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畅运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事迹材料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农村养老调研报告2500字(7篇)

时间:2024-09-22 09:54: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农村养老调研报告2500字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3篇)

  调研报告一: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与挑战分析

  一、调研目的为了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本次调研旨在分析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与挑战,为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措施提供依据。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农村居民,希望了解他们对农村养老问题的态度和需求;实地访谈主要与农村养老机构和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以获取更多的详细信息。

  三、调研结果

  1.调研结果显示,农村老年人面临着养老资源不足的问题。许多农村地区缺乏养老机构,老年人只能依赖自己的子女,而子女往往外出务工,无法提供有效的照顾和关爱。这导致农村老年人无法得到应有的养老照顾,身心健康受到威胁。

  2.调研结果还显示,农村养老服务质量普遍较低。农村养老机构设施简陋,服务人员素质较低,缺乏专业护理人员和康复设施。部分农村地区甚至没有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较差。另外,农村养老服务价格高昂,老年人普遍负担不起。

  四、调研分析

  1.农村养老问题的背后是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人口外流现象。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大规模外流,导致农村老年人无

  人照顾的情况愈发严重。同时,传统的三代同堂模式逐渐瓦解,老年人对子女的依赖度上升。

  2.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的全面支持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的资金投入,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覆盖率。同时,需要推动城乡扶贫协作,吸引年轻人回到农村创业,提供就业机会,减缓农村老年人口的负担。

  五、调研建议

  1.政府部门应制定更加完善的农村养老政策,加大对农村养老机构建设和改善的投资力度,并加强养老服务的评估和监管。

  2.加强农村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建设,培养和吸引更多的养老服务人员,提高其素质和能力,推动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和智能化。

  3.积极促进城乡扶贫协作,吸引大量年轻人回到农村发展,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和经济保障。

  综上所述,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通过建设更多更好的养老机构,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吸引年轻人回到农村,我们有望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实现农村老年人的美好晚年生活。

  调研报告二:农村养老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调研目的为了探讨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方案,本次调研旨在比较农村养老模式的优劣势,为选择合适的养老模式提供依据。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选择了几种常见的农村养老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其中包括老年人留守自理、农村集体养老、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等模式。

  三、调研结果

  1.老年人留守自理模式:老年人独自留守,自理能力强的老年人可以自己照料生活,但对身心健康和护理需求大的老年人来说存在较大困难。

  2.农村集体养老模式:通过村集体对老年人提供统一的养老安排,如建设养老院或其他服务设施。尽管可以提供一定的护理和照料,但设施条件和人员配备有限,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3.家庭养老模式:老年人依赖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照料。但随着传统的三代同堂模式的瓦解和子女外出务工,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较大的困扰。

  4.社区养老模式:老年人在社区居住并参与社区活动,社区提供一定的照料和关怀。社区养老模式能够充分发挥集体力量,提供相对全面的养老服务,但需要充足的社区资源和社会参与。

  四、调研分析

  1.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考虑农村的特殊情况和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不同的养老模式各有优劣,没有一种模式是完全

  适应所有农村地区和老年人的。

  2.社区养老模式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和发展潜力。通过提供适应老年人需求的多样化养老服务,充分发挥社区资源和社会参与,可以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并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覆盖率。

  五、调研建议

  1.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养老模式的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投资和资金扶持,推动农村养老模式的发展和完善。

  2.社区应调动社会资源和力量,加强基层养老服务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提供全面的养老服务。

  3.家庭成员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关注和照料,营造尊老、敬老的家风,共同承担家庭养老责任。

  综上所述,农村养老模式的选择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老年人的需求来确定,并通过政府、社区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

  调研报告三: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调研目的为了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本次调研旨在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政策、制度和服务等方面的改善,改变农村养老现状,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农村养老问题的具体情况和老年人的需求,以及相关部门和农村养老机构的工作情况。

  三、调研结果

  1.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养老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的综合治理。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养老的投资,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社会应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家庭应加强对老年人的照料和关注,营造尊老、敬老的家风。

  2.调研结果还显示,农村养老问题解决需要改善养老服务的质量和覆盖率。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养老机构建设和改善的投资力度,提高养老机构设施和服务质量;社区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建设和发展养老服务设施和项目,提高养老服务的覆盖率。

  四、调研分析

  1.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的全面支持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养老的投资力度,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养老服务的改善;社会应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鼓励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开展养老服务,提供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2.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的支持和社区的协同。家庭应加强对老年人的照料和关注,养成尊老、敬老的家风,传承和弘扬传统家庭美德;社区应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困难和需求。

  五、调研建议

  1.政府部门应制定更加完善的农村养老政策,加大对农村养老机构建设和改善的投资力度,并加强养老服务的评估和监管。

  2.社区应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志愿者力量,开展更多的关怀和帮助,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和覆盖率。

  3.家庭成员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关心和照料,营造尊老、敬老的家风,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困难和需求,共同承担家庭养老责任。

  综上所述,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通过改善农村养老服务的质量和覆盖率,强化农村养老政策和制度,我们有望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注:以上调研报告为AI生成的示例文本,仅供参考。

篇二:农村养老调研报告2500字

  

  农村养老调研报告

  农村养老调研报告「篇一」

  一、引言

  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随着老龄人口的加剧和大量“四二一”(一对小夫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家庭模式的出现,传统养老方式已不适应现代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加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面推行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使退休人员由过去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已是大所趋,未来城市社区将承担着老年人管理和居家养老服务的重任。如何找到一条更加适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新路,是摆在社区面前的现实而迫切的任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阳光雨家政服务中心对长治市东街社区的居家养老有关调查做以总结和阐述。

  二、东街社区老年人口现状

  东街社区现有常住居民5487人,社区老年人口有1470多人,60岁-69岁的老人有779人,70岁-79岁老人有452人,80岁-89岁老人有206人,90岁-99岁老人有32人,100岁老人1人,老人人数占社区总人数的26.79%,空巢老人有52人,约占老年总人口的3.54%。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

  件的极大改善以及人们择业观念改变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今后,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将越来越重。

  三、目前社区老年人居住、养老和居家服务情况

  (一)居住方式。一是老人(或与配偶)和儿女住在一起。二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儿女在同一城市。三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打工。四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无子女。五是老人(或与配偶)与成年或未成年的孙子孙女住在一起。六是住在养老机构的三无老人。

  (二)生活来源。老年人生活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退休金,养老保险金,个人账户积累,子女供养,政府供养,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在以上几种情况中,靠子女接济和吃养老保险金生活的老人数量最宠大。

  四、目前老年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生理机能的衰退及晚年的孤独感已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他们不得不依靠他人的帮助才能生活。根据调查了解和分析,目前老年人居家养老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理机能的衰退影响着老年人日常生活。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衰退,开始出现头脑不清晰、记忆力减退、视力模糊、听力有障碍、手抖、腿脚不方便、咀嚼困难以及其他健康问题。这种机能衰退问题,已经深深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行动,且有相当比例的老人存在两种以上的症状,这损害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将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下降。尤其是在高龄老人中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二)各种老年人日常生活辅助设备缺乏。各种老年机能问题的发生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老年人的活动能力,许多老年人不得不借助各种辅助设备,维持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对提高视力、助行类、听力辅助、居室无障碍设施等各种辅助设备需求。在调查中了解听力有问题和行走不便的高龄老人人数是最高的,所以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提供提高视力和助行类设施将成为首要考虑的对象。但由于目前市场上有关老年人生活辅助设备不丰富,老年人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三)多数老年人经济能力有限,无法进行有偿服务。在调查中了解,多数生活在社区的老年人都没有固定的收入,生活来源主要靠子女接济,而子女本身并不富裕,给

  老年人的生活费相当的少,只够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所以用在健康、医疗等上的`开支很少,对社区提供的有偿服务根本不敢接受。

  (四).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困难。在对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求调查中,就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来讲,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是进食、烧菜做饭、打扫卫生、买菜购物、洗衣洗被、洗澡、起床、穿衣服、上厕所、外出活动共十项内容。在十项具体日常活动内容中,烧菜做饭、打扫卫生、外出活动、买菜购物和洗衣洗被成为主要的困难。

  五、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我们在调查中得知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医疗健康和精神文化服务上面的要求是最多的。在以上三项需求中医疗健康排在第一位,老人对精神文化服务的需求相对较低。

  (一)老年人对社区日常照料服务需求。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日常生活照料主要还是子女。但由于老年父母对子女照料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子女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照料成本很大。这让子女和老人都很为难,相反,对由社区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更加强烈,如果有其他合适的照料人选,情况就会得到大改善。在调查中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务有:小时工上

  门服务、社区日间照料室日托、上门做饭、日常登门巡视、代理购物、协助洗澡、修理指甲及修脚、理发、家庭修理、修电器、送货上门、邮寄等。

  (二)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老年人就医的首要选择。上门服务或者居家护理是老年人接受卫生健康服务的另外一种方式。在走访中得知绝大部分的老年人愿意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门服务或者居家护理。老年人中慢性病较为普遍,大多数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将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分为陪同看病、家庭病床、专业护理、找办取药、急救、康复、健康讲座和指导等内容。在老年人报告的最主要的健康服务需求中,对健康讲座和陪同看病服务的需求最高,其次为专业健康护理和急救服务。绝大多数老年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对社区健康服务的需求,而且超过一半的老人有多种需求。所以发展社区健康服务有广阔的前景。

  (三)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精神文化服务是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求的重要内容。有超过半数的老年人存在各种内容的社区精神文化服务需求包括:文体娱乐、表演展示、绘画、法律咨询、心理咨询、读书读报

  农村养老调研报告「篇二」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分析与思考的调查报告》

  前言:社会实践的参加者:一帮大学同学。实践的主题:通过调查与分析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情况而让我们村里的子女以及干部懂得如何最优化最合理地处理这些问题,以让老年人快乐幸福地安享晚年。时间:20xx年1月27—1月31日。地点:我所居住的那个村子。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告如下:

  一、活动内容

  (一)

  活动目的: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农村养老状况,发现其中存在的优缺点,从而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建议。

  (二)

  活动准备:

  由于我所在的农村地区人口比较多,所以我和一帮同学首先选取一个有很多老年人居住的村子作为重点调查目标。我们须向村委会那里得知目前我们这个村子的所有老人的人数;其次,我们了解了总体上老人目前生活的状态;之后打听到村干部在致力于农村养老这个问题上所做的贡献。

  (三)

  活动形式:

  1、选取重点目标实地走访;

  2、询问村干部实际农村养老实际情况;

  3、查阅相关资料。

  (四)

  活动过程:

  1、从资料中了解相关情况。我们首先在实践活动的第一天上网先搜索到了一些关于我国农村养老的普遍状况和一些数据以及存在的问题。接着,我们便来到了我所在的村委会向他们了解农村养老情况,同时查阅了很多资料,了解到了农村里一些特殊老人目前的生活状况。

  2、实地了解情况。接下来的几天,我和一帮同学就一个个地到农村里有老年人居住的家里,仔细询问他们当前的生活情况,儿女的赡养状况,村里的干部为此所做的努力以及他们目前对生活的态度。

  3、记录数据。我们把一些数据记录下来,之后再总结讨论农村养老中存在的优缺点,最后我们汇总出关于这个问题的意见向当地的村委会提出。

  二、调查资料

  实践活动中的调查资料分为三部分。

  (一)上网搜索到的资料。通过网络资源,我们了解到如今政府在农村养老这个问题上做出了一些惠民政策。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出,到20xx年已经在全国10%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再到20xx年开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开始逐步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影响逐步扩大。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目前我国农村8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8000多万,占农业人口的10%以上,按照国际社会通行的标准,我国农村已成为老龄化社会。而村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家庭养老负担沉重,使得生活富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从村委会那里得来的资料。我们了解到了目前我们村里的老人大约有100多位,而且子女不在家的老人竟然占到了80%,“空巢”老人现象普遍存在。调查发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惠及面甚少,但是由于农村医疗合作社的建立,我们村里的只要是农村户口的人都会享有医疗保险的福利,可惜的是,资金上报比例还是很少。

  (三)实地走访所取得的资料。我们走访了很多位老人,还专门为那些“空巢”老人干了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我们发现有些老人还在以种地维持生计,有些老人则靠子女的收入生活,而有些老人因为种种原因,只能靠村里的资助生活。同时他们的生活态度会有些消极,他们不愿意麻烦自己的子女,有的老人甚至不为了不让儿女担心,隐瞒了自己生大病的事实,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三、调查结果

  (一)农村逐步呈现老龄化,农村养老问题不容小觑。由于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安于靠种地维持生活,所以他们选择了外出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农村。加之如今的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改善,尤其是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社的建立后,很多老人的看病难得问题得以解决,因此农村老年人人口在不断上涨,农村老龄化的时代已经到来,随之而来的农村养老问题也接踵而来。

  (二)政府、子女在农村养老问题中的表现

  1、执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以养老保险为主,医疗保险为辅的制度,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村干部在资金保障方面做得还不到位。

  2、实行农村社会救济。通过网上资料,我了解到很多经济发达省市如北京、浙江、广东等已经全面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然我们省也不例外。我们村里的贫困老人都会获得村里的帮助,每个月也都会有几十元的保障。虽然这些钱远远不够他们的消费,但是至少表明了政府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后的路任重而道远。

  3、虽然金钱可以给老年人生活保障,但他们的精神活动更应被关心。调查走访中发现一般子女都会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给父母钱财让他们安享晚年,但还是有一部分老年人依然坚持在田间忙碌,靠自己的能力赚钱。大多数的老年人生活简朴,开销甚少。闲暇时由于子女不能陪伴左右,只能和其它老人一起聊聊天,看看电视,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而且村里对这方面也不是很重视,基本上没有开展过什么集体活动。所以,不仅是村里的干部,还有他们的子女,不能简单地认为物质上的满足就可以让老年人过的很好,其实不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们最大的愿望还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经常回来看看他们。

  四、经验体会

  (一)我们在选择做调查实践活动时,需要将我们的视野扩大,从影响到我们身边的事情开始考虑,即取材有针对性,要有意义,同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辩证的看待,从由表及里的思维着手,在这个主题上,我们不仅看到了农村老年人目前所缺的物质是什么,更体会到了他们精神领域所缺的那份情感。

  (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说明我们在做一件事情前要有充分的准备。这次活动我和我的"一帮同学们就做足了准备,我们不仅在网上找到了相关的资料,更是针对我们村的情况,找到了我们村里的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资料。

  (三)我觉得任何一个政策的实施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都会存在种种问题,因此要加强从上级到下级的执行能力,真正把福利和好处带给农民。

  五、理性思考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与合理,缺乏有力地监督保证。相关的《社会保障法》依然未制定出台,可见这项机制仍未被列为法律条例,所以给执行带来了困难,因此导致农民对社会保障的认识不足,对受益缺乏信任感。

  2、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覆盖范围小,但这是民生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力度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范围。据了解,大多数老年人对养老保险的了解不足,只有少部分老年人参保,就算是这样,因为缴费农民可以自由选择,不少人选择每月最低档,这样缴费10年后的农民每月也只领到很少一部分的钱,所以对于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帮助不是很大,并未起到很大的作用。

  3、农村养老资金运行低效,农民信心下降。如今的体制下,有谁能确保证国家财政拨下来的资金丝毫不偏差地到达农村老年人手中。我恐怕没有人能担保吧!因为我们深知在资金运行过程中,一些资金挪用贪污的现象偶尔会存在,这值得我们严肃审视与处理,政府人员必须要抱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一直秉持着公正廉洁的原则。

  六、问题与建议

  (一)通过立法途径的形式约束和强制执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必须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应该通过社会多方的努力不断减小。

  (二)在给农村老人带来保障机制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都会变老,每一位老人都期待拥有一个健康幸福的晚年,所以不仅政府要给老人们应有的关心,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子女要时刻记住常回家看看。

  (三)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希望国家大力扶持并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就以我们村为例,我们的干部们首先要大力向村民们宣传农村养老保险的益处,其次希望他们工作更具人性化,在分发养老金的同时可以主动到那些老年人的家里与他们聊聊天。平时可以想方设法得组织一些娱乐活动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以上便是我和我的同学们所做的成果,也希望那些干部们真正地明白我们的用意,实事求是地一心一意地为人民着想。全社会全部行动起来,农村养老问题才会得以解决。

  农村养老调研报告「篇三」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农牧民游离于社会的保障网外,他们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个人或家庭来承担。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非农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牧民也同样面临市场风险和程度同等的生活风险,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大大提高,而目前以城乡属性分层社会保障的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公平。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需要,本文仅就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全区参加“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的农牧民人数约有85万人,还不到全区农牧业人口的7%,而90%以上农村牧区人口的老年保障,几乎全部依靠家庭保障。而随着城镇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牧区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与日俱增,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农村老年人赖以养老的主要模式受到挑战

  一是农村牧区人口的老龄化日趋严重。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xx年底,农村牧区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的比重为6。2%,预计到20xx年前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将比现在高出2—6个百分点。

  二是农村牧区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牧区家庭结构出现了小型化的趋势。据抽样调查统计20xx年农村牧区家庭户均人口下降为3。72人。家庭小型化使农村牧区老年人“养儿防老”的压力增大。这种压力一方面表现为经济供养,另一方面是与父母分开居住,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独自生活。

  三是土地养老功能弱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牧民拥有了土地使用权,但没有所有权。这不利于农村老年人利用土地所有权的置换为养老提供一定的保障。由于土地比较收益不断降低,土地在农牧民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进一步降低了土地的保障功能,农牧民难于完全依赖土地实现养老保障。

  四是农村牧区劳动力流动的增强,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弱化了家庭的内聚力,也淡化了孝敬老人、赡养父母的传统观念。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滞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是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单一。1992年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方案中确定的缴费原则是:“坚持资金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支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根本无法兑现集体补助和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绝大多数普通农牧民得不到任何补贴,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和鼓励性储蓄。既未体现“社会保险”,也未体现“社会共济”,名不符实的“养老保险”使农牧民难以接受和认同。

  二是保障水平低。

  民政部门实施的《基本方案》考虑到农村牧区发展条件的差异,规定了农民交纳保险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2元、4元、6元、8元20元10个档次

  缴费。但是由于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普遍水平低,家庭生活困难,再加上农牧民对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档次。这样低标准、短周期的资金周转难以达到养老保障作用。

  三是体制不顺,管理混乱。

  从目前已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地区的情况看,农村社会保险机构只在县级以上才设立,乡镇还没有健全机构,行政村也没有设立代办员,专业人员更是寥寥无几。由于技术落后,管理混乱,还出现了个别违规操作的挪用和挤占行为。

  四是经费短缺,工作开展困难。

  根据《基本方案》规定允许从基金中提取3%的管理费来弥补业务经费的不足,很多经办部门就是依靠这笔费用来维持日常的业务工作。而在实施过程中,很多地区的同级财政从未划拨过农保工作的专项经费,致使工作开展的难度加大。

