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畅运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事迹材料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八年级历史课题研究题目(7篇)

时间:2024-08-17 17:18: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八年级历史课题研究题目

  

  在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中融入项目化学习的运用探索

  一、为什么要改进?(问题的描述)

  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支持与促进,以及全球范围内对素养研究和实践的深入,传统的教育形式正在发生变革。2016年,我国发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提出:学生应具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在这一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下,强调培养学生多元能力的项目化学习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在传统历史课堂,部分教师采取“灌输式”方法展开教学,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够,对于其个性发展造成限制。新课改下,需要将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教师要秉承新课改教育理念,以生为本,尊重学生兴趣和个性,巧妙运用项目化学习,赋予历史课堂更多生机,关注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以突出重点学习项目,运用新型理念,高效教学。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探究、分析等能力不断增强,能够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高核心素养。

  项目化学习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个新提法和新做法,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笔者决定进行相关的实践研究。项目化学习源于国外,简称为

  PBL,是一种以问题情境为核心要素的教育形式,近几年在教育领域可谓是“炙手可热”。项目化学习朝向核心素养,其包括项目设计、项目分析、项目实施、项目总结等多个环节。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将问题情境作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作为最终目标,展开项目的设计、分析、实施以及总结等。在此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其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在项目化学习模式中,赋予学生高度的自主性,并让其对具体问题展开批判思考,从多个角度展开问题探究,最终吸收知识,高效学习。

  二、改进什么?(原因分析)

  初中生有着思想多变、好动等特点,为了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应当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充分把握学生的特点,基于此合理应用项目化学习,不断优化历史与社会课堂,确保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具趣味性、多元性。以项目化学习为依托的历史课堂,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另一方面重点突出了教学的核心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效地理解、吸收并内化所学知识。

  1.一成不变的教学过程,生本观念落实不到位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老师要么撇弃多媒体设备不用;要么就是站在计算机前面操纵鼠标,照本宣科;要么便是在黑板和计算机之前来回地跑,忙前忙后……这些都致使历史课堂很容易就陷入了满堂灌、一言堂等窠臼当中。这

  对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不利的,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更别说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了。

  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项目式学习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作用,强调学生主动进行体验、感悟和探究,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项目式学习可以将有限的时间平行分配,每个学生的思考、发言的时间增加至原来的数倍,在团队中的角色和任务更明确,存在感也更强。

  且项目式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合作研究,鼓励学生扬长补短。对不同学生而言,强的归纳总结能力有了用武之地,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展现的舞台,甚至深厚的绘画功底也能为设计方案呈现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展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在确定探究方向和设计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从生活实践中寻找借鉴。真正有用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这是项目式学习带给学生的全新体验

  2.单一简单的课堂评价,学生无法感受课堂温度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师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方法,能使学生如沐春风,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教师的评价语言机智多变,评价方法灵活多样、评价过程充满人关怀,这是时代的呼唤。

  项目学习增强了教师的评价意识。项目学习体现的是“做中学”,强化了“做事”的功能,表现在评价上就是:更加注重了学生对做事结果的考查,每一项目都设计了评价表,这就大大增强了教师的评价意识。

  项目学习改变了以往只注重评价形式,为评价而评价的现状。教研中我们看到一些现象,学生答对一个问题,全班同学都给一阵掌声,好像彩排过一样。可鼓掌的学生面无钦佩之色,被表扬的学生也无喜悦之色。评价完全成为一种形式。使用项目学习以来,在每一次做评价之前,我们都对学生如何评价作了详细指导,大大降低了学生说套话的几率,有效的评价切实提高了课堂效率。

  项目学习真正实现了评价的及时性。及时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项目学习实验教材的展示活动比较多,而且很多活动都配备了评价表,我们在实际教学实践活动中,把评价放在活动过程中,借助别人和自己的评价推动课堂,评价的及时性也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怎么改进?(实施计划)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全面充分地认识项目化学习,在课堂上重视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运用新型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进行更为高效的学习。

  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认为:项目化学习是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由此可知,项目化学习具有“以复杂真实的学习任务驱动”和“以自主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两个显性特征,其本质是强调在体验和探究中解决真实的复杂问题,从而促进深度学习

  1.合理选择项目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以自然规律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其中多数知识点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若是要构建高效课堂,则应当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性。项目化学习指向知识的再次建构,这些知识涵盖着基本概念、学科能力等多种内容,具有本质而抽象的特点。历史与社会课堂上,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并全面把握学生的兴趣点,确定适宜的项目主题,使学生充分地发挥自身能动性。

  例如,在“在社区中生活”教学中,课前教师立足于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化学习,先竞选小组长,再由小组长来合理分配组内成员的任务,如调查走访、整理数据、制作文档等。同时,教师提供相应的预习课件,帮助学生策划项目化学习方案,促使学生针对性地查阅资料,并完成项目化学习主题任务。

  课堂上,各小组以汇报的形式展示成果,并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教师则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要求全班同学共同探讨,深度剖析问题,促使学生全面理解并吸收本堂课主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可完善学生的能动学习,另一方面亦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2.突出课堂授课形式,强化课堂效果。

  历史与社会学科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要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则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丰富课程呈现方式,大大增强课堂感染力,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压力,促使学生高效地吸收并内化所学知识。初中生的思想较为活跃,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有意识地增强教学课程的多样性与趣味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与接受能力。

  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时,结合项目化学习流程,设计三部分教学内容。第一,初步分析。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同时,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和此历史事件相关的主题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第二,细致品味。在多媒体情境中,抛出问题:英国为何向中国输入鸦片?什么原因直接导致鸦片战争发生?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使其对事件原因进行深度分析。第三,主动反思。为培养学生对历史信息的归纳能力,可使用辩论比赛、情境表演及视频引导等多种方式带领学生回顾学习内容,掌握历史事件发生原因及产生的影响。采用项目化学习模式,能丰富课堂内容展示形式,强化学生历史思维,实现高效教学。

  3.科学设置学习流程,提升课堂效率。

  项目化学习强调学习的全过程,若是教师未能充分理解这一教学形式,仅仅重视学习成果,则必然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甚至会起到一定的反作用。因此,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立足于学科特点,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设置学习流程,即确定、规划、实施、评价以及反思。

  运用项目化学习要保证教学内容紧贴教材,并且教学活动贴合实际,项目可操作性强,能够满足学生切实需求。项目的规划需要和单元主题相关联,逐渐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认识知识,并且向微观层面转化。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优化学习方式,发现问题,重新梳理自身知识框架,发现新知识。此外,教师还需关注项目评价、反思等环节,使用多元化的形式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如可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PPT等呈现学习成果,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或者小组成员相互评价,打造个性化的学习氛围。

  4.多元完善教学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内容是多样化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组成要素之一,新形势下教师应当重视课堂上的师生交互作用,多元化的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并根据这一内容合理设置学习情境,实现有机整合与场景重现,进一步发展学生个性思维、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历史与社会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各单元、各课时内容的连续性,延伸项目化学习的范围,同时突出学生“学”的过程。

  首先,教师应引领学生建构知识框架,增强课程教学的生活性,尽可能设置发散性的项目化学习内容,使学生可将知识灵活运用,学会从结论的角度出发验证理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教师及时设置实践活动,使学生可在实践过程中接触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了解其中的魅力,化理性为感性,逐渐打破传统思维禁锢,主动描述项目化学习的过程,实现知行合一。

  项目化教学成为新课改下全新的教学形式,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教师需要对项目化学习优势有深入认知,从学生兴趣出发,合理选择探究主题,通过丰富的形式,将历史知识呈现出来,增强课堂效果,打造生动、自主的学习空间,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改项目研究目标及成果形式

  1.本教改项目的预期目标:

  (1)在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中尝试融入项目化学习,并且寻找到有效的操作策略。

  (2)通过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中尝试融入项目化学习的课例探索,来改变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的现状,提高学习的效率。通过探索,以改变学科枯噪乏味的情况,激发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的兴趣,实现活力课堂的要求;以改变教学模

  式化的情况,做到因材施教,不同的班级、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侧重面去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以改变学科教学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正迁移的学习促进作用。

  2.成果形式:

  (1)阶段成果:

  ①教学方法总结:总结出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中尝试融入项目化学习来提高八年级学生历史与社会学习能力的方法。

  ②课例:尝试、收集并整理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中尝试融入项目化学习的内容。

  ③论文:中期成果,写出与在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中尝试融入项目化学习探索的相关论文,并发表或争取获奖。

  (2)最终成果:在结题前,完成一份结题研究报告

篇二:八年级历史课题研究题目

  

  课题12新文化运动

  知识梳理

  第11.中国近代史的探索中,进行“思想”变革的运动新文化运动

  2课

  是什么?

  新文化运动

  3.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有哪些?

  2.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什么?

  5.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有哪些?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2.提倡民主与科学

  3.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6.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什么?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7.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性质)是什么?

  它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在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这是为了纪念“他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他是()

  A.郦道元

  B.贾思勰

  C.司马迁

  D.祖冲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祖冲之的科学贡献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贡献的相关史实。

  【解答】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从小就对科学研究兴趣浓厚,注意学习前人的成就,但又不盲从。后来他在多方面取得成就。由他撰写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对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太阳系中有一颗小行星,是我国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也命名为“祖冲之之星”。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题干中这位科学家是祖冲之。

  故选:D。

  2.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珍贵的记忆,是历史伟大的丰碑。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遗产的是()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C.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B.司马迁的《史记》

  D.郦道元的《水经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文化和艺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解答】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后世编写史书的范例。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遗产的是司马迁的《史记》;ACD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遗产,排除。

  故选:B。

  3.独创楷书书法的书法家是()

  A.钟繇

  B.胡昭

  C.王羲之

  D.李斯

  【分析】本题以独创楷书书法的书法家为依托,考查钟繇。

  【解答】独创楷书书法的书法家是钟繇。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楷书是由锺繇独创的。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

  故选:A。

  4.书法艺术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为楷书始于()

  A.东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书法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锺繇和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他们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都擅长行、草、隶书,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西晋设书博士,教学生书法,以锺、胡书法作为标准。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5.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的根本原因是()

  A.麻醉人民

  C.扩大寺院势力

  B.发展石窟艺术

  D.维护封建统治

  【分析】本题考查了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的根本原因。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

  【解答】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的根本原因是维护封建统治。统治者采取的所有措施其根本原因都是维护自己的统治。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

  故选:D。

  6.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在文化中的表现是()

  A.《齐民要术》

  B.《桃花源诗》

  C.数学家祖冲之精确计算圆周率

  D.北方开凿石窟,南方修建寺院

  【分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的表现。

  【解答】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逐步进入南北经济并驾齐驱的局面。在文化中的表现是北方开凿石窟,南方修建寺院。

  故选:D。

  7.1964年,为了纪念祖冲之对我国和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伟大贡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发现的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星”。以下有关祖冲之的内容符合史实的是()

  A.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这项成就领先世界近千年

  B.与其子合著《齐民要术》,此书后来传入日本、朝鲜,被用作学校的课本

  C.他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后来由朝廷正式颁行

  D.他所推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差较大

  【分析】本题考查祖冲之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

  故选:A。

  8.南北朝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曾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这位科学家是()

  A.张仲景

  B.祖冲之

  C.贾思勰

  D.徐光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祖冲之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祖冲之的数学成就的相关史实。

  【解答】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运用刘徽的“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9.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中国和世界人民深感悲痛。民以食为天,华夏儿女历来关注农业生产,请问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分析】本题考查《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齐民要术》。

  【解答】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学家,著有《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A符合题意。

  故选:A。

  10.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介绍河道水系的专著,它详细记录了我国1000多条大小河流的走向,而且把水道流经地区的山麓、城镇、物产、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和历史传闻等,作了

  具体生动的记述。这本书是()

  A.《齐民要术》

  B.《水经注》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郦道元的《水经注》的相关史实。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解答】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记述了许多前人没有记载过的河流,全书以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

  故选:B。

  11.周杰伦的歌曲“中国风”中唱道:“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下列哪一选项与歌词内容有关()

  A.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C.钟繇楷书

  B.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D.王羲之的作品

  【分析】本题以周杰伦创作了下列“中国风”歌曲为依托,考查王羲之。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周杰伦创作了下列“中国风”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歌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与王羲之有关。东晋的王羲之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当时的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

  故选:D。

  12.导致如图中1919年报刊数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的推动

  C.新文化运动的促进

  B.十月革命爆发的影响

  D.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解答】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导致图中1919年报刊数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新文化运动的促进。

  故选:C。

  13.陈独秀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两位“先生”指的是()

  A.民主、科学

  B.自由、平等

  C.民主、自由

  D.自由、博爱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解答】“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两位“先生”指的是民主、科学。1915年,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领导的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向尊孔复古的封建逆流展开猛烈的进攻,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故选:A。

  14.俄国十月革命后,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是()

  A.胡适

  B.李大钊

  C.毛泽东

  D.周恩来

  【分析】本题考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的曙光。

  【解答】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李大钊相继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讲演和论文,阐述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歌颂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成为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先驱。

  故选:B。

  15.历史线索是观念化了的历史链条,它是由产生重大事件或者历史转折的年份贯穿的历史链条。对下面新民主主义革命大事简图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

  B.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

  C.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过程

  D.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共成立、南昌起义、西安事变、中共七大、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史实。

  【解答】观察题干大事简图及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发动了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题干新民主主义革命大事简图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二.解答题(共1小题)

  16.古代中国科技领先世界。根据下列提示列举相应的内容。

  (1)祖冲之制定的当时最先进的历法是:

  《大明历》

  (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农学著作:

  《齐民要术》

  (3)北魏郦道元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地理学著作

  《水经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领先世界的科技的相关史实。

  (1)本题主要考查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

  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

  (2)本题主要考查《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本题主要考查《水经注》.《水经注》是我国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编写的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解答】(1)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由他撰写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对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

  (2)《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书中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农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水经注》是我国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编写的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记述了许多前人没有记载过的河流,全书以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

  故答案为:

  (1)《大明历》。

  (2)《齐民要术》。

  (3)《水经注》。

篇三:八年级历史课题研究题目

  

  初中课题申报\初中历史课题申报

  《初中历史材料解析方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关于“初中历史材料解析方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课题概念界定。

  1、“历史材料阅读”:本课题中既指狭义的针对考试的历史材料题的阅读,同时指课外的历史拓展阅读。

  2、“材料解析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对历史材料题解法的探究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二)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历史新课程对初中历史材料教学提出更高层次要求。

  历史学习是一个依据史料感知历史,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理解的过程。教师的史料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深刻体验、感知、理解、解释历史,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感悟历史的兴趣。因此新的历史课程目标在学科性认知能力的培养上,尤其注重学生史料学习各种能力培养。

  2.历史中考发展更强调对学生史料学习能力的检测。在对历史材料的考察上呈现以下特点:

