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畅运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事迹材料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科学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7篇)

时间:2024-09-18 14:54: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科学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它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这种自然观具有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但缺乏严格的科学基础。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自然观。它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不彻底的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辩证关系: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并提供了方法论前提;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承前继后,继承了朴素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精华,克服了它们的固有缺陷,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

  想渊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承前继后,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系统自然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重视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人工自然观克服了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生态自然观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自然观的产生和一定时代的科学发展水平相适应,每一种自然观都不能摆脱历史的局限性,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也在不断地接受检验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4.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

  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对这些观点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科学”是在社会历史生活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的体系,科学的目的是揭示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

  “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的手段的总和。

  科学不同于技术,但又关涉技术;技术不同于科学,但又关涉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突破和指导,科学的深化则需要得到各种技术的支持和保证,科学与技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紧密结合。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科学提供可能,技术使可能变为现实。科学与技术一体化是当代科技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是指科学越来越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并且向技术转化的速度愈来愈快;同时技术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含量愈来愈高。科学与技术衔接后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致融合成连续的整体。

  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意义:一是将原有的知识利用的“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改变为“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从而加速了知识的应用,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二是会引发人们知识观念的更新。人们会追求“实用”的能产生经济利益的知识——科学与技术能融为一体的知识,而仅有科学的成分却没有技术因素的知识会被人们认为是“没用“的知识。这有利于知识的发展、普及、创造和应用。当然,科学技术化并不是科学完全转化为技术,技术科学化也不是技术完全转化为科学,科学和技术一体化更不是吧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我们既要看到以”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科学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同时又要看到科学与技术本身的区别和相对独立性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

  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

  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

  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数学中的命题、公式都要严格地从逻辑上加以证明以后才能够确立。逻辑的严格性和结论的确定性是数学方法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科学研究中,运用数学方法从已知的量和关系推求未知的量和关系而得出的科学结论,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和可靠性。运用数学语言,在观测实验的基础上,提炼数学模型,并在这种模型上展开数学的推导、演算和分析,有助于人们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揭示复杂现象的内在联系。利用抽象的数学推理还可以帮助人们把握超出感性经验以外的客观世界。总之,数学既是一门高度抽象的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工具性学科,理论与应用有机地统一于一身,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方法,并具有重要的多方面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系统科学把研究对象看为系统,从系统整体出发,在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考察事物,能够辩证的处理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实现系统的最优化。复杂性科学是指以复杂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超越还原论为方法论特征,以揭示和解释复杂系统运行规律为主要任务,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探究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学科互涉”的新兴科学研究形态。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实验需要理论的指导。实验依赖于理论,实验中渗透这理论。理论决定了实验的目的和对象。实验必须以正确的理论做指导,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实验的客观性。任何实验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实验的语言。实验陈述也是可错的,判断实验陈述的正确与否,要以来理论的检验。

  实验也有之际的独立生命。理论以为实验为基础源泉。科学理论的发现来源于观察实验。科学理论的发展离不开观察实验,其检验必须考实验观察。

  总之,实验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实验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实验的主管新和客观性所决定的。实验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实验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我们应正确、辨证地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一方面,科学技术只要被应用,就总会同时产生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应正视这个事实的存在;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异化并非就是绝对地坏事、绝对的负面影响,比如,原子弹技术的应用的确威胁着爱好和平的人们,但也能为爱好和平的人们抗衡核威胁提供保障。

  当然,我们也应该想方设法地弱化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人类应做科学技术的主人,应正确引导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自由、全面发展。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伦理素质在技术伦理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科学技术工作者不应该只考虑发明对象本身的科学意义和价值,还要关注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后果。就是说,科学技术工作者要注重自己的“责任伦理”建设。科学技术工作者应该明确自己发明工作的目的和意义,使自己的发明成果能够为人类的幸福和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必须警惕其成果被滥用及其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加强人类社会自身的伦理建设,有利于促进技术与自然及人类社会之间的持续、健康发展。

  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要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

  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得到广泛提倡的环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努力,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绿色文化的良性互动产物。

  第五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民生科技是涉及民生改善的科学技术,是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将科技与民生联系在一起,为科技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将科技发展建立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上,为科技的发展构建了一个

