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畅运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事迹材料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材料作文题目和范本【通用6篇】

时间:2023-06-24 11:1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材料作文题目和范本【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

材料作文题目和范本【通用6篇】

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材料作文题目和范文【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材料作文题目和范文【通用6篇】一

现在的人总是那么贪恋,总想着一定要得到什么,却不想想自己已经拥有什么。

我曾读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年轻人十分喜欢和别人攀比,比这比那,看见别人比他多或比他好的东西,时常抱怨。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智者,智者便问他:“我用500美元买你的心好吗?”年轻人答:“不好,没有心我活不了。”智者又问:“那我拿1000美元买你的体魄,好吗?”年轻人答:“不好,我没有我强壮的体魄同样活不了。”听完,智者便开导他:“你的父母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你有一双明亮的眼,一个强壮的体魄,一个完好的心,你还和别人比什么呢?” 大人常说:知足常乐。但知足和进取并不矛盾。知足是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物质,进取是不断向着目标奋斗。所以说,知足和进取应该是我们同时应拥有的。

其实我小时候,也喜欢和别人比,遇到自己有什么不如别人时,我有时也不甘心,可想想:我用的虽然不是什么都最好,但用得舒适,得体,这难道不够好吗?想到这,我平静了。

有的人,总希望这也好那也好,这时候,应该好好想想,我们有关心自己的父母,有很好的朋友,可以和同学一起上学,这难道不幸福吗? 我坚信:知足常乐。只有知道该满足于现状的人,才会越来越快乐,越来越幸福。

材料作文题目和范文【通用6篇】二

我和妈妈打电话为题目的作文

爸爸、妈妈平时工作都很忙,只有星期五放学后才有时间放松一下。爸爸放学后要酣畅得打一场乒乓球,妈妈呢,先开会,再去美容。所以每次周五放学回家,家里都只有我一人。妈妈交代说要我每次放学后要给她打电话,让她知道我是否安全回家,所以每次放学后总要找个时间给妈妈打个电话报平安。

有时我给妈妈打去电话,一阵响亮的“嘟”声后,电话那头便传来妈妈的声音:“儿子,你回家了?我在开会。”那声音很小很小,不像是声带发出的,倒像是气流振动发出的。每当这时,我便会偷笑着装作不知情地大声问:“妈,你在哪儿呢?”这时妈妈会慌张地说:“你小点声,我在开会。”我又像猛然醒悟般的小声地说话,那情景就像谍战片一样,甚是有趣!所以我有时明知妈妈在开会,也要故意打电话过去让她慌一慌。

有时我打去电话,过一大会儿才能传来妈妈的声音,我猜她一定是在洗面。这时我可以想象她躺在床上,耸着肩膀把电话夹着的样子,顿觉好笑。所以,我每次都会说一些不相干的事拖延时间,让她在那边累得喘气,而我却在这边偷笑!

就这样,打电话成了我放学回家后的第一件事。

但却有一次例外了。我是个书迷,那天放学时,我先去书店淘了我最喜欢的书,回家后就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我看得津津有味,很快便陶醉在书的情节中了,全然忘记了时间,全然忘了给妈妈打电话。我正看得入迷时,电话响了。接过电话,是妈妈,我才猛然想起今天没给妈妈报平安。只听妈妈在电话里说:“我等了好久,你也没有打来电话,我看你是不是有什么事儿了。”我告诉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才放心的挂了电话。放下电话,我的心不平静了。原来妈妈早已习惯了我给她打电话,真是“身在外面,心系儿子”呀。在外忙碌的她一直等着儿子的电话,牵挂着儿子的平安。

从那以后,我每次回家一定会准时给她打一个电话,向她道一声:“妈妈,我已回来了。”

材料作文题目和范文【通用6篇】三

妈妈笑了为题目的作文

我的妈妈很爱笑,有时是因为我的学习很认真,有时是因为自己很快乐,但这一次笑却让我记忆深刻。

上星期六,妈妈吃过中午饭后就去点玉米了。因为这几天刚好下了一点雨,妈妈要抓住这个点玉米的机会,吃完饭她连碗都没来得及洗,就带工具出门了。我想:妈妈每天都那么辛苦,一定很累了。趁妈妈不在就让我表现一下,帮妈妈洗一次碗吧!

