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三问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不会过时讲稿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三问”
[摘
要]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正确理解十月革命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状况,需要厘清和阐明与之相关的三个重要问题:十月革命前中国人是否知道马克思主义?俄国是否是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唯一途径?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否是十月革命外因决定的结果?如何答复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对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内在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
毛泽东;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毛泽东1949年6月30日撰写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其中对十月革命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状况有一段经典性表述:“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①这段脍炙人口的话是对十月革命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状况的形象写照,是对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的高度概括。笔者认为,对这段话思想主旨的揭示,离不开对以下三个重要问题的厘清和理解:其一,十月革命前中国人是否知道马克思主义?其二,俄国是否是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唯一途径?其三,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否是十月革命外因决定的结果?这三个问题与十月革命关系密切,如何解答它们,直接影响着对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内在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一问”:十月革命前,中国人是否知道马克思主义?
这是由毛泽东上述概括引发的第一个问题。要解答该问题,必须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接触、认识、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进行全面考察和认真梳理。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马克思的名字最早出现在中文报刊上,可追溯到1899年2月至5月由上海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第121期至第124期,连续发表的由英国在华传教士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撰述的《大同学》。②该书译自英国进化论者本杰明?颉德的著作《社会进化》前四章。书中几次提到马克思及其思想,称“英人马克思”为“百工领袖著名者”③。同年,《大同学》全书〔共十章〕由上海广学会校刊出版,在第八章《今世养民策》中首次提到恩格斯的名字:“德国讲求养民学者,有名人焉。一曰马克思。一曰恩格思。”④虽然该书对马克思及其学说的理解存在着诸多错讹,甚至连马克思是英国人还是德国人都没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有搞清楚,但毕竟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半个世纪后,首次让中国人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及其学说。
此后,资产阶级改进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不约而同地加入到对马克思学说的介绍和传播中来。梁启超于1902年发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将马克思称为“社会主义之泰斗”,认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德国“最占势力之二大思想”之一。⑤在此前后,梁启超在其主编的《新民丛报》上,还几次提到马克思。在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是马君武和朱执信。其中,马君武被称为“中国较系统地评介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人”⑥,他于1903年《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一文中对马克思评介道:“马克司者,以唯物论解历史学之人也。马氏尝谓:阶级竞争为历史之钥。”⑦该文文末还附注了马克思主义的五部著作目录,包括:《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这是迄今为止国内能见到的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清单。朱执信被何香凝誉为“同盟会中真正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⑧,他于1906年1月在《民报》第二号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片断地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其思想,简要表达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某些内容,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和阶级斗争理论也有所论列,同时认为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有着原则区别。同年6月,他在《民报》第五号发表的《论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并行》文章中指出:社会主义“自马尔克以来,学说皆变,渐趋实行,也称科学的社会主义。”⑨虽然朱执信对马克思的评介有不当之处,但他几乎涉及了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方面的内容,为时人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资料。比起同时代国内其他思想家的介绍,朱执信的评介要全面和客观些,且对马克思学说抱同情态度。
在早期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队伍中,要特别提到孙中山。有学者认为,孙中山是中国最早探索社会主义的政治家,是中国最早知道马克思主义的人。⑩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曾经真诚地确认自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当一些中国人还在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顶礼膜拜、要把它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来的时候,他就已经从西方国家的发展中觉察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欧美强矣,其民实困”。为了防止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端和社会动乱,孙中山主张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1912年10月,他在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讲演中讲到:马克思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达三十年之久,著《资本论》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终于使社会主义“成为有系统之学理”11。虽然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也不表示赞同,但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中国社会主义前途的预言是很有意义的。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十月革命前对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介绍的,还有中国早期无政府主义者。1907年,无政府主义者刘师培、何震等人主编的《天义报》于日本东京创刊。该刊第十三卷至第十九卷陆续译载了《共产党宣言》和《家庭、私有财产和国家的起源》的部分章节,同时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重要观点,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学说以及妇女理论等。同一时期,无政府主义者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在法国巴黎创办《新世纪》周刊,也曾经详细地介绍和评论了巴黎公社革命以及第二国际的相关内容。
综上所述,早在清末民初,一些来华的外国传教士、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就在报刊上开始介绍和宣传马克思及其学说,马克思主义被零星、片断地介绍到中国来,中国人开始接触和认识马克思主义。但是从总体上看,大多数传播者是从各自的立场和政治需要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当成西方社会主义流派的一种,与其时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混为一谈。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介绍非常浅薄和片面,只是抓住其中的一鳞半爪便加以主观意会,错误和歪曲之处自然比比皆是。加上这一时期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接受的阶级基础还比较薄弱,中国无产阶级虽然已经产生,但还处在自在阶级之中,没有实现向自为阶级的转变,缺乏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高度自觉性。因此,在十月革命之前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既没有得到系统的说明、正确的阐释和广泛的传播,也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更不要说形成实际的运动。这一时期以社会主义者自命的人也有一些,但还没有一个人能够读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能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理论真谛,成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毛泽东关于十月革命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是基本上符合历史发展实际的。
事实上,早在1945年4月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就十分明确地谈到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介绍和传播的具体情况,他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始于1843年〔鸦片战争后三年〕,但由1843年到1917年,74年之久,影响主要限于欧洲,全世界大多数人还不知道有所谓马克思主义……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就不知道。”“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朱执信是国民党员,这样看来,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先。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12毛泽东在七大上的这段话,是对四年后《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的相关表述的最好注脚,也是对“十月革命前中国人是否知道马克思主义”问题的最好解答。