  新的“坐标系”。

  一、通过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我国在提高医疗健康水平、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民生科技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通过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我国培育和发展了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绿色建筑等民生科技产业,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民生科技已成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抓手;

  三、通过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我国的现代服务业和社会公共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培育了新业态,开发了新市场,创造了经济新增长点,增加了新就业,民生科技已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胡锦涛提出的大力发展科技是经济增长的需要,民生事业进步的需要,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2.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涵丰富,涉及了科学技术的功能、目标、机制、战略、人才和方针等重大问题,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括和总结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包括科学技术的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和创新观的基本内容,体现出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等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自主创新是十六字方针的核心,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首要选择,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实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篇二: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科学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

  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的辩证关系?

  答: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描述,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都是唯物主义自然观,上是唯物的。

  其次,它们之间也是有区别的,是变化发展的。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无限多样

  但

  性的统一体。以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分化。

  机械主义自然观弥补了这一缺陷,吸收了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

  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但是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社会的固有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批判地吸收

  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

  首先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承认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自然观

  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

  存在,并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

  点。辩证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

  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

  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

  强调了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答: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週自然界存在的客观

  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

  的传统。机械唯物主义否定了辩证性,用机械的观点看待问题,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

  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

  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它

  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

  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用孤立、静止、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答:1)系统自然观:一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

  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

  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

  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

  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

  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

  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

  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2)

  人工自然观.一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

  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

  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

  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突出科学

  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

  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3.

  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性特征。

  3)

  生态自然观.一

  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

  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1.

  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

  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

  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文明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

  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要求我们,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本结论,是我们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行动指南。

  勃发展,生态被破坏,环境被严重污染,马克

  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

  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

  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

  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

  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

  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其次,马克思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

  题时的基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甚至是生存危机。因此,马克思提倡的尊重自然、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摆正人

  类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思想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行动指南。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答: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

  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

  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

  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系统自为

  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

  生态

  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础;

  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

  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

  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

  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

  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

  位?

  答: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

  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

  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

  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和技

  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现

  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总体趋

  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技术发展是多种矛盾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

  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2.

  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答: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

  “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技术

  。第二,工艺学在本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

  广义的技术是指人

  包括技术理论、技能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

  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

  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

  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

  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

  质问题上形成了

  “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

  3.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答: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

  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

  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

  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

  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

  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

  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

  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涵了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

  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其中门

  实验技术、4.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答: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

  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识出现新的飞跃,弓I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

  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趋势和目的。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

  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其中社会需求与

  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

  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

  创新是继承的必然,它

  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

  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才能使人类对

  自然的认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

  答: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

  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

  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

  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

  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层次、多方面

  的因素,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

  这就要求创新者在思维时,将事物放在系统中进行

  思考,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方面的分析与综合,找出与事物相关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也不只是利用某一方法思维,应是多种思维

  方式的综合运用。不是只凭借一知半解、道听途说,而是详尽地占有大量的事实、材料及相

  关知识,运用智慧杂交优势,发挥思维统摄作用,深入分析、把握特点、找出规律。

  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答:恩格斯指出,数学: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数学方法是一种关注事物的形式和抽

  象结构的思维和科学方法,它抽象地表达事物的空间关系与数量关系。

  数学方法注重抽象、模型化,是我们可以把自然研究对象高度抽象、转化为人工模型,其中因果关系的基本方法。

  (一)

  数学方程方法让人们理解了在一定条件下,特定生态系统的运行。

  (二)

  和介入自然事物的中介与桥梁;

  作用,数学模型比实物模型更能够反映事物内在属性的抽象关系。

  (三)

  数学统计方法是人类对事物总体数量、类型及其关系的认识方法。数学统计方法对于

  认识事物总体状况、分布状态及其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

  (四)

  数学实验方法是把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在计算机上以数学方法设计实现

  的理想实验。数学实验方法丰富了实验的概念,扩展了实验的内容。是一种理想化的数学实

  践。

  3.

  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答:系统方法是指

  20世纪40-90年代出现的系统科学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的总和,这些方

  法对于从横断方面抽象认识对象的物质结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有重要的作用。把研究、创造和发明对象看作是系统综合整体,并对这一系统综合整体及其要素、层次、结构、功能、联系方式、发展趋势等等进行辩证综合地考察,以取得创造性成果的一种思维方法。

  复杂性方法是一种综合的方法,侧重把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还

  原论与整体论、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考结合起来。

  高的层次上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特征。

  4.

