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工作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基层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居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的任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工作现状和人才培养模式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工作现状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工作现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数量相对不足,缺乏专业化人才。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工作一般不涉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是以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为主,因此对专业技能的要求相对较低。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能够提供基本的健康咨询和教育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工作内容较为单一,缺乏发展空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主要负责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等工作。虽然这些工作对居民的健康至关重要,但相对于医生和护士等其他卫生专业人员而言,工作内容相对较为单一,缺乏专业发展的机会。这使得一些有志于从事社区卫生工作的人才望而却步,导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队伍结构相对薄弱。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收入待遇相对较低,影响了人才的吸引和培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大部分是由基层卫生人员转岗而来或者由接受培训的社区居民担任,他们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医保基金和个人诊疗费用。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工作收入相对较低,职业发展前景有限,导致一些有潜力的人才选择到其他卫生机构就业,而不愿意从事社区卫生工作。
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工作现状,需要探索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专业培训。通过增加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通过提供相应的学历和职称评定制度,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持续学习和进修,从而提升其职业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应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工资待遇支持。通过完善薪酬制度,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收入水平,从而提高他们对社区卫生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社区卫生工作。
要鼓励和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参与社区卫生管理和政策制定。通过建立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的评价机制,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专业意见和建议纳入到政策决策中,提升他们的工作地位和影响力,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工作现状和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培训和提高其工资待遇,同时鼓励他们参与社区卫生管理和政策制定,可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满足居民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
篇二: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建立健全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助力健康城市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贯彻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围绕战略发展目标,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深入推进健康建设,坚持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资源集成、人才兴医和人民满意,形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连续协同、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发展方式转向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服务模式转向更加注重系统连续、管理手段转向更加注重科学化治理,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到2025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重大疾病防控、救治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中西医发展更加协调,全人群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进一步优化,有序就医和诊疗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更加均等,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质。到2035年,形成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连续协同、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确保群众既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又能看病更方便、看病更舒心,医疗卫生服
务公平性、可及性和优质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二、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一)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按照一体化建设原则,加快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支持医疗机构与省外优质医疗资源合作,推动医疗服务、科研教学、医院管理等同质化发展,按设置管理要求建好区域医疗中心。推进临床医学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组建专科联和远程医疗协作网。培育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不少于20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项目不少于50个。
(二)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医院工作,加强三级公立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建设。实施县级综合医院、县级中医医院、县级妇幼保健院能力提升行动提级建设一批县级医院。加强县级医院临床专科和管理能力建设,强化县级医院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实施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建好临床服务中心和急诊急救中心。
