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畅运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事迹材料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实表现(5篇)

时间:2024-08-29 09:36: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实表现

  

  2020年第11期)(总第203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BORDERECONOMYANDCULTURENo.11.2020General.No.203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基础与核心陈波(中国船舶七五○试验场,昆明650200)摘要:当代中华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与“魂”,以中华文化为基本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方向,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基础核心,并统一于其中,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词: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5409(2020)11-0031-04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1]9月27日,在庆祝新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2]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是空洞的口号或观念,而是要赋予其“血”和“肉”,成为各民族共有共识共享的价值文化,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一、以“三位一体”的当代中华文化为基础当代中华文化是指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过不间断的“扬弃”运动,在保留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许多新的时代精神而形成的中华民族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是当代中华文化,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民族性上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名片,是民族特性的集中体现,深深烙印在民族灵魂的最深处,它对一个民族的心理特性、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中华民族特性的集中体现就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只有把传统文化的根基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稳固。2.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有共识共享的效果要求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各民族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其成果需要各民族共同认可,共同接受,为各民族所共同享有。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诸文化资源中,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因为它是中华各民族在历史上共同艰苦奋斗凝结的结晶,被各民族共同享有和认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是“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共同体:一方面它对中华各民族产生辐射作用,对中华各民族都施加影响;另一方面,中华各民族的民族特色或多或少地都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反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样的一种双向互动使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为各民族共同认可和接受。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使得它能够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传统文化观念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正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才能使得中华民族把其他少数民族融入其中,日益壮大,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和谐中华民族。建设中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年第11期有精神家园建设根基的重要因素。4.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地“扬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包含很多积极的因素,如“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核心价值正是今天所急缺失的,“以孝治天下”的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道,这也是合理而必要的价值规范,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不合理的、消极的因素,已经与时代脱节了,并发挥着反面的消极作用,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对此则需要予以批判。如果不加区别地全部纳入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去,必然使得精神家园里良莠不齐、稗草丛生。总而言之,“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3]。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合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奠定精神家园的根基。(二)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经过历史检验的精神精华,它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因而是一笔可资利用的丰富文化资源。中国共产党之刘伯承与小叶丹彝海结盟也是“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胜利,是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见“彝海结盟纪念碑”碑文)。可见,革命文化的形成发展与民族群众的支持帮助是分不开的,能够得到各民族群众深层次的认同。革命文化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紧紧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贯穿革命文化的一根主线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这与近代以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国情有关,爱国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把各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同时,革命文化也“引领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4],在“三位一体”的当代中华文化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革命文化凸显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崇高远大的理想追求,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理想支撑。革命文化还是巩固意识形态安全的充分且必要资源。革命文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弘扬了中国共产党的牺牲与成就,论证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一历史结论,因而能够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进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增进“四个自信”相互促进,中国革命的成功为革命文化的合理性提供了最直接、最客观的依据,当然也能够成为“四个自32BIANJIANGJINGJIYUWENHUATheBorderEconomyAndCultureNo.11,2020信”的重要资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是要为中华儿女厚植对中华民族最广泛、最深厚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三位一体”的当代中华文化中最先进的文化成果,它在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基础上,把握住时代提出的精神要求,展现人性的光辉。“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而当前中华民族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得来的,离不开任何一个民族的努力和贡献,因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年第11期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根基,为其在民族地区的建设提供了主要“材料”。