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畅运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事迹材料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年度小学数学论文24篇(完整)

时间:2023-07-23 16:10:02 来源:网友投稿

小学数学论文第1篇摘要:《数学课程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论文24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论文24篇

小学数学论文 第1篇

摘要:

《数学课程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
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具有数学学习的好习惯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

倾听与阅读  思考与合作  发现与应用  整理与构建

一、 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和认真阅读课本的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学生的求知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专心倾听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而兴趣也是专心倾听的根本。因此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把枯燥乏味的单纯的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教师上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力求语言生动有趣,条理分明,使课堂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乐意听。学生比较容易做到专心倾听老师的语言,但是一旦指名发言或小组员讨论发言时,大部分同学又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未能做到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我常常利用学生喜欢表现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都来做小老师,对发言的同学作一个评价,如:说一说你认为发言的同学说得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给他什么建议等等。很多时候,都是由于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够做到坚持专心倾听,并在专心听讲的基础上,让学生能更快更牢的掌握课堂知识,让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也得到更大的提高。

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源泉。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良好的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阅读教材中,通过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规律的思维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的好习惯,会在多方面体现到其弊端:如做练习时不会审题、,读题目时只读一半,不会分析问题、不能理解概括题意,导致不能正确完整地解决他完全有能力解决的题目。如:我记得在一次测验中,其中一题目为:请在下面的方格纸中画一个直角,再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对于后面一个问题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未能完成,原因在于没把题目读完。对于解决问题的题目,大多数同学只读一遍,更有甚者只看数字或个别词语做题,不作深入思考,而是凭着感觉做。如:在解决问题的题目中,看两个数字相加超过一百肯定不对,一定用减法做了,因为1-3册只学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又如:在求两数相差的题目时,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减法。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低年级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主观意识差,在课堂上容易跟随大流,别人说什么,他也跟着说什么,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创设思考的情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学生时,要多方考虑,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让优生多发言,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题目,多把机会留给一些稍微差的弱势群体来回答,及时鼓励他们,只要他们答对或答对一点,都给予及时的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动脑筋的欲望。学生的潜能是个不竭的宝藏,你对他有多大的信心,他们就能给你多大的惊喜。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助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并发创新的火花。如:我在教学《统计》时,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路口视频,让学生统计在一分中之内过往的车辆有几辆货车、几辆面包车、几辆小汽车,几辆公共汽车,一遍放完后,很多他同学都说:“老师,太快了,再来一次。”我不吭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再播放了一次,播完了以后,同学们还是来不及记录。然后我问学生:为什么看了两次都为未能记录下来呢?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有没有办法能又快又准确的记录下来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很快就想到了分工合作,有的组员记录面包车、有的记录货车、有的记录小汽车、有的记录公共汽车,1分钟视频播完后,各个小组都有了统计结果。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明白了一个人的量力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从而使合作成为学生的一种需求。

三、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好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并把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思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实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和实践数学的兴趣。如:我在教学《观察物体》中“镜面对称”的内容时,先让同学都去照一下镜子,然后在小组立交流:人在镜子里的特点,镜子内外人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有没有变化,学生通过活动和交流能总结出:照镜子时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四、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好习惯。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的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如:我在教完“5的口诀”时,给学生出了很有兴趣的一道题,我问:你知道罗老师今年几岁吗?猜出来有奖品哟!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然后出示一幅有规律排列的糖果图,横排7颗,有5排我接着说:“罗老师的年龄数隐藏在这幅糖果图里,看谁能很快数出一共有多少颗糖果的办法。”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把7看成6,就有5个6,再加上5就是35;
有的说:我先看成5个5,再加2个5———————。就这样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整理与内化。

虽然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学习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扎根、结果。

小学数学论文 第2篇

通过活动,学生可以发现什么?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多大帮助,即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首先要想到活动的目的,明确学生通过活动能够达到什么效果。如果活动进行后学生收获甚少或一无所获,那么,这样的活动不如不要。如:导入部分的观看动画,目的通常有两个: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为新知的学习设下疑问。如果动画内容,学生兴趣不大,产生问题的效果不佳,那么这个活动的设置就显得意义不大。再比如:小组合作交流,目的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问题,找出不足,共同寻求解决办法,如果安排一个大家几乎都能掌握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交流,结果肯定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既浪费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又不能产生良好效益,得不偿失。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之前必须精心思考,充分结合学生水平、兴趣等多方因素,让学生都能乐于参与,从中受益

小学数学论文 第3篇

一、小学数学教学特征

1.直观教学是现代小学主要采取的方式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不懂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采取直观表达的方式,例如画图、教学模型、熟悉的例子。小学生先对事物有一个感性认识,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

2.反复教学是数学教学必经之路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思维比较简单,对于枯燥乏味的数学理论,小学生很难理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一点一点灌输,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慢慢地渗透,学生才不会有挫败感,对数学有信心。循序渐进是学习数学知识的最佳捷径,对学生以后打好基础有很大的意义。3.游戏教学是数学教学一种很好的辅助手段孩子的天性爱玩,在玩的过程中学习会事半功倍。比如在教孩子加减法时,我们可以借助水果、椅子等,让学生自己进行游戏,让孩子体会数学的乐趣。但是游戏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不能为了玩而开展游戏,做游戏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所以在小学,老师经常会为了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这是教师传播知识和学生吸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二、游戏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1.吸引注意力,增加控制力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很短,有研究报道:一年级至四年级的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平均为15分钟左右,五、六年级的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平均为20分钟左右。也就是说,小学生上课集中注意力时间平均达不到半节课,再加上数学枯燥乏味,学生对刻板的公式、定义和数学题兴趣不浓,上课更容易走神。如果在教学课程中加入游戏活动,让学生互动起来,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起来。此外,小学生的自我控制力差,很容易被学习之外的事物吸引,上课三心二意。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灵活多变的游戏,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参与到游戏中,消除对学习的反感,认为学习就是游戏,激发学习乐趣,注意力就会长期稳定地集中到学习知识中去。比如,在进行图形面积计算时,要学生自己动手按照尺寸画出图形,自己剪切图形,学习想办法计算图形面积,学生就会很乐意做这些事情。

2.教学过程中加入游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学多少数学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用,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合理的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数学游戏可以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数学意识。生活中有很多我们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比如购物价格、找零、饮料体积、食品重量等,游戏中要加入生活性的环节,让学生模拟生活场景,一边游戏、一边生活、一边学习。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都能参与到游戏中来,在游戏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生活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到生活中时常渗透着数学的影子,数学是很有用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3.教学过程中加入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生对新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此时正是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时,对同一问题会产生多种解决方法,甚至会得到让老师意想不到的答案。比如:学生在用同样的积木堆积房子时,有的堆成平顶的,有的堆成尖顶的;
有的用正方形积木多,有的用长方形积木多,有的用圆柱形积木多;
有的是下面桥梁式的,有的是堆起来的,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但都很成功,这就是学生创造力的完美体现。

