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食品安全论文题目(合集)(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食品安全论文题目篇一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人们饮食文化日益多样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苏丹红事件“,”禽流感”还有“三鹿奶粉事件”,无一不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要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更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关键字:食品安全 安全监管 防患未然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近年来接二连三爆出社会食品安全问题。2003年,含敌敌畏的金华火腿,对肠食道胃粘膜有影响,可能致死;
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大头娃娃”,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低下,严重可致死;
2005年,碘超标的雀巢奶粉,影响甲状腺功能;
2006年,含瘦肉精的猪肉,人食用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死亡;
2008年,含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可能导致肾结石,肾衰竭等泌尿系统疾病,严重者可致死。这些频频曝光的食品加工中的黑幕对消费者来说已不再陌生。各级监管部门针对于此的执法检查,也始终没有停止过,而且还会在每年的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前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在2007年还进行了全国食品安全隐患大排查。并相继制订了各种法和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等,可见我国对食品安全的整治力度有着铁的手腕。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年来,各级监管部门的工作不可谓不努力,但劣质食品依然层出不穷,正如紧接着上演的含有“三聚氰胺”成份的食品不断曝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时时令我们提心吊胆。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
食品安全问题似有愈演愈烈之势,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问题食品已从过去的粮油肉禽蛋菜豆制品、水产品等传统主副食品,扩展到水果、酒类、南北干货类、奶制品、炒货食品等,呈立体式、全方位态势。二是问题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已从食品外部的卫生危害走向了食品内部的安全危害。过去只注意食品细菌总数,现在是深入食品内部的农药、化肥、化学品残留。三是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入”、手法越来越隐蔽,从食品外部的走向内部的、从物理的走向化学的。从曝光的有毒有害食品看,犯罪分子制毒制假手法花样翻新、五花八门。正是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
三.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1.食品添加剂的违规使用。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民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对食品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
方面要求食品营养丰富,色、香、味、形俱佳,另一方面要求使用方便,清洁卫生,无毒无害,确保安全。此外,还要求适应快节奏生活和不同人群的消费需要。因此在食品加工生产中必须添加一定量的食品添加剂,以达到上述指标要求。但是,目前少部分食品生产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私利目的而存在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极大地危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人们对食品短缺的担忧,已被对食品的安全恐惧所代替。一时间,食品添加剂,特别是合成食品添加剂,使人谈“虎”色变。一些厂家趁机造势,打出“纯天然”、“不含任何防腐剂”等标签,搅乱了人们脆弱的神经,影响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
2.由于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生产的操作监管不力,使得中国食品行业严重违规、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现象屡禁不止。中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要么会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的现象,要么会出现争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3.中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和问题,为不少问题食品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条文规定的过于笼统,难以操作,并且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重滞后,现有的一些食品安全的标准水平规定偏低,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许多重要的标准至今还尚未制定出来,这就为那些不法厂商、企业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合标准的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4.消费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识,也可能会引起食物安全问题的产生。首先,消费者缺乏购买安全食品的常识。中国众多的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低下,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加上缺乏相应的常识,所以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淡漠,往往只图便宜,不顾及食品的质量、卫生问题。还有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便宜食品、特价食品、无质量保证食品时,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大家都在买,并且别人过去多年吃这些便宜食品也没吃出什么问题,现在再吃也不会有事,在消费者这种心理的支持下,就为问题食品的销售打开了门路。其次,很多消费者缺乏科学食用食物的常识,由此可能会引发一些疾病的产生,甚至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四、加强食品安全的几点建议 1 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是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是一种非营养物质,添加剂的种类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与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两大类。天然食品添加剂是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为原料,经提取所得的天然物质。化学合
成食品添加剂是通过化学手段,使元素或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缩合、聚合、成盐等合成反应所得到的物质。
食品添加剂目前广泛用于食品工业生产中,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秘书长齐庆中曾经讲过:“没有食品添加剂工业,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为此,广大消费者应正确认识:
(1)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人类饮食文化进步的表征。食品工业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提高,使用食品添加剂品种越多。