(三)强化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推进中医药强城建设,到2025年底,每个设区至少有1所三甲公立中医医院,县级中医医院实现全覆盖;加强中医优势学科、特色专科和中医治未病、特色康复、老年健康中心建设,促进中医医院提质达标。支持有条件的中医医院牵头建设医疗联合体,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建设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和一批〃旗舰〃科室,完善中西医会诊制度,推进中西医协同创新研究。
(四原升康复和护理等服务水平。实施服务机构提质达标行动,通过支
持医疗资源丰富的地区将部分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护理院和康复医院、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等方式,增加康复、护理等专科医疗机构数量,健全完善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定位明确、分工协作的接续性服务体系,扩大康复医疗、老年护理、母婴护理、社区护理、安宁疗护及营养支持等服务供给。规范社会办医,推动社会办医疗机构向高水平、多元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五)筑牢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开展健康乡村建设行动,深度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达标建设,对于人口较多且相对集中的乡镇,依托调整后的中心卫生院,探索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标准建设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设置,提高装备标准。推进县域医疗卫生人才一体化配备和管理,推行县管乡用和乡聘村用方式,提高乡村医疗卫生岗位吸引力。
(六)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争取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项目,依托综合能力强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布局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优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实行岗位分级分类管理,规范面向社会提供的公共卫生技术服务,提升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强化传染病监测。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在业务上的协同和融合。制定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落实各类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人员岗位职责和配备要求。健全公共卫生医师制度,探索赋予公共卫生医师处方权。
(七)提高卫生健康信息化水平。实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通共享行动计划,推进卫生健康信息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加强智慧医院
建设,建设统一的预防接种服务平台,普及推广电子健康码。逐步实现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推进医共体内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融合,实行县乡一体化管理,逐步实现统筹管理,加强医共体内部和医共体间床位、号源、设备的统筹使用。加强网络及数据安全建设,提升安全监测和处置能力。
三、促进有序就医分级诊疗格局
(一)推进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全面推开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到全部完成组建任务,在城市地区网格化布局由市级医院、县(市、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院、专业康复机构、安宁疗护机构等组成的城市医疗联合体,科学制定举办、运营、监管等各方权责清单,探索布局建立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形成以市带区、区社一体、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联合体。
(二)提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质量。加快实现将村卫生室纳入医共体,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实现财务、业务、绩效考评等统一管理,建立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共同体,所有医共体达到紧密型标准。强化以医共体为单位的就医和诊疗秩序、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医保使用效能等绩效考核。
(三)强化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引导二级及以上医院全科医生、专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等加入家庭医生团队,鼓励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适时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标准,完善医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签约居民分担机制。建立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的服务管理
平台,统筹行政区域内人群健康监测、就近诊疗、序贯转诊,为当地居民协同提供综合连续的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
(四)提高就医过程的便捷性。积极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建设智慧医院,进一步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和检查检验集中预约服务。整合打通相关线上服务终端,推广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线上查询、药物配送等服务。以居民电子健康卡为唯一身份标识,通过互联网开展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授权调阅和开放服务渠道及交互方式。推进妇幼管理系统建设,并与出生医学证明系统进行对接,加快推进〃出生一件事〃。大力发展建设互联网医院,推动三级公立医院全部建成互联网医院并提供线上诊疗服务,逐步拓展日间医疗服务,扩大远程医疗覆盖范围。
四、优化群众看病就医新体验
(一)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安全。规范限制类医疗技术备案管理,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健全覆盖主要专业的医疗质量控制组织,将部分重点专业质控组织延伸县、区。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全员参与、覆盖临床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制度,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完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完善医疗服务行为规范,提升医疗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完善以结果为导向的服务质量数据系统评估、反馈和激励机制。探索建立医疗服务点评制度,不断提高药品供应保障和药学服务水平。
(二)提升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加强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医药器械研
发体系与能力建设,大力发展医学前沿技术,加快医疗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争取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布局建设分中心。强化科研攻关在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强〃产学研医〃协同创新攻关,鼓励创新药研发,推动医疗器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着力突破手术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体外诊断试剂等核心技术,推动实现高端医疗器械生产零的突破。