我先把碗放在一起,大的放在下面,小的放在上面,小心翼翼地端进厨房,轻轻地放进水盆里。我打开水龙头,水“哗啦啦”地流趟了出来,就好象是在给我唱歌呢!放了小半盆水后,我用洗碗球把盆里面的碗从里到外擦了又擦,怕洗不干净。当我洗到大碗的"时候,发现有一些油污怎么洗也洗不干净。我回想着妈妈洗碗的样子,在洗碗球上倒了一些洗洁精,盘子上的油污一碰到洗洁精,就吓得纷纷逃命去了,大碗也立刻变得干净明亮起来。我惊叹道:“原来洗洁精是油污的克星啊!”

我把盆里的污水倒掉后重新换上了清水,把碗从里到外冲洗了一遍又一遍,用毛巾擦干水分后放到碗柜。还没等我放好,就碰到妈妈回来取忘了的东西,看着干净明亮的餐具,看着满脸汗水的我,妈妈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发,欣慰地笑了。

看到妈妈露出了欣慰的笑,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材料作文题目和范文【通用6篇】四

十六岁的花季,懵懂的冲动一时,才发现,自己一直是错误的。对不起,妈妈。

——题记

12。31,高高兴兴的过完了生日,妈妈飞过来一个好消息:明天带我去宝泉岭玩。这当然好啊,一年能回去一次就很不错了。

1,1,和妈妈飞快的准备好东西,坐上了通往宝泉岭的客车,下了车,和妹妹蹦蹦跳跳的去理发。老姨说要妹妹的头发短一点就好,我的依自己的喜好。我一直想留刘海,后面的头发不留长,好喜欢那个头型,在理发店和老板娘说明后就归位了。妹妹剪得很好看,我的也不赖啊。

出了门,摸着自己的新发型,很是高兴,留了4个月的头发咔嚓一剪刀就没了,但是刘海还在就好。笑眯眯的。

回了家,妈妈看着我的头型当场炸毛,很不满意我的头型:“你的头发在有一阵子就可以扎起来了!白瞎了啊!这什么头型!”我也很生气:“我爱留什么头型就留什么头型,反正都剪了,你还有什么话可说!”才发现我们还没有吃午饭,和妹妹又一次出去了。

在路上和妹妹说了很多,貌似我错了,在路上,感觉不到原来的半长不长的头发在脖子后的感觉,突然觉得好后悔,好心疼,4个月,好不容易熬过去了,头发也能扎起来了,却被我一时冲动剪掉了。

心揪到一起了,那感觉就像不能呼吸,很想哭却哭不出来,明明拥有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发型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很难受。我试图找别的方法转移我的注意力,但还是忘不了我的头发,妈妈说的对,白瞎了,120多天不是那么好过的,虽然拥有舞蹈证明可以肆无忌惮的留发型,但这次,我真的后悔了,妈妈也不和我多说一句话。

和妈妈道了歉,可头发还是要慢慢等待才能长起来,真的很后悔,妈妈的眼睛红红的,我也舍不得。

现在只能熬过现在的心情,等着头发再次长长,妈妈又在唠叨,心里本来就很不得劲了,现在妈妈一说,眼泪便已在眼眶里打转。

妈妈永远是对的,我只是一个冲动的孩子,真的是一个孩子。

主任曾说过:你们这群孩子,是不撞到头破血流是不会后悔的。

我后悔了……

材料作文题目和范文【通用6篇】五

初中生写作技巧:让材料“新”起来

俗语有云“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要使作文的选材真正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确实比较困难,因人与人的生活状态,情感结构大致一致,实际经历的事情也相似,似乎生活都差不多。但也有一句话,叫“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当一个人的思想加到那些不是新鲜事的事件上时,这件(些)事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新鲜事,因为它是你自己的。基于此,这里给出能让所选材料变得更加新颖独特的两种方法。

1、从第三、第四构思中选材

在真正的写作中,面对一个作文题,审题完成后,开始构思,往往有一个思维过程。也就是说,会有很多想法。写作中有句常用的话叫“抛弃第一构思”。之所以强调抛弃第一构思,是因如上所说,人们的思维结构有一些相似性,尤其对于中学生而言,生活经历也都大致相似,常规材料是“你有我有大家有”,因此第一第二想法往往相似,很难做到新颖独特。

因此,真正写作时,可以试着抛开第一第二构思,从第三第四甚至更多的构思中选择材料。比如在写母爱的时候,大部分人想到的第一构思是母亲每天给自己做饭,第二个构思是母亲下雨给自己送伞,这两个构思就属于大众构思,很多人都写过,再写会显得俗滥。但是一些作者再想想,可能就想到一些较新颖的材料,如一篇作文写母爱,即是写母亲化名为自己的一个网友跟自己聊天,谈心,以帮女儿解开心结,这样的材料就会显得比较新。

