到教学目的。同样,在教《凡卡》这一课时也可以“凡卡的悲惨生活表现在哪里,为什么”为中心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这样,长课文也能很快让学生短时间内掌握。

抓重点。教学长课文最忌面面俱到,抓住重点便能做到事半功倍。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文中有五次划火柴的描述。我在教学时只着重讲读其中的一次,再让学生举一反三,独立的研究其他。在教学《草船借箭》时也可以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向全文的中心词“神机妙算”,分析重点放在第一、三大段上。其中第三段是重点中的重点。教师将重点段讲精讲透,非重点段则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既重点突出,又张弛有度,教师引导学生领悟了中心,学生在自学中锻炼了能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失为长文短教的一个好方法。

抓突破口。有些文章的结论或题中、文中的引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教学时可以其为突破口,启发引导学生摸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中心。如《落花生》文末父亲的话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话问学生:“文末的话有什么道理?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样的发问就打开了分析、理解全文的突破口,并且有利于对全文的整体掌握。教学《再见吧,亲人》,在学生对全文整体有个初步的认识之后,我提学生“这话是什么时候说的?什么人说的?”,就这样抓住引话是谁说的为突破口,再进一步启发学生,使学生搞清楚了这些话含义。

上述提到的一些长课文从重点、特点、线索等处着手分析,不按常规教学,因而是一种变序教学法。不难看出,变序教学法有利于长文短教。今年来,有些教师采用直奔中心法,这也是一种变序教学法。如《詹天佑》一文的教学,可以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突出表现文章中心的段落:詹天佑是如何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线路的。在分析这些段落的过程中紧扣词句进行听说读写结合的训练之后再简略地分析首尾段。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文章的整体性,不至于因课文长而抓不住中心。

语文活用现象篇六

变教课文为教语文论文

一、课堂教学教给学生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掌握学法,必须通过教师的“教”,教师的“导”。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学生学习的规律和年龄特点,把有关学习方法的概念和理论,科学地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一步按程序进行学习。不是教师死拉硬拽,把学生脑袋填满,让学生学会方法,然后用学到的方法再来学相近的知识。比如低年级识字教学,教师复习引导学生已有的识记方法,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心得生字,变教“课文”为教“语文”。

二、注重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

一堂课好课,不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40分钟,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组织教学,面向全体设计问题,给学生创造思维的情景,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成功的喜悦。说细了就是要围绕学习主线去开展教学,在学生的认识情趣、主观方向以及意识中去开发,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深入到学习的深处。

三、通过多元评价,关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师的评价语言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堂好课之所以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其中,精彩的课堂评价语深深地打动着每个孩子的心灵,产生心与心的交流,从而使课堂焕发青春的活力。教师的评价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实际,不能简单化、形式化,注重鼓励为主,既不能一味的肯定评价,也不能一味的批评,要让学生知道哪是好的,哪是不好的;
哪是对的,哪是错的,错在何处。

四、磨课让每个老师成长为专家型、研究型教师。

磨课是基于问题解决的课例研究,是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的课例研究。没有疑问,不会反思,无法使一课课成为精品课。磨课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些新问题是教师们在磨课实践中发现的,或是由思想观点的碰撞诱发的,它能有效地激发教师的研究探索欲望,通过不断的“磨”把我们上课时遇到的疑问一一解决,这样教师思想产生的影响,和教师对教学策略、方法的深层感悟都能通过交流产生“百家争鸣”的效果,从而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切实的提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远程研修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能力,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把磨课运用到教学中,真正发挥团队的能力,让自己做个研究型的、专家型的教师。

语文活用现象篇七

语文教学培育素质的方式论文

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型的主要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启动与实施,牵动了整个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如何抓住这个难得的教育契机,以自己独特的教学魅力,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语文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呢?下面有几点做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反复证明:在社会主义的国度里,一个人如果缺乏健康的情感和应有的思想境界,不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不把报效祖国视为人生的最大幸福,那么,他的灵魂乃至整个精神世界都会显得平庸,甚至是丑陋。那么,高尚的思想品德如何形成?针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做的。

1.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榜样。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十分注重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修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对工作精益求精;
勤奋好学,自强不息,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始终保持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

