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畅运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事迹材料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长丰县水资源保护规划(7篇)

时间:2024-10-02 13:36: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长丰县水资源保护规划

  

  长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长丰县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制定机关

  公布日期

  施行日期

  文号

  主题类别

  效力等级

  时效性

  2018.12.052018.12.05长政办〔2018〕29号

  环境监测

  地方规范性文件

  现行有效

  正文:

  ----------------------------------------------------------------------------------------------------------------------------------------------------

  关于印发长丰县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长政办〔2018〕29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双凤开发区管委会,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县政府同意,现将《长丰县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长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12月5日

  长丰县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水利部《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以及《安徽省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皖水资源〔2017〕91号)、《合肥市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办法》(合政办〔2018〕15号)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县境内河流、湖泊(含输水渠道、水库等水域,下同)上新建、改建或扩大排污口,以及对排污口使用的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农村家庭生活、种植业和零星畜禽养殖等单独分散排污,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入河排污口是指直接或者通过沟、渠、管道等设施向江河、湖泊排放废污水的排污口。

  本办法所称新建,是指入河排污口的首次建造或者使用,以及对原来不具有排污功能或者已废弃的排污口的使用;改建,是指对已有入河排污口的排放位置、排放方式等事项的重大改变;扩大,是指对已有入河排污口排污能力的提高。入河排污口的新建、改建和扩大,以下统称入河排污口的设置。

  第四条

  入河排污口的设置与使用应当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等有关制度规定,符合水功能区划、水资源保护规划、水污染防治规划、防洪规划的要求。

  第五条

  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县境内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的组织及指导;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权限,负责全县入河排污口设置和使用的监督管理。

  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依法委托各乡镇(区)或所属水务管理单位对其管理权限内的入河排污口实施日常监管。

  第六条

  入河排污口设置实行分类分级审批。

  (一)依法应当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的,其入河排污口设置由县人民政府(含县级,下同)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所在流域管理机构按照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管理权限审批。

  (二)依法不需要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但需要办理取水许可手续的,其入河排污口的设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所在流域管理机构按照取水许可管理权限审批。

  (三)依法不需要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和取水许可手续,但按规定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其入河排污口设置由与负责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同级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中环境影响报告书(表)需要报国务院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其入河排污口设置由所在流域管理机构审批。

  (四)依法不需要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和取水许可手续,也不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其入河排污口设置按下列管理权限审批:

  《合肥市水务局关于明确入河排污口设置权限的通知》(合水资〔2017〕226号)确定由市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从其规定;在市级规定外的其他河道(河段)、湖泊上设置入河排污口,确定由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的,由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

  (五)国家或省、市对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七条

  设置入河排污口的单位(下称“排污单位”),在向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前,应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所在流域管理机构提出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

  依法需要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或者取水许可审批手续的,排污单位应当根据具体要求,在提出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申请或者取水许可申请的同时,提出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

  依法不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以及依法不需要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和取水许可手续的,排污单位应当在设置入河排污口前,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所在流域管理机构提出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

  第八条

  设置入河排污口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书;

  (二)建设项目依据文件;

  (三)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

  (四)其他应当提交的有关文件。

  设置入河排污口对水功能区影响明显轻微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所在流域管理机构同意,可以不编制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只提交设置入河排污口对水功能区影响的简要分析材料。

  前款所称对水功能区影响明显轻微是指对水功能区(水域)入河污染物总量没有明显增加,对水功能区(水域)水质、其他取用水户权益、水生态系统平衡不构成影响、不在水功能保护区或其他重要敏感水域内且不存在事故风险。

  第九条

  设置入河排污口依法应当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或者取水许可审批手续的,排污单位不需要单独编制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但在提交的河道管理范围内工程建设申请或水资源论证报告中应当包含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的有关内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所在流域管理机构在对该工程建设申请、工程建设对防洪的影响评价和水资源论证报告进行审查的同时,应当对入河排污口设置及其论证的内容进行审查,一并出具审查意见。

  第十条

  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应当依据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相关技术规范要求,重点包括下列内容:

  (一)入河排污口所在水域水质、接纳污水及取水现状;

  (二)入河排污口位置、排放方式,是否设置便于采样监测的明渠,是否位于河道水面下方;

  (三)入河污水所含主要污染物种类及其排放浓度、总量;

  (四)水域水质保护要求,入河污水对水域水质和水功能区的影响;

  (五)入河排污口设置对有利害关系的第三者的影响;

  (六)水质保护措施及效果分析;

  (七)论证结论。

  设置入河排污口依法应当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就建设项目对防洪的影响进行论证。

  第十一条

  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要求,自行或者委托有关单位编制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

  第十二条

  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对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应当予以受理。属于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审批权限的,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受理后应当及时上转。

  对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排污单位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材料的,应当受理;逾期不告知补正内容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视为受理。

  受理或者不受理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均应出具加盖印章、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第十三条

  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属于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审批的,办理时间按照上级办理部门规定顺延。同意设置入河排污口的,应当予以公告,公众有权查询;不同意设置入河排污口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排污单位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对于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建设项目,应当将有关决定抄送负责该报告书(表)审批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需要,可以对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组织专家评审。

  入河排污口设置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的,审批机关应当告知该利害关系人。排污单位、利害关系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

  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利害关系人或当事人要求听证的,依法举行听证。

  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作出决定前,应当征求入河排污口所在地乡镇(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的意见。

  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时限不包括公告、听证和专家论证所需的时间。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所需时间书面告知申请单位。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同意设置入河排污口:

  (一)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入河排污口的;

  (二)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求削减排污总量的水域设置入河排污口,增加排污总量的;

  (三)入河排污口设置可能使水域水质达不到水功能区要求的;

  (四)入河排污口设置直接影响合法取水户用水安全的;

  (五)入河排污口设置不符合防洪要求的;

  (六)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

  (七)其他不符合国务院和省、市水行政等主管部门规定条件的。

  第十五条

  同意设置入河排污口的决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入河排污口设置地点、排污方式和对排污口门的要求;

  (二)特别情况下对排污的限制;

  (三)水资源保护措施要求;

  (四)对建设项目入河排污口投入使用前的验收要求;

  (五)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项。

  第十六条

  经审查批准设置的入河排污口,当发生以下情况时,应重新进行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

  (一)入河排污口位置、排放方式和建设方案发生变化的;

  (二)入河废污水所含主要污染物种类及其排放浓度、排放总量发生变化的;

  (三)自批准之日起三年内未实施的;

  (四)已有入河排污口停用两年之后重新启动的。

  第十七条

  入河排污口试运行满三个月,正式投入使用前,入河排污口设置单位应向有管辖权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提出入河排污口设置验收申请,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

  第十八条

  入河排污口设置单位申请验收时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入河排污口设置验收申请书;

  (二)入河排污口监测报告(含水量、水质及主要污染物浓度),委托有计量认证资质的水质监测单位监测次数不少于三次;

  (三)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材料;

  (四)入河排污口设置行政许可决定书;

  (五)乡镇(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及县级以上有关部门或建设单位关于入河污染物排放量削减承诺落实情况说明。

  第十九条2002年10月1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施行前设置的入河排污口,排污单位应当在本办法施行后到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登记,由其汇总并逐级报送。

  2002年10月1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实施后,2005年1月1日水利部《入河排污口监督

  管理办法》施行前设置的入河排污口,若不存在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情形,且未对所在水功能区产生明显不利影响的,排污单位应当在本办法施行后到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登记;若存在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情形或对所在水功能区产生明显不利影响的,应在补办相关手续完成整改后,到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登记。

  2005年1月1日水利部《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施行后设置的入河排污口,未经有管辖权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审批同意的,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补办评估手续,完成整改后,到具有管辖权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进行登记。

  有管辖权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应按照上述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入河排污口进行登记。

  第二十条

  排污单位应当在所设置的入河排污口处设立明显的标牌,标牌上应注明该入河排污口名称、编号、位置坐标以及排入水功能区、水质保护目标,排污口设置单位、监督单位名称及监督电话等。

  第二十一条

  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管辖范围内的入河排污口设置和使用建立档案制度及统计制度,将完整的信息录入安徽省入河排污口信息管理系统。

  入河排污口统计,应按照《入河排污口管理技术导则》(SL532-2011)对入河排污口进行编码和命名,统计成果应抄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

  单个入河排污口档案应包括入河排污口登记表、入河排污口设置单位申请文件、审批单位批复和决定文件、有管辖权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检查资料、入河排污口退水排放达标监测资料及其他有关文件和资料。

  第二十二条

  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法对入河排污口设置及排污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原则上每两个月检查不少于一次。被检查单位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文件、证照和资料。监督检查单位对被检查单位技术和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排污单位应当按规定对入河排污口排水水量水质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报送至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入河排污口的退水水量水质每月进行不少于一次的监督性监测,并将监测结果上报至市水行政主管部门。

  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发现排污单位超标排放的,应当及时通报至县人民政府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及排污单位所在地乡镇(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由县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十三条

  发生严重干旱或者水质严重恶化等紧急情况时,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报告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由其对排污单位提出限制排污要求。

  第二十四条

  未经有管辖权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擅自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扩建排污口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六十七条第二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四条第二款、第三款追究法律责任。

  虽经审查同意,但未按要求设置入河排污口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六十五条第三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五十八条追究法律责任。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的,以及已设排污口不依照整治方案限期拆除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四条第一款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书和入河排污口登记表等统一使用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文书格式。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长丰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

  ——结束——

篇二:长丰县水资源保护规划

  

  长丰2023年工作报告

  引言

  长丰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市,位于某省南部。2023年是长丰县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实施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时期。本工作报告将对长丰2023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制定未来工作计划,以推动长丰县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

  一、经济发展

  1.1产业调整和升级

  2023年,长丰县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力度,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我们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的发展。

  1.2吸引外资和招商引资

  为了扩大长丰县的经济规模,我们将积极吸引外资和招商引资。加强与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合作,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同时,我们将通过组织招商推介、参加国内外各类展览会和经贸洽谈会等方式,积极引入优质项目和企业。

  二、社会发展

  2.1教育和人才培养

  长丰县将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我们将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注重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为经济发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2.2医疗卫生事业

  长丰县将继续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水平。我们将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提升医疗设施和设备水平,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同时,加强公共卫生和预防工作,全面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2.3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

  长丰县将继续加大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工作。我们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同时,注重解决教育、住房、就业和环境等民生问题,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三、生态环境保护

  3.1生态修复和保护

  长丰县将加大生态修复和保护的力度,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我们将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灌溉设施改造。同时,加大对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3.2节能减排和碳达峰

  长丰县将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工作,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我们将加强能源管理,推行清洁能源利用,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同时,制定碳达峰目标和方案,加快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四、组织机构改革和党建工作

  4.1机构优化和职能调整

  长丰县将进行组织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提高政府效能和服务水平。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架构,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加强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4.2党建工作和纪律建设

  长丰县将加强党建工作,提升党组织战斗力和党员素质。我们将加强党员教育和培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同时,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党组织建设和农民党员示范先锋作用。

  五、未来工作计划

  基于对2023年工作的总结和分析,我们制定了以下未来工作计划:-继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持续吸引外资和招商引资,扩大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点。-加大教育和人才培养力度,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市场需求的人才。-持续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居民健康水平。-继续加大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工作,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生态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加快低碳经济发展。-进一步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调整,提高政府效能和服务水平。-加强党建工作和纪律建设,提升党组织战斗力和党员素质。

