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习俗第1篇闹花灯闹花灯是元宵节日庆典规模最大、喜庆气氛最浓的一种习俗。民谚云:“三十(指除夕日)的火,十五(指元宵)的灯。”它有最浓厚的游乐色彩,故称闹元宵。其主要内容在灯,故又称灯节。隋唐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宵节习俗10篇,供大家参考。
元宵节的习俗 第1篇
闹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日庆典规模最大、喜庆气氛最浓的一种习俗。民谚云:“三十(指除夕日)的火,十五(指元宵)的灯。”它有最浓厚的游乐色彩,故称闹元宵。其主要内容在灯,故又称灯节。
隋唐灯节极盛,一般从十三“上灯”开始,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八日为“落灯”。据唐人郑处晦《明皇杂录》载:“上在东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阳宫,大陈灯影,设庭燎,自禁中至于殿庭,皆设蜡烛,连属不绝,时有方都匠毛顺巧思,结创缯彩为灯楼十二间,高一百五十尺,悬珠玉金银,微风一至,铿然成韵。其灯为龙凤虎豹之状。”另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韩夫人(杨贵妃二姐)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盛况可见一斑。
猜灯谜
唐朝灯会中还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明朝又增加了戏曲表演。其中灯谜经过历代发展创造,妙意横生,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直到今天仍然十分盛行。所谓灯谜就是将谜语贴在灯上,让人一面赏灯,一面猜谜。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如一个字,一句诗,一个物或一个名称。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也称为“灯虎”(也叫文虎)。灯谜是我国独创的语言艺术,春秋时代就有将接近辽回且掩饰的句子做成“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汉武帝时东方朔就善隐语,曾与武帝宠臣郭舍人说隐语于武帝前,深得武帝信任。南末后才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上元节让人猜灯谜。也有人引用猜谜有所谓“射覆”的方法,称之为“射”灯谜。自此以后,每逢元宵节,全国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
元宵节的习俗 第2篇
闹花灯的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天天打猪草,夜夜闹花灯”。“东也是灯,西也是灯,南也是灯来北也是灯”,这是传统黄梅戏《夫妻观灯》里的唱词。几位参加“游黄山,看黄梅”雅称“二黄”旅游活动的西方游客听罢兴起,便决意再来一次“中国元宵观灯游”,这才惊叹:“中国正月十五灯节比咱的狂欢节还要热闹”!于是兴趣倍增,刨根问底探元宵。
中国人把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是颇为考究的,这里的“元”指的是农历正月十五正好是上元之日,这里的“宵”指的是宵夜,“元宵节”便被严格界定为农历正月十五夜间的节日了,张灯、舞灯、观灯、赏灯以及一切与灯有关的民俗文化娱乐活动也便成了它特定的节目内容。
元宵节的由来,虽可远溯西汉时期,然而最为盛行时却要数唐代了。从《太平御览》中“正月十五日,汉家祀太乙,以昏时到明”的记载来看,元宵节是古代皇帝“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宗教礼法演变而来的节日,是佛教习俗和道教传统相结合的产物。正式为其命名并诏令每年此日举国张灯庆贺的,是汉文帝刘恒,到汉武帝时,元宵节则被列为全国重大节日了,从此代代相袭至今。
元宵节彩灯地方特色浓郁,各地均有“拳头产品”,诸如:北京的宫灯、上海的龙灯、广东的走马灯、浙江的硖石灯、哈尔滨的冰灯、四川的自贡灯等,都是蜚声古今享誉灯坛的。彩灯样式更是五花八门各显异彩,诸如:花卉灯、动物灯、人物灯、建筑灯、风景灯、塔灯、宫灯、龙灯等,多以篾制灯架,以彩纸糊裱、手工书画精绘而成,内点蜡烛成为光源。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自娱自乐意识的增强,已经推陈出新,增添了钢筋铁骨灯架、微型马达、微型电脑、新式电声光源入灯的现代化彩灯新品种了。如:能摇头摆尾招手致意并用几国语言向观众问候的恐龙灯和能够展示火箭发射、飞天、回收整个过程的火箭灯,使元宵灯彩赋予了强烈的时代特色。如今的元宵彩灯不仅是民间灯彩艺人彩扎、糊裱、剪纸、编结、刺绣、雕刻诸工艺与智慧的集中展现,它还是现代科技之光在灯彩上的折射。