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如果说民族文化是建设民族精神家园的“材料”的话,那么民族的核心价值就是支撑起这个家园的“顶梁柱”。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逻辑关系我们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进民族群众对“三位一体”的当代中华文化的认同,其关键就在于实现民族群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践行。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取了各民族精神内核的“交集”要素,兼容并蓄了其中的合理价值观念,是精神家园认同的润滑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也吸取了少数民族的核心价值,以迪庆藏族为例,“向善”是藏区群众的核心价值,这一价值观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亦有所体现。此外,诸如“爱国”“诚信”“和谐”等核心价值都为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所认可。当然,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也有糟粕因素,如“三纲五常”中的“三纲”,这些糟粕因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已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摒弃,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为汉族群众接受认可,也同样为少数民族群众接受认可,可以在精神家园建设过程中发挥润滑剂的作用。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然是当代中华文化浓缩凝结的内核,那么它就必然是精神家园的核心内容。文化不仅表现为歌、舞等一般的具体的形式,还表现为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特殊的抽象的形式,这也是文化的本质性内容,是文化的核心精华。民族地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首先要回答的是要认同什么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但认同这样的当代中华文化在内容上过于宽泛,不够细致,没有抓住核心要素,因而难以突出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当代中华文化的总结提炼,集中表达了当代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成为最广泛的价值共识和价值选择,正是精神家园的核心内容。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要求是精神家园的目的和归宿。文化所传达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一经形成,就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确定不移,并成为整个民族的价值规范。同时,价值观念等文化形式之所以区别于歌舞形式还根本体现在它的实践特性上。如果价值观念不能由内化而外化为人的行为TheBorderEconomyAndCultureNo.11,2020实践,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或者只是纯粹的精神运动,那么这样的价值观念不具有任何效果与力量。正是因为价值观念可以外化为人们的行为实践,才使得它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讲,价值观是以实践为导向的,与精神家园的实践导向具有一致性。(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核心价值观具有多元性的特点,一个社会、一个民族虽然有主流的核心价值,但多元的价值观,包括消极的价值观一直存在,并在某种程度上冲击着主流核心价值,导致价值错位甚至价值缺失。在一些主要民族地区,价值的多元性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利益主体愈加区分开来,利益诉求也愈加多元化,从而决定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另一方面,民族的多样性使得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民族的文化区别也影响了不同民族间价值观念的区别。虽然价值观念具有多元性的特点,但建设中华民族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年第11期TheBorderEconomyAndCultureNo.11,2020的空间和土壤,在坚决抵制消极腐朽的价值观念的同时,对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和西方社会的合理价值观念予以继承和认可。正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对多元的社会价值观念进行凝聚和整合,才使得它能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群体的价值取向产生导向作用。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对社会群体在价值目标的取向上产生一种引导作用,帮助大多数人对同一价值关系作出相近的价值判断,树立价值共识,以免不同群体在价值取向上发生撕裂,使社会陷入矛盾的对立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社会和个人确立了明确的价值目标,指明了国家的发展方向、社会的发展目标和个人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国家政治力量的支持,得以广泛的传播和大力的倡导,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紧密的联系,其核心主流地位越来越明显。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也愈加显著,社会舆论引导着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是价值观念的精神力量转变为物质力量的重要表现方式。(三)民族地区的价值共识与价值选择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价值核心,在精神层面上的要求就是要使之成为各族群众的价值共识,作出相同的价值选择,并内化于心。价值共识和价值选择首先是在价值评价的基础上作出的。价值评价就是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如何满足其需要及满足的程度作出评判,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本身都是客观的存在,即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属性是客观的。评价主体受各方面的影响,如主体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等,会对同一事实作出不同的价值评价,使评价结果带有主观性,影响了价值共识的确立。价值评价实质上是一种愿景,它并不是在追问价值客体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而是一个“应当”的问题,“表达的是主体肯定或否定什么的价值要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等三个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达的是“愿不愿”、“要不要”“该不该”的逻辑追问,我们愿不愿我们的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我们要不要我们的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我们该不该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都会作出肯定性的回答,并作为价值评价的标准。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统一的价值评价标准。价值评价标准的统一是为了达成价值共识,作出相近的价值选择。如果社会群体不能在思想上首先达到统一,那么也就不可能在行动上达到统一,加剧社会群体分化,分散社会力量。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个各民族共享共识共有的精神之家,其中的核心价值观也必然要成为各民族的价值共识,支撑起共同的价值理想。民族聚居地区一般存在多元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受民族文化、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差异因素的影响较大,往往会使得人们对同一事实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很难达成价值共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则承担起为各民族树立价值共识的任务,这个价值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统领着其他价值观念,为人们确立价值信念发挥着导向和规范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地内化为人们的内心信仰之后,人们就能作出相近的价值选择,并外化为行为实践。三、总结以“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把二者作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

篇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实表现

  