(2)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是有益的。所谓正确使用就是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使用。因为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是经过长期的严格的试验和筛选,证明对人体安全、有些对健康有益才允许使用的。反之,如果不使用食品添加剂,例如食用防腐剂,而致食物腐败变质,产生黄曲霉菌,才真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伤害。可以说,一些食品离开了添加剂就无法达到应有的质量。
(3)天然品不等于安全,合成品不等于有毒。不要盲目迷信“纯天然”食品。食品的优劣,不能以所含成份是天然生成还是人工合成来衡量,天然物质并非全部是无害的,人工合成物质也并非都会有损健康。比如:人类食物的动植物,有些本身就含有有害的物质;
欧美一些国家对我国的中草药就不认可;
用于生产食品的油脂、调味品、面粉等原料本身就已经含有合成防腐剂;
人类大量服用的西药都是合成化学品。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只要是符合国家标准,就是安全的。超量使用,即使是天然的,也可能适得其反。2 合理、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我们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是目前对公共健康面临的最主要威胁之一。目前一些食品生产企业,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以次充好,或为了达到某一指标要求,滥用食品添加剂或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比如,抗生素、激素等有害物质存在于禽、畜、水产品;
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
用“地沟油”加工油炸品;
面粉中超量添加增白剂;
腌菜中超量使用苯甲酸;
饮料中超标使用化学合成甜味剂;
为使馒头、包子增
白使用二氧化硫;
为使海产品增韧、增亮、延长保存期使用苯甲醛浸泡;
为改善米粉、腐竹口感使用“吊白快”,在我国南方城市曾多次发生“瘦肉精”中毒事件。其他质量安全事故也频频发生,广东的有毒大米事件;
江西、湖北等地在粮食制品中非法掺入非食用原料甲醛、二氧化硫以及工业漂白剂、甲醛次硫酸氢钠(吊白块)事件;
河北等地发生火锅加入罂粟壳事件;
河南、青岛等地发生给大米添加矿物油及人工合成色素事件等等,这使消费者身心受到伤害,以致“谈食色变”,产生“吃”的安全恐惧心理,吃什么都不放心,都不安全。
食品安全恐惧不消除,将严重影响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重视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食品加工企业在选用食品添加剂时,首先要充分了解我国政府制定的有关食品添加剂的卫生法规,并严格执行。其次,选用的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以下原则:(1)添加剂不能破坏食品的营养素,不能影响食品的质量及风味;
(2)不得掩盖腐败变质食品的缺陷;
(3)使用方便安全,符合相应的质量指标,不产生有毒有害物质;
(4)使用于食品中,能分析鉴定出来加强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建设
国外先进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体系非常严密,发现违规行为,非让你倾家荡产不可,有谁还敢去冒这个险?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食品行业的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过轻,不但起不到惩戒作用,反过来实际上放纵了违法者,结果造成了我国食品安全的恶化态势,食品污染愈演愈烈,这十分令人担忧。为了尽快消除这些负面的影响,加快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食品安全生产企业和广大消费者,营造食品安全放心环境,增强人民群众对安全放心食品的消费信心,让人民群众真正能够买到安全放心的食品,国家立法部门行政部门,应借鉴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制度,制订出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具体的标准及监管程序,积极探索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和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体系。
(1)建立健全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法律制度,提高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确保食品安全。食品加工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生产条件。比如:食品加工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生产设备、检测手段、计量仪器、质量管理制度等基本条件,能申请颁发《食品生产许可证》,才能从事食品生产加工。同时要求食品加工企业对出厂的产品必须加贴质量安全标志,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食品质量的可追溯性,保证消费者能够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
(2)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食品安全的预警机制,切实改变过去那种当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才处理的现象,食品安全真正从源头抓起。
(3)完善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开展全面的食品质量控制,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性。对不适应食品安全需要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完善,改革现行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实现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接轨;
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和监控检测体系,要从源头把好质量关,推行良好农业规范、兽医控制规范、加工操作规范、及良好的实验室规范等,形成了全方位、立体控制食品质量的体系,确保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
对食品加工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加强重点食品的监管,对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 的重要食品,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规范无公害食品的管理,推行质量体系认证,食品质量体系认证采用iso9000族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
完善食品检测制度,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强化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执行;
树立企业的诚信自律意识,消除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促进企业健康地生存和发展,同时提高食品质量的安全水平,提高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消费信心。
(4)加大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惩罚力度。国家在建立食品安全应急机制的同时,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应急机制各部门及其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对主观上故意瞒报、不作为、隐瞒信息等行为,都必须追究法律责任。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必须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要从重从快处罚,对那些没有认真履行执法责任的失职人员也要承担相关的责任。
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世界各国都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加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国自身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而且更有利于增加我国食品的科技含量,增强我国食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高我国食品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进一步促进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