“二问”:俄国是否是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唯一途径?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这是由毛泽东上述概括引发的第二个问题,是对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渠道即信息源的进一步思考。
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世界上建立起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十月革命爆发后的第三天,中国报纸就以《突如其来之俄国大政变》为题,率先报道了这一划时代的标志性事件。1918年4月,《劳动》杂志作者撰文指出:“现在我们中国的比邻俄国,已经光明正大的做起贫富一班齐的社会革命来了。社会革命四个字,人人以为可怕,其实不过是世界的自然趋势。”13同年5月,《民国日报》发文认为:“俄国列宁政府之稳固,即由于和平之放任主义,中国似宜取以为法。”14同年7月,《太平洋》杂志作者预言:俄国革命“影响世界思潮增进人类福利者,则极无涯量。”15这些文章程度不同地表达了中国人对十月革命的欢送和向往。自1918年7月至翌年春,一直借助日本报刊悉心观察和研究俄国革命形势的李大钊,连续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说,认为十月革命是“劳工主义的胜利”,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将“带来新生活、新文明、新世界”,中国人民应当沿着十月革命照亮的道路前进。李大钊的文章和演说在热情讴歌十月革命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表达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假设干思想观点。但是,由于国内外反动政府的有意封锁和歪曲,这一时期的中国报刊有关十月革命的介绍和宣传并不多,中国人对苏俄情况的了解并不全面,苏俄并不是中国人了解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途径。
1919年五四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分界点。在此之后,各种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宣传社会主义的期刊和团体大量涌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进程开始加快,马克思主义以其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逐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他们开始把关注的目光转向苏俄,试图从俄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通过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这一历史进程中探寻中华民族摆脱列强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现实途径。1920年,瞿秋白、俞颂华、李仲武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特派员的身份赴俄,实地考察苏俄社会生活,访问工厂、乡村、机关、部队,及时向国内发回大量通讯报道以及苏俄情况的著述。如瞿秋白的《赤都心史》、《饿乡纪程》,俞颂华的《旅俄之感想与见闻》、李仲武的《游俄国见闻实录》等,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苏俄的真实情况,吸引了国内众多读者,是中国思想界了解俄国真实情况的重要来源。中国先进分子在学习和研究苏俄社会制度、革命经验的同时,还组建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了俄罗斯研究会、上海外国语学社等以研究苏俄问题、选派赴苏留学生为主旨的团体,开始有计划地派遣学生赴苏学习,接受劳俄革命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这项工作改为由党来组织和派遣,并相继选派了几批留学生到苏俄学习,其中包括将一些留法、留德的学生分批转到莫斯科学习。这些留学生学成回国后,大多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自此之后,苏俄就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重要途径。这条途径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重要性,正随着共产国际和俄〔联〕共〔布〕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介入和影响程度的加深而日益显现出来。
因此,苏俄成为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始自20世纪20年代之后。而在此之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是日本。早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出现了大批青年学生赴日本留学的热潮,其中许多有识之士企图通过借鉴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以拯救衰败落后的旧中国。当时社会主义思想在日本的介绍和传播,给中国青年学生以强烈的冲击。在日本社会主义者的影响和帮助下,成长起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早期大多数领导人和马克思主义宣传家大多有在日本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受到日本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如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中,北京的“一李二陈”(即李大钊、陈溥贤、陈启修)、上海的“二陈二李”(即陈独秀、陈望道、李达、李汉俊),以及广东的杨匏安等,都有留学日本的经历,同时通晓日文,他们借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材料,主要是从日本翻译过来的。特别是日本著名社会主义者河上肇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影响巨大,不仅他的著作被大量地译介到中国,许多人更是直接师从于河上肇,受其教导。其他如幸德秋水、福井准造、片山潜、村进知至等社会主义者的影响同样不可低估。正如德国汉学家李博所指出的,五四时期“中国人对欧洲各社会主义流派的了解,包括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社会主义学说的了解几乎全部来自日语,或是欧洲语言原著的日文翻译,或是日语的社会主义著作。”16因此,日本不仅是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输入中国的主渠道,也是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作用不可无视。当然,我们在充分肯定日本中介对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所发挥的桥梁作用的同时,于此还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同样也受到日本社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上的偏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日本某些理论家机械的经济决定论”就长期对他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1除苏俄、日本途径外,还有欧洲途径。五四运动前后,中国许多青年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工读思潮的影响下,纷纷远涉重洋,赴欧洲〔主要是法国〕勤工俭学,掀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法国逐渐成为五四运动后向中国输入马克思主义的又一重要途径。据粗略统计,1919、1920年两年中,赴法勤工俭学的中国青年达1600多人。1这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些青年到欧洲后,一边勤工俭学,一边了解资本主义社会,接触工人群众,关注工人运动,努力研究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并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把马克思主义和欧洲工人运动状况介绍到国内。蔡和森、周恩来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蔡和森在赴法后几个月的时间里,就“猛看猛译”了几十种马克思主义书籍和有关社会主义的小册子,并且着手编写阐述社会革命理论的著作。1920年,蔡和森接连给在国内的毛泽东写信,提出用俄国式的方法,组织共产党,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等主张。周恩来赴法国后,积极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创办《少年》杂志,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想作斗争。他虽然身处欧洲,仍与国内斗争息息相关。“他经常和邓颖超及觉悟社其他社员通信联系,并发表了一百多篇通讯,报导勤工俭学的情况和斗争,英国矿工大罢工,欧洲各国社会状况和工人运动,分析国际形势,介绍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等等,在国内发生了很大影响。”1在蔡和森、周恩来等人的影响下,一批留法勤工俭学青年先后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战士。
总之,经过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推动,“诞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经过日本、西欧、苏联三条途径,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形成了一个群星灿烂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2这三条渠道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内容上各有千秋,“从日本而来的主要是一般学理方面的,从西欧而来的主要是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方面的,从苏俄而来的主要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实践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构架。”21而就三条渠道在中国20世纪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所起的作用来看,日本渠道使中国思想界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术语以“语言浓缩形式”22积淀到20世纪中国思想发展史中;法国渠道是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补充;而苏联渠道则开启了马克思主义规模化进入中国的新时代,特别是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由先前的“三途并行”转向“一途独进”。与日本、法国途径相比,苏俄途径显示出绝对的优势,几乎成为马克思主义输入中国的唯一来源地。更严重的是,这种“一途独大”的局面一旦形成,就持续和固化了近半个世纪,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阐释和实践。
“三问”:“一声炮响送来的”,是否是外因决定论?
