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一体化综合监督体系总体框架
篇二:一体化综合监督体系总体框架篇三:一体化综合监督体系总体框架篇四:一体化综合监督体系总体框架
篇四:一体化综合监督体系总体框架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
1.
建设背景
“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是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随着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向深入阶段的推进,如何重构空间规划体系并有效实施监督,将成为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贯彻落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工作要求,自然资源部下发《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基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整合各类空间关联数据,着手搭建从国家到市县级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形成覆盖全国、动态更新、权威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以及《通知》要求,自然资源部办公厅下发《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和现状评估的通知》,再次明确要求:基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未完成基础平台和系统建设的市县不得先行报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当前,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正在紧张的编制当中,为及时构建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报批条件,急需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建设。基中: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已经搭建,初步整合了现有数据资源体系,并具备了数据汇聚、数据共享、分析统计等基础支撑能力,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为建立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解决目前国土空间规划管理领域中数据资源统一管理困难、信息资源综合分析利用困难、现状底数不清、业务管理工具欠缺、规划监测评估预警机制不足等迫切需求,特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
2.
现状基础
市政府充分认识到政务大数据对于建设高效便民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提高政府治理服务能力的重大意义,在2017年数字工作要点中提出建设市
级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和交换平台,逐步汇聚人口、法人、地理空间等各类数据,探索运用大数据加强政务服务,规划建设数据开放平台,有序开放政务数据,鼓励公众、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发利用。通过平台的建设,针对政务数据汇聚、整合、共享、应用的需求,通过充分利用Hadoop技术体系的优势,围绕关系型数据、电子文件、地理空间数据、时序型数据等各类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和计算要求,为政务大数据存储、分析提供基础技术支撑平台。已经汇聚的数据资源主要包括:部门业务数据库、基础数据库、主题数据库、人口对象档案库、法人对象档案库等。并通过部署在政务信息网和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的数据采集系统汇集部门业务系统的多源异构政务数据及省
级政务数据资源中心下发的数据、传感监测数据以及空间地理。
市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一是通过开展数字城市(县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整合了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建设运行于政务信息网环境的政务版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和运行于因特网环
境的公众版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二是通过使用部、省厅部署的纵向辅助审查、审核系统(约25个系统),实现材料信息的录入上报;三是各市(区、县)通过搭建不动产统一登记平台,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数据库,有序推进全市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另外,已开展了市“多规合一”信息系统建设,通过多规合一系统,整合了原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领域的数据资源,将现有各行业的规划成果和管控要素纳入管理,形成管控边界清晰、责任主体明确和管控规则明晰的“一张蓝图”。以上各个业务系统的功能和数据相对独立,市本级内部各业务部门的数据没有实现互联共享,在横向审批管理、国土资源数据成果应用等方面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
为整合
资源,市自然资源局按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总体方案》的要求,开展了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通过遵循统一的标准与框架,初步建立起国土空间基础信息数据资源体系、国土空间基础信息云门户、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管理系统。目前形成了56个专题数据,总图层198个,其中管控类数据115个现状数据36个,管理数据37个以及社会经济类数据等,数据资源目录分为现状数据、管控数据、管理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其中现状数据包含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山水林田湖草等调查评价数据;管控数据包含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市扩展边界、国土规划、交通规划等专项规划;管理数据包含不动产登记、土地审批、土地供应、矿业权审批等。社会经济数据为动态获取数据,包含人口、宏观经济等,通过结合时事、舆情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决策等。数据主要来
源于自然资源部、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市自然资源局、市大数据局、发改委、林业局等和市各区县自然资源局提供的数据。
另外,为全面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市自然资源局基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了自然资源“一张图”系统。自然资源“一张图”系统通过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提供的通用应用服务、接口服务以及平台云门户等内容,构建起PC端的“一张图”、基于平板电脑端移动“一张图”,整合移动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空间信息化成果,通过业务版与领导版两个版本分别提供应用支撑,提高办公效率。
3.
建设目标
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基础,整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所需的各类空间关联数据,形成坐标一致、边界吻合、上下贯通的一张底图,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的工作基础。以一张底图为基础,整合叠加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实现各类空间管控要素精准落地,形成覆盖全面、动态更新、权威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强化规划实施监督提供依据和支撑。
基于现有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构建以目标、问题和可操作为导向的监测评估预警指标体系、专项评估及预警模型,实现国土空间规划辅助编制、成果核对和审批、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支撑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情况开展长期监测、定期和不定期评估、及时预警,有效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核查、审批、实施、监测评估预警全过
程,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4.
建设内容
基于国家指南与规范要求,结合市现状及需求分析,本项目的建设内容包括:
1、一机制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制定《市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数据标准》,实现国土空间规划成果统一管理。建立《市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更新管理办法》,确保系统有序运行、规划数据有序更新。
2、两图两库
一张底图:在数据标准和数据质控体系的支撑下,整合现有以及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收集的基础数据、管理数据与社会经济数据,形成以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为基础、边界吻合、上下贯通的一张底图。
一张成果图:结合规划编制工作,及时将国土空间规划成果进行入库,形成可层层叠加打开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施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强化规划实施监督提供依据和支撑。
指标库:以市发展目标和问题为导向,明确在规划中关注的重点,构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施导向等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支撑国土空间规划从规划编制到监测评估预警的全业务生命周期评价管理。
模型库:面向规划分析评价、成果审核、用途管制、监测评估预
警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等应用场景,构建国土空间规划分析模型。基于算法模型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的数字化基础分析与评价、规划传导管控。
3、七应用
基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面向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全过程,搭建国土空间规划应用系统。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规划编制/评估单位提供应用服务,包括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应用、国土空间规划分析评价、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审查与管理、辅助规划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等业务以及指标模型管理等七大应用。
5.
总体设计
设计原则:本项目要求基于现有的市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遵循标准化、可扩展、合理性、可靠性、易用性、可管理性、安全性、稳定
性等原则,并充分考虑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尽量避免重复建设。
总体结构:采用分层设计架构,基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整合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并针对国土空间规划业务管理需求,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
业务与数据:总体业务流程要求覆盖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实施以及监测评估预警四大内容。以现状数据和审批数据为主线,通过编制、审批、实施、监测评估预警完成整个业务体系的数据流转。
技术路线:平台采用当前主流的体系结构,支持跨平台、跨数据库应用。采用微服务架构,支持分布式部署,满足不断增长的功能和性能要求。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SOA),保证服务能方便的被其它系统集成、调用。
部署架构:采用微服务架构,支持云部署方式,提出资源容量与性能需求,明确云资源需求。提供安全可靠终端适配的方法与措施。
6.
业务分析
现有资源整合利用
充分整合市现有信息化建设成果,包括现有的自然资源局信息化成果以及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和交换平台,利用现有的数据资源体系开展本系统建设,同时考虑本系统建设的成果如何在市自然资源局及外部部门进行资源共享利用。
数据资源建设
标准规范建设:开展《市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数据标准》建设,包括: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数据库的内容、要素分类代码、数学基础、数据分层、属性数据结构、属性值代码等。开展《市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更新管理办法》建设,包括: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成果、实施评估成果的更新程序、更新频率和更新内容、成果文件要求和数据质量要求,以及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情况的更新程序、更新频率和更新内容。
数据资源目录建设:在国土空间信息数据资源分类体系基础上,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管理需要,完成各行业的数据资源梳理,对国土空间信息的数据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统一的数据资源编码与分类体
系,建立国土空间信息数据资源目录。集成自然资源、环保、住建、交通、水利等各类数据资源,形成覆盖全省、内容丰富、标准统一、准确权威的国土空间规划数据资源体系。
数据整合建设:基于数据资源目录,开展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与整合、标准化处理、质量检查等工作,完成相关数据的整合处理,统一到国家大地2000坐标系,转为GIS格式,并进行数据入库,并基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构建数据服务体系,支撑系统建设。
指标与模型体系建设
结合市实际,设
计指标体系建设的工艺流程,构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施导向的空间规划指标体系、开发保护现状评估指标体系、规划动态监管预警指标体系,落实数据来源,建立计算模型。明确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场景。同时,结合实际,确定设
计模型体系建设的工艺流程,构建空间规划分析评价、规则管控、现状评估、规划预警模型。
7.
业务应用功能设计
7.1.
空间规划“一张图”应用
基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各类数据及功能,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查、实施、监测、评估、预警全过程提供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应用。包括:
(1)
数据浏览:包括基本浏览工具、数据资源目录、图例展示、地图输出、集成浏览、信息查询浏览
(2)
专题图制作:包括数据上传、底图选择、快速制图、专题图配
置、专题图保存。
(3)
对比分析:包括叠加比对、分屏比对、差异分析
(4)
查询统计:包括属性查询、空间查询、数据统计及规则定义。
(5)
三维浏览:提供三维地图缩放、场景调整、定位移动、数据加载等基本浏览工具,二三维地图切换,三维对象的属性查看等功能。
(6)
三维分析:提供视野分析、通视分析、阴影分析等三维功能。
(7)
成果共享:实现规划成果数据向基础信息平台的共享发布,基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提供数据服务与调用接口,实现外部系统接入集成。
7.2.
国土空间规划分析评价
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基础,利用相关算法、模型等开展分析评价,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包括:
(1)
自然资源现状分析:支持耕地、水、森林、湿地、草原以及矿产等自然资源现状分析,包括分布、分类、趋势等。
(2)
双评价分析:支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3)
风险识别:基于评价结果和现状,识别问题和风险。
(4)
潜力分析:基于评价和现状,分析开发潜力规模和空间布局。
(5)
三线辅助调整:基于相关数据分析,为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的调整划定和审核提供辅助工具。
(6)
现状评估:识别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主要问题,支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及风险识别评估。
(7)
设施分析:对不同服务设施类型进行梳理,完成服务设施分布分析、覆盖分析、生活圈分析、设施匹配程度分析、设施动态匹配分析。
7.3.
空间规划成果审查与管理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审查与管理,通过系统性的对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数据质量进行审查,并对审查过程及各阶段成果数据建立关联关系,形成电子资料一棵树,进行管理,便于检索、查询和利用。
(1)
成果总览:结合GIS视图进行图文一体化展示规划成果总体情况,实现对各地的规划成果提交情况、审查进度等情况“了如指掌”。
(2)
成果质量控制:基于质检要求及细则,提供成果质量检查工具,编制单位及管理部门可利用该工具从成果数据的完整性、规范性、空间拓扑等方面对编制成果进行质量检查,自动生成质检报告。
(3)
成果管理:将通过审核的空间规划编制成果进行归档处理,对历次提交汇总的规划成果按照规范的成果目录进行版本管理。
(4)
成果“一棵树”:将审核通过的规划成果与相关材料、审查意见关联,建立规划成果“一棵树”,便于成果的查询
7.4.
规划辅助实施
(1)
智能选址:梳理项目选址影响因子。依据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及其他规划成果进行计算,分析和评估建设项目拟占地范围内及周边的影响因素,选择出符合要求的规划地块。
(2)
合规性审查:针对建设项目的范围,检查其是否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管控要求,并生成合规性检测结论、检测详细说明等报告。
(3)
规划设
计条件分析:依据用地要求,结合规划要求分析用地范围的规划设
计条件,根据分析结果生成规划设
计条件书。
7.5.
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
构建针对重要控制线和重点区域的监测预警模型,以及规划实施评估和专项评估模型,实现动态监测、评估和及时预警的功能,支撑责任部门监督落实主体责任,辅助管理者决策。
(1)
动态监测:接入规划实施审批数据,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日常监测。接入遥感监测成果、阶段调查成果等数据,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定期监测。并提供监测总览、核心指标监测、核心管控边界监测、指标监测详情等功能。
(2)
及时预警:依据指标预警等级和阀值,获取监测指标数据,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中违反开发保护边界及保护要求的情况,或有突破约束性指标风险的情况及时预警,辅助生成预警报告。
(3)
定期评估: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现状评估,辅助生成评估报告,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动态调整完善、底线管控和政策供给等提供依据。
7.6.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
整合集成或接入有关部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相关数据,提供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综合监管、动态评估和决策支持功能。
(1)
综合监管:利用自然资源调查及监测数据,实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综合监管并进行综合展示,并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动态监测,完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
(2)
动态评估:针对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状况,动态获取相关部门的全域或特定区域监测数据,加强对重点区域的动态评估,提高监测预警效率。
(3)
决策支持:解析超载或临界超载地区的超载因子,对各类管控措施执行情况及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7.7.
