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白杨》教学设计,白杨教案教学设计(4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的教案教学设计篇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爸爸借白杨表白的自己的心;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文章的重点语句,掌握作者使用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边疆建设者扎根西部、默默奉献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作者表达的情感;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通读感悟法,讨论法,品读语句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父亲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去新疆上学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的故事,并重点学习了白杨树的特点。那么这位父亲真的只是在说白杨树吗?这是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初读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关于白杨树的特点。(板书:高大挺秀、坚强、不软弱、不动摇……)顺势过渡到深入研读:文章中介绍了这么多关于白杨树的特点,真的只是在说白杨树吗?(三)深入研读:
1.引导学生找出“不是的,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2.学生阅读这一段落,联系全文回答:爸爸的心是一颗怎样的心?从文中哪些段落可以看出来? 学生找出下文中“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爸爸是个边疆工作者,边疆需要他,他就在那里生根发芽。
3.教师总结这是爸爸的“心态”(愿意扎根边疆无私奉献自己的心),并引导学生明白,像爸爸一样的这是一类人。
(板书:心态;扎根边疆,默默无闻)过渡:文章当中除了写爸爸的心态之外,表白的心还指什么?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渐入文章情境,所以这一部分安排学生小组讨论,自主合作学习完成,汇报成果,教师总结即可)4.学生得出“心”的第二层含义即是“心愿”。并找到文章末尾“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颗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进而得出:爸爸希望作者和妹妹长大后也能够成为像他一样的人这个心愿。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5.在学生理解透本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出本课“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至此,教学环节结束。
(四)拓展延伸
这一部分我会从课文的情感入手,引导学生将情感拓展到更深层次,我会设置如下问题:如果同学们长大了有选择工作地的机会,你愿不愿意去建设西部,去那些需要我们的偏远地区工作? 这样设计在巩固内容的基础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提升。(五)小结作业 小结会采用谈收获的方式进行 作业设计如下:
1.查找西部建设的相关资料,加深对西部地区和西部建设者的了解; 2.掌握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尝试用这种手法写300字左右的小练笔。五、板书设计。
白杨
《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的教案教学设计篇二
《白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教师板书:白杨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白杨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长呢?它会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
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3、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细读品味,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飞沙走石的情景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
坚强
不软弱
从来都那么直
(4)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5)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3、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4、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五、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
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板书: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的教案教学设计篇三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火车上向子女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没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愿望。
【学生分析】
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课上的学习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对课文的理解较为得心应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7个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4、抄写第12自然段,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有一定的速度。
5、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的希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白杨的特点。
2、体会爸爸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的希望。
【教学思路】
通过对《白杨》一课的了解,带领孩子们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让孩子们亲自去感受一下,真正的去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及特点。进一步地体会建设者们高尚的情操,明确自己应该如何去对待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进而提高自身素养。
【教学过程】
一、引导性导入
通过对白杨的生活环境的了解及自身的特点的认识(启发学生对白杨的实质问题的了解),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出示课件:
1、大戈壁的精彩图片。
(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2、师生通过画面进行情景对话:
师:伴随着作者我们一同坐上火车飞快的驶向边疆。随着响亮的火车声,我们走进了你──白杨(师生)。窗外不断的闪过你的身影,是那么的──高大挺拔(师生)。
二、听朗读并分小组来讨论问题(出示课件)
1、通过谁的话点出了白杨树的特点?
2、白杨树自身的特点(结合适应戈壁生活),那么某某话中的深刻含义又是什么呢?
(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3、为什么爸爸看到在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出一丝微笑?
(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出示课件:
通过观赏建设者们在边疆建设的场景,让孩子们感悟他们的非凡行为,使孩子们从内心深处真正得到教育和启示。
三、练习题
结合练习题,进一步回顾本课的内容及中心思想:
1、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作者为什么用了一个又字?
2、爸爸的第一次、第二次沉思分别因为什么?
3、后来又微笑了,是因为什么?
4、如果你站在那些边疆者的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朗读课文
(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既陶冶情操又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掌握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2、分小组进行评比性的朗读。
3、班内选拔性朗读。
五、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枝干挺直高大
白杨 生长范围广、适应极强 人
有极强的生命力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学生能够对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其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明确了文章作者的用意,实际上歌颂了那些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进而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在此课堂中,学生热情高涨,能够将实际当中知识进行应用,充分展示自己。感悟道理的同时把握中心,使课堂教学扬帆归航。
《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的教案教学设计篇四
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妙手偶得、锤炼、虬枝、秀颀、恹恹”等词语。2.体会文中“白杨”的象征意义,学会象征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仔细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教学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弄清为什么作者会用白杨来象征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的诗词中有很多托物言志的佳句,有写“竹姿”的,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有写“梅影”的,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有写“柳韵”的,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字面上写的是“竹”“梅”“柳”,赞颂的却是人的坚韧顽强、生气勃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托白杨树来言志的文章——《白杨礼赞》,看看作者托白杨树又言了什么志。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2.背景资料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
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
1 / 3
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但是,当他一踏上解放区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于是,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3.知识链接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
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
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教师点拨:象征和比喻的区别:(1)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
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2)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得生动形象。(3)象征与比喻和借喻的相同点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象征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要作细致地描写,而借喻是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需描绘或刻画。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结合题目思考“礼赞”的含义,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答案示例: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作者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歌颂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如果这篇作品单是为写白杨树而写白杨树,自然也不失为一篇描写风物的佳作,但格调却要低得多。此文的独到之处,是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使文章有了更深的意义。
2.划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答案示例: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仔细阅读全文,尝试着给全文划分结构层次。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点明主旨,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崇敬之情,总起全文。第二部分(2-4):描写西北高原的雄伟景象,引出白杨树。第三部分(5-6):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形,揭示其内在气质,赞颂白杨树力争上游、团结紧密、不屈不挠的精神。第四部分(7-8):歌颂白杨树朴实的风格和内在的美质,由树及人,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五部分(9):斥责那些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2 / 3
四、课堂小结。
作者在文中赞扬了西北地区的一种“极普通”的树,它高大笔直,傲然耸立在无边无际的黄土中,它努力生长,不屈不挠地对抗着西北风,就像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顽强地在这片土地上同反动势力做斗争,为解放全中国而不懈努力。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