4.教学中加入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教学游戏时,老师会有意识地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形式进行。小组内的每名成员都会动手操作,这就需要成员之间的合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在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意见分歧,成员之间要进行沟通和宽容,培养了学生的忍让意识。同时,小组和小组之间也可能进行合作工程完成一个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充分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分工合作的意识,提升了学生的情商教育。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时,科学合理地加入游戏教学,将学习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不仅是应试教育,更是素质教育。不只是数学教学,其他学科也会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的抽象性,老师要合理地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

小学数学论文 第4篇

一、用游戏引入新知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否成功,关系到学生兴趣的激发与教学的成败。一个新颖而巧妙的导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新知学习上,使学生更专注于新知学习,更主动、更积极,这样自然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游戏的方式引入新知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引向具体的教学内容,并让学生展开快乐而主动的学习,这正是有效导入、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判断数字能否被3整除的游戏引入新知。这个游戏可以在学生之间展开,也可以在师生之间展开。随着游戏的深入,数字变得越来越大,而学生判断起来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多,需要进行大量计算才能判断出来,而且由于繁重的计算,学生的判断结果还不一定准确。用游戏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此时教师再相机引入,告诉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掌握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简便算法。这样自然就可以将学生的思维集中于新知学习上,从而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

二、用游戏展开计算训练,提高学生计算水平

计算是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计算能力是最基本的数学技能,但反复训练会让学生失去兴趣,严重影响学生的参与热情。为此在学生掌握基本算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趣味游戏活动,如抢答赛,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从各小组中随机选取几个学生,在小组间展开激烈的计算抢答赛。这样学生不仅会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而且各小组为了取得胜利,自然会发挥小组的优势,在小组内展开积极的互助式学习,一些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会积极地帮助“差生”,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算法,提高计算的准确率。这正是传统枯燥而机械的计算题目训练所难以取得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设计一些智力闯关游戏,而一道道关卡正是一道道数学计算题,要想闯关成功就需要准确计算结果。这样既可以在学校的微机室展开,又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在家中自由展开,从而真正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打破课堂教学界限。实践证明,这样的游戏复习训练活动更具趣味性,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更有利于学生计算水平的提高。

三、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作业,提高学生数学水平

作业是课堂教学有效补充与延伸,是升华学生认知的重要手段。但在以往的教学中作业往往是机械地完成教材上的训练题目,作业形式单一,而且作业量大,这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是一种负担,学生只是在消极地完成,抄袭现象严重。不仅没有取得作业应发挥的巩固与提升功效,相反还将学生求知的火焰湮没在繁重的作业中。通过玩游戏的方式完成作业,这样的作业更具灵活性,更符合学生的天性,尤其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完成的积极性更高,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完成作业,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在学完认识时间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制钟表,可以在表盘上画出时间,也可以在表盘下写出时间,然后同桌互换完成。这样的作业更富有趣味性,集活动与娱乐于一体,更能激起学生完成的激情,从而实现了学生独立而自主地完成。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了解,更利于学生综合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设计开放式的数学游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成功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对开放的数学游戏,即教师对游戏活动不做过多限制,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致的范围,引导学生展开充分想象,展现自己的个性,围绕着教师所提供的数学素材在各小组之间展开自由而开放的数学游戏活动。如教师让学生制作一些数字卡片,就此展开游戏。开放的活动给予了学生无限想象的空间,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展现,学生所设计出来的游戏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如有的小组开展比较大小的游戏,每人一张卡片,代表一个数字,随机走出两名学生,持大数的学生出一道计算题考持小数的学生;
组合成最大与最小的两位数、三位数等,公约数、公倍数等基本的数学知识点都用到了,我们不得不为学生的表现喝彩。这样的游戏活动将学生所学过的数学知识串联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

小学数学论文 第5篇

得出余数应该是0.2而不是2,在竖式上的余数2表示2个十分之一,即每次除后的余数数位与商的数位一致。

再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下图)。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

看过了,可能会明白;

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1/4、9/25、17/40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

若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一样跟着教师转,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学生猜想:

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

马上有学生反驳:“1/3、1/7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

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进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

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

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学完“用字母表示数”后,随意取出一本书,问它有多少页?学生们起先一愣,有的摇头,有的茫然,过了一会儿恍然大悟:“这本书有X页。”“有a页。”“有b页。”……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再如:红梅公园的门票每张10元,50张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8元,我们班一共有45人,该如何购票?学生们通过思考、计算,得出了多种解法:4510=450(元),508=400(元),508-58=360(元),508-510=350(元),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

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小学数学论文 第6篇

一、改变职前老师对数学教学的看法

数学老师做数学教育教学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正确的数学教育看法。数学是一门技术,是生活和学习的工具,教师拥有了数学这一门技术,才能走上传授数学知识的工作岗位。依靠准确的教育看法和他在教学实习中的效果,老师的数学教学水平才能得到提升。数学是来自于生活的,有助于培养发散思维,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学科基础。可是教师所认为的“数学是学生考试的内容,是十分缜密的系统”的绝对数学观还没有得到正确转换。

二、更新小学教育手段

学校对小学数学教师的培养往往是借助小学教育专业的相应课程来完成,可是有些数学类基础内容,大多数还是传授数学教育理论与技能知识。然而,用讲解的数学方式并没有改变学生的教学观,所以我们要努力更新小学教育专业数学类有关课程的教育手段。如“小学数学教学论”,这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旨在培养就职前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教育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这门课会对就职前小学教师的教育看法有着深远持久的意义,我们一直不懈地寻找教学手段。

三、加大探究小学数学的知识和内容

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提升与小学数学内容知识的认真学习和不懈探究是分不开的。简洁明了的小学数学内容后面往往有着典型的数学教育思想和方法原理。我们知道,数的组成中包含着简单的函数思想。例如,数式计算包含着近似代数的基本思想,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中蕴含着微积分中的极限思想,数的运算蕴含着近似代数的映射内容,数的整除包含着初等数学的理论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只有认真传授小学数学内容,才能真正将教育落实下去,才能把持住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这样才能生动解答出小学生针对课本知识提出的有趣问题。还有对小学数学内容的不断探索,才能反映和处理现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出现的跟风“情景化”“生活化”,进而引起的“数学化丧失”现象和数学研究指导教学中的“异化”问题。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指引学生对小学数学内容的知识和有关问题进行探究。

小学数学论文 第7篇

暑假开始了,我和爸爸一起去报了游泳班、围棋班和夏令营。

我们先去取了钱,第一次取了3000元。第二次取了20xx元,第三次取了20xx元,问:一共取了多少钱?3000+20xx+2000=7000(元)答:一共取了7000元(条件、关系)。

我们先去了游泳馆,我们先找到训练负责人,我们报了游泳班,花了530元。问:还剩多少钱?7000—530=6470(元)答:还剩6470元(条件、关系)

报夏令营花了20xx元,问:还剩多少钱?6470—20xx=4470(元)答:还剩4470元(条件、关系)。

报围棋训练班花了800元,问:还剩多少钱?4470—800=3670(元)答:还剩3670元(条件、关系)。

暑假生活费1000元也要算上,问:还剩多少钱?3670—1000=2670(元)答:还剩2670元(条件、关系)。

取的7000元就这样只剩下2670元了。哎,钱真不经花啊!

