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畅运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事迹材料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春节习俗由来6篇(完整)

时间:2023-07-25 15:40:03 来源:网友投稿

春节习俗的由来第1篇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叫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习俗由来6篇,供大家参考。

春节习俗由来6篇

春节习俗的由来 第1篇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叫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 ,“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人们为了赶走这个怪兽,有一年,年又来到村子,人们发现它怕红色的东西和响声。于是又一年,当年来之前,人们在门上贴红纸,挂红灯笼,年来了,人们用空心竹子做的炮仗往地上摔,发出响亮的声音,终于,年被赶跑了,于是,后来人们都有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的习俗。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秦汉以来万千的风首朝贺。自明清开始,拜年次序是:首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次序互拜。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平辈间拱手致语。拜亲朋的次序是: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现代多行团拜,岁末邮寄贺年片和贺年信。

春节习俗的由来 第2篇

大年三十是旧历一年最后的一天,是除日,东莞风俗,儿童卖懒。《东莞县志》曰:“卖懒,卖冷。”新春将到,寒冷的冬天一去不返。

目前,东莞儿童卖懒,意为卖去懒惰之意。在东莞水乡,儿童卖懒要做一只小纸船,上面放个红鸭蛋,插彩旗,让小船随波飘走,小孩就不再懒。卖懒的儿歌,现在还有一些地方在传唱:“卖懒仔,卖懒儿,卖得早,卖给广西王大嫂;卖得迟,卖给广西王大姨。今日齐齐来卖懒,听(明)早早过勤年。”

传说在王母娘娘的蟠桃树上生长着一条大懒虫,它好吃懒做,春吃叶,秋吃果,冬天更钻进树里冬眠。王母娘娘知道后便派天神守住这棵蟠桃树,不准大懒虫再钻树。但它依然故我,王母娘娘一气之下,把它打落尘世。大懒虫到了广州,看见西关有个小孩也和它一样懒,于是便钻进了这小孩的鼻子,变成了人人讨厌的鼻涕虫……从此,这小孩就天天睡懒觉,不愿意早起。但春节过后,小孩就要上学,再不能睡懒觉了。为了除掉这讨厌的大懒虫,孩子们在除夕就要点上灯笼,拿着一只红鸡蛋和一个慈姑。然后成群结队在街上走来走去,边走边唱:“卖懒,卖懒,卖到年三十晚,人懒我唔懒。”回家后,把红鸡蛋分给家中的长辈,寓意自己已经把懒惰卖掉,在新年会变得勤快。

春节习俗的由来 第3篇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到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帖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到了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祝福语。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短信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春节习俗的由来 第4篇

春节是圣日,不要扫地,怕钱财扫去,不要汲水,不要洗衣服,留意一切的器物,不可跌坏,用膳不可用长短著,否则过渡的时候,就会搭不着船。不许说坏话和骂人,假如今天孩子淘气,甲家的孩子骂了乙家的孩子,甲家必须送一对“大橘”去赔不是,有的妈妈怕孩子说坏话和骂人,在除夕睡觉的时候,偷偷地捏一把草,在孩子的嘴巴上擦几下,这叫“拭胶疮(肛门)嘴”。这样孩子说错话,也不会犯什么禁忌了。春节不要喝饭汤,否则出行或作客,都要碰着天下雨;或在结婚的时候,也一定要下雨把新娘的轿子淋湿了。

春节习俗的由来 第5篇

春联一开始不称“春联”,而叫“桃符”。据说贴桃符的起源很早,当时贴“桃符”是为了用来驱除妖魔鬼怪。传说,古代有一种极其凶残的怪兽,经常作恶,危害百姓,却又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降住它。后来,有两位专门除妖的神仙,他们用桃枝降住了怪兽。于是,民间便传出,直呼偶在门上挂上刻有两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后来,这样的桃枝被称为“桃符”,“桃符”便流行下来了。

在五代十国时期,桃符演变成了春联。据记载,当时后蜀主孟昶让张逊在桃木上题词,他写完之后,孟昶觉得不对仗,便又写道:“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第一幅春联,而在当时还被成为桃符。后来纸张的出现,桃木换成了红纸。春联真正的出现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当时,朱元璋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于是大街小巷处处贴满了春联。

春节习俗的由来 第6篇

年三十晚守岁至深夜,迎候良辰吉时,到了交子时分,便打开大门,说“开门大吉”,或贴上红底烫金的“开门大吉”贴纸,烧开门炮。此时各家各户,点燃鞭炮。有些人为了“抢炮头”,提前几分钟把炮烧响。其他人闻声接引,一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持续几个时辰。两屯点后才逐渐安静下来。到清晨四点多时,鞭炮又一次响起来,到天亮方甲止,开门出去,家家门口,大街小巷,都铺满了一层星碎的爆竹红纸,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