2、从作文题的反义角度选材

所谓从作文题的反义角度取材,即审题过后,看看是否能够从作文题的反义角度选取材料。如一个作文题《尊重》,从正面取材一般都会选取正面描述人与人之间如何互相尊重的材料,此时单从选材的角度看,材料就不会很新。如果能够从“尊重”的反义(如“轻视”、“鄙视”、“讥讽”等)角度选材,从材料方面就会脱颖而出。比如可以写自己作为成绩差的学生,曾经下定决心努力学习赶上其他同学,但他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漠视和嘲讽摧毁了我的信心。作者在文章结尾呼吁“尊重差生人格”、“尊重差生的进取精神”。这样的文章在一大堆正面描写“尊重”的文章中就容易脱颖而出,因为作者从新的角度观照了“尊重”这个问题。使得选材非常新颖。

材料作文题目和范文【通用6篇】六

听,是对世界的感知。听,是对人生的观照。听,是对心灵的抚慰。听,是对未知的寻找。请以“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有两种。一种是不被限制的,没有题目,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你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这种叫做自由写作;一种是被限制的,有规定的题目,你必须根据题目的要求来写,要套着脚镣跳舞。平时的写作训练,考场上的作文,都属于后一种。写这种作文,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题目展开有效的分析。

分析作文题目,不是“写”,而是“想”。我经常说,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想出来的;不是你写不出,而是你想不到。“想”是最关键的,因为只有想到了,才写得出。你不可能写出你想不到的东西,是不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你的思考到位了,表达也就跟着到位了——如果你的语言能力不是太馊的话。

那么,如何分析作文题目呢?下面我讲四个要点,来说明分析题目时的思维活动。为了避免过于抽象,我将主要结合“听”这个话题作文来谈。

第一,分析话题关键词的内涵:“听”是什么?

任何作文题,无论是怎样的命题形式,管他是标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本质上都是“话题”作文。任何作文,都在围绕着某个核心的话题在谈。能标示这个核心话题的词语,就是我这里所说的“话题关键词”。

审题立意要准确,第一步当然是厘清话题关键词。有的题目中的关键词,词义明确,没有歧义,例如“坚强”、“诚信”、“常识”;有的题目中,关键词语的意思比较隐晦,如“提篮春光看妈妈”,“春光”显然具有隐喻义,你需要把“春光”这个喻体的本体揪出来。

无论关键词的词义是明确的还是隐晦的,都需要审慎地确定关键词的内涵。作为写作的基本立足点,这个核心概念,显然是需要界定的。即使关键词的词义是明确的,在审题的时候,你仍然需要细心地确定它的内涵。

例如“诚信”,这个词的词义看起来是明确的,但一旦粗心,仍有可能犯错。从词语的基本内涵分析,诚信包括“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诚”和“信”,这两个方面是有区别的——“诚实”是就一个人的自身品德而言,“守信”是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所以如果含含糊糊谈诚实,而不关联到讲信用来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诚实”并不完全等于“诚信”。“诚实”的定义是:一个人的形之于外的言行,与他自己内心的思想具有一致性。据此可知,“诚实”与他人无关,但“守信”必须是与别人有关的。如果你的作文,只是大谈我们要诚实而不要虚伪,就与题意有所偏离了。我可以告诉你,“真小人”也是诚实的,是言行一致的。真小人的特点就是“真”,他一点也不虚伪,他说要翻脸便翻脸,他说不守信就不守信,诚实倒是诚实了,但这是诚信吗?

同样地,如果你只是注意到“信”,也不行。什么是“信”?“信”就是信用,也就是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信”是放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定义的。“信”是不是一定是“诚”的呢?不见得。有些奸猾之徒,不诚实坦白,但也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比如一个商人,未必诚实;但他与别人做生意却能守信,因为他知道,守信是值得的,不守信将会导致自身的商业利益的损失和商业机会的流失。

所以,“诚信”这个作文题目中,“诚”“信”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写这个题目,就得既要写“诚”,也要写“信”。“诚”“信”都要兼顾。

以上是一个粗略的分析。这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作文的审题立意,务必仔细分析话题关键词。

分析话题关键词,就是对自己提问:它是什么?例如:“诚信”是什么?