指标模型管理
通过指标管理和模型管理等功能,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监测评估预警过程中指标和模型的可视化管理。
(1)
指标管理:通过指标分类、指标元数据、指标类型、以及指标体系、指标值管理及指标阈值管理功能实现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评估指标项、指标体系及指标元数据、指标值、指标状态及指标计算方式等的信息化管理,便于指标库的快速操作、更新维护以及指标的动态调整。
(2)
规则管理:实现各项规则的管理,包括质检规则配置、审查规则配置、预警规则配置等。
(3)
模型管理: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各类模型进行算法开发实现,通过算法注册、数据源管理及配套可视化工具进行模型构建,实现模型的统一管理和应用。
(4)
任务调度管理:支持模型计算的任务配置管理,通过配置任务计划,自定义指标计算模型、评估、预警、体检模型的计划、委托与监管。
7.8.
接口设计
(1)
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数据共享接口:通过GIS服务接口,实现在线访问基础信息平台中的各类地图服务、空间分析服务以及其他应用系统开放的服务,快捷利用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的数据资源。
(2)
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数据资源注册接口:通过数据注册接口,实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中建立的数据资源与应用服务向基础信息平台中的注册。通过基础服务平台的能力实现规划应用过程中数据资源服务的共享与利用。
(3)
政务数据汇聚和共享交换平台数据接口:通过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中的提供的数据采集接口,实现与市“政务数据汇聚和共享交换平台”完成数据对接,获取统计、发改、生态环境、住建、交通、水利、农业农村、气象等其他部门数据。
(4)
运维管理集成:基于国土空间基础平台的运维管理体系与接口,构建本系统运维管理和分层分级权限管控机制,实现用户、权限、日志等运维管理在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上的集成。
篇五:一体化综合监督体系总体框架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四川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
总体框架设计方案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目
录
前
言
...............................................................................................-5-一、建设意义
.................................................................................-6-二、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8-三、总体要求
..............................................................................-10-(一)指导思想
...................................................................-10-(二)建设原则
...................................................................-10-(三)建设目标
...................................................................-12-四、平台定位
..............................................................................-15-(一)与各级政府网站的关系
........................................-16-(二)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的关系
...............................-17-(三)与全省电子政务外网的关系
...............................-18-(四)与省统一信息共享平台的关系
..........................-18-(五)与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的关系
............-19-(六)与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关系
...............................-19-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七)与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的关系......................-20-(八)与市(州)、部门政务服务系统的关系
........-20-(九)与重要社会信息系统的关系
...............................-22-(十)与实体政务大厅的关系
........................................-22-五、总体架构
..............................................................................-22-六、建设内容
..............................................................................-25-(一)四川省政务服务网
.................................................-25-(二)全省统一政务服务管理平台
...............................-28-(三)全省政务服务办理平台
........................................-34-(四)全省政务服务公共支撑平台
...............................-38-(五)全省政务服务信息共享体系
...............................-41-(六)安全保障体系
..........................................................-46-(七)运维保障体系
..........................................................-50-(八)制度和标准体系
......................................................-51-附录:各子系统建设部署模式
.................................................-54-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前
言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决策部署,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55号)、《“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国办函〔2016〕108号)、《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国办发〔2017〕39号)和《政府网站发展指引》(国办发〔2017〕47号)要求,结合四川省政务服务实际,依托全省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和全省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梳理总结各级各部门网上政务服务需求,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专家意见,聚焦当前网上政务服务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各地各部门、企业和群众的迫切需求,加快建设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力争早日实现“规范、高效、透明、可究”的政务服务目标。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一项涉及面广、复杂度高、创新性强的系统工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王东明书记、尹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力省长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省政府将此项工作作为政府年度重要工作,省政府办公厅围绕“审批不见面”和“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研究制定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总体框架设计方案。
一、建设意义
以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为枢纽和支撑,将分散于各级政府部门的政务服务进行系统性整合,构建全省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规范行政权力透明运行,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质量,便于政府及时了解公众需求,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政务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务服务的满意度。
有利于构建高效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促进政务服务流程优化,通过对关系民生领域的政务服务实施标准化、统一化、规范化的依法管理和监督,让政务服务更加直观便捷。树立互联网思维,创新政府管理模式,构建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让信息多跑,让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百姓少跑,实现各类服务事项预约、申报、办理、查询一体化全流程网上运行,切实解决百姓办事难的问题。
有利于规范政务服务事项透明运行。建设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将政府的服务事项通过统一的互联网窗口展示给全社会,审批事项的增加、减少、流程变化更为直观,把权力运行公开在网络的“阳光下”和流程固化的“笼子中”,不断推动“放管服”各项政策措施落实。
有利于促进跨部门跨区域协同。各类政务服务事项通过统一平台受理,“后台”的办理过程及所需信息通过统一平台流转以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之间的业务协同和自动流转,办理结果实时展现,减少公众线下周转递件次数,变“公众线下与不同政府部门打交道”为“通过统一平台与政府打交道”,展示高效透明、公平规范的政府形象。
有利于实施有效监管。通过互联网让各级政府部门的服务内容、流程、效率、质量向社会公开,人民群众对政务服务的全流程进行实时评价,为行政效率督查和绩效考核提供依据,以推动政府政务服务管理水平和行政效能提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升。同时,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收集、整合、分析各类政务服务数据,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并为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促进行业自律和社会共治,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
二、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起步早,2008年建成全省五级统一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2013年建成全省统一行权平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行政权力透明运行,共有8300个政府行权部门、近9万个行权岗位使用,办理政务服务事项4.3亿件。各地各部门以此为基础,叠加特色应用,推动创新试点,有效优化了政府服务、方便了群众办事,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了良好环境。但是,随着网上政务服务实践的发展,顶层规划不完善,各级各部门信息共享难度大、地区差异明显、应用深度不足、服务渠道单一等问题逐步凸显。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不畅,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网上政务服务整体效能未充分发挥。信息共享对推进网上政务服务协同化、便捷化和智能化,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的网上一站式受理和全程协同办理至关重要。目前,各级各部门的网上政务服务系统,仅能简单支撑本行业政务服务,各地各部门间政务服务数据互联互通困难,政务服务信息处于分散割据的碎片化状态,信息共享业务协同难,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网上政务服务无法实现。
二是缺乏全省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标准体系,给群众和企业办事创业带来不便。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是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基础和主线,办事指南是“互联网+政务服务”运行“说明书”。目前,全省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程度参差不齐,不同地区之间服务事项名称、事项类型、法律依据、申请材料、办理流程、基本编码等要素和内容存在差异,给群众和企业办事创业带来不便。
三是关键保障技术缺乏全省统一支撑,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难以构建。部分涉及电子政务、信息技术、安全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缺失,特别是统一身份认证、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统一电子印章、统一电子证照、统一在线支付、统一物流配套等支撑平台建设工作缺乏配套的实施指南,实际操作难度较大,无法满足当前网上政务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密围绕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通过提升政务服务供给和服务效率、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规范运行,促进“放管服”改革措施落地,为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实现“两个跨越”,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原则。
以统为主、统分结合。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市(州)不再建设政务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部门按照统一标准拓展功能、合理共建,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形成基础平台全省统一、政务信息共享开放、服务机制创新利民的政务服务集群。
以云为基、互联互通。依托省级政务云平台,以集中部署为主,解决基础设施、运行维护、技术保障等地区差异问题。个别子系统可分级部署、数据汇聚、共享使用,以拓展政务服务广度和深度,为提升政务服务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资源整合、开放共享。充分整合各地各部门现有政务服务数据信息和资源,做好与省、市(州)政府门户网站、各部门政务服务业务系统、实体政务大厅等系统和资源的衔接,推动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身份互信、证照互用、业务协同,实现线上线下融合。
问题导向、逐步拓展。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以数据开放、技术创新为着力点,聚焦我省政务服务中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基础性、普遍性、全局性问题,从需求急迫、条件成熟的入手,起步要稳,见效要快,分期建设,既避免求大求全,又适应信息技术迭代更新快的特点。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三)建设目标。
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目标是:规范服务标准、汇聚政务信息、实现交换共享、支撑一网通办、强化动态监管。2017年底前,建成省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公开政务服务事项,政务服务标准化、网络化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底前,实现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建成覆盖全省、多级联动、部门协同、一网办理、省级统筹、融入全国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
1.建设全省统一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按照标准化、集约化原则,建设四川省统一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即四川省政务服务网。四川省政务服务网整合各级政务服务网站和办事服务栏目,统一汇聚、发布各级各部门政务服务信息,实现政务服务统一入口、同源发布。四川省政务服务网公开发布全省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为公众提供场景式在线办事导航,为注册用户提供专属办事数据存储和应用空间,提供网上预约、网上申请、网上支付、网上查询、咨询投诉等相关办事服务。四川省政务服务网与国家政务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服务平台对接和同步信息,各地各部门政府网站可通过反向链接、联合建设等方式,共享、共建四川省政务服务网。
2.建设全省统一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依托省电子政务外网和全省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的行政职权目录管理系统、电子监察平台以及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全省统一的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管理、政务服务运行管理、电子监察等基础功能,拓展并联审批、事中事后监管等功能,与四川省政务服务网数据对接和双向交互,与全省通用政务服务办理平台、部门业务办理系统等各类系统信息共享和双向交互,具体由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政务服务运行管理系统、电子监察系统、政务服务中心通用管理系统、政务服务大数据分析系统等组成。
3.建设全省政务服务办理平台。依托省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全省通用的政务服务办理系统与部门政务服务业务办理系统对接,实现网上政务服务事项综合受理后的审核、审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批、收费、送达、评价等环节全流程网上办理,与全省统一政务服务管理平台数据双向交互,集成政务服务大厅各类智能化设备,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一窗受理、后台办理、门户反馈”的一体化服务模式。
