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畅运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事迹材料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2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时间:2022-07-08 12:4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供大家参考。

2022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1、 宏观经济:稳增长,GDP 目标 5.5%左右《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 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 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保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 1.3 万亿斤以上,等”。今年设定 5.5%的经济目标略高于市场预期,反映稳增长的决心。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主要来自于房地产产业链、基建乏力以及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2021 年下半年经济最大的下行压力来自传统的房地产链条,2021 年 5 月份以来房地产销售大降,部分房企现金流紧张,土地大面积流拍,进而拖累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上下游建筑建材家电。2021 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 4.4%;2022 年 2 月 30 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套数和面积同比分别为-29.0%和-28.0%,环比-34.3%和-36.5%。基建受制于隐性债务、财政吃紧,2021年基建投资(含水电燃气)同比 0.4%。小微企业活跃度持续下滑,注册注销比(注册数量与注销数量比重)降至历史低点,影响消费和就业。《报告》提出,“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宏观政策有空间有手段,要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增强有效性。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及时动用储备政策工具,确保经济平稳运行。”2022 年中国经济周期有望转向复苏。主要带动力量来自政府专项债前置拉动基建尤其新基建投资回升、货币政策宽松、房地产政策松绑促进软着陆尤其国有房企率先受益、减税降费支持中小企

 业、新能源数字经济新动能逆势高速增长等。我们在 2014 年提出“新5%比旧 8%好”,2015 年提出“经济 L 型”,2017 年提出“新周期”,2018 年提出“金融周期顶部”,2019 年年初预测“否极泰来”,2020 年初倡导“新基建”,2021 年初预测“通胀预期和流动性拐点”,2022 年初提出五大关键词“双周期、稳增长、宽货币、新基建、软着陆”。

 2、 财政政策:扩大内需,提升效能财政政策总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从 2022 年的财政政策计划来看,政府主要有以下举措:减税降费、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刺激消费、带动有效投资,提高转移支付、完善资金直达机制惠及基层,政府过紧日子削减部门支出等。广义赤字来看,今年赤字率拟按 2.8%左右安排,地方政府拟安排专项债券 3.65 万亿元,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相比去年 3.2%的赤字率+3.65 万亿元专项债的组合,财政扩张力度有所减弱,赤字率相对下调,一方面是增强财政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是特定金融机构与专营机构上缴近年结存利润,财政支出可以扩大 2 万亿以上,可用财力明显增加;此外相较去年,今年强调新增财力下沉基层,落实助企纾困;强调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带动扩大有效投资,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发挥好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减税政策来看,强化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去年提出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由月销售额 10 万元提高到 15 万元,今年在此基础上扩大适用范围,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去年提出对小微企业和个体

 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足 100 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今年对 100 万至 300 万的部分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此外改进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优先安排小微企业在 6 月底前一次性退税。

 3、 货币政策: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总基调来看,“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自 2021 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出现下行压力,货币政策逐步转向宽松。GDP 增速三季度 4.9%,四季度 5%,逐季回落。从三驾马车看,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基建投资持续低迷、制造业投资仍有韧劲但呈放缓;消费增长疲软;出口仍强但新订单放缓。上游大宗商品涨价,挤压中小企业生存空间。自去年四季度以来,货币政策逐渐转向宽松,宽货币蓄力稳增长。去年 12 月全面降准、今年 1 月全面降息,并下调LPR 利率,1 月金融数据“开门红”,社融增速 10.5%,较上月回升 0.2个百分点,M2 增速 9.8%,较上月上升 0.8 个百分点,在稳增长政策基调下,社融增速逐步回升。2022 年经济周期从衰退走向复苏,货币政策重心是稳增长,宽货币、宽信用逐步见效。总量层面,《报告》提出扩大新增贷款规模,降低实际贷款利率,总量政策仍有发力空间。但美联储缩债加息临近、全球通胀压力传导及 CPI 逐步上行,将对货币政策形成掣肘,更需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作用。结构层面,《报告》提出“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疏通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将成为政策主要抓手,引导资金流向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将更加有效。

  4、 投资:发力新基建《报告》指出,“要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带动扩大有效投资”、“强化绩效导向,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合理扩大使用范围”、“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要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2021 年四季度以来,政府专项债加快发行,财政政策发力基建稳增长作用提升,以基建托底经济;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3.65 万亿元,计划总量与去年持平,质与量齐重。继续支持新基建的开发和融资。“十四五”规划提出: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2021 年我国高技术行业发展迅猛。全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 18.2%和 12.9%,增速分别较规模以上工业快 8.6 和 3.3 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15.1%和 32.4%;新能源汽车和集成电路产量分别达 367.7 万辆和 3594.3 亿块,分别较上年增长 152.5%和 37.5%。全年高技术产业、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 17.1%和 22.2%,分别快于高于制造业整体投资 3.5 和 8.7 个百分点。新基建短期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培育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是兼顾短期扩大有效需求和长期扩大有效供给的重要抓手,是应对疫情、经济下行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办法,具有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