  结论

  长丰县2023年的工作将有序进行,注重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并加强组织机构改革和党建工作。我们将全力以赴,为长丰县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篇三:长丰县水资源保护规划

  

  合肥市水资源现状评价及研究

  合肥市水资源现状评价及研究

  摘要

  在水利部《全国主要缺水城市供水水资源规划报告》中,将我省合肥、蚌埠、淮南、淮北、阜阳、亳州等城市列为重点缺水城市。供水模式单一,难以满足用户对水质、水量多样性需要,一旦发生干旱,合肥市城市供水保障难度更大。预计到2015年末,合肥市城市年需水总量约5.7亿立方米,现有水源可供水量与规划需水量之间缺口在2亿立方米左右。不仅如此,城市发展进程加快和污染会导致合肥资源性和水质性缺水,随着六安市和周边城镇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争夺将更加激烈。纵观合肥市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城市建设迅速发展,但是由于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环境质量恶化问题相当突出,尤其是水污染更为严重。未经处理的污水任意排放合肥市的供水水源主要是巢湖和董铺水库,其中巢湖供水约占总量的2/3,董铺水库供水约占1/3。据统计,现在合肥市有50多万吨工业与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南淝河等河道,而最后到巢湖(离市区仅20多公里)。

  关键词:合肥市

  水资源评价

  水资源总量

  开发利用

  前言

  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资源,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水资源正在取代石油而成为全世界引起危机的主要问题”。世纪世界面临三大水问题,即洪涝灾害、干早缺水、水环境恶化,这三大水问题已在不同程度上威胁到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问。其中,干早缺水引起的问题在当前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阎。因此,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水资源,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和可持续地开发利用有重要的意义。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近些年通过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迅速成长为百万人口以上现代化大城市。随着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合肥将迎来更为重大发展的机遇。

  借助省会城市和全国科教基地的优势,按照合肥市141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的城市规划,合肥将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随着洛阳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水资源开发程度不断增加,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对水资源的评价及其研究就显得愈加必要。

  1合肥市概况

  合肥市辖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代管县级巢湖市,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巢湖经济开发区市级管理权限。土地面积达1.1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75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6%。其中,城镇人口达486万人,乡村人口266万人,城镇化率达64.6%。合肥土地资源类型多样,耕地面积41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8.3%;水面114万亩,占10.5%;林地37万亩,占3.4%;其他用地521万亩,占47.8%。合肥肥市气候湿润,水系发育分别源于江淮分水岭两侧,或南流注长江,或北流入淮河。属长江流域的河流主要有南淝河、店埠河、丰乐河、派河等;湖泊主要有巢湖。属淮河流域水系的河流主要有东淝河、高塘河、庄墓河等;湖泊主要有瓦埠湖、高塘湖。兴修的有跨流域的淠杭灌

  页

  第

  合肥市水资源现状评价及研究

  表62009年四级分区年径流深与2008年及多年平均值对照

  单位:mm

  四级分区

  年份

  2009年

  王蚌南岸沿淮区

  定凤嘉区

  南淝河区

  滁河区

  合肥市

  234.5223.266.6223.248.22008年

  224.5224.3262.2224.3242.多年平均

  径流深(mm)300.0250.0200.0150.0100.050.00.0王蚌南岸沿淮区246.3233.269.3233.254.62009年2008年多年平均定凤嘉区南淝河区滁河区合肥市

  图82009年四级分区年径流深与2008年及多年平均值对照图

  2.3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是指地下水中参与现代水循环且可以更新的动态水量。在计算地下水资源量时,可根据不同的地质地形条件,将地下水划分为山丘区地下水资源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计算公式也略有不同。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用排泄量法计算,计算公式为:

  W丘=W基+W侧(1)

  式中:W基为山丘区基流量,可通过流量过程线的划分来获得;W侧为山丘区山前侧向流出量,可通过达西定律求得。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可用水量均衡法计算,计算公式为:

  W平=W河渗?W渠渗?W田?W侧?W降补(2)

  式中:W河渗为平原区河道入渗补给量,计算公式为:

  W河渗=(Q上?Q下?Q区间)(1??)L/L??(3)

  式中Q上、Q下、Q区间分别为上、下游及区间流量,L??为上下游之间的长度,第

  合肥市水资源现状评价及研究

  L为有补给地下水作用的河段长度,?为蒸发损失系数;W渠渗为平原区渠道入W田为平原区田间入渗补给,渗补给量,等于渠首引水量乘以渠系渗漏补给系数;等于灌溉净用水量乘以田间入渗补给系数;W侧为平原区侧向流出量,可通过达西定律求得;W降补为平原区降雨入渗补给量。

  全市地下水资源量3.66亿m3,比上年增加了0.04亿m3。

  2.4水资源总量

  目前对水资源总量的定义有多种,水利部门一般认为,水资源总量指在一定区域内由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水资源量,还包括过境水量,在数值上等于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与入、过境水量之和减去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量。重复量在平原区表现为地表水的各种下渗量;山丘区的地下水量往往最终以地表径流的方式汇入河道,因此可将山丘区的地下水作为重复计算量。

  全市水资源总量17.61亿m3,较多年平均值减少0.11亿m3。产水系数(即水资源总量与降水量的比值)0.27,产水模数24.99万m3/km2。

  表7合肥市行政分区水资源总量表

  降水量

  行政分区

  (亿m3)

  市城区

  长丰县

  肥东县

  肥西县

  合肥市

  7.6217.4319.8420.1365.02地表水量(亿m3)

  2.54.154.965.817.4地下水量

  (亿m3)

  0.320.80.91.43.66不重复量

  (亿m3)

  0.020.010.010.00.12水资源总量(亿m3)

  2.64.164.95.817.61产水模数

  产水系数

  (万m3/km2)

  0.340.240.250.20.231.0121.6424.026.5424.9肥西县33%市城区15%长丰县24%肥东县28%

  图9合肥市行政分区水资源总量分配图

  第

  11合肥市水资源现状评价及研究

  表8合肥市四级分区水资源总量表

  降水量

  (亿m3)

  20.03.932.568.5665.02地表水量

  (亿m3)

  5.150.939.232.117.4地下水量(亿m3)

  1.110.21.910.443.66不重复量

  (亿m3)

  0.020.00.10.00.12水资源总量(亿m3)

  5.10.939.332.117.61产水模数

  产水系数

  (万m3/km2)

  0.260.240.20.250.223.5322.326.9622.4324.9四级分区

  王蚌南岸沿淮区

  定凤嘉区

  南淝河区

  滁河区

  合肥市

  滁河区13%王蚌南岸沿淮区29%南淝河区53%定凤嘉区5%

  图10合肥市四级分区水资源总量分配图

  2.5蓄水动态

  全市现有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18座,小型水库539座。其中:市城区大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28座;长丰县中型水库13座,小型水库176座;肥东县中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219座;肥西县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116座。

  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坝蓄水总量5.71亿m3,比上年同期减少0.47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1.32亿m3,比上年同期增加0.09亿m3;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1.29亿m3,比上年同期减少0.28亿m3;小型水库年末蓄水量1.04亿m3,比上年同期减少0.14亿m3;塘坝年末蓄水量2.06亿m3,比上年同期减少0.14亿m3。

  第

  12合肥市水资源现状评价及研究

  表9合肥市大中型水库年初、年末蓄水量统计表

  水

  库

  董

  铺

  大房郢

  蔡

  塘

  大官塘

  岱

  山

  杜

  集

  管

  湾

  红

  旗

  霍

  集

  龙门寺

  年初库容

  (亿m3)

  0.63400.59830.05280.06070.02000.05070.00500.05390.04600.0665年末库容

  (亿m3)

  0.69960.61650.04440.07680.03600.05520.01800.04220.05250.0121水

  库

  罗集

  明城寺

  磨

  墩

  双

  河

  陶老坝

  魏老河

  永

  丰

  袁河西

  张

  桥

  众

  兴

  年初库容

  (亿m3)

  0.04640.00400.07400.14270.05640.00490.14770.13500.08310.4900年末库容

  (亿m3)

  0.04260.01530.00520.14330.03400.00970.13660.09800.08060.3913水资源开发利用

  水资源可利用量是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在扣除维持生态环境用水和水资源总量中部分不能或难以控制的水资源量后,人类可以利用的最大水量。

  3.1供水量

  全市供水总量21.74亿m3,比上年增加1.86亿m3。其中:地表水源20.58亿m3,占供水总量94.7%,比上年增加1.10亿m3;地下水0.22亿m3,占供水总量1.0%,比上年增加0.03亿m3;其他水源0.94亿m3(其中马钢中水回用0.37亿m3),占供水总量的4.3%,比上年增加0.73亿m3。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量11.04亿m3,占地表水源供水量的53.6%;引水工程供水量0.32亿m3,占地表水源供水量的1.6%;提水工程供水量5.23亿m3,占地表水源供水量的25.4%;跨流域调水3.99亿m3,占地表水源供水量的19.4%。

  在行政分区中,按供水量大小排列分别是市城区、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供水量分别占全市总供水量的36.7%、23.7%、21.9%和17.7%。从水源结构显示,各行政分区仍然以地表水源供水为主,除了市城区利用少量其他水源之外,其余行政区均利用地表水(地下水利用极少)。

  第

  13合肥市水资源现状评价及研究

  表10合肥市行政分区供水量表

  单位:亿m

  3地表水源供水量

  行政分区

  蓄水

  市城区

  长丰县

  肥东县

  肥西县

  合肥市

  1.752.813.812.611.04引水

  0.00.320.00.00.32提水

  2.660.651.030.85.23地下水源

  跨流域

  调水

  2.620.00.251.123.9小计

  7.033.75.04.620.5供水量

  0.020.060.00.00.22其他水源供水量

  0.940.00.00.00.94总供水量

  7.93.845.164.7621.74备注:其他水源供水量主要是污水回用量

  供水量(亿m3)9.008.007.006.005.004.003.002.001.000.00市城区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

  图11合肥市行政分区供水量图

  供水量(亿m3)16.0014.0012.0010.008.006.004.002.000.00王蚌南岸沿淮区定凤嘉区南淝河区滁河区

  第

  14合肥市水资源现状评价及研究

  图12合肥市四级分区供水量图

  3.2用水量

  全市用水总量21.74亿m3,比上年增加1.86亿m3。其中:农灌用水量9.93亿m3,较上年增加0.56亿m3,占用水总量的45.7%;林牧渔畜用水量0.38亿m3,较上年减少0.15亿m3,占用水总量的1.7%;工业用水量7.76亿m3,较上年增加0.74亿m3,占用水总量的35.7%;城镇公共用水量0.84亿m3,较上年增加0.25亿m3,占用水总量的3.9%;居民生活用水量2.29亿m3,较上年增加0.38亿m3,占用水总量的10.5%;生态环境用水量0.54亿m3,较上年增加0.08亿m3,占用水总量的2.5%。本年总用水量比去年有所增加,主要是工业用水量增多。

  在行政分区中,按用水量大小排列分别是市城区、肥东县、肥西县和长丰县,用水量分别占全市总用水量的36.7%、23.7%、21.9%和17.7%。工业用水量中,市城区占全市工业用水量的62.6%,其余地区只占37.4%。