五、总结
食品安全事件所暴露的体制问题和道德缺失,也向全社会发出了预警信号。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道德与法律唇齿相依,缺一不可。必须做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在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所存在的问题,填补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法律空白和盲点,加大执法力度,使食品安全问题能够有法可依,同时为道德建设提供强而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道德建设,只有在全社会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职业道德、企业道德、社会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守法的良好环境,才能有效构筑牢固的社会文明防线,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天津农学院职业学院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专 业 姓 名 指导教师 日 期 2011关于食品安全的讨论 食品加工术 陈佳芳 赵晓山
年8月28日
食品安全论文题目篇二
食品安全论文
会计0842班徐艳艳
(摘要〕食品安全问题举国关注,世界各国政府大多将食品安全视为国家公共安全,并纷纷加大监管力度。2004年9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决定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食品安全涉及多部门、多层面、多环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当前来看,应尽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监管体系;
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
完整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评价体系;
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食品安全信息监测、通报、发布的网络体系;
中介及研究单位的推动体系等九大体系,促进食品安全水平的全面提高。〔关键词〕食品安全;
体系建设;
监管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但是全球及我国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却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也促使各国政府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各国纷纷加大了对本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缓、问题较多,造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还是在于我国食品安全缺乏完整的保障体系。我们认为,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应当把在整体上建立我国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作为食品安全工作重点和战略目标来实现。
一、基本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国务院于1979年8月28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现已失效),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2年11月19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现已失效),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5年10月30日发布了现行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法》”),这3个法律规定从法律层面上相继构成了我国改革开放后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核心,对我国的食品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随着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有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当今食品安全形势的发展需要,作为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核心,《食品卫生法》对体系内其他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指导作用也有所降低。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所调整的范围过于狭窄。《食品卫生法》第四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都必须遵守本法。” 1
从此条可以看出,《食品卫生法》的“食品”概念是狭义的,并没有包括种植、养殖、储存等环节中的食品以及与食品相关的食品添加剂、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经营或者使用。
第二,《食品卫生法》确定的执法主体职责与现实情况有所脱节。根据该法第三条的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食品卫生管理工作。”而1998年机构改革之后,我国食品监管主要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海关总署等多个部委共同按职能分段监管,已形成了食品安全多部门的监管体制。
第三,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内容比较单薄,对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所导致的食品安全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多尚未涉及。和经济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法规相比,我国缺少一系列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制度。例如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食品安全风险评价制度、食品安全信用制度以及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等。同时,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对“食品安全”等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尚未有明确的法律定义。
第四,现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中尚欠缺对食品安全监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管职责的落实和失职责任的追究机制。
综上,在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应当首先抓紧组织修订《食品卫生法》。我们认为,食品卫生仅是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一部分,无论是从法律的名称还是从法律本身的内容考虑,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都应围绕“食品安全”这一核心加以建设。
法律的尊严是执行出来的,而不是制定出来的。无论多严密、多完善的法律,还必须经由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正确施行,才能真正发挥其保障食品安全的强大规范作用。如果行政执法部门不严格执法或者出于各种原因错误地理解和适用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那么就算这些法律法规再完善,也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在现今的食品安全监管中,执法不力的问题不容回避。
二、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我国现今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在延续历史做法的同时,更要向管理体制卓有成效的国家学习,使监管体制相对协调集中,逐渐开创我国科学、协调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第一,可以考虑在现行的部际食品安全联席协调会议的管理架构上有所突破,如成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以统一协调、管理涉及国家食品安全的相关部门,彻底改变目前相关行政部门各自为政、协调不力、重复管理、执法软弱的局面。第二,进一步探索多种管理模式,将对品种的管理和“划段”管理结合起来,对能够集中的管理链条和跨度不太大的品种可由一、二部门管理起来。对于需要“划段”的管理,要明确边界和衔接的方式方法,特别是信息的沟通和共享,职能上尽可能避免交叉。