小学数学论文 第8篇

今年,我校推出“三步六环节”的教学模式。三步即:先学;
后教;
当堂训练。六环节即:教师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
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深入思考,合作探究;
拓展延伸,课堂训练;
归纳要点,交流收获。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差别极大。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三步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教师技能大赛中各位教师的先进经验,谈谈我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拙见。

一、自学找疑,相互交流。

这一步要求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教学目的进行学习,这一环节在整个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学生的自学,学生对接受知识就是盲目的,学生在听老师讲课时就分不清重点和难点,没有主次,也就没有针对性,就会陷入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很难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分析研究,可以使学生熟悉教材,发现疑难,对自学时没有弄清弄懂的问题,特别是对概念、定义、公式和列式有哪些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问题与同桌间相互讨论,问题就会在交流中得以解决或略于理解,问题再待老师讲解时就可以得到解决。这样做的好处是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不过学生自学时,一定要要求学生扎扎实实的自学,不可应付差事走过场。这一过程大约要15分钟左右。

二、根据自学,讲解归纳。

这一步要求老师要根据学生自学时提出的问题和交流的情况,逐个讲解,全面指导总结,深入理解,把所讲解的内容进行梳理,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作详细精辟的讲解。如:我在讲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时,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来后,学生马上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二,这一过程大约要10分钟左右。

三、当堂训练,检查练习。

这是检查教学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关键。通过学生练习,可以弄清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让同学们都认识到这一错误,并对犯错误的学生加以指导给予信心上的鼓励。最后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练习,因为只有在学生做作业时,才能更加引起学生的思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积极活跃。所以,学生练习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知识得以巩固的主要途径。这一过程大约要15分钟左右。

另外,课后布置适当的作业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知识的巩固必须要靠练习,但必须具备典型性。老师对作业的评价也相当重要。特别是对于急需鼓励的困难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获得表扬,奖励次数越多,其行为活动的再发性就越高。

总之,教学要根据当地的学生及周围的环境视情况而灵活地应用,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教学模式,但必须吃透教材,扎实备课,因为不同的教材,学生说的内容就不同,说什么?怎么说?在备课的时候,把这方面的内容也要备好,教师就能在课堂训练学生了,深入浅出地指导解答,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课堂上要充分显示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彼此交流,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的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本着新的课程理念,用心专研教材,总能找到适合本班实际的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论文 第9篇

一、构建学生知识模式的渐进方面培养

在学生构建知识模式的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并不是直接将知识传输给学生,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去。”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分析知识的成因及特点,通过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知识模式。学生对某一知识的构建过程,也是学生求简意识得到发展的过程,但学生自己不一定能构建好“最简”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利用一切手段,特别是现代教育手段,帮助学生构建最简单、最科学的模式。要完成这一任务,往往要通过大量的信息整合与多次模式的渐进来完成,数学领域里,不少数学问题都可以有删繁就简,寻求解题的捷径。如加法能用乘法进行简便运算,减法能用除法进行简便运算。

二、在知识归纳总结方面大力培养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处于教学第一线,大量而繁杂的知识需要教师给学生整理、归纳和总结。倘若教师能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一过程中始终贯彻求简原则,对于培养学生的求简意识大有裨益。如用量角器度量角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中心对顶点,O线对一边,它边看度数”;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可统一归纳为用“底面积乘高”求得;
在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中,根据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解决有关去括号和添括号问题,可以归纳为:“括号前面是加号,去掉括号不变号;
加号后面添括号,括号里面不变号;
括号前面是减号,去掉括号要变号;
减号后面添括号,括号里面要变号。”

三、从知识的命名方面培养

对某些知识,经常训练学生给予准确而精练的命名,是培养学生求简意识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就非常简练,给学生以活生生的范例,教师要引导学生加以注意,细心领悟。如角中的“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比例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
分数中的“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等等,另一方面,要启发学生必要时自己给知识命名,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简化知识,合理地利用,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四、从寻求数学问题的解法上刻意求简

数学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教学中要创造人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相长,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数学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这一过程除了逻辑和证明外,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五、发展学生的简缩思维,增强学生的直觉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把数学解题过分地严格化、程序化。学生只能见到一个僵硬的数学外壳,直觉能力的光环被掩盖住了,而把成功归于解题的功劳,对自己的直觉能力反而不重视。学生的内在潜能无法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直觉思维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更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数学教育者的重视与反思。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认识问题,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论文 第10篇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与掌握基础知识的规律,抓住最佳时机,适时引导,发挥教师自身教学优势,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情感转化。

例如,寻找100以内的质数的教学时,针对这一内容数字多、难记、学起来枯燥无味的情况,上课一开始,教师问学生谁能很快说出100以内所有的质数。学生听了很好奇,正当学生头脑中产生疑问,急于要知道其中的奥秘时,这正是教师引导的最佳时机,同学们怀着迫切的心情,跟着老师进入新课学习,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忆“质数”及“数的整除”特征,用筛选法逐类去掉100以内除1和其本身外还能被其他数整除的各类数,剩下的就是100以内的所有质数。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课后不少学生还能根据教师引导的方法自行找出200以内的所有质数。

小学数学论文 第11篇

一、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基本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将游戏活动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游戏活动,抽象枯燥的数字、计算符号变成了形象具体、生动有趣的游戏元素,学生乐于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游戏中,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学习者、探究者,他们的主体地位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另外,有趣的数学游戏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作用,他们会以更加积极的状态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提高了学习效率。正是因为游戏的运用,师生间的互动也越来越多,“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有了明显的改变,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在新信息的注入中、在新模式的引导下变得更加活跃和谐。

二、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由于年龄特点的原因,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获取信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依靠形象、具体的事物。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而这正好是小学生所欠缺的,因此,数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他们需要借助具体的观察和触摸来对事物产生直观的认识,进而对其有深入的理解。将游戏活动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能给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的刺激,能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比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特征时,仅仅依靠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来让他们理解和记忆知识是不太可能的,教师需要借助相应的模型来引导学生总结。大部分学生仅凭课本中给出的定义难以想象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具体形象,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本中的定义来制作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得快、做得好。小学生的好胜心强,都希望在游戏中获胜,因此会积极投入其中。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动手等对新知识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

三、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入游戏环节,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能拉近数学学习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难情绪。在游戏活动中,学生的表现非常积极,从而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中,小学生放下了学习的负担和压力,通过游戏活动自觉地进入到了对未知知识的探索中。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探究,并运用获得的知识来解答游戏中的问题,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奥妙。可以说在游戏化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对数学的认知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可以使学习活动变得生活化

知识来源于生活,且运用于生活,数学也不例外。事实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如行走的路程、购物花费、银行利息等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要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如果教师按照课本中的例题来讲解这些知识,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无味或难以理解,如果将这些知识变得生活化,将它们融入到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中,就能使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比如,在教学“认识货币”这一节知识时,笔者并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各个面值的货币,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而是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以及上下两级面值的十进制关系。具体的游戏内容为:教师准备一些学习用品,请几位学生来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让扮演顾客的学生拿10元钱购买价钱不同和数量不同的学习用品,之后让买卖双方进行角色互换。通过这个游戏活动,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不仅对各个面值的货币有了认识,对不同面值的货币换算有了初步认识,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这种贴近生活的游戏活动,学生更容易接受,学得轻松又愉快,而且他们也懂得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对数学学习有了新的认识。总而言之,将游戏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又能够转变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还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对游戏活动的设计,并恰当地运用到教学环节中,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小学数学论文 第12篇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把教学看作发展学生主动性的积极过程,为促进学生思考而提问,为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而提问。这要求教师的提问要讲究策略,要精心设计问题,在互动中把教学引向深入。