  另外,随着我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牧区大量集体土地被征用,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失地农牧民和进城务工农牧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失地农牧民,由于征地的安置补偿机制不健全、社会保障缺位,其中相当多的人成为“无地、无业、无社会保障”的“三无”人员,直接影响了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失地农牧民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比下岗工人问题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给于更多地关注。

  农村养老调研报告「篇四」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已经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大陆总人口数已达13、39亿,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为了解决各种复杂的老年问题,国家颁布了许多社会福利政策,目的是不断地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体系,使老年人群体老有所依、老有所靠。根据这一问题,本公司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以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为例,共有706份问卷,其中北京市有403份,上海市有303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分析,我们了解到了一些有关养老问题的真实状况:

  1、是否担心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

  担心和不太担心可以说是各占一半,有将近43%的人对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有所担心,57%的人不太担心或尚未考虑养老问题。从所获得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大城市,人们对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并不是很担忧。一是北京上海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完善,医疗卫生设施更发达;二是北京上海的养老机构非常多,并且有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做后盾;三是在北京和上海工作生活的人要面对的其他方面的问题(譬如说房价问题)比较多,因而养老问题属于次要;四是北京上海适合年轻人打拼,许多年轻人选择年老后退居二线城市。

  2、选择的养老方式

  在这一问题上,选择有子女抚养的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及公立养老机构占多数,也有少部分人选择其他的养老方式。总体而言,养老方式的选择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各种各样的养老方式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可见,人们对未来的养老有了更新的认识,不再死守着家庭养老和养老院等单一的养老概念了。同时,随着北京上海等地社区服务中心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使得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丰富精彩。

  3、赡养老人的意识

  当今的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但要考虑自身职业的发展,还要顾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生养小孩赡养老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根据数据显示,将近一半的人不愿意把老人送进条件较好的养老院,尊重父母意愿的接近30%。被问及自己未来赡养老人的压力时,有36%的人认为压力大,25%的人认为压力较小,37%的人选择没什么压力或没考虑过。可见人们赡养老人的意识日渐淡薄,许多人不愿意负起赡养老人的责任,认为赡养老人会加重经济等各方面的负担。由于计划生育导致独生子女的增多,“4+2+1”模式的家庭越来越多,所以人们将面临经济上、时间上等诸多的养老问题。同时,人们对赡养老人的概念也比较模糊,赡养老人不是只把老人养活,二是要悉心照顾老人,周到的考虑老人物质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和需要。近年来,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在精神上的孤独寂寞是不可想象的。许多空巢老人并不缺少物质上的东西,而需要在精神上给与帮助和照顾。而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不但没有赡养老人的意识,甚至还出现了啃老的行为。

  养老问题是每个人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而养老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虽然国家一直在加强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针对以上调查结果,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适当延长事业、企业单位人员的退休年限,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2、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制,使老年人的身心更加健康,鼓励老年人继续为社会服务。(如:国外的空姐都是年龄大的人,香港的出租车司机老年人居多。)

  3、不断地开拓更多的养老方式,根据不同的家庭环境和经济条件,提供不同种类的与之适合的养老方式,有效地节约社会资源,做到因地制宜。(如:日本号召老年人发挥“余热”,美国提出“家园共享”结伴养老,英国采用异地养老,德国实行养老保险“转摊法”等。)

  4、不断地完善社区服务中心,扩大社会工作者队伍,支持民间NGO组织的发展壮大,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精神娱乐方式。

篇三:农村养老调研报告2500字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3篇)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通用3篇)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1《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分析与思考的调查报告》

  前言:社会实践的参加者:一帮大学同学。实践的主题:通过调查与分析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情况而让我们村里的子女以及干部懂得如何最优化最合理地处理这些问题,以让老年人快乐幸福地安享晚年。时间:20__年1月27—1月31日。地点:我所居住的那个村子。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告如下:

  一、活动内容

  (一)

  活动目的: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农村养老状况,发现其中存在的优缺点,从而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建议。

  (二)

  活动准备:

  由于我所在的农村地区人口比较多,所以我和一帮同学首先选取一个有很多老年人居住的村子作为重点调查目标。我们须向村委会那里得知目前我们这个村子的所有老人的人数;其次,我们了解了总体上老人目前生活的状态;之后打听到村干部在致力于农村养老这个问题上所做的贡献。

  (三)

  活动形式:

  1、选取重点目标实地走访;

  2、询问村干部实际农村养老实际情况;

  3、查阅相关资料。

  (四)

  活动过程:

  1、从资料中了解相关情况。我们首先在实践活动的第一天上网先搜索到了一些关于我国农村养老的普遍状况和一些数据以及存在的问题。接着,我们便来到了我所在的村委会向他们了解农村养老情况,同时查阅了很多资料,了解到了农村里一些特殊老人目前的生活状况。

  2、实地了解情况。接下来的几天,我和一帮同学就一个个地到农村里有老年人居住的家里,仔细询问他们当前的生活情况,儿女的赡养状况,村里的干部为此所做的努力以及他们目前对生活的态度。

  3、记录数据。我们把一些数据记录下来,之后再总结讨论农村养老中存在的优缺点,最后我们汇总出关于这个问题的意见向当地的村委会提出。

  二、调查资料

  实践活动中的调查资料分为三部分。

  (一)上网搜索到的资料。通过网络资源,我们了解到如今政府在农村养老这个问题上做出了一些惠民政策。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出,到20__年已经在全国10%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

  险试点工作,再到20__年开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开始逐步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影响逐步扩大。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目前我国农村8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8000多万,占农业人口的10%以上,按照国际社会通行的标准,我国农村已成为老龄化社会。而村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家庭养老负担沉重,使得生活富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从村委会那里得来的资料。我们了解到了目前我们村里的老人大约有100多位,而且子女不在家的老人竟然占到了80%,“空巢”老人现象普遍存在。调查发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惠及面甚少,但是由于农村医疗合作社的建立,我们村里的只要是农村户口的人都会享有医疗保险的福利,可惜的是,资金上报比例还是很少。

  (三)实地走访所取得的资料。我们走访了很多位老人,还专门为那些“空巢”老人干了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我们发现有些老人还在以种地维持生计,有些老人则靠子女的收入生活,而有些老人因为种种原因,只能靠村里的资助生活。同时他们的生活态度会有些消极,他们不愿意麻烦自己的子女,有的老人甚至不为了不让儿女担心,隐瞒了自己生大病的事实,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三、调查结果

  (一)农村逐步呈现老龄化,农村养老问题不容小觑。由于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安于靠种地维持生活,所以他们选择了外出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农村。加之如今的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改善,尤其是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社的建立后,很多老

  人的看病难得问题得以解决,因此农村老年人人口在不断上涨,农村老龄化的时代已经到来,随之而来的农村养老问题也接踵而来。

  (二)政府、子女在农村养老问题中的表现

  1、执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以养老保险为主,医疗保险为辅的制度,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村干部在资金保障方面做得还不到位。

  2、实行农村社会救济。通过网上资料,我了解到很多经济发达省市如北京、浙江、广东等已经全面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然我们省也不例外。我们村里的贫困老人都会获得村里的帮助,每个月也都会有几十元的保障。虽然这些钱远远不够他们的消费,但是至少表明了政府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后的路任重而道远。

  3、虽然金钱可以给老年人生活保障,但他们的精神活动更应被关心。调查走访中发现一般子女都会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给父母钱财让他们安享晚年,但还是有一部分老年人依然坚持在田间忙碌,靠自己的能力赚钱。大多数的老年人生活简朴,开销甚少。闲暇时由于子女不能陪伴左右,只能和其它老人一起聊聊天,看看电视,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而且村里对这方面也不是很重视,基本上没有开展过什么集体活动。所以,不仅是村里的干部,还有他们的子女,不能简单地认为物质上的满足就可以让老年人过的很好,其实不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们最大的愿望还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经常回来看看他们。

  四、经验体会

  (一)我们在选择做调查实践活动时,需要将我们的视野扩大,从影响到我们身边的事情开始考虑,即取材有针对性,要有意义,同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辩证的看待,从由表及里的思维着手,在这个主题上,我们不仅看到了农村老年人目前所缺的物质是什么,更体会到了他们精神领域所缺的那份情感。

  (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说明我们在做一件事情前要有充分的准备。这次活动我和我的一帮同学们就做足了准备,我们不仅在网上找到了相关的资料,更是针对我们村的情况,找到了我们村里的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资料。

  (三)我觉得任何一个政策的实施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都会存在种种问题,因此要加强从上级到下级的执行能力,真正把福利和好处带给农民。

  五、理性思考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与合理,缺乏有力地监督保证。相关的《社会保障法》依然未制定出台,可见这项机制仍未被列为法律条例,所以给执行带来了困难,因此导致农民对社会保障的认识不足,对受益缺乏信任感。

  2、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覆盖范围小,但这是民生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力度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范围。据了解,大多数老年人对养老保险的了解不足,只有少部分老年人参保,就算是这样,因为缴费农民可以自由选择,不少人选择每月最低档,这样缴费10年后的农民

  每月也只领到很少一部分的钱,所以对于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帮助不是很大,并未起到很大的作用。

  3、农村养老资金运行低效,农民信心下降。如今的体制下,有谁能确保证国家财政拨下来的资金丝毫不偏差地到达农村老年人手中。我恐怕没有人能担保吧!因为我们深知在资金运行过程中,一些资金挪用贪污的现象偶尔会存在,这值得我们严肃审视与处理,政府人员必须要抱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一直秉持着公正廉洁的原则。

  六、问题与建议

  (一)通过立法途径的形式约束和强制执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必须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应该通过社会多方的努力不断减小。

  (二)在给农村老人带来保障机制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都会变老,每一位老人都期待拥有一个健康幸福的晚年,所以不仅政府要给老人们应有的关心,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子女要时刻记住常回家看看。

  (三)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希望国家大力扶持并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就以我们村为例,我们的干部们首先要大力向村民们宣传农村养老保险的益处,其次希望他们工作更具人性化,在分发养老金的同时可以主动到那些老年人的家里与他们聊聊天。平时可以想方设法得组织一些娱乐活动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以上便是我和我的同学们所做的成果,也希望那些干部们真正地明白我们的用意,实事求是地一心一意地为人民着想。全社会全

  部行动起来,农村养老问题才会得以解决。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2社会实践的参加者:一帮大学同学。实践的主题:通过调查与分析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情况而让我们村里的子女以及干部懂得如何最优化最合理地处理这些问题,以让老年人快乐幸福地安享晚年。时间:201_年1月27—1月31日。地点:我所居住的那个村子。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告如下。

  一、活动内容

  (一)

  活动目的: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农村养老状况,发现其中存在的优缺点,从而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建议。

  (二)

  活动准备:由于我所在的农村地区人口比较多,所以我和一帮同学首先选取一个有很多老年人居住的村子作为重点调查目标。我们须向村委会那里得知目前我们这个村子的所有老人的人数。其次,我们了解了总体上老人目前生活的状态。之后打听到村干部在致力于农村养老这个问题上所做的贡献。

  (三)

  活动形式:

  1、选取重点目标实地走访。

  2、询问村干部实际农村养老实际情况。

  3、查阅相关资料。

  (四)

  活动过程:

  1、从资料中了解相关情况。我们首先在实践活动的第一天上网先搜索到了一些关于我国农村养老的普遍状况和一些数据以及存在

  的问题。接着,我们便来到了我所在的村委会向他们了解农村养老情况,同时查阅了很多资料,了解到了农村里一些特殊老人目前的生活状况。

  2、实地了解情况。接下来的几天,我和一帮同学就一个个地到农村里有老年人居住的家里,仔细询问他们当前的生活情况,儿女的赡养状况,村里的干部为此所做的努力以及他们目前对生活的态度。

  3、记录数据。我们把一些数据记录下来,之后再总结讨论农村养老中存在的优缺点,最后我们汇总出关于这个问题的意见向当地的村委会提出。

  二、调查资料

  实践活动中的调查资料分为三部分。

  (一)上网搜索到的资料。通过网络资源,我们了解到如今政府在农村养老这个问题上做出了一些惠民政策。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出,到20__年已经在全国10%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再到20__年开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开始逐步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影响逐步扩大。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目前我国农村8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8000多万,占农业人口的10%以上,按照国际社会通行的标准,我国农村已成为老龄化社会。而村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家庭养老负担沉重,使得生活富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从村委会那里得来的资料。我们了解到了目前我们村里的老人大约有100多位,而且子女不在家的老人竟然占到了80%,“空巢”老人现象普遍存在。调查发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惠及面甚少,但是由于农村医疗合作社的建立,我们村里的只要是农村户口的人都会享有医疗保险的福利,可惜的是,资金上报比例还是很少。

  (三)实地走访所取得的资料。我们走访了很多位老人,还专门为那些“空巢”老人干了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我们发现有些老人还在以种地维持生计,有些老人则靠子女的收入生活,而有些老人因为种种原因,只能靠村里的资助生活。同时他们的生活态度会有些消极,他们不愿意麻烦自己的子女,有的老人甚至不为了不让儿女担心,隐瞒了自己生大病的事实,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三、调查结果

  (一)农村逐步呈现老龄化,农村养老问题不容小觑。由于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安于靠种地维持生活,所以他们选择了外出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农村。加之如今的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改善,尤其是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社的建立后,很多老人的看病难得问题得以解决,因此农村老年人人口在不断上涨,农村老龄化的时代已经到来,随之而来的农村养老问题也接踵而来。

  (二)政府、子女在农村养老问题中的表现。

  1、执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以养老保险为主,医疗保险为辅的制度,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村干部在资金保障方面做得还不到位。

  2、实行农村社会救济。通过网上资料,我了解到很多经济发达

  省市如北京、浙江、广东等已经全面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然我们省也不例外。我们村里的贫困老人都会获得村里的帮助,每个月也都会有几十元的保障。虽然这些钱远远不够他们的消费,但是至少表明了政府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后的路任重而道远。

  3、虽然金钱可以给老年人生活保障,但他们的精神活动更应被关心。调查走访中发现一般子女都会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给父母钱财让他们安享晚年,但还是有一部分老年人依然坚持在田间忙碌,靠自己的能力赚钱。大多数的老年人生活简朴,开销甚少。闲暇时由于子女不能陪伴左右,只能和其它老人一起聊聊天,看看电视,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而且村里对这方面也不是很重视,基本上没有开展过什么集体活动。所以,不仅是村里的干部,还有他们的子女,不能简单地认为物质上的满足就可以让老年人过的很好,其实不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们最大的愿望还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经常回来看看他们。

  四、经验体会

  (一)我们在选择做调查实践活动时,需要将我们的视野扩大,从影响到我们身边的事情开始考虑,即取材有针对性,要有意义,同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辩证的看待,从由表及里的思维着手,在这个主题上,我们不仅看到了农村老年人目前所缺的物质是什么,更体会到了他们精神领域所缺的那份情感。

  (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说明我们在做一件事情前要有充分的准备。这次活动我和我的一帮同学们就做足了准

  备,我们不仅在网上找到了相关的资料,更是针对我们村的情况,找到了我们村里的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资料。

  (三)我觉得任何一个政策的实施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都会存在种种问题,因此要加强从上级到下级的执行能力,真正把福利和好处带给农民。

  五、理性思考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与合理,缺乏有力地监督保证。相关的《社会保障法》依然未制定出台,可见这项机制仍未被列为法律条例,所以给执行带来了困难,因此导致农民对社会保障的认识不足,对受益缺乏信任感。

  2、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覆盖范围小,但这是民生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力度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范围。据了解,大多数老年人对养老保险的了解不足,只有少部分老年人参保,就算是这样,因为缴费农民可以自由选择,不少人选择每月最低档,这样缴费10年后的农民每月也只领到很少一部分的钱,所以对于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帮助不是很大,并未起到很大的作用。

  3、农村养老资金运行低效,农民信心下降。如今的体制下,有谁能确保证国家财政拨下来的资金丝毫不偏差地到达农村老年人手中。我恐怕没有人能担保吧!因为我们深知在资金运行过程中,一些资金挪用贪污的现象偶尔会存在,这值得我们严肃审视与处理,政府人员必须要抱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一直秉持着公正廉洁的原则。

  六、问题与建议

  (一)通过立法途径的形式约束和强制执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必须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应该通过社会多方的努力不断减小。

  (二)在给农村老人带来保障机制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都会变老,每一位老人都期待拥有一个健康幸福的晚年,所以不仅政府要给老人们应有的关心,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子女要时刻记住常回家看看。

  (三)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希望国家大力扶持并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就以我们村为例,我们的干部们首先要大力向村民们宣传农村养老保险的益处,其次希望他们工作更具人性化,在分发养老金的同时可以主动到那些老年人的家里与他们聊聊天。平时可以想方设法得组织一些娱乐活动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以上便是我和我的同学们所做的成果,也希望那些干部们真正地明白我们的用意,实事求是地一心一意地为人民着想。全社会全部行动起来,农村养老问题才会得以解决。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3摘要:

  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好广大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事关和谐社会构建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事。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使是农村新型医疗制度也还处于试点阶段,因此造成了目前农村养老、缺乏必要的保障。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养老所面临的困境,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我们在崇阳县路口镇进行了一次养老情况调查。

  关键字:养老方式;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崇阳县路口镇;家庭养老

  一、调查背景

  (一)社会背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农民的生活水平、生存状态如何,关乎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而由于受生活环境、经济状况、文化素养等方面的限制,农村老年人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如今老龄化日益严重,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何做到使广大的农民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不仅是关系着尊老、敬老美德能否得以继承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更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的问题。

  (二)宏观政策背景

  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提出,到_年已经在全国10%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再至_年开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由试点开始逐步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影响逐步扩大。

  根据党的会议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顺利开展的指示精神,各试点县市在研究各

  自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的伟大落实,是持续多年的惠农政策的又一亮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同时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并且实行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由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

  _年9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全国新农保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以后逐步扩大试点,_年之前基本实现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以解决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从而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新的社会转型期,“养儿防老”的意义日渐衰微,尤其是对于那些既无劳动能力、又无人赡养的贫困老人来说,晚景更令人堪忧。而“新农保”制度是“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重要举措,对解决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有着重大意义。

  (三)当地实况

  截止_年底,崇阳县有60岁以上的老人56361人,约占总人口的14%;其中70岁以上的老人32374人,80岁以上的老人23969人,100岁以上的18人。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称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显然,崇阳县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因此养老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而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对解决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有着重大意义。通过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及队员间的讨论,确定了这次调研的主题

  二、调研内容

  (一)调研准备

  通过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及队员间的讨论,确定了这次调研的主题“农村养老情况的调查”,查看了相关文献并且阅览了网上的部分团队的相关报告确定了这次调研所用的调研问卷。最后,准备了一些到当地与居民谈话时的问题、注意事项。

  (二)调研阶段

  调查时间:_年7月

  调查地点: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路口镇

  调查对象: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路口镇居民

  调查队员:李凌燕、龙雪晴、曹杰茜、曹雪霜

  调查方式:文献调研法、问卷调研法、访谈法

  调查目的:调研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状况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我们的建议和意见,同时推广和宣扬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推行模式。