  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自己独立的生命?

  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积极的成分,提出了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

  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

  实验的新发

  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

  是否实验就没有

  复杂性思维把事物本身的复杂性特征凸显出

  考虑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思维在更

  在科学上以多样性、相关性和整体性为主要

  来,让人们更加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复杂性状态和性质,数学建模方法是科学家考察数学在建模方面具有重要

  抽象

  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答: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

  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由于劳动是人

  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

  ”

  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因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

  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劳动亦即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而表现出异化的现象。

  式,把现代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

  最终实现。

  最根本的是要消灭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方

  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最终解

  也必然随着资本

  决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问题。当然,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完全克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

  度中才能

  2.

  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答: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

  现阶段,默顿的科学

  的精神气质受到挑战,科学技术工作者有失范行为,需要制定相关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

  理准则加以规范。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

  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3.

  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答: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

  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

  4.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答:(一)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

  此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默顿在

  有在中国诞生”的解答,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

  ?要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

  的冲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

  ?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

  全面发展服务。得到广泛提倡的环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努力,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一一绿色文化的良性互动产物。

  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紧密关联,并由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中提出的“清教主义促进英国近代科学的制度变化”,以及“李约瑟难题”一一“近代科学为什么没

篇三: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科学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5.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5.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6.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2.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自然辩证法概论》解答参考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

  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生态自然观

  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4.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

  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5.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P1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基础是20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成就和社会进步……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切实开拓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文明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

  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要求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其次,马克思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行动指南。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生态被破坏,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甚至是生存危机。因此,马克思提倡的尊重自然、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摆正人类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思想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行动指南。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

  系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

  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

  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

  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

  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涵了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

  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

  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第25页(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响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各方面。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实用工具的形式。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它包括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日已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40页:(三)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响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各方面。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实用工具的形式。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它包括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日已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

  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恩格斯指出,数学: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数学方法是一种关注事物的形式和抽象结构的思维和科学方法,它抽象地表达事物

  的空间关系与数量关系。

  数学方法注重抽象、模型化,是我们可以把自然研究对象高度抽象、转化为人工模型,抽象其中因果关系的基本方法。

  (一)数学方程方法让人们理解了在一定条件下,特定生态系统的运行。

  (二)数学建模方法是科学家考察和介入自然事物的中介与桥梁;数学在建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数学模型比实物模型更能够反映事物内在属性的抽象关系。

  (三)数学统计方法是人类对事物总体数量、类型及其关系的认识方法。数学统计方法对于认识事物总体状况、分布状态及其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

  (四)数学实验方法是把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在计算机上以数学方法设计实现的理想实验。数学实验方法丰富了实验的概念,扩展了实验的内容。是一种理想化的数学实践。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系统方法是指20世纪40-90年代出现的系统科学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的总和,这些方法对于从横断方面抽象认识对象的物质结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有重要的作用。把研究、创造和发明对象看作是系统综合整体,并对这一系统综合整体及其要素、层次、结构、功能、联系方式、发展趋势等等进行辩证综合地考察,以取得创造性成果的一种思维方法。

  复杂性方法是一种综合的方法,侧重把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还原论与整体论、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考结合起来。复杂性思维把事物本身的复杂性特征凸显出来,让人们更加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复杂性状态和性质,考虑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思维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在科学上以多样性、相关性和整体性为主要特征。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

  学发展中积极的成分,提出了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P4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连着的二段)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并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

  科学技术研究,离不开辩证思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自觉地认识和提升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对于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P43-44科学技术研究,离不开辩证思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

  P44-48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每一点的最后一段

  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P52移植和学科交叉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当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变得越来越复杂,进行移植与交叉,通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常常能够获得单一学科研究无法获得的创新成果。多学科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体现了广泛联系和发展的辩证

  法。

  当代各门科学之间的交叉型越来越大,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学科交叉成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

  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考本学科的问题和对象,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

  所谓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跨学科也是一种学科融合的方法,也可以称为多维融贯的方法。