(三)加大医疗接续性服务供给。鼓励各级医疗机构提供上门巡诊、居家护理等医疗服务。推动养老机构与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安宁疗护机构统筹布局和资源共享,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急诊急救绿色通道。探索医养结合机构养老床位和医疗床位按需规范转换机制。推进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对孕产妇、婴幼儿、学生、职业人群和老年人等开展针对性的健康促进和预防保健服务。健全以综合医院康复科、康复医院为主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康复服务网络,鼓励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开展社区和居家康复医疗服务。
(四)改善全过程就医感受。完善预约诊疗制度才隹广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线上查询、药物配送等服务。强化基础护理,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责任制整体护理,进一步推广〃互联网+护理〃服务,持续加强临床心理、用药指导、营养指导等服务。加强医疗机构日间手术目录的动态调整,进一步拓展日间医疗服务。扩大远程医疗覆盖范围,打造线上线下充分融合的医保便民支付体系。建立健全医务社工和志愿者服务制度。改善就诊环境,优化设施布局,强化医务人员服务意识,加强医患沟通,促进人文关怀,保护患者隐私。
五、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
(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积极争取预算内投资,持续加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落实政府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保障责任,落实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邳员务任务的保障政策,按规定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投入政策。加大对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的支持力度。
(二)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坚持和加强对医院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院长负责制,发挥公立医院联席会议和指导作用。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落实医疗质量安全、预算执行、绩效考核等管理制度。持续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并加强考核结果运用。进一步理顺高等学校附属医院管理体制机制。
(三)完善服务购买机制。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分类管理、医院参与、科学确定、动态调整的医疗服务价格机制。深化医保付方式改革,完善多元复合式医保付方式。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上门提供医疗服务等政策。探索对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实行总额,加强监督考核,实行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允许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将基本公共卫生^务经费、基本药物制度补助等相关经费打包给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统筹使用。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完善管理运行机制。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提供丰富多样的健康保险产品,进一步满足群众保险需求。
(四)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全科、重症医学、麻醉等领域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I。完善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
培养机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对口帮扶提质扩面。加强医教协同,扩大医学类急需专业和医学类硕士生、博士生招生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计划,破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人难、留人难等问题。发展壮大执业医师队伍,加快乡村医生向执业医师转化。落实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健全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落实〃两个同等对待〃,进一步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加强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健全中医药人才平台和师承教育体系。大力引培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团队,实施医学高端人才、医学学科带头人、医学后备人才梯次培养计划。
(五)深化编制和人事制度改革。落实各类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建立动态核增机制,提高编制使用效益。落实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备案管理制度,统筹县域内医疗卫生编制资源配置。推动医疗联合体内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统一招聘和管理。改革公立医院岗位管理制度,优化基层医务人员招聘标准和程序,落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开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倾斜政策。
(六)深化薪酬制度改革。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政策,合理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落实基层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政策。落实乡村医生待遇和社会保障。探索开展公立医院院长目标年薪制改革,院长年薪由同级保障。合理核定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科室人员收入不低于所在医疗机构人员平均工资水平。允许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向社会提供一定的有偿技术服务。
(七)健全行业综合监管。加强医疗、医保、医药监管联动,规范诊疗
行为,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加强服务要素准入、质量和安全、公共卫生、机构运行、从业人员、行业秩序和健康产业监管。建立健全医疗卫生行业行风建设工作体系,开展廉洁从业专项行动。依法规范社会办医疗机构执业行为。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全面领导,要高度重视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将其列入工作目标和考核目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落实各项任务,因地制宜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二)强化协同配合。各有关部门要协同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制定细化配套措施,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监测评价机制,形成合力,动态评估区域整体改革绩效。
