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成语第1.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学而篇》)释: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从来没有这种人。2.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很少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成语7篇,供大家参考。
论语成语 第1篇
1. 犯上作乱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学而篇》)
释: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从来没有这种人。
2. 巧言令色
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
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很少有仁德的。
3. 言而有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篇》)
释: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守信。
4. 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
释:三十岁时能确立自己立足的事业,四十岁时,对很多事情不再迷惘、困惑;
五十岁时,知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生命运。
5. 知之为知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释: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 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篇》)
释:这种事情也能够忍受的话,还有不能忍的事吗?
7. 既往不咎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篇》)
释:已经做的事不便再解释,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劝解,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
8. 尽善尽美
尽善矣,又尽美也。(《八佾篇》)
释:美极,而且好极。
9. 见贤思齐
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篇》)
释:看见贤人,便应该想着向他看齐;
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10. 文质彬彬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篇》)
释:文采与做人的本质,相匹配,这才是君子。
11. 敬而远之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篇》)
释:以敬拜的态度对待鬼神,但保持应有的距离,这可以说是聪明的做法。
12. 举一反三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篇》)
释: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
13. 暴虎冯河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述而篇》)
释:只知道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不懂得以智取胜,这样死都不知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14 . 三月不知肉味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篇》)
释: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曲,回味无穷,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
15. 乐在其中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篇》)
释: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臂做枕头,其中自有乐趣。
16. 择善而从
多闻,择善而从。(《述而篇》)
释: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7.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篇》)
释:读书人不能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肩负重任,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难道使命不沉重吗?到死方休,难道遥远吗?
18. 空空如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子罕篇》)
释:有一个下等人问我种庄稼之事,我对此就一无所知。
19. 循循善诱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篇》)
释:老师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我们,用广博的知识来充实我,用一定的礼仪来约束规范我的行为,使我不想跟他学习都不可能。
20. 后生可畏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篇》)
释:少年人是最可敬畏的,怎知他将来比不上我们现在的人呢?
21.升堂入室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先进篇》)
释:子由学问已经不错,只是还不够精深罢。
22.过犹不及
子曰:过犹不及。(《先进篇》)
释:孔子说:事情要恰到好处,做过分,效果甚至还不如做得不够。
23.四海之内皆兄弟
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篇》)
释: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担心没有好兄弟呢?
24.成人之美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篇》)
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25.察言观色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颜渊篇》)
释:怎样才是达呢?品行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脸色,替下边的人着想。
26.言必信,行必果
言必信,行必果。(《子路篇》)
释:言语一定要诚信,行为一定要果断。
27.怨天尤人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宪问篇》)
释: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解很高深的道理。
28.一以贯之
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篇》)
释:不对的,我对此从来就是持否定态度。
29.杀身成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
释:志士仁人,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只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3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篇》)
释:孔子说:“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困惑于眼前的忧患。”
31.言不及义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卫灵公篇》)
释:同大家整天在一块,说没有道理的话,只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32.因人废言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篇》)
释:君子不因为说得好便奖赏他,不因为他犯过错而废弃他正确的话。
33.当仁不让
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篇》)
释:对待仁德的问题,就是面对老师,也不同他迁就。
34.性相近,习相远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篇》)
释:人的性情原本相差无几,因为后天的学习,便产生巨大的差距。
35.杀鸡焉用宰牛刀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阳货篇》)
释:孔子微微笑着,说道:“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大材小用。
36.色厉内荏
色厉而内荏,譬如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阳货篇》)
释:表面严厉,内心怯懦,若用坏人作比喻,就像个挖洞跳墙的小偷罢!
