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供大家参考。
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
贵州脱贫攻坚战成绩斐然,主要表现为脱贫人数“众”、减贫速度“快”、脱贫质量“高”等。2021 年,贵州乡村振兴也取得了较好开局:农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生态环境优势持续巩固、乡风文明建设稳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等。一年来,虽然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之“效”明显,但其中有关的脱贫群众稳定增收问题、脱贫人口主体脆弱性问题、扶贫产业发展持续性问题、乡村基础设施标准问题、资源要素瓶颈问题等亟待关注。破题之要就是要在战略高度、方式方法、实践内容等衔接上再做文章。
2021 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实地考察贵州脱贫攻坚成果后明确指出要“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可以说这是贵州当前和今后“三农”工作的总遵循、总纲领、总指针。具体来说,贵州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及如何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问题,亟待系统研究。
一步跨千年: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回溯[1] 总体来看,贵州当时的脱贫攻坚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脱贫人数“众”。贵州全省有 88 个县(市、区),其中 83 个县有扶贫开发任务、66 个县属贫困县、50 个县属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2 年底,贵州农村贫困人口为 923 万人(贫困发生率为 26.8%),这也是当年全国惟一一个贫困人口超过 900 万人的省份。到 2020 年底,贵州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9000 个贫困村实现出列,923 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2 万人搬出大山。即 2012-2020 年期间,贵州农村平均每年减贫人口达 115.4 万人、贫困发生率平均每年下降 3.4 个百分点。
二是减贫速度“快”。2012-2020 年期间,贵州每年的减贫速度分别是:2012 年 19.7%、2013 年 19.3%、2014 年16.4%、2015 年 18.6%、2016 年 20.7%、2017 年 26.6%、2018 年 41.4%、2019 年 69.4%、2020 年 100%。若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贵州农村的减贫速度总体较快。
三是减贫贡献“异”。从 2012 年到 2020 年,贵州各市州中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数不尽相同,从对贵州减贫贡献来看,毕节市共减贫 207 万人,其减贫贡献达 22.4%,属全省最高。其余各地的具体情况是:黔东南州为 16%、遵义市为 12.5%、铜仁市为 12.5%、黔南州为 11.5%、黔西南州为 9.4%、六盘水市为 8.3%、安顺市为 6.8%、贵阳市为 0.6%。
总之,贵州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可以说是生动诠释了“中国之制”的优越性和“中国之治”的伟大实践,其不仅启人心智且意义深远:它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优势,充分彰显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优势,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优势,充分彰显了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彰显了贵州实施大扶贫战略的工作优势。
盘点 2021:贵州乡村振兴开新局观察 一年来,贵州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不懈奋斗、苦干实干,其“开新局”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农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一年来,贵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不断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并取得如下成效。
一是农业生产能力稳中有升。从粮食生产来看,2021 年全省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切实做好粮食生产各项工作,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单产分别为 4181.6 万亩、218.98 亿斤和 261.8 公斤/亩,较 2020 年分别增长了 1.2%、3.5%、2.3%。①从优势产业来看,全省十二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壮大,且在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方面卓有成效。截至 2021 年底,贵州茶园投产面积、产量和产值分别为 643 万亩、46.99 萬吨和 570.95 亿元,产量
和产值分别较 2020 年增长了 7.75%和 13.32%。又如,全省辣椒种植面积 571 万亩、产量 787 万吨、产值 271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4.77%、8.7%和 11.98%,发展势头强劲。
二是三产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贵州农村产业发展坚持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2021 年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 55%,同比增长 4 个百分点以上,②培育农产品(食品)深加工高成长企业 16 家。同时,新增国家农业产业园、产业集群、产业强镇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分别为 2 个、2 个、10 个和 5 个。
三是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壮大。从家庭农场来看,2021 年全省评选出 5 个家庭农场示范县和 320 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共有 3.2 万家庭农场纳入名录管理;从农民专业合作社来看,新增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45 个;从龙头企业来看,培育新增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15 家,③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则稳定在 1176 家。
四是基础保障持续加力。从种质资源来看,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已全面完成,并推进省级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和菌种库两库建设。从配套设施来看,新建中型灌区实施节水配套改造工程项目 16 个,规划新增和恢复改善灌溉面积 41.88万亩,全年新增冷库容量 64 万立方米;同时,建成高标准农田 268 万亩,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二)生态环境优势持续巩固 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是增强广大农民生态福祉的重要保障。在实践中,贵州坚持以绿色乡村为目标,持续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优势得到持续巩固。
一是绿色农业持续发展。2021 年贵州省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整县建设分别为 3 个和2 个。同时,全省废旧农膜回收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和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分别达到 87.06%、88.65%、86.43%和 99.57%。
二是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加快治理。2021 年贵州启动实施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全年完成营造林、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和恢复治理历史遗留矿山分别为 361 万亩、640 平方公里、3229 平方公里和 3571 亩。④ 三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开展。2021 年贵州新(改)建农户厕所 25.6 万户,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 100%,配置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桶、箱、斗)、垃圾清运车和乡镇转运车分别为 11.7 万个、6318 辆和 1019 辆,基本建成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收转运处置体系。
(三)乡风文明建设稳步推进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即它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基础。过去一年,贵州各地纷纷加快推进乡村文明建设,让广大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例如,遵义市大力开展“四在农家·文明村镇”创建,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15 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254 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2082 个,实现县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体系全覆盖;同时,通过建立民俗活动理事会、村民议事会、村民自管委等自治组织,完成 2084 个村(社区)“村(居)规民约”修订,成功创建“贵州省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示范村(社区)”139 个。⑤又如,六盘水市以“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活动为工作抓手,推进乡风文明建设。2021 年全市开展各类宣传活动 1200 余场次,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4 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1135 个,成功创建全国文明乡镇 3 个和文明村 9 个;⑥同时,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有效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极大提升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再如,安顺市不断推动移风易俗,共创建县级以上文明乡镇和县级以上文明村 62 个和 753 个,文明乡风逐步树立。