三、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
目前,我国在对食品的安全监管中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制
度。食品安全方面的应急管理过程由三阶段(事故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组成,在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应当围绕5个主要环节进行:应急信息收集、应急预防准备、应急演习、损害控制处理以及事后恢复。因此,需要建立应急计划系统、应急训练系统、应急感应系统、应急指挥中心(包括决策者与智囊、应急处理小组和应急处理专家)、应急监测系统和应急资源管理系统。建立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因此,国家在建立食品安全应急机制的同时,应抓紧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应急机制各部门及其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对主观上故意瞒报、不作为、隐瞒信息等行为,都必须追究法律责任。
三、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
目前,我国在对食品的安全监管中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制度。从现实来看,一旦发生了食品安全事故,往往是监管部门事后仓促应对,相关部门匆匆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彼此的职责、工作分工和工作步骤。这种事后的应急处理方式已经不能及时控制原因日趋复杂的食品安全事故,也不能满足公众对政府高效处理此等事故的期望,更可能发生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以及信息沟通的迟缓与不力。建立并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不仅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还可以加强食品安全执法部门的队伍建设。
食品安全方面的应急管理过程由三阶段(事故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组成,在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应当围绕5个主要环节进行:应急信息收集、应急预防准备、应急演习、损害控制处理以及事后恢复。因此,需要建立应急计划系统、应急训练系统、应急感应系统、应急指挥中心(包括决策者与智囊、应急处理小组和应急处理专家)、应急监测系统和应急资源管理系统。事故发生前的管理活动要努力将事故化解在爆发前。事故发生中的管理活动要注意将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事故发生后的管理活动重在恢复原状,汲取教训。目前,北京、安徽、淮南、沈阳等地纷纷出台了或即将出台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应急预案。不可否认,应急预案在及时控制和减轻消除食品突发事故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方面能够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食品安全应急预案不同于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结合前面分析,它们的主要区别是:“预案”应对事后,“机制”管理事前、事中以及事后,成一系统;
“预案”具有可变性,“机制”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预案”以事先沟通为保障,“机制”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预案”强调分工和职能,“机制”强调协作和职责;
“预案”各地做法不一,“机制”则应全国统一,便于上令下达,下情上报。建议在各地现有的应急预案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国内外相关经验,在国家层面上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在全国统一执行。
建立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因此,国家在建立食品安全应急机制的同时,应抓紧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应急机制各部门及其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对主观上故意瞒报、不作为、隐瞒信息等行为,都必须追究法律责任。
食品安全论文题目篇三
关于食品安全
——中外对比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人们意识文化日益多样化,食品卫生和安全成为备受争议的热门话题。通过中外食品安全对比,指明搞好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找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不断的原因,并通过像西方食品安全方面优秀的国家学习,找出解决办法,弥补我国食品的不足。
关键词:食品安全、中外对比、防患未然
一:我国的的食品安全现状。
近年来,接二连三爆出社会食品安全问题。2003年,含敌敌畏的金华火腿,对肠食道胃粘膜有影响,可能致死;
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大头娃娃”,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低下,严重可致死;
2005年,碘超标的雀巢奶粉,影响甲状腺功能;
2006年,含瘦肉精的猪肉,人食用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死亡;
2008年,含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可能导致肾结石,肾衰竭等泌尿系统疾病,严重者可致死。这些频频曝光的食品加工中的黑幕对消费者来说已不再陌生。各级监管部门针对于此的执法检查,也始终没有停止过,而且还会在每年的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前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在2007年还进行了全国食品安全隐患大排查。并相继制定了各种法和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年劣质食品依然层出不穷,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二通过中外对比分析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多发原因
⑴监管不力。
中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要么会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的现象,要么会出现争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国外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完善,大多建立了涵盖所有食品类别和食物链各环节的法律法规体系。具体可分为多部门监管模式和单部门监管模式,主要特点为①整合资源实行统一监管②公众广泛参与,监管公开透明③强调食物链的全过程管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将注意力更多集中在食品卫生的层次,未能上升到食品安全层面。并且,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众多,且职能交错,难形成合力,易出现
“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现象。
⑵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
中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和问题,为不少问题食品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的空间。而发达国家的相关立法相对完善,以美国为例,美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特点为①涵盖面全,覆盖范围广。美国在建国之初就开始了食品安全方面的立法,目前,美国的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包括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令、联邦肉类检验法令、禽类产品检验法令、蛋产品检验法令、食品量保障法令和公共健康事务法令等。此外,由众议院制定的美国联邦法典是联邦发布的综合的永久性法规,共分五十卷,与食品有关的主要是第7卷、第9卷和第21卷,以上这些法令几乎覆盖了所有的产品,为食品质量安全制定了非常具体的标准和监管程序;