  (1)历史材料容量越来越多。几乎从第一道选择题到最后一道主观题,均以材料呈现,直白式的问答几乎已成历史。

  (2)历史材料类型越来越来丰富。既有常见的文字材料,也有图表、图画等材料,不同类型的材料考查学生的能力各不相同,学生的阅读策略也不尽雷同。

  (3)历史材料考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历史材料考查的能力从阅读分析、提炼归纳到规范表达、比较探究,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3.本课题研究现状:过于注重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的研究,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不够,且缺少系统科学有效的能力训练方法的研究。

  (1)强调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的研究

  由于历史中考发展的要求,材料题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重点,提高学生材料题的得分意味着学生中考历史分数的提高,在一些历史杂志、网络文章中研究中考历史材料题的文章较多,其共性都是从教师“教”的角度给学生支招,从各种角度给学生总结做题的技巧,即解题的方法。

  (2)学生历史材料阅读能力培养和阅读兴趣培养的研究不够。

  另也有一些文章涉及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他们也意识到材料题的得分光靠解题方法不能解决问题,学生阅读材料能力的培养似乎更为重要,但在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上则没有更深入的研究。解题方法必须以学生自身的能力为基础,不然则事倍功半。本课题组成员在教学活动中也曾经对学生灌输解题的方法,却发现很多学生,尤其是本身学习能力(阅读、分析、归纳能力等)较差的学生,常常拿着老师交给的“招”望题兴叹:“招”使哪儿呀?学生的现状使本课题组成员老师反思:我们的学生不仅仅需要做材料题的“招”,更需要使招的能力。

  4.历史材料教学的现状:由于对学情研究不够而造成教学的效率较低。

  据课题组成员通过对话、调查表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其实对历史学习很感兴趣(主要表现为历史课可以听到更多的“故事”,而“故事”实质是历史材料被教师口语化的产物),但对断章取义的形式多样的历史材料却比较感冒,这说明历史课的材料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已有知识结构等“学情”,最后导致教学效率不高。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拓展学生历史阅读面,培养学生历史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吸收。

  2.通过大量的历史阅读,逐步训练学生有效的历史材料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

  3.提高学生历史材料阅读题的正确率,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1.不同的学生如何引导他们喜欢阅读历史。

  2.不同的学生如何选择适合他们的阅读材料。

  3.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如何在阅读上逐层深化,如何测查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提升。

  4.历史材料题阅读策略研究。

  5.调查学情有哪些科学方法。

  四、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结合学情采用了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等,具体如下:

  文献研究法:学习相关教育理论,了解研究现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了解学情分析的已有方法、高效课堂的内涵、课堂观察的已有方法、高效课堂评价标准等内容。

  行动研究法:注重历史学科的教材分析和教法探讨,思考如何进行“学情分析”、如何基于学情分析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并聚焦课堂教学,组织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教学设计(案例)的分析,总结、提升认识,形成案例集,以供借鉴。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提炼,总结基于学情分析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总结高效课堂评价的标准。

  五、课题实施过程

  (一)筹备阶段(202X年5月课题组对八年级5、11、13、14四个班级共对204位同学进行历史学习起点包括历史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问题、学习风格、课外阅读情况等进行调查,并形成初步分析。

  学情调查表分析报告

  调查时间:202X年级、所学内容)选用不同类型(文字类、非文字类如图画、图表)、不同层次的材料。

  附:历史课题文字类材料选编书目

  (1)《论语》中国戏剧出版社孔子

  (2)《大国崛起》人民出版社唐晋主编

  (3)《中国历史悬案》北京燕山出版社李宏编

  (4)《中国文明史》国际文化出版社启良著

  3.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

  (1)课题组通过学情调查了解到不同学生的历史课外阅读情况,根据学生的阅读基础、阅读内容的意向,分阶段、分材料类型、分材料难易度,选择性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结合课堂知识展开对课外阅读内容的研讨。课题组成员利用课堂将与课堂知识相关的课外阅读引入课堂,并以开放式的讨论、争论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参与学习的热情、充分表达自己的心理需求,从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自觉性,历史阅读兴趣便越来

  (3)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不定期、不定点进行阅读交流,在提高学生选阅读兴趣的同时训练学生学科语言的表达,有助于材料题语言表达的规范,从而提高历史材料题的得分率。

  (4)开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的历史课外活动。如历史故事会,在课堂教学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学生轮流给同学讲述自己课外阅读的故事,谈自己的感想。其他同学可以点评、争论。

  4.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并收集整理,形成案例。

  开设教学研究课,并以案例、教学反思、论文等不同方式总结材料教学的策略。

  5.初步探索学生材料阅读教学能力提高的测评方法。

  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短期内用量化的方法可能难以测评,或者难以明显测评出学生能力的提高。尤其在历史材料阅读能力的检测上更显得如此。影响因素主要有:

  (1)教师很难选择到难度一样的材料放在不同时期对学生进行能力的检测。历史材料字数的限制、语言风格的限制、学生知识基础不同的限制等都会制约能力检测的真实性。

  (2)随着年级段的增加,学生本身学习能力的增强也会干扰能力检测的真实性。

  鉴于以上因素,课题组成员尝试了一些测评学生材料学习能力的方法:

  课题组采用在不同研究阶段增加检测难度的方法,然后对比学生的检测成绩,如成绩没有降低或略有提高,那说明学生材料阅读能力在增强。如果成绩下降,那另用难度略低但高于前测难度的材料重新检测。

  采用个案跟踪法。选择学习态度配合的部分学生作测试对象(不刻意要求学生的配合),对每次测试成绩进行分析比较。

  采用教育实验法。在所教几个班级中,随机选择班级作实验对象,在每次测试后进行对比分析。

  六、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组成员积极进行课堂教学实施,通过研究课、教学案例分析、撰写与课题相关论文等形式进行教学理论实践和反思。

  课题组3位成员共开设校研究课3节,撰写案例分析2篇,撰写课堂实录、教学个案分析,编制课堂观察量表、课题实施效果检测量表等。通过上述实践成果,课题组成员形成了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并尝试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一定成效。

  七、课题研究结论

  通过本课题的研教学策略:大量的课外历史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历史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吸收。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材料学习兴趣—→广泛阅读—→提高能力—→归纳方法—→提高成绩,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本课题研究的首要环节。课题组成员通过老师引领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阅读讨论、历史故事会等途径激发了学生历史阅读的兴趣,课外阅

  读的主动性增强,阅读面拓宽,巩固了课堂知识,逐渐提高了阅读水平。

  (二)丰富多样的历史材料训练题可以积累学生的做题经验,提高历史材料题的准确率,但阅读材料能力的真正提高需要长期的阅读训练过程。

  (1)文字类阅读材料训练策略。

  由于历史的文字材料常常是断章取义式的截取,加上不同作者(或译者)的语言表达风格不同,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在训练时必须循序渐进,且注意方法技巧的归纳。

  第一步:选择课本内容作为训练材料。历史课本的特点是语言精炼、规范,表述完整,学生容易理解,教师设置问题的答案可紧扣阅读材料,这时的阅读技巧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找关键句。

  第二步:选择课本外的语言表述比较严谨、历史学术味较浓的作品作为训练材料。由于表述的内容不可能像书本上那样完整,所以这类材料的阅读技巧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找出关键词进行联想,联想到材料所指的历史内容再根据问题回答。

  第三步:选择课本外的在语言表述上历史学术味不太浓,甚至带一点文学色彩或者个人主观性较强的作品作为训练材料。这类材

  料语言迷惑性较大,需要学生准确读懂作者的意图,然后再进行第二步式的联想。

  (2)非文字类阅读材料训练策略。

  非文字类阅读材料主要有图画、表格等。这类材料较文字材料在信息的呈现上更为隐性,需要其他的阅读技巧。

  第一:注意非文字材料中的细节。比如图画、表格中用文字表述的内容,捕捉有效信息。

  第二:注意如何确定语言表述的关键词。关键词常在图画、表格的题目说明中。

  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有一定增强,积累了材料题的解题经验,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三)历史材料阅读解题策略(即解题方法)有助于提高材料题的正确率,从而实现减负增效。

  通过研究,本课题组形成以下材料题解题策略

  第一步,视线快速扫描材料。目的:用最少的时间了解材料数量、材料的来源、捕捉材料中关键信息词汇,瞬间就能初步判断考查内容。

  第二步,快速联想所学知识,尽可能提取更多相关信息。目的:可以有思维准备的阅读题目和能在最少时间内高效阅读材料,减少阅读中的思维难度。

  第三步,精读问题,找出关键条件。目的:有目的阅读材料,更快捕捉关键信息,减少做题时间。

  第四步,再读问题,结合题目要求和材料思考正确答案。目的:防止过多的无效答案,干扰思维,影响答题时间。

  第五步,注意语言的规范性。目的:防止其他学科尤其是语文、政治学科语言的干扰,做到答案的历史学科性。学生面对材料题不再慌乱,无所适从,能更有条不紊的完成题目要求。减少做题时间。做题正确率有所提高。

  (四)科学的学情调查方法有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学情,并能合理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1.多种学情调查法的并用便于教师多角度更真实地了解学生情况。

  本课题在学情调查中分别采用了学生访谈、问卷调查、调查表等教育调查法,观察学生作的教育观察法,在不同阶段进行测试学生的教育测验法,通过这些调查、观察、测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

  兴趣、习惯、态度、知识基础等有了充分的了解,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依据。

  2.学情调查应该伴随日常教师教学活动的各环节,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有的放矢,更能实现减负增效。

  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课题组成员的每一步研究都是依据上一环节后对学情的测评,使研究的目的性更强,避免无效活动。这对教师日常教学活动也有启示:如果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即备课)、课堂的教学实践(即上课)、课后的作业批改、辅导同样需要在对不同班级、不同年龄、不同学习风格的学情了解之下展开,那么教师的教学效果甚至在教学时间适当减少的情况下可能更明显,减负增效才真正可能实现。

  (五)课题研究中的“问题”与研究方向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在取得上述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发现一些研究中的问题,这些问题为今后进一步的相关研究提供启示。

  1、如何采用各种科学的方法调查学情,并在课堂教学中应班级而异、因人而异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取得高效的教学成果。

  2、如何采用各种科学的评价方法测查学生在课题实施中的进步和提高。

  3、如何将历史阅读融入到学生繁忙的学习生活中,培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教师该采用哪些方法。

  4、教师如何编制更符合学情的阅读材料。

  总之,本课题历时半年,取得一些初步成果,随着探究方法的深入还会有一些新的发现与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将继续探究下去。

篇四:八年级历史课题研究题目

  

  摘

  要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教师又将面临新的任务与挑战。作为新一代教师的我们应当直面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与管理能力。初中历史教学大致以时间为学习线索,教师教学设计重点大多围绕课时教学,单元教学设计以一定的学习主题为线索,依据各课时知识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以全面提升学生能力为目标。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说,单元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促进全面发展;从教师角度来说,单元教学设计更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整体素养。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题目的选择缘由,简单阐述了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内容为单元教学设计的概述,从概念分析、理论来源、重要作用与设计原则四个角度展开;第三部分简要说明单元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并具体展示单元教学设计的案例,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调查单元教学设计的教学效果;最后一部分结合教学理论对案例设计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探讨,针对问题总结出单元教学设计的策略。

  文章结合将理论依据与笔者实践经历相结合,从单元教学设计

  的理论出发,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教学设计为依托,初步探讨了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单元教学设计在新课改背景下,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与实践方向。

  关键词:单元教学设计,初中历史,主题,核心素养

  I

  ABSTRACT

  Withthebeginningofanewroundofcurriculumreform,teacherswillfacenewtasksandchallenges.

  Asanewgenerationofteachers,weshouldfacethetasksentrustedtousbythetimesandconformtotherequirementsofthedevelopmentofthetimes.

  Takingstudents"developmentasthebasicgoal,inspiringstudents"interestinlearningduringtheteachingprocess,cultivatingstudents"historicalcoreliteracyandimprovingstudents"self-learningability.

  Thehistoryteachingofjuniorhighschoolisgenerallybasedontimeasalearningclue,andmostoftheteachers"teachingdesignfocusesonclassteaching,buttheunitteachingdesigntakesacertainlearningthemeasaclue,basedontheknowledgecharacteristicsofeachclass,andcomprehensivelyappliesvariousteachingstrategiestoachievethegoalofcomprehensivelyimprovingstudents"ability.

  Fromtheperspectiveofstudents"all-rounddevelopment,unitteachingismoreconducivetocultivatingstudents"overallthinkingandpromotingall-rounddevelopment;

  Fromtheperspectiveofteachers,unitteachingdesignismoreconducivetoimprovingtheoverallqualityofteachers.Thispaperisdividedintofourparts.Thefirstpartintroducesthereasonforselectingthetopic,andbrieflydescribestheresearchstatusandresearchmethods.ThesecondII

  partistheoverviewofunitteachingdesign,fromtheconceptanalysis,theoreticalsources,importantroleanddesignprinciplesoffourperspectives;Thethirdpartbrieflydescribesthegeneralprocessofunitteachingdesign,andspecificallyshowsthecaseofunitteachingdesign,throughthespecificteachingpracticesurveyunitteachingdesignteachingeffect;Thelastpartcombinestheteachingtheorytobrieflydiscusssomeproblemsfoundinthecasedesignprocess,andsummarizesthestrategyofunitteachingdesignfortheproblem.Thearticlecombinesthetheoreticalbasiswiththeauthor"spracticalexperience,

  basedonthetheoryofunitteachingdesign,basedontheunitteachingdesignofthethirdunitoftheeighthgradeofthePeople"sEducationEdition,thebasicideasofunitteachingdesignarepreliminarilydiscussed.Underthebackgroundofnewcurriculumreform,unitteachingdesignprovidesnewresearchandpracticedirectionforteachers"teaching.KeyWords:

  Unitteachingdesign,Juniorhighschoolhistory,theme,coreliteracy

  III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II

  绪

  论

  ...........................................................................................................................................-1-

  一

  选题缘由与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的概述

  ................................................................................................-7-

  第一节

  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分析................................................................................................-

  -

  第二节

  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论来源................................................................................................-

  -

  第二节

  单元教学设计的重要作用..............................................................................................-

  12-

  第二章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过程...............................................................................-16-

  第一节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16-

  第二节

  案例展示—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例

  ...................................-

  25-

  第三节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教学效果调查..........................................................................-

  44-

  第三章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的问题与策略.............................................................................-47-

  第一节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探讨.......................................................................-

  4-

  第三节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的设计策略..............................................................................-

  5-

  结

  束

  语

  .........................................................................................................................................-54-

  参考文献

  ...........................................................................................................................................-55-

  致

  谢

  .......................................................................................................................................-57-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绪