这是由毛泽东上述概括引发的第三个问题,该问题的实质在于: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到底是内在的需要?还是外在移植的结果?
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的程度。”23这就是说,对某种理论命运的把握离不开对具体国情及理论需要程度的分析。近代中国是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革命基础十分深厚的国家。由于受到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肆意侵略和蹂躏,由于本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由于在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双重压迫下国家陷于极贫极弱的状态并濒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为了挽救国家危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进行了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
但是,对于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的中国人来说,他们所能够提出的救国方案就是:学习西方,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因为中国封建王朝对于外国侵略者的屈服,已经宣告了中国封建主义的破产,宣告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不可能成为中国人民团结御侮的有效武器。“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在那时的中国人看来,俄国是落后的,很少人想学俄国。”24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曾经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封建地主阶级的开明派林则徐就已经睁眼看世界、注意了解西方的实情了,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当时他们提倡的学习西方,主要着眼于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从而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到太平天国后期,《资政新篇》纲领中不仅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而且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25,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26,这就把向西方学习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领域扩展到生产关系领域,即主张发展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了。到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把向西方学习进一步从经济领域推进到政治领域,主张改革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实行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启蒙思想家严复大声疾呼:“民智者,富强之原”27,“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28,“救亡之道在此,自强之谋亦在此”29。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学说,更是直接参照了欧美革命的经验,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提出了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近代中国先进分子向西方学习不仅态度十分虔诚,内容依次递进,而且努力将学习内容和社会行动结合起来。他们建立过团体,组织过政党,举行过变法,发动过革命。但问题在于,学生虽然不断地向先生学习,先生却老是欺侮和侵略学生,“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30,太平天国被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了;戊戌维新犹如昙花一现,仅存百日即告夭折;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却虚有其名。帝国主义的屡屡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中国并没有由此变成一个独立、富强、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变成一个贫穷、落后、屈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事实不能不激起中国先进分子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文明在中国可行性的疑心,而这种疑心也确实“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特别是空前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浩劫,撕下了笼罩在西方资产阶级身上温情脉脉的面纱,彻底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和弊端。中国先进分子通过这场战争强烈地感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完美优越的神话业已破灭,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已失去光明的前途,由此开始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和批判。这种反思,为他们放弃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思想土壤。
正当中国人学习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尝试遭到严重失败,中国先进分子陷入极度彷徨和苦闷中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饱受帝国主义欺压的中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也给正在黑暗中摸索和苦斗的中国先进分子以强烈的震撼。十月革命在唤醒西方无产阶级的同时,也唤醒了东方被压迫民族,并把西方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与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汇合起来,共同冲击着资本主义世界的堤防。由于十月革命发生时的俄国情况与中国相同〔封建压迫严重〕或近似〔经济文化落后〕,这给中国先进分子以很大的启迪。他们认为,不仅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只要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觉醒和组织起来,完全可以依靠自身力量创造出维护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崭新的社会制度,完全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来为自己昭示解放的道路。中国先进分子从十月革命中看到了中国的曙光,他们讴歌和介绍十月革命;主张以俄为师,走十月革命的道路;认定只有坚持暴力革命、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9年的五四运动出现了两种新趋势:一是肇始于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逐渐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马克思主义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发挥指导作用;二是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两种趋势本质上是相通的。31十月革命成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推动力量,中国先进分子的政治立场和态度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转变:从支持和赞扬十月革命,到了解和探讨指导这场革命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再到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直至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家、革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考察、思考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