“不夜城中陆地莲,小梅出破月初圆,新年第一佳时节,谁肯如翁闭户眠。”正月十五闹花灯因其“一片光明”的寓意和“喜气洋洋”的气氛而被称作良辰美景,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成群结队徜徉灯市去领略“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的节日氛围。有灯谜让你竞猜,于赏灯中射虎添趣;有龙灯绕你狂舞,于翻飞中春心萌动;有灯展让你投票,于评选中尽展风流;有汤圆让你饱尝,于赛吃中捧腹狂欢……正是:“正月十五闹花灯,街衢断煞夜归人”了。
如此良辰美景,当然会令古今文人墨客诗兴大发的,略翻诗史便可发现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居然就是元宵灯节的产物,诸如:“东风夜放花千树”、“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刻千金,欲买良宵无价”、“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等等,俯拾皆是。若以出新而论,愚以为清代单可惠的这首《张灯曲》当推上乘:“上元张灯夺月彩,古时嫦娥应好在。手攀桂树看人间,春灯万点春如海。衣香人影何纷纷,车如流水马游龙。百戏鱼龙争变幻,千家楼阁高玲珑”。诗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向世界昭示了这么一个感觉——要状述、描摹中国正月十五闹花灯的盛况,非得登上月球居高俯看不可。这么说来,那些把中国元宵灯节比作西方狂欢节的外国游客,倒真有点“旁观者清”的况味。现在,元宵节已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实更值得狂欢了。
元宵节的习俗 第3篇
北京市
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一年一度的上元灯会、舞龙舞狮、老北京叫卖等老北京民俗味十足的元宵节传统节目,是老北京市民期待这个节日的一大原因。传统的老北京元宵节活动主要由花会、灯会、吃元宵3个部分组成。
河北省
河北较为独特的元宵节习俗有井陉的拉花,井陉拉花是一株古老艺术奇葩。赞皇县元宵节习俗——“拉碌碡”,拉禄碡是一种表现劳动生活的舞蹈,主要活动在元宵节,它以打击乐伴奏。有大鼓、大锣、铙、水镲等。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
安徽省
古城凤阳县,荡秋千、挑灯笼、撂火把等民间习俗,成了元宵佳节的三大习俗。凤阳民间有“元宵节荡秋千,一年腰不疼”的说法。每逢元宵佳节,最让孩子们动心的还是“挑灯笼”。各种花灯早在几天前就纷纷“抢早”上市,造型各异的花灯将府城镇夜晚装点一新。撂火把是一种青少年集体活动。在凤阳农村,留心的孩子都会早早有意识地收集、准备着一些废旧扫帚、刷把,以备元宵节撂火把。
山西省
挂花灯,是山西人民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每逢元农宵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从十四至十六,每晚都开形形色色,异彩纷呈。放焰火,为山西人民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
山东省
开展游艺活动是元宵节的重要内容。杂耍的形式各种各样,狮子舞、龙灯舞、高跷、旱船、花棍、秧歌、赶毛驴等应有尽有,内容以戏曲为主。曲阜城周围村村玩龙灯,每个村的龙灯都要到孔府中表演。孔府耍龙灯的地方在二门里大堂前,平时不得入内的孔府,这时也准许外人入内看耍龙灯。耍龙灯时,孔府的当差和“花炮户”在一旁燃放焰火。
河南省
河南人最独特的习俗,就是在元宵之夜,家家户户都得在祖宗墓前,用竹蔑和红纸扎上灯笼,点燃其间的蜡烛任其燃尽。元宵节一般的习俗是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舞狮。
陕西省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除大闹花灯外,还流传一种“放天灯”的风俗。这种风俗由来已久,据史可查唐时已有此举。“伴灯馍”流行于陕西铜川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各家各户在自己房屋里,设香案点烛焚香,鸣放鞭炮。屋内处处点灯,灯旁放着各式各样的花馍,称为“伴灯馍”。
江苏省
元宵节泰州有5大习俗,吃元宵、闹元宵、猜灯谜、放烟火、送吉祥。送吉祥是泰州部分乡镇特有的习俗。在元宵节这天,亲戚朋友要给新婚的新娘子送桥桩、送子观音等,以祝福早生贵子。还有些地方是拉着新娘子走百子桥,同样是求子。