一、以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增强问题的目的性

所提的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必须从问题中明确反映出来;
提问用语必须明确、具体,表达清楚,不可含糊其词,使学生不知所措,不提一些没有任何教学意义的问题。笔者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数学教师课堂问题的每五个问题中,有三个只需要简单地回忆事实性内容,一个是关于课堂管理的,只有一个是要求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在备课时没能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没能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问题设计,而是在课堂上即兴提问。这样的问题往往偏离教学内容的关键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或者仅仅限于较低水平而流于形式,根本无法激起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周期函数是什么?”这个问题提得就很不明确,学生不知道应回答y=sinx,还是回答周期函数的定义。

因此,教师整体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教学内容与目标并设计较高水平的问题成为教师进行有效提问的前提之一。数学教师应在全面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入手,设计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的高水平的提问。例如,学生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等知识的学习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应从整体上视为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由于学生已经学会在转化的思想下运用“割”、“补”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如何运用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方法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种较高水平的提问既能突出重点、难点,更能从方法与过程的角度整体掌握知识,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增强问题的适应性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他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如果某个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都不能问答时,他就会把提问看成是对自己的一种威胁,逐渐产生厌倦心理。反之,所提的问题没有难度,学生不作思考就会答出,那就失去了挑战性,降低了数学学习的魅力。

因此,教师要善于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问题,调整问题的难度,以符合学生不同的水平。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先问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问题,针对发展情况逐渐提高难度;
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问一些需要运用高水平思维活动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同样一个问题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调节其回答范围的大小,根据问题的回答所要求的思维域限可以把问题分为宽问题和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适当调节问题的范围,使之适合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从而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乐于给出答案。

三、以学生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从心理学上分析,有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适度的紧张,即具有“愤”和“悱”的状态,太难或太易的提问都无法达到这一效果。因此,一个有效的提问不仅仅意味着教师提出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而是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问题具有亲切感。要达到这一效果,必需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比如,教师在课堂中这样向学生提出问题:“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为什么?如果不能直接相加减,该怎么办呢?”这样的问题把教学限制在学生易于感受到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处于想做某件事情却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所采取的具体行动,但又很想解决问题的情境状态中。

此外,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倾注教师的企盼、热情、诚恳等情感,使学生不知不觉受到感染,从而认真思考,踊跃回答问题;
同时要给予每个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避免使某些学生产生被歧视感;
在学生的回答错误时,要耐心听取,谆谆诱导,切忌不理不睬或训斥体罚。

总之,有效提问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自信,能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深刻,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学习有关知识。愿教师真正让课堂中每一次提问都化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成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发动机,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工具。

小学数学论文 第13篇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是不断指引学生获取知识的引擎,更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基础。学生的兴趣对学习成绩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结合学生的身心、年龄以及兴趣爱好,通过多种手段,不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的热情。本文结合自己教学所得,谈几点看法:

一、在问题情境创设中,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周围一切陌生未知的事物感到好奇,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巧妙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将一些数学知识寓于问题情境之中,适时展示给学生,从而激活小学生的探究心理,让他们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分数”知识时,我让学生自己课前做一些圆形小纸片,在课堂上作为月饼,将其分发给学生。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小芳与小月,请你用圆形小纸片的个数表示两人分到月饼的个数。学生迅速拿出了两个“月饼”。我接着问:现在如果只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芳与小月,请你用小纸片表示各人所分到的月饼个数。此时,很多同学都陷入了迷茫,有些同学试着将小纸片对折起来,我问他这怎么表示,学生却无言以对。这时,学生对未知领域知识的探究兴趣也被激活,教师趁热打铁,及时提出:我们大家有没有兴趣来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呀?从而迅速将学生引入新知学习的课堂上来,将兴趣固化为学生对新知探究的积极动力。

二、在生动的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课堂语言是最便捷有效的教学工具,在数学教学中,要想真正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进入数学学习的良好境地,教师的语言必须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时刻把握学生的心理。可想而知,枯燥乏味,一成不变的教学语言怎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怎能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步伐顺畅的完成教学,唯有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的语言才能使学生心领神会,在笑声中达成学习的目标,并且在课堂中使学生心情愉悦,快乐的完成教学任务。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认位置”一节时,我先和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回答平时我们各用左右手做哪些事情,自己身体上有哪些部位和左手右手一样是成对出现的?紧接着,我再和学生开展几项活动:让每一学生都说出自己左边是哪位同学?右边是哪位同学?同桌的两人都伸出自己的左手相互握握手;同桌的两人再手牵手走一走,然后说说自己伸出来的是哪只手;我们每天上学途中,应该注意靠近哪边行走。最后,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先摆出一个圆,再在圆的右边摆5个五角星,左边摆4个三角形,同时让大家说说相互的位置关系。学生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培养了对左右知识的认识,更培养了学生通过实践追求真知的热情,还在活动中消除了学生学习的紧张心理。再如在学习了大于号和小于号之后,我通过一句顺口溜,生动地帮助学生把握了二者的特征:“开口朝前大于号,尖角朝后小于号,开口对着大数笑,尖角跟着小数跑。”形象生动的语言,既朗朗上口,又别出心裁,契合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自然会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还产生了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同样,在以往的新课总结时,我们部分教师往往千篇一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了哪些收获与体会?”这样一成不变的语言让学生厌烦,也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而如果我们注重教学语言的设计,就可以化枯燥为生动,变无味为有趣。如“认识角”一课之后的课堂总结,我这样设计:“在本节课上,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假如你是角,见到了这么多新的朋友,你会如何自我介绍?”学生顿时感觉尤为有趣,立刻仿佛自己就是一个角了,从而兴致勃勃地以角的口吻进行讲述,课堂所达成的效果显然事半功倍。

三、在亲手实践操作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是理性的知识,数学规律和概念也精炼抽象,它不像语文等其他学科,具有动人的情节,如果仅仅凭借教师讲解,学生必然会感到疲劳、厌倦,注意力下降,记忆效果差。为此,我们教师要充分结合小学生好玩好动的性格特点,通过组织一些实践操作,让他们动手做一做、拆一拆、画一画、拼一拼,将学生置于操作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就会更加浓厚,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必然会更加显著。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知识时,通过让学生动手开展“割、补、拼”等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而在操作中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对自己发现的规律理解得深刻持久,也在发现中升华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游戏活动是小学生的最爱,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他们更是对游戏情有独钟,我们教师要巧妙利用小学生的这种爱好,将数学知识以游戏活动为载体,呈现给学生,从而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吸引他们参与数学学习。如一年级的《分一分》这一课对刚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困 ,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书本上的插图,开展给“小动物找家、文具回家、汽车开进停车场、水果放进果盘中”等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引导启发学生将同一类物品进行归类,从而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沉浸在愉悦的气氛中,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总之,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我约束力较差,他们的数学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兴趣,我们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小学生的这一特征,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上通过各种方式,强化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其在兴趣的指引下,自觉主动地投身数学学习,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仅获取知识,更收获快乐。