  表12合肥市行政分区用水量表

  单位:亿m

  行政分区

  市城区

  长丰县

  肥东县

  肥西县

  合肥市

  农田

  灌溉

  0.32.813.613.149.93林牧

  渔畜

  0.00.120.120.00.3工业

  4.860.651.041.217.76城镇公共

  建筑业

  0.320.030.040.040.43服务业

  0.330.020.030.030.41小计

  0.650.050.00.00.84城镇

  1.440.00.130.121.7居民生活

  农村

  0.00.120.10.140.52小计

  1.520.20.310.262.2生态

  环境

  0.510.010.010.010.54合计

  7.93.845.164.7621.743居民生活10.5%城镇公共3.9%生态环境2.5%农田灌溉45.7%工业35.7%林牧渔畜1.7%

  第

  15合肥市水资源现状评价及研究

  图13合肥市分行业用水量示意图

  表13合肥市四级分区用水量表

  单位:亿m四级分区

  王蚌南岸沿淮区

  定凤嘉区

  南淝河区

  滁河区

  合肥市

  农田

  灌溉

  3.250.64.441.569.93林牧

  渔畜

  0.120.030.10.050.3工业

  城镇公共

  建筑业

  服务业

  小计

  0.040.010.360.020.430.020.010.360.020.410.060.020.720.040.84城镇

  0.10.021.50.061.7居民生活

  农村

  0.140.030.20.00.52小计

  0.240.051.860.142.23生态

  环境

  0.010.00.520.010.54合计

  0.90.16.210.467.764.50.913.932.2621.743.3耗水量

  全市耗水总量11.88亿m3,比上年增加1.66亿m3,平均耗水率54.6%。其中:农灌耗水量6.60亿m3,占耗水总量的55.6%,耗水率为66.5%;林牧渔畜耗水量0.32亿m3,占耗水总量的2.7%,耗水率为84.4%;工业耗水量3.17亿m3,占耗水总量的26.7%,耗水率为41.0%;城镇公共耗水量0.45亿m3,占耗水总量的3.8%,耗水率为54.7%;居民生活耗水量0.86亿m3,占耗水总量的7.2%,耗水率为37.6%;生态环境耗水量0.48亿m3,占耗水总量的4.0%,耗水率为90.0%。

  表14合肥市行政分区耗水量表

  单位:亿m城镇公共

  建筑业

  0.20.020.040.030.36服务业

  0.00.00.010.010.0小计

  0.340.020.050.040.45城镇

  0.20.020.040.030.3居民生活

  农村

  0.060.120.10.130.4小计

  0.350.140.210.160.863行政分区

  市城区

  长丰县

  肥东县

  肥西县

  合计

  农田

  灌溉

  0.221.82.412.06.6林牧

  渔畜

  0.050.110.110.050.32工业

  2.050.210.460.453.1生态

  环境

  0.450.010.010.010.4合计

  3.462.33.252.811.8第

  16合肥市水资源现状评价及研究

  生态环境,0.48居民生活,0.86城镇公共,0.45单位:亿m3工业,3.17农田灌溉,6.60林牧渔畜,0.32图14合肥市分行业耗水量示意图

  水量(亿m3)9.008.007.006.005.004.003.002.001.000.00市城区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耗水量用水量

  图15合肥市行政分区用水量与耗水量对照图

  表15合肥市四级分区耗水量表

  单位:亿m四级分区

  王蚌南岸

  沿淮区

  定凤嘉区

  南淝河区

  滁河区

  合计

  农田

  灌溉

  2.150.462.931.066.6林牧

  渔畜

  0.10.020.150.050.32工业

  城镇公共

  建筑业

  0.030.010.310.010.36服务业

  0.010.00.00.00.0小计

  0.040.010.30.010.45城镇

  0.030.010.330.010.3居民生活

  农村

  0.140.030.230.00.4小计

  0.10.040.560.00.863生态

  环境

  0.010.00.40.00.4合计

  0.310.02.50.23.12.70.627.01.4111.8第

  1合肥市水资源现状评价及研究

  水量(亿m3)16.0014.0012.0010.008.006.004.002.000.00王蚌南岸沿淮区定凤嘉区南淝河区滁河区耗水量用水量

  图16合肥市四级分区用水量与耗水量对照图

  3.4水资源利用概况及用水指标

  全市供水总量21.74亿m3,比上年增加1.86亿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20.58亿m3,地下水源供水量0.22亿m3,其他水源供水量0.94亿m3。

  全市用水总量21.74亿m3,比上年增加1.86亿m3。其中:农灌用水量9.93亿m3,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率为20%。工业用水量7.76亿m3,大生活用水量3.67亿m3。

  根据水资源总量、用水量及社会经济指标统计计算成果分析,2009年合肥市人均用水量426.5m3,万元GDP用水量103.5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92.4m3。其他各单项用水指标见表16。

  表16合肥市各单项用水指标

  农田灌溉(m3/亩)

  水田

  285.2火(核)电

  (万m3/万KW)

  22.5水浇地

  91.4一般工业

  (m3/万元)

  90.1菜田

  241.三产万元增加值用水量

  (m3/万元)

  4.6综合

  250.5生态环境用水量

  (升/人/日)

  46.1林牧渔(m3/亩)

  林果灌溉

  22.3鱼塘补水

  214.居民生活(升/人/日)

  城镇

  152.1农村

  75.5第

  1合肥市水资源现状评价及研究

  4水质

  4.1湖库水质

  合肥市境内大型湖泊主要是巢湖(西半湖),共设水质监测点4个,分别为派河湖区、施口湖区、十五里河湖区和塘西湖区。除派河湖区汛期为Ⅴ类外,4个湖区全年、汛期、非汛期水质指标平均值均为劣Ⅴ类。全年56个测次中,Ⅳ类为3次,占5.4%,Ⅴ类为7次,占12.5%,劣Ⅴ类为46次,占82.1%,Ⅴ~劣Ⅴ类水比例较上年下降,水质有所好转。

  合肥市境内大型水库为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董铺水库设坝前、库心、桥西3个监测点,全年、汛期、非汛期均值均为Ⅱ类,水质良好。全年99个测次中Ⅱ类水为94次,占94.9%,Ⅲ类为5次,占5.1%,水质较上年有所提高。大房郢水库5个监测点,位于大房郢水库坝前、岗集、库心、三岔河桥、四里河徐桥,每旬监测1次。除四里河徐桥汛期为Ⅲ类外,5个监测点全年、汛期、非汛期监测平均值符合Ⅱ类水标准,水质良好。

  4.2河流水质

  合肥市境内主要有南淝河、店埠河、板桥河、二十埠河、派河、十五里河、丰乐河、杭埠河等河流以及潜南干渠、瓦东干渠、滁河干渠。2009年在上述河流和干渠重点断面上进行了104次水质监测。根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水利行业标准《地表水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的要求评价,丰乐河桃溪段水质全年和非汛期均值为Ⅱ类,水质良好,汛期为Ⅲ类。杭埠河与庐江毗邻的大潭湾段全年和非汛期为Ⅲ类,汛期为Ⅱ类。店埠河大李湾橡皮坝上段全年和汛期为Ⅳ类,水质一般,非汛期为Ⅴ类;店埠河撮镇桥段、南淝河当涂路桥段、合肥新港段、板桥河口段、二十埠河、十五里河大板桥段重点污染监测断面的汛期、非汛期、全年指标平均值均为劣Ⅴ类水。滁河干渠将军岭闸上段汛期、非汛期、全年为Ⅲ类,水质较好。瓦东干渠四颗树段全年和汛期为Ⅲ类,非汛期为Ⅳ类。潜南干渠官亭段全年和汛期为Ⅲ类,非汛期为Ⅴ类。

  4.3水功能区水质

  合肥市境内共监测一、二级水功能区13个。按水功能区数评价,全年水质符合2010年水质管理目标的有董铺水库合肥河流源头保护区、大房郢水库合肥河流源头保护区、丰乐河肥西舒城农业用水区、滁河干渠合肥饮用水源农业用水区、瓦东干渠肥西长丰农业用水区、潜南干渠肥西农业用水区等。

  按照水功能区测次评价,董铺水库合肥河流源头保护区符合管理目标的测次占该区总测次的94.9%,与去年基本持平;大房郢水库合肥河流源头保护区符合管理目标的测次占84.8%,比上年上升25.4%;丰乐河六安合肥开发利用区和滁河干渠合肥开发利用区全部测次符合管理目标,为100%;瓦东干渠肥西长丰农业用水区和潜南干渠肥西农业用水区达标率为50%;派河肥西调水水源保护区符第

  1合肥市水资源现状评价及研究

  合管理目标的测次占25.0%,比上年上升8.3%,巢湖合肥饮用水源景观娱乐用水区符合管理目标的测次占5.4%,较上年有所提高。

  4.4如何污水排放量

  监测合肥市境内较大入河排污口52个(不包括污水处理厂),其中合肥市城区37个、长丰县6个、肥东县6个、肥西县3个。年污水入河量(按折扣天数计算)为30175万吨;主要污染物年入河量分别为:化学需氧量45939吨、氨氮4049吨、挥发酚1.45吨、五日生化需氧量12484吨、总氮5887吨、总磷534吨。与上年相比,挥发酚减少3.13吨、总氮减少103吨。

  对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分析统计(注:仅对COD与氨氮进行达标排放评价的结果),合肥市城区、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污水排放达标率分别为71.5%、29.0%、86.3%和53.0%,市城区达标率基本没变,肥东县达标率下降11.6%,肥西县与长丰县达标率上升7%左右。

  5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5.1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5.1.1水资源贫乏

  未来水资源不足

  按照水资源的用途和对象,将需水类型分为生产需水、生活需水和生态环境需水(俗称“三产”需水),其中生产需水包括工业需水和农业需水。

  农业需水量预测采用定额计算方法,灌溉定额参考《安徽省行业用水定额》

  (2007)。根据《合肥市水利“十二五”

  发展规划》,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有效灌溉面积约为38万hm2(约

  570万亩)。工业需水量采用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法预测,用水定额采用趋势法进行计算,根据合肥市未来工业发展规划、产业结构布局、技术水平和节水水平,在基准年基础上综合确定规划水平年工业用水定额下降幅度。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

  范》

  (GB50013-2006),合肥属一区大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定额

  140~

  250L/(人·d)。随着城镇化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生活用水量呈上升趋势。

  城市绿地生态需水量采用面积定额法计算。河湖系统生态需水量包括渗漏需水量、补换水需水量、维持水质平衡需水量。据测算,要使巢湖换水周期从目前的两年一次缩短到对水质改善有明显效果的一年两次,每年需要补水

  8亿

  ~

  10亿m3(巢湖补水量不参与配置)。2020年水面蒸发需水量、渗漏需水量、补换水需水量参考《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

  巢

  湖

  地

  区

  生

  态

  保

  护

  修

  复

  与

  旅

  游

  发

  展

  规

  划2012》

  的预测结果。表

  2为合肥市不同水平年需水量预测结果。

  由表2可知:随着合肥市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全市生活用水量将出现较大增长;工业产值大幅增加,但工业用水效率提升抵消了工业产值提升所需水量,工业用水量总体有所增加;农业需水相比现状年有所降低,但仍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城市绿地及湿地面积大幅增加,及巢湖水环境修复治理,全市生态用水将呈大幅增长态势,其中巢湖每年的补水量不参与水资源合理配置分析,以保证其正常的水文循环和逐步改善水环境。

  第

  2合肥市水资源现状评价及研究

  表1合肥市不同水平年需水量预测

  亿m3,%

  5.1.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限制水资源开发利用

  “十一五”