2.让学生吸收文章中的精华,能正确区分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洗礼。例如,七年级上册中的《七颗钻石》一文,就是很好的思想品德课教材。文中叙述的是一个小姑娘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把生命之水让给了过路人的感人故事。在本课结束后,我问学生:“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想?”学生们都说小姑娘舍己救人的精神值得他们学习。我接着问:“假如你是小姑娘,你会这么做吗?”学生们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说“:不会。”他们很勇敢,说了真话。“假如像你们说的那样,我们的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呢?”经过同学们的激烈讨论,一致认为,替别人着想,互帮互助的精神应该代代相传,而且应该发扬光大。《皇帝的新装》一课将要结束的时候,我问同学们:“倘若十几年以后你身为一方父母官,你会如何去做呢?”“我会替当地的老百姓找致富的道路。“”我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让人们永远记着我”……

二、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净化心灵的同时,他们的知识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针对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如果学生要想提高语文成绩,必须做到三点:就是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写一笔规范、美观的汉字,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

1.流利的普通话。训练学生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语文教学必须承担的责任之一。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学生说话中出现的语音及语法错误要及时纠正,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尽可能地准确、流畅。另外,还可以通过朗读、背诵、辩论、演讲等途径训练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读、背诵外,我还时常通过讲故事让他们讨论其中的问题,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规范、美观的汉字。“横竖扛起一个民族,撇捺支撑一个中华。”作为炎黄子孙,写一笔规范、美观的汉字,乃是必备的基本素质。所以,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必要的条件,使学生写字水平得到提高。搞好写字教学,首先应从教师做起。教师上课时的板书对学生所起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好的板书、漂亮的书写,就像一页页活的字帖,不仅能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模仿兴趣,我认为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个阵地。教师应要求学生把练字作为一项任务,每天坚持下来。我要求学生对照字帖,先描红,后临摹,并开展写字竞赛,给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

3.漂亮的文章。写作是学生运作语言文字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活动,也是学生必备的语文素质。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首先要教会学生博览群书,向学生推荐一些名著和一些好的报刊,用广泛的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我要求学生每天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平时多看《东方时空》《今日说法》《实话实说》等好的电视节目。通过这些途径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让他们了解社会形势,关注社会焦点,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分析当今的社会现象。总之,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做人。语文教学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使学生主动抛弃了低俗的思想,向能体现人生价值的高尚的审美情操靠拢,从而树立起崇高的人生理想。而学生又可以以这种崇高的人生理想去指导自己的人生方向。

语文活用现象篇八

从课文中学点议论语文论文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以课文为凭借,不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和环境,即紧扣文本;
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能动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解读课文,也即抓人本。文本与人本统一,就可以收到较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具体地说,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具化形象与理性分析

阅读以语言文字为凭借,读者从语言文字中获取信息后,需要进行两个层面的信息加工,一是把语言文字具化为形象;
二是在形象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获取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即透过现象抓本质。然而,阅读教学中,大量存在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现象,即学生既没有把语言文字具化成形象,又没透过具体的形象进行理性分析,有的只是对语言文字的一般意义解码,只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没进入文章所描绘的世界之中,更不知道文章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把具化形象与理性分析统一起来呢?依我看,要抓好四点:

1、虚实结合。一篇文章,有虚处,即用简略的文字概括之,也有实处,即用细腻的笔墨形象地描绘人、事、物。如《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自然段写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用笔较实,而最末一自然段写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用笔就较虚。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们要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如指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写地球的`句子,可在学生对地球形象有感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从中领悟到地球的美丽壮观,指导学生读上述最末一段的那句话,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假如地球被破坏了,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虚实结合,学生的理解更为深刻。

2、内隐外显。有的文章,深刻含义藏在语句、段落之中,比较隐晦,有不少微言大义之处。在阅读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内隐外显,在具化形象与理性分析的双向阅读过程中,明其真义。如,《麻雀》中的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一句中的落字有着深刻的意蕴。首先要引导学生想象老麻雀飞下来的情景,再启发他们理性分析:为什么要用落,而不用飞?让学生把隐含其间的深意挖出来。

3、形神贯通。一篇好的文章讲求形神皆备,指导学生阅读也要做到形神贯通,即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把从语言文字中具化的形象和理性分析的抽象认识结合起来,领悟其深层次的形象。

4、反思阅读。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随时审视、反思自己的阅读,不断总结学法,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如:读《我们家的猫》第一自然段后,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不少同学都可以总结出从猫不同侧面性格(老实与任性、贪玩与尽职)对比来读的学习方法,接着再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读第二、第三自然段,体会猫温柔可亲与毫不理睬、什么都怕与勇猛的性格,然后用对比的方法说第四自然段,把猫小时候的力气与长大后的古怪对比,体会猫惹人喜爱。

二、自读自悟与指导牵引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就否认教师的指导作用。当前,最要紧的是实现三个转变:

1、变预设框框为相机指导。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预设框框,让学生往里钻的现象。在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还没有初步掌握时,教者就先给学生阅读定下了框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会文章。一般来说,教师的导要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应在这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
二是帮助学生拓开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想问题;
三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四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2、变讲读串问为阅读对话。阅读是对文章进行意义诠释、语言重组、再造想象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问答所能达成的。在阅读教学中,展开师与生、生与生的阅读对话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它不但能避免简单的一问一答,而且有助于让学生从中学会阅读。阅读对话的主要形式有:

⑴交流互补。让学生相互交流阅读所获,也包括对阅读方法的交流与借鉴。

⑵辩论求真。抓住学生中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引导学生凭借教材和其它材料进行辩论。

⑶质疑问难。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发现问题,再提交同学讨论、教师解答,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问题,尽可能分类集中,先易后难,层层破疑。

⑷挑战权威。这个权威可以是书本、教师和其它,不管这种观点对不对,教师都可以和学生展开平等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会阅读和思考。

3、变传播见解为引发研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的着力点不在于让学生获得和教师同样的见解,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解读,去研究,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如:教《丰碑》一文时,不是告诉学生文中的丰碑指什么,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研究。

三、文本示范与互文参照

我们的阅读教学是凭借课文这些示范文本来教会学生读写。所谓互文参照就是指阅读某篇文章,找出与此相关的文章来参考、比较,达到更深刻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紧扣示范文本,进行互文参照的方式很多,这里简述几种:

1、求证式。如:《只有一个地球》中写道: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真是这样吗?可引导学生去找相关的文章来读一读。

2、铺垫式。如:读《赤壁之战》前,让学生读一读三国的历史,或《三国演义》中相关的章节,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3、比较式。如读古诗《望庐山瀑布》,可找出现代诗《瀑布》来进行比较阅读。

4、延伸式。如,读了《新型玻璃》,学生了解了部分新型玻璃,还有哪些呢?可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阅读。

5、运用式。如,读了《我们家的猫》,学会了对比阅读的方法,可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自由选择课外读物来阅读。

一言以蔽之,人和文章是阅读的两个基本要素,抓文本,阅读才有着落;
抓人本,阅读才有意义。我们要抓住这两个根本,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使阅读教学务实高效,充满生机和活力。

语文活用现象篇九

拓展语文课文培养创新精神论文

摘要:布鲁诺说过:“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头痛于语文的学生,则是摸不着学语文的方法,所以总是提不起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堂教法上下一番功夫,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将是一种突破性的进展。而在语文学科中进行拓展式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最好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文 创新精神

所谓拓展,顾名思义,“拓”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展”就是展开,发展,拓展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发展新的自我之意,同时拓展还体现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它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思维领域,又能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具体一点说,就是结合教材,让学生多读一些与教材有联系的文本材料,多知道一些,多思考一些,使他们既会做人,做思想品德高尚、情感健康丰富、审美意识较强的人,又会作文,写出思想积极,思维新颖,构思富有创意,语言别具个性的文章。那么如何拓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实践。

一、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来拓展

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相当一部分的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论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或身边的自然生活都有所涉及。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社会,来关注我们人类生活,自然和环境,从而实现对学生的视野、思维的拓展。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本人的生活体验,说一说自己童年的乐趣,那么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童年时玩水、上山摘野果、同屋场小朋友姓氏大战等有趣的事,这样,学生对这篇文章就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认识。

又如《观舞记》这一课,先叫一个同学表演一段舞蹈,然后请同学说说感受,并讲讲对舞蹈的认识,且请同学做一个动作。经过这个铺垫,再学习这篇文章就象在感受平时生活一样简单了。

二、通过续写课文来拓展

续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续写,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富于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如《最后一课》这一课,在教学可设计让学生续写小弗朗士下课后所做的事情。

如《羚羊木雕》这一课可以让学生用一段话来说说“我”从万芳家拿回了羚羊木雕后,回到家中父母对“我”的态度。

通过这样拓展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通过改写课文来拓展

对课文的改写,本人认为比续写更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它能够更加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人物来重新安排情节,设计不同的高潮和结局,从而达到拓展的目的。如《木兰诗》这一课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改写:假设木兰在战场上就已经被战友们认出是一个女将,那皇帝将会如何处置?战友们又将会如何看待?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这样的改写,学生的思维应是异常活跃的,笔下所涌现的也就是一个个不同的、令人深思中发笑的结局了。