4.建设全省政务服务公共支撑平台。按照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规划,建设满足全省统一政务服务门户、统一政务服务管理要求和全省政务服务通用业务办理所需的公共支撑平台,具体由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统一电子证照管理系统、电子印章管理系统、政务服务公共支付平台、政务服务公共物流配套、统一通知消息管理系统等组成。
5.建设全省政务信息共享体系。在全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体系框架下,充分利用省电子政务外网已有的数据交换平台等基础设施资源,与各地各部门已建的数据交换平台联动,与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对接,构建全省政务服务信息共享体系,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的数据共享交换,推动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与各部门各地区现有政务服务相关业务办理系统对接。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6.构建安全和运维保障体系。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规定以及国家保密管理和密码管理有关要求,充分利用省电子政务外网和省级政务云已有安全基础设施,构建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政务数据安全和公民个人数据合法应用。开展平台建设的同时,提前规划“互联网+政务服务”运行维护体系,保障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各类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7.制定全省政务服务平台制度规范。遵循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按照我省实际需求,制定符合全省实际的政务服务平台运行管理、操作管理、接口标准等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规范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运行管理。
四、平台定位
具备政务服务统一申请、统一受理、协同办理、统一反馈、信息共享开放以及全流程监督等功能,既是“办事”的平台,又能为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协同服务提供有力支撑,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全面汇聚政务信息,深入共享实践,发挥政务“大脑”作用,为优化政务服务供给和辅助领导决策提供更强大的数据服务支撑。
(一)与各级政府网站的关系。
1.功能定位。坚持各级政府门户网站是各级政府对外的统一门户。四川省政务服务网依托省政府门户网站集约化建设思路构建,直接作为省政府门户网站的政务服务栏目,设立独立域名作为全省网上政务服务的统一入口。
2.建设模式。四川省政务服务网以省级统建为主,省市合理共建。四川省政务服务网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及其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实现数据对接和前端整合,建立以四川省政务服务网为龙头的省市两级网站群,开放部分管理权限,各地可在市级子站栏中呈现本地特色服务和应用,不再单独建设政务服务网站。
3.运行效果。通过统一政务服务门户,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信息的统一管理和全省同源发布,实现政务服务“一号申请”,逐步形成政务服务事项“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办”,政务服务信息资源共享互通的良好格局。
(二)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的关系。
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是全国“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融合对接,实现与国家平台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资源接入(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层级关系如图4-1所示),共同推进统一、规范、多级联动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和服务体系建设。
国家级
政务服务平台国家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统计分析监督考核
四川省
政务服务平台四川省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
图4-1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层级关系图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三)与全省电子政务外网的关系。
全省电子政务外网是我省电子政务的重要基础设施,与互联网逻辑隔离。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充分利用政务外网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的技术优势,将政务服务管理平台、政务业务办理平台、政务信息共享平台等部署在公用业务区,保证政务信息共享交换的安全、高效、可控;将四川省政务服务网部署在互联网接入区,方便为公众提供网上办事、在线查询等政务服务。
(四)与省统一信息共享平台的关系。
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发〔2016〕5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39号)要求,建立省、市两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体系,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省、市两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与各类基础、专题、部门信息资源库共享交换数据,各级部门整合后的信息系统接入本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与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进行数据交换和共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享。
(五)与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的关系。
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依托全省电子政务外网在省级集中部署,主要负责管理省、市、县三级投资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审批、核准和备案的投资项目,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通过全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与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交换。
(六)与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关系。
信用中国(四川)是全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基础信息库,依托全省电子政务外网主要归集和覆盖了“全部信用主体、所有信用信息类别、全省所有区域”的公共信用信息,为各地各部门提供统一的归集、共享和应用服务。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通过全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获取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用数据(红黑名单),供全省政务服务使用。同时,在四川省政务服务网上链接信用中国(四川)网站,并通过数据接口将政务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信用信息同步到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七)与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的关系。
目前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依托全省电子政务外网汇聚了全省范围内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信息、交易主体信息、专家信息、信用信息、监管信息。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要定期或实时将交易、主体、专家、信用、监管等信息数据推送到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交易、信用信息的查询服务。四川省政务服务网上链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入口,政务服务平台用户可直接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交易。
(八)与市(州)、部门政务服务系统的关系。
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通用政务服务业务办理系统,为各地各部门提供业务办理服务。各地各部门确有工作需要建立专用业务办理信息系统的,可通过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接入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为确保数据同源,各地各部门专用业务办理信息系统通过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统一受理、办理结果统一反馈,业务办理过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程的主要节点和业务办理结果与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同步共享,接受全省网上政务服务监督和评价。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基础公共支撑服务向各地各部门专用业务办理信息系统开放共享,如统一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统一身份认证、电子证照互认、统一电子印章、统一在线支付、统一物流配套、信息交换共享等。与市(州)、省级部门业务系统关系如图4-2所示。
四川省政务服务网市(州)/省级部门政务服务网县(市、区)/乡镇(街道)政务服务专栏单点登陆证照验证全程网办系统服务评价系统多渠道服务系统发布服务信息发布在线应用办理进度结果信息智能推送在线申请证照验证预约、取号市(州)/省级部门部门政务服务业务办理系统市(州)电子证照管理系统(省统建)市(州)政务大厅管理系统过程信息结果信息申请信息受理信息监察信息统一政务服务管理平台运行管理系统事项管理系统政务服务中心通用管理系统电子监察系统市(州)/部门其他业务系统政务服务大数据分析系统政务服务公共支撑平台统一身份认证管理系统电子证照管理系统电子签章管理系统公共支付系统公共物流配套系统统一通知消息管理系统
图4-2与市(州)、省级部门业务系统关系图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九)与重要社会信息系统的关系。
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依托四川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开展与重要社会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政务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逐步形成我省政务服务大数据的超集,推动政务数据开放共享,采用众筹、众包等方式,充分依托社会力量创新开发多级、多层、跨领域的公共服务,提升智慧化服务能力。
(十)与实体政务大厅的关系。
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与各级实体政务大厅线上线下融合办公。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成后,实体政务大厅继续发挥政务服务的窗口作用,进行现场身份认证和办件受理,承担网络平台宣传、咨询、培训等任务,积极引导企业、社会团体、公众等服务对象正确使用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
五、总体架构
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依托省电子政务外网、省级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政务云等基础设施,通过互联网向自然人和法人提供服务,利用政务外网支撑各地各部门政务服务相关业务应用,依托全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与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部门自建业务办理系统、各类信息资源库的对接集成。平台总体技术框架如图5-1所示。
标准规范体系管理标准用户及服务层业务应用层应用支撑层数据资源层基础设施层社会公众个人电脑移动终端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网上办事大厅全程网办系统服务评价系统法人单位自助服务终端实体大厅行政机关热线服务政务信息共享门户信息查询信息公示数据下载数据接口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事项管理系统电子监察系统运行管理系统服务中心管理政务服务办理平台政务服务通用办理系统安全运维保障体系运维管理系统运维管理机制关键信息安全政务服务大数据分析系统各级部门政务服务业务办理系统服务标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电子证照统一电子签章统一公共支付统一物流送达统一通知消息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政务服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系统一体化政务服务数据交换系统政务服务信息验证系统技术标准基
础
库(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社会信用)业
务
库(办件运行、政务信息、电子证照…)其他标准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数据安全交换管理系统平台基础安全政务云平台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安全设施专业运维团队
图5-1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技术架构图
全省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基于面向服务(SOA)技术框架构建,平台由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应用支撑层、业务应用层、用户及服务层组成。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基础设施层:包括政务云平台、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安全设施、专业运维团队等软、硬件基础设施。
数据资源层:基于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社会信用等形成基础库,基于办件运行、政务信息、电子证照等形成业务库,实现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共同构成政务数据中心,为全省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提供统一的数据支撑。
应用支撑层:主要包括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电子证照、统一电子签章、统一公共支付、统一物流配套等政务支撑系统。
业务应用层:主要由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和政务业务办理平台组成。其中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包括事项管理系统、电子监察系统、运行管理系统、服务中心管理系统、政务服务大数据分析系统等;政务服务办理平台包括政务服务通用办理系统、各级部门政务服务业务办理系统等。
用户服务层:四川省政务服务网包括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政务信息共享门户等,通过自助服务终端、移动终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端、PC电脑为个人、法人、行政机关提供政务服务。
标准规范体系:是规范、统一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平台信息和软件资源共享、有效开发和顺利集成、安全运行和平稳更新完善的重要保证。包含信息系统技术规范、管理制度规章等内容。
安全运维保障体系:主要由平台基础安全、关键信息安全、运维管理机制、运维管理系统等多个方面构成。系统安全和网络安全通过系统架构、设备及系统软件选型、病毒防杀等措施来保障。
六、建设内容
(一)四川省政务服务网。
按照标准化、集约化原则,采用省级统一建设模式,建设四川省统一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即四川省政务服务网。四川省政务服务网整合全省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的电子政务大厅、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务服务网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站办事服务栏目,统一汇聚、发布各级各部门政务服务信息,实现政务服务统一入口、同源发布。
四川省政务服务网公开发布全省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为公众提供场景式在线办事导航,为注册用户提供专属办事数据存储和应用空间,提供网上预约、网上申请、网上支付、网上查询、咨询投诉等相关办事服务。四川省政务服务网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和同步信息,各地各部门政府网站可通过反向链接、联合建设等方式,共享、共建四川省政务服务网。
四川省政务服务网是为全省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团体提供网上办事服务的“全省政务服务超市”。四川省政务服务网与实体政务大厅应在服务引导、同源数据发布的层次上进行充分互联集成。
1.网上办事大厅。将目前的电子政务大厅、电子政务大厅(网上办事栏目)、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网站办事服务栏目以及政府门户网站办事服务栏目等4个面向公众和企业的服务门户整合为统一的网上办事大厅。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2.政务服务全程网办系统。政务服务全程网办系统主要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的办事指南、办事引导、办事预约、统一申报、统一反馈、统一查询、统一评价等功能,对各级部门和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的网上办事业务进行统一对接管理。采用全省集中部署方式,对网上申报实行统一编号,分部门、分地区转办给对应的业务办理系统进行办理。
——申请表单智能化。以智能表单技术为基础,依据不同的政务服务事项所需要的办理材料、申请表格、证照内容的不同,智能适配生成不同的申报表单,为公众提供全面的政务服务申请渠道。各市(州)、省直各部门负责通过政务服务管理平台维护政务服务申请表单,逐步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全程在线办理。