浙江省
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上虞县少于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量武艺。建德县人家有新娶媳妇的,于元宵节设酒祭床。
江西省
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晚饭后,全村老少就会集聚在村中祠堂或者庙宇,手持元宵歌本,对着元宵画唱歌,当地人称之为唱元宵歌(也叫唱船)。正月十五晚上除了唱船、赞船、划船等活动外,还要喝元宵酒、吃元宵羹——这是当晚的压轴戏。整个祠堂摆满桌椅,有村民用年数已久的海壶盛满自己酿造的米酒,给每位来宾倒上满满一碗,每张桌子上还盛有一大盆元宵羹供大家享用。
湖北省
荆州元宵节吃特色米团子。
云梦县(今之江汉)老农夫於元宵夜持火炬偏照 田圃,叫“照绝地蚕”。儿童则以田鼓迎神,以 卜岁事。武昌的“弄龙”要一连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随龙灯到邻村赴宴,称为“龙换酒”。
湖南省
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新田县游完龙灯后,将龙灯付之一炬,称为“送灾”。
湖南郴州市苏仙区正源村的村民正在为即将到来的“火仙牛”闹元宵进行最后的彩排。据村民介绍,牛是该村的守护神,“火仙牛”源于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村民们在每年的正月十五,会用稻草扎成牛的形状再插上香火与火龙一起闹元宵,以此为本村保平安。
四川省
四川元宵节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馀皆为求子的习俗。开县有“对骂”的习俗。元宵节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福建省
元宵节给新嫁女送灯,是旧日福建的习俗,各地送的灯品式样不尽相同,但目的一样:“添丁。”闽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灯节中还有一叫“穿灯脚”的习俗。灯节中的舞龙灯,是福建元宵节中最受欢迎的节目,龙灯长数十尺,有头有尾。灯节中还有一种灯猜颇受欢迎,灯猜也叫“猜灯谜”或“出灯猜”。
广东省
广东的元宵节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以求吉祥;新安县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庆灯。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文昌县民元宵夜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
贵州省
元宵节来临,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古镇举行“滚龙闹元宵”活动。
“滚龙”是寨英古镇特有的民俗艺术,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正月十五日夜,土家族民俗“炸龙”活动在德江中心城区拉开序幕。此次“炸龙”云集了70余条龙灯队伍,并吸引了近20万群众驻足观看,场面震撼令人心跳。德江土家族民众过元宵节分为白天和黑夜两段:白天以舞龙、耍狮、花灯表演等为重;元宵夜则炸龙狂欢。该县在600多年前就有“舞龙求雨”的图文记载和土家舞龙、炸龙的传统,并延续至今,此项活动已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南省
云龙县於元宵节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弥勒州元宵后一日燃香於桥,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据说可以去疾病。元宵节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这种食品最早出现在宋代,诗人姜白石在一首《咏元宵》的诗中写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宋人周必大也曾写过一首《元宵煮浮圆子》诗: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巡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台湾省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元宵节的习俗 第4篇