讲到这里,你应该基本清楚了。现在,我以“听”这个作文题为例,继续阐释。“听”是什么?

这个问题似乎很幼稚。词典上说得非常清楚:用耳朵接受声音。事实上,不用翻查词典,你也懂得这层意思,这是这个词的本义。但是,如果你写一篇文章,来说明外部世界的物理振动如何通过感觉系统而被人感知,说明人的听觉神经能够对声音产生反应的机理,最后写成了一篇生物神经学论文,其实是不符合要求的。我知道,写这样的文章对我这样的科学盲人是很难的,但对你们来说也并不见得容易。更重要的是,我必须向你正确地指出:这很难能,但并不可贵。你走入死胡同了。你不懂得作文基本上是要谈人生的。

“听”的本义:用耳朵接受声音。这个本义中,你须注意到“听”的对象是声音。这看似没什么,其实很重要。你看到这个作文题,很显然会联想:究竟有哪些声音可听?或许你会想到:一般的声音、特殊的声音。一般的声音,是指物理世界中我们的听觉能够感知到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读书声,车声雷声父母老师的赞扬声或呵斥声;特殊的声音,是指我们的听觉感知不到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是抽象的和比喻义的,如正义的呼声、真理的召唤、良心的谴责、爱心的和弦,如此等等。

如果你注意到上述抽象的“声音”,你的立意就可能高出一筹。写一般的声音,你的作文就是一般水平;写特殊的声音,你的作文就是高级水平。让我们再回头看看作文题中的这段话:

“听,是对世界的感知。听,是对人生的观照。听,是对心灵的抚慰。听,是对未知的寻找。”题目中的这段文字,其实是在要求我们更加注意到“听”的引申义而不是它的本义。“听”的引申义有几项,但根据这段文字可以判断,“听”是“接受、听从”,不是“听凭、任凭”的意思。

第二,内涵的确认和具体化:“听”有哪些具体表现?

对关键词进行了界定,但这个界定是抽象的。只有把抽象的界定与具体现象联系起来,抽象的内涵被具体的现象印证或确认,它的意义才能更清晰地浮现出来。

以本题为例,就是对自己提这样一个问题:“听”有哪些具体表现?换句话说,就是问我们自己:存在哪些在具体的场景中的“听”?

一开始,你可能只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产生如下联想:

1.属于生活经验的一些生活现象,如:听别人的言语;听音乐;听风声雨声;听雨打芭蕉;听潮起潮落;听老师批评;听同学议论;听街头汽车声……2.属于知识背景的一些与话题相关的零碎的词语,或一些惯听的短语,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闭目塞听、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道听途说、听从真理的呼唤、夜阑卧听风吹雨、听人劝得一半……

3一些我们在各种场合包括语文学习中了解到的事实,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唐太宗从善如流善于纳谏、《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听取意见、郑板桥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你的联想,一开始是随机的、混乱的。上面我所设想的,其实已经做了初步的归类。这些联想是必要的,它可以帮助你进一步思考“听”的内涵,确定自己写作的立意,甚至也为你完成了初步的材料的准备。通过对联想到的这些材料的思考,你对“听”的理解将会变得更加明确。

只有初步联想,是不够的。接下来你应该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类;在归类时,还必须思考这类材料可能引发出怎样的观点。就上述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归类:

1.听自然的声音

听风声雨声;听潮起潮落;听雨打芭蕉——可能引发的观点:要聆听自然,感受、领悟自然之美。

2.听人类的声音

(1)听老师批评;听同学议论;听别人的言语(包括邹忌讽齐王纳谏、唐太宗从善如流善于纳谏、《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听取意见,都属于此类);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听人劝得一半——可能引发的观点:要善于听;听应有包容心;他人的意见未必都听得。

(2)听音乐——可能引发的观点:听,是对心灵的抚慰;听的美感、领悟,有益于人生。

(3)听街头汽车声——可能引发的观点: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可能并不是美的;对人类生存可能存在负面作用。

(4)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充耳不闻;“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可能引发的观点:听,不是凭耳朵,而是要用心。

(5)听从真理的呼唤——可能引发的观点:听,必须服从真理,要有理性。

(6)夜阑卧听风吹雨——可能引发的观点:要听内心的声音。

(7)道听途说——可能引发的观点:要善于听,有的声音是不能听的;听,不见得是可靠的。

3.不听闭目塞听——可能引发的观点:不听是有害的和危险的。

有了这个梳理,你不但更加懂得什么是“听”了,还发现了很多的观点。有的观点之间存在矛盾,这有可能刺激你进行更深入、更辩证的思考。然后,在这些观点中,你可以斟酌权衡,择取你最想阐述、最有把握的观点,把它作为文章的中心。

第三,分析原因:为什么要“听”?

