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畅运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事迹材料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试论杨善洲精神实质和基本内涵

时间:2022-07-03 14:0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试论杨善洲精神实质和基本内涵,供大家参考。

试论杨善洲精神实质和基本内涵

 

 试论杨善洲精神的本 质 和基本内 涵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李    兵  杨善洲, 一个过世不久的普通老人, 一个离开地级领导岗位 20 多年的老干部, 一个在晚年再度创造了人生辉煌的老党员, 当他的事迹被媒体传播出来之后,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普通干部群众, 都被他平凡而伟大的人生深深地打动和感染。

 人们一方面使用了 各种词汇——忠诚、 无私、 执着、 坚韧、 高尚、 奉献……来赞美这位老共产党员; 另一方面, 也禁不住在不断追问:

 他何以能够在这个物欲膨胀、 功利盛行的时代如此淡泊名利, 坚守自己的内心信念和做人原则; 他如何能够经受住权力、 地位、 利益以及各种诱惑的考验, 而演绎一个高风亮节的人生。

 显然, 杨善洲的人生轨迹是无法复制的, 然而, 其人生所体现出的精神, 却值得每一个共产党员, 特别领导干部认真地感悟和学习。

 那么, 杨善洲精神的本质和基本内涵到底是什么呢? 这是在深入学习杨善洲事迹活动中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本文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 谈点个人的认识。

  共产主义者的精神本质

 在学习杨善洲事迹的过程中, 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毛泽东在 《纪念白求恩》中的一段话: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从这点出发, 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 但只要有这点精神, 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6 月第二版, 第 660页。)

 我想每一个经历过 20 世纪六、 七十年代的人, 都会跟我一样, 对这段话耳熟能详, 甚至可以倒背如流, 但又有一种莫名的疏远感和陌生感。

 对我来说, 若不是受到杨善洲事迹的强烈冲击, 我也很难再记起这段话。

 然而, 杨善洲的所作所为赋予了这段话的以鲜活的人生内容和时代内涵, 使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这段话的份量和魅力。

 杨善洲就是这样一位具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精神” 的人, 就像当年的白求恩,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表现在对工作极端地负责任, 对同志对人民极端地热

 忱。”(同上, 第 659 页。)

 杨善洲的感人之处, 可谓数不胜数, 但最让人为之动容的是他“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 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胡锦涛语)他为官数十年, 在地级领导岗位近 20 年, 家人没有沾任何一点光, 以至于到现在, 他老伴和大女儿还是农村户口; 家里的房子漏雨, 老伴找到他希望拿点钱修修房子, 他却只能拿出几十元钱, 叫先买几个盆盆罐罐接雨水; 他自己生病受伤只是到小诊所对付, 而身边的职工有病却不惜一切地救治; 他在任期间, 没有为家乡 父老谋任何利益, 退休后却以回家乡 荒山植树造林、 恢复生态的壮举, 兑现为家乡 父老办几件实事的承诺; 他不仅在职期间一身清廉、 两袖清风, 晚年还把政府奖励的 20 万元中的绝大部分捐给了学校和林场; 他不仅用 20 年的心血把一片荒山变成了森林, 而且最后还把自己一手创造的价值 3 亿多的林木资源无偿交给了国家……他 60 多年的工作生涯, 就是由这样的一个个事例构成的。

 他的人生正是“毫无利己专门利人” 这种被毛泽东称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精神” 的真实写照!

 这位党的高级领导干部, 以其高尚的情操和人格, 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书写了一个共产党人高尚而纯粹的人生。

 在这个世界上, 共产党无疑是最有理想、 最有抱负的政党, 因为她要把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解放, 建设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 共产党人应当是最有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的人, 因为他(她)

 把为党的事业奋斗、 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和幸福。

 不管我们面临的现实环境和任务有多么复杂和艰巨, 不管时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先锋队的性质没有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 因此, 作为一个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像杨善洲那样, “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 一辈子淡泊名利、 地位, 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李源潮语)