  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P60有提到观察,没有提到信念

  观察和理论的关系观察和理论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首先,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渗透着理论。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在科学的研究中,人们都要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和范围。科学观察基本上都是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进行的。科学观察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作出新的发现或检验已有理论或假说。用观察来检验一个理论,即是看是否能观察到理论所预言的现象。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理论决定了观察到什么。在观察中如果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理论可以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察。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一种情况是,有些观察陈述明显地用到一些理论术语,而离开了有关的科学理论就不可能理解这些观察陈述。第二种情况是,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概念,实际上过去曾是科学家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所创造的理论术语,只不过它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被长期广泛使用,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忘记了它们的来源罢了。第三种情况,虽然观察陈述中没有任何形式的理论术语,但它所表达的意思仍以某种已经形成常识的理论为前提,与背景知识联

  系在一起。此外,在不同理论和信念的指导下,可以得出不同的描述。任何观察语言总是同某种背景理论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其语义随着背景知识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观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一是观察本身可能产生错觉;二是观察依赖了错误的理论。如何知道一个观察陈述是否正确?还是要依赖于理论。而且检验越严格,要求的理论越多,知识越广泛,并且永远达不到绝对的确实无疑性。任何完全独立于理论的“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任何观察陈述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理论的因素。所以,观察陈述并不能像逻辑经验主义者设想的那样,通过观察陈述来给理论提供绝对可靠的基础。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科学理论或假说也只是相对真理,需要在新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科学理论的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都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中技术活动的具体方法。

  技术构思是指在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对思维中考虑的设计对象进行结构、功能和工艺的构思。技术设计又称技术发明,是创造人工自然物的方法,是人类在自然课题的基础上,利用自然物质、能量和信息,创造出来的原本自然没有的人工创造物。技术试验是在应用研究或技术开发中,对技术思想、技术设计、技术成果进行探索、考察、检验的实践活动。

  技术构思通常是从原理出发判断一个方案的可行性,技术构思能行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理论上可行,得到的是思想或者大致方案;有了技术构思需要进一步细化细节以得到技术方案(产品),解决细节

  问题及具体问题,这个过程叫设计,得到的是样品;实验是对设计的样品进行检验,验证构思的正确性。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由于劳动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因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劳动亦即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也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而表现出异化的现象。最根本的是要消灭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方

  式,把现代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问题。当然,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完全克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才能最终实现。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现阶段,默顿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受到挑战,科学技术工作者有失范行为,需要制定相关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准则加以规范。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一)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紧密关联,并由此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默顿在《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提出的“清教主义促进英国近代科学的制度变化”,以及“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的解答,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

  1.要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

  2.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得到广泛提倡的环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努力,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绿色文化的良性互动产物。

  5.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讲:

  (1)近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潜在的、特殊的一部分。马克思反复明确地指出:“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它将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去,引起生产力诸要素的变化,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引起产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

  (2)“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这是因为生产力总是和生产关系相互联结。一定的生产力决定着相应的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一旦作为基础的生产力发生了质的变化,那么原先的生产关系也会或迟或早、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生变化。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其背景均是科学技术带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此外,随着第二次、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发生,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应发生了重大

  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一部分国家建立起来,都表现了科学技术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当然,科学技术、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化,不是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出复杂的情况,但总的趋势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6.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科学技术体制化以科学技术的职业化为核心,随着科技发展的脚步不断拓展和丰富着其

  内涵。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科学技术体制包括组织领导体制、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制、交流与传播体制、人才教育培养制度等。

  科学技术体制化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推动意义,具体来讲:1、它可以积聚社会上的力量来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2、当代科技活动的结构中基础研究将会有大量的人员参与;3、明确的法律以及管理制度将会更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与其他事业密切相关,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以保证科学技术活动的顺利进行。在科学技术社会史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组织机构有:科学技术决策、管理与咨询机构,科学技术活动组织机构,科学技术传播机构,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机构等。

  (科学技术组织机构的意义找不到,请自行发挥)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以人为本,促进民生,推动社会的公平、公正,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这方面包括:大力发展最贴近百姓生活,直接服务于人的科学技术——民生科学技术;改善科学技术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发挥科学技术在缩小贫富差距、关注弱势群体中的作用等。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也契合当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需求和实践取向。