为什么要“听”呢?原因在哪里?议论文都是要讨论“为什么”的。

如果你是主张要“听”,无论是听自然的天籁还是人类的声音,无论是听安静的音乐还是听人声的鼎沸,我们都要问:为什么要“听”呢?是什么理由迫使我们必须要“听”?你将怎么来说服我们接受你的观点?

现在,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哪些理由可能对我们提供支持。我想,至少可以有如下几条

最宏观、也最基本的理由。

1.在生存的意义上,听是必要的。

(1)作为动物的人

人与很多动物,都有听觉器官,这种器官最基本、最原始的作用,是为了摄取信息,来为生存提供支持。

(2)作为社会的人

作为社会的人,听是一种信息的接受,也是一种沟通,有利于扩大我们的利益。邹忌讽齐王纳谏、唐太宗从善如流善于纳谏、《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听取意见,背后都是为了更大的生存利益。

2.在伦理的意义上,听是必要的。

(1)向外的“听”:通过听来强化人类之间的联系,交流思想、加深情感、消除隔膜、表达友善、化解恩怨,都能促进人与人之间、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这符合人类的基本伦理。

(2)向内的“听”:倾听灵魂的声音,听从真理与良知的召唤,能促进生命的觉醒,提升生命的意境,具有最根本的伦理意义。

(3)特别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是听取社会底层的声音,表现了人类中居于强势地位者的社会良知,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

3.在审美的意义上,听是必要的。

人类的审美活动,有一部分表现在听觉方面。对自然之音、音乐之声、嘉言妙语的听取与欣赏,使人获得美的愉悦,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质量。

我的这个分析很简单,而且较为宏观,在你实际写作时未必会这样思考,因为你的论点一般不是论述“听”的必要性——这不是你的任务而是哲学家的任务。但是,你需要有意识地这样做,使你的思维宏阔一些高远一些,这能够提高你思考的深刻度。

这并不是说,你的作文就不用讨论“为什么”了。我只是说你的思考未必有上述高度。在议论文中,讨论“为什么”永远是必要的。要围绕你的中心论点来思考“为什么”。假设一下,你已经确定论点,就是“要聆听自然”。接下来,你当然有义务阐述“要聆听自然”的理由,亦即回答“为什么要聆听自然”这一问题。

这样,你可能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想到“为什么要聆听自然”的原因:

1.知识的增进——聆听自然能够使我们直接增加对自然的了解。

2.哲理的领悟——聆听自然可能使我们直接或间接地获得哲理的领悟。(只是可能获得;是否真的获得,还要看聆听者自身的态度与领悟力。你可进而提出要有与天地共鸣的敏感,耳中要有一颗善思的心。)

3.美感的获得——聆听自然能够使我们获得美的享受。

4.生命的怡养——聆听自然能够使我们获得身心的安宁和休息。(远离尘嚣,避开尘俗的喧嚷。)

这就形成了若干的分论点。文章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了。当然,上述几个方面,不必面面俱到,你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来作为中心,用叙述、描写或阐述等手段表现出来即可。

第四,分析行动的原则或策略:怎么“听”才是对的?

通常地,这个步骤被描述为“怎么办”。传统的说法是:一篇议论文,提出问题,定性对象,这叫做“是什么”;分析问题,找出原因,这叫做“为什么”;解决问题,提出方案,这叫做“怎么办”。

“为什么”是议论文必须回答的问题。至于“怎么办”这个问题,在相当数量的议论文中不必回答,至少不必详尽回答。例如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你必须阐明为什么我们要诚信,但不必就怎样才能做到诚信,说出个一二三四来。要诚信,就是要诚实守信嘛,老老实实、不负约定就行了嘛,还能怎么着?

不过,这不意味着我们不用思考“怎么办”或“怎么做才是对的”这个问题了。思考这个问题,很多时候是有价值的。还是让我们以“听”这个作文题为例来说明。

现在请你思考:怎么听才是对的?

