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畅运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事迹材料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高中一轮地理复习6篇

时间:2023-07-29 14:20:03 来源:网友投稿

高中一轮地理复习第1篇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的特点①地域性②季节性和周期性农业的投入因素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农业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农、林、牧、副、渔)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一轮地理复习6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一轮地理复习6篇

高中一轮地理复习 第1篇

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农业生产的特点 ①地域性②季节性和周期性

农业的投入因素 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农业按生产对象分类 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农、林、牧、副、渔)

农业按投入分类 粗放农业、密集农业

农业按产品用途分类 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气候(光、热、水)、地形(平原、山地)、土壤、水源(灌溉)

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市场(郊区农业)、交通运输(地域扩展)、政策(商品基地)

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①培育良种②改良耕作制度③玻璃温室④修筑梯田⑤喷灌

市场、交通及技术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①供求关系②保鲜冷藏技术③区域专业化生产

世界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地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低

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地 美国、阿根廷(牧牛为主);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养羊为主)

大牧场放牧业的形成条件分析(潘帕斯)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阿根廷促进牧牛业的主要措施 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

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分布地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商品谷物农业区位条件分析(美国) ①自然条件②交通运输③地广人稀④工业基础⑤科技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生态农业) 甘蔗、果树、桑蚕、鱼

混合农业的分布地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混合农业的发展优势分析(澳大利亚) ①生态农业②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活③市场适应性好

工业的投入因素和产出 投入:土地、水源、劳动力、资金、能源、原料、科技;产品和三废

工业投入要素与工业发展类型的关系 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技术革新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①原料种类和利用率②劳动力的数量、体力、知识、技术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原料、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技术

五种区位因素指向型工业 原料、市场、动力、廉价劳动力、技术指向型

原料、交通运输、信息和劳动力对工业区位影响的变化 ①减弱②仍具吸引力③通达性,趋于重要④生产自动化,劳动力素质要求高。

社会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①国防②政策③个人偏好④工业惯性

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水污染(河流下游),大气污染(下风向),与居民区距离,卫生防护带

工业企业之间的联系 ①生产的联系②空间联系③信息的联系

工业集聚的优势 ①共享基础设施②交流协作③降低运费④扩大总体生产能力

工业分散的原因 ①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较小②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

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 ①自发形成②规划建设

不同发育程度工业地域的不同特点 ①发育低(食品工业)②发育高(钢铁工业、石油化工、机械制造)

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点分析(鲁尔区) ①煤炭资源丰富②铁矿区近③水源充沛④交通便捷⑤市场广阔

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地位下降③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鲁尔工业区的综合整治 ①发展新兴工业②调整布局③改善交通④发展科技⑤消除污染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 ①中小企业②轻工业③生产分散④资本集中低⑤分散型工业化

高技术工业的特点 ①人员高水平②增长速度快③研发费用高④面向世界市场

美国“硅谷”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③科技教育发达④便捷交通⑤军事订货

二、人口与环境

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 原始型(高高很低)传统型(高较高较低)过渡型(高低高)现代型(三低)

世界人口自然变化(20XX年)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中国人口自然变化(20XX年)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变化典型地区 欧洲的德国和匈牙利(负增长)、非洲(%)、拉美

人口数量的变化 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机械增长(人口迁移:迁入-迁出)

生育率 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15-49岁)数之比

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生育率(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死亡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环境污染加剧(但不是主要原因)

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资源、科技、对外开放、文化、生活消费水平

环境人口合理容量 某地区最适宜人口的规模(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16亿(人口承载量),8-9亿(合理容量)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原生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地方病)次生环境因素(污染、食品、疾病)

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影响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迁出地(缓解人口压力,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力)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人口。

八十年代中期前人口净迁出地区 辽宁、山东、上海、四川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和工矿区。务工和经商为主。

三、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聚落的形成 人类为生存而聚居,居所由流动到稳定,逐步确立了乡村聚落。

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①圆形或多边形村落(少河的平原)②带状村落(河网密布的平原)

古代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 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②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古代城市的分布特点 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农耕业发展早的地区。