总之,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深刻的社会危机,为了挽救危机、探索中华民族的出路,中国社会各阶级特别是其中的先进分子不断地向西方国家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但是,十月革命前近80年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充分说明,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根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本上都是以失败告终,中国人没有从西方教义中找到指引中国出路的科学理论。不管是农民阶级的革命纲领,还是资产阶级改进派或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建国方案,都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拯救中国于水深炽热之中。客观形势的发展更加迫切地需要新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国先进分子也没有因为现实中的不断碰撞和失败而停止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探索,他们仍然孜孜以求地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作为无产阶级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的示范和强烈刺激下,被广泛地介绍到中国来,并迅速地被中国先进分子所理解和接受,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开始扎根发芽。对于中国先进分子来说,他们是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才转向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不是需要加以崇拜的信条,而是用来解决中国问题的认识工具。很显然,中国先进分子的目标转向主要不是外力强加和移植的结果,而是在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文明破产之后作出的主动选择,是在经历了长期的、艰苦的摸索之后作出的历史性选择。俄国十月革命为这种历史性转变和选择起到了催化剂作用,它“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32毛泽东准确地概括了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对近代中国社会道路选择的科学总结。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篇二:三问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不会过时讲稿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立志读尽人间书
——学习三问
回顾历史,人类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学习。所以,人类的历史从根本上就是学习的历史,人类的发展从根本上就是学习的发展。
第一问:人为什么学习
从整体上讲,其根本在于:第一,学习是人类生命延续之根。就是说人类的生存本领、生存质量都是在学习中获取、在学习中提高的。人类从野果充饥到耕种百草、吃上粮食,从茹毛饮血到钻木取火、吃上熟食,从披挂叶草到纺织成衣,从原始狩猎到使用劳动工具,从栖息洞穴到建筑房屋,无一不是在学习中完善的。不可想象,如果没有学习、没有生存能力的提高,人类将会进化成什么样子。第二,学习是人类文化繁荣之根。文化是由肢体交流、语言沟通、文字传播逐步发展繁荣起来的。特别是人类在实践中发明了文字,才有了五千年的文明史。考古学家估计,人类至少已有一百多万年的历史,而在有文字记载的五千年以前,进步非常缓慢,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自从有了文字,才开辟了人类学习的通途,打开了人类智慧之门,拉开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帷幕。第三,学习是人类社会进步之根。人类社会是在学习创造中前进的。从张衡发明浑天仪、地动仪、候风仪,祖冲之比较准确地推算出圆周率,到我国的“四大发明”;从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到瓦特发明改进蒸汽机以及爱迪生的上千项发明,等等。这些是人类社会产生巨变的成果,无一不是在学习中发现、在发现中发明、1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在发明中发展的。
从个体上讲,其本在于:第一,学习是人本能的需求。通俗地讲,人类作为高级动物,有意识、有思想。所以,人不光需要吃饭,用食物填饱肚子,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更需要通过学习,用知识充实脑子,满足更高一级的精神需求。明代大文学家方孝孺说:“人可不食也,不可不学也。不食则死,死则已;不学则入于禽兽而不自知也。人与禽兽也,毋宁死。”学习是人在与自然界的融合中,不断地提高认识、总结经验、积累方法、凝聚智慧的过程。这种生命本能一直推动着人类个体素质的提高。第二,学习是人本分的需求。本分就是修养,修养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文化积淀。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有性格。”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评价和处理方式与其本身的知识素养密切相关。一个目光远大、心胸开阔、行为得体、道德高尚的人,常常是知识渊博的人。第三,学习是人本职的需求。一个人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要有一套看家本领。据有关方面统计,人类的知识信息在19世纪是50年增加一倍,到二十世纪中叶是10年增加一倍,而现在是每3至5年就要增加一倍。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技能,才能做到思想先进、能力长进、工作上进、事业前进。
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都很重视学习。古代思想家荀子认为,学习永无止境,只有生命完结了,学习才能停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终身教育的展望》一文中指出:“学习和工作应该是人从生到死连2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续不断的过程”,“学习是一辈子都要面对的课题”,强调“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抓紧学习、不抓好学习,不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
我国民间也有许多劝学的格言。比如,星多天空亮,学多智慧广;阳光照亮世界,知识照亮人生;文人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没有货;空袋子里不起来,空肚子站不起来;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酒多人颠,书多人贤;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等等,都充分说明了学习的极端重要性。
第二问:学习的关键是什么
俗话说: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这里我还要补一句:读书破万卷,心到自然成。
1.树雄心,立志学习。鸟凭双翅飞天涯,人靠志气展才华。古往今来。凡有大作为者必有大志气。诸葛亮在年轻时就志向远大,胸怀天下,最终帮蜀国三分天下。周总理在13岁就慷慨陈词:“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毛主席还是青年学生时就提出“为改造中国而读书”。他参加革命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即使在艰苦的长征路上也手不释卷。当然,我们这些普通人,自然无法与名人伟人相提并论,但作为共和国的军人,我们都要明确自己肩上的职责义务,树立远大的目标追求,立志学习,发奋努力。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2.怀虚心,渴望学习。虚心与好学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美国教育学家克里斯托弗·希钦斯有句名言:检验一个人所受教育的标准,就是看他对自己无知的程度心中有没有数。实际上往往越爱学习的人越虚心,越虚心越渴望学习。俗话说:“一瓶水不满,半瓶水咣当”,“饱满的谷穗总是低着头的”。面对知识的海洋,只有置身其中,才能切身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人才学上有个“蓄电池”理论告诉我们,即使是一块儿高能电池的蓄电量也是有限的,只有不断地进行周期性充电,才能可持续地释放能量。有专家指出,农业经济时代只要7—14岁接受教育,就足以应付以后40年的工作之需;工业经济时代,求学时间则要延长至5—22岁;而进入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则要求把12年的学校义务教育延长至80年制的终身教育。可见,我们只有自觉学习、主动学习、重新学习,才能适应工作需要,跟上时代步伐。