 才能经受住权力、 金钱、 名利、 地位、 美色以及各种诱惑的考验, 才能兑现自己在党旗下的庄严承诺, 也才能善始善终地尽享“心底无私天地宽” 的人生洒脱。

 或许有人认为这样的说法太迂腐、 太脱离实际, 共产党人也是人, 他(她)也有常人的七情六欲、 儿女情长、 爱恨情仇、 喜怒哀乐。

 不错。

 问题恰恰在于,作为一个党员领导干部, 是像杨善洲那样恪守信念、 清正廉洁、 一心为民、 无私奉献, 还是像某些贪官污吏那样骄奢淫逸、 贪赃枉法、 假公济私、 唯利是图, 更能体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呢? 事实证明, 前者一生坦荡、 尽享天年、 家庭和美、儿孙满堂、 天佑人敬、 流芳千古, 并且在工作和奉献中获得了最大的自我实现和

 满足; 后者不仅个人生活总是被各种利害关系搞得心神不宁、 鸡零狗碎、 家不成家、 人不像人, 天怒人怨、 遗臭万年, 而且一生除了得到一些短暂的物质享受和精神刺激之外, 几乎谈不上有什么真正的人生幸福。

 可见, 在本质的意义上, 杨善洲的人生才是真正值得一过的人生。

  朴实而伟大的精神内涵

 那么, 杨善洲精神包含着怎样的内涵, 这些精神是如何支撑他走过了六十年的奋斗历程呢? 走进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困难的, 但我们可以通过其一生的所作所为, 去理解和感悟他人生轨迹背后的逻辑。

 恪守信念——何谓信念, 一般的解释是, 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或对某人某事有信心、 信任或信赖的一种思想状态。

 杨善洲给人最深刻的印象, 就是他恪守自己早年确立的人生信念。

 杨善洲 20 多岁参加革命工作, 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组织的教育和培养下, 很快成长为基层工作骨干, 从 31 岁起开始了他数十年在县地两级重要领导岗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生涯。

 1988 年, 从领导岗位退休以后, 放弃了到省城休息养老的优越条件, 志愿回到家乡 , 带领一班人在大亮山建林场植树造林, 一干又是 20 多年, 以植树近 6 万亩, 硬是把昔日的荒山变成绿洲的业绩, 创造了他人生第二次辉煌。

 更令人油然起敬的是, 临终前他把价值 3 亿多的林场经营权无偿地交给了国家。

 是什么促使他做出了这么多惊人之举? 是信念, 只能是信念!

 这不仅表现在他朴实淡定的话语中, 更体现在他自然自觉的行动上。

 在这个物质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 人们总是习惯于从某种有形的东西中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和支点, 殊不知, 任何有时空特性的事物都是短暂的、 变幻无常的, 唯有人内心中的信念, 才是恒久的、 坚韧不拔的。

 当然,这里所说的信念, 必定是经由个人理性思索认定的信念, 而不是那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权宜之计。

 杨善洲从参加工作的那一天起, 就认定了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 党的理想和宗旨是值得人一生追随并为之奋斗的目标。几十年来,杨善洲同样经历了环境、 时代和党的工作任务的一系列变化, 同样面临各种思想中的矛盾和困惑, 然而, 这位出身普通农家的干部, 凭借自己对党的理解和认识,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 用某种“以不变应万变” 的执着和坚定, 支撑着自己清正廉洁、 公而忘私、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的人生历程, 绘制了一幅感天动地的人生画卷。

 保持本色——所谓本色, 即本来的颜色, 包含有质朴自然, 不加修饰的意味。杨善洲先后担任县地两级主要领导 30 多年, 不可谓权力不大, 地位不显赫, 然而, 给人的印象却始终是一个普通百姓, 以至于到乡 镇检查工作时, 被工作人员误当成老农而置之不理。

 他的身边随时都带着农具, 走到哪里就和哪里的群众打成一片, 或插秧, 或割稲, 或翻地, 或除草, 为此获得了“泥腿书记”、“草鞋书记” 等雅号。

 他还把与群众一起劳动作为了解群众意愿、 掌握基层情况的重要途径。

 他为了给国家节省造林经费, 不惜自己亲自上街捡果核、 拾粪便, 却把争取来的资金用于为当地百姓修路通电。

 他一生安贫乐道、 公私分明, 广散钱财、 乐此不疲, 过着最普通的平民生活, 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相比我们现在一些干部,地位刚有一点变化, 便就忘记了自己姓甚名谁, 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份, 总是用各种方式来显示自己的权力和重要性, 真可谓天壤之别!