著名古代城市发源地 ①美索不达米亚平原②尼罗河谷地③印度河谷地④黄河-长江中下游

地形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①大多数在平原②热带在高原③山区在谷地或低地

美国三大城市带 ①波士顿-纽约-华盛顿②芝加哥-匹兹堡③旧金山-圣迭戈

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地区 ①60°N以南的欧洲地区②东亚③美国东北部

城市分布与气候的密切关系 ①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②干旱、高寒、湿热区为稀少区

中国特大城市分布 ①最多的省②没有特大城市的省③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地形、气候)

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①供水②运输③军事防卫

矿产资源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矿业城市:①煤炭②铁矿③石油④有色金属

交通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①现代:沿海、沿江、沿线②古代:河流、大道的汇合处

政治、军事、宗教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①经济中心②政治中心③军事中心④宗教中心

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①军事、宗教(减弱)②交通、自然资源(一直)③旅游、科技(新)

城市化的含义 指人口向城市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的作用 ①带动区域经济发展②缩小城乡差别

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①产业革命前(缓慢)②二战前(加快)③二战后(空前)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①起步早②城市化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①起步晚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发展不合理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 ①环境质量下降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③就业困难

上海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③治理环境

四、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①铁路(量大)②公路(灵活)③水路(廉价)④航空(快)⑤管道(连续)

亚欧大陆桥 ①西伯利亚大铁路(海参崴-莫斯科)②连云港-鹿特丹

世界主要航海线 ①北大西洋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③巴拿马运河④北太平洋

邮政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 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电信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 利用电磁系统,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易受地形影响。

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 ①收购②储存、调运③销售

影响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 经济、社会(决定性因素);技术、自然。

建设京九铁路的意义 激活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经济。

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 平原地区要少占好地,山区要避开条件复杂的地段。

内河航道网的组成 内河航道网是由天然水系航道和人工运河组成的网络系统。

港口的概念 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货物和旅客集散的场所。

港口的区位因素分析 ①自然条件(航行、停泊、筑港)②经济和社会条件(腹地、城市)

汽车站的区位因素 与市内干道系统及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系

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①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条件)②综合因素(用地、交通、环境)

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 ①点线面结合②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③混合交通④占地多

城市道路网规划原则 ①便利出行②节约用地③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④保护环境

城市交通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①线路拥堵(合理规划)②环境污染(减少尾气技术、绿化、规划)

电子通信的发展 ①利用电话、电报②利用计算机(声音、图像、文字和数字)

信息高速公路 集电话、电视、电脑于一体,传输图、文、声、像等的通信网。

国际互联网的影响 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通信网络

国际互联网的应用 ①开展电子商务②提供各种远程服务③举行电子会议

商业中心的形成 商业活动的人流、商品流达到一定规模,就形成商业中心。

商业中心的功能 物资集聚、服务、商品流通。

商业街的区位选择 ①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城市几何中心)②交通最优为原则(沿线)

商业小区的区位选择 设在居民住宅区内。

商业网点的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 都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含义 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国家之间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

发达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 出口工业制成品、资本、技术以及少数农产品,进口燃料和原料

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 出口农矿初级产品,出口商品种类单一,处于不利地位。

世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纽约、伦敦、苏黎世;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

五、文化地理

文化的定义 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的分类 物质文化(工具、技术、生活用具)和精神文化(文学艺术宗教等)

文化景观的构成 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固定在地表上的人类创造物)。

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 功能性、空间性、时代性

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有一定的局限性)。

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当地物质文化环境(公交汽车站牌)和精神文化环境(地名)

文化源地 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常点状)和文化系统(常面状)最初产生的地方

文化区的空间特点 范围有大有小、边界有实有虚、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

有关文化概念的关系 文化事物—文化综合体(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系统(中华文化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级划分 地区(东部农业、西南农业、西部游牧)——亚区——副区

文化扩散类型 扩展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迁移扩散(远距离)

六、旅游活动与环境

旅游活动的三要素 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和旅游业(媒介)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主体的大众化、空间的扩大化、方式和内容的多样化、目的的娱乐性

旅游活动的作用 满足人类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扩大交流与了解

旅游资源及其特性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长存性。

旅游资源的价值 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 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特点。以情观景。全面了解

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法 主配、层次、框景、借景。

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破坏生物资源、背景环境、文物古迹;冲击社会正常秩序。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环境承载量

七、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 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科技进步(交通和信息)、跨国公司。

主要区域经济集团 西欧、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

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 基本实体、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内政和外交、科学和技术。