3.持恒心,刻苦学习。对于成年人而言,学习更主要的是靠自学。但有的同志总感觉没时间,坐不下来;有的同志老觉得没信心,认为学不出什么名堂来。其实时间和信心都不应该成为问题。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有愿意挤总还是有的。鲁迅先生就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学习的。至于自学成才的例子,那就更多了。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只上了三个月的学,那么多发明成果都是在自学中完成的。讲刻苦,4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佳话也不少,如战国苏秦“锥刺股”,汉代孙敬“头悬梁”,匡衡“凿壁借光”,晋朝孙康“映雪借光”,还有“车胤囊萤”、“江泌追月”,“孟母三迁”,“程门立雪”,等等。我们现在啥条件都不缺,缺的就是毛主席同志一针见血指出的三个字:“下苦功”。
4.常潜心,深入学习。深入学习就要讲方法、肯钻研。宋代教育家朱熹总结出学习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民主人士李公朴总结出学习要“三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一代文豪鲁迅总结出学习要有“三性”: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著名作家矛盾总结出“三式”读书法:第一遍鸟瞰式,形成初步印象;第二遍精读式,品味作品妙处;第三遍消化式,吸取其中精华。深入学习就要多问、多思、多研究,带着问题求答案,用问题牵引促学习。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马克思讲:“问题是时代的格言,任何伟大的发现,往往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爱因斯坦上中学时就提出了两个深奥的问题:一个是,如果人跟着光的速度跑,会出现什么现象;另一个是,如果人坐在电梯里,以自由落体的速度下降,会出现什么现象。正是这两个问题的提出,为他创立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开启了大门。
5.多留心,处处学习。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自古常讲三句话:三人行必有吾师,每日三省吾身,凡事三思5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而后行。这些都是在提醒人们,要留心学习、善于思考。实际上,很多东西都是在平时的偶然发现和闪念中获得的。比如,牛顿就是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我在某军营看见的战士格言: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挫即折;过时是短暂的遗憾,错过是永远的遗憾。这些都很有寓意,让人记忆犹新、深受启发。只有我们处处留心,就一定能捕捉到有用的知识。
第三问:学习的归宿在哪里
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不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毛泽东同志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古人讲读书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求知,做学问;一个是悟道,学做人。求知要做到八个字:钻研、积淀、提炼、升华;悟道也要做到八个字:洗礼、修身、养性、善行。孔子认为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求知、自我修养。对我们来说,当前最重要的是解决好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问题。
1.要加强党性修养。党的创新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何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改造好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我体会,要做到“大小并举,宽严相济”。“大”就是要从大处着眼,有大目标,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善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明理励志,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6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赖。“小”就是要从小处入手,注重小节,防微杜渐。要消除小事无关紧要,小节没有大害的模糊认识,要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要警惕“渐变演变、量变质变”的教训,要善于“见微知著、小中见大”,做到慎微、慎初,把住平时,管住小节。“宽”就是眼界要宽阔,胸襟要宽广。不为个人名利斤斤计较,不因一时挫折灰心丧气。要能够容人、容事,善于团结同志,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胸怀,有“莫愁天下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气度。“严”就是坚持原则,严于律己。讲正义,树正气,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2.要培养科学思维。科学思维包括理性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由学习、求知、明理,转化为思维、思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并不断认识和总结。美国《未来学家》杂志总结了那些有重大创造成就的天才人物与众不同的八种思维方式:一是他们总能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二是他们总能使自己的思维形象化;三是他们总是对事物持有疑问;四是他们总能进行创造性的组合;五是他们总能在各种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六是他们总是能从相互对立的角度思考问题;七是他们经常在平淡中发现神奇;八是他们永远对新事物兴趣盎然。由此可见,学习、修养、思维、能力是紧密联系的,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的体现。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一把“金钥匙”,有利于对工作的科学指导,有利于对矛盾和问题的圆满处理。比如有的同志总结的“方圆变通”,其中的大方小圆,就是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先方后圆,就是教育从严,处理从宽;己方他圆,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3.要做到求实创新。求实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许多主客观的障碍和阻力。比如有习惯的阻力、经验的阻力、自满的阻力、书本的阻力、权威的阻力、利益的阻力,等等。有时,人们往往认为习惯就是正确的、书本都是正确的,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陈云同志讲“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他倡导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当习惯与现实不同时,要改变习惯而不是回避现实;当书本与实际发生矛盾时要修改书本,而不能变更实际。在工作中做到求实创新,一是要贴近实际,这是基本点;二是要盯着问题,这是着力点;三是要争先创优,这是动力点。
最后,衷心希望同志们以勤奋学习拓宽事业之路,以博学多识开启智慧之门,以良好素质搭建进步之梯,不断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有所成。8
篇三:三问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不会过时讲稿
爱国三问演讲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从连绵不断的万里长城,到巍峨峻拔的五岳雄山;从宏伟浩大的故宫到庄严广阔的北京天安门
这些都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所拥有的,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我们美丽山河的时候,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脸上流着泪,心中淌着血。为了神圣不可侵犯的祖国,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在屈辱中抗争。
再翻开50____年的历史长河,我发现祖国的生命精髓长城
那道伤痕,记载了多少沧桑,又表现得如此顽强,那是一种标识,更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向往!长江
那是祖国的脉搏!跳跃着永不枯竭的悸动,挥洒着无边无际的情怀。黄河