小学数学论文 第14篇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感人心者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当教师的情感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师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深切的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每一节课,教师要满腔热情,让学生从教师的“精神”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
要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提倡“微笑教学”要用自己的眼神、语调、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二、注重直观教学,诱发学生的兴趣

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数学上,他们比较喜欢认识具体和形象的事物。重计算,轻概念,重记忆,轻理解。如用“字母表示数”,由于字母在表示数字上的任意性和不确定性,具有“代”和“变”的抽象性,他们原有的对数的认识就感到不太适应,所以教师根据这一思维特征对数学概念的引入法则的说明,特别注意加强直观形象和具体的教学,把教学内容处理成符合学生原有认识上的东西,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数轴”概念的教学,教师是拿着实物温度计上课,温度计上有刻度,根据温度计上液面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测量不同的温度;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刻度,标出读数和方向,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那么这样的直线叫什么?于是引出了数轴的定义,这样的讲解生动具体使学生看有实物、想有形象、记有特征,不但使他们学得有感、记得牢固,而且使他们理解得也较为准确和深刻。这样处理教材的例子是相当多的,任课老师如果加以充分利用,会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也注意到直观形象教学的局限性,不能滥用,要特别注意类比的事物与新的概念法则间的内在联系,慎重考虑他们之间比较的科学性。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习兴趣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是人自发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意向。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学生的好奇往往是表现在对一些新鲜事物,自己不懂的东西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他们总爱问个为什么,或者异想天开,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这是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探索事物的强大动力,是兴趣的先导。

1.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教师把一些教学内容转化为有趣的问题,吸引住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搞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同学每人都默记住一个数,先将这个数乘上5倍,再将所得结果加上25并除以10,最后将结果告诉老师,那么老师即能猜出你默记的哪个数。为什么?许多学生觉得老师很神,此时教师将其中的奥妙是解了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讲给学生,他们恍然大悟,对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兴趣更浓了,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有趣味的数学典型故事和游戏,如“填幻方”,以及古代数学家丢番图的“墓志铭”“代数的故事”等等,教师都用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使他们的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好奇心,收集图片资料,利用模型实物,激发学习兴趣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教学中,新教材中配有不少教具,提供了大量的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在配套教具的基础上教师不妨收集一些世界著名的有代表性的建筑物的图片,如金字塔、清真寺、中国的古塔等等,再搜集生活中的一些规则的和不规则的物体,如乒乓球,易拉罐、玻璃杯、底面呈六边形或八边形的茶叶筒、魔方等等。让学生感知这些建筑物都是由许多几何图形组成的,从而认识到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观察各种几何体和实物图,通过大量的模型、实物例子形成对各种几何体的直观认识,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概念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好这些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课本中有一个例题,要求画水管的三叉接头的三视图,如果教师准备了实物教具,让学生从正面、上面和侧面仔细观察所看到的平面图形,学生就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在实践中体会了物体的不同呈现方式,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教师经常在教学中安排一些小竞赛

如讲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后,教师将相同类型的课后练习题一次布置给学生,只要求他们列出应用题的方程即可,看谁列得既快又对,教师作为平时成绩给予打分,对答得快和对的学生进行鼓励。平时,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培养他们学习上的争强好胜心决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中多给学生提出思考问题,并引导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努力做到让学生思考问题力求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以鼓励为主、努力创造课堂教学和谐的气氛,对待学生作业,教师每次及时批改,通过迅速的反馈了解自己教学效果,对学生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错误,教师首先要从自身中找毛病,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加以纠正。对待差生的作业,教师总是精心批改,抱着满腔热情的期望分析错误的原因,排除其学习的障碍,使其保持对数学学习的信心,进而逐步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4.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激发他们学习成功的欲望

我们教师特别重视用课外时间因材施教,让优生和差生在数学上都有所进步,培养数学优生,成立数学竞赛辅导小组,每周活动一次,出一些有趣味的习题(包括新教材中的阅读思考、教学活动的内容)让学生解答。辅导数学差生,班级成立了帮差小组。教师特别注意唤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关照外,还给吃“小锅饭”,对于他们,教师给予他们的关心和赞扬更多,让他们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得到心理的尊重和满足,逐渐对数学产生兴趣。

【摘要】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然而,中学阶段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的课堂上存在一种可怕的危险——这就是一些中下学生坐在课桌后面无所事事,课堂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索然无味,我们的教师也认为他们的大脑像一潭湖水,平淡无奇、不可开窍,这些学生整天就生活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日复一日。针对这种教育现象笔者痛心疾首,极力呼吁同行们共同努力,拯救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僵化的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论文 第15篇

一、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是秉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思想来设计编排的,其实现了将数学知识点由难到易的排版,让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教材在教学内容上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比如,在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就有“制作年历”和“校园设计”这两个实践活动,这两个实践活动能够锻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数学算法的要求上更是多样化,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学得的知识范围过于狭隘。

二、教学实践的具体要求

1.结合教材要求,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教学安排

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更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结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订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的薄弱点,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帮助学生完成小学数学学习。比如,在第二册数学实验教材中,要求学生学会认识时间,而一些学生在对时间的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进行时间认识的教学前,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同学们知道现在是第几节课吗?”树立起学生的时间观念,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时,可以先讲解时针的转动规律,接着介绍分针与秒针,由难及易,步步深入。

2.将课堂作为教学实践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数学的教学形式主要是课堂教学,教师应当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学生学好小学数学的关键,教师可以进行教学方式多元化的教学,结合教材要求,开展一些与数学学习相关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趣的最好方法就是进行游戏教学,比如,在进行10以内的加减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设置一个让学生买菜的情境,让学生在买菜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情况,帮助学生进行算术练习。

3.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优化教学方式

每次的实践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地对教学进行反思,找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优化。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教师应当很好地结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学好小学数学知识,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论文 第16篇

“简洁而有活力,扎实而有实效”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手段,又是一种预期的效果。新课改以来,我们的课堂曾经一度活力有余而偏烦冗,一个导入像讲故事一样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大量的时间都被无效的情景所占据,使数学课缺少了数学味;
我们的课堂也曾经一度民主有余而少实效,学生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缺少对知识脉络的构建和解题方法的优化。尽管老师们很努力,但由于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做课件上,而缺少对教材、对学生、对教学方法及练习作业的研究,结果课堂停留在“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境地。那么如何营造有效的数学课堂呢?