  论

  一

  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选题缘由

  选题的原因来自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笔者自身的实际。新课改要求学生掌握历史思维方式。在进行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初中教师们基本参照教材目录,一课一课时,一单元一总结的固定教学模式,很少会思考,这一单元我应该怎么教?或者思考这几课内容综合起来的效果会不会更好?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单元教学设计形式单调,多用于知识梳理或复习课程,失去了单元教学设计的初衷,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历史课程的安排一般是一周两节到三节,课程的间隔性使得历史课程的连接性更弱,不利于历史思维的培养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单元教学更能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

  (二)研究意义

  单元教学设计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结合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实际,运用教育学科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指导具体历史课程教学,单元教学设计的提出,顺应了当前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为教学过程中更好完成教学、帮助学生成长提供了理论参考。

  本课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帮助教师从系统、整体的角度把握初中历史课程。与历史课时教学之间进行相互补充,但又具备历史课时教学所不具备的整体高度。单元教学设计的提出,将中学历史处在整体联系的局面,增强课时之间、单元之间的联系性,能够从整体上加深学生的知识印象,培养能力。对于教师来说,单元教学设计更考验教师对于知识的整体把握程度,教材的处理能力,有助于教师的成长。

  二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单元教学概念起源于欧美国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左右的“新教育运动”。最早提出的是比利时教育家德克勒里,提出来教学整体化和兴趣中心论原则,这

  -1-

  硕士学位论文

  是单元教学的萌芽。美国教育家在此基础上将单元教学理论发展开来,更注重实用主义,基本过程为“设置问题的情境一一确定问题与课题一一拟定解决课题的方案一一执行计划一一总结与评价”。①其弟子克伯屈在老师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提出了“设计教学法”,一般也称作是“设计教学法”,主张采用“学习大单元制度”,围绕学生的兴趣布置教学活动。五四运动左右,单元教学法随杜威来华讲学传入中国。

  20世纪五十年代,部分教育家对单元法进行理论分类,较为常见的是两种分类办法,一类为教材为中心构成的“教材单元”,一类为以经验为中心的“经验单元”。

  布鲁纳是单元教学法进一步的发扬者,他提出“掌握学习理论”,并进行教学实验,推动了单元教学发展。“掌握学习”就是要求以单元为单位组织教学,通过教学目标控制整个单元内的教学活动,按照教学目标将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教材单元。同时,在教学中不断运用反馈和矫正程序,保证学生掌握单元内容,最终达到教学目标。②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教学理论,为我国八十年代单元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单元教学理论发展过程

  国内最早提出单元教学思想的是梁启超,主张将教材整体化与系统化,采用“分组比较”进行教学。在其著作《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明显体现,“生叫他如何看法,拿一组十篇做一比较,令学生知是同一类文,有如此种种不同”③

  五四运动后,杜威来华讲学,“单元教学法”引入我国,许多学校曾经试验过。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在1923年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这是我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应用的是克伯区的“设计教学法”,进行单元教学。

  ①王瑾.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2017:4.②李荣华.初中化学单元教学的实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2014:3.

  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M].上海:中华书局,1925:7.

  ③-2-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现代以来,单元教学思想再度引起重视,尤其体现在语文教学,出现几大不同教学方法。钱梦龙的“自读—教读—作业—复读”三主四式单元教学法,黎世法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万兴厚的“比较归纳单元教学法”等。①

  从上述内容来看,教育家都曾过提出单元教学主张,相当部分尝试对其进行实践应用,并取得相当的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单元教学理论又被重新提起,前人的研究为今天的再度应用提供了经验和基础。

  2.单元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

  目前,有关于单元教学设计很少有专著,部分见于学者的作品。例如,马兰,盛群力的“课堂教学设计-集成的方向”提出,从整体思维的角度来看,单元教学设计被视为一个整体,整体思维应用到单元教学,单元教学最初形成。其设计理念给出了相应的具体步骤。在马兰的期刊文章“介绍一体化的教学和有序设计单位”,这也澄清了概念,并提出了基于单位的基于模块的模块,在进行设计时目标为目本,注重过程的有序操作,结果的步步落实。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马兰提出单元教学设计的五个具体操作步骤为:一、钻研课程标准,分析教材;二、整合单元内容,编制目标;三、分析学习起点,洞察学情;四、预设评估要求,拟订量规;五、选择教学策略,形成方案②。

  张智静在其论文,《“课程整合”视域下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中阐述了什么是课程整合,什么是单元教学设计。详细介绍了在“课程整合”之下如何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对于各类学科都比较实用③。

  上述作者的观点大致是从整体学科思路上对单元教学设计进行了理论上的可行性分析,对于具体学科的单元教学设计提供理论支持与设计思路。

  在查阅相关资料过程中发现其他学科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举不胜举,以数学、化学、物理等自然学科居多。语文科目研究时间较早,研究也比较深入。沈峰在2007年发表的《试论中学语文专题教学模式》,就从专题方面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关于中学语文专题教学的概述,专题教学模式的探讨,具体实施的探讨,①

  王瑾.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2017:4.

  ②马兰.整体化设计单元教学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12(2):23—30.③

  张智静.“课程整合”视域下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7:3.

  -3-

  硕士学位论文

  就具体案例实施过程进行分析及问题思考,尽管专题教学不同于单元教学,但是两者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所以沈峰的专题教学研究对于对于历史学科的单元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与单元教学设计理论相类似的有历史专题教学设计理论研究,专题教学方面可查询到不少的文献。如刘佳玮的《初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研究》,殷莲子的《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研究》,熊芙芙的《不同学情下中学历史主题式教学研究》等等。刘佳玮的《初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研究》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探究主题式教学在初中教学过程的应用过程,应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对于本文主题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提供了思维帮助。

  目前在历史单元教学设计方面找到四篇相关的硕士论文,分别是布琨的《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陈广义的《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探究》,卢莹《“掌握学习”理论在初三历史单元教学中的应用》,王瑾的《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其中以王瑾的著作理论性最为全面典型,作者从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的概述开始,详细分析其概念,来源,特点和价值,从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单元设计现状及原因入手,调查问题,分析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如对高中教科书的编写提出建议,建议加强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明确教学主题,关注具体学情,强调因材施教,注意知识之间联系进行整合,应用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多样化的相对评价,在理①论上具有很强的参考。布琨的《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是一篇实用性相当强的论文,作者对于教学设计与单元教学设计理论只作简要分析,没有

  过多的赘述,作者将重点放在具体案例的设计上,并针对具体案例分析了单元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宝贵的部分在于作者对于单元教学设计的具体过程提出了自己的思路,这篇文章的写作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②

  历史单元教学设计多见于期刊,开始于姚锦祥教授发表于2008年的《基于历史专题的单元教学设计》,针对当时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模块教学,从方法与策

  ①王瑾.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2017:6.

  ②布琨.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5.-4-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略的角度出发,从如何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过程与活动的安排来进行历史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说明,以促进中学历史教学的更好发展。①

  另外有王德民、刘宏法、王川芳合作撰写的《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将历史核心素养于单元教学结合起来,从课程层面和教学层面强调单元教学的重要性,阐述单元教学设计如何体现出历史核心素养。同时还强调教师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是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单元教学设计是为了学生的更好学习而服务的,也就是要从“教”的维度去聚焦单元教学设计的目标、内容和策略,还要从“学”的维度关注单元教学核心的问题、单元话题及情境创设等。②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文研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单元教学设计的一些主要问题。论文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中心,对单元教学进行简单的定义,概述其重要性与原则。通过例举单元教学设计的具体案例,并结合当前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单元教学具体案例的设计过程,探讨出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单元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策略。最后针对案例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在确定主题后,在图书馆、网络资源库等途径与主题相关资料进行归纳与整理,了解单元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与发展动态,深入分析单元教学在当前教学过程中的研究现状、实施情况与存在的不足及解决措施。

  2.比较研究法

  ①姚锦祥.基于历史专题的单元教学设计[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06):13.②

  王德民,刘宏法,王川芳.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J].历史教学,2018(01):24.

  -5-

  硕士学位论文

  通过有选择性对历史学科的课时教学与单元教学的区别、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单元教学设计之间区别进行比较,分析其在体例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和优劣。

  3.案例分析法

  参考前辈的优秀案例,吸收精华部分,尝试进行典型案例设计,进行经验总结,提供参考经验。

  (三)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从研究现状来看,目前其他科目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较为深入,但是对于历史单元教学设计论文探讨相对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概念。笔者拟对以往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概念。

  第二、从研究内容的有效性来看,本文选取了人教版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作为研究的基础,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进行培养方面的简要探究,内容针对性强,与具体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由于自身水平有限,对于理论的探讨还停留在表面,研究也不够深入,另外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对于案例的设计结构与内容的设计不够全面,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6-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第一章

  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的概述

  基于新课改的单元教学设计是一个复合式的概念,在将单元教学设计应用于中学教学实践过程,我们应当对单元教学设计有完整的了解。本章内容将从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分析、理论来源、重要作用与设计原则四个角度进行简要的分析。

  第一节

  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分析

  单元教学设计概念的理解需要从单元课程、教学设计的角度进行把握,同时也要注意区分单元教学设计与课时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一、单元课程概念

  单元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相对独立自成系统的成分”,多见于对整体按照规律或者联系进行有序划分。在学校课堂教学活动中,单元应用极为广泛,教科书的编排多是按照一定联系将整体内容划分为若干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课程单元。学界关于课程单元有诸多的解释,马兰在著作中作了如下界定:“单元是指一个主题关联性的教学内容集合及其与之相联系的有机的教学板块。单元是学校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①其关键是主题性与联系性,如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就是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进行模块划分,具体模块又按照主题进行单元划分(模块—单元—课时);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分为中国史+世界史两大部分,两大板块具体内容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有机整理,如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分为史前部分、夏商周部分、秦汉部分、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

  从系统的角度看,学科课程可看成宏观系统,课时课程是微观系统,单元课程就是介于两者间的中层系统。单元课程介于学科课程与课时课程之间,相较于学科课程更具目的性,较课时课程更具联系性。具体单元课程的划分具有人为性,其划分的依据具有多样性,教师在选择具体的单元课程时大致有三种依据,一种具有直接性,按照教材编写者编排的体系的划分确定单元内容,称作为教材单元;其次教师根据主题重新选择具有联系的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如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教学时候,教师可根据自身教学需要将内容重新组合为“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华儿女的抗争”、“近代化的探索”等

  ①马兰,盛群力.课堂教学设计—整体化取向[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213.

  -7-

  硕士学位论文

  专题进行教学,这种可被称作是主题单元;还有根据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与历史学科的特点,安排内容进行教学,可称作方法素养单元,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可根据特点安排“史料实证方法类”安排教学内容。课程单元内容选择并无固定的模式,教师根据自我教学需要打破编写者的原有体系,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选择与整合,以便自我更好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教学设计概念

  教学设计是一个被广大教师熟知的概念,又被称作是教学系统设计。学界有不少的定义,教学设计理念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外国学者加涅在其著作《教育设计原理》中阐述观点,“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①系列事件,而教学系统设计是一个计划教学系统的系统过程。”肯普则提出“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互相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②中国学者何成刚等认为“教学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学习的需要、学习者的特征、学习任务、教学材料、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等诸多因素,达到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③

  不论是加涅、肯普还是何成刚的观点,都是对教学的目标进行加工,强调的是过程的系统性,实现的是目标的最优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要解决的就是“教什么”“怎么教”“结果怎么样”的一个系统过程。结合以上的观点,我初步尝试去定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整体的有目的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的重点在运用教学策略去解析教学目标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对教学结果作出适当合理的评价。

  具体的教学设计并不是简单的“教什么”,“怎么教”,“结果怎么样”,教师在进行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教学目标的确定、充分考虑学生情况、进行教学方法选择、设计好教学过程、整合好教学内容、选择合理可行思维教学评价等等,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过程。

  ①加涅.教学设计原理,皮连生,等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0.

  ②转引自孙可平.现代教学设计纲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7.

  何成刚,夏辉辉,张汉林,等.历史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

  ③-8-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三、单元教学设计概念

  单元教学设计是相较于课时教学设计而言的,它建立在系统化、整体化的基础上,以系统化学习目标为中心,教师从学生特点出发,以一定的学习主题为线索,依据各课时知识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在一定阶段达到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的目的。

  单元教学设计在具体教学应用过程中存在以下几大特点。第一,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主题是单元成立的关键性因素;教学设计过程中注重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教学评价机制的多元性,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要方式。

  二、单元教学设计与课时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与课时教学设计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我将就表格对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行简要的区分:

  差异性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教学方法

  单元教学设计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是教学设计的一种,在实践过程中大致步骤与课时教学设计的步骤大致类似,单元教学设计与课时教学设计大致处在整体与系统的位置。单元教学设计从宏观角度出发,系统协调学科与各课时之间的关系,课时教学设计从微观角度落实单元教学设计的各个步骤,推进教学过程,实践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单元教学设计

  以主题为联系的多个课时内容

  多课时

  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课时教学设计

  单一课时内容

  一课时

  单一教学方法

  第二节

  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论来源

  实践的开展是由理论进行指导的,在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前,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浅显的研读,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从建构主义理论、掌握学习理论、教学最优理论对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进行理论上的指导。

  -9-

  硕士学位论文

  一、教学最优理论

  班巴斯基,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与社会活动家,思想核心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班巴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以及该教学系统的特征和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来发挥最有效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①班巴斯基理论的核心就是系统论和效果最优论,教学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诸多要素的系统组合;这个理论的提出,最终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各方面的综合作用取得教学成果的最优化,也就是用最少的教学时间取得最好的教学成果。在实现教学成果最优化的过程中,班巴斯基认为,要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教育内部因素诸如学生的学情,教学环境,外部因素如社会的要求充分结合,选择恰当的方法制定最好的方案以达到效果最优。

  班巴斯基的理论是一种教学的方法论和策略,效果最优化也是单元教学设计的目的之一,班巴斯基的理论为单元教学设计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基础。当然,教学最优化理论是一种理想的相对状态,并不具备固定的模式,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候可作为目的的指导理论,具体操作过程还有待教师的自由发挥。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人们对是世界的认识与解释,这种认识与解释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建构主义学生观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占主体地位,构建知识的主体使学生,学生根据个人特征讲原有知识与新的知识构建联系,建构既是对新学知识的建构,又包含对原有知识的重新组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对知识的选择性及主动性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者建立多渠道的新知识,如支架式建构,抛锚式建构,引导式建构。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的间隔性,使得历史知识的学习结构被人为的分裂开来,但历史知识本身具有非常强的联系性,如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就是大致时段为单元排列下来,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就将教材分为了史前;夏商周;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单元自成体系而又相互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剥

  ①何成刚等著.历史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4.②

  高文,徐斌艳,吴刚主编,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78.