——申请信息电子化。系统应满足所有在线政务服务申请需求,通过一体化政务服务数据交换系统完成各类业务系统的对接,按照统一的身份认证体系实现分层级授权业务办理,以公民身份证号和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实现申请人信息关联,在申报时自动检索并填写申报人基本信息、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申请材料信息等,推进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复用与在线核验。
3.服务评价系统。为公众提供政务服务评价渠道,通过处理分析公众对每一次服务的评价,促进政务服务优化流程、提质增效。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服务评价体系。
4.多渠道服务系统。为公众提供多种政务服务申请渠道,包括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等。
——微信入口。具备身份认证登录、办事指南查询、信息接入、信息查询、网上预约、简单事项申请办理、结果跟进等相关的功能。
——移动客户端。提供苹果IOS版和安卓版,在微信服务的基础上,增加更便捷的全程办理相关功能。提供定位、即时交流等更贴近用户使用场景的服务。
(二)全省统一政务服务管理平台。
依托省电子政务外网和全省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行平台的行政职权目录管理系统、电子监察平台以及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全省统一的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管理、政务服务运行管理、电子监察等基础功能,拓展并联审批、事中事后监管等功能,与四川省政务服务网数据对接和双向交互,与全省通用政务服务办理平台、部门业务办理系统等各类系统信息共享和双向交互。
全省统一政务服务管理平台是各级政务服务管理部门开展政务服务管理工作的平台,是统一管理全省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同一编码,监督考核政务服务部门办理情况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为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和政务服务业务办理提供服务支撑,通过对接政务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基础信息、证照信息的共享。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政务服务运行管理系统、政务服务运行管理电子监察系统、政务服务中心通用管理系统、政务服务大数据分析系统等。
1.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依托已发布的权力目录清单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和实施清单,建设政务服务事项库及管理系统,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的统一动态管理,为政务服务运行管理、电子监察管理提供基础支撑。
政务服务事项库是基础资源信息库,是实现行政权力网上规范运行和有效监督的依据,也是实现政务服务“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的基础。政务服务事项库涵盖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裁决、行政确认、行政奖励、行政检查、其他行政权力共10类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政务服务牵头管理部门对政务服务事项新增、变更、取消等过程的规范和动态管理,以及对各业务系统事项库的同源管理。
政务服务事项管理是政务服务办理、政务服务监督考核管理的基础。政务服务事项管理具备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管理和事项动态更新管理功能,记录政务服务事项的应用情况,提供政务服务事项变化追踪、自动检查校验、汇总统计、比对分析等服务。政务服务事项库管理主要包括目录清单管理、实施清单管理、清单发布管理、服务指南管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理、申报材料清单管理、办理流程管理、统计分析等功能。
2.政务服务运行管理系统。
——网上综合受理系统。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通过集成申请表单、电子文书、证照验证等信息,公众无须前往窗口提交纸质材料,即可通过网上提交政务服务申请,政务服务工作人员在办公室就可完成职权范围内的政务服务受理工作,实现全程无纸化受理,达到“受理不见面”的目标。
——现场综合受理系统。引入“云、管、端”建设模式,建立“政务云部署+统一管理+富客户端”技术支撑架构,实现全省政务大厅政务服务现场“一窗式”统一受理,以及为工作人员提供符合各自工作需求的业务办理功能,包括预审、预约、排号、受理、收费、打证、评价等环节的运行和管理。对接实体政务大厅各类智能化设备(如叫号系统、身份证读卡器、自助服务终端等),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一体化办理。办理流程如图6-1所示。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图6-1政务服务一体化办理流程
——电子监察系统。电子监察系统是支撑政务服务事项公开透明运行的保障,主要是对政务服务事项运行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网上监察。电子监察运行流程如图6-2所示。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图6-2电子监察运行流程
电子监察系统在我省已建成的行政权力运行监察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功能扩展、数据对接,实现对行政执法行为的实时监控、全流程监控、预警纠错、效能评估。主要功能包括监察规则设置、运行监察、投诉处理、效能管理、统计分析和监察日志等。
——政务服务中心通用管理系统。建设政务服务中心管理系统,实现政务服务中心日常运行管理,建立接口模块与全省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自建的排队机、查询机、评价系统、引导系统、信息展示系统等对接,进而与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数据共享。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政务服务大数据分析系统。
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对全省政务服务事项信息、办件信息、用户行为信息和业务信息等数据进行深度融合、精细化管理,便于及时了解用户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提升个性化服务水平;通过多维视图、生命周期图、仪表盘等大数据展现技术,揭示政务服务过程的内在图景,发现服务流程中的纰漏、冗余;掌握各地各部门政务服务能力和发展水平,监督考察各地各部门工作整体运行情况,探查社会民生关注热点,推测经济运行、行业发展情况。
(三)全省政务服务办理平台。
依托省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全省通用的政务服务办理系统与部门政务服务业务办理系统对接,实现网上政务服务事项综合受理后的审核、审批、收费、送达、评价等环节全流程网上办理,与全省统一政务服务管理平台数据双向交互,集成政务服务大厅各类智能化设备,构建“线上线下”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融合发展,“一窗受理、后台办理、门户反馈”的一体化服务模式。
全省政务服务办理平台是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各地各部门开展政务服务的工作平台,是受理公众申请、开展审核审批、产生服务结果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全省政务服务办理平台充分考虑我省政务服务现实需求,按照实现政务服务“一窗受理”的目标,采取统分结合的方式推进建设。政务服务综合受理系统完成统一受理各类业务后,各部门可选择使用政务服务通用办理系统或部门专用业务办理系统办理政务服务事项。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政务服务通用办理系统以及与各部门政务服务业务办理系统对接。
1.政务服务通用办理系统。利用我省已建成的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行政审批平台,通过技术融合改造,形成全省政务服务事项通用办理系统。通过与网上综合受理系统、现场综合受理系统联动,推进“一窗受理、并联审批、统一收费、限时办结”。按照并联审批事项清单,通过推行由牵头部门或窗口协调各责任部门同步审批办理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的行政审批模式,推行政务服务并联审批。建立“区域评估”“多规合一”“多图联审”“联合验收”等办理模式,实现联合审批业务的标准化管理,以及政务服务事项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全程网办。
2.部门政务服务办理系统对接。
全省各级各部门现有的政务服务相关业务办理系统,应逐步完成同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数据对接。各级各部门已经自建的政务服务相关业务办理系统,要按照省数据对接标准进行适应性改造,完成数据对接、业务协同;新开发政务服务办理系统的,在设计开发时要遵循全省政务服务数据对接标准。专网系统按照中央、省政府要求逐步迁移至互联网、政务外网、政务内网,完成数据对接、业务协同。
按照政务服务的业务流程,网上综合受理系统和现场综合受理系统负责受理,对接后的部门政务服务办理系统负责部门政务服务办理。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和部门业务办理系统之间的协同示意如图6-3所示。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图6-3政务服务业务办理系统协同示意图
网上综合受理系统和现场综合受理系统受理申请后,按照数据对接标准,将办件申请及受理信息推送至部门政务服务办理系统,部门政务服务办理系统把审批过程信息和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审批结果信息返回给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如果窗口人员在受理时需要部门政务服务办理系统辅助的,部门政务服务办理系统提供实时查询验证接口,由网上综合受理系统和现场综合受理系统整合到受理功能中。
(四)全省政务服务公共支撑平台。
按照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规划,建设满足全省统一政务服务门户、统一政务服务管理要求和全省政务服务通用业务办理所需的公共支撑平台。
1.统一身份认证管理系统。建立全省统一的公众、法人及政府公务人员安全认证及授权体系,实现账号信息的统一管理和授权认证,为各级政务部门的内外部政务服务系统提供单点登录接口,实现网络身份在全省政务服务系统一证通行和安全使用,解决重复登录、多处授权、多个账号、使用麻烦和管理混乱等问题,形成统一安全的账号安全体系,为“一网通办”提供安全支撑。不断完善统一身份认证功能,条件成熟时作为全省政务服务基础设施为各级部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门提供服务。主要包括面向互联网用户(自然人和法人)管理系统、互联网用户认证系统、工作人员用户管理认证系统。
——互联网用户管理系统。依托互联网统一政务服务门户,建立面向互联网用户的统一用户管理系统,实现自然人、法人网上统一注册和管理。
——互联网用户认证系统。根据业务应用场景和身份认证程度需求,以实名认证为基础,设立不同认证等级用户,并将认证等级与业务办理建立关联关系,提供用户名密码、手机绑定、身份证绑定、数字证书等登录方式,视实际需要引入指纹、人脸识别等验证技术,根据应用场景进行身份证信息认证、社会保障卡实名认证、银联卡实名认证、电信运营商实名认证、公积金账号认证、实体大厅现场审核验证等方式进行实名认证。
——工作人员用户管理认证系统。依托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建立统一的政府工作人员用户管理认证系统,实现用户注册、用户管理、统一认证等功能。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2.电子证照管理系统。电子证照管理系统由省统一建设,分为省、市两级部署,为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提供调用接口。按照国家电子证照标准,梳理全省证照目录,建立存量证照入库机制,形成全省统一的电子证照库;开展政务服务系统对接,推进全省电子证照应用;对接国家电子证照库,融入全国电子证照体系。
3.电子签章管理系统。按照国家电子印章和电子签名标准规范,建立全省政务服务电子签章管理系统,实现政务服务过程中各类表单材料申请人电子签名和加盖电子印章,办件结果电子证照及文书加盖签发机构电子印章。电子签章系统包括电子印章管理、电子签章认证、客户端电子签章等功能。
4.政务服务公共支付系统。建立以财政部门为主导的网上支付工作机制,编制数据对接标准和管理规范,搭建网上支付管理平台。通过与银行、财政及主流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接,形成规范、便捷、高效的网上支付渠道,推进全省政务服务开展网上支付,实施全省统一网上支付监管。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5.政务服务公共物流配套系统。利用第三方物流或邮政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实现申请材料和办理结果材料的快递送达,为政务服务办理平台及部门业务办理系统提供申请资料、证照批文快递服务。
6.一通知消息管理系统。集成政务服务网、微信、移动客户端、手机短信等消息通知渠道,建立全省统一的消息交换体系,为公众提供政务服务通知消息,逐步实现各类消息通知的智能管理和自动化分发。
(五)全省政务服务信息共享体系
在全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体系框架下,充分利用省电子政务外网已有的数据交换平台等基础设施资源,与各地各部门已建的数据交换平台联动,与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对接,构建全省政务服务信息共享体系,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的数据共享交换,推动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与各部门各地区现有政务服务相关业务办理系统对接。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1.融入全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国办发〔2016〕51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实施细则(暂行)》(川府发〔2017〕16号),省、市两级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外网),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省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立政务服务信息共享体系。一是建立一体化政务服务信息资源目录,按需与各类信息系统共享信息资源;二是建立一体化政务服务统一数据交换系统,实现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交换;三是一体化政务服务统一数据交换系统接入省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向上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向下与各市(州)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对接,横向与各部门信息系统对接,实现政务服务全流程各类信息共享、数据交换和互联互通。省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同国家、市(州)平台间的关系如图6-4所示。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统计分析监督考核四川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四川政务服务网政务服务办理平台政务服务管理平台政务服务公共支撑平台省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系统基
础
库(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社会信用)一体化政务服务数据交换系统政务服务信息验证系统业
务
库(办件运行、政务信息、电子证照…)办件信息政务信息电子证照跨地区信息统计分析监督考核市(州)业务系统市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图6-4全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2.政务服务信息资源目录。整合部门和市(州)政务服务所涉及的基础类、主题类、部门类信息资源,按照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元数据标准和编制体制规范要求,对相关政务服务信息资源进行编目,生成政务服务信息资源目录,记录政务服务信息资源事项信息、办件信息、用户注册信息和用户行为等结构类信息和政务服务信息资源属性,通过目录结构展示政务服务信息资源基本特征、关联情况、共享属性。政务服务信息资源目录依托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进行注册发布、管理维护,支撑政务信息资源共享、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业务协同和数据开发,确保按相关程序规定实现政务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及政务数据向社会开放。
3.一体化政务服务数据交换系统。依托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数据交换共享系统,采用SOA架构、ESB服务总线建立一体化政务服务数据交换系统,实现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政务服务网、政务服务管理平台、政务服务办理平台以及公共支撑平台之间系统对接、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和数据交换共享等功能;建立安全保障机制,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可靠、高效传输与交换,通过安全接口集成第三方安全认证平台,在数据信息交换传输加密保障的同时,可依托第三方平台的安全保证机制为信息交换提供认证、授权、防篡改等更高安全保障;设置管理监控功能,实现分级管理和信息交换情况的按需统计分析,以及对数据交换流程、交换节点、交换日志等进行统一管理和监控。
4.政务服务信息共享。按照信息流方向,政务服务信息共享分为2种业务情况:一是人口、法人、信用、地理空间、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和投资信息、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的共享共用;二是政务服务运行信息共享,即办件信息和监督信息汇聚共享。
——基础资源信息共享。基础信息共享解决跨地区、跨部门信息资源访问、查询和验证等问题。在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上,协调共享全国或全省范围内人口、法人、地理空间、信用、投资项目、电子证照等信息资源,当市(州)或部门有跨地区、跨部门信息访问需求时,可向省平台发送请求,由省平台处理后返回数据,或由省平台从国家平台、本地基础信息资源库调取数据。数据访问形式包括精确查询、批量查询和验证真伪。
——政务服务运行信息共享。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将各市(州)、各部门办件信息和督查信息汇聚到省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进而为开展电子监察、政务服务能力评估和大数据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各市(州)、各部门业务办理系统将办件过程信息汇聚至省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统一对外提供查询、公示等服务,进而加强政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务服务事项运行监管。各市(州)、各部门按照工作需要从省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定期或实时获取本地区本部门办件信息和督查信息,供业务系统、大数据分析使用,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数据应用。