37.道听途说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阳货篇》)
释:听到路边传言就添油加醋四处传播,这种行为是道德品质中厌弃的恶习。
38.患得患失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阳货篇》)
释:当他没有得到的时候,生怕得不着。已经得着,又怕失去。
39.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篇》)
释: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40.学而优则仕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篇》)
释:做官,有余力便去学习;
学习,有余力便去做官。
论语成语 第2篇
1、 不耻下问 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 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 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 从心所欲 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 当仁不让 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
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 恶衣恶食 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 发愤忘食 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
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 犯上作乱 犯上:触犯长上;
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 割鸡焉用牛刀 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1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12、 好行小惠 惠:同“慧”,聪明。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13、 后生可畏 后生;
年轻人,后辈;
畏:这里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14、 诲人不倦 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 惠而不费 惠:施惠,给人以好处;
费,耗费。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
16、 家喻户晓 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17、 见义勇为 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18、 举一反三 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9、 理屈词穷 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20、 鸣鼓而攻之 比喻宣布罪状,加以声讨。《论语·先进》:“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可鸣鼓而攻之可也。’”
21、 内省不疚 省:省察,反省;
疚;
因歉疚而内心不安。自己反省没有内心感到惭愧不安的事。《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2、 能近取譬 譬:打比方。能够就近那自己比方别人。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要替别人设身处地地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23、 年富力强 年富:往后的年岁还多,指年轻力壮。《论语·子罕》:“后生可畏”。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24、 匹夫不可夺志 匹夫: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百姓不可能被迫改变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5、 轻裘肥马 裘:皮袄。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骏马。《论语·雍也》:“赤(公西华)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来就用“轻裘肥马”形容生活豪华。
26、 三复斯言 三复:多次反复;
斯言:这句话。反反复复地体会这句话。语本《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
27、 杀身成仁 仁: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语本《论语·卫灵公》“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为了成全或成就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现指牺牲生命,以维护正义生命。
28、 善贾而沽 贾:同“价”。等好的价出卖。《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也用来比喻怀才未遇,等待有赏识他的人才肯效劳出力,或得到高职位才出来做官。
29、 手足无措 措:安放。手脚都不知道该放在哪儿好了。形容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30、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四体:四肢;
勤:劳动。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论语·微子》记载:有一次子路跟随孔丘出外,途中子路落在后面找不到孔子了,正好遇上一位锄草的老大爷。子路问他说:“子见夫子乎”那老大爷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后泛用以形容脱离劳动,脱离劳动人民。
31、 驷不及舌 意思是言已出口,驷马也追不及。指说话应当慎重。《论语·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32、 温故知新 温:温习;
故;
旧的。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现在有时比喻吸取历史经验,给认识当前情况提供参考。
33、 文质彬彬 文:文采;
质:实质;
彬彬:指文和质配合得很好。形容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4、 血气方刚 血气:精力;
方:正在。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35、 循序渐进 循:依照,沿着。依照次序逐步地向前。《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
此但自言其反自修,循序渐进耳。”
36、 循循善诱 循循:有次序的样子;
诱:引导。《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后来泛用以表示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
37、 言必有中 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得正确。《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那)
38、 言不及义 及:涉及;
义,这里指正经事情。说话一点也不涉及正经的道理。《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39、 一言以蔽之 蔽: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语出《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0、 以直报怨 直:正直。以公道来对待自己怨恨的人。《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1、 仁人志士 原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论语·卫灵公》:“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现泛指爱国的愿意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论语成语 第3篇
闻一知十
听到一点就能推知许多。形容聪明过人,善于推理。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汝)弗如也。’”“愈”:胜过、强。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哪一个更强些?”子贡回答:“赐(子贡自称)呀,怎敢和颜回相比?颜回呢,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孔子说:“不如啊,我和你都不如他啊!”
无适无莫
“适”:可以。“莫”:不可。意为无可无不可。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说这样就可以,也没有说那样就不可以,一切要以符合不符合道义为标准。”
无可无不可
语出《论语.微子》:“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孔子把自己和上述7位隐士作对比,他说:“我则与他们不同,没有一定可以的,也没有一定不可以的。”孔子在这里所说的“无可无不可”,并非没有立场、没有原则、没有是非的圆滑世故,而是指自己在对待“出世”和“入世”、进退和去留的问题上,没有成见,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后人对“无可无不可”的运用,有时也指对事情没有一定的主见,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
无所不至
“至”:到。没有到不了的地方。多用于形容坏人到处干坏事,或什么坏事都敢干。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鄙夫”:没有真才实学,见识短浅的人。孔子说:“一个鄙夫,难道能与他一起事奉君王吗?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掉。假若只是忧虑失去职位,那他就会什么坏事都敢干呀!”