  期间,合肥市供水量稳步增长,年增长率5%左右。2011年总供水量为32.18亿m3,其中地表水源31.56亿m3,占供水总量的98.1%;地下水源0.39亿m3,占供水总量的1.2%;其他水源0.32亿m3,占供水总量的0.7%。地表水供水多年来一直是合肥市的主要供水途径,除了合肥市区与巢湖市利用少量的其他水源外(污水回用),其余各区县均利用地表水(地下水极少利用)。地表水供水形式为蓄水、调水、引水与提水4种类型。且供水以蓄水工程为主导,同时对外调水依赖程度较高。2011年地表水源供水中蓄水、引水与提水为27.3亿m3,占地表水源供水量的86.6%;外调水4.23亿m3,占地表水源供水量的13.4%。

  图17为2011年合肥市供水、用水结构图。由图2可知,合肥市用水结构配置较低,农业用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2011年农业用水量19.23亿m3,占用水总量的59.8%;工业用水量7.9亿m3,占用水总量的24.5%;城镇生活用水量3.7亿m3,占用水总量的11.5%;农村生活用水量0.71亿m3,占用水总量的2.2%;生态环境用水量0.64亿m3,占用水总量的2.0%。巢湖水资源相对丰富,但综合利用水平较低。每年约60%的巢湖水资源成为过境客水。

  图172011年合肥市供、用水结构图

  第

  21合肥市水资源现状评价及研究

  5.1.3水质污染使水资源质量急剧下降

  合肥市坐拥巢湖,拥有丰富的巢湖水资源,巢湖流域多年平均入湖量约35亿m3,湖面降水量约7.6亿m3,但水质差(西半湖为Ⅴ类,东半湖为Ⅳ类),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仅为25%,面临水质型缺水的风险

  。在巢湖主要入湖河流中,南淝河、派河、十五里河、裕溪河等流域内,部分高污染行业(火电、钢铁、化学纤维制造、造纸、酒业与食品行业、畜禽养殖业等)呈现出沿河沿湖布局的特征,造纸、化学纤维制造、建材水泥等行业对合肥市经济总量的贡献率较低,而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成本较高,加重了巢湖流域污染减排压力。加之流域建设用地扩张迅速,侵占大量生态用地、湿地、林地等重要生态功能用地减少了6%以上,特别是环巢湖地区,受水位人工调节、围湖造田、建设用地拓展等因素影响,湖滨湿地减少了8%以上,湖滨生态系统污染自净能力显著下降,加重污染入湖负荷。

  2000—2010年期间,巢湖西湖区入湖河流南淝河、十五里河和派河水质明显差于东湖区入湖河流白石天河、兆河、柘皋河。西湖区入湖河流南淝河、十五里河和派河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水质,这也是导致巢湖西半湖水质较差的主要原因。东湖区入湖河流水质以Ⅲ类水质为主,水质状况良好。目前,十五里河、派河、双桥河、南淝河及其支流店埠河、二十埠河为劣Ⅴ类,杭埠河与柘皋河为Ⅱ~Ⅲ类、丰乐河、白石天河、兆河、裕溪河为Ⅲ~Ⅳ。

  因此,巢湖水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西半湖长期处于Ⅴ类或劣Ⅴ类,不能作为合肥市城市供水水源地,只有东半湖目前作为巢湖市的供水水源。根据《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202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1088万人,需水总量将达到46.5亿m3,比现状需水量高出45%,2030年全市需水量将达到55.84亿m3,比现状需水量高出73%。因此,加快推进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巢湖水质状况,是保障合肥市实现发展战略的重要水资源保障,也是创建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

  5.2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受水资源本身条件的制约,同时又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技术等方方面面。因此,搞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效益,必须从开源、节流、保护和管理上统一运筹。洛阳水资源总的形势是:水资源短缺,污染浪费严重,开发不均衡,管理欠科学,水资源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5.2.1实现“三水”沟通,建立区域水资源保障体系

  引江济巢工程以恢复江湖的动态联系,适时引长江水来增加巢湖水体流动和互换,以清释污、以丰补枯增加巢湖的水环境容量同时促进湖水流动,提高巢湖水体自净能力和排洪能力。“引江济巢”项目实施后,每年可以向巢湖引入长江水约10亿m3,据预测,巢湖的水体更新周期可以减为两年左右。对巢湖水质改善将起到极大作用。借助引江济巢,结合“淠史杭引水”、“驷马山引江西输”、“引泉入城”,实现长江水、淠史杭水、巢湖水“三水”

  沟通,构建长江—淠史杭—巢湖互通、科学配置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引调水工程主要由引江和巢湖水逐步置换出淠河总干渠优质的农灌水量,保障灌区优质水优先供给城市用水,保障淠史杭灌区不断流,持续很好地向合肥市区、肥东县以及肥西县供水。

  第

  22合肥市水资源现状评价及研究

  5.2.2强化节水措施,建立节水型社会生产体系

  开源节流并举,开发保护并重,创建“体系完整、高效利用、发展科学”

  的节水型社会,主要从农业、工业与生活

  3个方面进行。农业方面:进行灌区节水改造,推行渠道混凝土衬砌、“U”型渠槽,提高渠系水利用率。推广田间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减少水田,适度增加蔬菜、花卉。2030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6以上。工业方面:逐步推广先进节水工艺、节水技术与节水设备。开展工业企业节水试点(针对高耗水行业)。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实施节水“三同时、四到位”,强化工业再生水利用。203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大于90%,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到19m3/万元。生活方面:由城市向城镇推进,逐步采用阶梯式水价,重点推广节水器具,进行供水管网改造,2030年供水管网漏损率低于8%。

  5.2.3加强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加快污水资源化步伐

  加强中水资源再生利用,加快污水资源化步伐,实现水资源的多渠道供给和多层次利用。重点推广再生水在景观补水、工业冷却、生活杂用、绿化等领域使用,减少新鲜取水量。至2030年,中水回用率达到50%左右。同时推进雨水资源利用,实现“收集—调蓄—净化—利用”

  的雨水综合利用,结合建筑物的新建、改建、扩建,推进屋面雨水利用设施建设,居住区与建成区推广实施透水铺装路面。

  5.2.4加强水资源保护,有效防止水体污染

  保护水环境,加强水源保护区与水源涵养区的水环境保护。充分发挥合肥市湖滨生态带对污染物的净化削减作用,将巢湖湖滨带建设纳入流域污染控制系统整体规划、整体设计,使建成的湖滨带成为地表水污染物进入巢湖的最后一道屏障,最大程度截流污染物,并形成一个具有一定抵御干扰能力的、能自我维持和调节的生态系统,以环境改善来促进流域经济发展。同时,开展环湖堤岸的生态化改造,优化岸线结构,以增强陆湖生态系统间联系,提升生态系统自身稳定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和景观效果。对入巢湖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对硬质岸线进行生态改造,以增强其与周边系统生态联系,提升滨水景观效果,改善湿地生境条件。发挥生态景观、污染净化、生活多样性保护能力。

  6结语

  合肥市是资源型与水质型双重缺水城市,未来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将制约合肥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合理开发和配置水资源,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是保障合肥市供水安全的有效途径。优先保障生活用水,基本保证生态用水,合理配置生产用水。城镇生活用水优先采用灌区优质水和外调水;工业用水优先使用外调水,不足部分由本地水与再生水补给;农业与生态用水优先考虑再生水与本地地表水,不足部分由外调水与本地地下水补充。重点推进再生水在景观补水、工业冷却、生活杂用、绿化、施工等领域的使用。水资源配置原则为:高效性原则: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污水排放,遵循市场规律;公平性原则:近期与远期、不同区域、用水目标与用水部门相协调;可持续性原则:区域发展模式适应当地水资源条件。实施境外引水与市内调蓄同步,统筹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科学调度、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实现合肥市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全市的生产生活,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资源、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

  23合肥市水资源现状评价及研究

  参考文献

  [1]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6-2020年),2006[2]M·J·霍尔

  城市水文学

  [M](詹道江译)

  河海大学出版社,198[3]裴步祥

  蒸发和蒸散的测定与计算

  气象出版社,198[4]芮孝芳

  产汇流理论

  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5]袁令劬,等

  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

  SL92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2第

  24

篇四:长丰县水资源保护规划

  

  长丰县水生态系统现状分析

  根据长丰县现状水生态系统调查评价,分析其存在的問题,为长丰县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供依据。

  标签:水生态;水环境;长丰县

  1、长丰县水生态系统现状调查评价

  1.1水环境现状

  长丰县所属水系为长江和淮河。一级水功能区划共划分26个,其中3个保护区,2个保留区和

  21个开发利用区。对境内8个重点水功能区9个监测点进行监测,重点水功能区达标率为63%。

  高塘湖和瓦埠湖全年均值为Ⅳ类,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等,呈轻度富营养化。梅冲湖水质基本处于Ⅴ类。永丰水库、龙门寺水库、陶老坝水库、双河水库、杜集水库、蔡塘水库、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营养化程度较高,但近年水质情况逐渐好转。

  1.2入河排污调查

  长丰县主要污染物入河总量为:COD1860.8t/a,氨氮219.7t/a。点源污染物来自入河排污口的污废水排放,面源污染物来自农村生活污水、农业施用化肥农药、分散式畜禽养殖以及水土流失和城市地表径流。

  现有排污口6个(县城污水处理厂混合入河排污口、水湖镇城北混合入河排污口、县粮库鸡、猪场入河排污口、及下塘镇生活入河排污口、吴山污水处理厂与庄墓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及部分乡镇小型污水处理站排污口。

  1.3主要湖泊、河流污染调查

  瓦埠湖是长丰县城水湖镇饮用水源地,入湖河流为庄墓河。瓦埠湖是安徽省规划建设“引江济淮”工程的调水通道。湖区现状水质为Ⅲ~Ⅳ类,轻度富营养化,主要超标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污染物主要来自庄墓河,类型为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面源污染、城市居民生活污染源、规模水产养殖、规模禽畜养殖。

  高塘湖是水湖镇农业用水水源地。河段左岸建有水湖镇工业聚集区、及“省会经济圈合淮绿色草莓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正迅速形成以水湖镇为核心的20万亩草莓产业集群。污染物类型主要为草莓产业集群产生的面源污染,及化肥农药面源污染、城镇乡村生活垃圾污染、规模水产养殖、规模禽畜养殖。

  梅冲湖位于双凤开发区境内,主要功能是景观娱乐用水。梅冲水库水质较差,水草、藻类横生,沿岸部分地段可闻到腥臭味。沿岸居民生活垃圾随意丢放,岸边部分荒地被自垦为种植地,未采取截污措施,农田药肥废水对水库水质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庄墓河是瓦埠湖右岸长丰县境内较大支流。主要提供长丰县饮用水源及工农业用水,沿河所建工业聚集区较多。污染物主要来自2条支流,沿岸共有3座污水处理厂。流域内有下塘工业园,主导产业为铝深加工产业,废污水入下塘污水处理厂。

  板桥河两岸工业园区集中、商业发达、人口密集,左岸为瑶海区,建有三元产业园、新站开发区;右岸为双墩镇、庐阳区,建有双墩工业区、双凤工业区以及庐阳产业园。该区控制断面现状水质为劣Ⅴ类。污染物类型主要有工业污染源、沿岸农业面源污染、乡镇农村生活面源污染。

  滁河干渠主要提供合肥市农业用水。干渠双墩集以上段水质较好,双墩集以下段水质稍差。污染物来源主要有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污水排放污染、面源污染。