  同心共筑中国梦——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发布时间:2022-09-23T05:59:43.269Z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5月10期

  作者:

  王张红

  李映娥[导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政治任务,是解决好教育的“首要问题”、落实好我国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

  王张红

  李映娥

  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亚尔果勒学校

  新疆

  吐鲁番83800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政治任务,是解决好教育的“首要问题”、落实好我国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从小学开始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数学教学当中融入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可以促使儿童对数学精神以及数学文化加以了解,同时还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这对其后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旨在对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当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开展策略展开探究,希望能为实际教学提供些许参考。关键词:小学教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小学生

  前言:在新时代之下。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这是对我国教育方针进行全面贯彻的需要,有助于培养出具备家国情怀、文化认同以及人文自信的人才,把共担中华民族责任、共建中华民族家园、共创中华民族辉煌、共享中华民族荣耀的意识铸入灵魂融入血液,形成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社会面貌。小学阶段还是培养儿童民族精神关键时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每个青少年心灵深处铸牢中国心、中华魂,把共担中华民族责任、共建中华民族家园、共创中华民族辉煌、共享中华民族荣耀的意识铸入灵魂融入血液,形成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社会面貌,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教育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教育引导各族学生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在小学阶段就加强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升儿童的政治觉悟以及文化自信,为国家发展以及民族振兴培养出后备力量。为此,对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当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开展策略展开探究十分必要。一、小学数学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培根铸魂,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促进数学课程内涵的提升。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小学生处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初始阶段,学校教育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小学生思想发展的萌芽期,把握该阶段的认知发展特征。课程与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而需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融入小学课程与教学之中,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教师不能局限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要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成长。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小学教师一定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渗透到数学教学中,不仅能够拓展数学教学内涵,同时还能够做到启蒙科学和人文主义的作用。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民族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

  随着党的教育方针修订,《新课程标准》深入,德育教育越来越重要。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德育培养的目标.并指明了方向,提出要把德育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要求各科教师都要将专业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结合起来,为祖国的伟大复兴培养可靠的接班人。专业知识和德育教育的结合,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把握住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结合各种教学资源,让他们体会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养成独特的情感价值与态度。这种教育方式的意义非常深远,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经之路。

  (三)落实立德树人,加强思想政治引领

  立德树人概念是在十八大中重点指出的,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将立德树人贯穿在整个教育阶段,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一定要打好基础。社会各界都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帮助教师们完成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立德树人概念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师要完成立德树人目标,将培养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数学教师也要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在上课之前准备好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内容,将其渗透在数学课程内容中,为社会主义培养爱党和爱国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意味着,老师的一举一动都应严格要求,要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做好表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是学校,学校教育必须承担的深培团结之壤,夯实民族团结之基的重任,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他们所展现的学习心态、思考模式和思想素质将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想要让学生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教师自身具备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且将这种意识和课堂内容结合起来,将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思想根植于学生的脑海中。小学生是中华民族之根,如果这方面小学生意识不强,那么他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很可能就会影响到民族团结,出现祖国统一的难题。比如在台独问题上,都是因为民族团结出现的问题。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加强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意义十分深远,让学生知道,五十六个民族永远是一家,是抱团在一起、团结一致的一家人。无论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也不可能使民族之间失和。

  数学教师在课堂中除了要传授数学相关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利用数学知识来培养学生的思想价值,通过认知策略来加强学生的共同体意识教育。数学教师要将实际工作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深度挖掘数学教材,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外,数学教师还要自觉学习党史、新中国历史、改革开放历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这样才能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给学生做好榜样,担负起培养学生的理想和信念的重任。

  (二)深入钻研教材,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内容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挖数学中独特的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透过数学学科的知识与内涵,创设具有生化性的情景,强化学生的共同体意识。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数学教学中并不是让教师进行强硬的灌输,更不是机械的讲道理,而是要结合具体的知识点,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体会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必须要有一个国家的集体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不可