  此活动开展期间,我们主要是以问卷调查和访问的方式,着重了解当地的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现状,如果实行是否愿意购买养老保险,对现今养老保险政策的评价和期望来了解居民对养老保险政策的基本认识以及居民们对养老的打算与计划。与此同时,我们还向居民宣传养老保险政策的相关的制度。

  (三)结果分析

  1.养老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主要还依赖家庭养老,家庭养老占92%,社会化养老的实行很有限。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这种养老保障格局将受到严峻挑战。

  所谓家庭养老,即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实际上是以终身积累为基础,在家庭内部进行代际交换的反哺式养老。目前农村家庭养老有以下特点:

  (1)绝大多数老年人依托家庭养老;

  (2)老年人绝大部分与子女居住一起,且三代同堂家庭居多;

  (3)分而不离的家庭居多。

  就现阶段中国农村养老的实践结果来看,家庭养老已被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养老方式。它既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满足老年人

  安享天伦之乐的宿愿,又能缓解并不富裕的中国社会所要承担的养老社会压力。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农村人口流动幅度加大,子女不在老人身边的空巢家庭日渐增多,家庭养老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家庭的规模趋向小型化、核心化,这使家庭养老的负担加重,再加上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致使部分年轻人可能无力承担或不愿承担养老重任。总之,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功能呈现日渐削弱的趋势,这就要求社会化养老的普及和加强。

  2.存在的问题

  (1)村民对于养老保险概念相当模糊,甚至不清不楚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然而调查情况却不那么令人高兴,当我们向村民们提及“您是否有办理养老保险?”时,他们大都面带疑色,并不了解究竟何谓养老保险。有的以为农村医疗保险就是养老保险,有的以为是一般的商业保险,最后一位比较了解养老保险知识的人士才向我们透露,直到前几个月该地都还没有落实养老保险政策。这几个月开始,镇政府才先为年过六十的老人办理了养老保险证,而其中大多数的老人对前来为他们照登记照的事情也是糊里糊涂,并不知其然,只知道政府是要给他们钱。由此可见,当地居民对于养老保险的概念还相当模糊,甚至不清不楚。

  分析原因,主要还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太小,宣传力度不够。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老年人口,其中百分之七十

  五在农村,据统计,未纳入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还很多,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_年仅占全国乡镇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一。而现在农村的老人其文化水平也并不高,多数是小学都没有毕业,既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也无法阅读相关文献,电视上的新闻有时也是一知半解,没有专人的讲解,使得他们对农村养老保险的事知之甚少。大大的减少他们应有的福利。

  所谓养老保险(或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2)村民对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实行工程不信任

  但当我们试图使村民了解何谓农村养老保险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则表示如果有养老保险,他们也不愿意购买。有的人是认为自己无法负担参保的资金,有的人却说要儿子养或者自己劳动养活自己,而更多是的对这个政策实行的不信任。村民担心自己交了钱到时候自己反而拿不到一分钱养老。

  从中可以看出这样一项十分惠民的政策,村民并不十分给面子。这也主要还是率先实现该政策的地方在资金筹集和基金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让村民感到害怕。农村养老保险需求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如果考虑到城市化、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等诸多因素,今天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投保的人在二十、三十甚至四十多年后进入老年期时,现在交纳的数额很少的养老保险金,就会出现养不了老,保

  不了险的情况。而有些地方筹集的养老保险金不能专款专用,少数地方以种种借口,擅自挪作他用,引起风险,损害被保险人的利益。基金的管理级别太低,不能使基金有效地保值增值。这也不禁让人要想,连那一笔钱都没有办法保住,又哪里有钱来养老呢?

  我们在查阅资料时还发现,关于此类问题,国家并没有具体的独立的法律规范,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只有_年1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实行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国家没有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及时地对法律做出调整。立法的力度不够,也给许多人有空子可钻,致使我们对此推行的困难又增加了。而面对村民们的利益也得不到保证,保险并不保险。

  (3)四十岁左右的村民对自己的养老并没有规划

  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也对四十岁以下,比较年轻的村民的询问了他们有关养老的看法,但当提到对自己养老的看法时,他们基本都表示没有什么规划,或者直接说让子女养。反观城市地区,各种商业保险相当活跃。有些养老保险甚至专门针对十几岁的小孩子的。虽然小孩购买养老保险不能够算得上很明智,但起码在养老方面村民还没有很强的意识,对自己的未来也不能做到眼光长远。

  3.原因分析

  (1)资金来源不尽合理,未体现全社会责任

  资金是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民政部__92年印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明文规定,在保险基金

  的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这样的规定使国家和集体所体现的社会责任过小。我国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的比例是世界最低的。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加拿大为39%,日本为37%,澳大利亚为35%,我国只有10%左右,而这10%的投入绝大部分给了城镇职工。由于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投入过低,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重要来源实际是依靠传统农村的集体补助和投入。但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使集体经济力量受到严重削弱,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财政能力和集体经济实力有限,已无力承担当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由集体经济负担的农村军烈属优待、“五保户”供养变为农民直接负担,而国家干部、城市居民、工人不负担,这样一来既不利于增加统筹金额,也不利于标准统一。此外,农民个人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基金,集体补助也微乎其微,几乎完全由个人缴费。这样的`社会保障不仅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而且也影响了农民参加养老、医疗等保障项目的积极性,加大了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难度。

  (2)缺乏法制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需要有力的法律法规来支撑。从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状况来看,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立法层次低、立法主体混乱、立法层级无序。我国政府自_年开始设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但迄今还没有一部专门涉及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基本法律,在国务院已经制定的条例中,也极少涉及规范社会保障制度的法规。虽然

  我国过去在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方面形成了一些法规、条例和规章,但多是单项的,功能单一,缺乏力度,没有形成有机的法规体系,而且地区不同,内容亦有所不同。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尚未立法,更没有形成法律体系,使得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处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境地。

  (3)全社会老龄意识不太强,社会支持力度不够

  有些地方和单位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老龄工作没有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措施不力,成效不大。基层老年人协会的普及率达不到要求。由于缺乏老龄意识,致使不少人有岐视老年人的现象。特别是有个别公汽上的乘务员和司机,由于受利益驱使,在路上见到老年人搭车,不愿意停靠让老年人乘坐并予以方便,使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中卧床老人大量增多,无人护理、照料的问题越来越严峻。特别是对于丧偶、子女都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无人照顾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空巢老人突发疾病时抢救不及时,生命也时常受到威协。因此,在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的情况下,老龄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将直接影响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对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4)老年服务业滞后,农村老年人享受社会公共服务相对较少

  一是乡镇老年福利服务设施数量少。目前崇阳县12个乡镇除了只能满足“五保户”需要的福利院外,面向其他农村老年人的养老

  机构几乎没有,农村老年人能享受到的各种养老服务特别是生活照料服务几乎是空白。二是居家养老服务欠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全、服务组织欠缺、志愿者服务队伍不稳定,能够提供的服务项目很少,不能适应老年人的需求,面向农村老人的社会服务更是严重缺乏。

  (5)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弊端

  首先,农村养老保险统筹级别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县级统筹,这使得养老保险关系在省际甚至县际转移很困难甚至不可能,这实际上也就是限制了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如农民工群体,长年在外使得他们不能在户口所在地参加养老保险。现有的这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忽视了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脱离了现实情况,这也是多年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筹集方式是以个人交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实行减免农业税改革后,农村集体经济与从前相比变得薄弱,集体分担的那部分养老金很难兑现。而政府那部分养老资金的投入有限,对大部分农民起不到太大的现实意义。

  (6)农民收入不稳定且增长缓慢导致养老资金短缺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的产业政策,致使农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低下。而农民的收入除用于生活消费和农业生产外,还要承担子女教育和人情往来的费用。因此农村家庭可支配收入不足,没有足够的经济剩余作为养老资金。

  三、提出建议及对策

  (一)及时宣传新政策,让农民切实感受新农保的惠民之处

  在政策进行修改完善后加强必要宣传,让广大农民群众自觉认识自己的权力和义务,了解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积极主动参保,自觉自愿缴费。不定期进行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和实时动态,提高觉悟水平。

  其次,加大农村教育力度,增强农户接受新知识、理解新政策的能力。通过调查分析,家庭受教育程度越高,参加新农保的意愿越强烈。

  (二)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养老支持力度

  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社会和政府要真正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并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和专业技能,以扩大农民就业面。途径二是强化土地保障功能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鼓励和引导农民适当增加土地种植面积。虽然目前农村土地功能有所弱化,农民来自土地的收入也有所减少,但土地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政府应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土地并在技术、资金上给与支持,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还要变革与更新土地的保障模式,积极摸索多种形式的土地资本化,将土地变为一种可以资本化的资源。同时,各地应尽快建立与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使土地合理有偿的流转起来,使农民获得相应的收入。

  (三)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行差额补助的制度,是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措施。因此,建立和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科学的方法确定保障线标准,使生活水平低于保障线的农村老人都能获得基本的物质需要。其次将农村养老保险法制化。经过一段时期、在一定地区试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政府应当及时将可行有效的保险制度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在实践中逐步补充或完善,使农村养老保险走上法制化轨道。由于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养老保障需求、基本原则、经济发展水平、人们思想价值等方面存在差异。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应当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政策。

  (四)完善相关经办机构设施,规范业务操作,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要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网络系统,所有信息实行公开透明化。对养老金的收缴和发放都及时录入信息系统,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确保每一位参保农民都有真实的参保信息。保障养老金能及时发放,养老金账户安全可靠。

  经办人员要熟悉相关业务,提高操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程序。经办机构应在人口集中的地方设置下级经办点,便于高龄老人缴纳和领取保险金,真正把惠农政策做实到位。

篇四:农村养老调研报告2500字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wtt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实现“老有所养”成为当前及今后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当前从石哈河地区放眼至全旗、全市乃至全国养老服务仍然存在很多明显的短板人口老龄化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凸显。为此石哈河镇人大主席团在镇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组织部分人大代表通过深入村组入户走访、到互助院和养老院调研、组织代表小组研讨以及听取村“两委”意见基础上以老年人多元的养老需求为导向围绕解决石哈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分析目前农村养老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建议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石哈河地区养老现状

  石哈河镇位于阴山北麓“高台梁”脊地是典型的山旱区镇域面积1806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24个自然村户籍总人口24784人常住人口7645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站到60%以上。全镇以农牧业为主中青年大多外出空巢老人多、留守老人多、高龄老人多、贫困老人多是基本现状。多数老人在村居家养老子女不在身边存在诸多不便和安全隐患。少部分五保和特困老人在旗养老院养老还有一部分老人随同子女在周边旗县生活。2021以来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整合项目资金利用闲置校舍、旧乡镇政府等闲置资源在交通便利、公共设施完善、人口相对集中的中心村建设幸福养老互助院2处其中格日楚鲁幸福养老互助院由原石哈河镇小学教学楼改造而成占地21亩平米建设规模100户;白音厂汗幸福养老互助院在原楚鲁图乡政府大院旧址建设占地面积23亩建设规模52户。目前幸福养老互助院已经住满入住互助院的老人比较认可政府在集镇所在地集中自助养老的模式许多生活在农村的老人也渴望能入住。

  二、存在的问题

  (一)大多数当地老人乡愁情结较重不愿离开生养他们的故土。许多当地的老人一辈子在石哈河农耕放牧对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依恋即便现在子女有条件接他们到城市中享受更加完善的养老体制他们也更愿意留在当地安享晚年。

  (二)当地养老体系建设较为落后。石哈河地区贫困人口居多医疗条件较为落后除了互助院以外其他养老机构建设几乎为零当地农村人口的自我养老能力随着年龄增大和身体状况的弱化不断降低。

  (三)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石哈河地区青壮年劳动力流出现象严重留守在当地的多为空巢老人生活缺少依靠。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帮扶责任人在很大程度上帮扶了当地的孤寡老人甚至部分老人反映帮扶责任人比子女都管用这也在侧面印证了当前许多农村青年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淡薄、不懂礼仪孝道、不尽赡养义务的客观事实。

  (四)互助养老模式存在管理、服务不规范的问题。我镇农村幸福互助院的资金基本上来源于自治区、市项目资助金因无社会资本介入导致互助院管理服务责任主体不明确无法实现市场化只能依托地方政府政策引导在日常运营、管理服务、医养结合等方面存在很多漏洞和隐患。

  三、对策建议

  (一)制定地方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由各村委负责对本村常住老年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子女外出情况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细致摸底并汇总造册从而进一步明确我镇需建设养老院和互助院等养老机构的具体规模并制定我镇养老机构建设中长期规划。

  (二)持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政府部门要妥善做好新农保制度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农村五保供养、社会优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政策制度的配套衔接工作以明确的政策导向推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三)推进养老机构落地生根。继续推进幸福互助院的规范化管理和建设并结合山旱区立地实际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通过建设规范化的养老机构、实现在微利基础上逐步探索建立养老产业的营利模式、鼓励更多的返乡青年投入养老服务创业队伍等方式进一步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市场化进程的同时让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得到满足。

  (四)保障养老服务机构市场化运营。考虑到该镇常住老人普遍为空巢老人、留守老人、高龄老人、贫困老人的实际建议上级部门配套相应的土地流转、宅基地抵押等相关政策作为享受相关服务的老人缴纳相关服务费用的补偿并出台相应的税收优惠等相关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资该镇养老服务产业。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2前言:社会实践的参加者:一帮大学同学。实践的主题:通过调查与分析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情况而让我们村里的子女以及干部懂得如何最优化最合理地处理这些问题以让老年人快乐幸福地安享晚年。时间:20_______年1月27—1月31日。地点:我所居住的那个村子。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告如下。

  一、活动内容

  (一)活动目的: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农村养老状况发现其中存在的优缺点从而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建议。

  (二)活动准备:由于我所在的农村地区人口比较多所以我和一帮同学首先选取一个有很多老年人居住的村子作为重点调查目标。我们须向村委会那里得知目前我们这个村子的所有老人的人数;其次我们了解了总体上老人目前生活的状态;之后打听到村干部在致力于农村养老这个问题上所做的贡献。

  (三)活动形式:

  1.选取重点目标实地走访;

  2.询问村干部实际农村养老实际情况;

  3.查阅相关资料。

  (四)活动过程:

  1.从资料中了解相关情况。我们首先在实践活动的第一天上网先搜索到了一些关于我国农村养老的普遍状况和一些数据以及存在的问题。接着我们便来到了我所在的村委会向他们了解农村养老情况同时查阅了很多资料了解到了农村里一些特殊老人目前的生活状况。

  2.实地了解情况。接下来的几天我和一帮同学就一个个地到农村里有老年人居住的家里仔细询问他们当前的生活情况儿女的赡养状况村里的干部为此所做的努力以及他们目前对生活的态度。

  3.记录数据。我们把一些数据记录下来之后再总结讨论农村养老中存在的优缺点最后我们汇总出关于这个问题的意见向当地的村委会提出。

  二、调查资料

  实践活动中的调查资料分为三部分。

  (一)上网搜索到的资料。通过网络资源我们了解到如今政府在农村养老这个问题上做出了一些惠民政策。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出到20_______年已经在全国10%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再到20_______年开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开始逐步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影响逐步扩大。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目前我国农村8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8000多万占农业人口的10%以上按照国际社会通行的标准我国农村已成为老龄化社会。而村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家庭养老负担沉重使得生活富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从村委会那里得来的`资料。我们了解到了目前我们村里的老人大约有100多位而且子女不在家的老人竟然占到了80%“空巢”老人现象普遍存在。调查发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惠及面甚少但是由于农村医疗合作社的建立我们村里的只要是农村户口的人都会享有医疗保险的福利可惜的是资金上报比例还是很少。

  (三)实地走访所取得的资料。我们走访了很多位老人还专门为那些“空巢”老人干了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我们发现有些老人还在以种地维持生计有些老人则靠子女的收入生活而有些老人因为种种原因只能靠村里的资助生活。同时他们的生活态度会有些消极他们不愿意麻烦自己的子女有的老人甚至不为了不让儿女担心隐瞒了自己生大病的事实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三、调查结果

  (一)农村逐步呈现老龄化农村养老问题不容小觑。由于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安于靠种地维持生活所以他们选择了外出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农村。加之如今的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改善尤其是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社的建立后很多老人的看病难得问题得以解决因此农村老年人人口在不断上涨农村老龄化的时代已经到来随之而来的农村养老问题也接踵而来。

  (二)政府、子女在农村养老问题中的表现

  1.执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以养老保险为主医疗保险为辅的制度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村干部在资金保障方面做得还不到位。

  2.实行农村社会救济。通过网上资料我了解到很多经济发达省市如北京、浙江、广东等已经全面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然我们省也不例外。我们村里的贫困老人都会获得村里的帮助每个月也都会有几十元的保障。虽然这些钱远远不够他们的消费但是至少表明了政府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后的路任重而道远。

  3.虽然金钱可以给老年人生活保障但他们的精神活动更应被关心。调查走访中发现一般子女都会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给父母钱财让他们安享晚年但还是有一部分老年人依然坚持在田间忙碌靠自己的能力赚钱。大多数的老年人生活简朴开销甚少。闲暇时由于子女不能陪伴左右只能和其它老人一起聊聊天看看电视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而且村里对这方面也不是很重视基本上没有开展过什么集体活动。所以不仅是村里的干部还有他们的子女不能简单地认为物质上的满足就可以让老年人过的很好其实不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们最大的愿望还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经常回来看看他们。

  四、经验体会

  (一)我们在选择做调查实践活动时需要将我们的视野扩大从影响到我们身边的事情开始考虑即取材有针对性要有意义同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辩证的看待从由表及里的思维着手在这个主题上我们不仅看到了农村老年人目前所缺的物质是什么更体会到了他们精神领域所缺的那份情感。

  (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说明我们在做一件事情前要有充分的准备。这次活动我和我的一帮同学们就做足了准备我们不仅在网上找到了相关的资料更是针对我们村的情况找到了我们村里的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资料。

  (三)我觉得任何一个政策的实施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都会存在种种问题因此要加强从上级到下级的执行能力真正把福利和好处带给农民。

  五、理性思考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与合理缺乏有力地监督保证。相关的《社会保障法》依然未制定出台可见这项机制仍未被列为法律条例所以给执行带来了困难因此导致农民对社会保障的认识不足对受益缺乏信任感。

  2.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覆盖范围小但这是民生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力度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范围。据了解大多数老年人对养老保险的了解不足只有少部分老年人参保就算是这样因为缴费农民可以自由选择不少人选择每月最低档这样缴费10年后的农民每月也只领到很少一部分的钱所以对于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帮助不是很大并未起到很大的作用。

  3.农村养老资金运行低效农民信心下降。如今的体制下有谁能确保证国家财政拨下来的资金丝毫不偏差地到达农村老年人手中。我恐怕没有人能担保吧!因为我们深知在资金运行过程中一些资金挪用贪污的现象偶尔会存在这值得我们严肃审视与处理政府人员必须要抱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一直秉持着公正廉洁的原则。