  -10-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离某一课或者某一单元的内容进行学习,课时之间,单元之间都是紧密联系的。在进行学习时候,学生有必要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讲自己已有知识经验,与正在学习的知识,以及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置于一个完整的建构体系中,无论是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还是自身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主体是学习者,重点是学习者根据自身特点对于已有知识和新学知识的完整结合,在具体的在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经验的不足与知识的多元性特征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也就是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构建有助于学生建构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通过利用环境去建构知识体系,教师在创设环境过程中要提供适当的工具与资源。

  建构主义教学论不仅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强调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的主动参与性,利用教师创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习者主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能力,这才是建构主义教学论最终的目标。历史学科综合性非常强,对于初接触历史的初中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在学习之初就培养整体思维,注意知识能力的建构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种情形之下,单元教学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优势值得其在教学中进行应用。

  三、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是著名的心理学与教育学家、课程专家。他的教学理论包含“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掌握学习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理论”几个部分②。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他认为,只要给学生最佳的教学与足够的学习时间,学习者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成绩。掌握教学理论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掌握的前提是确定学生已经是否具备必要的认知结构,并根据掌握情况来制定相对的策略,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对“掌握学习”影响最大的是内在因素,即学生的积极情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关联学习效果。

  布鲁姆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将学生分类,而应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快乐,从而主动参与学习;“反馈—矫正”在“掌握学习”理论中处于核心

  ①李方.教育知识与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1.②

  李建刚.掌握学习的实验与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8.-11-

  硕士学位论文

  地位,通过教学评价来判定教学步骤是否取得效果,及时反馈进行修正。通过反复练习与反馈,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知识,这是掌握学习理论的关键问题。①

  掌握学习理论面向整体学生,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主动参与的重要性,对于教学评价更有详细的方案与解决措施,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过程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重视知识的积累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结果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

  第三节

  单元教学设计的重要作用

  单元教学设计理念的提出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教师现实教学实践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教育部2016年正式发布,要培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是“全面发展的人”②。叶小兵教授曾提出,核心素养的提出就是为了培养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面临的问题日益综合与复杂,但在实际过程中学校长期是以分科课程为主的,这样的设置是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的,为了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全面发展,需要综合性的乃至跨学科的学习。同时叶小兵教授也提出,基础知识的掌握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掌握如何构建知识,运用知识,以及拓展相关知识③。

  对于历史学科来说,课时教学对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基础的素养的培养是比较具体的,但是对于时空观念,价值观的培养方面就缺乏整体的方向,因此单元教学的提出是非常必要与急需的。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的人类活动来说》,本单元介绍的是中国早期的几种人类代表,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发现以及大致的生活情况,并补充了古代的神话与传说。课时教学能够解决历史核心素养中实证意识的培养,如原始人类存在的①

  李建刚.掌握学习的实验与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9.

  ②《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

  》[R]中国教育新闻网

  引用日期2017-01-0叶小兵.简论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J].历史教学,2017(23):48.

  ③-12-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依据是根据化石来判断的,对于史前人类的一切推测与判断都来源于大胆想象然后考古发现的证明;对于整个中国人类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以及中国的人类起源在整个世界人类起源过程的地位,仅靠单一的课时教学并不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采用单元教学方法,教师搭建在世界发展背景下构建中国早期人类的线性发展历程,设置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如模拟原始人类生活场景,神话与传说故事竞赛,真实与虚构辩论赛等方式来掌握相关历史知识,初步运用辨证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并尝试用方法去解决问题。

  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全面综合发展的人才,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更具系统性、丰富性与开放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单元教学的系统性思维更适应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时代发展背景下中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了解历史的时序性,掌握地域定位方式;历史的阅读、观察能力;运用证据解释历史的历史证据意识;分析与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表达与交流能力等等,新课标的要求之下历史学科不再是学生印象中死记硬背的科目。

  历史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何处?古有唐太宗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课程设置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什么样的经验。当今的历史课程,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为核心。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的应该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指导,而不是简单的知识讲解;注重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而不是粗暴的灌输;注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题海战术。

  历史单元教学同样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的情景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环境深入理解,问题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通过自己搜集资料参与问题的解决。仍以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史前时期: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为例,在进行远古神话传说故事学习时候,通常的课程设计是教师进行故事的讲解,或者借助多媒体进行图片、者视频的播放。或者我们可以考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神话故事比赛,以此培养学生搜集材料、历史表述的能力;结合单元内容,-13-

  硕士学位论文

  设置辩论赛,通过神话故事与学习过的早期人类知识的真假辩论培养历史辩证思维与实证思维能力。

  三、推动课堂的时效性

  近期听到的一堂讲座,主讲人开讲时候抛出来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评价老师的这堂课上的好不好?在场的老师们给出了很多不同的答案,比如学生的参与,课堂是否活跃,师生是否全身心投入等等。课堂的优劣不是看课堂有多热闹,而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下收获了什么,教师或者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不论是知识还是能力,我想时效性可以作为评价课堂的重要依据之一。课堂的好坏与教学设计离不开关系,单元教学设计与课堂时效性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单元教学设计的核心在系统性,设计内容的选择具有目的性,如初中历史教材的安排大多是以时间为线索,对于历史时序性的培养具有优势,但是核心素养的要求是多元化的,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候完全按照课本顺序进行教学可能导致课堂内容的混乱,学生对于概念于线索的不清晰,单元教学在设计之初就对内容进行了目的性分类,是课堂的目的性更加明显。

  其次单元教学进行设计时候更多的是利用已有条件创设不同的情景,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如在进行“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教师通常会让设置角色让学生身临其境,面对如此情况,你会如何选择何种方式挽救中国命运。

  再次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的学情分析是必不可少的,课时教学过程中学情分析经常性被忽略,但是单元教学开展的前提就是对学生已掌握和将要掌握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能够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场完整的对话,一次充分的交流,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在课堂上学习的乐趣,并充分发挥能力,理解是有效实施教学过程中的担保。

  四、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传统式教师被称作是“教书匠”,意味着教师中心论与照本宣科。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新课程提倡的是教学形式的多元化,传统教学方式已被论逐渐取代。单元教学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对教师职业素养有多方面的要求,大致可分为以下-14-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几点,第一是叫教学观念的及时更新;其次是对于教学方式的改进,第三是扎实的专业知识。

  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单元教学在此基础上能够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方式也发生转变,从“教师中心论”到“学生中心论”,教学工作的开展不仅仅是为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单元教学提倡的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环境,如教学目标,学术条件。他们应该着眼于启发,基于问题的,参与式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各种方式。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备更新也带来了更多的方便教师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视频、录音、图片等资源的补充,为学生创设更好的直观感受;课时教学方式之下教师可按原有的教学体例直接教学,单元教学过程兼具宏观与微观以及两者的有机整合,具体内容也更具思辨性,对于教师来说是不仅是教学技能的考验,更对对专业素养的提升。

  初中历史教科书大多以时间为排列依据,符合历史教学的时序性原则,也是大多数教师的快捷选择,单元教学理念的提出,在理论上来说具有优越性,但是实际操作相较于课时教学更具挑战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为了单元教学而单元,怎样选择合适的主题与线索,如何提出具有思辨性与有效性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说是全新的考验。

  -15-

  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过程

  理论的提出需要实践进行效果验证,在经过具体的实践后,笔者探索总结了单元教学的一般过程,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展示,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简要的统计与说明。经过实践证明,单元教学设计应用于教学实践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作用。

  第一节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初中历史教材时序性的设计对于单元教学设计的开展带来了挑战,其独特的方式为学生的成长带来了另外一种方式,单元教学设计工作开展考虑事项纷纭陈杂,思路万千,多番总结与修改,在参考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尝试归纳单元教学设计一般过程可从教学背景、目标主题、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几个步骤展开,各个步骤均有其特点并发挥重要作用,单元教学设计过程就是要将这几个步骤统一组合、相互协调、系统优化,使每个步骤从宏观着眼、围观着力,在系统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基于教学背景

  好的教学设计一定是从背景分析开始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应用于教学层面不是讲学生立于对立层面,而是强调教学准备的重要性,教学背景的准备大概可以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具体学情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标准对于教育要求的纲领性文件,反映的是国家对各个阶段学生学习的要求,这是教师开展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最新的初中历史课程的整体设计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①

  单元教学设计因为系统性与有序性特别要求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熟悉程度,通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整体思考单元教学设计种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评价的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

  -16-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统一性。新课改以来,历史课程标准的改动更是要求教师熟悉课程标准内容,领会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分析处理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比如2011版历史课程标准就提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注重课程的时序性,培养学生历史发展过程的时序性与整体性,也就是我们现今提倡核心素养里的时空观念,适当增加一些知识点。例如,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更加丰富与完整,增加了太平天国运动,补充了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统治过程,详细阐述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在课程标准范围下的教学,既给了教师教学的方向感,还预留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基于课程标准的单元教学设计要有待教师的进一步探索。

  2.教学内容的分析

  教学内容是开展单元教学设计的基础,通常我们的教学内容是围绕教材展开的,但是也有一些课堂并不完全建立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会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教学资源,组织规划相应的教学内容。不论是教材的教学内容,或教学课本以外的资源,具体的教学设计之前,实践教学过程,教师都应从整体、细节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杜威曾说过:“聪明的教师的做法是,用过去的知识帮助理解目前的功课,用目前的功课加深已经获得知识。”①分析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在单元教学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单元教学的系统性特征使得教学内容前后整体联系,以及单元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地位,单元内每一课时的前后联系在单元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单元课时之间相互贯通,有实现整体与单元,单元与课时之间的有效对接。

  在进行《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分析时,前后联系尤为重要,鸦片战争在整个中国历史学习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既是中国古代史与中国近代史之间的转折点,开启了中国近代百年遭受侵虐的屈辱历史,“开始沦为”四个字的重点体现了这个过程的开端,同时也开始了中国人民挽救中国命运的艰辛道路。做好本单元的设计,务必要分析好本单元的开端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与地位,中国关键名词的具体突破,比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等等,都是教师在进行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时候不可或缺的。

  ①(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78.

  -17-

  硕士学位论文

  3.具体学情的考虑

  优秀的课堂教学与课堂设计都十分关注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学定教”,在充分了解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客观的、有针对性的、具有广度与深度的教学设计。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设计是围绕学生的能力发展展开的,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是开展教学设计的需要,学情的分析包括学生的原有知识能力水平、将要掌握知识能力所需要的能力水平情况、学习的方法与习惯、兴趣爱好所在等等,在单元教学设计中已知与未知能力之间是建构知识体系的关键,同时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是设置教学情境的基础。

  在教师们的眼中没有“两节完全相同的课”的概念,同一个单元教学设计,在同一年级同一水平的不同班级之间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会有很大不同,每个班级学生的情感态度观、专长的能力方面都是各不相同的。曾经在初二年级进行《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授课本单元两条主要线索,一条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程度日益加深,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另一条主线是近代爱国人士对于近代化的不断探索过程,相邻两个班级的同学对于课堂的反应不尽相同,甲班的同学(男孩子偏多)对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很是义愤填膺,怒其不争;而乙班(女孩子偏多)则对如何挽救中国的命运更加感兴趣,而同样的课程内容在高中阶段高中生知识体系更加完整,思考的问题也更具思辨性,比如他们会尝试思考鸦片战争关于鸦片的起因与英国政府的态度问题。不同年龄、性别、能力、情感都成为了影响课堂的重要因素,充分了解学情、考虑学情,对于教学目标所做的单元教学设计才能精准有效。

  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是教学背景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全部因素,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考虑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等诸多因素,虽不能尽善尽美,但应全面而深入,促进教学设计的顺利实践。

  二、确定主题目标

  1.明确教学主题

  主题,是单元教学设计作品的核心与灵魂,如何将教学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依靠的就是主题线索。主题式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学方式,学者们对于主题教学也有各自的定义与看法,如陈淑彦老师就认为,“‘主-18-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题式’教学指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学生的习惯,通过设置学生感兴趣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欲望,以此来改善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①

  单元教学设计中的主题起贯穿整体,统领内容的作用,学生可通过教学主题或教学话题开展“点-线-面”式的知识思维扩张,教师则通过主题确定单元主旨,开展目标导学,确定教学目标。

  在中学历史单元教学设计中,单元主题确定与呈现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一是注重知识的联系性,初中生的历史学习还停留在初步的具体的知识点,基础的单元教学设计主题建立在知识的线索联系之上,如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单元教学教学时候,抗日战争将整个单元的知识连接,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赢得最后胜利。以抗战过程为主题的单元教学设计简单架构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体系;而是以注重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性,历史不仅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同时也是教育性学科,主题的确定还应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仍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例,从了解抗日战争的艰难过程,全民的牺牲与付出,到爱国情怀的升华,再到以史为鉴,民族复兴,以家国情怀为为主题的教学设计更能渗透出历史学科的价值。

  2.确定教学目标

  王继平老师说:“单元主题的确定只是第一步,仅仅是进行专题复习的基础和前提,关键是单元主题的呈现和引导,这才是实现主题教学的主干和关键。”②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师应该教授什么样的内容,应该教授学生什么样的知识与培养什么样的能力,单元主题的呈现与引导得益于教学目标的确定与细化,历史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具体体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感三个维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教学目标的确定过程中,更多被提及的是学科的核心素养,课程标准的知识能力目标与核心素养目标相互的交融组合成单元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

  ①陈淑彦.主题式教学究竟是仙丹还是毒药一高中信息技术主题式教学的实践反思[J].初中课程资源,2008(9):34.

  ②王继平.论历史科“主题化“课堂教学”[J].历史教学问题,2013(3):121.