有效地研读教材

研读教材,其实就是我们平常备课中常谈到的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我们在说课的时候经常要求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前后联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这并不是一种形式,而是检验一位教师对教材解读专研的程度,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名师名家常把复杂的内容教得很简单,而平庸的教师却会把简单的课上得很复杂,原因就在这里。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要超越,有效教学也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部分老师在研读教材中往往对两块内容进行曲解:其一,对例题的曲解。大家可能会认为例题只是一个载体,换成其它事例而不改变数据,例题的作用不会改变,因此常有老师把它改换成与学生生活更贴近的事例。对这节课而言,改换确实无可厚非,但对整个单元来说,改换例题是典型的不了解编者意图的做法。这一单元第一节“口算”中的一个例题,第二节“笔算”中的三个例题,都是以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作为事例,那么“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的概括也就水到渠成了。其二,对三种算法处理上的曲解。有老师认为教材中的三个学生分别用估算、笔算和计算器计算,那是体现算法多样化,学生喜欢哪种方法都可以,殊不知这是计算题的估算、计算和验算的三个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对题意的理解和已有的知识进行估算,如果要比较准确可以用笔算,然后用估算的算理作为笔算的算法,并把笔算结果与估算结果进行比对,观察是否接近,最后可以用计算器验算笔算的正确性。因此,只有有效地研读教材,才有可能营造“简洁而有活力,扎实而有实效”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论文 第17篇

应用题教学,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应用题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数量关系,在比较中掌握解题方法。

1.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比较。

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若干道相关的简单应用题复合而成的。在教复合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若干道与之相关的简单应用题,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简单的应用题合并成复合应用题,再比较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很自然地掌握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关键,并把复合应用题分成若干道简单应用题。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互逆关系应用题的比较。

有许多应用题,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具有互逆的特点。比较它们的解题思路,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使各个零碎的知识串成线、联成网,从而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

3.应用题“多变”中的比较。

应用题“多变”,包括“一题多解”、“条件变换形式叙述”、“一题多编”等。通过比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在“变”中得到锻炼,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能使学生找出最佳的解题方法,提高思维的敏捷性。总之,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数学论文 第18篇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
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新课标明确描述了“空间观念”的实质和内容。小学低年级对几何图形的认识都基本属于具象到抽象的初级阶段,在小学阶段的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将抽象几何变成直观几何,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思考的方法去观察和描述客观世界事物,让学生逐步建立空间观念的感知,培养空间意识,逐渐认识空间观念的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世界是十分重要的。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剥离出空间感知原形,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为“玩”,低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小就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体,如他们最喜欢的积木和各种球,以及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形状的物具,脑海中已经初步建立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形象;
这些直观感知是低年级学习的基础。因此,学生对于图形的认识是从立体图形开始的。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教“东南西北”时,可以让学生在早晨观察太阳从东边升起的情境,观察学生熟悉的校园的坐落朝向,自己家居住房屋的朝向等。以学生熟悉的环境,为学生认识方向与位置提供了认知的背景。

二、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从具象的感知到语言的再现初步建立学生的初级抽象的空间观念。

低年级学生思维水平较低,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直接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好的途径,它可以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与探索欲望。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其实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同合作的过程。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因此,在认识立体图形的时候,必须让学生自备实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通过看、摸、说、画、比等方法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形状及性质。在认识平面图形时,必须让学生自备实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锥体、沙、印泥或橡皮泥等实物,让学生先把实物的某个面画在纸上、印在沙上或纸上,然后指导他们认识这就是平面图形,再认识各自的形状及性质,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用手折一折、剪一剪等方法得到平面图形。有了亲身感受,对以后的观察物体和动手操作奠定基础。“说一说”很重要,把具体的物体通过语言的精确描述,对物体的空间进行脑海中的再现,实现初步抽象的过程。也是对小学阶段简单图形和物体进行归纳定义的过程,成功实现几何与生活原形的剥离,为逐步进行高级的抽象空间思维奠定基础。

三、把学生置身联想和创造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

观察联想是小学生获得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全面、有序、细致的进行观察,同时注意多给学生创设联想的情景。例如:在学习了基本图形后,让学生利用这些图形拼摆出喜欢的物品或图形;
画一幅美丽的图画;
动手折一折,剪一剪。由一种图形变成另一种图形,可以把长方形变成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把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可以变成怎样的图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创造力。很多教师可能觉得这是美术课的事情,你不觉得数学课来做更加专业么?学习了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为学校设计一个花坛,并计算出各种花草的面积;
学习了圆的周长后,让学生设计一个水桶盖等,工程师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四、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有关空间的问题,进一步锤炼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发展只有紧密的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才能进一步的得到巩固和提高。因此在教学“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例如:学习完《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给手绢围花边,给花坛围篱笆等等。

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深化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小学数学中,概念、法则等即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些知识具有一定抽象性。如果教学中用静止的观点组织教学,容易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产生片面性,给以后的继续学习造成一定的障碍,运动变化的东西,新鲜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的特长,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学习“角的认识”显示屏上先出一个会闪烁的亮点,然后用不一样的颜色让边延长,延长的过程用非常慢的速度放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确看到边无论是延长还是缩短,角张开的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通过动态演示,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这一知识难点。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色彩丰富,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不受时间、客观和微观的限制等特点,多媒体教学手段包罗了传统教学手段的所有优点,同时又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深化学生的空间观念。

总之,低年级段学生空间感知和观念的培养和形成,是新课标中很重要的目标,教师要从数学的角度以专业的技术,合理开发学生的空间感知和培养空间观念,切忌生硬与死记有关空间的知识,还学生一个符合客观认识规律的成长课堂空间。

小学数学论文 第19篇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其刚入学,还没有形成任何学习习惯。作为一年级教师,让孩子们的学校生活逐渐由以玩儿为主过渡到以学习为主,并课堂教学中逐渐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年级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培养使其能够有效的形成数学知识建构,为其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孩子来说,由幼儿园步入小学,是他们人生的一个转折。作为教师,充分了解一年级学生现状,采取符合其学习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帮助其尽快步入学习的正常轨道,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介于此,我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不断探索,终于找到一些对于一年级课堂教学来说行之有效的措施。现分享给大家,希望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一、动手操作,发展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而几乎没有抽象思维能力。其思维开始由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发展。这时期的学生,不能依靠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思考,往往还需要具体行动和直观形象的支撑。例如教学9加几的加法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两个可以装满十瓶牛奶的盒子,一盒里装了9盒牛奶,另一盒里装了5盒牛奶,想一想,怎样装牛奶更容易看出牛奶的总瓶数?唤醒学生“凑十”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小棒,左边摆9根,右边摆5根,想一想,我们怎样操作,能使我们一眼看出这些小棒的总数?由于有了放牛奶的经验,学生很快想到从右边的5根小棒中拿出一根和左边的9根凑成10根。然后和剩下的4根合起来就是14根。老师这时将学生的想法用算式写在黑板上,把操作活动和数学符号联系起来,从而使操作活动和抽象的算理紧密结合,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了算理,掌握了抽象的计算方法。再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时,可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感性材料,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等操作活动,来认识体会这些立体图形的主要特征。边操作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长方体摸上去有什么感觉?轻轻推一下,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长方体能在桌面上滑动?(因为它有平平的面),摸一摸球,有什么感觉?轻轻推一下,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球能在桌面上滚动?(因为它鼓鼓的,没有平平的面。)把圆柱拿出来玩一玩,你发现了什么?(有时会滑动,有时会滚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圆柱上既有平平的面,也有鼓鼓的面。)圆柱可以在桌面上滚,球也可以在桌面上滚,它们的滚动是一样的吗?(不一样,圆柱只能朝一个方向滚,而球可以到处滚。)为什么不一样?(因为圆柱上有平平的面,而球上没有平平的面。而且圆柱的粗细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圆柱的上下两个平平的面是一样大的。)这样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思考,对这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领悟。