  六、问题与建议

  (一)通过立法途径的形式约束和强制执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必须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应该通过社会多方的努力不断减小。

  (二)在给农村老人带来保障机制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都会变老每一位老人都期待拥有一个健康幸福的晚年所以不仅政府要给老人们应有的关心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子女要时刻记住常回家看看。

  (三)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希望国家大力扶持并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就以我们村为例我们的干部们首先要大力向村民们宣传农村养老保险的益处其次希望他们工作更具人性化在分发养老金的同时可以主动到那些老年人的家里与他们聊聊天。平时可以想方设法得组织一些娱乐活动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以上便是我和我的同学们所做的成果也希望那些干部们真正地明白我们的用意实事求是地一心一意地为人民着想。全社会全部行动起来农村养老问题才会得以解决。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3一、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全区参加“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的农牧民人数约有85万人还不到全区农牧业人口的7%而90%以上农村牧区人口的老年保障几乎全部依靠家庭保障。而随着城镇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牧区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与日俱增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农村老年人赖以养老的主要模式受到挑战

  一是农村牧区人口的老龄化日趋严重。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_______年底农村牧区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的比重为6.2%预计到20_______年前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将比现在高出2—6个百分点。

  二是农村牧区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牧区家庭结构出现了小型化的趋势。据抽样调查统计20_______年农村牧区家庭户均人口下降为3、72人。家庭小型化使农村牧区老年人“养儿防老”的压力增大。这种压力一方面表现为经济供养另一方面是与父母分开居住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独自生活。

  三是土地养老功能弱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牧民拥有了土地使用权但没有所有权。这不利于农村老年人利用土地所有权的置换为养老提供一定的保障。由于土地比较收益不断降低土地在农牧民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进一步降低了土地的保障功能农牧民难于完全依赖土地实现养老保障。

  四是农村牧区劳动力流动的增强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弱化了家庭的内聚力也淡化了孝敬老人、赡养父母的传统观念。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滞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是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单一。1992年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方案中确定的缴费原则是:“坚持资金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支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根本无法兑现集体补助和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绝大多数普通农牧民得不到任何补贴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和鼓励性储蓄。既未体现“社会保险”也未体现“社会共济”名不符实的“养老保险”使农牧民难以接受和认同。

  二是保障水平低。民政部门实施的《基本方案》考虑到农村牧区发展条件的差异规定了农民交纳保险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2元、4元、6元、8元……20元10个档次缴费。但是由于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普遍水平低家庭生活困难再加上农牧民对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档次。这样低标准、短周期的资金周转难以达到养老保障作用。

  三是体制不顺管理混乱。从目前已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地区的情况看农村社会保险机构只在县级以上才设立乡镇还没有健全机构行政村也没有设立代办员专业人员更是寥寥无几。由于技术落后管理混乱还出现了个别违规操作的挪用和挤占行为。

  四是经费短缺工作开展困难。根据《基本方案》规定允许从基金中提取3%的管理费来弥补业务经费的不足很多经办部门就是依靠这笔费用来维持日常的业务工作。而在实施过程中很多地区的同级财政从未划拨过农保工作的专项经费致使工作开展的难度加大。

  另外随着我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牧区大量集体土地被征用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失地农牧民和进城务工农牧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失地农牧民由于征地的安置补偿机制不健全、社会保障缺位其中相当多的人成为“无地、无业、无社会保障”的“三无”人员直接影响了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失地农牧民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比下岗工人问题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给于更多地关注。

  二、建立和完善我区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的政策建议

  1、提高对农村牧区养老问题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要性的认识。这主要指各级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对农村养老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决不能将养老仍然看成是一家一户自己的事情。老龄化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家庭养老势单力薄难以为继。我们必须对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保持足够清醒的认识。多年来将老年社会保障视为城镇居民的专利这不符合社会保障的公平价值原则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思路相背离。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存在问题、潜在危机万万不可持无关紧要的态度。

  2、巩固和完善家庭养老机制。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与传统大家庭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相联系的一种方式也是老年人最感舒服的一种方式。虽然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家庭养老受到严峻挑战社会养老成为现代必不可少的养老方式。但是家庭养老并不是就要消亡相反它还是一种很重要和最主要的养老方式。这是由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目前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国家不可能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养老方面而且中国人传统的亲情养老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也无法取代。因此家庭养老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会被社会养老完全代替。在目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发展和完善它。要积极建设和宣传新的养老观鼓励和支持签定养老协议书充分发挥老年协会组织对强化家庭养老的重大作用加大执法力度对不赡养老人的子女严格执法等等。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农牧民游离于社会的保障网外他们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个人或家庭来承担。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非农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牧民也同样面临市场风险和程度同等的生活风险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大大提高而目前以城乡属性分层社会保障的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公平。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本文仅就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篇五:农村养老调研报告2500字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范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实现“老有所养”,成为当前及今后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当前,从石哈河地区放眼至全旗、全市乃至全国,养老服务仍然存在很多明显的短板,人口老龄化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凸显。为此,石哈河镇人大主席团在镇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组织部分人大代表,通过深入村组入户走访、到互助院和养老院调研、组织代表小组研讨以及听取村“两委”意见基础上,以老年人多元的养老需求为导向,围绕解决石哈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分析目前农村养老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建议,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石哈河地区养老现状

  石哈河镇位于阴山北麓“高台梁”脊地,是典型的山旱区,镇域面积1806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24个自然村,户籍总人口24784人,常住人口7645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站到60%以上。全镇以农牧业为主,中青年大多外出,空巢老人多、留守老人多、高龄

  老人多、贫困老人多是基本现状。多数老人在村居家养老,子女不在身边,存在诸多不便和安全隐患。少部分五保和特困老人在旗养老院养老,还有一部分老人随同子女在周边旗县生活。2019以来,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整合项目资金,利用闲置校舍、旧乡镇政府等闲置资源,在交通便利、公共设施完善、人口相对集中的中心村建设幸福养老互助院2处,其中格日楚鲁幸福养老互助院由原石哈河镇小学教学楼改造而成,占地21亩平米,建设规模100户;白音厂汗幸福养老互助院在原楚鲁图乡政府大院旧址建设,占地面积23亩,建设规模52户。目前,幸福养老互助院已经住满,入住互助院的老人比较认可政府在集镇所在地集中自助养老的模式,许多生活在农村的老人也渴望能入住。

  二、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当地老人乡愁情结较重,不愿离开生养他们的故土。许多当地的老人,一辈子在石哈河农耕放牧,对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依恋,即便现在子女有条件接他们到城市中享受更加完善的养老体制,他们也更愿意留在当地安享晚年。

  当地养老体系建设较为落后。石哈河地区贫困人口居多,医疗条件较为落后,除了互助院以外,其他养老机构建设几乎为零,当地农村人口的自我养老能力随着年龄增大和身体状况的弱化不断降低。

  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石哈河地区青壮年劳动力流出现象严重,留守在当地的多为空巢老人,生活缺少依靠。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帮扶责任人在很大程度上帮扶了当地的孤寡老人,甚至部分

  老人反映帮扶责任人比子女都管用,这也在侧面印证了当前许多农村青年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淡薄、不懂礼仪孝道、不尽赡养义务的客观事实。

  互助养老模式存在管理、服务不规范的问题。我镇农村幸福互助院的资金基本上来源于自治区、市项目资助金,因无社会资本介入,导致互助院管理服务责任主体不明确,无法实现市场化,只能依托地方政府政策引导,在日常运营、管理服务、医养结合等方面,存在很多漏洞和隐患。

  三、对策建议

  制定地方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由各村委负责对本村常住老年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子女外出情况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细致摸底,并汇总造册,从而进一步明确我镇需建设养老院和互助院等养老机构的具体规模,并制定我镇养老机构建设中长期规划。

  持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政府部门要妥善做好新农保制度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农村五保供养、社会优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政策制度的配套衔接工作,以明确的政策导向推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推进养老机构落地生根。继续推进幸福互助院的规范化管理和建设,并结合山旱区立地实际,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通过建设规范化的养老机构、实现在微利基础上逐步探索建立养老产业的营利模式、鼓励更多的返乡青年投入养老服务创业队伍等方式,进一步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市场化进程的同时,让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得到满足。

  保障养老服务机构市场化运营。考虑到该镇常住老人普遍为空巢老人、留守老人、高龄老人、贫困老人的实际,建议上级部门配套相应的土地流转、宅基地抵押等相关政策作为享受相关服务的老人缴纳相关服务费用的补偿,并出台相应的税收优惠等相关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资该镇养老服务产业。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2前言:社会实践的参加者:一帮大学同学。实践的主题:通过调查与分析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情况而让我们村里的子女以及干部懂得如何最优化最合理地处理这些问题,以让老年人快乐幸福地安享晚年。时间:20xx年1月27—1月31日。地点:我所居住的那个村子。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告如下。

  一、活动内容

  活动目的: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农村养老状况,发现其中存在的优缺点,从而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建议。

  活动准备:由于我所在的农村地区人口比较多,所以我和一帮同学首先选取一个有很多老年人居住的村子作为重点调查目标。我们须向村委会那里得知目前我们这个村子的所有老人的人数;其次,我们了解了总体上老人目前生活的状态;之后打听到村干部在致力于农村养老这个问题上所做的贡献。

  活动形式:

  1.选取重点目标实地走访;

  2.询问村干部实际农村养老实际情况;

  3.查阅相关资料。

  活动过程:

  1.从资料中了解相关情况。我们首先在实践活动的第一天上网先搜索到了一些关于我国农村养老的普遍状况和一些数据以及存在的问题。接着,我们便来到了我所在的村委会向他们了解农村养老情况,同时查阅了很多资料,了解到了农村里一些特殊老人目前的生活状况。

  2.实地了解情况。接下来的几天,我和一帮同学就一个个地到农村里有老年人居住的家里,仔细询问他们当前的生活情况,儿女的赡养状况,村里的干部为此所做的努力以及他们目前对生活的态度。

  3.记录数据。我们把一些数据记录下来,之后再总结讨论农村养老中存在的优缺点,最后我们汇总出关于这个问题的意见向当地的村委会提出。

  二、调查资料

  实践活动中的调查资料分为三部分。

  上网搜索到的资料。通过网络资源,我们了解到如今政府在农村养老这个问题上做出了一些惠民政策。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出,到20xx年已经在全国10%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再到20xx年开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开始逐步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影响逐步扩大。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保基本、广覆

  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目前我国农村8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8000多万,占农业人口的10%以上,按照国际社会通行的标准,我国农村已成为老龄化社会。而村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家庭养老负担沉重,使得生活富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从村委会那里得来的`资料。我们了解到了目前我们村里的老人大约有100多位,而且子女不在家的老人竟然占到了80%,“空巢”老人现象普遍存在。调查发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惠及面甚少,但是由于农村医疗合作社的建立,我们村里的只要是农村户口的人都会享有医疗保险的福利,可惜的是,资金上报比例还是很少。

  实地走访所取得的资料。我们走访了很多位老人,还专门为那些“空巢”老人干了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我们发现有些老人还在以种地维持生计,有些老人则靠子女的收入生活,而有些老人因为种种原因,只能靠村里的资助生活。同时他们的生活态度会有些消极,他们不愿意麻烦自己的子女,有的老人甚至不为了不让儿女担心,隐瞒了自己生大病的事实,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三、调查结果

  农村逐步呈现老龄化,农村养老问题不容小觑。由于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安于靠种地维持生活,所以他们选择了外出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农村。加之如今的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改善,尤其是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社的建立后,很多老人的看病难得问题得以解决,因此农村老年人人口在不断上涨,农村老龄化的时代已经到来,随之而来的农村养老问题也接踵而来。

  政府、子女在农村养老问题中的表现

  1.执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以养老保险为主,医疗保险为辅的制度,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村干部在资金保障方面做得还不到位。

  2.实行农村社会救济。通过网上资料,我了解到很多经济发达省市如北京、浙江、广东等已经全面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然我们省也不例外。我们村里的贫困老人都会获得村里的帮助,每个月也都会有几十元的保障。虽然这些钱远远不够他们的消费,但是至少表明了政府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后的路任重而道远。

  3.虽然金钱可以给老年人生活保障,但他们的精神活动更应被关心。调查走访中发现一般子女都会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给父母钱财让他们安享晚年,但还是有一部分老年人依然坚持在田间忙碌,靠自己的能力赚钱。大多数的老年人生活简朴,开销甚少。闲暇时由于子女不能陪伴左右,只能和其它老人一起聊聊天,看看电视,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而且村里对这方面也不是很重视,基本上没有开展过什么集体活动。所以,不仅是村里的干部,还有他们的子女,不能简单地认为物质上的满足就可以让老年人过的很好,其实不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们最大的愿望还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经常回来看看他们。

  四、经验体会

  我们在选择做调查实践活动时,需要将我们的视野扩大,从影响到我们身边的事情开始考虑,即取材有针对性,要有意义,同时需

  要从多个角度辩证的看待,从由表及里的思维着手,在这个主题上,我们不仅看到了农村老年人目前所缺的物质是什么,更体会到了他们精神领域所缺的那份情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说明我们在做一件事情前要有充分的准备。这次活动我和我的一帮同学们就做足了准备,我们不仅在网上找到了相关的资料,更是针对我们村的情况,找到了我们村里的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资料。

  我觉得任何一个政策的实施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都会存在种种问题,因此要加强从上级到下级的执行能力,真正把福利和好处带给农民。

  五、理性思考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与合理,缺乏有力地监督保证。相关的《社会保障法》依然未制定出台,可见这项机制仍未被列为法律条例,所以给执行带来了困难,因此导致农民对社会保障的认识不足,对受益缺乏信任感。

  2.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覆盖范围小,但这是民生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力度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范围。据了解,大多数老年人对养老保险的了解不足,只有少部分老年人参保,就算是这样,因为缴费农民可以自由选择,不少人选择每月最低档,这样缴费10年后的农民每月也只领到很少一部分的钱,所以对于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帮助不是很大,并未起到很大的作用。

  3.农村养老资金运行低效,农民信心下降。如今的体制下,有谁能确保证国家财政拨下来的资金丝毫不偏差地到达农村老年人手中。我恐怕没有人能担保吧!因为我们深知在资金运行过程中,一些资金挪用贪污的现象偶尔会存在,这值得我们严肃审视与处理,政府人员必须要抱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一直秉持着公正廉洁的原则。

  六、问题与建议

  通过立法途径的形式约束和强制执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必须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应该通过社会多方的努力不断减小。

  在给农村老人带来保障机制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都会变老,每一位老人都期待拥有一个健康幸福的晚年,所以不仅政府要给老人们应有的关心,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子女要时刻记住常回家看看。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希望国家大力扶持并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就以我们村为例,我们的干部们首先要大力向村民们宣传农村养老保险的益处,其次希望他们工作更具人性化,在分发养老金的同时可以主动到那些老年人的家里与他们聊聊天。平时可以想方设法得组织一些娱乐活动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以上便是我和我的同学们所做的成果,也希望那些干部们真正地明白我们的用意,实事求是地一心一意地为人民着想。全社会全部行动起来,农村养老问题才会得以解决。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3一、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全区参加“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的农牧民人数约有85万人,还不到全区农牧业人口的7%,而90%以上农村牧区人口的老年保障,几乎全部依靠家庭保障。而随着城镇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牧区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与日俱增,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农村老年人赖以养老的主要模式受到挑战

  一是农村牧区人口的老龄化日趋严重。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xx年底,农村牧区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的比重为6.2%,预计到20xx年前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将比现在高出2—6个百分点。

  二是农村牧区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牧区家庭结构出现了小型化的趋势。据抽样调查统计20xx年农村牧区家庭户均人口下降为3、72人。家庭小型化使农村牧区老年人“养儿防老”的压力增大。这种压力一方面表现为经济供养,另一方面是与父母分开居住,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独自生活。

  三是土地养老功能弱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牧民拥有了土地使用权,但没有所有权。这不利于农村老年人利用土地所有权的置换为养老提供一定的保障。由于土地比较收益不断降低,土地在农牧民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进一步降低了土地的保障功

  能,农牧民难于完全依赖土地实现养老保障。

  四是农村牧区劳动力流动的增强,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弱化了家庭的内聚力,也淡化了孝敬老人、赡养父母的传统观念。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滞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是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单一。1992年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方案中确定的缴费原则是:“坚持资金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支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根本无法兑现集体补助和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绝大多数普通农牧民得不到任何补贴,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和鼓励性储蓄。既未体现“社会保险”,也未体现“社会共济”,名不符实的“养老保险”使农牧民难以接受和认同。

  二是保障水平低。民政部门实施的《基本方案》考虑到农村牧区发展条件的差异,规定了农民交纳保险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2元、4元、6元、8元……20元10个档次缴费。但是由于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普遍水平低,家庭生活困难,再加上农牧民对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档次。这样低标准、短周期的资金周转难以达到养老保障作用。

  三是体制不顺,管理混乱。从目前已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地区的情况看,农村社会保险机构只在县级以上才设立,乡镇还没有健全机

  构,行政村也没有设立代办员,专业人员更是寥寥无几。由于技术落后,管理混乱,还出现了个别违规操作的挪用和挤占行为。

  四是经费短缺,工作开展困难。根据《基本方案》规定允许从基金中提取3%的管理费来弥补业务经费的不足,很多经办部门就是依靠这笔费用来维持日常的业务工作。而在实施过程中,很多地区的同级财政从未划拨过农保工作的专项经费,致使工作开展的难度加大。

  另外,随着我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牧区大量集体土地被征用,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失地农牧民和进城务工农牧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失地农牧民,由于征地的安置补偿机制不健全、社会保障缺位,其中相当多的人成为“无地、无业、无社会保障”的“三无”人员,直接影响了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失地农牧民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比下岗工人问题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给于更多地关注。

  二、建立和完善我区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的政策建议

  1、提高对农村牧区养老问题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要性的认识。这主要指各级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对农村养老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决不能将养老仍然看成是一家一户自己的事情。老龄化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家庭养老势单力薄,难以为继。我们必须对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保持足够清醒的认识。多年来将老年社会保障视为城镇居民的专利,这不符合社会保障的公平价值原则,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思路相背离。因此,我们要充

  分认识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存在问题、潜在危机,万万不可持无关紧要的态度。

  2、巩固和完善家庭养老机制。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与传统大家庭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相联系的一种方式,也是老年人最感舒服的一种方式。虽然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家庭养老受到严峻挑战,社会养老成为现代必不可少的养老方式。但是家庭养老并不是就要消亡,相反,它还是一种很重要和最主要的养老方式。这是由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目前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国家不可能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养老方面,而且,中国人传统的亲情养老,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也无法取代。因此,家庭养老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会被社会养老完全代替。在目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发展和完善它。要积极建设和宣传新的养老观,鼓励和支持签定养老协议书,充分发挥老年协会组织对强化家庭养老的重大作用,加大执法力度,对不赡养老人的子女严格执法等等。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农牧民游离于社会的保障网外,他们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个人或家庭来承担。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非农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牧民也同样面临市场风险和程度同等的生活风险,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大大提高,而目前以城乡属性分层社会保障的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公平。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本文仅就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篇六:农村养老调研报告2500字