  -19-

  硕士学位论文

  单元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达成,一方面要注意课程标准与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同时更该注意处理好各级目标关系,从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知识方面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之间的层次性,在能力方面则注重的是启发与创造的过程,注重已有能力的巩固与未知能力的开发,层层推进,教学目标逐步实现。

  案例示范:以《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教学目标设计为例

  单元主题确定

  单元主线为史前时期人类发展的过程,通过构建历史博物馆,起源厅—居民厅—神话厅,设置历史讲解员,还原原始人类场景,历史故事会等形式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活动

  知识目标

  课标要求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①

  具体解读

  a掌握人类的发展历程(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半坡居民-传说时代)

  b化石、考古发现、传说故事是人类研究了解史前时期历史的重要途径

  c中国是世界人类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通过了解人类起源发展过程,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史料实证

  通过对史前时期人类存在痕迹相关资料的收集展示方法了解史前时人类的相关事实,引导出化石和考古发现是人类研究史前历史的重要途径

  时空观念

  通过构建历史博物馆、分层设馆的方式,掌握远古人类发展的大致历程,人类是向前不断发展的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

  -20-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历史解释

  通过历史故事会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故事讲述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人类发展历程,了解人类在与自然不断斗争过程中进步体现出来的智慧;通过对世界人类起源的分析引导出中国早期人类是世界人类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开发课程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一切资源我们都可称之为课程资源,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学资源的支撑。课程资源有不同定义与分类,按照其作用可大致分为两类,条件性资源,资源性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通常是为教学过程提供硬件性的资源,如:教学场地、多媒体设备等,资源性课程资源就是我们通常狭义上的课程资源,能支撑起教学过程、为课程服务的教学素材。当然还有其他的划分办法,在本文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开发资源为课程所用。

  随着时代发展条件性课程资源在不断的更新,为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关于媒体资源,媒体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历史课程原本纯粹依靠文字与语言的局面,图片、音乐、影像资源引入课堂,增添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扩大了课堂的内涵,教学效果明显优化;但也出现了教师过于片面追求教学设备运用的先进程度,课堂变成手段的展示与资源的无序堆砌,而忽视了素材资源的选择与优化。

  为提高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率,让课程资源更好为教学过程服务,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候可从以下几个原则着手:首先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多媒体设备普及之下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重视开发其他资源而逐渐忽视了教材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基本围绕教材展开,学生接受的知识也基本来自于教材,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尊重教材、利用教材,精心处理教材,使教材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便于学生的知识探索;其次是教学资源选择的针对性与适度性,这是教学资源选择最重要原则,针对单元设计的主题选择合适教学资源,通过教学资源清晰呈现单元教学设计的内容,便于学生形成系统性内容。

  ①①

  刘军.中学历史教学探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

  -21-

  硕士学位论文

  近日一段片段教学,教师从《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中节选了“两弹一星”作为教学内容,在导入时候教师剪裁了一段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中慈禧向八国宣战过程的大致视频,再通过梳理近代百年来中国经历的战争及其结果引入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在进行教学资源选择之时视频内容的选择其实时不大合适的,与战争过程与“两弹一星”的内容并无太多关联性,反而是战争线索的梳理更具针对性;最后教学资源的选择还可以具有参与性,教学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学生在开发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搜集、选择、整理资源,教师对资源的开发情况进行指导与评价,或者是对教师选择的某种教学资源进行谈论与评价,参与学习过程是学生最快的学习方式。

  四、选择恰当教法

  教学的目标要通过一定的策略才能转化为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策略就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设计是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学方法在现代意义上用“教”“学”方法来表述更为恰当,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方法是教师和老师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的,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运用的方式和手段的合称,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选择的教学方法多样,大致上可分为传统型与现代型两大类,传统性教学方式也可称为接受式方式,接受式是以教师的教法为中心的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问答法等,现代新型的教学方法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例如有情景探究式式、合作探究式、支架式、抛锚式等等,不论是接受式还是学习式都有其优点与局限所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更好的方法,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法选择时候综合考虑学情,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各种因素,对各种方法进行优化选择与方式创新,以达成最好的效果。

  单元教学设计就是教学方法综合展示的舞台,在设计过程需要梳理教学知识,综合各方因素,就需要运用到更多的方法,比如在前文提到的《史前时期:中国境内的人类活动来说》单元教学设计来说,因为距离时代太过遥远学生理解困难,情景教学方法是此单元设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设置博物馆展示情境让学生自主想象与发挥;讲述法在本单元也有所创新,传统的讲授法以教师

  ①何东亮,丁瑜.教育学原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191.

  -22-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为主体进行知识讲述,历史神话故事会将讲述与评判的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既能丰富知识同时提升能力。

  在现代教学课堂中,更多老师倡导的是旧法新用,以问号形式代替句号形式的方法开展课堂,例如在进行《商鞅变法》这一目录的教学设计时,一般教师的设计思路时按照商鞅变法的背景、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商鞅变法的评价展开,为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教师还会在导入设计中穿插进商鞅的故事,课堂严谨而又不是趣味,这样的设计是便于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如果以“战国时期各国为什么进行变法?”;“商鞅变法为什么取得最大的成功?”;“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特点?”这种教法其实是以学生的学法为主的,学生在课堂的主动性相当强烈,在学习过程中间解决问题,达成深层次的交流。

  五、组织课堂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完整体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是教法学法体现、教师学生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从理论角度来说,单元教学过程体现建构主义、掌握学习理论、教学最优理论的体论特色,并将其应用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效果。单元教学过程区别于一般的课时教学过程,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注重单元与课时之间、各课时教学之间的系统性与关联性。单元教学是一个大单元,各课时之间又是独立的小单元,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游离状态,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注意用其连贯性。

  第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使连接学生已有知识与未知知识的桥梁,教师选择教学内容难度与深度一定要符合学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在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内容的学习之前,有必要对之前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所作的努力进行梳理,因为他们的失败,资产阶级才会另觅出路,这条出路就是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本单元的内容就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深度方面通过一系列努力最终失败使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的道路并不能挽救中国命运,这是由中国社会性质与资产阶级自身局限性所造成的,挽救中国还需另觅出路。

  -23-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教学过程中凸显重点,突破难点。重点难点内容一般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如何进行突破,教师可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围绕重点与难点进行活动创设,通过活动与探究与学生探讨分析,得出最终结论,掌握重难点。

  第四、教学内容的排布顺序不一定要拘泥于课本顺序,内容的排列、呈现方式要针对知识的反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据学情重新组织。比如在进行辛亥革命设计过程中,革命准备在介绍孙中山与袁世凯之时已经学习,本课主要针对革命的成果进行学习,革命的局限性则在下一课民主

  与专制的斗争过程体现。

  第五、教学活动的开展需针对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学习状况良好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更容易理解教师教授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有所偏好。但教育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教师在教学教学活动设计时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学生进行活动的创设,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针对孙中山与袁世凯的评价,评价的依据是对史料的研读,学生可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培养史料实证与史料研读的能力。

  六、合理评价方式

  教学过程不是以课堂的完成作为结束标志的,完整的教学过程还应该包括科学的教学评价方式。教学评价简单讲是针对教学活动的评价,对于课程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能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更正教学方法与策略。其内涵极具复杂性,在对教学评价的分类上,从评价的功能上我们可分为以下几类,发展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从评价的对象来看我们又可将教学评价分为,教学条件评价,教学过程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①;等等。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方式大多是对教学结果的总结性评价,即简单的用考试成绩来评价,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发展性”评价要求,“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②更多的教育者意识到课程改革的同时还要注意对教学评价进行相应改造。单元历史教学因其课时的连续性与长期性,对于教学评价有其独特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关注

  ①陈伟国,何成刚著.历史教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4.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24-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过程发展性评价而非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自评、他评而非单一教师评价;注重能力性评价而非知识性评价;关注对教师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而非单一对学生评价。

  第二节

  案例展示—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例

  第一部分、单元教学设计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教学设计

  一

  背

  景

  分

  析

  (一)

  1.了解孙中山早年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民主革命先行者课

  标

  要

  求

  (二)

  教

  材

  地

  位

  本单元为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在整个近代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转折的作用,旧清政府走向灭亡,中华民国正在成立,本单元内容对处在新旧交替之际的中国作了详尽阐述,以孙中山、袁世凯为代表的两个群体选择的不同道路及其相互之间的斗争,同时辛亥革命相关内容是近代爱国人士对于学习西方,挽救中国命运的又一次探索失败,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当时的中国是行不通的,学习好本单元内容对接下来中国走向做了详细的铺垫。

  (三)

  1.知识背景

  学

  情

  分

  析

  通过八年级上册前两单元的学习,一方面掌握了近代中国遭受侵虐,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知识,而且落后挨打根源在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另一方面探究近代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出的的不断努力。在危机不断加深、探索的两次失败中学生们开始思考:中国真正的出路在哪里?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25-2.了解武昌起义和民国成立史实,认识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3.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史实

  4.了解北洋军阀混战黑暗局面①

  硕士学位论文

  因为课程的安排初二学生只学中国史,对西方历史并不了解,对于国际背景与西方国家的了解也依赖于教师的补充,近代中国的走向与国际环境密不可分,而学生在此方面有所欠缺。

  2.能力背景

  初二学生已基本具备历史学习的基础方法,喜欢思考问题,看待事物初具思辨性,但缺乏系统与全面的评价方法。

  单元式教学的实行,已初步掌握通过线索串联单元知识能力,同时初步掌握历史资料收集、整理能力,小组建设基本完成,合作探究模式粗具轮廓。

  二

  (一)以孙中山与袁世凯两人为线索,展开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确

  单元主华民国建立前后所作的贡献,以孙袁两人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定

  题

  斗争为重点,铺开民国的历史画卷。

  目

  (二)1.知识目标

  了解孙中山与袁世凯两大人物的政治活动,着重标

  单元教学目标

  理解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与行动;掌握在民主与专制势力斗争下中国曲折的革命道路,如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感悟资产阶级不能解救中国的事实。

  2.核心素养通过梳理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过程,揭示社会发展目标

  一般规律,帮助学生理解专制制度必然走向灭亡,民主制度发展必然趋势,落实唯物史观理念。

  通过对比孙中山与袁世凯的相关政治思想与行为,分析其行为产生的时代背景,明白其思想与行为都是在特定历史时空背景下的产物,落实时空观念。

  通过梳理孙中山民主革命道路理解其政治理念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影响,帮助剖析三民主义思想-26-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的具体内涵,落实历史解释理念。

  提出对孙中山、袁世凯人物生平的评价,搜集与他们的相关资料,理解其做出的历史贡献与过失,特别通过资料对袁世凯进行人物全面分析,落实史料实证观念。

  通过梳理民主革命人士为推翻专制统治所做出的一系列贡献与牺牲,理解革命道路的艰辛,了解民主人士为国家与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努力,学习与培养爱国情怀。

  (三)

  1.教学重点

  孙中山、袁世凯两人的政治活动,孙中山的革命重

  难

  点

  解

  析

  理念及其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影响;中国民主革命重大事项,如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突破方法:通过表格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人物与事件线索;通过设置情景游览辛亥革命重要城市的方式,对辛亥革命成果进行重点突破;

  2.教学难点

  中国民主革命革命道路的艰难与曲折性;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失败原因;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评价方法。

  突破方法:通过孙中山与袁世凯的斗争过程突破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性;通过对具体人物与事件的分析归纳总结出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一般方法。

  三

  设

  计

  教

  学

  思

  第三单元的主题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艰难之路,具体过程选择了孙中山与袁世凯这两位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有过突出表现的两位人物的历程为主要线索,以其斗争过程凸显民主革命过程的艰难与曲折性,通过人物与事件分析总结历史分析的一般方法,揭露出资产阶级不能挽救中国命运的实质。

  具体体现:第8课

  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同时铺开孙中山与袁

  -27-

  硕士学位论文

  路

  世凯两条人物线索,凸显同一历史背景之下人物的不同选择,为后文的斗争过程展开铺垫,同时以表格归纳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爱国人士在清政府灭亡前夕所做的一系列准备;第9课

  辛亥革命

  以辛亥革命的成果为本课的线索展开教学

  第10课

  以孙中山与袁世凯的民国成立后的斗争为线索展开教学

  第11课

  以孙袁人物评价与辛亥革命评价展开教学,归纳总结方法。

  四、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第二课时

  辛亥革命

  第三课时

  民主与专制的对决

  第四课时

  英雄还是罪人?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

  第二部分: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一、设计意图

  通过针对晚清中国背景下孙中山与袁世凯两大历史人物做出的不同选择,为辛亥革命开始所做准备开展本课教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孙中山、袁世凯的早期经历,孙中山等革命人士为推翻清朝同治所作的努力,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革命主张。

  2.核心素养目标:

  通过结合晚清局势与世界政治环境分析,使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专制的逐渐没落,民主制度的必然发展趋势;通过设置情景、人物代入方式理解孙中山与袁世凯做出的不同选择,从时空角度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受当时特定环境的影响,通过对基础知识时间梳理,培养学生历史发展的顺序意识;通过收集与孙中山袁世凯相关的历史资料来深入了解两人,贯彻史料实证观念;通过梳理孙中山早期行为活动,帮助剖析三民主义思想的具体内涵,落-28-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实历史解释理念;通过孙中山政治活动引领出其他人士与团体的救国行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孙中山与袁世凯早期的政治主张与思想,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难点:时代背景对不同人物的影响,三民主义的具体阐述,辛亥革命的早期准备

  四、教学方法

  教法:教师在课堂中设置人物故事讲解情节,学生分组进行人物故事展示;采用表格归纳法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整合梳理,;多次应用问题探究方法引导小组探讨,对于重点与难点逐个突破。

  学法:主动参与学习是本节课程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学生需要提前预习课内外相关知识,如袁世凯的介绍,孙中山的历史故事,同盟会的相关知识;重难点问题的解决,需要小组间进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PPT展示人物图片,谁才是“民国华盛顿”

  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中国不断遭受列强的侵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日益加深。面对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许多中国人尝试过自己的努力,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如何才能挽救中国的命运?本单元的主角是上图所展示的两位人物,他们都曾一度被称为“民国的华盛顿”,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领导美国人民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制国家,有着“美国国父”之称,孙中山与袁世凯,这两个在近代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两个历史人物,谁才是中国的华盛顿?相信学完本单元内容后,大家能得出自己心目中的那个答案,本单元的内容就从了解孙中山与袁世凯的事迹开始。

  -29-

  硕士学位论文

  设计意图:以人物为介绍展开教学活动,辅之以必要的背景介绍,本课相关人物事迹与时代环境密不可分,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便于背景的梳理。

  第一部分

  命运路口的选择

  【进入新课】

  教师:(播放孙中山与袁世凯的相关视频)上节课后给大家分组布置了整理搜集这两个人的早期活动内容的作业,现在我想请两组同学分别为大家展示下孙中山与袁世凯的早期事迹。

  学生回答展示,预设大致情况,进行简要梳理

  【基础梳理一】

  孙中山

  袁世凯

  1866年出生广东,早年赴檀香山接受西方1859年出生于河南官僚家庭,早教育,回国学医,认为“医国”比“医人”年接受传统教育,参与科举考试,更重要,崇拜洪秀全,“反清英雄第一人”

  失败;发迹于朝鲜,平定甲申政变,独掌大权,东学党起义日军侵朝后逃回国内

  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主甲午战争期间,辽东督运粮草,张,遭拒绝;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目睹清军如山倒,产生练兵想法,宗旨“振兴中华”,号召“驱除鞑虏,恢1895年上书光绪帝,提出变革;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发动广州起义,开始天津小站练兵,初具北洋六消息泄露失败

  镇,支持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

  1905年在东京成立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1898年戊戌变法告密?在天津推产阶级政党

  行宪政,引进西方议会制度,大力支持清末新政

  设计意图

  现行课本多突出孙中山的正面形象和袁世凯的负面形象,对孙中山与袁世凯早期行动进行简要梳理,帮助学生大致了解两人,便于下文进行深入探讨;故事讲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角色分组,带入感强烈,增加学生兴趣;表格归纳,清晰明了,便于理解。

  -30-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教师:通过梳理孙与袁的早期轨迹,不难发现两人对清政府的态度,对挽救中国命运的方法产生了截然不同的选择,请大家根据上文线索结合课本知识对两人的转变进行梳理

  引导学生阅读并归纳发言(PPT展示)

  【基础梳理二】

  1.袁世凯:坚决的拥护清政府,小站练兵后,初具北洋势力,积极推进清末新政

  2.孙中山:从“医人”到“医国”;1894年成立兴中会,领导广州起义,从“改革”到“革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问题探究一】

  教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孙中山的革命理念发生了两次比较明显的变化,请同学们联系时代背景与孙中山的经历,分析变化的原因。

  引导学生分组探究:

  第一次:从“医人”到“医国”

  原因:(思考参考:民族危机的刺激,受西方式教育,国外生活求学经历)

  第二次:从“改革”到“革命”

  原因:(思考参考: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开始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从时空观念入手,结合时代背景进行问题探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思想升华】如何看待孙中山与袁世凯的选择?