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元宵节“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 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元宵节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元宵节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元宵节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元宵节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元宵节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元宵节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元宵节的习俗 第5篇
1、北京
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一年一度的上元灯会、舞龙舞狮、老北京叫卖等老北京民俗味十足的元宵节传统节目,是老北京市民期待这个节日的一大原因。传统的老北京元宵节活动主要由花会、灯会、吃元宵3个部分组成。
2、河北省
河北较为独特的元宵节习俗有井陉的拉花,井陉拉花是一株古老艺术奇葩。赞皇县元宵节习俗——“拉碌碡”,拉禄碡是一种表现劳动生活的舞蹈,主要活动在元宵节,它以打击乐伴奏。有大鼓、大锣、铙、水镲等。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
3、安徽省
古城凤阳县,荡秋千、挑灯笼、撂火把等民间习俗,成了元宵佳节的三大习俗。凤阳民间有“元宵节荡秋千,一年腰不疼”的说法。每逢元宵佳节,最让孩子们动心的还是“挑灯笼”。各种花灯早在几天前就纷纷“抢早”上市,造型各异的花灯将府城镇夜晚装点一新。撂火把是一种青少年集体活动。在凤阳农村,留心的孩子都会早早有意识地收集、准备着一些废旧扫帚、刷把,以备元宵节撂火把。
4、山西省
挂花灯,是山西人民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每逢元宵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从十四至十六,每晚都开。放焰火,为山西人民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文艺踩街,堪称民间文化化妆大游行。从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各县区的都组织大大小小的各种文艺汇演到市里来。
5、山东省
开展游艺活动是元宵节的重要内容。杂耍的形式各种各样,狮子舞、龙灯舞、高跷、旱船、花棍、秧歌、赶毛驴……应有尽有,内容以戏曲为主。曲阜城周围村村玩龙灯,每个村的龙灯都要到孔府中表演。孔府耍龙灯的地方在二门里大堂前,平时不得入内的孔府,这时也准许外人入内看耍龙灯。耍龙灯时,孔府的当差和“花炮户”在一旁燃放焰火。
元宵节的习俗 第6篇
舞龙舞狮
元宵节大街上有舞龙灯、戏狮子等表演,龙灯分金龙、青龙、白龙。舞龙灯边行进,边翻滚,舞者如痴,观者如云。豫园元宵灯会精彩纷呈,《瀛壖杂志》记:“上元之夕,罗绮成群,管弦如沸,火树银花,异常璀璨,园中茗寮重敞,游人毕集……远近亭台,灯火多于繁星,爆竹之声累累如贯珠不绝,借以争奇角胜。”
这一夜,沪城内外大街深巷上,小囡低拉兔子灯、大孩高举小红灯,灿灿华灯,如流星闪闪,几分神秘,恍如梦境!诗云:“错认瑶池却未真,满园花柳及时新。试灯风里游人集,半是嬉春半探春。”“十里珠帘都不卷,看灯人看看灯人”。夜深,豫园九曲桥等处燃放大花筒、九龙、花蝴蝶等焰火……
挂望田灯、串马灯
上海农村农田里挂上一盏灯,称做“望田灯”,预兆五谷丰登,讨个太平年成。吴淞一带店家挂跑马灯、鱼灯等,乡间各庙宴神,在庙门前立灯塔、架桥灯,饶有情趣。
夜里,高竹竿上挂红灯,走村儿童提彩灯,还有人玩 “掼火球,照田财”。金山、松江地区元宵夜,有人在田间挥野火,有人把灯笼檐前挂。有人上街舞龙灯,有人出行 “串马灯”。嘉定农家正月半吃的馄饨叫做贺年羹,又以面粉团捏成缸甏等状蒸煮,称为“蒸缸甏”,看 “缸甏”潭内水汽多少,卜一年之晴雨。青浦有些人家爱吃用荠菜、油豆腐、粳米粉等做的糊涂羹,寓意太平无事糊里糊涂过一年。
元宵节的习俗 第7篇
一帆风顺,两情相悦,三生幸福,四季平安,五体康健,六合太平,七彩生活,八方来财,九九幸福,十分如意。祝元霄节快乐!
大红灯笼高高挂,映出团圆笑脸庞;彩色元宵热腾腾,现出团聚好年华。你吃元宵我和面,你看灯笼我来挂;友好和善大中国,元宵佳节是一家!
年年闹元宵,今宵最欢笑,财神福星到,幸福常萦绕!短信祝福巧,幸福快乐每一秒!恭祝月圆汤圆缘梦圆!人圆情圆事事圆!元宵节摇出你的笑脸!