  或缺的。引导学生在文化浸润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认识”一课,在导入新课时,老师通过播放短视频让学生观看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飞船情况。杨利伟通过向人们展示联合国旗和鲜艳的五星红旗向世界阐释了中华民族精神。让学生知道,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热血换来的,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五星红旗上的五颗相互联缀、疏密相间的五角星,象征中国人民大团结。四颗小星各有一个尖角正对大星中心点,象征着全国人民团结在党的周围。同时结合“比”是由前项、比号、后项组成,缺少其中的一部分就不是比,也就不会有前项、比号、后项的名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休戚与共、荣辱与共、命运与共、生死与共的理念植入每个学生心灵。

  (三)巧用教学方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中

  教育乃是民族振兴以及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小学教师需深挖教材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元素,展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活动,都可以潜移默化的加强学生的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师生间形成共同进步、互相帮助、全心全意维护团结的优良传统。如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等。数学中许多定理和定律不能仅靠老师口头解释。可通过具体教学活动引导让学生去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扮演一个领路人的角色,让他们积极地进行讨论和归纳,从而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体会到团体力量,体会到共同体的精神。在数学方法上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切实的体会到团结统一的意义和作用,让他们体会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感情上相互亲近的共同体,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在每个学生心田。

  (四)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增进“五个认同”教育。

  教育乃是民族振兴以及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小学教师需深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元素,展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表现。”不管是小学数学课本还是其它课本,为我们展示的不仅仅只是表面上的知识和内容,还有更多德育素材有待挖掘和发现,因为他们都是培育共同体意识所能用到的宝贵的教学资源和素材,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数学发展是植根在民族文化之中的,所有文化都拥有自身独特数学思想,“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有利于夯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我国数学家在数学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并用于我们生活中。

  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都建立在我国科技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而科技技术的发展和数学息息相关,这些科技的产生不仅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还会带动世界的发展和进程。比如: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在教学人教版“位置”的一课时,通过介绍指南针发明对世界的影响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让学生体会到国家的伟大,增强对中华民族认同感,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入灵魂融入血液。促进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结束语:综上可知,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当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这是一项长期性、循序渐进的工作,有助于使学生们对党、国家、民族、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自信和满满的归属感,培养出具备家国情怀以及民族精神的接班人,为此,从小学数学教学当中积极开展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积极培养小学生正确民族观、国家观以及历史观,促使小学生变成推动国家进步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1]曹能秀,马妮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01):122-131.[2]普丽春,子华明,赵伦娜.边境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索——基于中国边境云南段的调查[J].学术探索,2022(01):146-156.[3].湖北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深入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体化”教育体系[J].民族大家庭,2021(06):75参考文献:[4]张立辉,许华峰.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析——以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教育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5).[5]沈桂萍.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构建国家认同的文化纽带[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5(3).[6]杨鹍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论与实践[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

篇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实表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展览大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展览大纲】

  一、展览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展览目的: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脉络,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凝聚我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展览对象:全国各族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和中青年群体。

  四、展览内容:

  1.第一部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源流

  -祖国的多民族融合历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现

  2.第二部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价值

  -民族精神的核心理念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3.第三部分: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表现

  -当代我国社会中的多元文化融合

  -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

  4.第四部分: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式与途径

  -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播与弘扬

  -青少年和中青年群体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多元文化共融下的文化交流与共享

  五、展览形式:结合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展示形式,采用情景再现、互动体验等方式,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

  六、展览特色:突出历史性、文化性和思想性,注重展览与教育相结合,突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

  七、展览时间和地点:展览时间为长期,地点为各地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

  八、展览影响:通过本次展览,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和弘扬,促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心灵契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国

  梦凝聚强大力量。也有助于加深国内外人士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认知。展览将通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源流、内涵与价值、现实表现以及弘扬方式与途径的展示,深入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传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展现当代我国社会中多元文化融合的情景,并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

  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将通过祖国的多民族融合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现,让观众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渊源,从而增强观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性认知。

  第二部分将展示民族精神的核心理念、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共同体意识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展示,观众可以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植根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其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价值。

  接下来的第三部分将聚焦于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表现,包括当代我国社会中的多元文化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通过对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展示,观众可以全面了解当代我国社会中多元文化共融的情景,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代社会中的实际影响。

