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指导第1篇一、明确考查内容,把握复习重点。第一,历史高考强调对要点知识、要素知识、阶段特征和时代性的考查。因此考前最后冲刺的要点是结合20XX年考纲,重点梳理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深化拓展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复习指导8篇,供大家参考。
高考历史复习指导 第1篇
一、明确考查内容,把握复习重点。第一,历史高考强调对要点知识、要素知识、阶段特征和时代性的考查。因此考前最后冲刺的要点是结合20XX年考纲,重点梳理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深化拓展重点知识,尤其要挖掘历史地图、表格和图片中的信息。第二,要建立知识的宏观体系,梳理知识的发展线索,把握历史规律。如从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政治制度沿革、思想文化变迁、科学技术创新、世界形势变幻等方面建立知识体系并提炼历史规律。第三,要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尤其是中外几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第四,要注意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将历史、热点、中外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尤其要适当关注本年度热点和重大社会热点。
二、有效适度训练,提高解题能力。要重视解题能力的训练,以此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和规范答题技巧。要认真做高考真题,分析高考题考查的知识、方法、能力的要求等;要进行限时训练,可利用几次重要的模拟考试提升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
三、关注最新理念,提升认知水平。要利用新史观理解和阐释历史、评价认识历史和构建历史知识结构,要用新史观重点关注转型时期重大历史事件、重点人物等内容;关注史学方法,如史料的分类、比较史学、计量史学等都是高考考查方向。这些研究方法不仅在经济史领域,在政治史、文化史、社会史等领域都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要利用史学理论,建立知识的联系、提炼历史规律和明确认识历史的方法。
高考历史复习指导 第2篇
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来分析,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知识点的考查具有完整性、跨度大和逐层深入的特点;能力的考查体现了"综合"的特点,尤其是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的答案来看,精练、概括性强、可操作性强,而且许多答案出自于书上的内容甚至章节目录及标题。
在高考中通常考题所要考查的不外乎有这样几种情况:1、考查基础知识的准确再认再现;2、考查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考查在比较知识异同基础上的归纳、概括历史概念和历史事件属性的能力;5、考查在庞杂的史料中提出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6、归纳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7、考查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的再造能力和潜在能力;8、考查各科综合能力的掌握情况。
当学生理解考题的指向性后,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对于答历史试题有重要意义。试题的角度的变化再多样化也离不开基本的历史知识点和基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时要"以不变应万变"。
高考历史复习指导 第3篇
首先要准确记住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概念等基础知识。多看书、常复习、采用一些容易记忆史实的方法,如:比较记忆方法、理解记忆方法、联想记忆方法等记忆历史史实。
其次是要掌握好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内在联系,以重要知识点为基点。如文艺复兴这个知识点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随着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资产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冲破宗教会神学的束缚发展资本主义,于是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兴起,它促进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而文艺复兴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主义创世精神,又极大地鼓舞着当时的人们去探索通往亚洲的新航路,地理大发现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完成的;与此同时宗教改革也受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资产阶级借助反对天主教会神学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锁,推动了整个欧洲社会的进步。文艺复兴是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同时它又与地理大发现及宗教改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鸣锣开道。当我们理解了文艺复兴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后就很容易解决这段历史问题。
高考历史复习指导 第4篇
历史学习的能力包括分析、比较、综合、理解、归纳等。20XX年的《考试手册》有了明确的考试目标,目标共六大类,几乎涉及高中学生应具备的各种学习能力。学生在复习中应结合历史知识逐个理解,掌握历史思维能力的目标。
目标一:历史知识。在复习中只要知道或掌握教材中重大的历史事件。
目标二:历史技能。有关时间术语会在解题中运用,如世纪、年代等。要知道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有考古发现、文献阅读、调查访问等。要掌握运用材料的基本规范。关于空间中的历史发生的位置及其演变,要注意重要的地图,主要是与主干知识有关的地图,如德国一战前、一战后、二战后,以及德国统一后变化等等。
目标三:材料处理。对获取材料的信息,要从表面信息和深层信息等角度去思考。要会区分原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原始材料是指当时的人活动留下的实物或文献记载,例如商代的卜辞;第二手材料是指经后人加工或转录的,如《史记》。要区分历史的客观性表述和主观性评价,客观性表述侧重在历史事件本身的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主观性认识侧重在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或评价。要辨别材料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可靠性,就目前中学生所接触到的历史材料而言,首先是实物资料,其次是文献记载,再次是文学和神话等。
目标四:历史阐述。要明白解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需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要从不同的主题,以不同的观点解释历史事件;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时,要做到一分为二,力求客观公正。
目标五:组织与交流。这是能力目标的重点,其中有概述、叙述、论述三个子目标。概述要求概括回答问题,简练扼要地进行组织;叙述要求全面进行组织,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背景、内容、意义(评价)等要素。论述要求对历史事件的论述做到有观点、有史实、有评价,原则是有理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比较典型的题目就是历史小论文的撰写。
目标六:历史价值观。往往通过对具体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诠释来体现,此目标略知即可。
高考历史复习指导 第5篇
重视基础抓住课本。以教材为本,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是考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其本身也是很重要的能力,是解答好试题的基本保证。当然,这里所说的抓好基础知识并不能停留于简单的背诵,而应对知识进行充分的梳理和整合,只有这样才能灵活而准确地迁移知识。