(三)营造良好氛围。做好政策解读和相关培训,认真总结推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经验做法,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篇三: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布日期】2017.09.30?
【字
号】东府办〔2017〕127号
【施行日期】2017.09.3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医疗机构与医师
正文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东莞市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
东府办〔2017〕127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东莞市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工作方案》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9月30日
东莞市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卫医发〔2016〕75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17〕49号)文件精神,指导我市医疗联合体(下称“医联体”)建设和发展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2017年底,基本搭建医联体相关制度框架,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工作,全市三级公立医院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继续推进市人民医院与谢岗医院医联体工作;全市镇街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参与组建医联体;鼓励和支持社会办医院组建医联体。年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达到65%以上,居民两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机构的比例达到70%以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到2018年底,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促进医疗人才流动、医疗资源下沉,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群众满意度,基本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
二、组织模式
医联体建设是整合区域内医疗资源,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建立合理有序分级诊疗模式的重要内容。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探索多种形式组建医联体。
(一)以帮扶形式组建三级医院与镇街医院医联体。根据我市园区统筹片区联动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结合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三级医院的龙头作用,推广市人民医院和谢岗医院的医联体模式,以一家三级医院为牵头单位,按照双向选择、重在帮扶的原则,联合片区内1-2所或若干所镇街医院在坚持双方设置和行政建制不变、人员编制不变、供给方式不变、单位职能不变、独立法人地位不
变的“五个不变”原则下组建松散型医联体。三级医院主要以蹲点帮扶、带教培训、技术输出和完善管理等方式帮扶镇街医院发展,支援人员的薪酬待遇原则上应由受援单位予以保障,整体水平应略高于原待遇标准。医联体内部要形成较为完善的分级管理和双向转诊制度,既要实现对病人转诊的无缝对接,也要避免三级医院对常见病、多发病人的“虹吸”现象,坚持分级诊疗。支持镇街医院发展为专科特色明显的综合医院,鼓励片区内资源密集、功能近似的部分镇街医院成为康复、长期护理、医养结合等机构,以满足群众多元需求,实现医疗机构优势互补和良性协助。在门诊业务上,三级医院和镇街医院要逐步压缩和关停普通门诊,原则上仅保留专科(专家)门诊。要全面实施预约诊疗服务,启动阶段三级医院和镇街医院至少要预留30%的门诊号源提供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约转诊,并逐步增加;力争上级医疗机构向康复、长期护理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转人数年增长10%以上,逐步实现合理有序的分级诊疗模式。
(二)以购买服务形式组建镇街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联体。这是我市开展医联体的主要模式。以保基本、强基层,落实基层首诊为指导原则,主要由镇街医院与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医联体,保持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变,保持人财物相对独立,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镇街医院派遣医护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设立慢性病联合门诊、承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能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检验检查项目、消毒供应等项目,接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人员培训和轮训,加快提高基层服务能力,使常见病、多发病病人留在基层。
(三)以专科技术力量为支撑跨区域组建专科联盟。鼓励各级医院同类科室之间以重点专科为纽带,整合优质技术力量,横向、纵向盘活医疗资源,通过实施专科会诊、学术交流、人才培训等,联合提升重大疾病诊治能力,实现专科分级诊疗。原则上国家重点专科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省重点专科都应组建专科联盟。鼓励二级以上公
立医院有关专科参与市内外高水平专科联盟,实现点对点帮扶。东莞市人民医院、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东莞康华医院等胸痛(或卒中)中心医院要及时与网络医院组建区域胸痛(或卒中)联盟;东莞东华医院要牵头组建消化内科联盟;东莞市中医院要组建脾胃专科、骨伤科以及“治未病”专科联盟;东莞市第六人民医院要牵头组建结核病、职业病和皮肤性病专科联盟;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要与各镇街精防服务网点组建精神疾病专科联盟;东莞市妇幼保健院要及时总结危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网络体系的工作经验,形成示范进行推广。
(四)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以互联网+智慧医疗为发展契机,大力推进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二级、三级医疗机构向下级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培训和手术示范、远程教学等服务。逐步建立新型互联网诊疗、教学、培训一体的模式,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五)鼓励形式多样的医联体。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参加医联体建设。鼓励公立医院尤其是市区域中心医院要积极与省内外高水平三级公立医院或专科医院、高校附院跨区域建立合作关系,辐射带动区域医疗服务。探索市妇幼保健院与市儿童医院组建妇儿医疗集团。探索东莞市中医院、大岭山医院(拟筹建为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和虎门中医院组建中医医院联盟。
医联体内部的医疗机构个体之间实施优先转诊,但非固定转诊;一个医疗机构可以与多个医疗机构组建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医联体非独立利益集团,在技术合作、人员交流及双向转诊方面不同医联体之间可交叉,医疗机构转诊应参照“1+1+N”模式(1个患者+1个全科医生团队+N个专科医生)实施。
三、协作机制
(一)完善组织管理和协作机制。制定医联体章程,规定主体单位与其他成员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完善医疗质量管理等制度。鼓励医联体探索在医院层面成