无所用心
不动脑筋,什么事情都不关心。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博”:早已失传的六博,中国古代的棋艺。“弈”:围棋。“已”:闲着无事。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不动脑子、不干事的人,是很难成才的呀!不是有博和奕这样的游戏吗?玩玩愽奕,也比闲着混日子好得多。”
无为而治
专指圣王知人善任,自己不亲劳于事,立身正己,以德化民,从而使天下得以治理。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与道家主张顺其自然的“无为而治”是有区别的。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南面”:指天子之位。孔子说:“自己从容安静而使天下得以治理的,应该是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谦恭而端正地坐在天子之位就是了。”历史记载,舜是非常善于识人用人的古代圣王,禹和皋陶等都是他任用的著名贤臣。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述舜有贤臣22人,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正因为如此,舜才能“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新序.杂事三》)人们也把儒家主张的无为而治称之为“垂拱而治”。
恶紫夺朱
“朱”:红色,古时的正色,代表正统。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比喻邪恶胜过正义,或异端冒充真理。语出《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家邦者。’”春秋时期,诸侯们以穿紫色衣服取代了正统的朱色,郑国靡靡之音(孔子曾说“郑声淫”)的流行取代了高雅音乐,伶牙俐齿之人也时兴起来。孔子说:“我厌恶紫色夺去了朱色的光彩,厌恶郑国的淫声扰乱了高雅音乐,厌恶伶牙俐齿之人拨弄是非,倾覆败亡其国家。”
栖栖遑遑
“栖栖”:忙碌不安的样子。“遑遑”:匆忙奔波的样子。形容忙忙碌碌,奔波不安。语出《论语.宪问》:“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微生亩其人不详,他直呼孔子之名,可见是个世外高人。“佞”:善辨之人。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呀!你为什么如此忙忙碌碌呢?不就是为了显弄你的善辩之才吗?”孔子说:“我何敢显弄自己的口才,(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实在是我‘固执’的毛病啊!”唐玄宗在“经鲁祭孔子而叹之”的诗中,有“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的佳句,便是由此而来。班固在《答宾戏》中说:“圣哲之治,栖栖遑遑。”
先难后获
“难”:指劳苦。先经过劳苦而后有收获。意为不能坐享其成。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成语 第4篇
1、(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
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2、(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出处)《论语·子路》:“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3、(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4、(斗筲之器)比喻气量狭窄的人。(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5、(言必有中)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6、(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7、(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8、(有教无类)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9、(无可无不可)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出处)《论语·微子》:“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10、(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1、(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13、(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4、(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15、(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出处)《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6、(饱食终日)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17、(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18、(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9、(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20、(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1、(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2、(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惠而不费)惠:给人好处;
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出处)《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24、(能近取譬)譬:打比方。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出处)《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5、(欲速不达)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6、(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7、(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28、(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出处)《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9、(以德报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0、(恶衣恶食)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出处)《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出处):《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2、(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33、(年富力强)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34、(富贵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出处)《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5、(色厉内荏)色:神色,样子;
厉:凶猛;
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36、(既往不咎)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出处)《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37、(道听途说)道:道路;
途:路途。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38、(言不及义)及:涉及;
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出处)《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39、(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0、(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41、(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
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42、(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同“见危授命”。(出处)《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43、(学而优则仕)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44、(后生可畏)后生:青年人,后辈;
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45、(敬而远之)敬:尊重;
远:不接近;
之:代词,指对象。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46、(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7、(中道而废)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48、(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49、(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0、(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51、(温故知新)温:温习;
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2、(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3、(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4、(文质彬彬)文,文采;
质,实质;
彬彬:指文和质配合得很好。形容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5、(割鸡焉用牛刀)也做“杀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论语成语 第5篇
1、教育方面
孔子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建立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教育理念,其教学模式仍生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关于教育方面的成语也一直在我们的语言中津津乐道。如:
【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2、为政方面
孔子根据政治的需要,提倡道德政治,即“为政以德”的主张。他认为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事是极其重要的。如:
【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3、修养方面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核心。以“仁”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是孔子一贯倡导的行为准则,是儒家学说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华民族道德的主体,是人们遵循的普遍运用的行为准则。成语有:
【见贤思齐】
【出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释义>见到好人就想学得跟他一样。
【择善而从】
【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
<释义>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三省吾身】
【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释义>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当仁不让】