  

  关于农村养老保障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农村养老保障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养老保障情况的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逐步迈入人口老龄化时代,人口老龄化问题也突出的摆在我们面前。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生活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农村人口养老保障正逐渐从家庭层面上升为社会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问题,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课题。为进一步调查了解农村养老保障工作情况,探索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方向,并为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鉴,县政府办公室综合调研组对我县农村养老保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农村养老现状

  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规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人口总数的7%,即步入老年型社会。我国老年人口比例上升1个百分点,人口数量世界第一。根据调查,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4657万人,其中城市老年人3856万,农村老年人10801万,城乡老年人男性为7169万,女性7488万,80岁及以上的高龄人口1619万。与2000年第一次抽样调查相比,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0.2%提高到现在的11.3%,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也从9.2%增至10.7%。老年人口的增多,使得全社会的老年抚养系数从2000年的15.7%增长到目前的1***%。调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49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1.3%,占全球总人口的1.4%,相当于整个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居世界首位,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

  从养老方式上看,我国农村养老以家庭养老为主,敬老院和其他公共养老为辅。农村养老现状如下:

  1.家庭养老是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

  2.绝大多数老年人“老有所养”有保障。一是“五保”老人。其二,有子女的老人,其生活水平与子女的生活水平基本相当。有些生

  活富足的子女争着养老,使老年人过着幸福生活。其三,因各种原因导致特殊困难的老人,也得到了政府的救助。其四,有些经济较富裕的镇、村原村干部每人每月发退休金20—80元。

  3.部分农村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余热。一些老年人还在从事田间生产,有的老人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被称为“闲不住”的人。由于绝大部分中青年离开农业生产外出打工和搞经营活动。老人们在田间劳动中承担着“一分天下过其半”的重担。

  但全国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无儿无女的“三无”占一定比例,其中,60周岁以上的占其中的绝大多数。这部分老人的养老问题已逐渐成为影响清原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农村人口养老难的原因

  一是农村发展滞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近两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较大,生产、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以种植业为主的普通农民,几千元的种植收入,除去衣食住行等日常花销和子女入学等必要支出,手中没有多少剩余钱财留作养老,赡养老人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使得老年人的家庭养老保险系数逐渐减小。

  二是家庭结构转型,农民负担加重。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农村家庭规模和结构发生了变化,正在逐渐形成老、中、少4:2:1的结构,劳动力供养承载系数越来越大。家庭小型化和劳动供养系数加大之后,年轻一代不论是精神负担还是经济负担程度都成倍增加。家庭结构的转型,使农村老年人不得不“活到老、干到老”。三是生活观念改变,赡养意识淡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一代的思想、道德、养老观念都在发生悄然变化,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意识渐浓,不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不愿优先满足老年人。农村青年人向往和追求城市生活,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来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老人的晚年生活开始呈现边缘化倾向。

  三、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农村传统养老模式的挑战

  一是农村老年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加大了农村养老的压力。我国农村还普遍采取家庭养老的模式,系统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仍然没有完整地建立。但是,近年来农村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逐年加快,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各种疾病日益增多,微薄的农村养老保障金满足不了农村老人生活的需要,农村家庭不堪重负,农村养老工作压力巨大。

  二是农村老年人口的高龄化降低了老年人的自我养老能力。我县农村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大部分是体力劳动者,年龄对他们的自我养老能力影响很大。随着老年人口中高龄人群比重的增加,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不断降低。农村老年人群向高龄化发展,无疑加重了我国农村养老的负担和压力。

  三是“空巢老人”的增多,加大了农村养老的社会化需求。近年来,我县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促使农村“空巢老人”不断增多。虽然部分“转移”农民也履行了在经济上供养父母的义务,但供养的程度是有限的,而且无法给予老人必要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农村“空巢老人”的增多,使传统家庭养老失去了基础,必然对

  社会化养老提出迫切需求。

  四、构建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议

  1、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当前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

  一是解决农村养老资金的来源。为农村老人提供养老保障,是政府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对等的体现。可以通过整合用于农村的各类财政投入,加大对农村养老的财政补贴。同时,还应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林权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土地和林地的生产要素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使农村养老得以获取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此外,应设立农村养老基金,政府承担一定比例的农村社会养老成本,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式,从公共财政中划拨一部分资金直接作为农村养老基金。

  二是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分层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首先,要整合我国敬老院资源,保障“五保老人”的晚年生活。我国

  一些敬老院中大部分因年久失修和养员的增加,住房和基础设施急需完善。我国部分贫困地区的敬老院养员人数少、资金运转困难。因此,应该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精简乡镇敬老院,将条件差、养员少的敬老院合并到条件好、供养能力强的敬老院,以利于综合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的整合。同时,我国敬老院的运转资金大多来自养员的生活保障金,财源十分有限。应鼓励和帮助已成规模的敬老院在原有基础上做大做强,要依托本地经济、资源等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本地生态资源好的,可发展相关旅游配套服务产业;有农牧产品加工基础的区域,敬老院可发展配套种植和养殖等,努力实现全县敬老院“院院有精品”、“院院有产业”,形成全县敬老院“以院养员”、自主经营的良好发展模式。其次,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的保障功能。要逐步降低农村低保的限制条件,扩大低保的覆盖面,适当提高农村低保的补助金额,使农村养老困难的家庭得到必要的保障。

  2.分类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尽早筹划未来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一是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地建设,当地政府将有相当一部分近郊农民的土地被征占或征用,一次性补偿的数额虽然可观,而一旦被补助人不善理财或遭遇突然变故,补偿金花光后,无地、无工作,老年生活将得不到保障。因此,应加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城乡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从实际出发,根据适度保障、分类处理的原则,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使他们逐步从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转换。

  二是加快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进程,使他们在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过程中,逐步从土地保障转换到社会保障系统。在制度设计上,要适应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使其社会保险权益可以方便地转移接续,并保证其流动就业过程中社会保障权益不受侵害。

  三是对于仍然固守在农村,以土地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民,则需要逐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保障能力。应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变“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为“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共同筹资,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扶持力度,国家财政应明确

  各自责任和投资分配比例。根据各地区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逐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水平,并同步增加保险的享受标准。要科学管理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提高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走向持续、稳定的发展轨道。

  3.发展农村“家政型”养老服务机构,构建清原特色的农村“居家养老”模式,满足“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

  一是加强对发展农村养老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引导和舆论宣传,逐渐在农村形成浓厚的社会化养老氛围。相应制定对农村养老中介服务机构的扶持和优惠政策,给予社会办养老机构一定的财政补贴以及在贷款和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倾斜,提高政策吸引力,以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养老事业的积极性。

  二是要根据我国农村的环境和消费水平,完善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在当前,“家政型”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一个既易于接受又经济可行的方式,即由民间资本成立敬老院或“老年服务公司”,政府在政策和管理上给予优惠和帮助,大多数农村老人仍然住在自己家中,由家政公司派专人每天(或定期)上门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方面需要的家政服务,有条件的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健康检查及医疗护理等内容的医疗保健服务,服务人员和服务项目由老年人自主选择。“居家养老”主要针对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的老人,可满足多数农村老年人在家安度晚年的心愿和需求,经济成本较低,有利于我县实现农村养老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建立家政服务队伍。家政服务人员应经过一定的培训,并由公安机关备案,工资由家政公司统一发放。人员应尽可能在本区域选择,这些人容易被本地老年人接受,还可降低成本。我国许多农民工在45岁以后由于身体不能适应繁重的体力劳动,从城市返回农村,因此45岁至55岁的身体健康的中老年人可以成为农村“居家养老”所需要的家政服务人员的生力军。应针对这一群体进行家政基本知识培训,既满足了我国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第二篇:农村养老保障问题调研报告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农牧民游离于社会的保障网外,他们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个人或家庭来承担。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非农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牧民也同样面临市场风险和程度同等的生活风险,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大大提高,而目前以城乡属性分层社会保障的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公平。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本文仅就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全区参加“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的农牧民人数约有XX万人,还不到全区农牧业人口的7%,而90%以上农村牧区人口的老年保障,几乎全部依靠家庭保障。而随着城镇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牧区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与日俱增,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农村老年人赖以养老的主要模式受到挑战

  一是农村牧区人口的老龄化日趋严重。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截至XXXX年底,农村牧区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的比重为X%,预计到XXXX年前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将比现在高出2—6个百分点。

  二是农村牧区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牧区家庭结构出现了小型化的趋势。据抽样调查统计XXXX年农村牧区家庭户均人口下降为X人。家庭小型化使农村牧区老年人“养儿防老”的压力增大。这种压力一方面表现为经济供养,另一方面是与父母分开居住,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独自生活。

  三是土地养老功能弱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牧民拥有了土地使用权,但没有所有权。这不利于农村老年人利用土地所有权的置换为养老提供一定的保障。由于土地比较收益不断降低,土地在农牧民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进一步降低了土地的保障功能,农牧民难于完全依赖土地实现养老保障。

  四是农村牧区劳动力流动的增强,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弱化了家庭的内聚力,也淡化了孝敬老人、赡养父母的传统观念。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滞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是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单一。1992年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方案中确定的缴费原则是:“坚持资金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支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根本无法兑现集体补助和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绝大多数普通农牧民得不到任何补贴,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和鼓励性储蓄。既未体现“社会保险”,也未体现“社会共济”,名不符实的“养老保险”使农牧民难以接受和认同。

  二是保障水平低。民政部门实施的《基本方案》考虑到农村牧区发展条件的差异,规定了农民交纳保险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2元、4元、6元、8元……20元10个档次缴费。但是由于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普遍水平低,家庭生活困难,再加上农牧民对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档次。这样低标准、短周期的资金周转难以达到养老保障作用。

  三是体制不顺,管理混乱。从目前已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地区的情况看,农村社会保险机构只在县级以上才设立,乡镇还没有健全机构,行政村也没有设立代办员,专业人员更是寥寥无几。由于技术落后,管理混乱,还出现了个别违规操作的挪用和挤占行为。

  四是经费短缺,工作开展困难。根据《基本方案》规定允许从基金中提取3%的管理费来弥补业务经费的不足,很多经办部门就是依靠这笔费用来维持日常的业务工作。而在实施过程中,很多地区的同级财政从未划拨过农保工作的专项经费,致使工作开展的难度加大。

  另外,随着我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牧区大量集体土地被征用,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失地农牧民和进城务工农牧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失地农牧民,由于征地的安置补偿机

  制不健全、社会保障缺位,其中相当多的人成为“无地、无业、无社会保障”的“三无”人员,直接影响了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失地农牧民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比下岗工人问题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给于更多地关注。

  二、建立和完善我区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的政策建议

  1.提高对农村牧区养老问题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要性的认识。这主要指各级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对农村养老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决不能将养老仍然看成是一家一户自己的事情。老龄化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家庭养老势单力薄,难以为继。我们必须对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保持足够清醒的认识。多年来将老年社会保障视为城镇居民的专利,这不符合社会保障的公平价值原则,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思路相背离。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存在问题、潜在危机,万万不可持无关紧要的态度。

  2.巩固和完善家庭养老机制。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与传统大家庭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相联系的一种方式,也是老年人最感舒服的一种方式。虽然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家庭养老受到严峻挑战,社会养老成为现代必不可少的养老方式。但是家庭养老并不是就要消亡,相反,它还是一种很重要和最主要的养老方式。这是由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目前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国家不可能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养老方面,而且,中国人传统的亲情养老,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也无法取代。因此,家庭养老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会被社会养老完全代替。在目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发展和完善它。要积极建设和宣传新的养老观,鼓励和支持签定养老协议书,充分发挥老年协会组织对强化家庭养老的重大作用,加大执法力度,对不赡养老人的子女严格执法等等。

  3.坚持因地制宜与自愿的原则,避免农村牧区养老保险制度的“一刀切”。我区地区差异大,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承受能力、保险意识等方面的制约,短期内让农牧民普遍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条件不成熟。要避免强迫农牧民参加的做法,杜绝“好心办坏事”。因为这

  不仅增加了农牧民的负担,而且也不可能持久。只有坚持自愿原则,并通过政府补贴、集体补助与政策引导,才能使这项工作健康持续地运行。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搞,以点带面,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推进。

  4.继续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牧区养老保障制度。从目前的农村牧区情况看,单凭任何一种保障都不能承担如此重任,必须多种保障手段综合运用,这才是解决农村牧区社会养老的有效途径。应当允许各地区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社会化养老保障制度。2008年我区将全面启动农村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一制度是为收入难以维持农村牧区最基本生活标准的人群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克服了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存在的救济范围窄、标准低、随意性大的弱点,使社会救济有了普遍的适应性。农村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无疑是对农村牧区养老的有力补充,对此各地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落实资金,尽快把农村牧区低保工作全面推进。2005年国家将我区列为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试点省区,参加试点的11个盟市、98个旗县,共有9342人领取了奖励扶助资金。对此各地区要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农村牧区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来提高农村牧区养老的保障能力,由于我区各地区财政收支状况各不相同,对此各地要认真落实资金,本着实事求是、合理负担的原则,划分地方各级财政资金分担比例,建立奖励扶助资金发放的安全快捷通道,坚持资金封闭运行、社会化发放的原则,确保资金到户到人。

  5.切实做好失地农牧民养老保障工作。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将被征地农牧民养老保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被征地农牧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确保被征地农牧民的合法权益。对城市规划区内的被征地农民,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被征地农民不同年龄段,制定保持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的办法和养老保障办法。对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应按规定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有条件的地区可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范围,通过现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其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对城市规划区外的被征地农民,凡已经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区,要按有关规定将其纳入相应的保障范围。没有建立上述制度的地区,可由当地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提供必要的养老,并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当地的社会救助范围。

  第三篇:农村养老保障

  养老保障

  人老后,体弱多病,又没有固定收入,极容易陷入贫困。所以,如何养老成为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事情。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障公民年老后有获得救助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有成绩也有挫折;尤其是,1992年开始实施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由于制度设计的先天缺陷,在向全国推广过程中被紧急叫停;农民本是交钱养老,却为制度设计的失误买单……

  共和国辞典:养老保障

  2011-10-26第52期

  共和国辞典.50到80年代

  :农民养老没保障,职工国家全包

  我国首部宪法明确规定:“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虽然宪法开宗明义规定了人年老后有获得救助的权利,但是并不是所有劳动者都能享受得到。在长达四十多年里,农民养老只能靠儿女,没有得到任何制度性保障。而国企工人及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获得

  国家的财政支持。

  探访“五保户”成了风景线

  国有企业职工及事业单位人员养老由国家全包

  1951年2月,我国颁布了第一个劳动保险方面的管理规定,即《劳动保险条例》。《条例》在养

  老方面作了具体规定。

  由于历史条件原因,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制度,没有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而是以单行法规和条例的形式逐步形成的。建国初期,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多数人员实行供给制,对其生、老、病、死、伤、残等各方面的困难由组织保证供给。1950年《中央级直属机关暂行供给标准》规定的供给项目,就包括老年优待金、保健费等等。

  1955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

  处理暂行办法》等法规,正式规定了退休职工的待遇标准。

  根据规定,国有企业职工及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由国家财政拨款,个人不需缴纳任何费用。

  农村养老的制度缺失

  建国以来,农民为工业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相关专题:《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二元户籍制度》、《二元义务教育》),年老后,理应获得国家的保障。遗憾的是,50年代至80年代,农民养老只能“自力更生”,只有极少数老弱孤寡残疾才获得集体的保障。

  对于老弱孤寡残疾的保障,主要依靠“五保”制度。这项制度始于1956年。1956年6月,一届人大通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其第53条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力或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的吃、穿和柴火的供给,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们的生养死葬都有依靠。”

  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借口,农村养老保险的建立条件已成熟

  农村养老保险长达四十多年的制度缺失,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借口,而是政府的失责。

  “从一些欧洲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丹麦、瑞典、葡萄牙与西班牙分别于1891、1913、1919与1947年开始通过立法在农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当时这四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中国1999年可比值水平的79.3%、99.9%、46.6%与73.3%.欧盟15个成员国中大部分国家最初没有将基本养老保障制度。15个成员国将农民纳入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在时间上也存在着差别,大致从20世纪下半叶到2世纪末。但同这些国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平均农业劳动力比例、农业产出、人均收入等比较,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经济水平都达到或超过这些国家的条件。因此,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制约因素,中国农民之所以没有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是因为中国社会背后的价值追求。”(焦开山:

  《中国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终结》,光明网)80年代后农民自费养老,公务员养老国家全包

  从80年代起,我国开始改革原有养老保险制度,大体方向为从国家全包转为个人、企业、国家三

  方承担。养老保险的改革进程不一,大部分地区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仍然延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退休金制度,即个人无需缴费,各级财政承担退休人员的所有退休金。与此同时,我国也开始建立农

  村的养老保障制度。

  养老双轨制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后,职工养老需自己缴纳部分

  改革开放后,中国老龄化问题凸显,原有的养老保险模式难以为继。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改革养老制度,先后出台了若干文件,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

  1991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要求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社会统筹和部分积累。1997年,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金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号),确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改革方向。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完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采取“老人”老办法,“中人”过渡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且规定个人缴费为工资的8%,并全部进人个人账户;企业缴费全部进入统筹账户,养老金的月标替代率为59.6%。(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缓慢: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仍是国家全包

  1997年,国务院公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金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后,要求统一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养老制度。此后,“十五”计划纲也明确提出“适时改革并完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十七大报告再次要求

  “促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可是,由于这种改革是既得利益向自己开刀,养老保险改革困难重重。2008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并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试点。但是到目前为止,该项试点工作进展缓慢,试点政策至今还未正式实施。所以,时至今天,大部分地区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仍然延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退休金制度,各级财政承担退休人员的所有退休金。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农民全部承担养老费用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始探索建立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1986年

  12月,民政部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报告》。1987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这个报告,并确定

  “以民政部为主先行进行探索和试点”。

  经过试点的经验积累,1992年民政部颁布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下文简称“农保”),确定以县为基本单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并开始向全国推广。

  按照《农保方案》,养老保险费的筹资上,实行“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但实际上,国家并没有提供财政支持,集体补贴只是镜中水月,农民个人交费为主”实际就是农民

  自已养活自已。

  <农村养老保险:失败探索

  问题多多

  1992年开始实施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由于制度设计的先天缺陷,在向全国推广过程中被紧急叫

  停;农民本是交钱养老,却为制度设计的失误买单……

  3元养老金,不如半天讨饭钱

  “农保”方案向全国推广,1998年覆盖全国65%乡镇

  在《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颁布后,农民养老保险逐步推广到全国。到1997年,农民养老保险发展到高峰,积累金额140亿元,全国参保人数超过8000万,试点县(含县级市、区)达2000多个,约占全国县级单位的三分之二。虽然名为试点,但其覆盖面已经达到中国农村人口的10%左右。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21个县(市)和65%的乡(镇)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参加社会养老

  保险的农村人口有8025万人。

  急刹车,1998年朱镕基叫停“农保”推广

  就在农保高歌猛进时,巨大的财务风险也在悄然聚集。农保于上世纪90年代初启动时,正值中国经济周期处于高通胀阶段,最初以非专业方式承诺的计息标准和增值收益必然地偏高。随着1997年中

  央银行多次降息,农保基金的支付风险显著增加。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来临,随之,国内开始金融领域的整顿。“农保”被列为保险业整顿的工

  作之一。

  1998年8月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对整顿保险业工作小组上报的《对农村养老保险的不同意见》做出批示:“农村目前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两天后,时任总理朱镕基对同一份材料做出批示:“农村实行社会养老保险不具备条件”,“要逐步过渡到商业保险”。

  1999年,国务院要求清理整顿“农保”,政府主动退保

  在领导层定调之后,1999年《国务院批转整顿保险业工作小组保险业整顿与改革方案的通知》要

  求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务。

  据《财经》2006年《农保不相信乌托邦》一文显示,内陆省份“清理整顿”的通行做法是简单退保。“株洲市郊区是湖南省最早推行农保的地方,目前农保的“退保率”高达90%以上。原因是政府“主动

  退保”,即地方政府主动把保费退给农民,也不再承担责任。”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下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保司)统计,截至2005年底,中国参加农保的农民达到5442万人,占农民总数的5.8%,基金积累达到310亿元。在1997年农保“高潮”期,全国参保农民曾高达8000多万人。目前已退保的农民为2000万左右。”(常红晓

  何禹欣:《农保

  不相信乌托邦》,《财经》,2006.9.4)退保时只退本金,农民:不给利息,这不是坑农民吗?