5.中介服务信息共享。建立中介机构数据库,收录政务服务涉及的中介机构,为推进中介服务市场的服务、收费、管理、竞争等规范化提供信息化支持,逐步建成中介机构诚信体系建设。
(六)安全保障体系。
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规定以及国家保密管理和密码管理有关要求,充分利用省电子政务外网和省级政务云已有安全基础设施,构建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政务数据安全和公民个人数据合法应用。
1.遵循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相关规范以及国家保密管理和密码管理的有关要求,建立健全“互联网+政务服务”安全保障体系。整体考虑、顶层规划“互联网+政务服务”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按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要求构建数据存储环境、应用系统环境、运行管理机制,确保政务数据安全和公民个人数据合法应用。安全保障体系要与“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系统同步建设,对所建安全保障体系要进行重点保护、实施动态调整。安全保障体系的组成:
——物理安全。一是机房安全。采用门禁控制系统、摄像头在线监控。二是应急灾难备份恢复。对机房的电源、重要主机、存储、重要线路等重要设备的冗余设计,要进行系统级的整体数据备份设计。
——网络安全。在不同的安全域边界部署防火墙系统,在上下级网络边界部署VPN虚拟专用网关设备,可在核心交换区部署IPS入侵防御系统,在相应的设备上根据自身网络结构配置相应的安全策略,保障必要的数据和服务交换安全。
——数据安全。一是在必要的网络边界部署加密设备,保障数据网络传输安全。二是各级政务服务系统的数据库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管理系统要做好数据库自身的安全配置,登录账户要专人专管,密码要实现数字和字母符号混合设置并定期更换,防止外网和内网用户直接访问和恶意攻击。三是数据存储备份恢复系统。要定期做好本地多种方式的重要数据备份和异地的远程数据备份。备份恢复工作要专人负责,责任到人。四是用户名、口令等关键信息应当加强安全保护。
——系统安全。一是部署计算机病毒防范体系,由病毒监测中心和各个主机上的病毒防治终端构成,实时监测系统中的各类病毒,防止各类攻击。二是对主机中的操作系统进行相应的口令设置、权限配置,对系统操作日志进行周期性转储审计工作。三是漏洞扫描和补丁分发。通过漏洞扫描系统和补丁分发系统可以主动发现系统、数据库、应用服务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并修复安全漏洞。
——应用安全。一是网页防篡改。对标准应用的HTTP服务部署网页防篡改系统,防止黑客对网页文件的攻击。二是对用户身份进行统一管理,对应用服务资源进行访问控制,对用户行为进行追溯审计。三是加强对网页挂马、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SQL注入、漏洞利用等攻击的防护。四是加强应用代码的安全管理。五是按照法律要求,监测、记录网络运行状态、网络安全事件的技术措施,并按照规定留存相关的网络日志不少于六个月。
2.对电子证照、网上支付等重要系统和关键环节进行全流程安全监控。电子证照、网上身份认证、网上支付等重要系统和关键环节是“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和运行的关键,对这些系统和重要环节的安全性应给予端到端的全过程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隐患,以确保关键业务正常运行。
3.重视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存在的安全风险,完善开放接口的安全防护能力。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是“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得以发挥作用乃至正常运转的核心能力。任何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过程都会对系统的安全性带来影响。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完善开放接口的安全防护能力,对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环节给予端到端的全过程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隐患,以确保关键业务正常运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行。
4.加大对平台中各类公共信息、个人隐私等重要数据的保护力度。加强平台中各类公共信息、个人隐私等重要数据的安全防护,建立数据安全规范。在系统后台对每类数据的安全属性进行必要的定义和设置,详细规定数据的开放范围和开放力度,并严格执行相应的权限管理。
(七)运维保障体系。
通过健全运维组织和管理机制,制定运维管理制度,建设综合运维管理系统,构建完善的运维保障体系。
1.建全运维组织体系。建立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专职运维团队,明确运维管理职责,建立各部门联络沟通机制,制定应急处理预案,加强运维管理培训,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2.规范全过程运维管理。运维管理过程中结合省级政务云的相关要求,各参与要素的行为准则和工作程序应制度化、规范化,提供高质量运维服务。例如:制定机房出入
word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管理制度,机房监控日志保存制度,数据库管理、备份、恢复管理制度,网络设备配置管理制度,系统管理制度,突发应急事件处理流程,机房资产管理规范等。
3.建设综合运维管理系统。依照省级政务云相关运维流程,建设综合运维管理系统,实现对网络设备、主机设备、存储设备、终端设备,以及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等资源的综合管理和运行状态监控,支持运维服务流程标准化管理。
(八)制度和标准体系。
遵循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按照我省实际需求,制定符合全省实际的政务服务平台运行管理、操作管理、接口标准等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规范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运行管理,根据建设运行情况逐步完善相关规范和制度。
1.标准体系。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体系框架主要包括总体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数据标准、业务应用
word版本整理分享
篇六:一体化综合监督体系总体框架
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搭建优化和推行小组工作方案
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搭建、优化和推行)小组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东宏2012年实施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搭建、优化和推行)的精神,为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和有效运作,加快全面实施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步伐,全面推进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提高我们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管理层次,特制定此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努力形成比、学、赶、超的竞赛合作局面,引领和推动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为公司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奠定基础,争取在2012年的下半年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方面有较大的创新和突破,争取到年底圆满的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如配合完成省长质量奖和市长质量奖申报工作的现场评审工作等)。
二、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原则和要求
1、明确结构框架
在结构上以质量管理体系框架为核心,以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社会责任等三大管理体系的要素做为补充,紧密结合公司生产特点和管理实际情况,建立具有管道制造行业特色的一体化管理体系。
2、明确文件层次
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
由公司统一组织编写,作业文件分层次开发。
3、要做到文标相符
在进行体系设计和编写体系文件时,应覆盖四个体系标准提出的所有要求和活动,保证编写的体系文件与标准相符。
4、要做到文文相符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间应协调一致,不发生矛盾和冲突。逻辑上应完整,保持合理的编写顺序,措辞准确,不使用可能引起误解的语言。
5、要做到文实相符
一体化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要着眼于体系的有效性、充分性和适用性。要充分结合原有的管理工作基础和一体化管理体系工作基础,要把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同体系文件的建立结合起来,把传统的管理进行规范并加以升华,提高体系文件的实效性。
6、要处理好与已建立实施的ISO9000质量体系间的协调关系
形成相互利用、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两个体系,既有分又有合,减少重复性的文件和记录,避免重复性工作。公司的一体化管理体系中要把ISO9000质量体系的相关内容融合进来。公司已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单位/部门可以暂时将一体化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并列运行,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ISO9000管理质量体系融合到一体化管理体系中。
三、组织机构
1/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搭建优化和推行小组工作方案
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搭建、优化和推行)小组下设“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办公室,办公室设稽查监察科,负责管理体系的日常管理工作。
组长职责
1、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小组组长由总经理倪奉尧担任,全面责任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具体实施及日常管理工作。
2、组织制定并颁布管理体系管理方针、目标及相关制度。
3、组织建立相关的体系文件(制度和流程等),并不断修订完善。
4、为实施、保持和改进一体化管理体系配备必要的资源。
5、组织并实施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定期内审工作。
副组长职责
1、协助组长组织制定一体化管理体系方针、目标。
2、负责监督检查各项政策、制度、中心准则、部门措施,操作规程、技术措施的落实与执行情况,为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
3、组织小组成员对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讨论、研究并最终确立一套适合于我们公司良好运行的体系文件。
小组成员职责
1、负责组织全员进行关键控制因素和控制手段的辨识、评估和运用,收集、编纂和评审各项制度和流程,并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标准与措施,监督检查各项制度和流程的执行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更新修订相关内容。
2、编制管理体系文件,并不断补充、修订、评审完善体系文件。
3、负责对全员组织行为进行统计分析、认定、责任追究和行为校正。
4、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相关技术标准及其他要求,修订制定管理体系《考核评分标准》,对体系管理进行定期、定性和定量考核。
四、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方法
1、同行同业,借鉴学习
我们在借鉴学习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时,要巧学活用,但绝不等同于生搬硬套的拿来主义。我们要围绕东宏自身的实际,学习同行同业先进企业的管理新理念,我们要大胆地解放思想,追求管理创新,彻底摒弃陈旧的管理观念,将所学到的、借到的科学管理理念、方法来统一公司全员的认识,使全体员工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合乎东宏自身发展前进的要求,主动参与管理、配合支持管理。
2、结合自身,不断总结
任何事物的先进与落后与否,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我们应当清晰的认识到,其他企业管理中最好的东西,放在我们公司中运用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要树立管理中的自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在搭建一体化管理体系初期,就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和需要,在管理工作实践中,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认真审视自己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并不断总结、完善、修正和提升管理工作水平,以建立健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一体化管理体系。
3、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公司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在管理工作过程中一般是沿着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困难到容易的顺序进行的,所以循序渐进原则也是管理规律的反映。贯彻循序渐进的管理原则,要求做到:一是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设计者要按照管理的系统工程进行编制,不能想当然的让制度缺失和出现空档和让业务流程以偏概全或过度繁琐;二是我们要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台阶出发,由低向高,由简到繁,通过日积月累,逐步提高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的针对性2/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搭建优化和推行小组工作方案
和实效性;三是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要贯彻到公司各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如行政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等,做到现代企业管理中责、权、利的有效结合。
4、公司自身特色管理道路
正确评估,审视自身,走东宏自身特色的管理道路。常言说得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企业管理也是如此,没有绝对的模式,但有相同的框架,要形成自我特色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一是要对制度和流程有效宣传,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才不致于成为空中楼阁,才有可能得到贯彻和执行;二是对制度执行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估,既不附合,也不盲从;既不骄傲自大,也不悲观消极,以科学的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它;三是对制度和流程进行适时修改和完善。旧的管理观念一旦进入我们的潜意识,就容易根深蒂固,一时无法清理干净,所以,因地制宜的适时进行修改和完善制度是一个正常的过程,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去自我调整或自我否定。
5、公司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责、权、利明晰。因此,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一旦形成后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归根到底是执行力问题。在认真调查研究后,将执行力差的问题归结为三大方面的因素:一是领导管理风格决定企业的管理整体水平和效果;二是中层管理队伍的管理艺术和水平决定企业管理的综合实力;三是员工队伍对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的理解和支持程度决定企业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的最终命运。
6、整体管理有利于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全面建设。
1)公司整体管理
首要确定的是组织结构的确定,组织结构内,职能部门及职能人员岗位、职责的确定,实行定岗定责。
再由相应的绩效考核跟进,确定各职能人员的工作内容,确保工作目标的完成。
组织结构尤为重要,不单指一个组织结构图就能说明,还要有详细的职能说明,所有职能
岗位的工作内容等,这样才有详细的考核内容。
总体根据组织结构确定职能部门,根据职能部门确定绩效考核,根据绩效考核确定工作内容,根据工作内容确定工作目标,根据工作目标确定职能人员的管理水平。
2)公司目标管理
首要确定的是计划:计划是目标实现的基础,没有计划就等于没有目标,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计划在进行,有了计划工作才不会盲目,目标才会清晰,目标才能层层分解,分阶落实。
3)公司执行力
管理不在于管理人员的多少,在于执行力的大小。
如果分工不明确,再多的人还是不行!
如果执行力没有,再多的人也是不行!
所谓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把企业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执行力包含完成任务的意愿,完成任务的能力,完成任务的程度。
执行力:对个人而言执行力就是办事能力;对团队而言执行力就是战斗力;对企业而言执行力就是经营能力。而衡量执行力的标准,对个人而言是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对企业而言就是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
4)执行力——执行到位十大步骤
步骤一、制定战略规划——解决企业发展方向迷茫,向心力不足问题
步骤二、设计组织结构——解决岗位不清,分工不明的问题
步骤三、编制岗位说明——解决职责不明,考核无据的问题
步骤四、梳理管理流程——解决部门各自为政,不相配合的问题