  1.4饮用水水源地状况评价

  城镇规划范围内共有11个自来水厂,以6座中型水库、庄墓河和瓦埠湖为水源,设计总供水规模11.77万m3/d,合肥市供水集团有6万t/d的供水能力为岗集镇、双墩镇、双凤工业区供水。大部分饮用水水源地已经划分水源保护区,部分水源地保护区设置了水源保护区标识,但还缺乏有效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受周边和上游区域农业生产、生活和渔业养殖等的影响,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不能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丰水期,庄墓河水质超过Ⅲ类水质标准;枯水期,库坝型饮用水源地水质超过Ⅲ类水质标准。

  1.5污水处理厂现状调查

  现有污水处理厂6座,其中现状运行3座,分别为县城污水处理厂、吴山镇污水处理厂、庄墓镇污水处理厂。此外,双墩镇北外环高速以南区域部分污水排入合肥市蔡田铺污水处理厂,岗集镇部分污水入合肥市政污水管网。长丰县域内部分乡镇及企业已建成污水处理站。

  1.6水资源监测现状调查

  长丰县重点水域、农村集中饮用水源地和主要河流全部列入“河长制”管理范围,共布设了28个水质监测断面(点),另有国控监测断面6个,省控监测断面1个,市控监测断面5个,已基本覆盖全县所辖的所有省级一、二级水功能区。

  水质监测为每月一次,以常规监测项目为主。尚未建设立水质自动监测监测站,目前全县水质监测主要通过监测断面(点)取样送至县水环境监测站进行检测。

  1.7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长丰县生态环境质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仅土地退化指标和环境质量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与长丰县自身的自然环境有关:长丰地处江淮分水岭,是造成水网密度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境内以平原和低丘为主,天然林地缺乏,是造成生物丰度指数较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2、水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1)由于历史原因,老城区部分区域仍采用雨污合流模式,因管道老化等原因造成污水未能完全收集、处理,存在城市雨污管网混接问题,乡镇污水管网收集率低,污水处理能力与标准不高、再生水利用率不足,入河污染量偏大,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不足等问题。

  (2)城市面源污染加剧,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污染突出;水面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成为水环境污染重要原因之一,水体承载压力较大。

  (3)庄墓河、板桥河等主要河流由于接纳了流域部分未处理的废水,导致河流水质无法满足其环境功能要求,治理缺乏综合举措。

  (4)各饮用水源地水质均不能稳定达到水质功能目标要求。

  3、水生态环境趋势分析

  (1)长丰县人口增长和城镇化水平提高,生活用水量和排污量将增大,生活污染源对水环境的影响将进一步增加。工业用水量和排污量随着快速发展将急剧增加,对河流、湖库水环境影响更加严重。

  (2)境内中小型水库众多,受上游水土流失的影响,泥沙和污染物淤积库内,影响库内水流流速,同时受生活污水和农业退水影响,将进一步恶化水库水质,氮、磷含量的增加,进一步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

  (3)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长丰县用水量不断增加,水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篇五:长丰县水资源保护规划

  

  第一章

  总则

  第1.1条

  长丰县吴山镇是长丰县南部经济区中心城乡,1997年由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吴山镇总体规划,并经长丰县人民政府批准实行。在总体规划指引下,吴山镇城乡建设获得了明显成绩,规划起了较好龙头作用。为加快城乡化进程,增进吴山镇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活动组织作用,特进行《长丰县吴山镇总体规划》新一轮修编。

  第1.2条

  编制根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都市规划编制办法》及《都市规划编制办法实行细则》

  4、中华人民共和国《村镇规划原则》(GB50188-93)

  5、《都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原则(GBJ137—90)》等有关技术原则

  6、《工程建设原则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某些》

  7、《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告知》(国发[]13号)

  8、《长丰县域城乡体系规划》

  9、《长丰县南部经济区规划》

  10、《吴山镇十一五规划》

  11、《吴山镇总体规划》(1997—)

  12、国家、省、市有关其她政策和法律文献

  第1.3条

  规划年限

  近期

  —

  远期

  —

  远景

  —2040年

  第1.4条

  规划指引思想

  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精神,结合吴山镇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条件和社会经济实际状况,增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2、在区域规划指引基本上,分析吴山镇地位与作用,哺育和完善城乡功能,保持其自身发展和特色前提下,共同建设区域性公共设施和基本设施,通过土地与资金统筹配备以提高经济效益。

  3、立足现状,认真分析现状建设发展条件,着眼将来,从高起点、高原则、高效益出发进行都市规划,使规划具备现实可行性,对的控制、引导城乡建设。

  4、坚持以人为本,使城乡功能构造和规划布局有助于提高居民生存空间质量,有助于创造富有活力社区生活,合理分布人口,节约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减少开发与保护资源之间冲突。

  5、以当代都市规划理论为指引,借鉴相似城乡有益经验和规划手法,使之与吴山自然、历史条件相结合,充分运用地方特色,使规划具备较强科学性和先进性。

  第1.5条

  规划原则

  1、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原则

  2、可持续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协调原则

  3、旅游文化开发与保护协同原则

  4、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相结合原则

  第1.6条

  规划理念

  区域整体有机发展理念

  集约、积聚、集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念

  第1.7条

  规划发展目的建设当代化、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合肥卫星城乡。

  第1.8条

  规划强制性内容

  本规划文本中加黑加底线某些为本次规划所拟定强制性内容。

  第二章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2.1条

  社会经济发展目的1、经济目的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力求实现6亿元;

  财政收入万元,年均增长30%以上,力求突破3000万元;

  全镇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40%以上,力求突破2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合计实现8亿元,年均40%以上,力求突破10亿元。

  工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40%,力求达到12亿元;

  工业公司实现税收1200万元,年均递增40%,力求达到1800万;

  规模以上公司达12家,产值达10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400元,年递增15%以上,其中二、三产业收入占总收入三分之二;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亿元(镇域影响范畴内总人口15万人),年均增长20%,人均0元以上;

  财政收入12400万元,年均增长20%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合计实现74亿元,年均25%以上。

  工业总产值达到135亿元,年均递增30%;

  工业公司实现税收16500万元,年均递增30%。

  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4000元,年递增10%。

  2、社会目的到,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0元,城乡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5%和35%;城乡人均住房面积第

  35平方米。人均预期寿命80岁。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基本普及职业教诲,高中阶段教诲普及率达到90%;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服务。

  3、环境目的城乡产业发展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保,发展循环经济,资源运用效率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增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经济实力和生态文化底蕴明显增强,基本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使吴山镇成为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优美舒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社会文明进步可持续发展城乡。

  第2.2条

  战略办法

  1、发挥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与合肥相配套和互补产业建设来积极接受合肥经济带动,强化接受辐射和服务功能。从合肥、南京都市圈整体发展和吴山镇总体功能定位出发,加强与合肥多层次经济技术联系,进一步强化与中心都市协调,创造条件积极接受合肥市产业转移和辐射,实现经济社会互利联动发展,大力加强与周边乡镇横向联系。

  2、以市场为导向,优化提高产业构造。从吴山镇区域地位、产业特色和优势产业出发,面向区内外两个市场。着力提高产业系统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进产业开发效益,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快农业化步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采用高新技术改造老式产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工业、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电子工业、新型建材工业等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稳步扶持先导产业,提高工业经济竞争力。以区域性市场建设、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区建设和强化城乡综合服务功能为突破口,增进老式第三产业较快发展,拓展新兴三产领域。

  第2.3条

  战略重点

  生态农业保护运用。农业依然是发展基本,并且吴山是重要农副产品集散地,这更奠定了农业发展主线地位。

  增强农副产品深加工限度,并且在与合肥有互补性以及补给性工业应重点发展。

  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凭借深厚历史文化基本以及具备特色产业带动吴山镇经济发展。文化饮食旅游业有很大发展潜力。

  加强基本设施建设,增强城乡“外引内聚”能力。如交通、供水问题,交通是城乡发展重要桥梁,供水是本城乡当前急需解决问题。

  注重科教建设,提高劳动力文化以及专业技术水平,实行科教兴镇。

  第三章

  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第3.1条

  规划指引思想

  重点发展中心镇区,培养增长极核,强化中心镇区职能,使其逐渐发展成为当代化新型城乡;逐渐完善村镇体系,形成恰当规模,不断提高城乡化水平,谋求产业调节、人口分布、综合交通及市政基本设施布局、生态环境建设、空间形态整合等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整体可持续协调发展,逐渐建立新城乡一体化居民点体系;加强新农村建设,将各居民点规划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3.2条

  镇域人口与城乡化水平

  镇域总人口:近期4.4万人,远期4.6万人。

  吴山镇域影响范畴内总人口:近期8.5万人,远期15.3万人。

  镇域城乡化水平近期至为43%,远期至为63%。

  第3.3条

  村镇体系规划

  1、村镇体系级别构造

  第一级:中心镇1个——吴山镇区

  第二级:中心村8个——涂郢、官府、王楼、车左、薛店、高岗、胜岗,魏老河新村。

  第三级:基层村34个——高庄、华佗庙、邓老郢、大油坊、方郢、前蒋岗、新圩子、老窑、郑前楼、张家岗、胡小郢、楼西、甲塘岗、张新庄、沈老郢、前小郢、北份郢、邓家岗、童小郢、邓上圩、下郢、南郢、军张堰、冲西、新居子、黄塘、大岗、小桂岗、四墩、岗楼、楼西、朱郢、张小郢、鲁岗。

  2、村镇体系规模构造

  一级:中心镇区——吴山镇

  远期10万人;

  二级:中心村——1000-1500人;

  三级:基层村——远期人口规模≥300人。

  3、村镇体系职能构造

  中心镇区:合肥都市圈层内,长丰县南部经济区重点城乡,以电器、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导产业发展第二产业;依托合淮阜高速公路在中心集镇下道口和206国道便利交通发展物流业;发展以吴山贡鹅、吴王遗踪、吴山铁字为主导旅游饮食文化产业链。

  中心村:各行政村中心,居住集聚点,重要发展农业、副业、养殖业和蔬菜业和旅游服务基地。

  基层村:基本居民点。

  4、村镇体系空间构造

  一核、两轴、多点空间网络构造

  第四章

  产业布局规划

  第4.1条

  布局原则

  遵循比较优势原则

  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4.2条

  工业布局规划

  采用集中形式进行工业布局,大中型工业公司、高新技术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向吴山镇区集中。

  工业发展重点为无污染或低污染当代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机电设备、加工制造业等综合型工业基地。

  第4.3条

  农业布局规划

  1、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哺育专业化生产基地。

  2、以楼西为中心白鹅养殖社区以及以魏老河为中心水产品生产基地,发展重点是按照饲养上水平、上规模、质量上档次、保安全规定,加大养殖规模。对内加强技术指引,对外加强与周边大都市市场联系,进一步加强镇区和合肥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品质,扩大规模。

  3、新品种种植基地涉及:以王楼为中心平包菜种植基地;以牌碑为中心香葱种植基地;以小岔贝村民组为中心食用仙人掌种植基地等,将以新特色新活力为吴山镇农业经济补充能量。

  第4.4条

  第三产业发展规划

  以旅游业、商贸业来活跃三产,在镇区内形成具备地方产业特色综合交易市场、商业街,服务于镇区内外以及合肥北部地区

  同步以“吴王遗踪”等旅游景点增强镇区吸引力,在魏老河形成以旅游休闲度假为主特色资源开发项目,在涂郢形成以都市农业观光为主运用资源开发项目,以旅游业带动商贸业,以商贸业丰富旅游业,互相补充增进。