那是祖国的血液,沸腾着,奔涌着,无力不催,昂着向前,那是何等的自信好骄傲啊!不管在何时何地,我都会一直想念着我的祖国。滔滔的江水,滚滚的黄河,连绵不断的山路,都属于我们伟大的祖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炎黄子孙高尚的美德。不管在古代,还是在近代;不管是白色恐怖的过去,还是春风温暖的今天,都是如此。任何邪恶势力,任何卖国、叛国之徒,都会败倒在它的面前。爱国主义力量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历史已经证明、今后将更进一步证明的一条真理。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们祖国开始了新的历程。让我们每个有志气的同学,把对祖国诚挚的热爱,倾注于紧张的学习中去吧!谢谢大家。
19____年5月4日爆发的那场北京学生反帝爱国运动,其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这次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背景下所爆发的学生爱国主义运动,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有着举大的意义。
它是一次追求民主、追求真理的思想解放潮流,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根底。它又是一次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伟大斗争,唤醒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直接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开展,五四伟大的爱国精神直接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那么在今天,正是五四运动发生的86周年之际,这场运动已经离我们这一代人很久远了。重提五四爱国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还是有着重大的意义的。那场以大学生为主的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他们怎样来用青春的热血和生命来实践着自己对国家的爱。那么时值今天,当代的大学生远离了国家和民族苦难的日子,远离了社会动乱不安的局面,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生活
背景下。爱国好似对于今天的我们已经留于一种形式,一个口号了,爱国热血青年
在今天已经被看作一个贬义词了。那么我们今天来重新思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用自己的切实行动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的。
也许有人会说五四运动离我们已经太久远了,那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已经过时了,对于我们也没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了。这种认识是很不正确的,笔者认为五四精神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正是我们新的时代的所需,我们很有必要重新认识我们的意识形态,有必要在新的形式下重新认识爱国主义
精神。是的,如何认识爱国主义怎样用我们自己的切实行动来实践爱国主义,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是有着巨大的意义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扬爱国主义不是非要我们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爱国行动,而是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学校里,你努力掌握科学知识,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你的地方去。就像现在的大学生志愿效劳西部,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他们所唱响的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就是一种很好的爱国行动。我们走向社会,遵守社会的各种规章制度,做一个遵纪守法的良好的公民,也是一种爱国主义行动。在我们的身边,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努力地去帮助别人,积极地去实践各种有益的社会公益活动,也是一种爱国主义行动。
其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还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形式。无须做一些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情,而将我们的身边的小事切切实实地做好,就是一种很好的爱国主义形式。在今天我们思念五四运动,重提五四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还是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的,让我们重新去认识爱国主义精神,重新去审视我们的意识形态。爱国主义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
五四精神是一面旗帜,五四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在新的时代它有新的内容。我们思念五四精神,我们发扬五四精神。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祖国母亲,是一个多么温暖深情的名字,道出了浓浓的爱意;祖国母亲,是一片多么激情高昂的乐章,唱出了心中的跌宕起伏;祖国母亲,是一个绚丽的诗句,写出了祖国母亲的山河壮丽!
回首往事,觉得不堪回首又倍感自豪。不堪回首是因为狂妄自大的日本鬼子用炮弹摧毁了我们的家园,把祖国母亲践踏得遍体鳞伤,自豪的是当时涌现出了许多爱国人士,他们用身体为祖国母亲与人民挡炮弹,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用一把把机关射进敌人的胸膛。日本鬼子像一只罪恶至极的野兽,残忍地杀戮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而中华儿女就像是一支能把野兽的心脏穿透的利箭。血腥持续了8年,8年间,有多少人的家庭支离破碎,有多少人无家可归,有多少人吃不饱、穿不暖,有多少人在一夜之间失去了最亲的人!8年后,祖国母亲又展开了笑颜,全国人民都冲动不已,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欢呼声。
看看现在,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我们要感谢祖国母亲以及勇于与敌人殊死决斗的战士。吉鸿昌曾说过: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____说过: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拿破仑说过:
人类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
每位祖国母亲的儿女都应该有个信念: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祖国在我心中!我们一定要牢记祖国母亲所受的千灾百难,不忘祖国母亲所受的耻辱。我们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日新月异、繁荣富强!
篇四:三问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不会过时讲稿
公务员面试技巧分析
1.以丰富内容“吸睛”面试中答题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内容,也就是我们常常强调的“有话说”,在短短的面试时间内,我们需要讲出吸引考官注意的内容,就必须有针对性的准备。一方面,我们需要系统性的学习政治素养知识,将政治素养知识体现在答题内容中;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广泛了解学习热点知识,提升自己答题的广度来体现自己个性化。
2.以清晰逻辑“吸睛”做到“有话说”的广度和深度,接下来就是将自己的答题内容以清晰的逻辑呈现出来,让自己的答题内容以清晰的层次感吸睛。其一我们要梳理清楚要点的内在逻辑,呈现出层层递进的逻辑感;其二要学会用逻辑连接词,避免内容的重复;其三就是需要不断练习答题,从练习中找问题,改问题,做到逻辑真清晰。
3.以外在感情“吸睛”在考场上的考生,往往会存在外在表现磕巴,语调平等问题。这个时候外在的感情传递练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考场答题就需要将有层次逻辑性的内容以真情实感传递,从眼神交流到表达抑扬顿挫,再从肢体动作大方得体到整体外在自信满满,需要不断准备,不断从练习纠错中做到优中再优,以外在优秀表现吸睛。
公务员面试真题分享
1、演讲题:主要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需要放弃意识形态。针对这一段材料发表
演讲。
2、谈谈你自己的缺点。
3、有个同事工作比较粗心,他和你关系比较近,你会怎么和他说。
4、你来考试,距离开始只有10分钟了,遇见一个老奶奶过马路被车刮蹭倒地,你怎么办。
5、有人举报说你不适合外交部,你怎么解释?