 其实, 本色就是本真, 亦即人生本来的样子, 它是一个人之为自己最根本的东西。

 马克思说,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 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的存在, 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第 73、 72 页。)

 谁能保持自己的本色, 保持自己作为普通人的生活, 谁才能拥有作为一个普通人应有的心态和情怀, 才能对百姓的生活感同身受、 休戚与共, 才能在为人做事时找到终极的凭依, 也才能切身地体会到做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情趣与快乐。

 我们有些人太执迷于声色犬马的生活, 却忽视了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

 杨善洲的人生对这些人无疑是一剂极好的清醒药。

 公私分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个体的人与普遍的人还没有实现完全的统一, 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 个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都还处在某种程度的分离状态, 因而, 仍然存在公与私的界限, 存在个人利益与集体、 国家利益的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 更能考验一个人, 一个共产党员、 一个领导干部的个人修养和品德。市场经济的确立, 张扬了个人的地位和利益,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是历史的进步, 但也带来了人们私欲的膨胀和对物(商品、 货币、 资本)

 的依赖, 以及“拜物教” 的盛行。

 毫无疑问, 追求和维护个人的合法利益, 在今天的社会是无可非议的, 然而, 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也没有谋取自己非法利益和不义之财的权利。共产党人的高尚, 还在于他(她)

 不仅不接受任何特殊的地位和利益, 还把为人民、 为国家谋福利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杨善洲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个人品格和崇高精神。

 他一辈子没有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和家人谋取任何私利; 他为官数十年没有享受过任何特权, 甚至该有的干部待遇; 他

 以至于不近“情理” 地不让家人搭乘自己的公车, 不接受当地干部为他家送去的救济粮; 他真正做到了“捧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的赤诚……他是当今时代能够分辨是非曲直、 善恶美丑的智者, 他是懂得如何在公与私的张力中恪守为官做人准则的仁人, 他是嫉恶如仇、 拒腐防变的勇士, 他是爱憎分明、 乐善好施的好人。

 惟其因为他在体制机制尚待完善、 市场经济强烈冲击的今天, 还能做到一身清廉、 一尘不染, 才彰显出了其坚定的党性修养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忘我奉献——奉献历来被视为一种难能可贵的品格和行为, 但人们却很少去反思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根据。

 其实, 奉献既是一种自我牺牲的壮举, 也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

 人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

 人只有通过不断地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才能在对象性的本质中去直观和确认自己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真正追求真善美人生的人, 他(她)

 只有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创造出对象化的真善美业绩, 才能实现他(她)

 人生的本质。

 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中曾写下过这样一段话:

 “如果我们选择了 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 那么, 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 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 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 自私的乐趣, 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 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 而面对我们的骨灰, 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眼泪。”(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第二版, 第 459—460 页。)杨善洲也许不一定读到过马克思的这段话, 但他却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这段话的内涵。

 他为党和人民整整工作了六十多个春秋, 把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倾注给了那方生他养他的土地, 用一生忠于党、 服务人民的无数事迹, 用留在青山绿水间的足迹和汗水, 用他那些为国家和社会所作出的可以计算和不可计算的贡献, 把自己作为一个大写的人、 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形象, 镌刻在了滇西的大地上。

 有谁敢说这不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 有谁能否认这同样是一种生命的不朽和永恒。

  用生命去感悟杨善洲精神

 学习杨善洲如果没有将心比心, 触及灵魂, 是很难收到实际效果的。

 同样,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地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 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也是很难在杨善洲的所作所为中产生共鸣的。

 因此, 必须将学习引入到某种人生反思的层面, 凭着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理想信念, 结合自己的生命感悟, 从杨善洲精

 神中去获得为官做人的启迪。

 首先, 要直面事物的本质。“面向事情本身”, 原是当代现象学哲学确立的理解和把握事物的原则。

 这里借用这个思想, 是想说明, 我们太容易被一些固有的观念和陈见所遮蔽, 总是带着某种有色眼镜去看待和认识一些东西, 普遍缺乏对自己认识活动本身的反思

 这样的“前理解” 往往会极大地限制我们的视域, 导致有意无意地用自己的思维范式去解释自己未必真正看懂或看明白的东西。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很简单, 那就是, 暂时搁置已有的偏见, 直面事情本身, 扪心自问一下:

 杨善洲的事迹是不是事实? 这些事实是不是足以感人? 若是, 那就值得以某种方式去认真地理解和学习。

 其次, 要回归自己的内心。

 人贵有自己的精神世界。

 人和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

推荐访问:试论杨善洲精神实质和基本内涵 试论 内涵 精神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