  第五章

  区域空间管制与城乡协调发展规划

  第5.1条

  空间管制原则

  l、协调一致原则

  2、保护与整治并重原则

  3、引导与管制相结合原则

  第5.2条

  整体空间资源分区管制

  1、积极发展区

  积极发展区是指各城乡将来发展区内由规划用地界限划定地区,重要是指吴山镇城乡建设区,该区以二、三产业发展为主,体现高密度集聚城乡景观。

  地区面积约为10km2,占镇域土地总面积7.7%。为增进城乡发展,优化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与发展方向。

  不得安排污染严重工业建设项目;将分散布局工业用地统一纳入相应区划从属城乡工业区进行集中建设。

  强化城乡经济开发区空间资源开发运用,统一布置协调建设。

  2、引导发展区

  引导发展区是指吴山镇乡村建设区和魏老河旅游开发区。

  乡村建设区指城乡体系规划中拟定村庄建设规划用地范畴,涉及中心村和基层村。

  总面积约2.38km2,占镇域土地总面积1.9%。

  对该区空间引导,以资源共享为基本,合理布局市政基本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引导分散居民点逐渐向城乡居住区集中。

  控制村庄建设规模与数量。

  严格控制在规划城乡建设区、乡村建设区范畴之外建设新居民点。

  根据不同规模级别,对中心村和基层村分别提出空间管制规定。

  3、控制发展区

  控制发展区重要是指农业开敞空间区,涉及镇域范畴内基本农田控制区、普通农田控制区、经济果林和生态林区、园地、水源涵养区和生态旅游区等。

  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呈现低密度开发自然生态景观。

  总面积约为39.7Km2,占镇域土地总面积31.6%。

  恰当控制在本区域内,禁止一切也许导致农业污染、破坏土地及环境经营活动。(其建设用地占该区总用地比重不得超过10%)魏老河旅游开发区,需重点引导魏老河和周边区域休闲度假。

  4、禁止发展区

  禁止发展区重要是指镇域范畴内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林地、水源涵养区等。基本农田涉及镇域范畴内耕地、园地等,形成基本农田保护区。该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呈现低密度开发自然生态景观。生态林区涉及镇域范畴内以森林覆盖为主空间地区,涉及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造林地、迹地等。林业生产、保护是其经济活动重要形式。总面积约为74.0km2,占镇域土地总面积58.8%。勉励发展水产养殖及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并酌情进行相应旅游度假配套设施建设。

  严格控制在本区域内进行各项非农建设,禁止一切也许导致农业污染、破坏土地及环境经营活动.

  第六章

  镇域基本设施规划

  第6.1条

  规划原则

  1、坚持交通规划建设与吴山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原则,立足吴山经济发展对交通需求,合理规划交通网布局,进一步加快镇域公路网络建设。

  2、坚持基本设施规划与合肥市域基本设施规划衔接,做到上下结合,内外结合,近远结合,与村镇建设相结合原则。

  3、从区域基本设施网络合理布局出发,坚持基本设施规划与镇域城乡体系规划发展相结合原则。

  第6.2条

  交通工程规划

  过境公路206国道和老合淮公路,合阜高速公路在吴山设有下道口。

  206国道、合淮阜高速公路、涂郢路基本呈南北走向,镇域重要道路东西走向,形成两横两纵道路布局。

  镇域重要道路和次要道路布局规划以206国道和涂郢路为主骨架,道路出口均以相适应技术级别路线与干线路网连接。

  第6.3条

  电力工程规划

  1、目的:建设适应吴山镇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镇区布局(用电布局)相协调安全稳定供电网络

  2、电力网建设:“十一五”期间在吴山镇区新建110KV变电所一座,并保存现状35KV变电所来满足镇域供电需求,进一步加强电力设施建设和电网改造,全镇供电沿乡村公路进行架线,使电网布局更加合理、可靠,进一步提高供电能力,并在各中心村设配电台区。

  第6.4条

  电信工程规划

  1、目的:建立以高新技术为基本,充分满足社会信息化需求,与城乡布局相配套,服务全镇信息通信网络。大力提高电话普及率、移动电话顾客数、数据网顾客数等。

  2、规划在吴山镇区设电信支局,电话装机容量近期为30门/百人;远期为40门/百人。在各中心村设电信营业厅和邮政代办点。

  第6.5条

  水利工程规划

  水利建设以配套挖潜为主,充分运用既有工程设施,发挥小型水利作用。加强境内河流、沟渠治理,并恰本地修建涵闸,发挥其农业灌溉效益。规划打机井若干,以充分运用地下水资源为农业服务。

  第七章

  镇域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第7.1条

  中心镇区

  中心镇区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应高原则、高起点设立相对完善社会服务设施,详细涉及:

  1、行政办公机构

  2、教诲设施——中档职业技术学校一所、完全中学一所、初级中学一所、小学及幼儿园、托儿所等。

  3、文化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农技站、科技站等。

  4、体育设施——体育馆、体育场、灯光球场、游泳池等。

  5、医疗卫生设施——中心卫生院、卫生防疫站、计生指引站、妇幼保健等。

  6、集贸市场——综合集贸市场、专业市场。

  7、商业金融——相对齐全商业、金融服务设施。

  8、社会福利设施——福利院、敬老院等。

  第7.2条

  中心村

  1、村委会

  2、教诲设施——小学、幼托

  3、医疗卫生——卫生所

  4、文化科技——文化室

  5、商业服务——基层商店,为农业生产服务农机、农具供应、修理、种子及技术服务等服务点。

  6、社会福利——敬老院

  第7.3条

  基层村

  基层商店:为寻常基本生活需要服务点。

  第八章

  镇域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

  第8.1条

  指引思想

  增强全民国策意识,树立当代环境观,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保护和资源保护。坚持贯彻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行、同步发展”方针,加强环保宏观调控与执法监督,大力推动环境综合治理和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业规划经营,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加强农田保护和土地管理,加强资源管理,充分运用资源,发展经济。

  第8.2条

  环保

  1、合理调节和改进生产力布局,编制好总体规划,进行合理功能分区,防止工业区对水资源污染,严格控制乡镇工业发展方向,不接受都市转嫁到农村有污染工业,不走先污染后治理路子,贯彻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产“三同步”原则,并避免产生新污染源。

  2、变化生活燃料构造,逐渐实现煤气化或液化气化。

  3、改革生产工艺,提高除尘效率。

  4、搞好城乡绿化,提高农村植被覆盖率和城乡绿化面积。

  5、综合开发污水解决设备,对生活污水进行集中简易解决,完善污水排放系统,严格控制未经解决废水排入河沟。

  6、加强交通噪声管理;治理工业噪声源,采有隔声、消声、吸声、改进工艺和设备等办法,防止并减少工业噪声污染。

  7、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运用率和解决率,加强“三废”综合治理,禁止乱堆乱放。

  8、做好中、低产田土壤改良,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第8.3条

  资源保护

  1、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宣教、发动群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2、建立防灾、抗灾体系,减少自然灾害对土地资源破坏。

  3、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加强沿路、沿河、沿沟渠绿化,保护水土。

  4、实行土地资源发展规划,保证在人口不断增长状况下,保持必要农业生产用地比例。

  5、加强非农业建设用地筹划管理,禁止乱占耕地。

  6、加强对荒地、废弃地开发和复垦,提高既有土地运用率。

  7、全面规划、综合开发运用各种水域,注意巩固和提高防涝、防旱能力。

  8、保护水域,防治水质污染,采用各种办法保护基本农田灌溉。

  9、加强农副产品资源保护。

  第九章

  镇域旅游发展规划

  第9.1条

  旅游景区规划

  1、人文史迹景观区

  在吴山镇镇区内,通过“赏吴山铁字”、“吃吴山供鹅”、“游吴王遗踪”等形成一种具备历史文化特色旅游景观区。这里有堪称华夏一绝、书苑奇葩吴山铁字艺术,有清朝宫廷皇室贡品留传至吴山民间吴山贡鹅,尚有浩瀚千年创过丰功伟绩唐吴王遗留下来文物古迹,来到这里,通过艺术熏陶,美食品味和历史感染,让人充分感受人文精神洗礼。

  2、休闲度假景观区

  凭借魏老河水库优质水源,在镇区以北形成休闲、度假、垂钓为主“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景点区。游客至此,可边赏田园风光,闻泥土芳香,边品农家风味,观民风民俗,在这里不但可以享有到优美自然风景,还可以体味农家生活惬意和闲适。

  3、都市农业观光区

  在镇区以北规划以涂郢为二级接待中心,凭借大型蔬菜、瓜果、水稻等生产基地,建设一批优质粮食生产区、原则化果园,建立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在当代化生态农业园区中,让人们体验都市郊外乡村风情。

  第9.2条

  旅游产品规划

  结合景区性质及特色,设立各种旅游产品。镇区内以铁字艺术、贡鹅产品以及历史纪念产品为主;魏老河重要旅游产品建议:农家乐,渔家乐,湿地生态游,湿地教诲游,水上运动,会议、度假等等;农业观光区以新品种蔬菜瓜果产品为主。

  第十章

  城乡性质与规模

  第10.1条

  城乡发展目的1、完善城乡基本设施(其中涉及畅通便捷内外交通网络,先进通信设施,良好供电、供水、供气条件等)。

  2、合理产业构造,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达到一定比例。

  3、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功能高效、务实。

  4、城乡空间布局合理。

  5、保持独特城乡生活环境。

  6、良好生态环境,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以上。

  第10.2条

  城乡性质

  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合肥市以工贸旅游为主卫星城乡,长丰县中部经济中心。

  第10.3条

  城乡规模

  1、城乡人口规模

  近期至为4.2万人,远期至为10.0万人。

  2、城乡用地规模

  吴山镇区近期人均用地指标取104.2M2/人,城乡用地规模为437.5ha,远期取99.6M2/人,远期城乡用地规模为991.8ha。

  第十一章

  镇区用地布局

  第11.1条

  城乡发展方向

  重要向东、北发展,恰当向南发展,控制向西发展。

  第11.2条

  规划区范畴

  吴山镇规划区范畴涉及镇区规划建设区周边区域、魏老河旅游休闲区周边区域以及镇区至魏老河沿206国道两侧500—1000米左右区域。

  规划区总面积约39.8KM2,是镇区规划建设用地4.0倍。

  第11.3条

  规划构造和形态

  1、构造

  镇区形成以“五区、一中心”规划构造,五区即:五区即:老镇区、北部居住区、南部居住区、工业集中区、仓储物流区;一中心即中心区。

  2、形态

  由于镇区重要向东、北发展,恰当向南发展,为此镇区最后形成以原建成区为基本逐渐形成集中团块状用地格局。

  第11.4条

  各类用地布局

  1、工业用地

  规划工业用地结合现状以及经济发展战略,镇区范畴内工业用地,布置于镇区东北部,宜采用相对集中布局形式,形成一种工业项目选取以机电设备、制造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为主新型工业园组团,同步,由于吴山距离合肥非常近,合肥市发展对于吴山镇产业构造调节有一定影响和增进作用。工业用地总面积191.2ha,占镇区建设用地19.3%。

  2、仓储用地

  规划在高速公路下道口处集中布置了仓储用地,其占地面积为30.6ha,占镇区建设用地3.1%。重要用于粮食收储、工业公司贮放工业原料、燃料、工业成品、半成品等。

  3、居住用地

  居住用地面积为293.5ha,占镇区建设用地29.3%。

  ——镇区居住建设用地集中布置,由吴王大道及周边中心区别为北部居住区、南部居住区二个组团。

  ——现状居住用地重要进行调节,改造居住条件,调节人口密度,增长市政公用设施和配套服务设计。

  ——规划居住用地按规范规定,合理安排住宅,公建道路及绿化用地,加强居住环境建设,提高居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并形成居住中心。