【出处】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释义>原意是为了仁,不谦让。现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
【杀身成仁】
【出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释义>原指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后泛指牺牲自己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
【文质彬彬】
【出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释义>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
4、处事方面
孔子理想的人生是将道德修养与“济世”结合起来。孔子的人生观为他的后代的儒学所继承,以此逐渐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事原则和“内圣外王”的理想的人格模式。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要遵循道德原则,还体现在处事要符合道德标准。如:
【成人之美】
【出处】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释义>原意是勉励并帮助别人做好事。后用以表示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的意思。
【既往不咎】
【出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释义>对以往的错误、罪行不再责备、处分。
【过犹不及】
【出处】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释义>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三思而行】
【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长》
<释义>反复考虑后再做。
【无所用心】
【出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释义>没有开动脑筋。比喻对什么事都不关心。
【察言观色】
【出处】“察言而观色。”《颜渊》
<释义>琢磨、观察别人言语、脸色来揣测其心思以便相机行事。
5、感悟方面
孔子认为天与人的生命及其意义是密切相关的,人应当像天那样对待生命,对待一切事物做到“天人合一”,提倡进行“仁、义、礼、智、信”诸道德境界的修炼和陶冶。《论语》的一些阐述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及追求的境界,表现为:
【后生可畏】
【出处】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
<释义>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
【富贵浮云】
【出处】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释义>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乐以忘忧】
【出处】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释义>快乐得忘了忧愁。
【不亦乐乎】
【出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
<释义>不也是很快乐吗?原指心里很高兴。现形容状态、动作等达到极端、非常的程度。
【望而生畏】
【出处】“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尧曰》
<释义>看到了就害怕。
论语成语 第6篇
儒家经典《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由于孔丘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也”(《子罕》),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所有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都选取了《论语》的部分章节作为课文。《论语》的“成语率”特别高,笔者从《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修订版)中集齐所有来自《论语》的成语,以飨大家。熟练地掌握以下成语有助于学生对《论语》深刻性的了解:
1、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当仁不让: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
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
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犯上作乱:犯上,触犯长上;
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割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聪明。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13、后生可畏:后生,年轻人,后辈;
畏,这里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14、诲人不倦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惠而不费:惠,施惠,给人以好处;
费,耗费。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
16、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17、见义勇为: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18、举一反三: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9、理屈词穷: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20、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加以声讨。《论语·先进》:“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可鸣鼓而攻之可也。’”
21、内省不疚:省,省察,反省;
疚,因歉疚而内心不安。自己反省没有内心感到惭愧不安的事。《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2、能近取譬:能够就近那自己比方别人。譬,打比方。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要替别人设身处地地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23、年富力强:年富,往后的年岁还多,指年轻力壮。《论语·子罕》:“后生可畏”。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24、匹夫不可夺志:匹夫,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百姓不可能被迫改变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5、轻裘肥马:裘,皮袄。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骏马。《论语·雍也》:“赤(公西华)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来就用“轻裘肥马”形容生活豪华。
26、三复斯言:三复,多次反复;
斯言,这句话。反反复复地体会这句话。语本《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
27、杀身成仁:仁,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语本《论语·卫灵公》:“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为了成全或成就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现指牺牲生命,以维护正义生命。
28、善贾而沽:贾,同“价”。等好的价出卖。《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也用来比喻怀才未遇,等待有赏识他的人才肯效劳出力,或得到高职位才出来做官。
29、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都不知道该放在哪儿好了。形容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30、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四肢;
勤,劳动。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论语·微子》记载:有一次子路跟随孔丘出外,途中子路落在后面找不到孔子了,正好遇上一位锄草的老大爷。子路问他说:“子见夫子乎?”那老大爷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后泛用以形容脱离劳动,脱离劳动人民。
31、驷不及舌:意思是言已出口,驷马也追不及。指说话应当慎重。《论语·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32、温故知新:温,温习;
故,旧的。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现在有时比喻吸取历史经验,给认识当前情况提供参考。
33、文质彬彬:文,文采;
质,实质;
彬彬:指文和质配合得很好。形容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4、血气方刚:血气,精力;
方,正在。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35、循序渐进:循,依照,沿着。依照次序逐步地向前。《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
此但自言其反自修,循序渐进耳。”
36、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
诱,引导。《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后来泛用以表示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
37、言必有中: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得正确。《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那)
38、言不及义:及,涉及;
义,这里指正经事情。说话一点也不涉及正经的道理。《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39、一言以蔽之:蔽,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语出《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0、以直报怨:直,正直。以公道来对待自己怨恨的人。《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1、仁人志士:原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论语·卫灵公》:“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现泛指爱国的愿意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论语成语 第7篇
1. 犯上作乱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学而篇》)
释: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从来没有这种人。
2. 巧言令色
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
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很少有仁德的。
3. 言而有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篇》)
释: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守信。
4. 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
释:三十岁时能确立自己立足的事业,四十岁时,对很多事情不再迷惘、困惑;
五十岁时,知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生命运。
5. 知之为知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释: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 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篇》)
释:这种事情也能够忍受的话,还有不能忍的事吗?