立理事会。
(二)建立责任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对医联体内部因双向转诊等互有参与业务产生的业务收入、医保基金的结余留用,探索实行按一定比例在牵头单位和成员单位之间进行分配。因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医保基金超支等亏损,应由医联体牵头单位和成员单位共同分担。
(三)进一步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三级医疗机构要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比例,基层医疗卫生及专业康复、护理等机构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患者提供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通过签约服务,畅通医联体内部转诊机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为医联体内上转的患者优先安排检查检验、设立住院绿色通道等服务,基层医疗机构要重点畅通诊断明确、病情稳定患者和术后康复期患者的下转通道。在医联体内,对于因基层医疗机构缺药、诊断明确的少见罕见病、疑难病及危重症患者,可按签约服务关系直接转入三级医疗机构或有条件的医院诊治。
(四)扎实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医联体内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慢性病患者、残疾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人员等重点人群和特困户、低保户等贫困人口,通过签约服务,鼓励和引导居民在医联体内到基层首诊,上级医院对签约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到2017年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
四、资源互通
(一)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医联体内统一调配资源,统筹薪酬分配。三级公立医院或业务较强的大型医院要主动将优秀医务人员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鼓励医联体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派出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主动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进修学习机会。在编制隶属关系不变的前
提下,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
(二)推动信息互通。加快建设东莞市全民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分级诊疗信息平台和电子病历数据库,推动医联体内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诊疗信息互联互通,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健康管理、远程医疗等服务。到2018年底,分级诊疗管理信息系统基本覆盖全部二级三级医疗机构和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探索实行远程医疗收费和支付政策。
(三)推动服务共享。依托医联体内牵头单位的影像、检验、病理、心电诊断等优势资源,建立区域医学影像中心、检查检验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等,实现医联体内服务供给一体化、医疗质量质控同质化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鼓励探索建立医联体内统一的药品招标采购、管理平台,形成医联体内处方流动、药品共享与配送机制。
五、保障政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落实办医主体责任,落实公立医院投入政策,建立财政补助资金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机制,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的产权归属保持不变,继续按照原渠道拨付财政补助经费。加强推进对医联体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市医改领导小组内成立市推进医联体工作小组,2017年10月底前各镇街(园区)要出台推进医联体工作方案,并报市医改领导小组审核后实施。
(二)明确部门职责形成合力。市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各司其职,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进我市医联体建设工作。市发展和改革局要完善医药价格政策。市卫生计生局要进一步细化医联体建设的配套措施,加强对各镇街(园区)、各有关单位推进医联体建设的统筹和指导,及时协调解决推进医联体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市社会保障局完善医联体医保支付政策,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要加强医保医疗服务监管。市人力资源局结合医改工作配合市医改牵头部门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市财政局要按规定落实财政补助政策。
(三)发挥医保经济杠杆作用。合理确定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康复医院等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的支付标准,在医联体内按规定转诊的病人按照连续的诊疗过程累计计算起付线,符合条件的日间手术和日间化疗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在总额控制下,探索对纵向合作的医联体等分工协作模式实行医保总额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慢性病住院患者实行按床日付费,进一步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结算激励约束机制,激励医疗机构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四)完善人员保障和激励机制。按照“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的要求,完善与医联体相适应的绩效工资政策和分配激励机制。允许将收支结余的部分资金按规定用于奖励性分配。将基层工作经历作为医联体内医务人员职称职务晋升的条件之一。
(五)建立与医联体相适应的绩效考核机制。在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检查考核框架下建立医联体考核指标体系,重点考核医联体技术辐射带动情况、医疗资源下沉情况等,不单纯考核业务量,要将三级医院医疗资源下沉情况、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作情况以及基层诊疗量占比、双向转诊比例、居民健康改善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人事任免、评优评先等的重要依据,并与医务人员绩效工资、进修、晋升等挂钩。医联体建设任务与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一并纳入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检查考核。
六、工作安排
(一)2017年8月底前,完成调研考察工作,出台我市工作方案,基本搭建医联体相关制度框架。
(二)2017年10月底前,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全市三级公立医院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各镇街(园区)出台当地推进医联体工作方案。
(三)2017年12月底前,全市镇街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参与医联
体。
(四)2018年6月底前,对全市医联体工作进行中期评估,提出整改意见,进一步完善有关配套。
(五)2018年12月底前对全市医联体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总结。
推荐访问: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东莞市 服务机构 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