  最后一部分将重点强调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式与途径,包括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播与弘扬、青少年和中青年群体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及多元文化共融下的文化交流与共享。通过这部分的展示,观众可以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际弘扬与传播方式,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实践意义。

  展览将采用多种展示形式,包括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结合情景再现、互动体验等方式,使观众能够深度参与并沉浸其中。展览将突出历史性、文化性和思想性,注重展览与教育相结合,突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以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教育效果。

  展览将在各地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长期展出,覆盖全国各地,为广大观众提供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会。通过本次展览,我们希望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与弘扬,促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心灵契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国梦凝聚强大力量。也有助于加深国内外人士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认知,促进民族团结、文化交流与共享,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篇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实表现

  

  坚决听党指挥是实现强国强军伟大梦想的重要政治优势

  军队听党指挥是维护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同时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国际形势和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更趋复杂,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关系我军性质和宗旨、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我军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这是高度一致的。只要在党的领导下行动和战斗,我军就能始终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和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想就有了坚强的力量支撑。

  军队听党指挥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的重要保证。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党要长期执政、执好政,靠纲领路线正确,靠人民群众拥护,也需要军队提供重要力量保证。我军作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社会

  主义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中,肩负着神圣使命。历史表明,党和国家能够经受住一系列重大考验,与我军始终不渝听党指挥密不可分。军队是政权的重要基石,执政党必须牢牢掌握对军队的领导权,否则就会导致国家分崩离析。新形势下,只要我们党紧紧依靠全国人民,牢牢掌握人民军队,就能成功战胜各种风险和考验,带领人民履行好肩负的庄严使命。

  军队听党指挥是我军永葆性质本色、实现强军打赢的根本力量所在。军队的性质和战斗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它所从属的政治力量和领导力量。正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我军才从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发展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为实现崇高理想而战斗的新型人民军队;

  才能够从弱到强,发展成为一支具有铁的纪律、顽强战斗精神和高超战略战术的强大军队。现在,我军所处的社会环境、担负的使命任务、官兵成分结构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如何确保军队建设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如何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和实战能力,如何始终保持军队高度集中统一和纯洁巩固等重大课题,非常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牢记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个强军之基,是党和人民对我军的时代要求。敌对势力极力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妄图改变我军性质,用心极其险恶。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

  领导,我军才能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阔步前进,在复杂考验面前永葆性质宗旨,推动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发展,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

  坚决听党指挥是实现强国强军伟大梦想的重要政治优势____主席强调,要牢记坚决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党的话、跟党走。这一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军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根本政治要求,深刻揭示了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对实现强国强军伟大梦想的极端重要性,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一、坚决听党指挥,是实现强国强军伟大梦想的重要政治优势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进行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中创立形成的建军原则,也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不断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政治优势,是人民军队的命脉所在。正是始终不渝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确保我军始终为着广大人民群众和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才使得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有了可靠的力量保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对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新的历史条件下,x着眼实现强国强军伟大梦想,要求军队坚决听党指挥,并上升到强军之魂的高度加以强调。这进一步升

  华了我军的立军之本和建军原则,为我们深刻认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极端重要性打开了新的视野。

  军队听党指挥是维护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同时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国际形势和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更趋复杂,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关系我军性质和宗旨、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我军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这是高度一致的。只要在党的领导下行动和战斗,我军就能始终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和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想就有了坚强的力量支撑。

  军队听党指挥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的重要保证。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党要长期执政、执好政,靠纲领路线正确,靠人民群众拥护,也需要军队提供重要力量保证。我军作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社会

  主义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中,肩负着神圣使命。历史表明,党和国家能够经受住一系列重大考验,与我军始终不渝听党指挥密不可分。军队是政权的重要基石,执政党必须牢牢掌握对军队的领导权,否则就会导致国家分崩离析。新形势下,只要我们党紧紧依靠全国人民,牢牢掌握人民军队,就能成功战胜各种风险和考验,带领人民履行好肩负的庄严使命。