7. 既往不咎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篇》)
释:已经做的事不便再解释,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劝解,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
8. 尽善尽美
尽善矣,又尽美也。(《八佾篇》)
释:美极,而且好极。
9. 见贤思齐
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篇》)
释:看见贤人,便应该想着向他看齐;
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10. 文质彬彬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篇》)
释:文采与做人的本质,相匹配,这才是君子。
11. 敬而远之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篇》)
释:以敬拜的态度对待鬼神,但保持应有的距离,这可以说是聪明的做法。
12. 举一反三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篇》)
释: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
13. 暴虎冯河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述而篇》)
释:只知道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不懂得以智取胜,这样死都不知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14 . 三月不知肉味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篇》)
释: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曲,回味无穷,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
15. 乐在其中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篇》)
释: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臂做枕头,其中自有乐趣。
16. 择善而从
多闻,择善而从。(《述而篇》)
释: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7.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篇》)
释:读书人不能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肩负重任,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难道使命不沉重吗?到死方休,难道遥远吗?
18. 空空如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子罕篇》)
释:有一个下等人问我种庄稼之事,我对此就一无所知。
19. 循循善诱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篇》)
释:老师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我们,用广博的知识来充实我,用一定的礼仪来约束规范我的行为,使我不想跟他学习都不可能。
20. 后生可畏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篇》)
释:少年人是最可敬畏的,怎知他将来比不上我们现在的人呢?
21.升堂入室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先进篇》)
释:子由学问已经不错,只是还不够精深罢。
22.过犹不及
子曰:过犹不及。(《先进篇》)
释:孔子说:事情要恰到好处,做过分,效果甚至还不如做得不够。
23.四海之内皆兄弟
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篇》)
释: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担心没有好兄弟呢?
24.成人之美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篇》)
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25.察言观色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颜渊篇》)
释:怎样才是达呢?品行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脸色,替下边的人着想。
26.言必信,行必果
言必信,行必果。(《子路篇》)
释:言语一定要诚信,行为一定要果断。
27.怨天尤人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宪问篇》)
释: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解很高深的道理。
28.一以贯之
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篇》)
释:不对的,我对此从来就是持否定态度。
29.杀身成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
释:志士仁人,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只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3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篇》)
释:孔子说:“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困惑于眼前的忧患。”
31.言不及义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卫灵公篇》)
释:同大家整天在一块,说没有道理的话,只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32.因人废言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篇》)
释:君子不因为说得好便奖赏他,不因为他犯过错而废弃他正确的话。
33.当仁不让
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篇》)
释:对待仁德的问题,就是面对老师,也不同他迁就。
34.性相近,习相远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篇》)
释:人的性情原本相差无几,因为后天的学习,便产生巨大的差距。
35.杀鸡焉用宰牛刀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阳货篇》)
释:孔子微微笑着,说道:“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大材小用。
36.色厉内荏
色厉而内荏,譬如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阳货篇》)
释:表面严厉,内心怯懦,若用坏人作比喻,就像个挖洞跳墙的小偷罢!
37.道听途说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阳货篇》)
释:听到路边传言就添油加醋四处传播,这种行为是道德品质中厌弃的恶习。
38.患得患失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阳货篇》)
释:当他没有得到的时候,生怕得不着。已经得着,又怕失去。
39.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篇》)
释: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40.学而优则仕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篇》)
释:做官,有余力便去学习;
学习,有余力便去做官。
推荐访问:论语 成语 论语成语7篇 论语成语(通用7篇) 论语成语大全5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