  第二部分

  兴中会与同盟会

  教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面对《辛丑条约》的签订,更多知识份子开始觉醒,不再对清政府抱有幻想,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从思想与组织的角度归纳他们的行为。

  引导学生自主归纳:

  1.

  革命思想的传播(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和《警世钟》)

  2.

  革命团体的成立(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

  3.

  孙中山逐渐成为公认领袖。

  -31-

  硕士学位论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同盟会成立的社会背景。

  【基础梳理三】兴中会、同盟会成立的相关知识点

  时间

  兴189中4年

  会

  同190日本东孙中山

  黄兴

  地点

  主要成员

  檀香山

  孙中山

  驱除鞑虏,恢复中第一个资孙中山开始走上国,创立合众政府

  产阶级革革命道路

  命团体

  驱除鞑虏,恢复中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华,创立民国,平第一个资有统一的领导与均地权

  产阶级革明确奋斗方向,推命政党

  动革命运动发展

  革命纲领

  性质

  意义

  盟5年

  京

  会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对华兴会与同盟会的关键信息进行梳理,方便理解的同时也可容易对比出两者之间差异与发展。

  【问题探究二】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治纲领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对三民主义的内涵进行解析

  三民主义的内涵剖析(与同盟会纲领联系)

  思想

  民族

  对应纲领

  思想内涵

  地位

  影响

  前提

  成为孙中山领导资核心

  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发展补充

  驱除鞑虏,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恢复中华

  治。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民权

  创立民国

  民生

  平均地权

  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

  设计意图:三民主义与同盟会纲领关系是本课的难点,必须逐个击破

  第三部分

  黎明前的黑暗

  教师:同盟会成立之后,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指引下各地纷纷高举反清大旗,请大家阅读教材总结归纳各地反清起义斗争

  -32-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学习,讲解起义的相关经过与人物故事(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女侠秋瑾的故事)

  【表格归纳】

  起义名称

  萍浏澧起义

  安庆起义

  镇南关起义

  黄花岗起义

  【问题探究三】

  教师:面对一次次失败,革命党人却继续勇往直前,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引导学生对革命结果以及革命烈士的事迹分析,学习革命者爱国与不屈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革命人士的不断斗争,贯彻家国情怀的培养

  【板书设计】

  一、命运路口的选择

  时间

  1906年

  1907年

  1907年

  1910年

  领导人

  刘道一、蔡绍南

  徐锡麟、秋瑾

  孙中山、黄兴

  黄兴、赵声、林觉民

  结果

  失败

  失败

  失败

  失败

  1.孙、袁早期经历

  2.不同选择

  3.孙中山的两次转变

  二、兴中会与同盟会

  1.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

  2.三民主义

  三、黎明前的黑暗

  具体起义过程

  六、教学评价

  1.学生知识性评价

  1)中国近代以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兴办洋务”,“君主立宪”等思想的失败说明了()

  A.近代中国要谋求社会进步必须走革命的道路

  B.提出这些思想的人都是志大才疏的人

  C.近代中国不可能走向富强

  D.中国必须进行辛亥革命

  -33-

  硕士学位论文

  2)根据所学内容归纳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2.学生能力性评价参考

  课前预习完回答问成情况

  题次数

  已掌握知识情况

  核心素养未理解知未理解核目标体验识情况

  情况

  自我评价

  教师评价

  心素养目标情况

  第二课时

  辛亥革命

  一、设计思路

  以辛亥革命取得成功的内容为线索,以地点为依托,串联本课内容。

  辛亥革命成果之旅

  武汉(武昌起义)-南京(中华民国成立)-北京(清帝退位)-南京(《临时约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过程及成果,如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临时约法》颁布等知识点。

  2.能力目标

  通过辛亥革命的成功与清帝的退位过程,知晓封建制度灭亡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社会规律,培养学生的唯物发展史观;通过辛亥革命成果相关地点作为线索串联本课内容,加以地点选择原因解析,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临时约法》具体条款解析民主形式,贯彻史料实证观念;通过从广义与侠义两个角度解释辛亥革命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意识;通过辛亥革命成果取得过程中英雄人物的事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重难点分析

  -34-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重点:辛亥革命成果的相关内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临时约法》颁布)

  难点:辛亥革命成败的初步评价

  四、教学方法

  教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辛亥革命成果之旅,由学生充当讲解员角色对辛亥革命各个环节进行突破;精心选择材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对重难点问题进行逐个击破。

  学法:自主学习仍是本课关键学习方法,学生需要提前预习相关知识并进行相关整合以作具体解说;合作探究便于思想交流与问题的解决。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武汉、南京、北京三个城市(PPT图片)

  教师:课件上展示的三个城市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这三个城市与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何关联?通过预习课本了解到这三个城市与今天要学习的辛亥革命紧密关联,今天的课程我们将通过这游览这三个城市,开展辛亥革命之旅。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简单交代本课学习基本线索,便于学生基础梳理。

  【情景一

  参观武昌起义纪念馆】

  教师:辛亥之旅第一站我们来到了武汉武昌起义纪念馆,我想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解说下为什么第一站要选择武昌?

  学生: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始

  教师:哪位同学愿意来为大家介绍下武昌起义的具体过程

  引导学生解说武昌起义的具体过程,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要点: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主力军:湖北新军

  3.具体经过:略

  4.结果:革命在武汉三镇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相应独立。(PPT展示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

  【探究一:武昌起义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35-

  硕士学位论文

  【情景二、参观南京大总统府】

  教师:武昌起义的成功,独立各省需要一个统一政府进行领导,辛亥之旅的第二站我们来到了南京的总统府,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值得历史铭记?

  学生:中华民国的成立

  教师:有请第二组同学来介绍中华民国成立的相关状况

  学生进行解说,教师总结归纳

  要点:1.时间:1912年元旦

  2.人物地点: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3.内容: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纪元;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

  4.意义:巩固了革命成果,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探究二:民国纪年算法】

  【情景三、北京紫禁城】

  教师:面对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年老的清政府与年幼的皇帝该如何应对?谁在其中居中调停?

  学生:在袁世凯的软硬兼施下宣统皇帝宣布退位。

  【问题探究三:清帝退位对当时中国有怎样的影响?如何评价袁世凯在这其中的作用?】

  【情境四、重回南京】

  教师:面对清帝退位,袁世凯的上位,孙中山及其领导的临时政府如何巩固革命成果?

  学生:颁布宪法

  教师:请根据材料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性质

  材料补充: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教师释读,学生解析归纳

  【探究四:你觉得《临时约法》颁布最重要的目的在哪里?】

  【课后小讨论】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

  从政治、思想、风俗等角度思考

  -36-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板书:辛亥革命

  一、武昌起义

  二、中华民国成立

  三、清帝退位

  四、《临时约法颁布》

  六、教学评价

  学生知识性测试

  辛亥革命在中国实现了两千多年从未有过之变化,值得是辛亥革命哪一方面的成就?()

  A.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D.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第三课时

  民主与专制的对决

  一、设计思路

  通过孙中山代表的革命派与袁世凯代表的保守派的几次对决开展本课课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袁世凯为实现专制独裁统治的相关内容,以及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人士为维护民主成果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北洋军阀在中国的黑暗统治。

  2.核心素养目标

  通过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过程,展示民主制度建设的艰难历程,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地图对北洋军阀势力范围的进行解读,结合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斗争过程中民主力量始终处于弱势角度,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解读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与软弱性;通过分析民国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情况解读南京临时政府做出让步的原因,贯彻史料实证观念;通过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过程中革命人士做出的努力贯彻爱国情怀。

  三、重难点分析

  -37-

  硕士学位论文

  重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孙中山为维护民主采取的举措(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北洋军阀的统治

  难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原因

  四、教学方法

  教法:在本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最多的是对比分析法,通过袁世凯的专制与孙中山的民主之间的较量展开教学;其次采用情景教学法,学法:本课程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小组间合作展开问题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袁世凯剪辫图》,关于袁世凯剪辫子有两种说法,一说为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布清帝退位诏书当晚,一说为1912年2月16日,在外务部大楼,蒋廷干为袁世凯剪掉了辫子,(2月15日,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致电袁世凯“民国大定,选举得人”,袁世凯大局已定才剪掉辫子)

  教师:

  袁世凯剪掉了象征清朝统治尾巴的辫子,是不是就意味着他是民国与共和的忠实拥护者了呢?今天的课程从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之后的举措开始。

  设置意图:上一课专门讲解辛亥革命取得成果,本课承接上节课的内容,侧重于辛亥革命的失败角度,从袁世凯剪辫这一角度着手吸引学生注意力开展教学。

  第一轮对决

  宋案VS二次革命

  【材料分析:】

  ①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②临时大总统到南京任职;

  ③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分析)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38-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教师:这些内容的目的在什么?袁世凯会不会答应?在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他又做了哪些事情?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宋案爆发,袁世凯罢免国民党人职务,同时派兵南下,引发孙中山与黄兴领导二次革命,因为失败,第一回合,袁世凯胜利

  【探究一: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为什么会失败?】

  第二轮对决

  复辟帝制VS护国战争

  教师:镇压二次革命还只能算是袁世凯的一次试探,袁世凯的真实目的是想干什么?为了这个目的他又做了哪些事情

  引导学生回答

  想当皇帝,强迫国会选举他为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废除《临时约法》,颁布《民国约法》,修改总统选举法,总统可连任,可指定继承人,接受日本“二十一条”,复辟称帝之心昭然若揭

  教师:面对这种情况,举国反应,孙中山颁布《讨袁檄文》,蔡锷李烈钧等人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结果,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并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第二回合,袁世凯失败,后病死

  【探究二:二次革命与护国战争,袁世凯一成功,一失败,原因?护国战争真的成功了吗?】

  第三轮对决

  军阀混战VS护法战争

  教师:袁世凯死去后,中国是否恢复到孙中山所期望的民主程度?请大家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思考当时中国的状态,找到什么是军阀,当时中国有哪些军阀势力,在地图上标注他们的势力范围。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标注位置

  【基础梳理】

  -39-

  硕士学位论文

  名称

  直系军阀

  皖系军阀

  奉系军阀

  滇系军阀

  桂系军阀

  领导人

  冯国璋、曹锟

  段祺瑞

  张作霖

  唐继尧

  陆荣廷

  势力范围

  江苏、江西、湖北

  安徽、浙江、山东、福建

  东北

  云南、贵州

  广东、广西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梳理知识,通过地图找准位置,培养时空意识。

  【问题探究三:军阀统治的实质是什么,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板书:民主与专制的对决

  一、宋教仁案与二次革命

  二、帝制复辟与护国战争

  三、军阀混战与护法战争

  【课后探究:初步探究资产阶级革命派革命道路艰难曲折原因有哪些?】

  引导学生从中国国情、从资产阶级自身的特点着手分析

  六、教学评价

  1.学生知识性评价

  1).中华民国成立后,民主与专制之间对峙十分激烈,请你给下列事件的发生排序()

  ①护国运动

  ②袁世凯称帝

  ③二次革命

  ④宋教仁遇刺

  A.④①③②B.④③②①C.①③④②D.①④③②

  2).关于袁世凯人民对他评价褒贬不一,其中毫无争议的败笔就是他企图复辟帝制,袁世凯为了实现“皇帝梦”,作了哪些准备()

  ①解散国民党

  ②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规定总统可以连任

  ④接受“二十一条”大部分内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学生能力性评价

  长沙岳麓山上有黄兴,蔡锷,蒋翊武,焦达峰,陈天华等著名人士的墓地,通过实地考察、网络搜索、图书馆等方式,搜集整理《辛亥革命的湖南志士》。

  -40-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第四课时

  英雄还是罪人?

  一、设计思路

  通过对孙中山、袁世凯的人物,及对辛亥革命的成败评价,整理出历史评价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对辛亥革命、孙中山、袁世凯的历史评价

  2.核心素养目标:

  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对孙、袁、辛亥革命形成完整全面的评价,落实史料史料实证意识;通过从辛亥来源、广义与狭义的角度解析辛亥革命,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意识;从孙中山为近代民主做出的伟大贡献,理解其受人尊敬原因,落实家国情怀。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孙、袁、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难点:评价历史事物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方法

  教法: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最多的是材料分析法与案例实证法,通过历史材料,如个人言论、他人评价的来对孙中山、袁世凯、辛亥革命进行完整评价;通过具体案例来总结评价历史事物的一般方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历史人事评说之孙中山

  教师: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病逝于北京,享年59岁,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言;时人听说此噩耗纷纷敬挽以表纪念,其中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你如何评价孙中山?