二、唤醒一年级学生的经验,使其以已有经验为基础进行数学知识建构

数学,本源于生活。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小学生学习数学离不开现实生活经验。

一年级一册教材中,“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是一个难点,主要表现在学生能根据已知条件判断出多(少)几,但不能正确列算式,表示比较的过程,也就是不能将比较过程和算式建立联系。他们有的是用数数的方法,想3再数2个数就是5,所以5比3多2,有的想3再加几等于5,所以列式3+2=5,还有的是记住公式大数减小数,然后套用公式得出结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较差,另一方面是对算理的不理解,而这个算理是很抽象的,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它的确有很大难度。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一个现实的情境,我们教室里有一些男生,还有一些女生,怎样才知道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你有什么好办法?同学们通过思考,得到一个方法,让男生和女生站队,一个对着一个,对齐之后看看是男生有多的,还是女生有多的,就知道谁多谁少了。这样的比较方法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比较多少时,他们通常就是这样操作。他们在以往的生活中积累了这样的比较经验,只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重温这个经验,学生通过重温进一步明白比多少时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一一对应,在明确这样的方法之后,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比较学生和老师的人数:学生有8人,老师有2人,学生比老师多几人?学生用圆形和三角形分别代表学生和老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来,这时再让学生指出哪几个学生是多出来的?这部分学生包括与老师对齐的那2个吗?如果把这2个去掉,剩下的是哪一部分?(剩下的就是学生中比老师多的)怎样求这一部分?然后再让学生列出算式。这时学生体会到从较多的事物中去掉与较少事物一一对应的部分(也就是同样多的部分),就能得出较多事物比较少事物多的部分。我们知道,学生总是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熟悉的事物感兴趣,对自己生活中体验过的事情有热情,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可以从学生经历过的熟悉的事件入手,创设合适的情境,充分唤醒知识经验。在此基础建构属于他自己的数学知识。

三、培养一年级学生习惯,使其能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

对于刚刚步入小学的孩子来说,他们并没有学习习惯,因而这正是培养其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小组合作等习惯。以保障数学学习的顺利有效的进行。首先,要教学生学会倾听,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懂得听清他人的想法;可以要求学生复述老师或同学的话,以提醒开小差的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其次要教学生学会表达,要学会在倾听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用完整通顺的语言说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最后还要教儿童学会操作,学会轻拿轻放,有理有序操作学具。要在每次操作活动前给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在操作过程中检查学生有否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此外还要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学习,有错题及时改正等习惯。

总之,一年级是小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为其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数学论文 第20篇

教师要设法将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去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使课堂产生愉快的气氛。如在进行珠算加法训练时,学生就感到枯燥,若用趣味的故事来进行,将有神奇的效果:“一张纸按0.1毫米算,折叠多少次后,厚度可超过珠穆朗玛峰呢?”有的学生怀疑能否办到,有的说至少也得三天,这时你告诉学生,3分钟内就可办到,但要借助珠算。此刻学生哗然,纷纷动手,在连加27次后就远远超出了世界最高峰。在数学百花园中,趣题比比皆是,如我国的"百鸡问题"、"韩信点兵"、"三人分钱"等,国外的"毕达哥拉斯算题"、"丢番图和墓志铭"等,都是进行"愉快教育"的好素材。

小学数学论文 第21篇

一、数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提倡各科教学都要体现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观念,基础阶段的教育更是如此。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其实践能力的提高等。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新教材的实践者,只有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才能充分地、准确地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才能使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虽然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了广大教师的心中,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了跟随教师的思维,他们成了学习的机器,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缺乏主观能动性,更没有创造性。这种习惯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他们的素质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并尊重和关心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教师要营造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氛围

创新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脑力活动,它是我们发现新知识、新问题、新方法的过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创新的主体,没有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无从谈起。而在轻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会产生好奇心,激发自己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创新意识。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展开想象、开阔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自己创新能力的形成。为学生营造创新学习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行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能是配角和观众。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当打破师道尊严的模式,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传统的以教师为权威的教育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性,因此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教师把自己放在指导者的位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见解,互相交流思想,进而激活自己的创新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鼓励学生探索多种解题思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其前提和基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实践,探索多种解题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运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能力,即让他们通过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就有能力通过这种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进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说,数学教师应当提倡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另外,要想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问题和悬念,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创新。

四、通过教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引导学生不断创新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水平都不相同,因此,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会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若一连几名学生均未答出,表明问题可能难了,或者几个学生均是一个层面水平,那就应采取调控措施。如果问题有难度,就应把问题分解或换个角度,降低难度;
如果不是问题有难度,那就应该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并讲究一下回答顺序,这样,在同一个问题的答问中,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受益。同时,教师在分层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对他们出现的错误,耐心地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去改正,增强他们学习教学的信心,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综上所述,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指导,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恰当的评价,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相信通过我们教师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小学数学论文 第22篇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核心素养的内涵,然后从教师的素质、课程安排、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进而根据分析出来的结果对小学教育中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做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核心素养;
方法初探

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小学生的教学需要,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强化小学生核心素养就是当前社会教育发展中的必然趋势。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关于全面深化课题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表示:加强小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变革,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1、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顾名思义,就是指学生受教育之后具备的知识、技能、情感等。所以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中,要加大力度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小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成为一名优秀的全能人才。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中,重点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推理以及建模的思维,同时开阔小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提高小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2、加强小学数学教育中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

2.1提升数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想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小学数学教师的谆谆教导。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导小学生之前一定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首先,教师要对核心素养有一定的概念,而且教师自身也要对核心素养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学习,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现阶段的教学课堂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课堂中的领导者,带领着小学生进行探索新知识[1]。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基础,对于小学生的教学标准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小学生布置作业的过程中也要做到精、简、活。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而达到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2.2教师要为小学生精心的安排课程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出发点。如果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比较困难的公式运算,很多小学生会认为数学公式过于枯燥,以致于不想进行深入的学习。所以每当学习到公式时教师就要转变教学方式,在讲述公式的同时为小学生讲解一些数学公式的由来。核心素养的内容相对比较广阔,所以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2]。数学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教授小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还要使学生全面对知识点进行深入挖掘,满足小学生对于知识的求知欲,还可以从最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兴趣度。除此之外,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自身语言能力的表达,对于要讲述的知识点要进行丰富的备课,在讲课时语言要风趣幽默,充分的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在进行学习青岛版数学小学5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字》一课时,教师便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增强小学生的记忆,首先教师可以说“一只青蛙4条腿,2只眼睛1张嘴,扑通1声跳下水。”然后让小学生进行往下接:“两只青蛙8条腿,4只眼睛2张嘴,扑通、扑通2声跳下水……”接下来的小学生继续接,让小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慢慢的找出其中的规律,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核心素养。