6、你的驻外时间已经到,准备回国结婚,但是一个同事临时回国,你因此而走不了,你父母很生气,你的未婚夫说如果回不来就掰了,你怎么办?
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
材料一:
关于中小学课后辅导教育的问题
教育部出台的一个意见,学校要对中小学课后教育进行管理。开展相关课后内容。有的家长赞成,认为很好的解决了学生课后时间无处安排的问题;有的老师反对,认为增加了工作了,家长的事情不应该老师来负责。专家认为如果按照学校意见收取200块钱,容易出现乱收费。
1.针对中小学放学后继续托管现象,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你怎么看?
材料二:
关于政府委托调查队进行本市中小学生课后辅导内容的调查,小李来负责,请对材料里小李的调查方式进行点评:
1.对市区中小学校进行调查;
2.对1-6年级学校老师进行问卷调查,让老师召集班委进行讨论询问;
3.对接送学生上下学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材料三,排序题:请将下列各事项进行排序
1、早上8:30领导告诉小李,领导出差要去外地,下午的座谈会交给小李组织
2.下午2:30要给孩子看病,挂了专家号
3、小李要制作一份报表交给领导审批,大概需要3个小时
4、下午5点老孙会来拿报表,并且讨论工作上的其他事宜
5、下午2-6点开座谈会,领导指派了两个同事帮助她,但是两名同事3点要去企业进行调研
材料四,图表题,图表内容:老师家长和学生喜欢不同的内容,老师和家长喜欢辅导的内容是课程学习、课后作业,而学生更喜欢玩游戏,第一问,对于这样的现象请你怎么看。第二问,请你从素质教育角度谈谈幼儿托管的原因,第三问,你要如何合理地完善服务内容。
篇五:三问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不会过时讲稿
教
案
授课时间
导论
章节名称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三问马克思主义是否已经过时?
教学目的从时代维度、理论维度和现实维度三个层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1.时代之问:只是描述百年前的社会?
教学重点
2.理论之问: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是否将会敲响?
3.现实之问:当今社会主义如何实践?
1.时代之问:只是描述百年前的社会?(重点)
教学难点
2.理论之问: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是否将会敲响?(重点、难点)
3.现实之问:当今社会主义如何实践?(重点)
教学方法
课程资源准备
讲授式、案例式、互动式
教材、多媒体、科研成果、PPT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的内容主要围绕“三问马克思主义是否已经过时”这一主线,重点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结构上,总体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和当代价值,先抛出问题再解决问题,最终汇总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清晰明了阐述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这一核心理论。
一是引入。在引入中,首先通过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因里希·伯尔关于马克思的观点,通过该观点产生的“我们不再需要马克思主义了,马克思主义似乎已经过时了”现象进行评析引发同学们的思考。通过和同学们的互动问答了解学生关于该观点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回顾上一节课的知识点即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并将其作为本节课的理论工具,一起分析马克思主义是否已经过时,从而顺利进入今天课堂的正是内容。
年
月
日
星期
二是主要内容。在该环节以三个问题引入思考,进行教学活动。
首先是时代之问: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叶,他已经经过了百年,在诞生之时,他描述的就是19世纪的现实。那么现在已经进入到21世纪,马克思描述了现实已经成为过去,那么它还有当代价值吗?通过马克思主义诞生年代的资本家事例和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关事例进行佐证。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期,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面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工人向资本家写了一个请愿书,说我们这些向你们请愿的人,作为父母,认为增加一小时的闲淡的时间会使得孩子道德败坏,因为懒惰是万恶之源。这个故事的背景是什么呢?在1848年的时候,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将工作日从11个小时减少到了十个小时。可是这个时候,资本家却要求他们工厂的工人提交一份请愿书,为了向英国议会施压,使得这个法案无法通过。所以这些在岗的工人迫于资本家的压力,不得已写了这样一份请愿书。在现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以美国亚马逊工厂工人罢工抗议为切入点,讲述现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困境,通过时代更迭的对比,表现出马克思主义对于时代之问的回答,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其次是理论之问: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将会敲响?该部分的讲解主要是案例讲授法和理论剖析为主,也是本次课的重点难点。导论课程中如何介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一个不好把握的问题,既不能解释的较为浅显,也不能把理论讲的过于深刻,考虑到同学们还没有正式开始系统学习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理论内容。由此采用案例讲授的方法,先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为起点,分别介绍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第一个周期即15到16世纪的热那亚周期;第二个周期即16世纪到17世纪的荷兰周期;第三周期即19世纪的英国周期,以及现在的第四周期,20世纪以来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国家。介绍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后,再介绍资本主义发展不可避免的系统性危机,如“1929—1933年大萧条”、“1970年代石油危机”、“2008年经融危机”、“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等,通过现实的资本主义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发展的周期性、系统性的经济危机证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终将胜利的理论没有过时,经典的评断没有过时,现在仍具有解释力和生命力。
最后是现实之问。从理论到现实,才从第二个问题自然过渡到第三问:当今社会主义如何实践?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候以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