3/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搭建优化和推行小组工作方案
步骤五、制定目标体系——解决效率不高,工作被动的问题
步骤六、考核员工绩效——解决工作无结果,分配不公平问题
步骤七、设计薪酬激励——解决工资平均主义,工作不积极问题
步骤八、建设文化制度——解决企业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问题
步骤九、打造人才梯队——解决人员素质不高,能力不足的问题
步骤十、管控措施到位——解决执行不力,推委扯皮的问题
五、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成立组织机构
组长:倪奉尧
副组长:何伏
成员:杨再友、唐浩志、陈祥坤、封安军、尹强、何金歌、孙之状、孔凡涛、卢勇(制度的排版和流程的美化设计)、杜中华(文字编排和打字复印等辅助工作)。
(1)成立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领导小组:
小组负责公司一体化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的决策、组织协调和提供资源保证,审定公司管理体系的方针、目标和总体设计规划等,对体系的建立起领导作用。
(2)设立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办公室:
组长:倪奉尧
副组长:何伏
成员:杨再友、唐浩志、陈祥坤、封安军、尹强、何金歌、孙之状、孔凡涛、卢勇(制度的排版和流程的美化设计)、杜中华(文字编排和打字复印等辅助工作)。
办公室设在公司稽查监察科,在一体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体系建立的组织、监督和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向领导小组汇报体系建立进度和遇到的问题。
(3)成立管理体系编写组:
组长:倪奉尧
副组长:何伏
成员:杨再友、唐浩志、陈祥坤、封安军、尹强、何金歌、孙之状、孔凡涛、卢勇(制度的排版和流程的美化设计)、杜中华(文字编排和打字复印等辅助工作)。
编写小组在管理体系办公室的领导下负责开展体系建立过程中的文件编写和其它工作(如初始状态评审、体系策划、宣传培训等)。
2、制定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实施计划
制定详细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实施计划,把每项工作具体到人,把时间安排到天,保证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
(1)实施步骤
“一体化管理体系全面实施”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部署动员阶段(2012年7月8日至8月8日)
根据公司要求制定适合公司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工作任务及目标。成立以总经理倪奉尧为组长的组织领导机构,召开一体化管理体系专题会议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确保到2012年底圆满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二阶段是全面推进阶段(2012年8月至10月1日)
4/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搭建优化和推行小组工作方案
按照工作任务目标,将一体化管理体系工作细化,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法步骤,切实推进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稳步实施。完善公司的一体化管理体系相关文件。
第三阶段是自查提高阶段(2012年10月5日至12月3日)
按照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标准和目标要求,展开自查自纠活动,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整改和提高。
第四阶段是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
加强与各单位/部门之间的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不断提高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水平,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继续有所创新和突破。对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查缺补漏。
(2)实施方法: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为开展一体化管理体系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一体化管理体系贯彻落实工作由各单位、各部门的一把手负总责,各单位/部门、员工个人负责本岗位、本工种的操作程序和操作标准的落实,确保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和战斗力。
2)坚持反复学习、系统学习,全面掌握一体化管理体系知识。公司将分阶段、分层次的对全体员工培训。首先组织高层领导及各级管理人员参与学习,使高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从本质上理解管理体系的含义及具体实施过程。之后由单位/部门牵头以单位/部门为单元,组织员工进行日常的管理体系的学习。使公司从决策层到操作层统一思想、统一意识、上下一心共同为实现公司的管理体系目标奋斗。将规范化管理的概念深入到每一位员工心中。
3)针对本单位/部门的实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体系,做到持续改进。在员工培训的基础上,将组织以单位/部门负责人为主的各岗位展开危害因素的辨识工作。并对辨识出的危害因素进行分类、分级梳理,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为风险预控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为基础修订和完善体系文件。
4)要把实施管理体系与企业建设相结合。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大力推广应用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管理工具、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一步优化管理运营系统和生产工艺。
5)强化员工安全工作程序和管理标准落实,深入推进风险预控管理。一是加强班前风险评估工作,班前会要针对本岗位、本单位/部门具体工作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和评估,并提问抽查员工执行评估情况。二是考核人员在现场检查的过程中,要抽查各岗位人员对本岗位操作规程、风险预控、应急避灾等方面掌握情况。三是各单位/部门结合本单位/部门管理标准内容,进一步修订关键因素管控卡,并组织员工认真学习落实。
6)探索科学的考核方式,严格考核,推进体系持续改进。由体系管理小组制定考核评分标准,将各单位/部门的责任划清,各负其责,并按考核标准定期对各单位/部门考核,检查现有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改进体系环境,真正实现PDCA的管理模式。
7)加强组织运营的管控,举一反三,切实抓好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各单位/部门要紧密结合过去检查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立足于“治隐忧、防事故”和“全面排查、整体规划、防治结合”的原则,举一反三地从严、从深、从细排查各类管理隐忧,做到横到边、纵到底,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对排查确认的各类管理隐忧,必须采取果断措施,能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严格落实整改计划,做到治理责任、措施、资金、期限和应急预案“五落实”,并采取科学严密的监控防范措施(应急措施、过渡措施和根治措施),严防管理隐忧发展成为事故,严防类似管理隐忧的重复出现。对管理隐忧排查不全面、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理管理隐忧的,从严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8)加强员工组织行为梳理。员工组织行为往往是造成隐忧或事故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所以我们可以说控制员工组织行为基本就控制隐忧或事故发生的根源。
9)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参与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将一体化管理体系考核与效益工资及5/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搭建优化和推行小组工作方案
结构工资紧密挂钩,每月按照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进行考核。
10)深入推进应急管理,健全应急管理措施,提升重大管理隐忧、重大事故和重大风险防范水平。立足于事故因素、危害因素和风险因素的超前管控,进一步建立健全包括预案、组织和运行机制等在内的应急管理措施,加强应急预案的编制、培训、演练和团队建设,提高应急和实战管理能力和各项管理项目的运作水平。
六、具体做法:
1、体系知识培训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是转变传统观念、提高科学管理意识的过程,使决策者、管理层和操作层更好地理解掌握标准的真正内涵及其实用价值,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管理层次。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知识培训安排如下:
(1)从各单位/部门抽调一体化管理体系管理工作骨干人员,参加一体化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班。
(2)也可以聘请咨询机构专家前来讲课,对管理决策层由公司统一组织进行集中培训,对管理执行层人员按地点不同分成多个班来进行培训。
(3)体系文件编写前,公司统一组织对文件编写人员进行为期1天的编写知识培训。
确保管理层、执行层接受一体化知识培训面达85%以上。
2、初始状态评审:
初始状态评审是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的基础,是制定体系方针和目标的依据,也是将来迎接认证审核的重要基础材料。由于一体化管理体系涵盖职业健康、社会责任、环境安全等三个管理体系,因此初始状态评审应包括三个管理体系所要求的基础调查,即管理现状调查、风险识别、环境因素识别。这几项内容均由公司统一开展组织调查和评审,最后形成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初始状态评审报告,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初始状态调查:由公司组织将“公司初始状态调查表”下发到基层班组,由各级管理人员组织安排基层班组人员按调查表规定的格式和内容,结合各班组的岗位管理情况进行填写,要求字迹清晰,内容实际、全面。
(2)初始状态评审:
1)在基层班组填写完调查表后,由各单位/部门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对调查表进行审核,将相同岗位的调查表审核后进行汇总,将审核后的不同岗位的调查表报至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办公室。
2)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办公室将对各单位/部门上报的相同岗位的调查表进行审核汇总后,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对不同岗位的初始状态进行识别确认后,形成公司的初始状态评价报告。
3、体系设计
由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办公室组织进行体系总体设计工作,主要分成以下六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开展征集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方针目标活动
由公司提出征集方案,向全体员工征集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方针目标,经各单位/部门汇集整理后及时反馈到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办公室。
第二步:确定公司实施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方针和目标
在初始状态评审后,围绕公司的总体工作目标,结合征集活动开展情况,确定公司实施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方针和目标,既要结合实际情况,又要考虑四个管理体系的不同要求。
第三步:明确各单位和各部门的工作职责
6/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搭建优化和推行小组工作方案
由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小组组长,召集公司各单位/部门负责人开会,按照规范管理的要求,明确各单位/部门开展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工作职责,形成公司一体化管理职责分工明细表。
第四步:明确程序文件的编写内容
1、针对四个管理体系的不同要求,分别列出四个管理体系所需建立的程序,然后进行对照和比较,将相同内容的程序合并,最后确定出一体化管理体系应建立的程序文件种类和数量。
2、由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办公室组织编写组人员集中在一起,按照一体化管理体系规定的格式框架,形成《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编写导则》,明确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的编写格式。按照体系规范管理的要求,形成《程序文件编写指南》,明确程序文件内容及涵盖范围,并发给程序文件编写人员参考。
第五步:确定一体化管理体系作业文件
作业文件分为两个层次,即管理层作业文件和操作层作业文件:
1、管理层作业文件,指公司各单位/部门的作业文件,由公司各单位/部门依据程序文件中所涉及的内容确定。
2、操作层作业文件,在公司确定的原则指导下对生产中各岗位相关的“两书一表”,要按照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办公室的统一要求,由各单位/部门组织各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开发。
3、各单位/部门原有的与一体化管理体系有关的记录由使用记录单位提供,如需增加记录或改版格式,由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办公室与使用单位协商确定,记录要力求简化,能合并的合并,能整合的整合,尽量避免给基层实际工作带来麻烦。
第六步:形成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员工手册
按公司要求的格式和内容,由各单位/部门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完成员工手册的编写,按不同的专业和岗位分别确定。某一岗位的员工手册只包括与本岗位相关的有关内容,主要包括岗位识别、岗位评价、岗位操作指南、应急措施制定等。
七、保障措施
1、组织领导
公司成立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推进项目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一体化管理体系推进工作的重大问题决策。总经理倪奉尧任组长,各单位/部门负责人参加。
领导小组下设推进工作组,全面负责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推进工作,并为领导小组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公司各单位/部门作为推进工作组成员单位,并确定一名单位/部门副职作为联络员。
推进工作组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主要职责是每月定期听取推进工作专项汇报,对推进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作出决策。成员由董事长办公室、总经理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中心、质量管理部、安全保卫部等组成,质量管理部体系专员兼任办公室主任。
2、推进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公司各单位/部门要高度重视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工作,各单位/部门要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一体化管理体系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一体化管理体系工作的管理部门和负责人,明确归口管理职责和任务,充实人员力量,组成专门工作小组负责一体化管理体系相关编写、完善工作,抓好推进工作的日常协调和督查。要按照“谁主管、7/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搭建优化和推行小组工作方案
谁负责”原则,不断健全、完善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一体化管理体系推进工作责任机制。要树立公司全局观念,相互协调配合,加强沟通交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方位落实责任分工和任务分解,确保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工作按时完成任务,取得实效。
2)提供资金保障。公司设立专项资金,保障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咨询、技术支持、培训、推进工作组等经费支出。各单位/部门要保障必要的推进工作经费,将每年的一体化管理体系推进日常费用纳入财务预算,确保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工作顺利开展。
3)工作落实到位。要务求实效,精心组织,抓好落实,扎实推进,做到各级思想认识到位、责任分解到位、过程控制到位、考核指导到位。各单位/部门要按照公司的工作任务分解和进度安排,结合本单位/部门实际,制定出本单位/部门的具体工作实施方案,工作任务要分解到各单位/部门,并指定专人负责。合理安排工作进度,把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工作情况纳入本单位/部门的日常工作考核之中,强化执行,规范运行,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公司将不定期派工作组到各单位/部门进行指导和考核验收。
2012年7月4日
附录A:《公司管理制度策划方案》
附后
附录B:《公司制度建设大纲》
附后
附录C:《规章制度编写规则》
附后
附录D:《标准化制度模板》
附后
附录E:《公司管理制度制定办法》
附后
附录F:《制度建设管理办法》(草案)
附后
8/8
篇七:一体化综合监督体系总体框架
浅谈如何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
摘
要:文章介绍了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描述了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架构、特点与工作思路,旨在为企业建立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
一体化管理体系在QHSE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融合了工作流程体系、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及内控管理体系的各种要求,与日常管理有机结合,通过不断提升管理质量与管理效率,达到不断提高整体工作质量、尤其是科研质量水平的目的。笔者总结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过程及经验,旨在为企业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与帮助。