2.3做好教学评价

为了可以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学校要为小学生培养出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团队,教师就是小学生学习的榜样。如果在讲课的过程中发现小学生有听不懂的地方,那么教师便要将这个知识点进行更为细致的讲解,进而降低数学学习中的难度。教师在课下还要做好教学评价的工作,除了常规的技术和事件评价方法之外,还要加入核心素养能力的评价。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小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例如在进行学习青岛版数学小学5年级上册《倍数》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师评价报告为出题点:“同学们,知道老师的评价报告分数是多少吗?”在勾起学生的兴趣时,教师便可以继续提问:“那么同学们可以猜一猜,老师的评价报告分数是小组人数的60倍?”“300分、240分、360分……”,然后教师便可以继续提问:“老师所在的小组一共有6个人。”紧接着小学生便可以回答:“老师的评价报告分数为360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发展,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课堂中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前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中,要不断的贯彻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培养小学生的过程中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而不断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论文 第23篇

1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将游戏教学的方法引入到我国的小学数学课堂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课堂的教学氛围烘托得更加活跃、自由,从而提高学生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在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通常作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一成不变的枯燥的课堂氛围往往会使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潜意识的烦躁、畏惧的情感,无形中产生很多压力,大大削减了学生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讲,由于其贪玩好动的性格特点,导致了小学生在学习中很难集中注意力,又由于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所讲的内容以及课堂学习氛围枯燥单一,因此,小学生的注意力便很难集中。在这种情况下,将游戏教学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便可以极大的改善这个问题。在课堂中组织学生们进行小游戏,并从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改善课堂的学习氛围,从而大大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使得学生们集中精力到课堂教学中。并且改善学生们对于数学知识的看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击鼓传花”的小游戏:教师击鼓,学生们按照座位顺序一次传花,当教师的鼓声结束的一刹那,手中拿着“花”的学生被选中,教师需要对这位学生进行相关的数学知识的提问,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奖励一朵小红花;
如果学生回答错误,则该名学生需要表演一个节目。这种游戏教学的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们全部参与到课堂中来,寓教于乐,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丰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

对于教师而言,对懵懂的小学生进行良好的小学数学的入门教学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师们需要针对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制定一些较为丰富,足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提高我国小学生小课堂教育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的目的。对于我国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教师的教学任务中,教授学生们更多、更快、更牢固的学习数学知识是很重要的一点,与此同时,引导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学习意识传授学生们高效的、全面的学习方法也同样重要。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从而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内容以及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从而能够在日后的生活以及学习中对于一些食物进行分析、解释、以及说明,或者科学的处理一些相关问题。在我国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法,可以通过游戏活动将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常见现象适当的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们意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充分的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培养与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提供啊解决数学问题以及生活问题的能力。

3采用游戏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我国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提高学生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在很多游戏中,教师们会将将学生们分成小组或者团队进行游戏活动,要求团队合作,每一个团队中的成员必须共同努力,才能够取得游戏的胜利。因此,游戏教学法能够在游戏中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提高合作意识,学会团结合作、共同努力的意识。使得学生们充分的意识到,在一些场合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才能够取得胜利。团队力量会比个人力量高得多。在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出了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在课下的课余时间,教师们同样可以引导与组织学生们利用更多的生活资源进行数学游戏,从而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综上所述,游戏教育模式是一种结合了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小学数学的知识内容,以学生为本、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出发点的教学模式。游戏教学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生机、新的未来。因此,我国的相关教育工作者们需要广泛采用游戏教学,将游戏与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提供能量。

小学数学论文 第24篇

一、教师应当接受专业的培训

教师通过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教学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从原本单纯的“教”,变成与学生互动,教学相长;
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学生们学会了某一种数学知识,却没有学会学习的方法,更不会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这不但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反而抑制了学生本身具备的能力,堵死了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道路。而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在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更能够发掘学生的潜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二、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教材

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依据,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教材展开。教材也是连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纽带,依据教材,教师才能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虽然现在提倡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法,然而前提是要基于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有些教师采取了趣味的教学方法而使课堂热热闹闹,却忽略了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学习轻松了,兴趣浓厚了,然而却没有学习到应该掌握的知识,这岂不是本末倒置吗?熟悉教材中的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并且还应该掌握一至六年级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应当根据教材中的知识,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把握好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不“跑题”,从而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上学到知识。

三、教师应当关注学生思维方式与心理情感

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在学习数学时的表现就会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应当多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有些学生善于严密地思考,在某一处数学知识上,要把每一个点都想到,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就是不会漏掉重要的信息,但是,却花费时间比较长,教师就应当教该学生如何筛选数学知识中的重要信息,忽略不重要的部分,从而节约学习的时间。而有些学生善于跳跃式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是速度快、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强,却容易因为马虎粗心犯下错误,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好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把学生喜欢的事物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在娱乐和游戏中学习,这比单纯地讲解教材中的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四、教师应当灵活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无法总结出具体的学习方法,而相对来说,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而所谓合适的教学方法,其真正的含义就是适合教师所教的学生的教学方法,某一种学习方法对于某一个班级适合而对于另一个班级就未必适合,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要使教学方法尽可能地适合大多数的学生,而对于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教师要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环境或者是专门针对这些学生制定适应于他们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来说,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师不应当因为自己教学方法的问题而造成某些学生学习方面的困难。教师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也应当符合这一要求。

五、教师应当做好课外的工作

要想让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取得好的效果,单纯地依靠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是完全不够的。教师在教学之前就应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应当在课外研究好教材中的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预测哪些知识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应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认真写好教案设计。在上课的时候会用到哪些教具,教师也应当在课前准备好。而在讲完一堂课之后,教师应当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并且及时与学生交流,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课外做好这些工作就会减轻自己和学生在上课时的负担,学生们学习的时候也会很轻松。从这一点来看,教师的课外工作的重要性绝不亚于课上的工作。

六、教师应当积极参与教育科研

“开展教育科研是兴教、兴校、育人的根本保证。”教师不仅要善于教,而且要善于研究教;
不仅要培养学生,而且要通过科研,培养自己,教研相长。一方面,教师研究的问题直接来自教育教学实践,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服务的,它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只有使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才有价值。另一方面,教师的科研应体现在如何将已有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化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第三,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应是一名学习者。首先,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学习者角色是一种自主式的学习主体。教育科研是一个不断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正是“学习”的本质所在。其次,教师作为自主式的学习者是贯穿教育教学过程始终的,只有学习行为日常化,教师的科研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唯有如此,教师才不是在自己的领域里被动的工作,而是主动地创造;
他便不再是一支燃烧得什么也没有的蜡烛,而是用科研不断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
他便不再是一个只对教材做肤浅了解、按教案简单操作的工匠,而是必然成为攀登教育科学艺术高峰的实践者。

七、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对于任何一名教师来说,都不可能一开始就把教学工作做得完美无缺,都是在一次次地教学中不断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教学能力才得以慢慢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总结出:哪些经验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情况,哪些经验适用于哪种特殊情况。有了这些经验,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才更能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向。在总结自己经验的"同时,也要借鉴其他教师的方法和经验,尤其是那些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取得过优秀教学成绩的教师,他们身上着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教学生,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习、反思,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进步,让学生也跟着自己一起进步。新时期采取的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学也应当不断地进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师接受专业的培训、认真研究教学资料;
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且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做好课内和课外各方面的工作
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总结教学经验,从各个角度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并且让这种教学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得以运用。在教学中取得更显著的成就,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且为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基本的要求。

推荐访问:小学 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24篇 小学数学论文(集合24篇) 小学数学论文集1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