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改革开放、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重视三农、计划生育、独立自主外交。

八、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模式图 ①人类获取物质和能量②消费活动排放废弃物③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环境问题的两大类主要表现 ①环境污染②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 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污染的种类 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海洋污染等

生态破坏产生的原因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生态破坏的影响 ①滥伐森林②不合理灌溉③燃煤和使用消耗臭氧物质④过度捕猎

城市环境问题和农村环境问题 城市主要是环境污染;农村主要是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 ①发展和人口双重压力②经济和技术水平低③发达国家转移污染

全球性环境问题 ①酸雨②国际河流污染③热带雨林的破坏④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 ①产业革命前(缓慢)②二战前(加快)③二战后(猛增)④70年代开始放慢

世界60亿人口日 1999年10月12日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 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

不合理利用资源对环境的影响 导致自然资源的衰竭,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

环境问题的本质 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①崇拜自然②改造自然③征服自然④谋求人地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 生态(基础)、经济(条件)、社会(目的)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②持续性原则③共同性原则

清洁生产的全过程 ①原料开采②生产制造③消费使用④废弃物处理

中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①封山育林②定期开禁③休养生息

中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中国《21世纪议程》的发布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中国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①促进经济发展②维护农业生态平衡③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采取的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②开展综合利用③发展新能源

高中一轮地理复习 第2篇

一、工作目标

进行第一轮复习掌握单元基础知识,巩固各知识点,强化知识体系;同时加强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考能力。

通过这一轮复习,要让学生达到下列要求:

(1)掌握考纲规定的基本知识,能够对知识进行基础的归纳总结,能把握教材主干知识。

(2)能学会画图、填图、记图、读图、用图。

(3)答题做到规范化,能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

(4)能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简单的地理实例,做到活学活用。

二、具体措施

(一)围绕一个中心,狠抓基础 这个中心就是主干。结合高考来看,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学生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第一轮复习要狠抓基础。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在紧抓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可采取“读、背、写、默、画、练”等手段来增加地理基础知识储备,如以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知识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点,各种变式日照图、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气候分布模式图、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洋流模式图、各种物质循环图等我都要求学生默画出来,并要求归纳重要图表的规律。中国行政区划、我国河流与湖泊、我国主要铁路交通运输网、我国地形分布、中国分区地理,世界分区地理中重要的国家、城市、河流、矿产等都要求学生在填图练习本上一一落实。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理解记忆重要的图表规律,并且让学生最薄弱的区域知识在读、填、练的过程中一一落实。

(二)利用两种最普通出成效的教法

1、练考结合,切实过好单元关

我们练习打算主要是利用每日一练,滚到式的对基础知识进行练习,复习完每一章节后要做好测试检查工作,不漏死角,不允许学生含糊不清。训练与测试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考什么,就要练什么;考多难,就要练多难"。第一轮复习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占总试题中80%的中档题和基础题上。把主攻点定在记忆的恢复,知识系统的梳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观念的建立,典型问题熟练解答等方面,避免过早地把精力过多地用到难题上,造成基础不牢。,单元测试、月考,认真组题,组题的结构是1:1,即前阶段内容的分值占50%,本阶段复习的分值占50%,目的是防止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的遗忘,滚动性的复习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巩固。

2、个别讲评和面批相结合,切实抓出成效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除集体讲评外,我们还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习题进行个别讲评和面批。一是讲评知识点;二是指导做题方法和技巧,实现“解一题,得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

(三)做到三个提前形成习惯

1、是尽早训练答题规范形成正确的答题习惯

在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的习题训练中,学生要格外注意解题技巧的培养,注意养成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学习习惯,注重方法,突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其次,学生要学会建立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在读书时,要思考所读内容可能如何出题(即从书中读出试题来,将教材试题化);在做题时要知道该题是考查教材中什么地方的什么知识(即在教材中找答案,将试题教材化)。

2、建立错题集,培养学生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

有人说:“错题是最好的老师”,不少学生由于思维定势,总在同样的问题上反复犯错。所以,让学生克服思维缺陷,优化思维习惯是学生能否突破自我的关键。对此,我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把每次大考的错题汇编起来,用红笔修改,并写上解题思路和反思;在考前的半个月,让学生的主要作业是看“错题集”,在临考前看,就相当于考前清醒剂,能够尽量避免在考试中再犯同样的错误。做好对常考、常错题的反思与归类,达到“做一题会一类”的效果。后期我们打算整理学生的错题,错题重考、重讲、重练。大考前“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减少失分。指导学生养成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3、关注热点拓宽视野形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不妨从现在就开始。