  2.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涵丰富,涉及了科学技术的功能、目标、机制、战略、人才和方针等重大问题,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括和总结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包括科学技术的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和创新观的基本内容,体现出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等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自主创新是十六字方针的核心,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首要选择,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

  努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实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依靠科技创新

  来驱动经济发展,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形成强大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特征:

  1、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高。

  2、R&D(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较高。

  3、对外技术依存度较低。

  4、自主创新能力较强。

  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由五个部分构成。

  1、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3、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

  4、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5、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机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必须瞄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必须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方针是以原始创新为基础、以集成创新为主体、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途径。

  建设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是保障;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是关键;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根本;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是基础。

  6.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毛泽东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强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要重视科学技术工作,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中国化的理论先河。

  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向现代科学技术进军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思想,对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有所发展和创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江泽民在继承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胡锦涛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提出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战略,充分反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篇四: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科学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实用文档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整理

  第一章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源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做限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挤不动的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吧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移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理解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注意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各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地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自然生态馆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与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

  实用文档

  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3.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探索,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表现。生态文明与生态自然观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态文明是生态自然观的应有之义,生态自然观对现今世界生态文明发展及实践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生态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4.如何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简单的来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指生态可持续发展。白云、青山绿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社会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生态优势可以变成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因此保护绿水青山,才能保住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从而赢得长远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论是生态环境生产力理论生动、朴实和富含哲理的印证:“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当然,绿水青山和金山银

  实用文档

  山之间也有矛盾,绿水青山是真正的金不换,“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

  因此,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我们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另一头牵着财富生产;一头连着生态环境,另一头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出发,将生态环境化为生产力的生变量与价值目标,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和价值诉求。

  揭示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突破了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僵化思维,含了保护、改善与建设生态环境和保护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鲜活地概括了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话语特色的绿色发展涵,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辉典。

  第二章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18、19世纪,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基础机器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

  实用文档

  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科学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

  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

  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线;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

  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积累性的统一。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实用文档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

  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咋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当中。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含了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市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

  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力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像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各方面。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实用文档

  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在要求,影响并贯穿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实用工具的形式。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它包括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发展,已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第三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并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

  科学技术研究,离不开辩证思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自觉的认识和提升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对于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就是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就是把辩证法贯彻到科学技术研究中,以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想渗透到具体的科学技术研究中,把握具体科学技术的研究过程。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特性之一。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独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

  实用文档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

  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

  4.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移植和学科交叉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当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变得越来越复杂,进行移植与交叉,通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常常能够获得单一学科研究无法获得的创新成果。多学科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体现了广泛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

  当代各门科学之间的交叉型越来越大,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学科交叉成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

  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比对研究的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考本学科的问题和对象,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

  所谓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跨学科也是一种学科融合的方法,也可以称为多维融贯的方法。

  5.战略性思维对于科学研究有何意义?

  战略性思维是对战略科学家的思维要求。同时对于一个从事一般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工程建设的科学家也有重要意义。非常重视战略性思维的重要作用与深刻意义,是其提出的“六大思维”之一,战略性思维对于科学研究而言,非常重要。

  战略性思维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思维方法,展示的是看问题的高度和深度。古人讲:“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科学家与工程师没有战略性思维、具有什么样的战略性思维,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科学技术研究能登多高、能走多远、将抵达何处。战略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思考问题的高度、理论研究的深度、知识视野的广度,以及对于科学技术发展全局的时间跨度的认识与把握。

  实用文档

  对于国家而言,科学技术的总体规划是一种科学技术研究的战略,战略科学家需要掌握国家科学技术的基本战略,按照国家需要,结合自己及其研究团队的研究确定科学研究方向。

  第四章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进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改变了社会历史进程,造就了新的社会形态;推动了生产力部各要素的变革,引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形式的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就了经济转型;产生了技术异化现象,要对异化的资本主义制度展开批判,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科学是生产力的“知识的形态”。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着整个人类物质生产的迅猛发展。

  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的科学技术,能够促进人类思想的解放,在产业革命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变革,对社会生产关系产生有利影响。

  作为人类最终走向自由的科学技术,能够作为解放的标杆,增进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