  按照相关政策,退保时是连本带利的。可是,一些基层政府在实际操作中,却只退本金,许多农民

  颇有怨言。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农民袁金玉对记者说:“1993年的200元保险费,如果存到银行,现在也有三四百元了,但是政府退保却只给本金,不给利息,这不是坑农民吗?”

  “农保本来是上级强行推进的工作,后来出了问题,却谁也不管。我们在基层做具体工作的夹在中间,既要面对农民,又要应付上级,真是左右为难。”株洲市民政局工会主席、原农保局局长陈一匡叹道。”(常红晓

  何禹欣:《农保不相信乌托邦》,《财经》,2006.9.4)农保问题基金被挪用

  农保制度向全国推广后,由于缺乏对资金的有效监管,部分地区农保基金被挪用。

  “今年2月,云南省红河州民政局局长罗理诚擅自挪用农保基金4280万元被判无期徒刑,引起国内舆论高度关注。其实,这只是全国农保基金挤占、挪用之冰山一角…………据中国民主建国会湖南省委课题组2001年调查,当时湖南省农保基金共计4.84亿元。其中违规存入非银行金融机构8367万元,占基金总量的17.2%;地方政府挪用4197万元,占基金总额的8.7%;农保机构挤占挪用1204.4万元,占基金总量的2.5%。上述三项占基金总额的28.4%。”(常红晓

  何禹欣:《农保不相信乌托邦》,《财

  经》,2006.9.4)农保“保小不保老”,60岁时投保每月拿不到1元

  除了农保基金被挪作他用外,此《县级农村社会养老方案》存在着“保小不保老”的问题。由于农村养老保险采取的是完全积累型模式,即建立在个人账户基础上的先积累后受益;积累时间越早获益也就越多,短期积累几乎是无意义的。农村养老保险规定投保对象为20-60岁的农村居民,如果一次性缴保费100元,对于现在20岁的人来说到60岁开始领保险时,每月将能拿到14元;对于现在是40岁的人来

  说,每月将只能拿到1元;对于59岁的人来说,到60岁时每月拿不到1元。

  参考文献;常红晓,何禹欣:《农保不相信乌托邦》,《财经》,2006.9.4;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袁志刚:《养老保险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长期以来,我国养老保障十分不公平,农民养老基本没有保障,城镇居民需自己缴纳部分,体制内人员养老则是国家全包,这种附加身份限定的养老保障制度,有悖于宪法精神。

  第四篇:关于农村养老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养老情况调研报告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养老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必须解决的问题。有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根据此次平山县南街村调研情况,得出如下数据及存在问题:

  (一)老年人身体状况及医疗情况

  1.在访问调查的老人中有93.9%的老人认为自身健康,能够自理,6.1%的老人部分或不能自理。其中经常体检(一年一次以上)的老人占三分之一,而其余的老人很少或从未体检。

  2.在医疗保障方面,80.3%的老人参加了新农合,12.1%的老人选

  择了商业保险或其他医疗保障,但仍存在7.5%的老人没有选择任何医疗保障。

  3.在就医的问题上,98.5%的老人选择“大病去医院,小病在家吃药”,而

  1.5%的老人生病立即就医。不就医的主要原因是医疗费用过高和手续繁琐。

  (二)农村养老的现状与特点

  1.在访问的老人中,87.9%以上的老人依托家庭养老,入院养老及居住社区养老占6%左右。老人大部分与子女住在一起,另有相当多的老人单独居住,而他们感情与生活上和子女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2.半数老人希望可有子女照顾日常生活,另有很大比重的老人能够自己料理,请家政保姆及住养老院者只占很少比例。

  有以上数据分析,农村养老方式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形式,以社会养老为补充养老形式。

  (三)关于农村养老院的情况

  农村中只有很少的养老院,而且有部分老人并不知晓养老院的具体位置。此外,养老院的环境较差与收费超出部分老人所能承受的费用,是老人不愿进入养老院的原因是之一。

  另外,有部分老人不愿去养老院是因为担心周围邻居的评论,担心邻居认为子女不孝。

  (四)农村老人的生活情况

  农村老人,21.2%左右老人有退休工资或养老金,36.3%老人靠子女提供和生活费用,10%左右老人办有养老保险,20%左右只依靠务农获得生活费用。目前,多数老人的工作是帮子女带孩子,另外,务农、家务、个体经商的老人也占一定比例。绝大部分老人不担心子女不会履行赡养义务,一部分老人担心没钱治病及年老孤独寂寞。在“子女不孝,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假设下,多数老人会向村委会或组织反应,让其出面说服教育,而少数老人会选择忍气吞声,自谋生路。

  生活中,老人经常倾诉的对象是老伴、子女及周围的邻居亲友,也不乏老人会向孙子女和村干部倾诉心声。老人的娱乐活动多为打牌、麻将、下棋以及跳老年健身操,几乎所有老人都会选择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视。

  总体看来,该村多数老年人很少有孤独感,也有个别老人认为自己孤独寂寞。

  (五)老年人对国家养老政策的了解

  只有略微超过三分之一的老人对国家养老政策有所了解,很多老人并不清楚国家的养老政策。

  综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虽然农村养老事业得到一定发展,但农村老人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阶段。

  (2)对农村老人的医疗保障、社会福利落实力度不够,并不能使所有的老人生活受到保障。

  (3)社会养老体系不够完善,养老院环境差及宣传力度不够,让很多

  老人放弃去养老院养老。

  在农村养老情况的调查过程中,我们采访了“孝老爱青”模范——李志凤,她的孝老事迹也体现完善农村养老的另一个途径,就是加大对青少年的教育。

  由此次调查可以得出中国农村以家庭养老最为普遍。家庭养老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原因在于:第一,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由于农村地区间的发展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短时间内不可能在全农村范围内推广养老保险制度,这决定了家庭养老会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第二,农村家庭服务业不发达。由于疾病缠身、自理能力较差,他们难以安度晚;第三,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对农村老人生活习惯的感染和影响。随着年岁的增加,农村老人抵御生活风险的能力越来越有限,对家庭人员的物质、精神依赖亦会增加。

  当然,现代社会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方式面临很多挑战

  (一)由于计划生育的贯彻,使得老年人子女减少,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增多、家庭功能弱化。子女的养老压力增大,社会负担

  加重,使得养老问题日益尖锐。

  (二)竞争压力增加、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迫于岗位的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使他们无暇顾及老父和老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同时,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7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拒养老人情绪的增加。

  各种挑战因素的结合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开始瓦解和分化,这就是子女养老和在家养老相分离的态势,而且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和慰藉也不象过去传统模式下那么密集和经常了。这是传统家庭养老制度在现代化冲击下的一种变革。导致这种变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以下两个因素在农村正在逐渐突出:第一,两代人的居住偏好。喜欢分开过,是现代人特别是青年人的时尚,也可以说是人的现代性的一种表现。有

  其他组织,对我国多个省市的一项调查表明,2/3的农村青年婚后一二年都要建立自己的小家庭。在老人那一端,也有个图清静、少麻烦的想法。第二,家庭人口外流或外迁因素。子女不在身边,在外地学习或工作,条件不成熟,两代人只好分居两地。显然,作为家庭养老,无论是传统模式抑或现代模式,有二个基本因素决定家庭养老的质量,一是子女的支持和关照程度,二是自身的一些因素,如经济实力、健康状况、人际关系。在农村,传统孝道观念的淡薄和老人自身经济实力的弱小,决定了农村养老质量的下降,也决定了养老社会化在农村存在的空间正在形成。

  解决我国农村养老的方式选择及立法的价值取向

  根据当前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文化模式、社会化服务状况以及养老的实际情况,家庭养老仍然是中国农村中的主要养老方式,只不过这种家庭养老已不再是传统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作为养老的载体辅助于多种养老方式的农村养老模式。可以这样说,不管今后农村养老如何改革,家庭作为养老载体的地位是其他养老方式无法替代的。因此对于家庭养老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我们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切不可以偏概全,随意放弃对家庭养老的研究和规范,更不可武断地认为社会养老保险能够完全替代家庭养老。

  之所以说家庭作为养老载体的地位是其他养老方式无法替代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家庭养老的成本较低。同居一室,家庭成员更便于照顾老人,无需由专人脱离生产而专职对老人进行看管,既不影响生产,又不影响养老。第二,我国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由于诸多的原因,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的全面推广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还很低的情况下,家庭养老这种古老的养老方式不能随便地减弱或放弃。第三,家庭服务业不甚发达。即使人人都参加了社会养老,年老时有一笔可观的收入,但由于农村家庭服务业刚刚起步,从事家庭服务的人员十分有限,因而,如果没有家庭这个养老载体,老人们即使手中握着钱也仍然无法安度晚年。第四,思想观念、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对老人养老载体选择的影响。传统的“子孙满堂”观念在农村依然根深蒂固,年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对家庭的依赖性、对子孙理解的渴望会进一步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拿到保险金的老人会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人而与他人生活在一起吗?很显然,家庭永远都是最理想的养老载体。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的观念更新以及人口的流动对家庭养老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单靠原有的道德、法律法规对家庭养老进行规范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因此,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制度,必须将家庭养老放在重要的位置。

  养老的载体与养老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家庭愿意承担养老责任,但没有物质上的支持,老年人的生活仍然无法得到保障;或者相反,老年人仅有资金上的保证,但无人对其进行照顾,其生活也是难以得

  到满足。所以,在巩固原有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前提下,必须在农村强制推广社会养老保险,使农民建立防患意识,在其年轻力壮、创造力最强时,能有少部分的储蓄,以备年老、多病没有生活能力时所用。

  鉴于上述分析,我国农村养老立法的价值目标应该定位于: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第五篇:关于农村养老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调研报告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郑思宇

  简介:

  课题研究背景:黑龙江省鸡西市恒山区。面积587平方千米,人口18万。下辖7个街道、3个乡。乡:红旗乡、民主乡、柳毛乡。1992年,恒山区

  鸡西市管辖的市辖区。位于市境东南部,东、南与鸡东县接壤,西与梨树区毗邻,西北与滴道区分界,北与鸡冠区相连。区政府驻地距市中心鸡冠区11公里。全区共辖大恒山、小恒山、二道河子、桦木林、张新、奋斗、柳毛等7个街道办事处和3个乡。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19.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9万人;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朝鲜族主要居住在红旗乡张鲜村。区政府驻地中心路。材化学院20111011班已经与恒山区取得很好的联系,已经多次组织“三下乡”队伍前往调研。

  关键词:恒山区三下乡

  农村养老问题调研

  1.课题研究背景:

  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获得生存条件的各种能力逐渐丧失,那么,曾经为这个社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在其获得生存的能力逐渐失去时,谁应该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呢?这就是养老问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拥有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口的农村地区将迅速出现家庭小型化的倾向。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农村年轻一代道德观念的下降等因素,都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难想象,在新的世纪,农村养老问题将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村养老这个被我们回避了半个世纪的课题,在人权制度逐渐完善、社会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已经没有了回避理由。

  2.课题研究目的:

  农村养老问题已经引起政府与人民大众的关注,越来越多的高校,学者对这个问题作很多研究,这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很大的贡献。有很多研究对于农村老人的心里问题、年龄比例、农村老人的性别比例以及农村老人的幸福快乐指数的问题,而今天我们组要研究的问题就是影响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的因素是什么。在这个这么严峻的问题上,我们的研究着重实地考察,实地地发问卷作调查。进一步更详细地了解影响农村老人养老问题,把农村老人养老方面特征与城市里老人养老方面特征的差异的对比,找出两者的独特气质,我们还尝试着去结合真实情况,规划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的办法。积极鼓励和带动大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扬好五四精神,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了解我国国情,积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3.课题研究意义:

  3.1了解国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和谐社会的首要内涵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当前农村由于老人养老问题引发的矛盾则是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极不和谐的一幕。目前中国农村老人的养老状况令人堪忧,能否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将直接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可行的措施,切实保障广大农村老人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社会的矛盾,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90后额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了解国情,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3.2锻炼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作为大学生,我们希望能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走进社会,了解我国的农村老人的情况,增长知识。走进真实。况且作为一个中国公民,能为我国研究农村老人养老的问题作一分贡献,能为推动创造和谐社会而出一份力,我也觉得我已经尽了自己的责任,起码能为推动和谐社会尽了一份绵力。

  3.3了解真实问题,积极规划解决问题的办法

  农村养老问题已经引起政府与人民大众的关注,越来越多的高校,学者对这个问题作很多研究,这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很大的贡献。我们的研究应着重实地考察,实地的发问卷作调查,进一步地了解影响农村老人养老问题,我们还将尝试去结合真实情况,规划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的办法。通过这次实践调查活动,让我们体会到了,农村养老问题的严峻性,以及农村老人对当前国家政策的不了解。我们大学生是当代最有活力的一个大集体,我们有义务去让农村老人知道社会是关注他们的,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服务农村,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4.调研概况:

  4.1课题调研时间:7月16号至8月5日

  4.2课题调研地点:黑龙江省鸡西市恒山区

  4.3课题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两个方法进行。2012年7月16日至8月5日,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1011班队员分别对黑龙江省鸡西市恒山区的几个村进行了问卷发放,共分发调查问卷105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24%。回收问卷后,我小组将所得调查统计如下统计情况。

  4.4优势和特点:我组的研究具有真实性,实地考察;我们的研究在结合真实情况下,在综合多种情况之后才开始下结论,不会只着重于单方面,而是综合分析;我们采用了很有权威性的调查问卷,所以这个问卷的结果很可信,由这个问卷结果得来的结论是很可靠的;我们的研究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这样会比较多变通性,会更有创新性。

  综上所述,我们会坚持真实性,创新性,变通性,完整性,能更真实地反映结论

  5.课题调研数据统计及调研结果分析:

  我小组在黑龙江省鸡西市恒山区进行了此次问卷调查,一共发放105份,回收105份,有效问卷100份,回收问卷后,我小组将所得调查统计如下:

  1.

  对养农村养老问题的了解程度: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知道52%的被调查者都选择了C项(不清楚),3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B项(一般),仅有1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A项(了解),可见人们对于农村的养老问题及养老政策不是特别了解,关于养老问题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普及。

  2.

  您或您家人的养老方式是:

  有44%的人们选择了A项(与子女同居),46%的人们选择了B项(与老伴同居或独居),有10%的人们选择了C项(敬老院),D项无人选择,由此可见空巢老人占了大多数,那样的话,我们不帮助他们,他们能否生活下去?

  3.您认为农村养老方面存在哪些不足:

  有34%的人选择了A项(社会关注度不够),11%的人选择了B项(政府关注不够),12%的人选择了C项(物质生活缺乏),43%的人选择了D项(精神生活缺乏),那么这样可以看出,虽然政府关注,但是宣传的程度还是不够,导致社会关注的程度不够,而大多数人们只是注重农村老年人的物质生活,但是却极大程度的忽略了老人们的精神生活,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并且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才能从根本提高人们对农村养老问题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4.一般情况下农村人民会选择什么养老方式?

  从调查结果来看47%的人们选择A项(家庭养老),42%的人们会选择B项(社会养老),11%的人们选择了C项(土地养老),可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占了绝大多数,家庭养老比社会养老更为普遍些。

  5.目前农村人民均收入

  有21%的人们选择了A项(好),有37%的人们选择了B项(一般),42%的人选择了C项(差),可见,有将近一半的人拿不到认为满意的收入,更何况这么低的养老金,农村的老人们要怎么生活那?

  6.您了解在农村有()人交养老保险?

  A项没有人选择,有27%的人们选择了B项(50%)左右,而剩下的人都选了C项,根据询问调查,我们还了解到,大多数的人们工资较少,有的家庭三代人同居,还有大部分的教育支出,没有空余的钱去交养老保险,导致大多数的人到老没有自己的养老保险,只能靠政府和家庭的救济勉强生活。

  7.您认为应重点关注农村长者晚年生活的哪个方面?

  有84%的人选择了A项(饮食及医疗),有14的人选择了B项(休闲与娱乐),有2%的人选择了C项(家庭生活),D项无人选择,虽然国内已经很注重农村人民的饮食与医疗,但是从调查数据看来,吃饭难,看病难的问题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8.是否愿意让您或您亲人到养老院接受基本养老保障?(忽略经济成本,如果你要工作??)

  选择A项(愿意)的人数占23%,剩余的人都选择了B项,可见,中国的亲老子养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没有多少人愿意让自己或者亲人去养老院接受基本的养老保险,根据询问调查,原因有二:1.认为父母养自己一辈子,照顾父母是自己的义务所在。2.认为将自己的父母送到养老院会让邻居好友瞧不起。

  9.您对现在农村养老问题做一个总评

  7%的人选择了A项(非常糟糕),29%的人选择了B项(比较糟糕),64%的人选择了C项(一般),可见我们国家的农村养老问题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社会能更多的关注农村的养老问题,那么前景是非常好的。

  10.您认为农村养老保险对缓解养老压力的作用如何?