(四)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 乡村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过去一年,贵州牢固树立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导向,不断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譬如,
黔西南州一方面不断优化班子结构、提高整体功能,着力推动村干部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同时聚焦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十条负面清单,持续整顿提升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对全州村(农村社区)全覆盖摸排,共排查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 86个;另一方面又以自治、法治、德治为抓手,通过不断完善村级议事协商制度,持续提高村民的自治能力。⑦又如,毕节市通过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持续整顿 340 个村(社区)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同时,利用村级换届的契机,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全市已累计完成 3298 个村党组织换届选举。⑧再如,遵义市大力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全市成功创建国家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和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分别为 21 个、287 个和 1577 个。
(五)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乡村振兴中农民应是“主角”,帮助改善其生活条件、提高其生活水平并实现其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所在。经过一年的接续努力,贵州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从纵向看,2021 年贵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 12856 元、12557 元,相较 2020 年分别增长了 10.4%和 16.1%。从横向看,2020 年、2021 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分别为 3.1∶1、3.05∶1,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呈缩小趋势;同时,2020 年、2021 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贵州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分别为 1.2676∶1、1.2675∶1,即意味着贵州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差距也呈缩小之势。也就是说,过去一年贵州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是不争事实。
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之效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三农”工作重心向乡村振兴全面转移的新发展阶段,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实现贵州乡村振兴起好步、开好局的关键一招。一年来,全省党员干部“出列再入列”,人不下马、马不卸鞍,全力做好相关衔接工作。
在制度衔接上,全省上下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省负总责任、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行业部门主管责任、挂帮干部帮扶责任,坚持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制定工作规则逐一明确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健全完善选派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的长效机制,派驻村比脱贫攻坚期增加 1093 个、增幅 12.2%,组建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 10035 支,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 32175 名。⑨ 在政策衔接上,全面对标国家出台的政策制度要求,贵州也陆续出台了《关于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贵州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五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强化顶层设计,狠抓政策衔接。
在举措衔接上,一方面严格落实过渡期“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聚焦“3+1”保障等重点薄弱环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及时消除 40 多万易返贫人口返贫致贫风险(举措上如完成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 581.1 万栋、农村自来水集中供水率提升到 96%等),330 多万脱贫劳动力稳定外出务工,10.32 亿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助力全省 20 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另一方面推动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三个转变”,创新方式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如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风文明建设、加强乡村治理“五大行动”,启动第一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等,可谓是“大手笔”举措。
在考核衔接上,研究制定《贵州省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办法》,明确 2021 年至 2025 年每年开展一次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并建立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相适应的责任、政策、投入、动员和考核体系,持续压紧压实党委和政府责任。
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之惑 贵州脱贫攻坚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但在一些领域仍存在薄弱环节,如脱贫户增收不稳定、相对贫困问题凸显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因此,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力解决好相关薄弱点、极力做好与鄉村振兴的衔接问题,将是下阶段贵州农业农村工作的核心任务。
(一)亟待关注脱贫群众增收稳定性问题 很多脱贫户的收入水平仍较低,且部分脱贫户的收入结构不太合理,增加了返贫风险。据我们团队对 247 户脱贫户的调查,其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合计占比 84.83%,转移性收入占比 12.06%,财产性收入占比 3.11%。也就是说,脱贫户之所以能脱贫,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工资性收入”贡献的,而最近几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很多脱贫户的工资性收入也在无形受损;再加之,很多脱贫户的文化水平较低,没有一技之长,因而在劳动力市场往往处于竞争力不足的状态,务工的随意性较大,再加之视野有限,其也无形限制、阻碍和掣肘了脱贫户增收,进而影响其收入稳定性。另外,转移性收入也有一定的周期性,即“周期”之后很多转移性收入也将趋减或取消。总之,在当前形势下,贵州的部分脱贫群众增收不太稳定,仍存在一定返贫风险,亟待持续关注之。
(二)亟待关注脱贫人口主体脆弱性问题 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脱贫人口虽然脱贫了,但仍存在较大程度的脆弱性:一是脱贫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其思想观念仍较陈旧、保守,自力更生的进取精神不足;二是很多脱贫户的身体素质较差,诸如风湿病、糖尿病、脑血栓患者甚至是身体残疾患者还很多,医疗费用在其日常支出中占有较大比重,致其可支配收入成实质下降状态;三是脱贫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突出,尤其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仅老无所“靠”的现象较突出,且一部分脱贫老龄人还要承担繁重的农活、照料...
推荐访问: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 脱贫 贵州 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