目前地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与水污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生态灾难、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建设、绿色奥运、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地区冲突(如中东)、台湾问题、核问题等等。

对这些是世界和我国已经、正在或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学生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做专题式“问题化”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有关的问题,即使本来不是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掌握 (四)重视四种地理能力的培养的训练和培养

地理计算能力

如时间、日期、太阳高度、比例尺、海拔、气温、气压、人口增长、经济数据的统计等,都涉及到计算问题。地理计算实质是地理与数学的综合,是在地理原理指导下的数学运算过程,其中掌握地理原理是培养地理计算的关键。对于地理的计算,根据地理原理总结出公式,然后让学生去“套”,同时要像做数学题一样,多算多练,做到“熟能生巧”。

读图分析和空间思维能力

新课改的高考题很多是考察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复习中要求学生围绕地图展开,学会读图和用图,将相关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强化图文转换训练,构建空间概念,扩展空间想象,进行空间思维。读图,用图,主要掌握五点:

①明确各类地图的构成和表达方法;

②会从图中读出相关信息;

③会用地图表达相关信息;

④会判断地理区位;

⑤会运用地图的直观性,解答抽象的地理问题。

地理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

地理试题中,提供信息的载体多种多样,但无非是文字信息、图像信息、表格数据信息等,且多数高考题目的信息,是考生平时训练少见和教材以外的信息。对提供的图文背景材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分析判断应成为教学常规。一轮复习中我们将有意识地强化审题过程中的地理信息提取以及进一步的判断、推理、归纳、分析等信息处理能力。平时训练要重视信息提取与处理的过程,不能只看答题结果。

知识迁移能力和地理表述能力

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地理学科注重对规律、原理的实践运用。因此在复习中,对于规律,原理不仅要加深理解,更要学会灵活地迁移应用。表述不准确也是高考中失分较多的一个因素,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尽量使用地理术语。高考第二卷,解题答案中往往包括多个得分点,考生须踩点得分。但有不少学生反反复复答了一大堆,就是答不到点上;又或者学生理解了但措词不规范所以也拿不到该拿的分;更多的是答案有遗漏,不完整,所以也拿不了高分。因此,第二卷更能拉开考生的差距,而对于我们普通高中学校而言,这更是考生的致命弱点,是他们拿高分的瓶颈。因此,为了训练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和思维的严密性,我们要求学生把典型题目的主要原理规律和分析思路表述出来,然后再把他们做的优秀答案略经修改后张贴出去鼓励他们,叫他们再次修改。这样,不仅能及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而且,能一步一个脚印落实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切实提高备考效率。平时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地理学科术语来表述地理事物的现象,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用书面文字的形式完成各种问题的解答。要特别注意地理术语中的“关键词”的应用,并培养“看图说话、读表归纳”的能力。

(五)解决五种困惑提高针对性

高中一轮地理复习 第3篇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

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

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中一轮地理复习 第4篇

两类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和能源基地建设

开采条件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2)市场广阔

(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能源基地建设

(1)扩大煤炭开采量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 煤—焦—化 煤—铁—钢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2)调整产业结构;

(3) “三废”的治理

流域的发发——以田纳西河为例

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护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2)19世纪后期 :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3)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流域的综合开发

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

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

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高中一轮地理复习 第5篇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

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问题

(1) 环境污染:水、大气(光化学烟雾、臭氧空洞、酸雨、气候变化)、土、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物质、海洋污染

(2) 生态破坏: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环境破坏(森林、湿地)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基本原则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循环经济——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地理信息技术

高中一轮地理复习 第6篇

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遥感:获取,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资源普查:矿产、生物、水资源。

环境灾害监测:环境监测,灾害预警。

特点和优点:

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在定位导航中,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作用

在城市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功能

处理地理空间数据,地理空间信息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城市环境管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城市规划。

数字地球的基本含义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1)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2)地理信息系统

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推荐访问:复习 地理 高中 高中一轮地理复习6篇 高中一轮地理复习(推荐6篇) 高中地理一轮知识点总结框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