  根据调查数据看,12%的人选择了A项(帮助不大),83%的人选择了B项(有一定帮助),5%的人选择了C项(帮助很大),这样

  看来,农村的养老政策还没有得到农村大部分人们的认可,我们的任务就是加大宣传力度,得到社会上更多人们的关注,使得这些政策能够真正的为农村人们谋福利。

  6.解决办法:

  第一,充分发挥家庭养老模式的作用。

  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模式,在农村养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让有子女的老人在经济赡养、精神慰藉、医疗保障、生活照料等方面能够得到基本满足。“若一家自相纷争,那家就站力不住”《新约.马可福音》如此告戒人们。我们就要营造一种“父慈子孝、婆惠媳顺”的和睦家庭氛围。即使有个别问题发生,也能及时调解、帮助、教育,使之得到圆满解决,使“老无所养”、老人状告儿媳要求履行赡养等现象不再发生。

  第二,充分发挥我国法律机构的作用

  1、尽快制订农村养老基本法——《农村养老保障法》,农村养老保障法可以作为我们正在制订中的《社会保障法》的部门法。其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农村养老的原则、农村养老的形式、农村养老的种类、农村集体养老机构及其性质、家庭养老的内容、集体养老的内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内容、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及其性质、农村社会养老基金的筹集管理发放、法律责任等等。

  2、根据《农村养老保障法》的基本原则制订如下部门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法》、《农村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农村家庭养老示范法》等等。

  3、制订农村养老的行政法规。这一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法律规范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法律体系的重要方面,在整个农村养老保障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体应该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条例》、《农村家庭养老条例》、《农村集体养老条例》、《农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办法》、《农村养老基金管理机构条例》、《农村养老基金管理条例》、《农村养老基金管理机构税收减免办法》。

篇七:农村养老调研报告2500字

  

  农村养老情况调研报告范文(7篇)

  农村养老情况调研报告范文【篇1]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中央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标志着在经历了十多年的试点、探索之后,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被正式提上日程。

  有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65岁以上人口11亿,占总人口的&5%。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突出。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缺乏可靠保障,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空巢家庭增多,传统的土地保障功能面临严峻挑战。

  一、当前我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

  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养老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其它养老方式并存的格局。

  家庭养老:这是当前我国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农村家庭养老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原因在于:

  第一,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由于农村地区间发展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短时间内不可能在全农村范围内建立、推广养老保险制度,这决定了家庭养老会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

  第二,农村家庭服务业不发达。即使部分老人拥有数目可观的养老金,但由于疾病缠身、自理能力较差,他们仍然难以安度晚年;

  第三,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对农村老人生活习惯的感染和影响。“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仍是他们所渴求、向往的,且随着年岁的增加,农村老人抵御生活风险的能力越来越有限,对家庭人员的物质、精神依赖亦会增加。

  集体养老: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作为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一种形式,是以集体为单位对老人进行集中供养的养老方式。

  尽管集体养老在历史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现在看来,其作用仍然有限。

  第一,养老对象过窄,集体养老的范围事实上就是对五保户的供养。然而,五保户的供养条件非常苛刻,对于只有女儿的老人一般不予“五保”;

  第二,没有敬老院的农村地区主要由村组负责对“五保户”实行分散供养。集体养老保障也仅仅停留在维持其温饱;第三,对集体养老认识明显不足。在农村地区,许多符合条件的农民不愿享受“五保户”待遇,只要尚有一点点劳动能力,或者有亲人可以依靠,谁也不愿享受“五保户”的供养。

  储蓄养老:是一种最典型的自我养老方式,即老年人依靠日积月累、勤俭节约的积蓄养老,但这种养老方式在农村越来越缺少实用价值。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有限,尽管辛苦劳作和省吃俭用,但盖房、子女教育、医疗等各项开支却很大。到了晚年,其积蓄难以保障养老的基本需求。

  二、人口老龄化对传统农村养老模式的挑战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城乡发展差距大,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长期以来,农村养老保障主要依赖于家庭养老。日趋严重的农村老龄化问题,必将对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提出严峻挑战。

  1、农村老年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农村养老的压力。

  2、老年人口的高龄化降低了老年人的自我养老能力。农村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未读过书的占一半以上,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占到九成以上,低素质决定了农村老年人口大部分都是体力劳动者,年龄对他们的自我养老能力影响很大。老年人口中高龄人群比重的增加,降低了老龄人口的自我养老能力,同时也降低老龄人口自理能力。农村老年人口高龄化和健康状况的下降,无疑加重了农村养老的负担和压力。

  3、农村家庭的小型化弱化了家庭养老的功能。由于政策的执行,农村家庭的子女数也大大下降,导致家庭规模小型化、核心化的比例上升。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核心化,使过去一般是多对夫妇供养一对老人

  变成现在一对夫妇供养两对及两对以上老人,无论财力上还是精力上,都让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

  4、“空巢老人”的增多,独身老人比重上升,加大了农村养老的社会化需求。传统的家庭养老不仅由子女为老人提供经济保障,更重要的是生活照顾和精神抚慰。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后,虽然也履行了在经济上供养父母的义务,但考虑到进城农民的自身经济状况,供养的程度是有限的,而且无法给予老人必要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同时,农村老人尤其是高龄人口中独身老人,由于缺少了“老来伴”,没有在生活上相互照应、在情感上相互慰藉的对象,使得养老更加困难。

  三、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

  (一)农村养老保障的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保障对象一直限于“困难的人”、“光荣的人”和“富裕的人”,农村的大多数人由于种种原因还无法享受社会保障。相关的调查显示,占人口总数20%的城镇居民,享受全国89%的社会保障,占人口80%的农村居民,仅享受到了社会

  11%的社会保障,在县城以下集体单位的1OOO多万职工和2000多万城镇个体经营者基本上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

  (二)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所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子女的赡养压力增大。我国的政策使独生子女家庭成为我国农村主要的家庭构成模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来临,80年代后的独生子女,面临着承担四个老人的赡养义务,同时还有一至二个子女的负担。

  (2)劳动力流动和人口的迁移给家庭赡养带来了负面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内地农村人口大量向经济较发达的城镇流动,这些“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人员长年在外务工经商,势必影响对老人的供养。

  (3)随着农民观念和家庭规模的变化,传统的大家庭模式正在被核心家庭模式所取代,家庭养老的保障功能正在弱化。

  (三)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管理水平较低

  事实上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一直都是一项技术和管理水平要求都很高的工作,既有商业保险的技术难度,又存在着依法实施的政策难度,对管理水平的要求也很严格,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做法就是管理、缴费和实施的使用三权分离,互相监督,这样才能保障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使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过程更加顺利,使基金的运营更加畅通;但就我国现行的农村保障基金的管理办法却是管理、缴费和实施使用三权集于一身,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挤占、挪用、贪污、挥霍农村养老保障基金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农村养老保障的现行制度和法规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协调

  从现状来看,我国现行农村养老保障的制度和法规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主要是以土地为中心的正规保障。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人均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大量农村人口离开土地涌入城镇,使得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正在不断弱化。其次,新型的社区养老和商业养老保障模式仅仅在少数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农村较富裕的家庭存在,很难推广普及。与此同时,我国老龄化的步伐正在加快,老年人比重达7。51%的农村老龄化压力更加不言而喻。

  农村养老情况调研报告范文【篇2】

  一、活动内容

  (一)活动目的: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农村养老状况,发现其中存在的优缺点,从而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建议。

  (二)活动准备:

  由于我所在的农村地区人口比较多,所以我和一帮同学首先选取一个有很多老年人居住的村子作为重点调查目标。我们须向村委会那里得知目前我们这个村子的所有老人的人数;其次,我们了解了总体上老人目前生活的状态;之后打听到村干部在致力于农村养老这个问题上所做的贡献。

  (三)活动形式:

  1、选取重点目标实地走访;

  2、询问村干部实际农村养老实际情况;

  3、查阅相关资料。

  (四)活动过程:

  1、从资料中了解相关情况。我们首先在实践活动的第一天上网先搜索到了一些关于我国农村养老的普遍状况和一些数据以及存在的问题。接着,我们便来到了我所在的村委会向他们了解农村养老情况,同时查阅了很多资料,了解到了农村里一些特殊老人目前的生活状况。

  2、实地了解情况。接下来的几天,我和一帮同学就一个个地到农村里有老年人居住的家里,仔细询问他们当前的生活情况,儿女的赡养状况,村里的干部为此所做的努力以及他们目前对生活的态度。

  3、记录数据。我们把一些数据记录下来,之后再总结讨论农村养老中存在的优缺点,最后我们汇总出关于这个问题的意见向当地的村委会提出。

  二、调查资料

  实践活动中的调查资料分为三部分。

  (一)上网搜索到的资料。通过网络资源,我们了解到如今政府在农村养老这个问题上做出了一些惠民政策。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出,到20__年已经在全国10%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再到20__年开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开始逐步推广,新型农村养

  老保险影响逐步扩大。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目前我国农村8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8000多万,占农业人口的10%以上,按照国际社会通行的标准,我国农村已成为老龄化社会。而村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家庭养老负担沉重,使得生活富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从村委会那里得来的资料。我们了解到了目前我们村里的老人大约有100多位,而且子女不在家的老人竟然占到了80%,“空巢”老人现象普遍存在。调查发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惠及面甚少,但是由于农村医疗合作社的建立,我们村里的只要是农村户口的人都会享有医疗保险的福利,可惜的是,资金上报比例还是很少。

  (三)实地走访所取得的资料。我们走访了很多位老人,还专门为那些“空巢”老人干了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我们发现有些老人还在以种地维持生计,有些老人则靠子女的收入生活,而有些老人因为种种原因,只能靠村里的资助生活。同时他们的生活态度会有些消极,他们不愿意麻烦自己的子女,有的老人甚至不为了不让儿女担心,隐瞒了自己生大病的事实,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三、调查结果

  (一)农村逐步呈现老龄化,农村养老问题不容小觑。由于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安于靠种地维持生活,所以他们选择了外出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农村。加之如今的医疗水平也在不

  断改善,尤其是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社的建立后,很多老人的看病难得问题得以解决,因此农村老年人人口在不断上涨,农村老龄化的时代已经到来,随之而来的农村养老问题也接踵而来。

  (二)政府、子女在农村养老问题中的表现

  1、执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以养老保险为主,医疗保险为辅的制度,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村干部在资金保障方面做得还不到位。

  2、实行农村社会救济。通过网上资料,我了解到很多经济发达省市如北京、浙江、广东等已经全面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然我们省也不例外。我们村里的贫困老人都会获得村里的帮助,每个月也都会有几十元的保障。虽然这些钱远远不够他们的消费,但是至少表明了政府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后的路任重而道远。

  3、虽然金钱可以给老年人生活保障,但他们的精神活动更应被关心。调查走访中发现一般子女都会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给父母钱财让他们安享晚年,但还是有一部分老年人依然坚持在田间忙碌,靠自己的能力赚钱。大多数的老年人生活简朴,开销甚少。闲暇时由于子女不能陪伴左右,只能和其它老人一起聊聊天,看看电视,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而且村里对这方面也不是很重视,基本上没有开展过什么集体活动。所以,不仅是村里的干部,还有他们的子女,不能简单地认为物质上的满足就可以让老年人过的很好,其实不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们最大的愿望还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经常回来看看他们。

  四、经验体会

  (一)我们在选择做调查实践活动时,需要将我们的视野扩大,从影响到我们身边的事情开始考虑,即取材有针对性,要有意义,同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辩证的看待,从由表及里的思维着手,在这个主题上,我们不仅看到了农村老年人目前所缺的物质是什么,更体会到了他们精神领域所缺的那份情感。

  (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说明我们在做一件事情前要有充分的准备。这次活动我和我的一帮同学们就做足了准备,我们不仅在网上找到了相关的资料,更是针对我们村的情况,找到了我们村里的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资料。

  (三)我觉得任何一个政策的实施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都会存在种种问题,因此要加强从上级到下级的执行能力,真正把福利和好处带给农民。

  五、理性思考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与合理,缺乏有力地监督保证。相关的《社会保障法》依然未制定出台,可见这项机制仍未被列为法律条例,所以给执行带来了困难,因此导致农民对社会保障的认识不足,对受益缺乏信任感。

  2、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覆盖范围小,但这是民生问题,需要政府加

  大力度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范围。据了解,大多数老年人对养老保险的了解不足,只有少部分老年人参保,就算是这样,因为缴费农民可以自由选择,不少人选择每月最低档,这样缴费10年后的农民每月也只领到很少一部分的钱,所以对于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帮助不是很大,并未起到很大的作用。

  3、农村养老资金运行低效,农民信心下降。如今的体制下,有谁能确保证国家财政拨下来的资金丝毫不偏差地到达农村老年人手中。我恐怕没有人能担保吧!因为我们深知在资金运行过程中,一些资金挪用贪污的现象偶尔会存在,这值得我们严肃审视与处理,政府人员必须要抱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一直秉持着公正廉洁的原则。

  六、问题与建议

  (一)通过立法途径的形式约束和强制执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必须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应该通过社会多方的努力不断减小。

  (二)在给农村老人带来保障机制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都会变老,每一位老人都期待拥有一个健康幸福的晚年,所以不仅政府要给老人们应有的关心,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子女要时刻记住常回家看看。

  (三)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希望国家大力扶持并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就以我们村为例,我们的干部们首先要大力向村民们宣传农村养

  老保险的益处,其次希望他们工作更具人性化,在分发养老金的同时可以主动到那些老年人的家里与他们聊聊天。平时可以想方设法得组织一些娱乐活动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以上便是我和我的同学们所做的成果,也希望那些干部们真正地明白我们的用意,实事求是地一心一意地为人民着想。全社会全部行动起来,农村养老问题才会得以解决。

  农村养老情况调研报告范文【篇31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养老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必须解决的问题。有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根据此次平山县南街村调研情况,得出如下数据及存在问题:(一)老年人身体状况及医疗情况

  .在访问调查的老人中有93.9%的老人认为自身健康,能够自理,6.1%的老人部分或不能自理。其中经常体检(一年一次以上)的老人占三分之一,而其余的老人很少或从未体检。

  .在医疗保障方面,80.3%的老人参加了新农合,12.1%的老人选择了商业保险或其他医疗保障,但仍存在7.5%的老人没有选择任何医疗保障。

  .在就医的问题上,98.5%的老人选择“大病去医院,小病在家吃

  药”,而15%的老人生病立即就医。不就医的主要原因是医疗费用过高和手续繁琐。

  (二)农村养老的现状与特点

  .在访问的老人中,87.9%以上的老人依托家庭养老,入院养

  老及居住社区养老占6%左右。老人大部分与子女住在一起,另有相当多的老人单独居住,而他们感情与生活上和子女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半数老人希望可有子女照顾日常生活,另有很大比重的老人能够自己料理,请家政保姆及住养老院者只占很少比例。

  有以上数据分析,农村养老方式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形式,以社会养老为补充养老形式。

  (三)关于农村养老院的情况

  农村中只有很少的养老院,而且有部分老人并不知晓养老院的具体位置。此外,养老院的环境较差与收费超出部分老人所能承受的费用,是老人不愿进入养老院的原因是之一。

  另外,有部分老人不愿去养老院是因为担心周围邻居的评论,担心邻居认为子女不孝。

  (四)农村老人的生活情况

  农村老人,21.2%左右老人有退休工资或养老金,36.3%老人靠子女提供和生活费用,10%左右老人办有养老保险,20%左右只依靠务农获得生活费用。目前,多数老人的工作是帮子女带孩子,另外,务农、家

  务、个体经商的老人也占一定比例。

  绝大部分老人不担心子女不会履行赡养义务,一部分老人担心没钱治病及年老孤独寂寞。在“子女不孝,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假设下,多数老人会向村委会或组织反应,让其出面说服教育,而少数老人会选择忍气吞声,自谋生路。

  生活中,老人经常倾诉的对象是老伴、子女及周围的邻居亲友,也不乏老人会向孙子女和村干部倾诉心声。老人的娱乐活动多为打牌、麻将、下棋以及跳老年健身操,几乎所有老人都会选择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视。

  农村养老情况调研报告范文【篇4】

  一、调查背景

  (一)社会背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农民的生活水平、生存状态如何,关乎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而由于受生活环境、经济状况、文化素养等方面的限制,农村老年人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如今老龄化日益严重,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何做到使广大的农民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不仅是关系着尊老、敬老美德能否得以继承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更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的问

  题。

  (二)宏观政策背景

  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提出,到一年已经在全国10%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再至一年开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由试点开始逐步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影响逐步扩大。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顺利开展的指示精神,各试点县市在研究各自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按照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的伟大落实,是持续多年的惠农政策的又一亮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同时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并且实行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由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

  —年9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全国新农保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以后逐步扩

  大试点,一年之前基本实现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以解决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从而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新的社会转型期,“养儿防老”的意义日渐衰微,尤其是对于那些既无劳动能力、又无人赡养的贫困老人来说,晚景更令人堪忧。而“新农保”制度是“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重要举措,对解决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有着重大意义。

  (三)当地实况

  截止—年底,崇阳县有60岁以上的老人56361人,约占总人口的14%;其中70岁以上的老人32374人,80岁以上的老人23969人,100岁以上的18人。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称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显然,崇阳县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因此养老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而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对解决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有着重大意义。通过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及队员间的讨论,确定了这次调研的主题

  二、调研内容

  (一)调研准备

  通过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及队员间的讨论,确定了这次调研的主题“农村养老情况的调查”,查看了相关文献并且阅览了网上的部分团队的相关报告确定了这次调研所用的调研问卷。最后,准备了一些到当地

  与居民谈话时的问题、注意事项。

  (二)调研阶段

  调查时间:—年7月

  调查地点: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路口镇

  调查对象: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路口镇居民

  调查队员:李凌燕、龙雪晴、曹杰茜、曹雪霜

  调查方式:文献调研法、问卷调研法、访谈法

  调查目的:调研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状况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我们的建议和意见,同时推广和宣扬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推行模式。

  此活动开展期间,我们主要是以问卷调查和访问的方式,着重了解当地的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现状,如果实行是否愿意购买养老保险,对现今养老保险政策的评价和期望来了解居民对养老保险政策的基本认识以及居民们对养老的打算与计划。与此同时,我们还向居民宣传养老保险政策的相关的制度。

  (三)结果分析

  .养老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主要还依赖家庭养老,家庭养老占92%,社会化养老的实行很有限。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及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这种养老保障格局将受到严峻挑战。

  所谓家庭养老,即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实际上是以终身积累为基础,在家庭内部进行代际交换的反哺式养老。目前农村家庭养老有以下特点:

  (1)绝大多数老年人依托家庭养老;

  (2)老年人绝大部分与子女居住一起,且三代同堂家庭居多;

  (3)分而不离的家庭居多。

  就现阶段中国农村养老的实践结果来看,家庭养老已被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养老方式。它既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满足老年人安享天伦之乐的宿愿,又能缓解并不富裕的中国社会所要承担的养老社会压力。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农村人口流动幅度加大,子女不在老人身边的空巢家庭日渐增多,家庭养老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家庭的规模趋向小型化、核心化,这使家庭养老的负担加重,再加上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致使部分年轻人可能无力承担或不愿承担养老重任。总之,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功能呈现日渐削弱的趋势,这就要求社会化养老的普及和加强。