②完善机制健全,利于与时俱进。国会制定的法令授予管理机构很大的权利。在须强调新技术、新产品或公众的健康风险的时候,管理机构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没有新的立法的情况下就可以对规章进行修订或修改,从而使管理机构能够保持其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的先进性,以利于解决新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911”事件后,美国又相继制定了《动物健康保护法》《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恐怖应付法》,在法律中又规定了一系列食品反恐的措施,如建立了国内外食品厂商登记制度等。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条文规定的过于笼统,难以操作,并且这些法律规定和标准体系严重滞后,现有的一些食品安全标准水平规定偏低,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指标,许多重要的标准至今还未制定出来,这就为那些不法厂商、企业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合标准的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⑶消费者食品方面安全意识的缺乏。
中国的众多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低下,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加上缺乏相应常识,所以在购买物品时安全意识淡薄,往往只图便宜,不顾及食品的质量、卫生问题。还有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便宜食品、特价食品、无质量保证食品时,总是抱着侥幸心理,为问题食品的销售打开了门路。并且,很多消费者缺乏科学使用食品的常识,由此可能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甚至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对来说,发达国家的人民由于收入水平、知识水平较高,对于食品安全会更加重视,维权意识高,这样就阻止了问题产品的流通。
三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多发的解决办法
1:改善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第一,建立健全“各级政府负总责、相关部门负专责、企业负首责”的监管责任体系。一是把食品安全监管列为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实绩考核重点之一,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二是各相关职能部门在政府主导下,彻底厘清监管范畴和责任边界,做到“权随事设、责随事定、人随事走”,使所有的监管对象、监管事项、监管段落等无一遗漏地纳入相关专业部门的监管责任中。在制度设计上,不能出现“三不管”的食品安全问题“根据地”。三是企业要确实担负起保证食品安全的首要责任。把企业的食品安全责任与企业的“身家性命”牢牢地捆绑在一起,用高昂的违法成本,让任何一家企业都不敢以身试法。第二,探索建立扁平化监管体制,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在基层”的监管体制。监管力量的分布应当呈现“正三角形”形态,监管力量全面向基层倾斜。第三,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关系,合理划分事权。国家层面,主要负责顶层设计,集中力量解决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监管体制机制设计、国家标准制定、监督“监管者”和长效机制建设,以及相关财力、技术保障等。应当进一步扩大“块块”管理职权,地方政府全权负责地方食品监管工作,使地方政府监管的职权明确、责任压实,变“条条”的一个积极性为“块块”的多个积极性。第四,探索单一部门分类监管改革试点。在国家层面,将“食安办”与食药局合并,组建实体性专门工作机构,直属国务院管理。同时,选择一些省市及部分地市实施监管体制改革试点,以一个部门为主建立权威、综合、高效的分类监管机制,整合资源、归并职能,减少环节、延长链条,彻底解决职责交叉、职能分治、重复监管和责任不清、监管缺位等问题,形成全程覆盖的监管格局。
2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第一,加紧制定操作层面的微观规制从上到下形成完善、具体的操作办法,直接作用于监管对象、监管事项,直接解决实际问题,以保证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在具体工作中的操作和实现。第二,修订《刑法》,重“典”治乱象。从严从重惩治违法犯罪,大幅度提升涉食犯罪的成本,谁敢以身试法,就让他倾家荡产,最大限度地震慑违法犯罪行为。第三,全力以赴制定国家标准体系。国家应当把制定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作为今后一项事关长远的战略任务来抓,同时也要作为解决当前食品安全监管问题有据可依的紧迫的现实任务来抓。在顶层设计上,要国家、地方、行业、龙头企业“多管齐下”,分门别类、各负其责,多个途径探索、试验、整理、申请,一个平台发布。一经批准的标准,就应纳入技术法规范畴,违反标准就是违法,从而确立标准的强制性和权威性。第四,修订《食品安全法》。让这部法律更符合实际,赋予更强的时代特点,更可操作。
3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宣传和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既要继续揭露、曝光食品安全方面违法犯罪行为,又要大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培养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消除“见怪不怪”现象,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就像治理交通安全一样,全民努力。
食品安全论文题目篇四
营养与安全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v摘要: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健康对我们来说实在的太重要了,面对现在社会的各种食物,已不是以前那种粗茶淡饭的生活了,各种多样化的食物不断涌现,而人们也出现各种困惑,肥胖等系列的现代病也开始不断出现,食品营养与健康这门课应该推广成为为大家广为接受的一门学问。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宣传健康的饮食方式义不容辞。这些前提是我们要理解什么是营养,而什么状态是属于健康。我们在饮食的过程中既要做到营养的均衡,平时也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关键词:营养 健康习惯
平衡
安全
美丽
正文:
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饮食。而饮食并不是我们表面上看上去的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为了从食物中获取营养来维持生命的继续。营养是维持我们生命的唯一物质。但是,从饮食中获得营养物质的同时,饮食的习惯也是一门学问。
营养”作为一个名词、术语已为众所习用,但对它的确切定义却未必准确了解。“营”在汉字里是谋求的意思,“养”是养生或养身,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应当是“谋求养生”的意思。确切地说,应当是“用食物或食物中的有益成分谋求养生”。“营养”一词确切而比较完整的定义应当是:“机体通过摄取食物,经过体内消化、吸收和代谢,利用食物中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作为构建机体组织器官,满足生理功能和体力活动需要的过程”。研究人体以及其他生物的营养问题的学问被称为营养学。
我们都知道健康不是一切,但失去健康就会失去一切。who1989年的定义是: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四个方面健全。who制订的身体健康的初测十项标准:精力充沛,生活工作不疲劳;
乐观积极,承担责任不挑剔;
善于休闲,睡眠良好;
适应各种环境,应变能力强;
能抵御一般的感冒和传染病;
体重适中,体
型比例协调;
视力良好,反应灵敏,眼睑不发炎;
牙齿清洁,齿龈正常不出血;
毛发有光泽,无头屑;
皮肤,肌肉有弹性,步履轻松有力。
所以健康是包括两个方面的,一是机体上的健康,二是精神上的健康。精神上的健康主要是由个人的思想观念和情绪决定。而机体上的健康则主要决定于物质摄入是否满足机体需求。机体健康首先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因为营养物质是维持生命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没有这些营养物质,也就没有生命,更没有健康一说。所以,我们必须先满足物质上的输入需求,才能再去谈健康。那么,人类所需的营养物质大体有哪些呢?