  4、公共设施用地

  公共设施建设用地依需设立,规划总用地总面积为136.7ha,占城乡建设用地13.8%。

  1)行政办公用地:将镇政府搬迁至吴王大道与车左路交叉口处,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政府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有助于政府形象完善,其他行政办公机构用地尽量在其周边集中设施,但要注意政府大楼朝向问题。

  2)商业金融用地:完善原有老城商业金融区,规划将吴王大道、车左路作为重要商业街,将其建设成为商品品种齐全,各种档次兼备商业街;依照一定区域商业服务设施半径需求,在居住区密集地带,如北部居住区,设立一定商业配套设施;在老镇区形成一种商业中心区域性商贸中心。

  3)教诲机构用地:现状吴山中学和吴山初中原址扩建,同步,规划远期在北部居住区内再新建一所中学、在现状中学东侧建设一所专科学校,更好地服务于镇区居民。

  4)文体科研用地:规划在专科学校东侧,建设文化科研以及体育用地。

  5)医疗卫生用地:现状老医院原址扩建,同步在北部居住区和南部居住区中心新建两座卫生院。

  6)集贸市场用地:为强化本镇商业服务功能以及良好区域位置条件,规划在高速公路下道口处建设大型综合交易市场,同步在各居住区内部设立菜市场。

  第十二章

  城乡综合交通规划

  第12.1条

  对外交通规划

  ——过境公路:合淮阜高速公路位于镇区东部,合淮公路规划改线,东迁为环城东路(双凤路)。

  ——汽车站:昌岭路与合淮路交叉口东南角设立汽车站。

  ——加油站:镇区共设立3处加油站。

  第12.2条

  城乡道路交通规划

  ——主干道:杨庙路、吴王大道、岗集路、车左路、合淮路,道路红线宽度60米、40米。

  ——次干道:桥冲路、牌碑路、下塘路、昌岭路、胜岗路,道路红线宽度为30米。

  ——支路:其她道路为支路,红线宽度18米、12米。

  ——停车场和其他交通服务设施:停车场设立四个,一种在镇区最北部,一种北部居住区中心位置,一种在政府前面,此外一种在高速公路下道口,此外考虑在专业市场内设立停车泊位,镇区新建项目应按关于规范留足停车泊位,居住区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家用小汽车停车问题。

  ——城乡广场:在镇区内设立四个广场,市政广场位于镇政府南部,平时供居民游憩,特殊时可做集会之用。高速下道口处广场作为交通集散广场。在北部居住区内设立两处居民游憩广场。

  第十三章

  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规划

  第13.1条

  城乡绿地系统规划

  1、城乡公园

  规划在老镇区中心结合吴王墓设立吴王公园,以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娱乐需要。

  2、城乡小游园

  规划中以保护和运用自然河塘为原则,结合居民行为特性,规划在镇北和镇东各设一种小游园,供人们休憩、谈心、游玩等。

  3、线性绿地

  本次规划以整合西面和南面水系建设绿地为主,重点绿化道路为辅防护隔离带作为补充,形成线性网络。

  ——滨河绿地:在镇区西部和南部通过整顿形成水系,在其两侧设宽度不一滨河绿带,以环境绿化为主,建设相应突出其休闲、娱乐功能。

  ——重点绿化道路:吴王大道和车左路规划为重点绿化道路,在保证应有道路绿化同步,其两侧还应各增设4-6米绿带,以丰富城乡景观。

  ——防护绿带:规划在工业四周和过境交通及河沟两侧,分别设立15-18米防护绿带,以尽量减少其对居民干扰。

  4、小块绿地

  居住区组团绿地,城乡内部小块绿地,公建前装饰性绿地等,在建设时,要按规范配备。

  5、经果林

  在镇区周边结合地形、水塘种植经果林,既有助于小环境气候改进,又能增长农民经济收入。

  第13.2条

  城乡景观风貌规划

  1、规划原则

  充分运用自然条件和自身条件,塑造一种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相结合、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相结合城乡风貌。

  2、规划重点

  A、景观主轴线:以吴王大道为城乡绿化景观轴,沿线组织造型优美建筑物,以形成活泼有序、统一、和谐景观画面。

  B、公园建设:城乡吴王公园是绿地系统中所占面积最大“点”,其建设效果直接影响整体绿化风貌,规划提出应挖掘历史内涵、突出吴山特色。

  C、环境细部解决:规划规定在注重大环境塑造同步,应注意各类小品、铺装、标志牌等细部设计,以真正达到环境点缀目。

  D、景观控制要素

  ——建筑形式:以当代风格为主,但应在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基本上,努力创造地方性和时代感相结合建筑造型,以体现地方特色。

  ——建筑色彩:以清新、淡雅为基调,大面积外墙采用白、淡黄等色彩,局部和细部则可采用西洋红、钴蓝、绿等明快色彩。

  ——绿化配备:以地方树种为主,做到搭配合理,季移景异,乔、灌木、大、中、小相结合,并考虑色彩变化。

  ——建筑高度:居住建筑以4-6层为主,公共建筑以3-7层为主。

  第13.3条

  整体都市设计导则

  1、规划原则

  1)以吴山镇总体规划为指引,在城乡功能分区和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基本上,进一步结合城乡特色条件,加以充实、突出、提高,以创造新城乡风貌。

  2)充分运用城乡景点、门户区、控制点,重点规划,精心组织,使城乡景观富有生机。

  3)依照城乡规划构造和自然环境,创造丰富有序城乡生态景观。

  2、规划重点

  重点研究在城乡总体规划前提下城乡形态构造、城乡景观体系、开敞空间和公共性人文活动空间组织,拟定城乡特色形象塑造标志、标记性景观区域及其景观节点,构筑城乡景观整体框架。

  3、规划办法

  1)城乡形象整体景观框架构筑

  城乡形态空间构造:“团块发展、曲水环城、绿带楔入”整体城乡空间形态。

  城乡轮廓线控制:都市轮廓线控制以突出园林气息空间景观为原则,并结合重要景观和城乡开敞空间,选取其驻足点区位。重点驻足点区位:吴王公园、城乡行政中心广场、城乡东入口、城乡南入口、城乡北入口。

  2)城乡景区划分

  规划将吴山镇区划分为如下景区:

  ——自然环保景观区:重要是西部水系周边区域。规定保护水体自然形态,加强绿化,禁止污染;恰当修筑人工景点,作为镇区景观视线对景;

  ——近郊田园景观区:重要是城乡近郊观赏性农田、果林、苗圃、鱼塘等,突出田园风光特性,改进城乡生态环境;

  ——中心政务文化区:重要是新镇政府及附近城乡中心区,强化建筑风格、个性,反映当代化城乡风貌;

  ——城乡门户景观区:重要是城乡对外出入口地区,其建筑、小品、环境等重要突出强调城乡门户景观特性;

  ——当代工业景观区:重要是城东北部工业集中区,要强调新型工业风貌。

  3)城乡景观控制要素

  ——城乡环境

  强调城乡水体保护与运用,注重绿化质量和覆盖效果,提高景点与景区观赏价值和品味。

  ——建筑物

  A、建筑高度:老镇区为2-4层,新镇区为3-6层,城乡中心和地段中心可恰当布置高层建筑;

  B、建筑风格:以当代感为主,以有特色和个性为宗旨,建筑色彩宜淡雅、明快,并形成和体现地方特色。

  第十四章

  专项规划

  第14.1条

  给水工程规划

  1、水源选取

  水厂引龙门寺水库水作为重要供水水源,采用区域性供水,地下水作为补充水源,加强对用水水体保护,在取水口处按规范规定划定保护范畴。

  2、水量预测

  近期总用水量为14000M3/日,远期为70000M3/日。

  3、水厂规划

  规划建设新水厂,水厂位于王楼村,水源来自龙门寺水库,实现区域性供水。

  4、管网布置

  规划采用生活——生产——消防相统一供水管网系统。由于用地布局内外限制,规划采用主干管、次干管与支管呈枝状布置供水管网系统。管网水质要达到国家规定生活饮用水水质原则。

  第14.2条

  排水工程规划

  ——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

  ——污水解决厂位置:位于高速下道口以南。

  ——排水管网系统:采用暗沟与涵管相结合排水方式。

  ——污水解决设备:规划在镇区南部地势较低经果林处设污水排出口,并设简易污水解决厂,重要解决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则规定其在排放之前要自行解决,达到国家规定污水排放原则,方可排入城乡污水管网。

  ——雨水排水工程

  都市暴雨强度公式套用合肥市暴雨强度公式。

  式中:P——暴雨设计重现期

  t——设计降雨历时钟

  3600(1?0.76LgP)q?(t?14)0.84雨水排水系统重要管渠基本上垂直于镇区内路网布置,就近排入受纳水体,以避免雨水长距离输送,减少雨水管渠长度和截面尺寸,减少管渠埋深,节约工程投资。

  雨水管网走向位置详见“排水规划图”。

  第14.3条

  供电工程规划

  1、变电站

  现状35kv变电所原址不变,增设变配电设施,提高供电能力。同步在镇区北部新增一座110kv变电所。

  2、用电负荷

  近期取800千瓦时/人.年,远期取1500千瓦时/人.年,则用电负荷:近期取2880万千瓦时/年,远期取15000万千瓦时/年。

  3、电网规划

  为保证供电安全可靠性,采用环、枝状相结合电网进行供电。主干线形成环网,并设电力环网开关,支线呈枝状布置。

  4、架设方式

  电力线架设方式重要为架空敷设,敷设路由为:南北路设在路东、东西路设在路南。

  第14.4条

  电信工程规划

  1、规划在吴王大道、政府西侧设立电信支局,完善其设施建设。

  2、城乡电话进一步提高普及率,近期为30门/百人,远期为40门/百人,规划规定加强移动通信和无线寻呼建设。

  3、线路架设方式:在新建和扩建一级道路时应同步埋设通信电光缆,二级道路和三级道路实行架空通信光缆,电信线敷设路为南北路设在路西,东西路设在路北。

  4、规划在吴王大道、政府西侧设立邮政支局,并扩大邮政业务规模,满足人民对邮政服务规定。

  5、加强有线电视建设,进一步增长频道数和开办自办节目,加快城乡及乡村广播事业发展,延长播音时间。

  第14.5条

  环保工程规划

  ——指引思想: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保同步规划、同步实行、同步发展总方针,以防为主,防治并重,力求在城乡发展同步,逐渐改进并保护好城乡环境。

  ——环境目的:全面环境建设,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争取从主线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使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进,让环保同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需要相适应,提高城乡当代化水平。

  ——关于污染物排放原则:大气环境质量指标控制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原则》(GB3095-1996)所规定一、二、三类原则。

  ——水质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原则》(GHZBE-1999)——三类原则。

  ——工业公司排放污染物执行国家《工业“废水”排放试行原则》(GBJ4-73),排放污水和废水严格执行国家《污水综合排放原则》(GB8978-88)。

  ——噪声达到国家《都市区域环境噪声原则》(GB3095-93)所规定规定。

  ——综合治理办法:

  善民用能源构造,工业使用集中供热,有效控制城乡大气污染。

  治理工业重点污染源,减少污染物排放。

  扩大绿化面积,控制二次扬尘,提高生态自净能力。

  建立地下水源保护区,防止地下水污染。

  污水解决达标后方可排入河流。

  合理布置噪声源,防止工业噪声扰民,减轻交通噪声干扰。

  综合运用垃圾,提高垃圾解决率。

  第14.6条

  环境卫生工程规划

  1)加强环卫队伍建设

  为保证镇区环境卫生,规划规定应加强环卫队伍建设,以全面负责垃圾和粪便等城乡废弃物清运及道路清扫,加强绿地维护等环卫

  工作。

  2)合理布置环卫基地

  规划将在镇区内设环卫基地1处,布置在镇政府南侧,为全封闭式。垃圾解决填埋场位于高岗村反店岗附近,规划垃圾日解决能力为约10吨。

  对于居住区内生活垃圾则规定定期收集,并逐渐向垃圾袋装化过渡,医疗卫生等特种垃圾则应做到日产日清;工业废渣、废弃物及建筑垃圾等由环卫队伍统一清除。

  3)建设水冲式公厕

  结合城乡发展需要及使用规定,规划将镇区重要道路、大型公共场合、居住区内建设水冲式公厕,规划共设25所水冲式公厕。

  第14.7条

  综合防灾工程规划

  1、抗震规划

  ——镇区按7度设防。

  ——电力、电信、交通、供水、粮油、医疗卫生、消防等生命线工程要建立急救灾组,储备救灾物资。

  ——运用公园、体育场、中、小学操场等空旷地作为疏散场地,面积按2M2/人进行配备;同步拟定疏散道路,加强管理,禁止占用。

  2、消防规划

  ——消防站规划:规划在政府西侧设立消防站一座。

  ——消防用水以城乡自来水为主、天然水源为辅,采用生活--生产--消防统一给水系统;对承担消防任务给水管道管径不应不大于Φ100MM,最不利点消火栓压力不不大于0.1-0.15MPA,流量不不大于15L/S,配备消防车辆,合理布置消防设施,市政消火栓间距为120-150米。

  ——镇区每隔160米应保证有一条消防通道,净宽不低于4米,高度不低于4.5米。

  ——采用“集中接警与责任中队监听相结合”接警方式。

  ——新区建设应严格按《消防法》规定进行规划设计。

  3、防洪规划

  ——规划规定加强建设范畴内雨水排除,防止内涝。

  ——镇区防洪近期达到二十年一遇原则,远期达到五十年一遇原则。

  第十五章

  近期建设规划

  第15.1条

  规划原则

  1、近期建设是实行总体规划核心环节,应注意与总体布局协调统一。

  2、依托既有镇区,逐渐发展,充分运用原有各项设施,避免分散建设,提高资金运用率。

  3、成片集中开发为主,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4、在进行新区开发建设同步,进行原有城区控制、改造和建设。

  第15.2条

  近期建设规模

  近期镇区人口将发展为4.2万人,用地规模为437.5ha,人均用地为104.2M2/人。

  第15.3条

  用地发展方向

  依托既有镇区,沿吴王大道向东发展。

  第15.4条

  近期建设重要项目

  1、道路建设:新建车左路南段、下塘路南段、双凤路南段以及镇区南部某些支路,市政广场和停车场一期工程。

  2、完毕政府搬迁及建设一期工程。

  3、完毕城乡公园一期工程。

  4、整治吴山庙及周边地区改造工程。

  5、新建镇区汽车站。

  6、新建下道口处综合贸易市场和仓储物流区建设。

  7、改建、扩建既有镇医院、中学,新建镇第二医院、职业学校、文化科研设施、体育设施以及邮政电信消防等市政设施。

  8、新建、改建北份路、吴王大道、车左路两侧商业服务设施。

  9、新建、改建居民居住生活区。

  10、工业集中区起步区建设工程。

  第十六章

  远景发展规划

  第16.1条

  远景都市规模

  规划年限:-2040年

  人口规模:20万左右

  用地规模:20k㎡左右

  第16.2条

  都市发展方向和形态

  依照吴山地形特点,此外考虑将来吴山镇区与魏老河旅游区、合肥经济圈关系,以及吴山镇产业发展特点。向南发展将是岗集镇域用地,向北发展用地较为充裕,但是距离合肥以及合淮阜高速下道口将较远。因而吴山远景发展方向将是重要向北发展,恰当向南发展,逐渐形成沿206国道带形都市。

  第十七章

  规划实行办法与建议

  第17.1条

  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证规划实行。

  第17.2条

  加强规划法律地位,规划一经批准即可视为法律、法规,任何单位和个人必要遵循执行,不得随意更改,确需修改时须经原批准单位批准。

  第17.3条

  建立强有力建设管理机构

  成立镇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规划实行、审批和检查各项建设与否符合总体规划规定,真正做到依法治城,引导城乡健康有序发展。

  第17.4条

  多渠道筹办资金,提高综合开发能力

  加强基本设施建设,改进投资环境,注重“外引内聚”,集八方力量,汇四方资金,增强城乡开发建设能力。

  第17.5条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提供各项优惠政策和就业岗位,吸引农民进城开办产业、从事第三产业等。

  第十八章

  附

  则

  第18.1条

  本规划经吴山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报长丰县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关于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18.2条

  本规划经批准后,由吴山镇人民政府予以发布,并负责实行。

  第18.3条

  镇域土地运用和规划区内各项建设必要符合本规划,对本规划局部调节,由吴山镇人民政府向吴山镇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第18.4条

  第18.5条第18.6条

  经审议批准后方可进行,并报原批准机关备案。

  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阐明书、基本资料汇编和规划图纸等某些构成,其中文本和图纸具备法律效力。

  本规划用词及含意以建设部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市规划解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镇规划原则》(GB50188-93),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市用地分类及规划用地原则》(GB137-90)为准。

  本规划解释权属长丰县吴山镇人民政府。

  附表一

  用地平衡表

  镇区用地平衡表

  序

  号

  代

  码

  用地名称

  面积

  (ha)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

  居住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绿地

  公共绿地

  G其中

  防护绿地

  8U市政设施用地

  城乡建设用地

  ——

  1.4194.9——

  0.7100——

  0.9129.87.916.5437.51.83.71001.93.9104.228.925.9991.82.92.61002.92.699.6——

  ——

  ——

  28.26.36.884.38.58.415.319.688.14.149.317.1——

  现状

  比例

  (%)7.910.045.22.125.38.8——

  人均

  (M/人)10.213.158.72.732.811.4——

  2近期

  面积

  (ha)65.615.3138.865.366.533.436.1比例

  (%)15.03.432.714.714.97.58.1人均

  (M/人)15.63.633.115.515.88.08.72远期

  面积

  (ha)191.230.6293.5136.7136.364.4113.2比例

  (%)19.33.129.613.813.76.511.4人均

  (M/人)19.13.129.413.713.66.511.32123456MWRCST注:城乡人口规模现状15019人,规划近期人口4.2万人,远期人口10.0万人。

  附表二

  规划道路一览表

  道路名称

  合淮路

  吴王大道

  胜岗路

  北份路

  杨庙路

  岗集路

  水湖路

  双凤路

  车左路

  桥冲路

  牌碑路

  下塘路

  昌岭路

  支路

  起讫点

  水湖路—岗集路

  北份路—双凤路

  北份路—桥冲路

  岗集路—水湖路

  北份路—双凤路

  北份路—双凤路

  北份路—双凤路

  水湖路—岗集路

  水湖路—岗集路

  水湖路—岗集路

  水湖路—岗集路

  杨庙路—岗集路

  北份路—双凤路

  ——

  长度(KM)2.943.863.944.243.374.692.602.763.222.452.912.673.22——

  宽度(M)6040454040404040403030303018、12横断面形式

  四块板

  三块板

  三块板

  三块板

  三块板

  三块板

  三块板

  三块板

  三块板

  一块板

  一块板

  一块板

  一块板

  一块板

  道路级别

  主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过境公路

  主干道

  过境公路

  过境公路

  过境公路

  主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支路

篇六:长丰县水资源保护规划

  

  长丰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长丰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长丰县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生长,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长丰县的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长丰县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本文将对长丰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长丰县农业现状

  1.农业基础扎实

  长丰县农业基础较为扎实,土地资源丰富,耕地面积较大,可以种植多种农作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长丰县拥有丰富的水资源,适宜农作物灌溉,保障了农业生产的需求。

  2.农业生产结构优化

  长丰县的农业生产结构逐渐优化,农民逐渐从传统的粮食生产中向农产品多样化生产转变,农产品种植和养殖业逐渐发展壮大,优质优价农产品不断涌现。

  3.农产品质量提高

  随着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长丰县农产品质量得到了提升,健康绿色有机农产品逐渐增多,对外销售量也逐年增加。

  4.农业科技进步显著

  长丰县注重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农业生产设施和技术不断改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

  二、长丰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小农经营问题

  长丰县仍存在大量小农经营户,农民收入不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农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低。

  2.农业生产与市场对接不畅

  长丰县农产品市场落后,农产品流通渠道单一,市场管理不规范,导致部分农产品滞销,农民收入难以增加。

  3.农业生产环境治理不到位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长丰县的农业生产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凸显。

  4.农业科技创新不足

  尽管长丰县注重推广农业新技术,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良种良法不足,技术更新换代缓慢,制约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1.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

  长丰县应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土地流转,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引导农民逐步走向规模化种植、养殖。

  2.优化农产品流通渠道

  长丰县应加大对农产品市场建设和管理力度,引导农民依托互联网、电商平台等现代化手段开拓销售渠道,增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长丰县应加大土壤水质等环境治理力度,推广绿色生产理念,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长丰县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长丰县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长丰县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未来,长丰县应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化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强环境治理、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工作,为推动长丰县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相信在各方共同的努力下,长丰县的农业现代化一定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

篇七:长丰县水资源保护规划

  

  长丰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减小,但农业仍然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长丰县作为安徽省合肥市的一个重要县,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本文将对长丰县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

  长丰县农业以传统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棉花、油料作物等经济作物。在养殖方面,以猪、牛、羊为主。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劳动密集,生产效率低下,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和市场需求。

  2.科技含量不高

  长丰县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较低,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业生产工具落后,依然采用传统的人工耕种方式,缺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3.农产品加工水平低

  长丰县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农产品的加工环节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专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技术,导致农产品的附加值较低,无法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和多样化的需求。

  4.农业生态环境面临压力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业生产对土地、水资源和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农业生态环境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土壤退化、水资源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日益突出。

  5.农民收入水平不高

  长丰县农民的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由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导致农民收入水平整体较低,难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二、建议

  1.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

  长丰县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推动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智能化和自动化。通过引进精准农业技术、先进的农机装备和信息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

  2.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长丰县应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鼓励农民成立合作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产品包装、质量检测、营销方面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长丰县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大土地保护和水资源保护力度,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推广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土壤质量。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和防治水土流失工作,保护生态农业环境。

  4.加强农业产业带动和农民培训

  长丰县应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发展适合当地的农业产业,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增强他们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

  5.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长丰县应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整合农村优势资源,打造多样化的农业产业生态圈。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拓展农民的就业空间,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6.鼓励农民适度规模经营

  长丰县应鼓励农民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通过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结语

  长丰县作为安徽省的一个农业大县,农业是长丰县经济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农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只有不断创新,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才能够推动长丰县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希望长丰县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能够重视农业发展,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为长丰县农业的蓬勃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注: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实践中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推荐访问:长丰县水资源保护规划 长丰县 规划 水资源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