  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由于劳动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因为“、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劳动亦即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也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而表现出异化的现象。最根本的是要消灭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方式,把现代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最终来解决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问题。当然,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完全克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才能最终实现。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实用文档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有一个历史过程。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系等科学技术体制是根本,各种组织机构及科研组织运行是保证,科学技术的伦理规是导引。在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新阶段,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因此必须进行科学技术体制改革,以保证科学技术的良好运行。

  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社会组织制度,旨在支持推动人类对自然认识和利用。科学技术的体制化以相应的职业化为核心,其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和丰富。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包括:组织领导体制、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制、交流与传播体制、人才教育培养制度等。

  科学技术与其他各种事业密切相关,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以保证科学技术活动的顺利进行。科学技术组织机构随着历史的演化而变化,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组织保证。在科学技术社会史上行程与发展起来的组织机构有:科学技术决策、管理与咨询机构,科学技术活动组织机构,科学技术传播机构,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机构。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

  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现阶段,莫顿的科学精神气质受到挑战,科学技术工作者有失行为,需要指定相关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准则加以规。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课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一)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也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紧密关联,并由此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莫顿在《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所提出的“清教主义促进英国近代科学的制度变化”,以及“约瑟难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的解答,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科学文化对人文文化的协调

  实用文档

  (1)要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

  (2)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得到广泛提倡的环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努力,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绿色文化的良性互动产物。

  6.科学技术的风险有哪些?如何恰当地进行科学技术风险评价与决策?

  科学技术的风险包括环境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健康风险和伦理风险等。这些风险会引发一系列争论,造成评价和决策上的困难。指出:“要加快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加强科技决策咨询系统,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要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决策制度化,解决好实际存在的部门领导拍脑袋、科技专家看颜色行事等问题。”

  要恰当进行科学技术风险评价与决策,就应该全面评价科学技术风险—收益的多个方面,批判性地考察“部”存有争议的科学知识或技术知识,分析相互竞争的利益集团和社会结构的“外部”政治学,理解科学技术专家知识和决策的局限性、公众理解科学的必要性以及外行知识的优势,明确政府、科学技术专家以及公众在与科学技术风险相关的公共决策中的不同作用,确立公众参与决策的可能方式,从而形成最优化的科学技术公共政策模式,以达到对科学技术风险社会有效治理的目的。

  第五章

  1.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当代科学技术积极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实用文档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涵丰富,涉及了科学技术的功能、目标、机制、战略、人才和方针等重大问题,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2.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括和总结了、、、等的科学技术思想,包括科学技术的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和创新观的基本容,体现出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等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如何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的时代意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三个历史阶段是其各自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是对时代背景实事的反映,因此科学技术思想都镌刻了时代的烙印,反映了时代的需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时代之“新”,一是在于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目标任务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二是在于我们面临着新的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三是我们迈向新的奋斗目标。正是基于这一新时代的“新”特征时代背景,立足于我贵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技术观。

篇五: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科学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

  ...

  ..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

  .

  .z

  .

  ...

  ..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答: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描述,首先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都是唯物主义自然观,承认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

  其次,它们之间也是有区别的,是变化发展的。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以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机械主义自然观弥补了这一缺陷,吸收了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但是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答: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机械唯物主义否定了辩证性,用机械的观点看待问题,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答:1)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

  .

  .z

  .

  ...

  ..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2)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3)生态自然观

  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

  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要求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其次,马克思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行动指南。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生态被破坏,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甚至是生存危机。因此,马克思提倡的尊重自然、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摆正人类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思想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行动指南。

  4.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答: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

  .

  .z

  .

  ...

  ..

  .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答: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技术发展是多种矛盾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答: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

  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

  .

  .

  .z

  .

  ...

  ..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答: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涵了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答: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才能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

  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答: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

  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因素,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创新者在思维时,将事物放在系统中进行思考,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方面的分析与综合,找出与事物相关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在联系。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也不只是利用某一方法思维,应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不是只凭借一知半解、道听途说,而是详尽地占有大量的事实、材料及相关

  .

  .

  .z

  .

  ...

  ..