蛋白质:它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它是机体需求量最大的营养成分。它的主要来源是肉类、蛋、奶、和某些植物种子。
糖类:是机体功能的主要物质,提供人类生命正常生长、活动所需的能量。它主要来源于大米、小麦、玉米等。
脂类:是机体的主要储能物质,在人体内的脂肪也具有减小机体内器官的摩擦作用,器官抗震作用。它的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油脂和乳制品等。
维生素:主要是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有些是能从外界吸收,如维生素a;
有些只能在体内合成,如维生素d。机体对其需求量很小,但是不能缺少。它的主要来源是水果、蔬菜、种子食物、动物肝脏等。
无机盐:对机体很重要,它参与构成组织和调节酶活性因子,具
有调节细胞代谢、激素分泌、酸碱平衡等作用。
水:它主要为机体新陈代谢提供液体环境,溶解各种物质,保障各项机体代谢正常进行。缺少水分,人类无法生存。
各种营养物质对机体的健康有不同的作用,同时要注意营养物质适量摄入。若摄入不足,那么机体就只能满足其中的一部分功能,而另一部分功能会变弱甚至是缺失。这就和一个工厂的某些车间原料供应充足,能正常生产,而其他车间缺少原料而减少生产或停止上产一个道理。若摄入过量,那也不是件好事,对健康也不利。过多的部分营养无法利用,会经过其他途径排除,这样也是对身体的某些器官有害的。同时,有一些会积累在体内,形成对身体有害的物质。例如摄入过多的油脂、糖类,会在体内形成脂肪,脂肪过多就会引起肥胖。所以,适量的摄入各种营养物质,是保证机体各个器官正常工作,各个功能有效的前提,疾病也就可以避免,从而达到机体健康。
三、怎样做到做到营养的均衡,饮食健康呢?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我们可以做到均衡的饮食,从而促进健康。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人类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每种食物都至少可提供一种营养物质。食物可分为五大类:第一类为谷类及薯类,谷类,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第二类为动物性食物,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a、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d。第三类为豆类和坚果,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膳
食纤维、矿物质、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第四类为蔬菜、水果和菌藻类,主要提供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c、胡萝卜素、维生素k及有益健康的植物化学物质。第五类为纯能量食物,主要提供能量。
另外人们应保持每天适量的谷类食物摄入,一般成年人每天摄入250g一400g为宜。另外要注意粗细搭配,经常吃一些粗粮、杂粮和全谷类食物,每天最好能吃50g-100g。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蔬菜和水果是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质的重要来源,水分多、能量低。薯类含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富含蔬菜、水果和薯类的膳食对保持身体健康,保持肠道正常功能,提高免疫力,降低患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推荐我国成年人每天吃蔬菜300g-500g,最好深色蔬菜约占一半,水果200g-400g,并注意增加薯类的摄入。
3、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奶类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钙量较高,利用率也很高,是膳食钙质的极好来源。大量的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饮奶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增加骨密度,从而推迟其成年后发生骨质疏松的年龄;
中老年人饮奶可以减少其骨质丢失,有利于骨健康。建议每人每天饮奶300g或相当量的奶制品,对于饮奶量更多或有高血脂和超重肥胖倾向者应选择减脂、低脂、脱脂奶及其制品。
大豆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必需脂肪酸、b族维生素、维生素e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素,且含有磷脂、低聚糖,以及异黄酮、植物固醇等多种植物化学物质。建议每人每天摄人30g-50g大豆或相当量的豆制品。
4、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鱼、禽、蛋和瘦肉是人类优质蛋白、脂类、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动物性食物中蛋白质不仅含量高,而且氨基酸组成更适合人体需要,尤其富含赖氨酸和蛋氨酸,如与谷类或豆类食物搭配食用,可明显发挥蛋白质互补作用,但动物性食物一般都含有一定量的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过多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病的危险性。推荐成人每日摄入量:鱼虾类50g-1 00g,畜禽肉类50g-75g,蛋类25g-50g。
5、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脂肪可提供必需脂肪酸,有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吸收,但是脂肪摄入过多是引起肥胖、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膳食盐的摄入量过高与高血压的患病率密切相关。为此,建议我国居民应养成吃清淡少盐膳食的习惯,即膳食不要太油腻,不要太咸,不要摄食过多的动物性食物和油炸、烟熏、腌制食物。建议每人每天烹调油用量不超过25g或30g;
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g,包括酱油、酱菜、酱中的食盐量
6、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进食量和运动是保持健康体重的两个主要因素,食物提供人体能量,运动消耗能量。如果进食量过大而运动量不足,多余的能量就会在体内以脂肪的形式积存下来,增加体重,造成超重或肥胖;