  -41-

  硕士学位论文

  学生: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事迹与材料评价孙中山;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孙中山的评价角度进行总结,如从政治与思想的角度、从积极与不足的角度。

  【参考材料】

  (一)1911年武昌起义之前的活动:

  1.《上李鸿章书》后:由改革到革命的思想转变;

  2.1894年: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3.1895年:第一个组织筹划反清武装起义;

  4.1905年: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5.提出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第一个全面分析中国社会。

  得出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二)1911年武昌起义之后的活动:

  1.1912年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武装反袁

  3.1916年发动护国战争,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4.1917年发动护法战争,维护《临时约法》

  的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三)负面评价:

  1.三民主义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2.与革命伙伴的关系并不十分融洽,如黄兴

  【课堂提升一

  总结历史人物的一般评价方法】

  1.客观全面的评价,评价需要有理有据,有材料与事迹的支撑。

  2.评价方法可一分为二,人物可从功绩与过错两个角度着手。

  【当堂演练:袁世凯——窃国者?还是爱国者?】

  第二部分、历史事件评价之辛亥革命

  教师:学完了整个单元的内容,相信很多同学对什么是辛亥革民还存在疑惑,首先我们给大家总结归纳下什么是辛亥革命。

  【释疑辛亥革命】

  一为名称辛亥的由来,可类举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等

  二为广义与狭义辛亥革命之分

  -42-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设计意图:类比释疑,使学生更易理解

  【课堂辩论赛:辛亥革命之成败】

  教师:对于辛亥革命的成败,有人认为它是成功的,也有人认为它是失败的,教学评价,同学们也应该各有看法,下面我们进行一场小辩论赛,解析下辛亥革命的成败

  在辩论结束后,教师针对辛亥革命的成败作系列总结,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辛亥革命的意义进行描述。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赛的形式解析辛亥革命的成败与意义,再搜集材料辩论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与印象。

  【课堂提升二

  总结评价历史事件的一般方法

  】

  1.从历史事件的性质、影响角度客观全面的评价,评价需要有理有据,有材料与事迹的支撑。

  2.可从积极与消极两个角度着手

  3.历史事件的评价一定要联系时代背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历史事物的全面评价

  【板书设计】

  一、历史人物评价

  1.评价孙中山

  2.一般评价方法

  二、历史事件评价

  1.评价辛亥革命

  2.一般评价方法

  六、教学评价

  1.知识性评价

  挑选古代著名帝王,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典型人物进行简要任务评价

  2.能力性评价

  配合语文老师在班级开展《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系列竞赛,以作文、演讲等形式展开。

  -43-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节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教学效果调查

  为检验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的效果,笔者于2017年下学期开始在所教授的初二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级,进行为时一学期的分组教学实验,一组采用传统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对照班),一组采用单元教学设计教学(实验班)。在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学习效果与教学成绩进行定时调查。

  一、学习效果调查

  表2-1学习效果调查表

  评价项目

  实验班参与比例

  1、学生课前搜集与课程相关联资源

  教

  2、课堂氛围良好,学生注意力集中

  学

  3、学生参与课堂探究、积极回答课堂问题

  效

  4、知识掌握准确,能提出具有探究意义问题

  果

  5、通过知识学习,在历史素养、学习能力方面有所提升

  6、对历史学科有浓厚兴趣,课后主动探索历史问题

  (数据来源于衡山县某学校)

  学习效果拟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角度,分六项标准进行调查与评价。在一学期的单元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后,参照对照班,可以非常明显看出实验班在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方面有非常明显的改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单元教学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极大提高,无论是从第2、3项课堂参与评价还是第6项课后探索评价,单元教学设计跳出历史课程的照搬教材模式,整合资源,创设情景,多种教法与学法相结合,极大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数据上看相较于对照版,学生81%

  43%

  84%

  95%

  83%

  74%

  71%

  对照班参与比例

  31%

  63%

  57%

  35%

  49%

  -44-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对于历史学科的接受程度更高,课堂积极与老师、同学进行教学活动,课后主动进行问题探索,历史学习的氛围在兴趣的催化下越加浓厚。

  兴趣激发学习习惯的养成,单元教学设计情景设置的需要通常需要学生提前预习教材内容,搜集与单元学习主题相关联内容,在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创建》

  单元教学设计时,其中一个环节就需要学生搜集孙中山与袁世凯的相关资料,教学材料的搜集便于学生提前预习知识,掌握人物性格,使得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顺畅。教学习惯评价可从第1、3、6项进行参考性评价,实验班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参与、课后巩固与提升相较于对照班有不小的差距,说明在单元教学设计教学在学习习惯养成方面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第4、5项评价集中反应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的提升,初中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学习方法的摸索阶段,相较于另几项提升时最不明显的,但在探究过程中他们也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独到见解。学习能力与探索能力的提升非一夕之功,在我们希望通过单元教学设计方式改变原有教学思路,从多种教法学法入手,努力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二、教学成绩调查

  表2-32017年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成绩

  科目

  班级

  人数

  90-100分

  80-89分

  70-79分

  60-69分

  60分以下

  历史

  实验班

  50人

  7人

  对照班

  50人

  4人

  18人

  14人

  18人

  19人

  8人

  8人

  8人

  15人

  (数据来自于衡山县某中学)

  表2-42017年下学期期末月考历史成绩

  科目

  班级

  人数

  90-100分

  80-89分

  70-79分

  60-69分

  60分以下

  历史

  实验班

  50人

  18人

  对照班

  50人

  8人

  26人

  16人

  10人

  20人

  8人

  7人

  2人

  9人

  (数据来自于衡山县某中学)

  -45-

  硕士学位论文

  学习效果评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学习成绩则是最直观感受,半学期的单元教学设计方式对于实验班学习成绩有所提升,但效果不是十分明显;在经过一个学习的培养后,实验班在学习成绩方面占据十分明显的优势,单元教学设计效果十分显著。

  单元教学设计实施一学期以来,从简单的学习效果评估与学习成绩考量来看,相较于传统课时教学设计对于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习惯的养成与知识掌握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46-

篇五:八年级历史课题研究题目

  

  课题22抗日战争的胜利

  知识梳理

  第221.在日军的诱降下,谁公开叛国投敌?

  2.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哪一反共“摩擦”?

  汪精卫

  皖南事变

  张自忠上将

  左权

  中共七大

  课

  3.枣宜会战中牺牲的国民党将领是谁?

  抗日战争的胜利

  4.在“反扫荡”作战中牺牲的共产党将领是谁?

  5.哪一会议上,毛泽东思想被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6.中共七大上确立的党的政治路线是什么?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7.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有什么意义?

  对统一全党的思想,指导全党的行动,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8.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9.中国14年抗战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10.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1)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2)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作战

  11.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使得中国收回了哪一地区?

  1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什么?

  台湾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国际数学联合会为纪念祖冲之而将每年的3月14日设为“国际数学节”。这源于他()

  A.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

  B.编写数学名著《缀术》

  C.创制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D.推算圆周率到小数点后第7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纪念祖冲之的原因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祖冲之的科学成就的相关史实。

  【解答】祖冲之是我国南朝宋、齐之际著名的数学家,科学家.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

  历法和机械三方面.在数学方面,他写了《缀术》一书,祖冲之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比欧洲人早了约1000年.祖冲之还创制《大明历》、设计制造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国际数学联合会为纪念祖冲之而将每年的3月14日设为“国际数学节”。这源于他推算圆周率到小数点后第7位,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2.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反映了农业生产要()

  A.总结生产经验和技术

  C.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B.遵循自然规律

  D.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贾思勰在农学方面的贡献的相关史实。

  【解答】北魏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反映了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3.歌曲《龙文》中唱到“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碟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这形象地赞誉了我国的()

  A.戏曲艺术

  B.诗歌艺术

  C.绘画艺术

  D.书法艺术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注意从材料中获取信息。

  【解答】根据题干关键信息“《龙文》”、“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不难判断出,兼具有题干“一横,一竖;一画,一撇;一勾,一点”总特征的传统艺术,只有书法艺术。“横、竖、撇、勾、点”是中国汉字最基本的结构。

  故选:D。

  4.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

  字。此字体是由谁独创的?()

  A.胡昭

  B.锺繇

  C.王羲之

  D.顾恺之

  【分析】本题考查了锺繇,他是著名书法家。

  【解答】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楷书是由锺繇独创的。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

  故选:B。

  5.“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名句,此诗最能说明()

  A.南朝的寺庙最多

  C.南朝的雨水最大

  B.南朝时期佛教盛行

  D.南朝建筑技术最高

  【分析】本题以唐朝诗人杜牧的名句为依托,考查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史实。东汉明帝时派人去西域求佛法,东汉明帝时在河南洛阳修建的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解答】“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通过此诗可以看出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史实。南朝统治者极力宣扬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它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因有利于对人民的统治,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供和扶植。

  故选:B。

  6.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或大肆毁佛,其根本原因是()

  A.想要控制寺院的规模

  B.不了解是否应该发展佛教艺术

  C.对佛教教义理解抱对立态度

  D.受统治需要的制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或大肆毁佛的根本原因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的中原地区。佛教主张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教,来世就能得到幸福,因而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封建统治,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持。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或大肆毁佛,其根本原因是受统治需要的制约。

  故选:D。

  7.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历经23天成功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这是21世纪人类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南北朝时期我国有一位科学家,由他撰写的《大明历》

  是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是()

  A.祖冲之

  B.王羲之

  C.郦道元

  D.蔡伦

  【分析】本题考查祖冲之。为了纪念祖冲之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伟大贡献,1967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解答】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设计制造指南车,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祖冲之还对历法进行精细的观测和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A符合题意。

  故选:A。

  8.月球上和太阳系中都有以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命名的山和星体,他最突出的贡献是()

  A.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

  B.测算的一年的时间较准确

  C.写了一部数学专著《缀术》

  D.发明了骨算筹

  【分析】本题考查了祖冲之与圆周率的相关史实。

  【解答】由题干中的人名得知:南朝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故选:A。

  9.想要了解北魏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可以阅读的书籍是()

  A.《齐民要术》

  C.《伤寒杂病论》

  B.《大明历》

  D.《九章算术》

  【分析】本题以想要了解北魏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为依托,考查《齐民要术》。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学家,著有《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

  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贾思勰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自己还在生产实践中证明和丰富了这些经验,《齐民要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A符合题意。

  故选:A。

  10.据图信息,该书的作者应为()

  A.司马迁

  B.祖冲之

  C.郦道元

  D.贾思勰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重点掌握贾思勰的农学成就的相关史实。

  【解答】北魏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据题干图片内容可知,图片中的目录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有关,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11.即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的书是()

  A.《水经注》

  B.《缀术》

  C.《农政全书》

  D.《齐民要术》

  【分析】本题以即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的书为依托,考查《水经注》.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编写《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记述了许多前人没有记载过的河流,全书以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水经注》即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的书。

  故选:A。

  12.下列图片中的文物能反映中国古代吸收消化外来宗教艺术的是()

  A.云冈石窟

  B.秦兵马俑

  C.汉并天下瓦当

  D.东汉说唱俑

  【分析】本题考查南北朝石窟艺术。题干关键信息“能反映中国古代吸收消化外来宗教艺术”。

  【解答】据题干关键信息“能反映中国古代吸收消化外来宗教艺术”并结合所学,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石窟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A符合题意。

  故选:A。

  13.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C.中共八大

  B.中共七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共七大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14.1945年,共产党在延安召开大会,指出中国面临着两个前途、两个命运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要竭尽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反对黑暗的前途。这一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六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共七大的相关史实。“1945年,共产党在延安召开大会”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抗日战争胜利前夕,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通过的新党章规定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使党在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据“1945年,共产党在延安召开大会,指出中国面临着两个前途、两个命运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要竭尽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反对黑暗的前途。”可知,这一会议是中共七大。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15.某班设计了“抗日战争”的网页,页面设置了“抗战爆发”、“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抗战胜利”四个栏目。如果再增加一个栏目,最恰当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日寇暴行

  C.淞沪会战

  D.百团大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抗战爆发”、“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抗战胜利”“日寇暴行”的相关史实。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选项A中九一八事变是体现了抗战的爆发,故排除;选项C淞沪会战是正面战场的一部分,故排除;选项B日寇暴行符合题意,是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部分;选项D是敌后战场的一部分,故排除。某班设计的“抗日战争”的网页中,如果再增加一个栏目,最恰当的是选项B,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二.解答题(共1小题)

  16.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人物:

  (1)被称为“书圣”﹣﹣

  王羲之。(2)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的科学家﹣﹣

  祖冲之。(3)前秦的建立者﹣﹣

  苻坚。(4)《齐民要术》的作者﹣﹣

  贾思勰。【分析】本题考查王羲之、祖冲之、苻坚、贾思勰。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解答】(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

  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设计制造指南车,在数学方面,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后期,氐族苻坚建立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进行改革,提倡(学习)儒学,北方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贾思勰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自己还在生产实践中证明和丰富了这些经验,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故答案为:

  (1)王羲之。

  (2)祖冲之。

  (3)苻坚。

  (4)贾思勰。

篇六:八年级历史课题研究题目

  

  初中历史论文题目

  篇一:【05】2011年历史系毕业论文选题汇总

  2011年人文学院历史系毕业论文选题汇总

  【01】教师:张始峰

  一、历史学概论

  1.科学还是艺术?――历史学学科属性再探

  2.浅论历史学实用性功能及其应用

  3.历史学发展与史学工作者素质

  4.浅论历史规律认识的模糊性

  5.伏尔泰及其文化史观的影响

  6.乾嘉考据学对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中的影响

  7.中国古籍版本源流初探

  8.再论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9.浅评西方近现代某史学流派(如年鉴学派、相对主义史学、计量经济史学等)

  10.神话传说与远古历史意识

  二、中国古代经济史

  1.浅论气候变迁与古代经济的发展

  2.论秦半两(或五铢钱)在中国古代货币发展过程的影响

  3.中国古代纸币起源及流变

  4.黄宗羲定律与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规律再探

  5.中国古代的自然灾害与民族抗争

  6.论都江堰的水利哲学思想

  7.科学技术与古代农业发展关联性探析

  8.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特点及启示浅析

  9.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特征与现代城镇化建设

  10.自然条件变化与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之关联性探析

  三、人文学概论

  1.从“人是万物的尺度”看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

  2.再论人文精神的实质

  3.浅评文艺复兴在人文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4.现代网络技术对人文精神之影响

  5.人文精神与现代社会生活浅谈

  6.浅议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

  7.古代东西方人文精神特点比较研究

  8.中国近代人文精神特点探析

  9.人文科学的趋俗化倾向探析

  10.浅析人文科学的学科特点

  四、中国教育史

  1.浅论书院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及影响

  2.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浅谈

  3.孔子教育思想探微

  4.论中国古代官学教育的地位及影响

  5.试述私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发展的贡献

  6.从“人性论”入手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

  7.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作用影响探析

  8.朱熹教育思想探微

  9.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辨析

  10.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探微

  五、陕西地方史

  1.陕西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2.西周与陕西历史的兴盛

  3.秦国在陕西的发展与秦风的形成

  4.地理环境对秦国发展的影响

  5.秦国“客卿制度”及客卿在秦国发展中的作用

  6.浅议“秦人周化”

  7.西汉王朝在经营关中方面的得与失

  8.试评述东汉关中豪族

  9.关陇集团与“关中本位政策”

  10.隋大兴城和唐代长安城建筑特点

  11.“关学”浅议

  【02】学生论文选题(中国近代史,党旺旺)

  1、曾国藩的人才观研究

  2、太平天国文化政策研究

  3、戊戌维新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

  4、康有为“科教救亡”思想研究

  5、孙中山的和谐发展观研究

  6、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7、中国近代化的特点研究(前80年)

  8、近代陕西地方史研究

  9、毛泽东创新思维方法研究

  【03】教师:马建红

  研究方向:隋唐五代经济社会史

  所教课程:中国教育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思想史

  初拟题目:

  1.安史之乱中的任伪职者命运

  2.唐代法科及第群体研究

  3.唐代神童及第者述论

  4.唐代长安豪族郭子仪家族研究

  5.中国科举制与学校教育关系探析

  6.唐代弘农杨氏及第者考述

  【04】程天芹提供2012届历史系本科毕业生学位论文题目

  2011-10-24一、中国政治制度史

  1.唐代“宾贡”制度研究

  2.宋代宗室管理制度

  3.论明朝南京“仕隐”