在历史冲刺复习中,考生应对各知识点进行全面落实,具体来说,就是依据考纲、教材等确定基础知识点,根据教材的章节进行梳理、掌握。在掌握知识时要加强理解记忆,多尝试进行回忆,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
在将知识点砸实的过程中,应突出重点,以点带面。要着重掌握好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等。
适度拓展,让知识无遗漏
考生还应在知识点的复习中,做到适当拓展,透彻理解、细致把握。适当拓展是要了解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例如20XX年文综全国I中的选择题第12题就考查了谥号、庙号、年号等知识。透彻理解是指要全面把握知识的各个要素,加强对背景、原因的认识、对内容、措施、作用的理解,对意义、本质的深刻认识。细致把握是指要关注教材小字部分、图片、表格等对知识点进行补充、阐释的内容。
在复习中,要坚持单元总结和过关训练的复习方法,使已经掌握的知识能及时得以强化,模糊的知识得以及时明确、遗漏的知识及时得以补充。
重精略多,做习题更应反思
科学训练重视反思。考前冲刺阶段,考生每天要进行适度的强化训练,做一定量的习题是非常必要的。一是可以检查测试对相关知识掌握的程度;及时查漏补缺。二是可以提高解题水平和解题技巧。
当前阶段的训练应当更加讲求科学的方法,训练题不求多而应求精。要紧密结合复习的内容精选习题,重视习题后的总结与反思,提高对知识点的活化程度,构成知识体系与网络,提高从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高考历史复习指导 第6篇
20XX年《考试手册》中的题型与往年有所变化,由原来的三大类改为选择和非选择两大类。建议复习中对每一种题型进行认真分析,从审题方法、解题过程、组织答案等方面加以训练,下面举几个典型的试题来说明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供学生们在复习中运用。
一、选择题。例:传统的土地赋税制度和劳役制度在16世纪逐步得到改革。这场改革是指:A均田制,B两税法,C一条鞭法,D摊丁入亩。解题步骤是1、审题:审题时要掌握三个要素,时间(16世纪),范围(土地赋税制度和劳役制度),要求(改革)。2、解题:掌握三个要领,首先弄明白题目考什么,本题考16世纪土地劳役制度改革;其次看4个选项,并联系教材16世纪是明朝,答案是C。这种解题方法正确率比较高。
二、非选择题。考生要把近几年所出现过的各种题型分类掌握,通过典型试题按照《考试手册》中的目标加以解剖、分析、理解。审题时要严格按照时间、范围、要求进行。例如20XX年高考上海卷38题简略叙述19世纪60年代所发生的重要史实一题,时间要求为19世纪60年代,答案超过这个时间的不行。范围为整个世界,要求是叙述重要的史实。再如材料题:古代中国社会的策源地是在黄河流域,它从这里扩展到长江流域。远东社会的策源地把这两个流域都包括在内,然后一方面沿着中国海岸向西南方扩展,另一方面向东北扩展到了朝鲜和日本。(阿诺德汤因比)问题是依据唐代的历史,论证汤因比的中国社会策源地扩展到朝鲜和日本。其解题方法是:第一步看材料,从材料中梳理出中心内容即中国文化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即中国古代、社会策源地、扩展到朝鲜和日本;第二步看试题设问;第三步联系教材内容相关知识,一期课改内容为唐代的对外关系,二期课改内容为儒家文明的传播;最后进行思考,理清解题思路,按照审题和解题要求完成答题。
三、小论文。要有明确清晰的题目,实际上就是论文的总论点,这个非常重要。分论点根据题目而定,一般以2至3个为宜,分论点要围绕主旨写,每一个分论点的论证要做到用史实进行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最后要做总结,总结时要侧重在提高认识,升华主题。切记不能只罗列史实,也不能言之无物,更不能离题。
高考历史复习指导 第7篇
20XX年历史《考试手册》明确写到试题中的基础部分约占70%,有一定深度的部分约占30%,基础部分所占比例达三分之二以上。因此,在复习中必须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这是历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历史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量大,考试目标相对比较具体,学生依照《考试手册》的要求结合教材,对历史知识进行仔细梳理,就可以达到最有效的复习效果。考纲知识条目很多,尤其是一期课改教材,在复习中要分层次去整理掌握。基础知识的梳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即对人类文明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大事,是一期、二期教材上共有的。例如: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法国的启蒙运动,《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美国的《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南北战争、罗斯福新政;俄国的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德国的统一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等。在复习中必须梳理清楚,牢固掌握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
第二层次是教材和考纲涉及到的重大事件,如一期教材中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专政、热月政变、法国二月革命、六月起义;中国辛亥革命后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二战中的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等。二期教材中英国的议会内阁制、福利国家等。
第三层次是用线索串起来的其余知识。例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国民革命运动这一节的知识,可用五四运动共产党成立工人运动高潮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失败串起来,这样不仅能把应该掌握的知识掌握了,而且教材的线索也理清了。再如解放战争胜利一节,可用国民党发动全面进攻重点进攻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南京解放串起来。这类知识采用归类、串线的方法进行复习,可使复习的层次更加分明。
高考历史复习指导 第8篇
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的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但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
(一)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指出的是,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范围历史概念时,那么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二)从原因深度分析: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是指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带有历史发展必然性,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我们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本质、历史发展的主要原因等角度去探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所谓根本原因,是指促使历史事物产生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性因素,是历史事物能够产生的土壤,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缺少了这种因素,与之相应的历史事物便不会产生。
主要原因是指对历史事物的产生起主导性、决定作用的因素。有了这种因素,历史事物才会以当时的特征出现。如果缺少了这种因素,历史事物则不会以当时的特征出现,甚至不会产生。
直接原因是指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的诱导性因素。“直接”的含义是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要注意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事件发生的导火线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是一种偶然性因素。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4、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推荐访问:高考 复习指导 历史 高考历史复习指导8篇 高考历史复习指导(汇总8篇) 高考历史复习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