圆圆的月亮照着圆圆的餐桌,圆圆的餐桌放着圆圆的碗,圆圆的碗里盛着圆圆的元宵,圆圆的元宵圆着圆圆的梦想,圆圆的梦想马上就会实现。元宵节快乐!
美丽的夜空,把梦想呈现;圆圆的明月,把幸福实现;漂亮的花灯,把节日妆扮;温馨的短信,把祝福传递;我的心愿:愿你元宵节快乐幸福每一天。
一个月亮一个你,二个影子我和你,三生有幸认识你,四个西施不如你,一起看灯去?
元宵佳节闹花灯,花灯粘满千纸鹤。举怀邀月寄相思,月圆人缘乐团圆!
爸妈:祝你们元宵节快乐,相依相偎,生活美满
元宵夜,月儿圆,吃着元宵庆团圆,祝愿你家快乐团圆!
一段幸福时光,又一次真诚祝福。祝你:团团圆圆!甜甜蜜蜜!顺顺利利!
元宵节的习俗 第8篇
元宵节的习俗-吃汤圆
元宵节传统食俗为吃元宵,意味团圆、吉祥,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不管南方北方,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元宵”这种食品名称,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元宵又叫“圆宵”、“圆子”,南方常叫“汤圆”、“水圆”,宋人因见其煮熟后浮于水中,称之为“浮圆子”。南宋周必大《平国续稿》记云:“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比……”《岁时杂记》曰:“煮糯为丸,糖为噪,谓之圆子。”其制法是以各色果饵和蜜糖为馅,用糯米粉团包裹起来搓成圆球,置水中煮熟而食。圆子与耍狮、舞龙的球一样是月亮的象征物,食圆子含有祭月、赏月的意味。同时,元宵圆子跟中秋之月饼一样,含有家人团圆的意味。周必大《元宵浮圆子》诗云:“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1913年,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似于己不利,便下令改元宵为“汤圆”,沿用至今。元宵的品种和吃法。北宋下在烧沸的水中,配以白糖、蜜枣、桂花、桂圆等物。南宋时开始有了中间包糖的“乳糖圆子”,。其后,元宵馅又有甜、咸之分。桂花、果仁、芝麻等制作;咸馅多为荤馅,单包肉或肉蔬合包。元宵大多以水煮食,但也有油炸食用的,《卢氏杂说》里的“油炸追子”其实就是一种油炸元宵。今天,元宵的吃法就更加丰富了,不少人甚至开始了中西结合吃法,比如巧克力就已成为元宵馅之一。
元宵节的习俗-闹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日庆典规模最大、喜庆气氛最浓的一种习俗。民谚云:“三十(指除夕日)的火,十五(指元宵)的灯。”它有最浓厚的游乐色彩,故称闹元宵。其主要内容在灯,故又称灯节。
隋唐灯节极盛,一般从十三“上灯”开始,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八日为“落灯”。据唐人郑处晦《明皇杂录》载:“上在东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阳宫,大陈灯影,设庭燎,自禁中至于殿庭,皆设蜡烛,连属不绝,时有方都匠毛顺巧思,结创缯彩为灯楼十二间,高一百五十尺,悬珠玉金银,微风一至,铿然成韵。其灯为龙凤虎豹之状。”另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韩夫人(杨贵妃二姐)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盛况可见一斑。
元宵节的习俗-猜灯谜
唐朝灯会中还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明朝又增加了戏曲表演。其中灯谜经过历代发展创造,妙意横生,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直到今天仍然十分盛行。所谓灯谜就是将谜语贴在灯上,让人一面赏灯,一面猜谜。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如一个字,一句诗,一个物或一个名称。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也称为“灯虎”(也叫文虎)。灯谜是我国独创的语言艺术,春秋时代就有将接近辽回且掩饰的句子做成“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汉武帝时东方朔就善隐语,曾与武帝宠臣郭舍人说隐语于武帝前,深得武帝信任。南末后才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上元节让人猜灯谜。也有人引用猜谜有所谓“射覆”的方法,称之为“射”灯谜。自此以后,每逢元宵节,全国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