  .知识,运用智慧杂交优势,发挥思维统摄作用,深入分析、把握特点、找出规律。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答:恩格斯指出,数学: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数学方法是一种关注事物的形式和抽象结构的思维和科学方法,它抽象地表达事物的空间关系与数量关系。

  数学方法注重抽象、模型化,是我们可以把自然研究对象高度抽象、转化为人工模型,抽象其中因果关系的基本方法。

  (一)数学方程方法让人们理解了在一定条件下,特定生态系统的运行。

  (二)数学建模方法是科学家考察和介入自然事物的中介与桥梁;数学在建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数学模型比实物模型更能够反映事物在属性的抽象关系。

  (三)数学统计方法是人类对事物总体数量、类型及其关系的认识方法。数学统计方法对于认识事物总体状况、分布状态及其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

  (四)数学实验方法是把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在计算机上以数学方法设计实现的理想实验。数学实验方法丰富了实验的概念,扩展了实验的容。是一种理想化的数学实践。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答:系统方法是指20世纪40-90年代出现的系统科学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的总和,这些方法对于从横断方面抽象认识对象的物质结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有重要的作用。把研究、创造和发明对象看作是系统综合整体,并对这一系统综合整体及其要素、层次、结构、功能、联系方式、发展趋势等等进行辩证综合地考察,以取得创造性成果的一种思维方法。

  复杂性方法是一种综合的方法,侧重把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还原论与整体论、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考结合起来。复杂性思维把事物本身的复杂性特征凸显出来,让人们更加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复杂性状态和性质,考虑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思维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在科学上以多样性、相关性和整体性为主要特征。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积极的成分,提出了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答: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由于劳动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因为“、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劳动亦即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也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而表现出异化的现象。最根本的是要消灭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方式,把现代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最终解决资本

  .

  .

  .z

  .

  ...

  ..

  .主义的科技异化问题。当然,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完全克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才能最终实现。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

  答: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现阶段,默顿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受到挑战,科学技术工作者有失行为,需要制定相关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准则加以规。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答: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答:(一)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紧密关联,并由此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默顿在《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提出的“清教主义促进英国近代科学的制度变化”,以及“约瑟难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的解答,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

  1.要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

  2.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得到广泛提倡的环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努力,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绿色文化的良性互动产物。

  .

  .

  .z

篇六: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科学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答: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描述,首先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都是唯物主义自然观,承认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

  其次,它们之间也是有区别的,是变化发展的。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以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机械主义自然观弥补了这一缺陷,吸收了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但是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答: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机械唯物主义否定了辩证性,用机械的观点看待问题,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答:1)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2)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3)生态自然观

  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

  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要求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其次,马克思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行动指南。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生态被破坏,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甚至是生存危机。因此,马克思提倡的尊重自然、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摆正人类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思想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行动指南。

  4.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答: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答: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技术发展是多种矛盾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答: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

  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答: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涵了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答: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才能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

  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答: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

  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因素,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创新者在思维时,将事物放在系统中进行

  思考,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方面的分析与综合,找出与事物相关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也不只是利用某一方法思维,应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不是只凭借一知半解、道听途说,而是详尽地占有大量的事实、材料及相关知识,运用智慧杂交优势,发挥思维统摄作用,深入分析、把握特点、找出规律。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答:恩格斯指出,数学: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数学方法是一种关注事物的形式和抽象结构的思维和科学方法,它抽象地表达事物的空间关系与数量关系。

  数学方法注重抽象、模型化,是我们可以把自然研究对象高度抽象、转化为人工模型,抽象其中因果关系的基本方法。

  (一)数学方程方法让人们理解了在一定条件下,特定生态系统的运行。

  (二)数学建模方法是科学家考察和介入自然事物的中介与桥梁;数学在建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数学模型比实物模型更能够反映事物内在属性的抽象关系。

  (三)数学统计方法是人类对事物总体数量、类型及其关系的认识方法。数学统计方法对于认识事物总体状况、分布状态及其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

  (四)数学实验方法是把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在计算机上以数学方法设计实现的理想实验。数学实验方法丰富了实验的概念,扩展了实验的内容。是一种理想化的数学实践。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答:系统方法是指20世纪40-90年代出现的系统科学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的总和,这些方法对于从横断方面抽象认识对象的物质结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有重要的作用。把研究、创造和发明对象看作是系统综合整体,并对这一系统综合整体及其要素、层次、结构、功能、联系方式、发展趋势等等进行辩证综合地考察,以取得创造性成果的一种思维方法。