书的观点中引入,该书中认为:“马克主理论从理论上呢也许还有一些道理,不过一旦将其付诸实践,结果呢是无法想象的。他还说啊,与马克思主义相关必然意味着饥荒、苦难,意味着支离破碎的经济,僵化的社会主义意味着丧失自由和物资供应,也因为这是废除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现实回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案例进行回应,从而证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生命力,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认识仍然具有效力。
讲授完三个问题之后,进行课堂总结。回顾今天所讲,再一次阐明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我们仍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具有时代价值。提出课后思考和阅读书目,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依据该教学内容与逻辑结构,授课时不完全依照教材内容为教学模块展开教学,并注意合理分配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时间。
篇六:三问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不会过时讲稿
“三问”专题教育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三问”专题教育心得体会1:
群众路线“三问”源自为民“四观”,着眼的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切中的是党群干群关系受到损害的重要根源,目的就是要使党员干部通过讨论引发自觉,继而以优良作风树立榜样,把人民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因此,弄清“为了谁”,就能找准前进的目标方向;弄清“依靠谁”,就能找到工作的力量源泉;弄清“我是谁”,就能把握自己的正确定位。下面,围绕对“三问四观”问题的学习理解,谈点个人粗浅的认识。
“为了谁?”,为人民服务,简简单单的五个字我认为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这个五个大字,承载了共产党人的使命感,焕发着共产党人的生命力,是共产党人的法宝。历史告诉我们,植根人民,是我们特有的政治优势,现实警醒我们,脱离群众,将是我党面临的最大危险。
“依靠谁?”,党的十八大强调,“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切实落实好十八大会议精神的要求,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我是谁?”,对我而言,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机关单位领导干部,但我也是一名人民群众。只有置身人民群众之中,才能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所需和愿望,才能更好地依靠和服务人民群众。
理解了三问,还要树立好“四观”,四观是什么。世界观就是要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紧密联系实际,自觉而坚定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存在的问题;权力观就是明白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为人民所用;事业观就是党员干部,想干事业,为后人留下点东西,就要有业绩感,而这个业绩还必须得经得起群众和实践的检验;群众观就是想问题、做工作要从群众出发。“四观”互相联系、互为一体,世界观、群众观是前提、权力观是基础、事业观是关键。
那么如何将“三问四观”的理解认识落到实处,作为一名机关单位领导干部,我深有感触。群众与我们,是鱼水相融的密切关系,牢不可分。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只有取得群众的配合和支持、理解和认可,才能顺利圆满地完成工作任务。我深刻体会到,要做好工作,服务好群众,就要了解群众内心深处所需所想,真正做到真诚耐心、细致入微的服务,才会让每位群众都满意而归。
“三问”专题教育心得体会2:
群众路线“三问”源自为民“四观”,着眼的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切中的是党群干群关系受到损害的重要根源,目的就是要使党员干部通过讨论引发自觉,继而以优良作风树立榜样,把人民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因此,弄清“为了谁”,就能找准前进的目标方向;弄清“依靠谁”,就能找到工作的力量源泉;弄清“我是谁”,就能把握自己的正确定位。下面,围绕对“三问四观”问题的学习理解,谈点个人粗浅的认识。
“为了谁?”,为人民服务,简简单单的五个字我认为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这个五个大字,承载了共产党人的使命感,焕发着共产党人的生命力,是共产党人的法宝。历史告诉我们,植根人民,是我们特有的政治优势,现实警醒我们,脱离群众,将是我党面临的最大危险。
“依靠谁?”,党的十八大强调,“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切实落实好十八大会议精神的要求,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我是谁?”,对我而言,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机关单位领导干部,但我也是一名人民群众。只有置身人民群众之中,才能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所需和愿望,才能更好地依靠和服务人民群众。
理解了三问,还要树立好“四观”,四观是什么。世界观就是要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紧密联系实际,自觉而坚定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存在的问题;权力观就是明白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为人民所用;事业观就是党员干部,想干事业,为后人留下点东西,就要有业绩感,而这个业绩还必须得经得起群众和实践的检验;群众观就是想问题、做工作要从群众出发。“四观”互相联系、互为一体,世界观、群众观是前提、权力观是基础、事业。
“三问”专题教育心得体会3:
入党为什么,是守心。从崇拜党员,到成为党员。我坚信,如果是一滴水,就主动融入到大海中,汇集起攻坚克难的合力。入党不是仪式,而是修行,只有在先进的熔炉里不断得到锤炼,才能“宝剑锋从磨砺出”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党像什么,是笃行。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全身心地投入、全身心地付出,时刻认识到自己身上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通过向党中央看齐、向典型学习,让自己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充分发挥先锋作用,做好先锋表率。
为党做什么,是实干。个人的力量虽然是渺小的,但当每个人都去做好自己时,就能汇集起强大的力量。作为一名铁路职工,我要从自身做起,从自身严起,牢牢把握安全发展、创新发展的使命,不断强化标准意识,不断强化履责意识,扎实做好本职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为太原局好”“为侯马北工务段好”的最大公约数。
推荐访问:三问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不会过时讲稿 讲稿 马克思主义 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