  .存在的问题

  (1)村民对于养老保险概念相当模糊,甚至不清不楚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然而调查情况却不那么令人高兴,当我们向村民们提及“您是否有办理养老保险?”时,他们大都面带疑色,并不了解究竟何谓养老保险。有的以为农村医疗保险就是养老保险,有的以为是一般的商业保险,最后一位比较了解养老保险知识的人士才向我们透露,直到前几个月该地都还没有落实养老保险政策。这几个月开始,镇政府才先为年过六十的老人办理了养老保险证,而其中大多数的老人对前来为他们照登记照的事情也是糊里糊涂,并不知其然,只知道政府是要给他们钱。由此可见,当地居民对于养老保险的概念还相当模糊,甚至不清不楚。

  分析原因,主要还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太小,宣传力度不够。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老年人口,其中百分之七十五在农村,据统计,未纳入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还很多,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年仅占全国乡镇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一。而现在农村的老人其文化水平也并不高,多数是小学都没有毕业,既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也无法阅读相关文献,电视上的新闻有时也是一知半解,没有专人的讲解,使得他们对农村养老保险的事知之甚少。大大的减少他们应有的福利。

  所谓养老保险(或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

  保险制度。

  (2)村民对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实行工程不信任

  但当我们试图使村民了解何谓农村养老保险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则表示如果有养老保险,他们也不愿意购买。有的人是认为自己无法负担参保的资金,有的人却说要儿子养或者自己劳动养活自己,而更多是的对这个政策实行的不信任。村民担心自己交了钱到时候自己反而拿不到一分钱养老。

  从中可以看出这样一项十分惠民的政策,村民并不十分给面子。这也主要还是率先实现该政策的地方在资金筹集和基金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让村民感到害怕。农村养老保险需求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如果考虑到城市化、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等诸多因素,今天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投保的人在二十、三十甚至四十多年后进入老年期时,现在交纳的数额很少的养老保险金,就会出现养不了老,保不了险的情况。而有些地方筹集的养老保险金不能专款专用,少数地方以种种借口,擅自挪作他用,引起风险,损害被保险人的利益。基金的管理级别太低,不能使基金有效地保值增值。这也不禁让人要想,连那一笔钱都没有办法保住,又哪里有钱来养老呢?我们在查阅资料时还发现,关于此类问题,国家并没有具体的独立的法律规范,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只有一年1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实行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

  国家没有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及时地对法律做出调整。立法的力度不够,也给许多人有空子可钻,致使我们对此推行的困难又增加了。而面对村民们的利益也得不到保证,保险并不保险。

  (3)四十岁左右的村民对自己的养老并没有规划

  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也对四十岁以下,比较年轻的村民的询问了他们有关养老的看法,但当提到对自己养老的看法时,他们基本都表示没有什么规划,或者直接说让子女养。反观城市地区,各种商业保险相当活跃。有些养老保险甚至专门针对十几岁的小孩子的。虽然小孩购买养老保险不能够算得上很明智,但起码在养老方面村民还没有很强的意识,对自己的未来也不能做到眼光长远。

  .原因分析

  (1)资金来源不尽合理,未体现全社会责任

  资金是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民政部_92年印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明文规定,在保险基金的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这样的规定使国家和集体所体现的社会责任过小。我国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的比例是世界最低的。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加拿大为39%,日本为37%,澳大利亚为35%,我国只有10%左右,而这10%的投入绝大部分给了城镇职工。由于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投入过低,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重要来源实际是依靠传统农村的集体补

  助和投入。但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使集体经济力量受到严重削弱,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财政能力和集体经济实力有限,已无力承担当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由集体经济负担的农村军烈属优待、“五保户”供养变为农民直接负担,而国家干部、城市居民、工人不负担,这样一来既不利于增加统筹金额,也不利于标准统一。此外,农民个人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基金,集体补助也微乎其微,几乎完全由个人缴费。这样的社会保障不仅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而且也影响了农民参加养老、医疗等保障项目的积极性,加大了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难度。

  (2)缺乏法制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需要有力的法律法规来支撑。从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状况来看,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立法层次低、立法主体混乱、立法层级无序。我国政府自—年开始设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但迄今还没有一部专门涉及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基本法律,在国务院已经制定的条例中,也极少涉及规范社会保障制度的法规。虽然我国过去在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方面形成了一些法规、条例和规章,但多是单项的,功能单一,缺乏力度,没有形成有机的法规体系,而且地区不同,内容亦有所不同。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尚未立法,更没有形成法律体系,使得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处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境地。

  (3)全社会老龄意识不太强,社会支持力度不够

  有些地方和单位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老龄工作没有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措施不力,成效不大。基层老年人协会的普及率达不到要求。由于缺乏老龄意识,致使不少人有岐视老年人的现象。特别是有个别公汽上的乘务员和司机,由于受利益驱使,在路上见到老年人搭车,不愿意停靠让老年人乘坐并予以方便,使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中卧床老人大量增多,无人护理、照料的问题越来越严峻。特别是对于丧偶、子女都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无人照顾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空巢老人突发疾病时抢救不及时,生命也时常受到威协、。因此,在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的情况下,老龄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将直接影响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对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4)老年服务业滞后,农村老年人享受社会公共服务相对较少

  一是乡镇老年福利服务设施数量少。目前崇阳县12个乡镇除了只能满足“五保户”需要的福利院外,面向其他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几乎没有,农村老年人能享受到的各种养老服务特别是生活照料服务几乎是空白。二是居家养老服务欠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全、服务组织欠缺、志愿者服务队伍不稳定,能够提供的服务项目很少,不能适应老年人的需求,面向农村老人的社会服务更是严重缺乏。

  (5)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弊端

  首先,农村养老保险统筹级别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县级统筹,这使得养老保险关系在省际甚至县际转移很困难甚至不可能,这实际上也就是限制了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如农民工群体,长年在外使得他们不能在户口所在地参加养老保险。现有的这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忽视了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脱离了现实情况,这也是多年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筹集方式是以个人交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实行减免农业税改革后,农村集体经济与从前相比变得薄弱,集体分担的那部分养老金很难兑现。而政府那部分养老资金的投入有限,对大部分农民起不到太大的现实意义。

  (6)农民收入不稳定且增长缓慢导致养老资金短缺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的产业政策,致使农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低下。而农民的收入除用于生活消费和农业生产外,还要承担子女教育和人情往来的费用。因此农村家庭可支配收入不足,没有足够的经济剩余作为养老资金。

  三、提出建议及对策

  (一)及时宣传新政策,让农民切实感受新农保的惠民之处

  在政策进行修改完善后加强必要宣传,让广大农民群众自觉认识自己的权力和义务,了解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积极主动参保,自觉自愿缴费。不定期进行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了解国家大政

  方针和实时动态,提高觉悟水平。

  其次,加大农村教育力度,增强农户接受新知识、理解新政策的能力。通过调查分析,家庭受教育程度越高,参加新农保的意愿越强烈。

  (二)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养老支持力度

  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社会和政府要真正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并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和专业技能,以扩大农民就业面。途径二是强化土地保障功能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鼓励和引导农民适当增加土地种植面积。虽然目前农村土地功能有所弱化,农民来自土地的收入也有所减少,但土地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政府应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土地并在技术、资金上给与支持,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还要变革与更新土地的保障模式,积极摸索多种形式的土地资本化,将土地变为一种可以资本化的资源。同时,各地应尽快建立与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使土地合理有偿的流转起来,使农民获得相应的收入。

  (S)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行差额补助的制度,是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措施。因此,建立和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具有非常重

  要的意义。以科学的方法确定保障线标准,使生活水平低于保障线的农村老人都能获得基本的物质需要。其次将农村养老保险法制化。经过一段时期、在一定地区试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政府应当及时将可行有效的保险制度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在实践中逐步补充或完善,使农村养老保险走上法制化轨道。由于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养老保障需求、基本原则、经济发展水平、人们思想价值等方面存在差异。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应当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政策。

  (四)完善相关经办机构设施,规范业务操作,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要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网络系统,所有信息实行公开透明化。对养老金的收缴和发放都及时录入信息系统,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确保每一位参保农民都有真实的参保信息。保障养老金能及时发放,养老金账户安全可靠。

  经办人员要熟悉相关业务,提高操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程序。经办机构应在人口集中的地方设置下级经办点,便于高龄老人缴纳和领取保险金,真正把惠农政策做实到位。

  农村养老情况调研报告范文【篇5]一、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全区参加“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的农牧民人数约有85万人,还不到全区农牧业人口的7%,而90%以上农村牧区人口的老年

  保障,几乎全部依靠家庭保障。而随着城镇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牧区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与日俱增,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农村老年人赖以养老的主要

  模式受到挑战

  一是农村牧区人口的老龄化日趋严重。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截至年底,农村牧区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的比重为6.2%,预计到年前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将比现在高出2—6个百分点。

  二是农村牧区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随着政策的实施,农村牧区家庭结构出现了小型化的趋势。据抽样调查统计年农村牧区家庭户均人口下降为3.72人。家庭小型化使农村牧区老年人“养儿防老”的压力增大。这种压力一方面表现为经济供养,另一方面是与父母分开居住,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独自生活。

  三是土地养老功能弱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牧民拥有了土地使用权,但没有所有权。这不利于农村老年人利用土地所有权的置换为养老提供一定的保障。由于土地比较收益不断降低,土地在农牧民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进一步降低了土地的保障功能,农牧民难于完全依赖土地实现养老保障。

  四是农村牧区劳动力流动的增强,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弱化了家

  庭的内聚力,也淡化了孝敬老人、赡养父母的传统观念。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滞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是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单一。1992年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方案中确定的缴费原则是:“坚持资金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支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根本无法兑现集体补助和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绝大多数普通农牧民得不到任何补贴,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和鼓励性储蓄。既未体现“社会保险”,也未体现“社会共济”,名不符实的“养老保险”使农牧民难以接受和认同。

  二是保障水平低。民政部门实施的《基本方案》考虑到农村牧区发展条件的差异,规定了农民交纳保险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2元、4元、6元、8元.................20元10个档次缴费。

  但是由于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普遍水平低,家庭生活困难,再加上农牧民对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档次。这样低标准、短周期的资金周转难以达到养老保障作用。

  三是体制不顺,管理混乱。从目前已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地区的情况看,农村社会保险机构只在县级以上才设立,乡镇还没有健全机构,行

  政村也没有设立代办员,专业人员更是寥寥无几。由于技术落后,管理混乱,还出现了个别违规操作的挪用和挤占行为。

  四是经费短缺,工作开展困难。根据《基本方案》规定允许从基金中提取3%的管理费来弥补业务经费的不足,很多经办部门就是依靠这笔费用来维持日常的业务工作。而在实施过程中,很多地区的同级财政从未划拨过农保工作的专项经费,致使工作开展的难度加大。

  另外,随着我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牧区大量集体土地被征用,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失地农牧民和进城务工农牧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失地农牧民,由于征地的安置补偿机制不健全、社会保障缺位,其中相当多的人成为“无地、无业、无社会保障”的“三无”人员,直接影响了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失地农牧民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比下岗工人问题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给于更多地关注。

  二、建立和完善我区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的政策建议

  1、提高对农村牧区养老问题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要性的认识。这主要指各级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对农村养老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决不能将养老仍然看成是一家一户自己的事情。老龄化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家庭养老势单力薄,难以为继。我们必须对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保持足够清醒的认识。多年来将老年社会保障视为城镇居民的专利,这不符合社会保障的公平价值原则,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

  点在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思路相背离。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存在问题、潜在危机,万万不可持无关紧要的态度。

  2、巩固和完善家庭养老机制。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与传统大家庭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相联系的一种方式,也是老年人最感舒服的一种方式。虽然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家庭养老受到严峻挑战,社会养老成为现代必不可少的养老方式。但是家庭养老并不是就要消亡,相反,它还是一种很重要和最主要的养老方式。这是由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目前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国家不可能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养老方面,而且,中国人传统的亲情养老,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也无法取代。因此,家庭养老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会被社会养老完全代替。在目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发展和完善它。要积极建设和宣传新的养老观,鼓励和支持签定养老协议书,充分发挥老年协会组织对强化家庭养老的重大作用,加大执法力度,对不赡养老人的子女严格执法等等。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农牧民游离于社会的保障网外,他们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个人或家庭来承担。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非农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牧民也同样面临市场风险和程度同等的生活风险,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大大提高,而目前以城乡属性

  分层社会保障的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公平。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本文仅就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农村养老情况调研报告范文【篇6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实现“老有所养”,成为当前及今后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当前,从石哈河地区放眼至全旗、全市乃至全国,养老服务仍然存在很多明显的短板,人口老龄化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凸显。为此,石哈河镇人大主席团在镇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组织部分人大代表,通过深入村组入户走访、到互助院和养老院调研、组织代表小组研讨以及听取村“两委”意见基础上,以老年人多元的养老需求为导向,围绕解决石哈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分析目前农村养老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建议,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石哈河地区养老现状

  石哈河镇位于阴山北麓“高台梁”脊地,是典型的山旱区,镇域面积1806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24个自然村,户籍总人口24784人,常住人口7645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站到60%以上。全镇以农牧业为主,中青年大多外出,空巢老人多、留守老人多、高龄老人多、贫困老人多是基本现状。多数老人在村居家养老,子女不在身边,存在诸多不便和安全隐患。少部分五保和特困老人在旗养老院养老,还有一部分老人随同子女在周边旗县生活。一年以来,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整合项目资金,利用闲置校舍、旧乡镇政府等

  闲置资源,在交通便利、公共设施完善、人口相对集中的中心村建设幸福养老互助院2处,其中格日楚鲁幸福养老互助院由原石哈河镇小学教学楼改造而成,占地21亩平米,建设规模IOO户;白音厂汗幸福养老互助院在原楚鲁图乡政府大院旧址建设,占地面积23亩,建设规模52户。目前,幸福养老互助院已经住满,入住互助院的老人比较认可政府在集镇所在地集中自助养老的模式,许多生活在农村的老人也渴望能入住。

  二、存在的问题

  (一)大多数当地老人乡愁情结较重,不愿离开生养他们的故土。许多当地的老人,一辈子在石哈河农耕放牧,对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依恋,即便现在子女有条件接他们到城市中享受更加完善的养老体制,他们也更愿意留在当地安享晚年。

  (二)当地养老体系建设较为落后。石哈河地区贫困人口居多,医疗条件较为落后,除了互助院以外,其他养老机构建设几乎为零,当地农村人口的自我养老能力随着年龄增大和身体状况的弱化不断降低。

  (三)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石哈河地区青壮年劳动力流出现象严重,留守在当地的多为空巢老人,生活缺少依靠。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帮扶责任人在很大程度上帮扶了当地的孤寡老人,甚至部分老人反映帮扶责任人比子女都管用,这也在侧面印证了当前许多农村青年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淡薄、不懂礼仪孝道、不尽赡养义务的客观事实。

  (四)互助养老模式存在管理、服务不规范的问题。我镇农村幸

  福互助院的资金基本上来源于自治区、市项目资助金,因无社会资本介入,导致互助院管理服务责任主体不明确,无法实现市场化,只能依托地方政府政策引导,在日常运营、管理服务、医养结合等方面,存在很多漏洞和隐患。

  三、对策建议

  (一)制定地方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由各村委负责对本村常住老年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子女外出情况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细致摸底,并汇总造册,从而进一步明确我镇需建设养老院和互助院等养老机构的具体规模,并制定我镇养老机构建设中长期规划。

  (二)持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政府部门要妥善做好新农保制度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农村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农村五保供养、社会优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政策制度的配套衔接工作,以明确的政策导向推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三)推进养老机构落地生根。继续推进幸福互助院的规范化管理和建设,并结合山旱区立地实际,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通过建设规范化的养老机构、实现在微利基础上逐步探索建立养老产业的营利模式、鼓励更多的返乡青年投入养老服务创业队伍等方式,进一步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市场化进程的同时,让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得到满足。

  (四)保障养老服务机构市场化运营。考虑到该镇常住老人普遍

  为空巢老人、留守老人、高龄老人、贫困老人的实际,建议上级部门配套相应的土地流转、宅基地抵押等相关政策作为享受相关服务的老人缴纳相关服务费用的补偿,并出台相应的税收优惠等相关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资该镇养老服务产业。

  农村养老情况调研报告范文【篇71我县属偏远山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县,全县人口56.4万人,城镇人口8.5万人,农村人口占83%,全县60岁以上的老年人5.518万人,占全县人口9.9虬由此可见,我县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赡养矛盾也日益突出,农村社会养老已成为政府面前一个重大社会现实问题。

  一、农村社会家庭养老现状

  我县农村社会养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集中供养,县内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建有光荣院、老年公寓、福利院、敬老院、五保之家37所,供养老人1480人;二是分散供养,以传统家庭养老为主。年4月,我们深入茨岩塘镇进行调研,通过调查,子女孝顺老人基本上能履行赡养义务的占60%;赡养问题上争争吵吵有分歧、有矛盾的或尽赡养义务有困难的占30%;不尽赡养老人义务的占8%;因赡养问题引起纠纷,告状诉讼的有2人。上述情况说明,政府组织办光荣院、福利院、敬老院、五保之家养老有限,满足不了社会老人需求;“养儿防老”已难适应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需要。

  二、农村家庭养老存在问题的原因

  我们通过调查了和解,造成农村家庭养老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是: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青年人结婚后与父母分居,另立门户已成为普遍现象,赡养老人意识逐渐淡薄;二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不再是维系家庭的主要生产关系,一些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给身在农村的老年父母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三是随着人类寿命延长,独生子女通婚,造成一对夫妇上养四个老人,下养一个孩子的家庭单元结构(亦称4-2-1结构),使家庭经济上难以负担,生活照料、精神抚慰更难以顾及。

  三、解决农村家庭养老存在问题的对策

  解决农村家庭养老之忧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建议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农村社会家庭养老工作任务艰巨,我们必须认真加以对待和采取以下对策。一是要维护家庭养老功能,以法保障老人权益。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健康水平的提高,老龄社会的迅速到来,家庭养老功能也在不断弱化。因此,要加快社会养老制度建设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家庭养老永远是社会养老一个不可低估和取代的补充。所以,社会保障网络未健全之前,仍应要维护家庭养老功能,要通过加强道德教育,五好文明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上建立起尊老敬长的良好习惯,对无理不尽赡养义务,老人的案件,要依法予以惩处,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二是要大力推进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走靠自身养老的路子。人们生老病死是谁也无法回避的现实,根据农村养老的现状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老来难”已经成为农村一个十分突出的现实问题,过去子女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今后自己养自己是必然趋势,趁自己年轻有劳动能力的时候,为自己投一份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争得了

  养老的自主权,在你丧失劳动能力时,养老保障可以提供另一经济补偿,当家庭保障功能失效时,养老保险可以向你提供生活必须的费用,帮助安度晚年。三是办好老人公寓,托老所和福利院、敬老院,解决好老年对象的老有所养问题,使城镇年老退休不愿和子女一起生活的有了去处,农村无依靠的老年人可通过福利院、敬老院提供服务,使他安度晚年。

推荐访问:农村养老调研报告2500字 养老 调研报告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