《福楼拜的星期天》这篇课文写的是欧洲当时的大文豪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在福楼拜家聚会作客的情景,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所写的,但却没有写到莫泊桑本人。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做些这样的尝试,让学生模仿课文从外貌、语言、行动描写人物的方法,用一段话来刻画莫泊桑在福楼拜家作客的情形。这样的改写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却能大大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通过组织辩论来拓展

在课堂上组织辩论,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激活课堂的气氛以及锻炼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如在《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中就可针对羚羊木雕既然已送给了别人,该不该再去取回这个问题进行辩论。辩论分甲乙双方,甲代表爸爸的意见,乙代表“我”的意见,分别来陈述自己的理由。

五、通过更换课题来拓展

课文的题目往往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或者是中心、主旨的体现。在教学时就可以考虑利用课文的标题来作文章,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设计其他标题来代替课文的标题呢? 如在进行《木兰诗》一课的教学时,就可向学生提问:“可以用其它题目来代替吗?如在人名前加一个修饰词,那该定一个什么样的题目才好呢?”学生纷纷回答:“英勇的木兰”,“智慧的木兰”,“可亲的木兰”等等。

通过这样的训练,对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文章主旨的理解,很明显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结合字词教学来拓展

拓展不仅体现在上面的步骤中,就是在字词教学中也可以应用。传统教学中字词的教学只是停留在掌握字词的音义的基础上,学生学的枯燥,也提不起兴趣。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改变这种局面,在字词教学上努力进行一些尝试。

如在教学《邓稼先》这课时,老师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生字词,并且提出要求:在弄懂音义的基础上,写一段话,这一段话要用上所有的生字词,到上课时念给同学听。这样的字词教学,既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七、借助艺术来拓展

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在心灵上引起共鸣。在教学中如能适当引用它,将能取得很好效果。如教学《黄河颂》时,先放出录音让学生欣赏,然后再由学生说听后的感想,接下来分析课文就很容易了。

广告词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子:高钙片,一片顶五片,方便。明确指出其特征。仿照例子,我请同学分别为“理发店”和“美容店”设计一句广告词。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其中有两个同学写的,真令老师和同学击掌赞赏:“别以为你丢了头发,应该看做你赢了面子。”(理发店)“请别对从我们店里出去的姑娘挤眉弄眼,她很可能就是你的外祖母。”(美容店)创新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21 世纪的通行证,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应时刻想着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培养出健康的、锐意进取的下一代。

语文活用现象篇十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的论文1500字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要依据学生活泼爱动的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如感想式教学、质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表演式教学、竞赛式教学等,从而达到教授知识、交流情感、启迪智慧、塑造性格、培养习惯等多方面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教学;
教学方式;
教学效果

小学阶段的学生天真、活泼、爱动,精力充沛,求知欲旺盛,富有好奇心;
而语文学科涉猎内容广泛,知识、技能种类繁多。学生和学科两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多样式”,抓住了二者的契合点,就能较好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有效的教学体现在传授知识、交流情感、启迪智慧、塑造性格、培养习惯等多方面效果的达成,小学语文课堂是为学生成长奠基的重要阵地。小学语文教师需精心设计、深入研究各种教学方式。

一、感想式教学

什么是“感想式”教学?就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亲身感受,多让学生思考,用谈感想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知识传授的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感想式”教学,是符合认知规律的顺畅通道。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起始课,可让学生先谈谈对课题和课文内容的想法,以找到教学的针对性和切入点。在学完一课后,再让学生到讲台上谈自己的感想,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拓展,又能兼顾不同水平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丰富和延伸语文课的内容。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发表独特见解,甚至提出和老师相左的意见;
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以谈自己的点滴收获,或复述学过的知识内容。如学习《成全一棵树》,学生谈感想,有的对“母亲”加以分析;
有的对“孩子”加以分析,认为孩子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成全了她自己。通过“感想式”教学,不仅巩固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滋润了学生的心灵。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二、质疑式教学

质疑式教学是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统领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把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这样的教学,首先不是教师交待课的重点和注意事项,而是让学生对课本内容提出问题。通过自由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如学习《穷人》一课,全班学生积极发表意见,提出了几十个问题,有思想内容方面的,有写作技巧方面的,还有的是细小的字词、标点方面的。学生一旦质疑,就进入了主动求知、积极思维的学习状态。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提问、分析、讨论、争论、释疑,步步深入,口语训练和阅读教学达到了和谐统一。

三、讨论式教学

用讨论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关键是教师需在讨论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思考的方向,理顺学生思考的路子,把控讨论的重点,防止漫无边际的讨论,也要避免学生不知从何说起,造成冷场。