 惠民生的综合性意义。(参考《中国新基建研究报告 2022》2022 年 2月,《是该启动“新”一轮基建了》2020 年 1 月)

 5、 消费: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绿色智能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报告》指出,要“推动消费持续恢复”、“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促进生活服务消费恢复,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2021 年消费受疫情、居民收入、就业等因素影响尚未完全恢复。2021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4.1 万亿元,两年复合增长 3.9%;而疫情前,2019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8.0%。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10.8 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 24.5%,比上年下降 0.4 个百分点,较 2019 年上升 3.8 个百分点。促进消费还需要扩内需和调结构两方面共同发力。一是,短期来看,《报告》提出,“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二是,长期来看,《报告》提出,“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消费能力。”三是,结构方面,《报告》提出,“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促进生活服务消费恢复,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未来中国的消费前景将体现在从住行向服务消费升级,买健康快乐的品质美好生活;三四线互联网红利促进新一轮在线购物热潮;新国潮成为年轻人的潮流选择;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银发经济。

 6、 创新驱动发展《报告》指出,要“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中国经济已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将是未来五年的工作重点。其

 包含三方面内涵:一是基础研究方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报告》提出,“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支持各地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等”。二是市场主体方面,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报告》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促进创业投资发展,加大研发费用税收优惠,等”。三是产业链供给方面,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报告》提出,“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等”。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在部分高科技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2021 年我国 R&D 经费支出 27864 亿元,比上年增长 14.2%,增速比上年加快 4 个百分点;研发支出占 GDP 的比重为2.44%,已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疫情前)2.47%的平均水平。其中基础研究经费 1696 亿元,比上年增长 15.6%,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截至年末,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533 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1287 家;全年授予专利权 460.1 万件,比上年增长26.4%;有效专利 1542.1 万件,其中境内有效发明专利 270.4 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7.5 件;全年商标注册 773.9 万件,比上年增长 34.3%;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 67 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37294 亿元,比上年增长 32.0%。《报告》提出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包括 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以及产业数字化,等。数字经济是大数据时代发展的必然,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发

 展快速。2020 年中国广义数字经济规模 39.2 万亿元,占 GDP 比重38.6%,其中狭义数字经济规模 7.5 万亿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要求,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 GDP 比重要从 2020 年 7.8%的水平上提升至 2025 年的 10%。

 7、 房地产:新模式,长租房、保障房《报告》提出,“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探索新发展模式势在必行,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保障性租赁住房,推动住房模式改革向“租购并举”转变。租购并举意味着“新模式”将通过市场体系与保障体系的双线发展,实现让所有人“住有所居”。加大租赁住房建设,是解决大城市“新市民”、年轻人住房问题的关键举措。供应主体将从以开发商为主转为政府、开发商、租赁中介公司、长租公司等多方供给;供给形式也将由以商品房为主转向商品房、安居房、人才房、共有产权房、保障性租赁房等多品类。房地产仍然是第一大支柱行业,面对房地产行业下行压力,稳地产、软着陆才能实现稳增长。我国一线、二线、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分化严重,化解房企债务风险、实现房地产软着陆需要稳定的调控政策。房地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2020 年房地产完全拉动的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 51.5%,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 27.3%。在因城施策方面,2022 年3 月,郑州出台楼市 19 条新政,大幅松绑限购、限贷等政策;2022 年 2

 月,菏泽“无房无贷”购房者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最低从 30%降至 20%;重庆、赣州的银行也降低首套房首付比例至 20%。考虑到一季度 60 城房地产销售情况较弱,仍处于市场信心不足与政策转暖的博弈期,我们认为两会之后各地城市会因城施策。房地产新模式,除长租房、保障房外,还包括城市群战略,人地挂钩,租购并举和房地产税,以实现供求平衡和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8、 人口: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完善三孩生育政策《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养育负担。”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四五”时期的人口老龄化压力比“十三五”时期要大得多。2010-2020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 5.44 个百分点,2021 年 65 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比 14.2%。老龄化加速到来,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相比美欧日,我们有计划生育政策因素,人口政策经历过从鼓励到计划的大幅转向。1962 年-1976 年婴儿潮人口在未来 5-10 年加速进入老龄化。预计 2033 年左右进入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上升约至 2060 年的 35%。人口因素变化缓慢但势大力沉,中国少子老龄化问题已日趋严峻。2021 年出生人口 1062 万,比 2020 年下降 138 万,人口出生率为 60 年来新低。中国总和生育率从 1970 年代之前的 6 左右,降至 1990 年的 2 左右,再降至 2010 年后的 1.5 左右,再降到 2020 年的 1.3。根据趋势估计中国人口将在“十四五”时期进入负增长。从长期趋势看,随着生育堆积效

 应逐渐消失、育龄妇女规模持续下滑、新一代年轻人观念改变、抚养成本上升等,出生人口仍将处于快速下滑期。

  9 9 、

 有序推进双碳工作,优化生态环境 《报告》提出,有序...

推荐访问:2022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政府工作报告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