相反若食量不足,可由于能量不足引起体重过低或消瘦。体重过高和过低都是不健康的表现,易患多种疾病,缩短寿命。所以,应保持进食量和运动量的平衡,使摄入的各种食物所提供的能量能满足机体需要,而又不造成体内能量过剩,使体重维持在适宜范围。运动不仅有助于保持健康体重,还能够降低患高血压、中风、冠心病、2型糖尿病、结肠癌、乳腺癌和骨质疏松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同时还有助于调节心理平衡,有效消除压力,缓解抑郁和焦虑症状,改善睡眠。建议成年人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步行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最好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
7、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
早餐提供的能量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5%~30%,午餐应占30%~40%,晚餐应占30%~40%,可根据职业、劳动强度和生活习惯进行适当调整。要天天吃早餐并保证其营养充足,午餐要吃好,晚餐要适量,不暴饮暴食。零食作为一日三餐之外的营养补充,可以合理选用,但来自零食的能量应计入全天能量摄入之中。
8、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水的需要量主要受年龄、环境温度、身体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健康成人每天需要水2500ml左右。在温和气候条件下
生活的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最少饮水1200ml。在高温或强体力劳动的条件下,应适当增加。饮水不足或过多都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饮水应少量多次,要主动,不要感到口渴时再喝水,饮水最好选择白开水。
饮料多种多样,需要合理选择,如乳饮料和纯果汁饮料含有一定量的营养素和有益膳食成分,适量饮用可以作为膳食的补充。
9、如饮酒应限量
高度酒含能量高,白酒基本上是纯能量食物,不含其他营养素。无节制的饮酒,会使食欲下降,食物摄入量减少,以致发生多种营养素缺乏、急慢性酒精中毒、酒精性脂肪肝,严重时还会造成酒精性肝硬化。过量饮酒还会增加患高血压、中风等疾病的危险。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g,成年女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g。孕妇和儿童青少年应忌酒。
10、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一个健康人一生需要从自然界摄取大约60吨食物、水和饮料。人体一方面从这些饮食中吸收利用本身必需的各种营养素,以满足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的需要;
另一方面又必须防止其中的有害因素诱发食源性疾病。正确采购食物是保证食物新鲜卫生的第一关,食物合理储藏可以保持新鲜,避免污染,高温加热能杀灭食物中大部分微生物,延长保存时间;
冷藏品温度常为4℃~8℃,一般不能杀灭微生物,只适于短期贮藏;
而冻藏温度低达‐12℃~‐23℃,可抑
制微生物生长,保持食物新鲜,适于长期贮藏,烹调加工过程是保证食物卫生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
人类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食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在营养学上称为“营养素”。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有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共5大类,其中营养素不能在体内合成,而必需从食物中获得,称为“必需营养素”。其中包括9种氨基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组氨酸;
2 种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
碳水化合物;
7种常量元素:钾、钠、钙、镁、硫、磷、氯;
8 种微量元素:铁、碘、锌、硒、铜、铬、钼、钴;
14种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c、烟酸、泛酸、叶酸、维生素b12、胆碱、生物素;
加上水等,共计40余种。其中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蛋白质因为需要量多,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大,称为“宏量营养素”;
矿物质和维生素因需要的相对较少,在膳食中所占比重也较小,称为“微量营养素”;
矿物质中有7种在人体内含量较多,叫做“常量元素”,有8 种在人体内含量较少,称“微量元素”。这些营养素在体内有三方面功用:一是供给生活、劳动和组织细胞功能所需的能量;
二是提供人体的“建筑材料”,用以构成和修补身体组织;
三是提供调节物质,用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营养素有这三方面的作用,可见营养素是健康之本,是健康的物质基础。
健康离不开良好的饮食习惯,良的饮食习惯总会导致各种疾病。例如暴饮暴食会导致肥胖,偏食会导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人类在饮食方面远不如古代人健康。当人们在生吞活吃生猛海鲜,追求口福,追求享乐,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与之不相协调的、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也随之而来,高血压、高脂血症 糖尿病、肥胖症、痛风、冠心病、动脉硬化、脂肪肝、癌症、骨质疏松 老年痴呆及精神性疾病等“现代文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体呈现低龄化趋势营养不良、发育不良等等。
还有一个尤为严重的问题是暴饮暴食或是绝食。暴饮暴食让许多人 的胃功能严重受创,引发肥胖。其中肥胖的主力军是青少年。不健康的影视引发肥胖,而肥胖又会进一步引发高血压等疾病。同时,绝食也是普遍出现在青少年之中。绝食让他们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体质变弱,易引发其他的一些常见疾病。
所以要杜绝这两个问题,根本在于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
综上所述,做到食品的营养与健康对我们来说非常的重要,所以我们要以科学的营养为指导,做到均衡营养,注意膳食平衡,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了这些,那么疾病也会相应地远离我们,这样我们就能吃出健康,吃出精彩的人生,享受高品质的生活!