讨论式教学的有效开展,一般应掌握两类内容:一类是从简单知识介入讨论,打开局面,比如某些字、词、句的基础知识,这类知识可以采取学生互问互答形式进行。同时也要注意抓住关键,争取用较短的时间解决问题。例如学习《穷人》这课,有的学生提出了“自作自受”的“作”发什么音?课文中几处省略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教师可趁机组织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并讲出自己的.理由。

另一类是语文课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的重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互相交流,在步步深入的讨论中解决问题。例如,学习《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一课,学生提出了“第二段为什么要写坐船的规矩”?为什么要有上下桥的规矩?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上下桥的规矩体现了水乡孩子的独有成长经历,懂得了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规矩。讨论式教学,使思、读、说有机结合,互相促进,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表演式教学

这种教学活动方式一般设计在学习了课文之后,进入深层理解和巩固提高阶段时进行的教学活动。表演式教学是对课文的再创作。其过程是:钻研理解课文――编写课文小话剧――进行表演。

表演式教学由于学生亲身参与性,因而课堂形式更具趣味性,但也有局限性,如只有具备人物、情节且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才适合编制成课本剧来表演。当然,课文内容是自然现象或动植物的也可以采用模拟方式表演。

表演式教学,有的是直接再现课文,例如《将相和》、《七个铜板》;
有的是在保持课文中心和人物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性改编,如《跳水续》,表演不只是让学生演示一下课文内容,对课文阅读理解也有很好的促进。为了很好的改编和表演,学生对把握课本的中心内容,扮演人物、理解台词需进行合理想象、重新构思,对课文再创作都需要认真阅读原文。这种阅读行为,是在表演牵动下自觉主动进行的。所以阅读效果比平时阅读要高出好几倍。表演式教学不仅在教学形式上学生乐于参与,而且在综合性知识、技能的培养方面,学生会得到更多的收获。

五、竞赛式教学

竞赛式语文教学是以认真阅读自学课文为前提,以课堂上抢答问题为主要教学活动,最后由教师点评课文内容和竞赛情况的教学方式。

实施竞赛式教学的关键在于:一是教师要依据课文内容编制好抢答题目;
二是辅导学生参照题目阅读课文;
三是要在竞赛时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参与机会。

竞赛式教学注意的事项是,题目编制需由浅入深,突出重点,涵盖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以及字、词、句语文基础知识。竞赛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不是目的。应该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活动,目的不在竞赛的胜负。竞赛的结果要使全体学生受到鼓励,树立学习自信心,享受成就感,获得参与竞赛的快乐,达到比其他教学方式更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由教学内容决定,并为教学内容服务。要防止一味追求变换教学形式,耍花架子的弊病。不同教材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争取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正是本文探讨多种教学方式的初衷,教学方式千万种,关键在“有效”二字。

语文活用现象篇十一

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有方,但教无定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至于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的。反之,如果你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就会造成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阻碍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因此,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会选教法,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

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模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据这些教育理念,教师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与学生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是密切联系的,因为每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都应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读、思、议、导”结合法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
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
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会感觉轻松许多。以前那种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需要几课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1课时学生就能轻松驾驭。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到阅读量的不足,因此,他们的阅读内容就会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他们需要从课外读物中获得阅读知识,汲取丰富的阅读营养。我们连续多年组织学生成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范围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教材拓展到图书角、学校阅览室以及图书馆、书店乃至网上阅读等等。我特别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

例如,在学习了《船长》后,让学生们去阅读雨果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
在学习了《小草和大树》后,让学生们去阅读《简·爱》;
在学习了《牛郎织女》后,同学们主动找来《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民间故事进行阅读……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可喜的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二、“读、写”结合法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

以第11册课文为例,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这首诗歌时,先让学生课前查资料了解祖国美丽的山水、丰富的物产、各民族的特色,课上引导学生朗读体会第2至第6节分别围绕哪方面赞美祖国的,然后进行仿写练习。学习《爱之链》这篇课文后,让学生紧扣“爱”的主题进行续写。学习《最后的姿势》《船长》《爱之链》《小草和大树》《轮椅上的霍金》这类感人,励志的课文后可让学生练习写读后感……这样的读写结合,不但使学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而且进一步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样持之以恒地教学,使学生做到读写结合,课课有练笔。久而久之,老师不布置,他们也会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稳步上升。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劳动,教师如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何从单纯的字词句的教学走向段篇的教学,注重从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阅读方法的选择是很重要、也是很有效的。

推荐访问:活用 语文 现象 语文活用现象(11篇) 2023年语文活用现象(11篇) 语文中活用现象是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