  军队听党指挥是我军永葆性质本色、实现强军打赢的根本力量所在。军队的性质和战斗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它所从属的政治力量和领导力量。正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我军才从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发展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为实现崇高理想而战斗的新型人民军队;才能够从弱到强,发展成为一支具有铁的纪律、顽强战斗精神和高超战略战术的强大军队。现在,我军所处的社会环境、担负的使命任务、官兵成分结构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如何确保军队建设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如何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和实战能力,如何始终保持军队高度集中统一和纯洁巩固等重大课题,非常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牢记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个强军之基,是党和人民对我军的时代要求。敌对势力极力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妄图改变我军性质,用心极其险恶。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我军才能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阔步前进,在复杂考验面前永葆性质宗旨,推动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发展,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

  二、坚决听党指挥,必须做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x强调,要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和本色。这“三个绝对”,深刻阐明了强军之魂的本质内涵和要求,为我军坚决听党指挥明确了根本遵循。做到“三个绝对”,归根结底是确保全军官兵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x权威,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x和x指挥。

  绝对忠诚,是人民军队最重要的政治品格,是坚决听党指挥的价值支撑。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军队使命任务不断拓展的新形势下,我军对党、国家、人民绝对忠诚,才能确保党指挥枪的原则落到实处。确保绝对忠诚,就是要求我军在价值追求上坚定执着,始终把党和人民的需要作为奋斗目标,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在理想信念上忠贞不渝,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爱党信党跟党走;在路线原则上立场鲜明,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真正成为“这条道路、这个制度、这些政策”的坚决拥护者、忠实捍卫者和模范实践者。

  绝对纯洁,是人民军队的本色所在,是坚决听党指挥的思想、组织和作风保证。人民军队的先进在纯洁、优势在纯洁、力量也在纯洁。8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军官兵始终保持思想坚定、道德纯洁、作风优良,部队始终保持高度的团结统一,经受各种斗争和考验而本色不变。当前,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特别是在敌对势力加紧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情况下,我军抵制腐蚀、增强免疫力、保持定力尤为重要和紧迫。确保绝对纯洁,根本是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保持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关键是内部肌体保持健康,基础是官兵思想道德纯洁。这就要求我军思想上要高度纯洁,保持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蚀影响;组织上要高度纯洁,增强军队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保持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巩固和发展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作风上要高度纯洁,保持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旺盛的战斗精神,始终做到求真务实、艰苦奋斗。

  绝对可靠,是人民军队的鲜明特征,是坚决听党指挥的实践要求。绝对忠诚、绝对纯洁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在行动上,体现为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靠得住、过得硬。当前,维护国家安全面临一些值得高度关注和认真对待的新情况新问题,军事斗争准备任务艰巨,我军必须始终做

  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确保绝对可靠,就是要求我军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执行党中央、x和x的命令,始终做到风浪面前不动摇,大是大非面前站得稳;始终牢记战斗队的根本职能,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真抓实备,坚决完成各项军事斗争任务;始终做人民和平劳动和美好生活的守护者,在人民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勇挑重担,永远不负党和人民重托。

  三、坚决听党指挥,必须坚持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部队

  坚持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部队,是铸牢强军之魂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强军梦的政治保证。要实现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作风,必须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部队各项建设首位,抓得更加扎实有效。

  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官兵,打牢听党的话、跟党走的思想政治基础。占领思想、铸牢军魂,是我军的根本力量所在。要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引导官兵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x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入掌握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基本要求,以理论上的清醒保证政治上的坚定。要按照走在前列的要求,不断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引向深入,真正把功夫下在武装头

  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要把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基础工程、铸魂工程,坚持长期抓反复抓,深入开展军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党史军史学习教育,有的放矢地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加强战斗精神培育,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培养革命军人忠诚可靠、英勇无畏的精神。

  注重从政治上考察和使用干部,保证枪杆子牢牢掌握在忠于党的可靠的人手里。选好人用好人,是军队建设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组织保证。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增强选人用人的科学性、准确性、公信度。要树立注重基层、注重实干、注重官兵公认的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要注重考察干部的政治品质,掌握干部在重大问题、关键时刻的政治立场、现实表现,把好干部队伍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第一道关口。