“怎么听才是对的”?这一问题的提出,也就暗示着:并非所有的“听”都是正确的。这一点你不难明白。例如,唯别人的意见是听,不动脑子糊里糊涂听信别人,根据狭隘的自我感觉去听他人的意见,都是愚蠢的,是错误的“听”。

认识到有的“听”是错误的,反过来就能够让我们认识到怎样的“听”是正确的。下面我来简单地分析一下:

1.不能唯别人的意见是听——可以得出的结论:“听”必须有主见,有抉择,以我为主。

2.不能不动脑子听信别人——可以得出的结论:“听”必须有思考,有理性,有辨别。

3.不能根据狭隘的自我感觉去听他人的意见——可以得出的结论:“听”必须有胸襟,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听”必须用客观事实验证。

这样,“怎么听才是对的”这个问题就被解决了。实际上,这个步骤,同时也起到了扩展论点、拓深文意的作用。到这一步,你的思考差不多已经成熟了。

第五,骂题式的反向思维:能够不“听”吗?

反向思维是一种否定式思维。但并不是把话题一棍子打死。语文的命题多是经验性命题,这种命题并不是非白即黑,它是有弹性的。这就像白骨精,它是多变的。白骨精一会儿是少女,一会儿是老妇,一会儿是老头;孙悟空打它之前,它是固体,一棒下去,它又成了气体,变成一股青烟飞走了。语文的经验性命题,有时候就像白骨精。“成功是成功之母”,也是对的啊,有些自卑的人,由于受到某次偶然的成功的刺激,越来越兴奋,越来越自信,于是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更大的成功,这说明“成功是成功之母”也是对的嘛。

经验性命题是诉诸经验,而不是诉诸严格的逻辑。这为骂题式的反向思维提供了空间。但一旦我们准备骂题,就得慎之又慎。孙悟空是反对白骨精的,白骨精是个命题,孙悟空准备骂题。孙悟空那么厉害,他也性急,主观上是想把白骨精一棍子打死的,但是你知道的,他一共打了三棒。

所以你要仔细研究打死白骨精的棍法,要研究如何去骂题。不要奢望一下子就把话题颠覆。颠覆是要讲方法的。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非得要“听”呢?能够不“听”吗?

这个时候,特别要注意,别一棍子打死!你绝不能说:我们就是不要听,就是要闭目塞听,最好耳朵里再塞上一个耳塞,万事不扰心,多爽!如果你这么说,说明你不是过于愚蠢,就是过于偏激。别里科夫先生的耳朵不是塞上了吗?他因此就万事不扰心了吗?别里科夫把自己装进套子闭目塞听,但这种不“听”能够否定“听”的意义和价值了吗?别里科夫作为希腊文教师,他学习希腊文的时候难道不需要“听”吗?把自己的耳朵塞起来,只能避免“听”的发生,但不能消解“听”的价值。

让我们再次回到刚才的问题:为什么我们非得要“听”呢?能够不“听”吗?

是的,并非我们总是非“听”不可。例如流言蜚语,例如说三道四,例如机器的噪音,例如政客的叫嚷,例如专家的扯淡,例如走狗的狂吠。但这些只能证明“听”与“不听”的选择性,而不能证明“听”是无意义的,比方说,我对大家精辟而富于温情的劝诫,那可是不能不“听”的啊。

这就迫使你进一步思考。如果你继续思考下去,则可能想到下面三点。孙悟空打了三棒,这三点也算是三棒。这三棒能够较为有力地证明:“听”是有局限的。请注意——我们不是说“听”一定就是错误的;我们只是说:你们不要以为“听”多么的了不得,我们不能止步于“听”,应该超越“听”。如此而已。

1.就客观事实而言

任何创造,都不是“听”来的。人类中所有的先行者、先知先觉者,都有对“听”的拒绝。

2.就一般事理而言

(1)“听”到的信息未必可靠和真实,言语具有欺骗性,不代表真确的事实,所以不能过于信赖“听”。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

(2)“听”是被动的接受,更重要的是自我的主动判断,即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仅仅被动地“听”,就是被别人牵着鼻子。

3.就“听”自身的局限性而言

(1)“听”只是接受信息的众多方式之一,是不充分的;而且,不正确的“听”,反而干扰正确的思维和判断(“走你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即属此例)。

(2)即使是真确的知识,单有“听”也是无法充分掌握、消化和内化的。止步于“听”的学习不是正确的学习,实践才是知识和真理的标准。

(3)即使是正确的意见,是否真的被“听”了,不能用“听”来证明,而要用行动和效果来验证。

推荐访问:作文 范本 题目 材料作文题目和范本【通用6篇】 材料作文题目和范文【通用6篇】 材料作文题目和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