  4.浅谈明清县衙“放告日”

  5.古代女性犯罪惩罚制度

  6.元代对实用技术的重视

  7.古代的“义子”类型研究

  8.元代的蒙古语学习热

  二、中国历史地理学

  1.清代秦东进士研究

  2.宋代陕西官员贬责研究

  3.唐代陕西人才分布特点

  【05】胡耀辉世界历史

  历史系2008级毕业班毕业论文题目

  1.论腓尼基文明的特征及影响

  2.浅谈中古时期阿拉伯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影响

  3.伊斯兰教对阿拉伯统一再探

  4.浅谈印度教与伊斯兰教文化的区别

  5.戴高乐与1968年法国“五月革命”

  6.论唐代伊斯兰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7.浅谈密特朗时期的法国对外政策

  8.浅谈法兰西民族的精神特征

  9.论琐罗亚斯德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0.试论中古阿拉伯科学技术对西欧的影响

  11.试论当前叙利亚危机的根源及影响

  【06】杜振虎《中国思想史》、《考古学概论》论文题目

  1.试论龙崇拜的历史意义

  2.试论孔子“仁”“礼”思想的意义

  3.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4.试论儒家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可选儒家文化一子项论述)

  5.简论庄子的思想

  6.试论道家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可选道家文化一子项论述)

  7.简评董仲舒的思想

  8.试论魏晋玄学思维的历史影响

  9.简评朱熹的理学思想

  10.试论中国启蒙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11.试论出土文献的历史研究价值

  12.试论弘扬传统礼文化的现实意义

  13.试论弘扬传统孝文化的现实意义

  14.试论三代考古在历史框架建立方面的主要贡献

  15.试论考古发现对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研究的主要贡献

  【07】叶玲:2012届毕业生论文参考题目

  1.试论隋炀帝的个性对隋朝政治的影响

  2.浅析唐朝的和亲政策

  3.试论贞观初年的清静无为政策

  4.试评唐太宗的人才观

  5.试论唐太宗的法治思想

  6.试论魏征的治国理念

  7.从唐代女性的社会面貌谈武则天称帝

  8.唐代妇女的文化生活

  9.浅析唐律的基本精神

  10.浅析唐玄宗的文化贡献

  11.从城市生活的变化看唐宋社会的消费变迁

  12.试论唐代的羁縻府州制度

  13.浅析唐朝对西域的开发和治理

  14.唐代文化的开放与多元发展

  15.从唐代妇女服饰来看唐代社会的开放性

  16.浅论唐代的人口政策及其经济效益

  17.从三省制变化看唐朝中枢体制的发展演变

  18.试论唐代的勾检制度

  19.试论唐朝武举制度的创立

  20.试论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及其影响

  21.试论隋唐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22.“积贫积弱”表象下的两宋经济的繁荣

  23.试论宋代文人的忧患意识

  24.多维视角下的郑和下西洋

  25.试评两税法(一条鞭法或摊丁入亩)

  26.试论明太祖朱元璋的重典治吏

  27.试论明清晋商与晋商文化

  28.试论清代妇女在家庭婚姻中的地位

  29.试论明清对东北(或西北)地区的治理

  30.试论康熙帝的治国理念

  31.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与文化传承

  32.明清时期陕西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33.明清时期关中地区社会经济缓慢发展的探析

  34.试论秦东地区民俗文化(可以就某一民风民俗展开具体研究)

  35.秦东地区民居的地理学研究

  【08】魏新民论文题目【中国古代史】

  1、2、3、4、5、秦汉时期关中农田水利建设研究

  秦汉时期关中农业发展及灾害研究

  隋唐时期关中农业灾害研究

  隋唐时期关中农田水利建设研究

  有关秦史研究的问题

  篇二: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周艳东

  (河北省平泉县小寺沟中学)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几点策略及技巧。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生;主体地位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到学生学习主体这一思想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学习、思考、质疑、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不断提高历史学习能力和提高历史修养。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问题对于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分析、归纳、总结等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在思考出现困难时,教师应该加以引导,引导学生拓宽思路,有效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从中国人向西方人学习,探索近代化道路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这一话题出发,引导学生将本单元的知识全部串联起来,理清了知识脉络,进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任务。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促进学生主体参与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已经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运用

  多媒体的声像一体优势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首先,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历史事件变得丰富多彩而生动有情。例如,在学习唐朝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关于贞观之治时期的视频,让学生在大唐盛世的氛围中提高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历史理论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应该注重与教学目标的关系,要选择那些与课堂知识点相关的材料,通过进一步的练习题目让学生掌握历史理论知识。

  三、强化合作教学,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新形势下对人才的重要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发挥,促进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讨交流。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内容的时候,教师应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探讨鸦片战争对于中国发展的意义,当学生能够意识到既有消极意义又有积极意义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被拓展了,学习也变得更加主动了。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改编历史话剧、小品等小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篇三:初中历史组小课题有效教学

  历史组小课题《初中历史快乐有效教学的研究方案》

  依据学校总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各学科有效教学策略

  的研究》,我们历史组一年级组特制定本年级组小课题,名称是《初中历史快乐有效教学的研究》。

  1、“快乐历史有效教学”的界定:

  “快乐有效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一系列方法、技能和技巧及实验,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于学生,激发学生兴趣,使之在快乐中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地学习,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快乐历史有效教学”主要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枯燥乏味的课堂变为可视、可玩、可唱的学生乐园——学生上课就是看历史短片,作业就是玩游戏,记忆就是唱歌曲??当然也需要看书、查资料,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尽可能地实现历史教学目标。

  2、课题研究对象: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教学。

  3、实验学校的基本要求:基本的多媒体设备,如投影、电脑等,能自由上网。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素质教育已喊了很多年,现在又提出了新课程改革,可许多地方仍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模式,学生厌学,师生关系紧张,课余生活单调等一系列问题在中小学随处可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鼓励提问、辩论;加强课外活动,倡导在游戏中学习;充分发挥电教设备

  11的优势等。这些举措在我国小学教学中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但由于它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加上目前师资水平的限制,依然无法推广。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都需要先进的教学模式做载体。这种教学模式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材的处理上要求教师化繁为简,变深奥为通俗,做到既能促进学生智能最大限度的发展,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变厌为趣,变被动为主动,既让学生从学习本身体验到快乐与满足,又要求教师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的探索与指导,让学生从乐学到会学。而快乐有效教育正是这样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它为当今患有“厌学症”的中小学生找到了有效的良方。

  中小学生都喜欢看电视、玩游戏,如果把历史教学融进电视和游戏中,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当今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和丰富的影视录像资料为这种改革提供了可能。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直观教学原则。传统的历史教学,过多地依赖于教师语言的表述,而很多情况下语言难以把过去的事实完整再现于我们面前,因而历史教学就显得单调无味。而多媒体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活动,以直观、大容量、多视角等为特点,具有其它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随着电脑和电脑技术

  12的普及,历史教学将会掀起一场全面的革命——今后的历史教材必将是文字教材和声像教材的结合,多媒体在历史课上的运用,将使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减轻学生负担,在减轻负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成为现实。

  2、古代乐学思想。其实我国古代就很重视快乐教育——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孔子培养了七十二名贤人,也造就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全面繁荣。而“苦学”应该说是科举制度的产物,并延续至今。它虽然培养了许多人才(包括高分低能的“人才”),但对更多的学子可以说是一种摧残??

  3、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出现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论争,结果导致了寻求了二者的理性结合,要求教学既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又注重发展他们的个性,使教与学均成为愉快的事情。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快乐有效教学”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和教师获得自由发展的有效途径。一直以来,它大都局限于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中,而在中学及以上教育阶段涉及较少,且其研究较多散见于一篇篇独立的论文中。与之相关性强的一个课题研究是“愉快教学”,也是近年来学校课题和教师教育教学论文着力研究的一个热点。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初中历史快乐有效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我们研究的直接目的就是改

  13变农安一中历史教学现状中普遍存在的“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局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善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和历史思维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构想

  (一)、把每个单元的历史内容制作成教学录像,把枯燥乏味的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视频,我们称之为“电影历史”。

  有关古今中外以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和纪录片,可以说很多很多,但目前还少有直接为中学历史教学编制的教学录像片。因此,本课题将以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通过剪辑,加上提示,或概括,或质疑,或提出学习目标,或引发讨论,或制成适合课堂教学的短片,或制成互动性强的CAI课件,制作完成一系列的教学录像片。

  我们要做的工作:

  (1)收集与整理与《中国历史》七年级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或电影片段(一般在2至6分钟),并按单元与课文分类整理。

  (2)根据教学内容,分课或分单元制作适用于课堂教学的历史短片。

  (二)、把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发展基本脉络制作成简单的游戏,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参与历史,重现历史,从

  14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玩的同时也进行了历史学习。我们称之为“游戏历史”。

  我们开发的历史游戏当然不能像《三国》游戏那般复杂,将主要选取一些重在历史事件,让学生随意选取其中某一个角色,参与到该事件的重构中去。另外,我国的古代史,一个朝代连接一个朝代,可采取让学生过关的形式,将某一朝代的主要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依据人教版教材和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选择、整理)编制成以能力立意的各种习题,只完成一定比例的这个朝代有关的习题,才能进入下一关的游戏。这项工作需要历史教师策划和电脑专业人才的通力配合。

  (三)、把需要掌握的基本史实或史学观点编成歌曲,并以历史图片或历史短片为背景,谱曲或是利用学生喜闻乐唱的歌曲来填词,让学生看、唱结合,动口动脑,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并帮助他们记忆??我们称之为“歌曲历史”。

  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在历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也是学生学习历史中普遍感到困难和枯燥的主要原因。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是实现历史快乐教学的重要一步。课题组将一方面充分搜集、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一方面积极进行历史教学歌曲的编制和创作,同时适当地在教学中引用历史经典歌曲,让歌声陪伴着学生的整个历史学习过程。

  (四)历史教具的制作

  151、历史文物的复制

  ①搜集《中国历史》七年级课本中重要文物、人物的图片,或对历史教学有辅助作用的文物图片。

  ②指导学生利用木材、纸片等材料制作成教具。

  2、历史场景的制作

  ①精选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②寻找相关历史事件的尽可能详细的资料,并据此设计、绘制出草图,如原始人群生活的场景图或重大事件发生的情境图。

  ③用陶泥、石膏、木材

  等材料制作成场景。

  (五)课堂教学模式

  在快乐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学模式也应多种多样,如下面所列模式将成为常见:

  先布置学生预习,再看历史短片创设出一个历史情境,或看短片后再去看书、查资料,然后讨论:历史剧中哪些内容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这样虚构是否合理?为什么要这样虚构?或对某个历史人物、事件展开辩论??看短片可以加强直观记忆,辩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学意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不无益处。我们将这种教学法称之为“快乐教学法”。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61、归纳法

  2、综合法

  3、文献法

  4、案例法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进程

  1、课题研究的主要进程和阶段任务:

  2009年4月—2009年7月:

  ①收集与整理与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或电影片段,并按单元与课文分类整理;

  ②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编制歌词、选曲或谱曲(可充分发动学生参与);

  2009年7月—2010年1月:

  ①收集与整理与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或电影片段,并按单元与课文分类整理;

  ②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编制歌词、选曲或谱曲(可充分发动学生参与);

  ③进行历史短片、历史游戏、历史歌曲与历史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并根据教学效果对历史歌曲和历史短片进行加工和修改。

  2010年3月—2010年7月:

  课题研究总结阶段,收集与整理历史快乐教学论文、历史快乐教学案例,并逐步完善教学素材库。完成结题报告,出版成果集,推广研究成果。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初中历史快乐教学歌曲汇编;

  2、快乐历史教学配套训练册,含历史歌曲、历史短片和

  1历史小游戏;

  3、“快乐历史教学网站”,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收集及制作的历史短片、历史歌曲、历史游戏,并根据教材内容,按单元进行整理分类。

  (2)运用课题研究中收集及制作的历史电影、历史歌曲、历史游戏和历史教具,收集历史课堂教学的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其他教学资源。

  4、历史教具;

  5、与课题研究有关的研究方案、专题报告、调查材料、论文、课堂实录、活动记录等原始资料;

  6、课题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成员及分工

  主要成员:李泉宏、刘国立、李晓丽等七年级团体教师

  浅谈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8

篇七:八年级历史课题研究题目

  

  八年级历史课题题目大全

  1.古代文明之旅:埃及与希腊罗马文明对比研究

  背景介绍:埃及和希腊罗马是古代两大重要文明,探究它们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异同。

  研究内容:选择埃及和希腊罗马在某一方面的比较,如政治体制、建筑艺术、宗教信仰等,展开深入研究,分析其异同点,并探讨其对后世文明的影响。

  2.世界历史上的女性领袖

  背景介绍:女性在历史上的地位常常被较少关注,了解并研究历史上的女性领袖,可以更好地认识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贡献和影响。

  研究内容:选择世界历史上的一位女性领袖,如埃及的克娄巴特拉七世、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等,探究她们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她们克服的困难和挑战。

  3.古代科技的发展与影响

  背景介绍:古代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了解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可以更好地认识科技在人类文明中的作用。

  研究内容:选择古代的一项科技,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研究其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4.二战中的战略与决策

  背景介绍:二战是世界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战争,了解二战中的战略与决策,可以更好地认识战争的发展和影响。

  研究内容:选择二战中的一次重大战役,如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等,分析战略决策的背景、战术部署以及对战争进程的影响。

  5.中国古代的交通和货币

  背景介绍:交通和货币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了解中国古代的交通和货币系统,可以更好地认识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研究内容:研究中国古代的交通方式,如陆路交通、水路交通等,以及古代的货币形式,如贝币、铜钱等,分析其特点、功能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6.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背景介绍: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了解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

  研究内容:研究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发展和结果,分析其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思考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7.西方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背景介绍:西方工业革命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了解其对世界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可以更好地认识当代世界的变革和发展。

  研究内容:研究西方工业革命的起因、发展和影响,分析其对世界社会经济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思考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长远影响。

  8.报刊与宣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媒体与宣传

  背景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媒体与宣传的力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了解其在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可以更好地认识战争的宣传与背后的利益和目的。

  研究内容: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的报刊宣传,如《德意志新闻》、《星条旗报》等,探究其宣传内容、手段以及对国内外舆论的影响。

  以上是八年级历史课题题目大全,每个题目都值得深入研究。希望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能力,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进行研究,并产生有深度的研究成果。研究过程中要善于思考、积极探索,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通过历史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国家和世界,理解历史的过程和变革,为未来的发展积累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推荐访问:八年级历史课题研究题目 课题研究 八年级 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