  坚决贯彻执行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把党指挥枪的原则落到实处。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和确立了党对军队实施绝对领导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这些制度,构成一个严密、科学、完整的组织领导体系,保证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根本原则的有效落实。无论战争形态怎么演变、军队建设内外环境怎么变化、军队组织形态怎么

  调整,都必须始终不渝坚持。要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贯彻到军队建设发展各领域、部队完成各项任务全过程,大力加强党委班子和基层党支部建设,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团结巩固部队和完成各项任务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

  加强作风建设,永葆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作风建设,直接关系军队形象和战斗力建设。要老老实实、雷厉风行地落实党中央、x关于改进作风的规定,下决心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铺张浪费等突出问题。要从领导干部做起,带头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牢记和落实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要求。要加强高中级干部教育管理,旗帜鲜明反对腐败,集中整治各种不良风气。要下大气力整肃军纪,始终保持部队优良作风。

  严守政治纪律要求,坚决维护党中央、x和x权威。严守政治纪律是确保政治合格的重要内涵和必然要求。要加大从严治党、从严治军力度,坚持在思想教育上从严、在贯彻党章和党的制度上从严、在遵守党的纪律上从严、在干部教育管理上从严,严格遵守党纪军规,严格按照党章办事,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坚决防止和反对政治上的自由主义,以严明的纪律保证思想和行动上高度集中统一,确保政令军令畅通。

篇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实表现

  

  56个民族的自我认同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要准确把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基本国情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认同自己和自己所属的族群都属于中华民族这个更大的共同体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既要尊重各民族各自的文化认同,更要强调中华文化共性层面的认同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必须锻造信仰认同,增强理论认同,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认同我国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共同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要倍加珍惜、继续保持。要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

  荣,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切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既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和底线。

  准确把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基本国情

  “五个认同”中,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居于首位,热爱祖国、心系山河,是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情感认同和责任担当,更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对祖国的认同表现为对国家的信任和忠诚。国家是祖国的现实表现形式,人们借由国家这一政权形式才能真真切切感知到祖国,并借此抒发对祖国的情感。中华民

  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要准确把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基本国情,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各族人民都要有主人翁意识,都要强化自身的国民意识,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的祖国,把维护祖国统一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反对国家分裂,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涉及国家利益问题上决不退让,坚决同企图西化和分化我国的敌对势力做斗争。对祖国高度认同其最核心的要求是爱国。祖国不仅指自己所属的国家,同时也表现为个人对自身国家归属的情感,我们要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统一,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与主流政治观念。

  深刻认识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生活在960万平方公里中华大地的所有民族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统称,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它是一个由多民族血缘融通、流动交汇构成的命运共同体。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各民族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在面对艰难险阻时,大家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进入新时代的中华民族,从一个自在的民族,变成了一个自觉、自强、自新的民族,变成了一个团结、统一、强大的民族,拥有了全新的意义,成为中国各民族的普遍认同和根本归属。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对中华民族本身的理解和认同。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对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这一基本史实的认同。各民族政治上平等相处,经济上互助共生,文化上彼此尊重和学习,地域分布上交错杂居,血缘上相互吸纳,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紧密关系。要深刻认识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大家庭是利益的共同体、命运的共同体、理想的共同

  体,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认同自己的民族归属,认同自己和自己所属的族群都属于中华民族这个更大的共同体。各民族都要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自身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始终把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摆在首位,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打得更牢。

  准确理解中华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的兴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国家,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解决文化认同问题重要而关键。

  中华文化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作用。

  中华文化认同包括三个层面:各民族的自我认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和中华民族的一体性认同。首先,是对各民族自身的文化认同。中华民族是由56个具体民族所构成的,每个民族都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这就决定了每个民族成员对自己的文化都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认同中华文化与认同56个民族各自的文化并非矛盾,而是一致的。承认各自民族文化认同的合理性,实际上就是承认了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只有具备了这种多姿多彩的文化,才能促进各民族互鉴互融、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其次,是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

  重,这也是文化认同的应有之义,我们既要自我认同,也要相互认同、相互接纳、相互包容。再次,是对中华民族的一体性认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既要尊重56个民族各自的文化认同,更要强调中华文化共性层面的认同,要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着力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推荐访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实表现 共同体 中华民族 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