参考文献: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
关注现代生活方式病,家庭医学:新健康,2010
食品安全论文题目篇五
食品安全
中国有句话: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中国还有句话:病从口入。食品的质量不安全,将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食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活、生存、延续,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1974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粮食大会上通过了《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从食品数量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角度,第一次提出了“食品安全”的概念。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食品安全”,的含义包括了几个大的方面:从数量的角度,要求人们既能买得到、又买得起需要的基本食品;
从质量的角度,要求食品的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
从发展的角度,要求食品的获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由此看来,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才能得到全面解决。
中国各主管食品企业的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倡导企业建立haccp体系,特别是经过了突如其来的非典**之后,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提
高食品安全质量,更是成为公众、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国家认监委在《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登记管理规定》中,明确了六大类出口产品企业必须强制建立haccp体系。
国家质检总局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中,鼓励食品企业建立haccp体系,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并规定获得haccp认证的企业免于进行qs(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申请中必备条件的审查。
农业部在《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计划(2003--2007年)》中要求在优势农产品区域内应当积极推行haccp体系的认证。
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农业部联合发布《食品工业“十五”发展规划》强调在肉类、水产品类等产业要督促企业积极建立haccp体系;
卫生部在2002年7月即向各地下发《食品企业haccp实施指南》,要求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应积极鼓励并指导食品企业实施《指南》。可见,haccp体系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有效控制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
1.食品数量安全
从 2000年开始,全球出现了当年粮食生产量比消费量低的情况,2003年全世界粮食的消费量超过生产量0.93亿吨,世界粮食储备也降低到30年来的最低水平。世界粮食贸易额年均约2亿吨左右,而世
界上仍有大约8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就我国粮食安全状况而言,尽管2004年的整体形势明显好转,预计4.6亿吨左右,但是粮食数量安全要继续给予足够关注。自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年消费需求大致在4.8-4.9亿吨之间,产需缺口约500亿公斤,由于目前仍有一定的粮食库存和粮食进口调节,粮食供应基本可以满足。到2030年,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将要达到高峰期,预计达到16亿人口,粮食等食品安全将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蛋奶和水产品的消费不断增加,粮食作为饲料的比重将越来越大,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标准应有所提高。(由于我国统计中没有饲料作物,这里的“粮食”实际上包括口粮、饲料粮和其它工业原料用粮等)。
2.食品质量安全
食品的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全球的焦点之一。从有关部门不定期对食品质量抽查的情况看,当前,我国常见的食品质量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卫生指标超标,菌落总数、大肠杆菌群等严重超出国家强制性标准,个别的甚至超过国家标准许多倍;
二是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或使用已经明令禁止的食品添加剂,例如苯甲酸、山梨酸含量超标,违规使用已经禁用的人工合成色素、“瘦肉精”、“吊白块”等;
三是食品包装、标签等不规范,虚假标签、以次充好等人为“造假”现象较多。
3.食品营养结构改善
2002年8月-12月进行的全国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第四次全国营养调查)结果于2004年10月公布。结果显示,我国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营养状况明显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继续下降,同时我国仍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失衡的双重挑战。
我国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品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上升。与 1992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31%。我国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品消费偏低。2002年城市居民每人每日油脂消费量由1992年的37克增加到44克,脂肪供能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上限,而谷类食品供能明显低于合理范围。此外,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仍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根据第四次全国营养调查结果,从国情出发,从急需入手,以不失时机和分类指导为原则,将从政策支持、市场指导和群众教育三方面加强居民营养改善和慢性病预防工作:第一,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尽快制定相关法规,将国民营养与健康改善工作纳入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十一•五”发展规划;
第二,加强对农业、食品加工、销售流通等领域的科学指导,发挥其在改善营养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加强公众教育,倡导平衡膳食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