1建立思路
按照质量管理体系原则之一“管理的系统方法”要求: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体系来看待、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1.1现状调研
①多个管理体系并存。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之初有多个管理体系独立运行,包括制度、内控、流程、QHSE和技术标准体系等,但缺少有效结合,无法实现联动效应;总院和京外单位各有一套管理体系,没有实现统筹;制度、流程、内控没有实现全生命周期的闭环信息化管理。
②制度体系。石勘院原有制度中总院160项、京外单位110项,重复度高,制度体系臃肿;制定制度未按照业务类别而采取部门主导的方式分类,一旦职能部门调整,将导致部门职责与所属业务分类不一致的现象。
③流程体系。石勘院原有流程190项,但流程信息化程度低,部分流程存在覆盖范围不全面、未完全实现闭环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各部门流程之间存在交叉重叠且接口不明确等现象。
④技术标准体系。石勘院自成立以来,一直未建立自己的技术标准体系,科研生产项目使用的国标、行标和中石化企标之间系统协调性不够,对石勘院的勘探开发业务适用性不强,尤其是缺少与海外业务相适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给海外生产技术支撑带来一定障碍,难以有效地开展快速评价、方案设计、现场服务等海外业务。
1.2工作思路
在综合分析我院管理体系现状的基础上,确立了主要工作思路:对现有的制度体系进行改造,对流程体系进行重造,对技术标准体系进行建造,建立并实施基于业务分类的“三纵一横”一体化管理体系。即:以业务为主导,以流程为导
向,在QHSE管理体系基础上,构建制度体系、流程体系、标准体系、内控体系相互融合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同时运用信息化手段将工作流程固化,有效地提高科研质量和管理绩效,走出具有石勘院特色的管理之路。
①对制度体系进行改造。按照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成立石勘院一体化管理体系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由发展计划部牵头,各制度主办部门对总部制度进行系统梳理,明确制度改造的重点,按计划、分批次对制度进行改造。
②对流程体系进行重造。在中国石化业务分类框架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矩阵的基础上,按照“一级流程对应业务大类,二级流程对应业务中类,三级流程对应业务小类,四级流程对应内控矩阵关键控制点”的原则,结合实际,识别出适用的18大类业务,建立覆盖全部科研生产和管理服务业务的流程体系。根据中国石化业务流程建设要求和规范样例,引入先进的流程描述方法与工具,设计满足实际业务过程管理和内外部相关方要求的一体化流程模型。流程模型由流程图、流程说明、标准化模板等三部分组成,除明确描述“5W1H”外,还要将流程与制度、内控、质量管理、HSE管理等体系文件及相关条款建立对应关系和关联接口,实现多体系融合,避免了“多头”管理。
③对技术标准体系进行建造。以流程梳理带动标准体系建设,根据海外业务的特殊需求,借鉴国内外先进标准化经验,组织对国内外现行标准适用性进行广泛调研、分析,并组织相关技术专家,从现行3520项国内标准中筛选、识别出适用的标准,划分为地球物理、勘探地质、油气藏工程、采油气工程、地面工程、信息技术、综合等7个专业,构建了石勘院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和专业门类。在此基础上,论证并确立了首批15项院级标准,并启动了标准制定程序。目前14项标准已完成审查并发布实施。
2管理体系总体架构
2.1组织架构
石勘院管理体系的组织架构划分为四个层次,即管理决策层、沟通协调层、运行管理层、监督审核层。
①管理决策层。管理决策层是一体化管理体系领导组,由主管院领导任领导组组长、副组长,制度流程和内控制定部门主要负责人任组员,其主要职责是推进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建设,增强各项管理体系之间的融合,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是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总指挥。
②沟通协调层。沟通协调层包括五个层面:其一,制度体系工作组负责分析制度执行情况,组织制度的起草、宣贯、考核等工作;其二,流程体系工作组负责分析流程执行情况,组织流程的优化设计、信息固化、宣贯培训、考核、执行与后评估等工作;其三,技术标准体系工作组负责分析技术标准需求,组织做好技术标准的起草、审查、宣贯、监督实施与复审等工作;其四,内控审计与质量
监督工作组负责对制度、流程、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制定措施,组织整改,推进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其五,管理体系信息化工作组负责根据相关体系的信息化需求,整体规划,统一建设,实施流程信息固化,对制度、流程、标准制修订全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同时,使监督审核信息化。
③运行管理层。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建立了各体系的“3+1”联动运行机制,明确了归口方、主办方、执行方和信息方的职责,即:发展计划部是制度体系的归口方,质量标准化室是流程体系、技术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的归口方,内控审计部是内控管理体系的归口方;各管理(公益)部门与研究所根据职责划分,分别是相关业务制度、流程、标准以及体系文件的主办方;总院各部门、京外各单位是各类文件的执行方;信息技术研究所是管理体系信息化的技术归口方;各科研部门主要负责配合相关体系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和流程的信息化固化工作。④监督考核层。人力资源部会同发展计划部、质量标准化室等部门对全院管理体系执行情况进行联动考核,根据制度、流程、标准体系架构,拟定核心业务的质量管理和综合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各管理(公益)部门根据所辖业务,以制度、流程、标准等体系文件的执行情况为依据,制定相关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实现年底一次考核兑现。发展计划部和质量标准化室负责对全院制度流程体系建设与执行情况进行月度分析、季度检查和年度考核,确保各项管理性考核指标的完成。
2.2管理体系文件架构
石勘院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围绕管理方针与管理目标制定,与QHSE管理体系文件架构相同,但涵盖的内容比QHSE管理体系丰富。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架构分为4个层次,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部门工作手册以及相关的支持性文件,如:制度体系、技术标准体系、部门职责与岗位说明书等共7大类文件。
第一层次是管理手册。管理手册是管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阐明了研究院的管理方针、目标、指标、程序和要求,规定了建立体系文件的总要求。
第二层次是程序文件。该层次文件是管理手册的支撑性文件,是建立部门工作手册的依据,规定了各部门在管理体系中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说明了实施各种过程的方式,对影响科研生产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活动的关键过程进行了全面策划和管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第三层次是部门工作手册及适用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管理办法、内控手册等。该层次文件是管理体系执行性文件,是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指南,是全体员工履行职责和权限的依据。在这一层次中,包括了石勘院多个管理体系——制度体系、流程体系、标准体系及内控体系等的所有要求。
第四层次是记录,追溯各过程管理的证据、证明性文件。
2.3流程体系架构
一体化管理体系以工作流程为导向建立,流程体系是一体化管理体系中的核心。以业务为主导的流程体系,兼顾中国石化内部控制矩阵,结合石勘院A1油气勘探与开发、A9科技与研发业务、B1行政办公综合管理、B2发展计划管理、B6财务管理、B7企业管理、B8人力资源管理、B9科技管理、B11信息化管理、B12健康环境安全管理等18大类业务,整体规划并动态优化了流程体系。目前该体系由15个一级流程项,53个二级流程,159个三级流程,46个四级流程组成。
2.4管理体系总体架构
根据总部特色管理模式要求和制度标准化、流程化改造方案,在原有QHSE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流程体系、内控体系等相关体系的基础上,石勘院提出了“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方案”,以健全管理制度、制定标准规范、优化工作流程等“三纵”为工作主线,以细化内控管理工作“一横”贯穿“三纵”始终,建立了制度、流程、标准和内控管理等多体系融合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同时,通过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进一步强化了质量管理、HSE管理等过程管理。
一体化管理体系中,工作流程为主线。在工作流程的关键步骤设置了监控点,并在此识别、确定了符合QHSE管理体系的“三项标准”条款要求及内控管理矩阵点要求;在“规范性文件”处识别了相应的制度及标准等要求。“三纵一横”一体化管理体系具有“规范化、文本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特点,能满足内、外部管理要求,有效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3管理体系的应用
3.1管理体系覆盖范围
石勘院建立的一体化管理体系,覆盖了各类体系文件的制修订管理,人才引进、培训、考核等人力资源管理,设备采购、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资源管理,科研生产项目管理,HSE运行控制与管理,法律法规识别及合规性评价,管理体系运行监视和测量控制等各个环节,覆盖了石勘院科研、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增强了跨部门、跨岗位业务的高效有序衔接,为提高管理效率提供了有力保障。
3.2管理体系工作思路
依据总体架构与特点,一体化管理体系形成了“一套制度文本约束、一套标准规范支撑、一套信息平台管理、一种运行模式保障”的工作思路。一套制度文本包括管理制度、工作流程;一套标准规范包括管理规范、技术规范与工作规范。一套信息平台按照“六统一”的原则建立,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一套运行模式即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与石勘院各级责任目标的实现及绩效考核密切结合,具有“目标指标化,指标数字化,管理模式化,模式个性化”的特点。
3.3一体化综合管理平台
以业务为切入点、以流程为导向,统筹规划制度流程标准化,并对成熟度较高的工作流程进行信息固化,建立了一体化综合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平台中的OA系统、ERP系统、科技网、标准化管理系统等模块,分别对行政、人事、财务、科技、质量管理与标准化等重点业务实现了标准化操作,进行过程管控、逐级检查与审核,强化监督审核、动态评估功能,为各项工作目标、综合管理指标考评提供了量化的依据。石勘院一体化管理系统信息建设随工作流程的建立健全而不断完善。
①科技网的应用。通过一体化综合管理平台(以下简称:OA系统)中的科技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科技网),科研生产项目已实现了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包括信息下载、记录提交、网上审核,实现了项目过程管理业务流程固定化、待办任务可视化和完成任务时限化。其中:不同部委的国家项目在相应的网站上提交,重大专项通过OA系统链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管理信息系统,纵向项目、横向项目、院控项目通过科技网进行管理,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目前,通过科技网上传的科研项目研发过程的各项记录,上传率、及时率均达到95%以上。
②QHSE管理子模块的应用。QHSE管理的运行控制和监督审核通过OA系统与ERP系统、科技网、标准化管理系统实现了链接,在体系文件管理、资源管理、科研生产项目管理、HSE管理以及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方面逐步实现了网络化管控,将科研项目管理、HSE管理等重点工作实现了标准化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准确率,对不同过程管理各阶段目标的实现起到了提醒、督导作用。
4结
语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利用一体化管理体系及一体化综合信息平台进行日常管理,可使全体人员参与到科研质量管理及HSE管理等各项工作中来,并能有效应用各类资源,确保按照相关的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内控要求、标准规定进行工作与管理,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效率、综合管理水平及科研质量。我们相信,随着一体化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这种管理方式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中武.卓越绩效管理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岳刚,赵建坤.卓越绩效模式理解与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3]G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S].
[4]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与使用指南[S].
[5]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S].
篇八:一体化综合监督体系总体框架
企业合规、内控、风险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当今社会,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企业身处其中,不可避免地要应对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对风险的预防、控制与应对,已成为一项相对独立的企业管理职能。随着一些监管文件的发布和推行,合规管理、内部控制、全面风险管理(以下简称为“合规、内控、风险“)等与风险密切相关的概念,逐渐进入企业高层的视野。在最新的一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中,“防风险”已成为国有企业董事会的最重要职责之一。
但是,不管是企业内负责风险防控的专业部门和人员,还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及经理层,对于合规、内控、风险管理三者边界的认知,仍是不清晰的,甚至存有不少的困惑。源自不同背景、不同来源,不同要求的合规、内控、风险管理等职责,在中大型企业内的并存,已造成了一定的重复和冲突。
对于该问题,国企监管部门国资委已有所洞察。在2015年12月发布的重磅文件《关于全面推进法治央企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央企“探索建立法律、合规、风险、内控一体化管理平台”。这对合规、内控、风险等进行一体化的管理,提出了初始的要求。在2020年6月发布的《关于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的通知》中,提出央企要“构建全面、全员、全过程、全体系的风险防控机制“。这为建
立合规、内控、风险一体化管理体系,再次提出了新的期望。
一、合规、内控、风险进行一体化的动因
要建立合规、内控、风险一体化管理体系,须先问为什么要进行合规、内控与风险的一体化管理?对央、国企来说,在合规管理方面,标志性的指引文件是2018年颁发的《中央企业合规管理指引(试行)》;在内部控制方面,权威文件是2008年颁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风险管理方面,标志性的指引文件是2006年颁发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这三份文件,出台的时间和背景,各不相同,给企业风控等工作带来不同的视角。但同时,对企业风控等工作从不同角度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企业为符合这些不尽一致的要求,分别进行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资源的投入,但取得的最终效果往往一般。将合规、内控与风险三者进行一体化管理,已是大势所趋。
首先,在组织架构层面。实践中的法务、合规、内控、风控等部门设置呈现各种式样。有一些企业内分设法务部、合规部、风险管理部、内控部等部门,有一些企业将法务与合规职能放在一个部门,另有一些企业将内控部作为风险管理部门下属的一个子部门,等等。不同的部门设置,反映了企业对合规、内控、风险等的认识不一致,也造成了企业执行合规、内控、风险管理工作的资源配置不同。这无疑会引起一些困惑和冲突。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进行统一的部门
设置和统一的资源调度。
其次,合规、内控、风险管理,包括法律管理,有不少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是重合的。如风险评估,在执行合规管理工作时,是一个必要的程序;在内部控制实施时,同样需要;对于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尤其需要。但是,在具体进行工作拆解和职责分工时,合规、内控与风险管理内的风险评估工作又不完全相同。合规管理所指的“风险评估”,是指“梳理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合规风险,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影响程度、潜在后果等进行系统分析”。内部控制需要的“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全面风险管理所界定的“风险评估”,是“查找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中有无风险,有哪些风险”。可见,合规、内控、风险三者都需要进行风险评估,但具体表现和关注点,乃至评估方法,可能有所不同。如何减少类似的重合或重复工作,简化操作流程,是驱动对三者进行统筹考虑的主要因素。
再次,从发展路径看,三份文件目前是各成一派,分别发展。合规管理指引文件是由国资委政策法规局主导制定,反映了监管部门对制止国企违反法律法规底线的考量。按该指引,央企合规管理牵头部门应当于每年年底总结合规管理工作情况,起草年度报告,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报送国资委。内部控制规范是由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制定