元宵节送灯习俗
头一年新嫁了女儿的人家买一盏漂亮的灯和一个面粉做的小老鼠送到女儿的夫家,这就是送灯,其意义不外是祝她多生贵子罢了。与送灯相似的还有偷桩的俗例,不过这多在江苏一带。“桩”是小渔船用来代锚的东西,一些结婚多年没有生育的夫妇,望子心切,便在新年中某一晚乘人不备将桩偷回家,据说能够生子且极为灵验,但一定不能为渔人察觉,否则不灵验的,这和八月十五的送瓜也极相似。
元宵节偷青习俗
在这天晚上也有特别的习俗。在广西地区有偷青的习俗。这一晚男女老少都联结成队待夜深人静后,到别人的园圃里偷取蔬菜,这称为“偷青”。这种风气据说在光绪中叶后,柳府提标中营携家眷来此地后才有,当初也仅是些妇女、小孩,而且偷取的也极少。到民国时,则全家一齐出动,且渐渐演变为不等到深夜,晚饭后便气势汹汹地去偷取了。各园主稍有疏防,便被一扫而空了,特别让人头疼。
元宵节祭娘娘
闽南人认为这天晚上天上的状元爷要下来游街的。状元爷的性格很天真活泼,专门喜欢与儿童一起玩,所以每家都让孩子们提一盏灯在街上高喊,在农村中则是两村子的人必须拿石头互掷,这样村子的人便能避瘟疫了,由此也免不了酿成惨祸的。女子们也有自己的俗例,有的会在神前拈香,到邻居家听人说话,再在神前占卜一下吉凶祸福,有趣的是一些没出嫁的女孩们则会到屋角、厕所里祈祷纺织娘娘教他们裁缝了。在厦门则有祭娘娘的习俗,不知两位娘娘是否为同一人。娘娘是DonSweea娘娘,传说她是一个非常聪慧美丽的女子,但出嫁后却受到丈夫的虐待和婆婆的毒打,有一天竟被打出门外,被赶到粪池里淹死了。基于对她的同情,所以在十五这天晚上有祭DonSweea娘娘的习俗。从5岁到巧岁的姑娘们都会拿花生、柑橘及一些菜饭、鸡头对着厕所拜祭。特别的是姑娘们还要各做一只很小的鞋子,祭完后,拿来焚化,然后把焚化后的灰包在菜叶里投进厕所,据说这样娘娘便能享用了。祭时鸡头的作用是使女孩子像娘娘一样聪明伶俐。
元宵走桥习俗
在有些地方有走桥的习俗。要连着走过3座桥,可能和十六日的“走百病”的习俗差不多吧。在十六日晚上,无论男女老少都要走一走逛一逛的,周用还有一首《走百病》的诗:“都城灯市由来盛,大家小家同节令;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兼头风。踏穿街头双秀履,胜饮医方二钟水;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蹄珊曲房里;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薪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去年同伴今希有,几人可卜明年走?长安主人肯居停,寂寂关门笑后生,但愿中秋不见月,博得元宵雨打灯。”
元宵节的习俗 第9篇
元宵节、重是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有一部分意见建议将其也设立为国家法定节日,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进行了认真研究。考虑到目前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不宜再增加,而元宵节距离春节较近,中秋节虽然也与国庆节相邻,但相比之下中秋节影响更大,因此暂不将元宵节增设为法定假日。
其实很多地方在元宵节当天,单位和企业酌情放假。而且如果遇到元宵节刚好是周六、日也算是给大家提供了便利,如20XX年元宵节在2月11日是星期六就可以回家了。
元宵节的习俗 第10篇
北方“滚”元宵
元宵在制作上要比汤圆要繁琐得多:首先需将和好、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然后再过水,继续放回笸箩内滚,反复几次,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方才大功告成由于制作工艺不同,元宵比汤圆的口感要粗一些。元宵煮后,汤会比较浓,跟糯米面粥似的,表皮松软,馅料硬实有“咬劲”,果香和米香浓郁。
南方“包”汤圆
汤圆的做法有点儿像包饺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跟做饺子时和面一样),用手揪一小团湿面,挤压成圆片形状。挑一团馅放在糯米片上,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做成汤圆。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