  复杂性方法是一种综合的方法,侧重把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还原论与整体论、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考结合起来。复杂性思维把事物本身的复杂性特征凸显出来,让人们更加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复杂性状态和性质,考虑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思维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在科学上以多样性、相关性和整体性为主要特征。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积极的成分,提出了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答: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由于劳动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

  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因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劳动亦即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也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而表现出异化的现象。最根本的是要消灭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方式,把现代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问题。当然,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完全克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才能最终实现。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答: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现阶段,默顿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受到挑战,科学技术工作者有失范行为,需要制定相关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准则加以规范。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答: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答:(一)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紧密关联,并由此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默顿在《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提出的“清教主义促进英国近代科学的制度变化”,以及“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的解答,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

  1.要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

  2.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得到广泛提倡的环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努力,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绿色文化的良性互动产物。

篇七: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科学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

  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答: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描述,首先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都是唯物主义自然观,承认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

  其次,它们之间也是有区别的,是变化发展的。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以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

  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机械主义自然观弥补了这一缺陷,吸收了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但是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答: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机械唯物主义否定了辩证性,用机械的观点看待问题,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答:1)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2)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3)生态自然观

  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

  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

  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要求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其次,马克思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行动指南。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生态被破坏,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甚至是生存危机。因此,马克思提倡的尊重自然、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摆正人类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思想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行动指南。

  4.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答: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

  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答: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技术发展是多种矛盾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答: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

  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

  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

  质问题上形成了

  “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答: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涵了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答: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才能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

  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答: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

  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层次、多方面

  的因素,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创新者在思维时,将事物放在系统中进行思考,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方面的分析与综合,找出与事物相关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也不只是利用某一方法思维,应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不是只凭借一知半解、道听途说,而是详尽地

  占有大量的事实、材料及相关知识,运用智慧杂交优势,发挥思维统摄作用,深入分析、把握特点、找出规律。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答:恩格斯指出,数学: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数学方法是一种关注事物的形式和抽象结构的思维和科学方法,它抽象地表达事物的空间关系与数量关系。

  数学方法注重抽象、模型化,是我们可以把自然研究对象高度抽象、转化为人工模型,抽象其中因果关系的基本方法。

  (一)数学方程方法让人们理解了在一定条件下,特定生态系统的运行。

  (二)数学建模方法是科学家考察和介入自然事物的中介与桥梁;数学在建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数学模型比实物模型更能够反映事物内在属性的抽象关系。

  (三)数学统计方法是人类对事物总体数量、类型及其关系的认识方法。数学统计方法对于认识事物总体状况、分布状态及其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

  (四)数学实验方法是把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在计算机上以数学方法设计实现的理想实验。数学实验方法丰富了实验的概念,扩展了实验的内容。是一种理想化的数学实践。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答:系统方法是指20世纪40-90年代出现的系统科学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的总和,这些方法对于从横断方面抽象认识对象的物质结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有重要的作用。把研究、创造和发明对象看作是系统综合整体,并对这一系统综合整体及其要素、层次、结构、功能、联系方式、发展趋势等等进行辩证综合地考察,以取得创造性成果的一种思维方法。

  复杂性方法是一种综合的方法,侧重把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还原论与整体论、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考结合起来。复杂性思维把事物本身的复杂性特征凸显出来,让人们更加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复杂性状态和性质,考虑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思维在更高

  的层次上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在科学上以多样性、相关性和整体性为主要特征。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积极的成分,提出了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答: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由于劳动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因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劳动亦即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也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而表现出异化的现象。最根本的是要消灭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方式,把现代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问题。当然,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完全克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才能最终实现。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答: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现阶段,默顿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受到挑战,科学技术工作者有失范行为,需要制定相关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准则加以规范。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

  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答: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答:(一)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紧密关联,并由此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默顿在《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提出的“清教主义促进英国近代科学的制度变化”,以及“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的解答,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

  1.要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

  2.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得到广泛提倡的环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努力,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绿色文化的良性互动产物。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推荐访问: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科学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恩格斯 马克思 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