的,反映了监管部门对企业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防范经营风险能力的关注。按2012年颁布的《关于加快构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央企必须每年5月31日前向国资委报送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同时抄送派驻本企业监事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文件是国资委企业改革局主导制定的,反映了监管部门对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实现风险管理总体目标的要求。2008年起,国资委开启中央企业报送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的试点工作,自2009年开始,中央企业每年均向国资委报送年度《企业风险管理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资委最新印发的《关于做好2020年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国资委提出要进一步整合优化内控、风险管理和合规管理监督工作,按一体化要求编制2019年度内控体系工作报告,不再分别报送《中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中央企业年度风险管理报告》,且报告的接收部门统一为国资委综合监督局。由此可以看出,合规、内控与风险管理三者需向监管部门提供的工作报告,不管是出于效率提升,还是出于整合优化,未来合而为一,也将是一种趋势。
最后,合规、内控与风险管理三者均与企业风险管控密切相关,只是关注点和切入点不一样。各种管理体系,大多数是人为设计和实施的,都是某种角度的实践理性产物。企业经营管理,其实越简单越好。对企业风险管理来说,本质上并不需要多个管理体系。但管理企
业经营风险的单一方法,至今并没有出现。因此,将合规管理体系、内部控制体系、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有效衔接、融合与统筹,即所谓一体化,是大多数企业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一套管理企业经营风险的整体方法。
二、合规、内控、风险进行一体化的基础
建立合规、内控、风险一体化管理体系,第二个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合规、内控与风险管理为什么能一体化?它们进行一体化管理的基础是什么?这需要从企业的目标说起。
很明显,企业的目标不应该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只是企业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得不处理的一个环节。企业的目标,根本上还是企业的经营业务。企业必须通过对战略的选择、对业务的执行来完成其经营。所有的管理体系,都应当是为企业经营服务的。与风险相关的管理体系,也不例外。因此,合规管理、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虽然有不同的起源和要求,但根本上,都必须围绕企业的业务。基础的业务行为或称业务流程,是合规、内控与风险管理工作的共同对象。正是在企业的业务执行过程中,才产生了对合规管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工作的需求。
合规、内控与风险管理工作,虽然是基于业务流程,但正常的业
务行为并不必然会带来合规管理、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等工作的启动。正常的或称为顺利的业务行为,只会产生下一个业务行为。只有那些不正常的业务行为(包括经营和管理行为),如违法的行为、不当的行为、错误的行为等,才会促使合规、内控或风险管理等工作的产生。这些不正常、不顺利的业务行为,在企业看来,即是风险行为。
合规管理是针对那些违反外部法律法规以及道德规范导致企业受损的业务行为;内部控制是针对那些企业内因缺少控制措施导致企业受损的业务行为;全面风险管理是针对那些没有辨识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导致企业受损的业务行为。总之,合规、内控与风险管理针对的都是非正常的企业行为。
这些非正常的行为是相对的,是企业正常业务流程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疏忽或故意等与企业目标不一致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合规、内控与风险管理面临的情境是一致的,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风险。这正是三者可以进行一体化管理的共同基础。它与监管部门一再强调的体系建设须“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也是吻合的。
出现了风险行为,企业自然需要施加管控。因此,对违反法律法规或道德规范的行为的预防与管控,促使了合规管理工作的产生。对企业内缺少控制措施的行为的预防与管控,促使了内部控制工作的产生。对企业缺乏识别变化的行为的预防与管控,促使了风险管理工作
的产生。这是合规、内控与风险管理三者在逻辑上的形成过程,与三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并分别得以强调和运用,可相互印证、毫不违和。
综上,业务流程是合规、内控与风险管理工作的底层对象。对业务流程中出现的各类风险行为进行管控,是合规、内控与风险可以一体化管理的共同基础。也就是说,基于业务流程,既是所有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合规管理体系、内部控制体系、风险管理体系等建设过程中均须依赖的前提,也是合规、内控与风险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依赖的前提。这一点,可从国资委2019年10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将风险管理和合规管理要求嵌入业务流程,促使企业依法合规开展各项经营活动”的规定,再次得到验证。
三、合规、内控、风险管理的各自架构及其渊源
建立合规、内控、风险一体化管理体系,在搞清楚为什么要一体化之后,接下来的问题自然就是怎样进行一体化?合规、内控与风险,同属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某一个部分,有不同的来源、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指向。要促进三者一体化,除了发现其共同的对象与基础以外,还需归纳和总结其运行架构。管理架构是有意识的系列管理活动的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它是管理体系的内核。唯有统一了架构,才
足以表明和保障三者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落地。
要归纳三者的统一架构,先要深刻认识三者各自的架构。作为风险管理工作,合规、内控与风险管理,均遵循过程方法和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法。三者在方法论上,有共通之处。共同的方法论,决定了三者的架构存在一致性。但三者最后呈现的架构,却仍是不完全相同的。
合规管理的架构,根据《中央企业合规管理指引(试行)》的规定,由合规管理原则、职责、重点、运行与保障等部分组成。其中运行机制包括合规管理制度、合规风险识别预警机制、合规风险应对机制、合规审查、违规问责、合规有效性评估等,保障机制包括合规考核评价、合规管理信息化建设、合规管理队伍建设、合规培训、合规文化培育、合规报告制度等。该运行架构,与2017年颁布的国家标准GB35770-2017《合规管理体系
指南》相比,更符合央企的实际情况。但不可否认的是,企业在实际运行合规管理架构时,不可避免地会参考国家标准《合规管理体系
指南》。可以说,正是这个等同采用了ISO国际标准的国内标准,为合规管理纳入一体化管理体系搭建了一道桥梁。
内部控制的架构,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由基本原则、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
部分组成。监管部门随后公布的18项配套《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为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实际运行提供了具体参考。该现行的内部控制架构,很明显是参照了知名的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1992年正式版,1994年增补,2013年更新版)。COSO在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上,又发展和进化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COSO-ERM,2004年正式版,2017年更新版)。由此可以看出,内部控制的架构与风险管理的架构本身有相通之处。
风险管理的架构,根据《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规定,由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信息收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监督与改进、组织体系、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文化等部分组成。该指引是在贯彻落实《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关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应当加强内部监督和风险控制”的要求,参考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COSO-ERM、美国萨班斯法案等背景下而出台的。由此,风险管理的架构,与内部控制的架构也存在着天然的内在契合之处。
合规、内控与风险管理,作为分别发展的管理体系,有着各自的运行架构。这既是需要对三者进行一体化管理的起因,也是搭建一体化管理体系要克服的难点。也就是说,需要在充分认识各自架构的基础上,找到一种统一的架构,将三者能够有效的融合起来。这就是本文所述的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核心。
四、合规、内控、风险管理体系的统一架构
企业内的管理体系各自为政,以整合的方法来统一管理,不是一件新鲜的事。关于质量(ISO9001)、环境(ISO14001)、职业健康安全(OHSAS18001)三个管理体系,早有专业机构倡议对其进行整合,形成整合管理体系(IMS)。一些著名的国际标准化机构,还专门颁布体系整合的方法指南。如ISO在其ISO/IEC导则第1部分(ISO/IECDirectives,Part1)附录SL提出管理体系标准化的建议。英国标准协会(BSI)为整合相关管理体系,专门制作和公布了一个《PAS99:2012整合管理体系的框架--通用管理体系要求的规范》。
英国标准协会BSI公布的PAS99:2012规范,向公众提供了一个整合管理体系的高阶架构。正如该规范所述,“尽管本规范初衷是用于整合诸如BSENISO9001,BSENISO14001,BSISO/IEC20000,BSISO22301和BSOHSAS18001管理体系标准等,但它同样适用于其他的国家和国际管理体系”。按PAS99:2012规范,整合管理体系的高阶架构包括:组织的情境、领导作用、策划、支持、运行、绩效评价、改进等。基于此,结合三者各自的实践架构,我们改造和推出包含七个阶段的合规、内控、风险一体化管理体系(CIRms)统一架构。
1.环境与业务流程
理解组织的情境,是进行合规、内控与风险管理活动的第一步。如前所述,对这三项活动的需求,本来即是起源于企业内存在的非正常业务行为。要防控这些非正常业务行为,即风险行为的发生,前提又是了解企业内的正常业务行为。那么,何谓正常,何谓不正常?这无疑又是一个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产物。因此,理解企业的环境,理解企业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需求,特别是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是正确开展各项风险管理活动的前提。在合规、内控等相关指引文件中,均强调了管控工作要““融入业务领域”、“嵌入业务流程”等。
2.领导与资源支持
不管是合规管理,还是内部控制,或者风险管理,都极为重视企业高层的作用。合规管理,强调合规职责是“企业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的重要内容”。内部控制,明确“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风险管理,则明确“董事会就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对股东(大)会负责”。三者都强调了体系建设必须“自上而下”。最高领导者的亲自参与,保证了合规、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那些失败的或无效的合规、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往往是企业领导层没有足够的重视,或最高领导凌驾于经理层之上等原因造成的。除了领导的支持,有效的一体化管理,还需配套的资源支持。在执行时,组织独立、能力提升、意识强化、与内
外保持沟通,及时记录等工作机制的建立,同样重要。
3.方案策划与设计
合规、内控与风险一体化管理,一定是企业主动实施的。在实质启动之前,应有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是在对企业合规、内控与风险管理现状进行调研之后,按IMS的设计思路,对未来2-3年期的一体化管理活动进行的计划安排。一般包括一体化体系建设的核心原则、主要目标、工作阶段、重点工作内容(成果)和工作保障等内容。方案策划与设计工作,是一体化管理体系高阶架构的第三阶段。同时,也是植入于一体化管理体系中的PDCA循环的第一步,即计划(Plan)部分。
4.一体化风险评估
不管是实行独立的管理体系,还是一体化的管理体系,风险评估都是合规管理、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的必经阶段。合规管理,关注的是“企业及其员工因不合规行为,引发法律责任、受到相关处罚、造成经济或声誉损失以及其他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即合规风险。
内部控制,关注的是“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即内控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关注的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具体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
风险、法律风险等”,即全面风险。基于企业业务流程,统一组织对该三类风险进行识别、分析与评价,是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动作。如资源配置不到位,则将成为一个难点工作。
5.风险管控措施与策略
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制定相适宜的风险管控措施。因合规、内控与全面风险所关注的风险其性质各不相同,其管控措施也不尽相同。在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性质的风险,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合规风险,一般的管控措施包括:合规管理制度、合规风险预警机制、合规风险跟踪机制、合规审查、合规检查、合规报告,合规培训等。内控风险,通用的管控措施包括: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全面风险,一般的应对策略包括: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转换、风险对冲、风险补偿、风险控制等。一体化管理,需尽量用统一的、集中实施的管控措施,达到同时管理三类风险的目的。
6.绩效与内外评价
风险评估与风险管控措施落地,均是一体化管理的重点工作。从PDCA循环角度,这两个阶段都属于PDCA循环中的执行(Do)部分。接
下来,便是检查(Check)部分了。即一体化管理高阶架构的第六阶段--绩效与内外评价。该阶段的内容,其实非常丰富。按PAS99:2012规范的规定,该阶段包括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合规、内控与风险一体化管理在该阶段的工作,可以包括风险监测和测量、绩效反馈、体系有效性评估、体系评价报告、管理评审等。对于央、国企来说,提供一份合并的符合监管要求的合规、内控与风险一体化报告,是该阶段成果的最好表现。
7.纠正与持续改进
当发生风险事件时,有效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应当对此立即做出反应,并采取行动控制和纠正它。这也是PDCA循环中的处理(Action)部分。当得知或预测有不合规情况发生时,一体化管理体系应立即启动对不合规事件的调查。当发现存在内控设计或运行缺陷,应当立即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企业对于不合规、内控缺陷或可能遭遇的重要风险,应当及时上报给相关管理层,并能保障一体化管理团队同时可得到通知。最后,企业应保证可持续改进IMS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五、合规、内控、风险一体化管理的特殊要求
合规、内控、风险一体化管理体系是三个体系的有机融合,但并
没有消灭他们。毕竟三个独立的体系,在一体化之前,各有其价值。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设,除了关注上述七个阶段的统一架构以外,仍需重视他们各自的特殊要求。这样构建起来的体系,才是更完善、更符合实际的一体化管理。
合规管理是应对合规风险的管理活动。合规风险,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底线风险。随着大面积普法行为的推广,对于业务行为是否违反法律法规,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及其员工是比较清楚的。至于最后还是发生了不合规事件,是因企业及其员工的自主选择。因为违法成本低,缺乏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违法带来的利益诱惑过高等等,企业及其员工最终选择了违法违规。这是最常见的合规风险的发生原因。因此,合规管理工作要取得成效,必须大力营造合规氛围,培养合规意识,使企业及其员工能够“自我约束”,能够“主动合规”,而不仅是依赖外部的管控机制和管控行为。也就是要提倡合规与道德并行。这便是合规管理工作的特殊要求。具体的工作内容,可体现为合规培训、合规宣传,合规承诺书的签署及不合规的举报等等。
内部控制是应对内控风险的管理活动。内控风险,本质上是因企业内授权代理机制的内在缺陷造成的。企业出于分工的需要,划为不同的层级和不同的部门。在层级和部门之间,都存在代理机制。正因为有这些明示或默示的代理,才产生了企业内权力的误用、滥用、错用,才产生了舞弊、腐败、怠工、放任。内部控制管理,就是要对企
业内权力与责任进行正确的配置。因此,内部控制工作的好坏,取决于企业内岗位职责与岗位权力能否相互制衡、相互监督。这便是内部控制工作的特殊要求。具体工作内容,可体现为梳理关键控制点、完善授权审批机制等等。
全面风险管理是应对企业可能的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其难度之大,管控之广,经常超越了企业的能力范围。即大多数企业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外部风险,不是因为他们不重视,或没有制衡机制,而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风险的到来。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对风险部门的能力,提出了最大的挑战。这里的能力是广义的,包括信息获取、资源调配、数据统计、IT技术、主观认知等。对于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要有效展开,必须提高企业和员工的风险认识与分析能力。其二,在全面风险管理范畴内,风险是一个中性词。风险,可能是一种负面的影响,也可能是一种机会。对风险进行管理,不仅要消除或转移风险。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要利用风险。这与合规风险管理的预防、内控风险管理的控制,是不一样的。这便是风险管理工作的特殊要求。具体工作内容,可体现为确定风险准则、收集风险信息、压力测试、穿行测试等等。
在一体化管理过程中,合规、内控与风险管理还存在其他一些特殊要求,这与一体化管理所展现的包含七个阶段的统一高阶架构,并不矛盾。其实,在环境与业务流程、领导与资源支持、一体化风险评
估等几乎所有的阶段,合规、内控与风险三者都有其各自的特别要求。如合规管理在风险评估阶段时,需要对企业的合规义务进行梳理。合规义务是相对固定的。有了合规义务清单,才可形成合规风险清单。但在内控和全面风险管理的风险评估环节,收集的是可能引起风险的内外部因素的信息。正是这些特殊要求与统一架构融合在一起,才构成完整的合规、内控与风险一体化管理体系。
推荐访问:一体化综合监督体系总体框架 框架 总体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