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请结合国家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谈谈如何有效提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请结合国家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谈谈如何有效提升
学习《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分析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态势,深入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针对我国科技事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总书记回顾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系统梳理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新突破、新跨越,对党的十九大以来党领导科技事业作出的战略部署、取得的重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作出全面总结。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当前,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中国要强大、中华民族要复兴,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实践证明,我国科技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乘势而上,大展宏图。”新征程上,紧密团结在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我们一定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不断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
请结合国家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谈谈如何有效提升
提升银行服务科技自立自强质效
导读:近年来,我国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得到显著加强,但仍面临信息不对称、体制机制不适应、缺乏复合型人才等难点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我国经济从外延式扩张跃升为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支撑,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近年来,我国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得到显著加强,但仍面临信息不对称、体制机制不适应、缺乏复合型人才等难点,无法从根本上缓解风险收益不匹配的痛点。针对前述问题,相关部门已经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建议在此基础上,聚焦关键问题,进一步推动银行业提升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的质效,努力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高水平循环。
银行业支持科技自立自强面临的难点
一是对企业技术价值和风险的评估“基于过去”而非“着眼未来”。由于难以对技术创新前景给出准确判断,多数银行对科创企业价值评估仍沿袭传统企业分析框架,尚未建立起覆盖科创企业技术专利价值、市场前景等未来价值的评估
体系和符合科创企业特征的风险评估制度,基于审慎考量往往适用较低的风险容忍度,导致对企业收益的低估,不利于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二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尽合理。首先,银行业一般沿用逐笔考核制,要求每笔资金都要成功收回,与科创企业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不匹配,难以认可投贷联动等业务“总体收益覆盖风险”的投资逻辑。其次,缺乏差异化的定价和期限安排,统一的固定利率贷款难以覆盖贷款潜在风险,且与科创企业效益无关。出于风险控制考虑以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与科创企业实际经营周期不匹配。再次,科创项目大多时效性强,而传统授信审批须逐层核准上报、上会、批复,审批周期和链条较长。最后,科创企业技术、市场客观上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与银行内部科层制、链条式管理所要求的分段负责、全程可追溯不尽相容,可能导致部分环节责权利不匹配,责任落实难。
三是缺乏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专才。以投贷联动为例,业务人员既要把握目标行业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又要了解金融法律法规和业务制度,还要熟悉信贷和投资实务,
兼具上述三种能力的人才屈指可数。商业银行人员结构中,有科技和产业背景的人才占比偏低。近年来虽加大了科技人才招聘力度,但多数分配至金融科技条线,投入对公信贷等业务条线的不多。
。
四是投贷联动试点几经周折,推进缓慢。政策层面,2016年银监会等三部门《开展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将联动双方界定为银行与集团内具有投资功能的子公司。此后随着金融严监管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展开,出于更好防范风险和完善风险分担机制的考虑,对联动双方的界定发生重要变化,2020 年初,银保监会《推动银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稳妥开展外部投贷联动”。实践层面,一是首批 10 家试点银行申请设立的境内投资子公司尚无一家获批。二是各种业务模式都面临一定挑战。例如,“银行+基金”模式实质是明股实债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投贷联动;“我贷他投”的外部投贷联动无法实现以投补贷,银行实际获得的受益限于贷款利息,与所承担的较高风险不相匹配;认股选择权贷款需要与外部投资机构协商确定可行的分润机制,沟通成本较高。
五是金融支持聚焦成熟期企业,初创、成长期企业获得的金融服务严重不足。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商业银行对科创企业的支持往往扎堆那些经营走上正轨、治理趋于完善、产品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成熟期企业,而尽量规避处于种子期、成长期和衰退期的科创企业。虽然银行聚焦成熟期企业也是支持科技自立自强,并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但同时放弃了绝大多数中小科创企业和长尾市场,使科技初始转化阶段的金融服务严重不足,可能“赢了现在,输了未来”。
《指导意见》有效支持科创企业发展
前述难点的存在表明,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需要相比,我国科技金融服务水平亟待提升。2021 年 12 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监管规则角度对如何克服实践中的难点,有效支持科创企业提出了具体要求。
。
一是推进信息共享,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指导意见》要求建立科技企业信息共享机制。明确支持地方政府建设科技企业信息平台,共享工商、社保、知识产权、税务、海关、水电等信息,通过搭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数据库等,缓
解银行保险机构与科技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共享平台落地后,科创企业可在平台发布融资需求信息,由平台推送至相关金融机构客户端,根据评估结果启动后续审批流程,提升信贷匹配效率。
二是引入积极的风险管理文化,适当提高科创企业风险。
容忍度。《指导意见》鼓励银行对科技企业执行差异化“三查”标准:贷前调查可不完全以企业历史业绩和担保条件作为放贷标准,提高企业股权投资可获得性、研发能力、技术优势、团队稳定性与市场前景等要素的权重;贷时审查可配置专职审查人和审批人,建立单独的审批通道,优化审批流程;贷后检查可参考外部合作投资机构掌握的信息,关注企业成长性和后续融资进度,统筹考虑企业持续经营能力。
。
三是改进考核机制,发挥好指挥棒的引领作用。《指导意见》鼓励银行从长期收益覆盖长期风险的角度,制定科技金融业务考核方案,延长科技信贷人员绩效考核周期,落实激励约束和尽职免责政策。鼓励适当提高科技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明确小微型科技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可较本行各项贷款平均不良率提高不超过 3 个百分点。
。
四是支持培育专业人才队伍。《指导意见》鼓励银行选配具有科技行业背景、科技金融专业知识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有条件的可组建专业化科技金融团队,强化科技领域行业研究。支持探索对接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和国家科技专家库服务系统等,通过设立科技专家顾问委员会等方式,组织内外部科技专家参与科技金融业务评审,交流专业咨询意见。
。
五是支持探索科技信贷服务新模式。《指导意见》鼓励银行结合科技企业发展阶段特点、金融需求和风险特征,采取更灵活的利率定价和利息还付方式。还支持根据科技企业生产经营周期,依法合规延长流动资金贷款期限。鼓励银行与其子公司协同联动,为科创企业提供持续资金支持。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与外部投资机构深化合作,探索“贷款+外部直投”等业务新模式,推动在科技企业生命周期中前移金融服务。
。
六是积极支持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指导意见》明确,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自愿前提下,支持商业银行具
有投资功能的子公司出资创业投资基金、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等,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股权融资。在资管产品期限与其所投资资产期限相匹配、与科技企业成长周期相匹配的前提下,支持资管产品依法投资包括未上市科技企业股权及其受(收)益权在内的权益类资产。
提升银行业服务科技自立自强质效的政策着力点
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截至 2021 年 10 月底,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整体获贷率超过七成,由此可见银行业服务科创企业的质效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科创金融政策体系,疏通堵点。
一是加强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协同,推动形成金融支持科技自立自强的政策合力。建议一方面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支持力度,适时推出科创企业再贷款或通过定向降准对科创企业实施支持;另一方面可考虑将金融机构服务科创企业情况纳入 MPA 考核。此外,建议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制定出台金融支持科技自立自强监管考评办法。
二是结合修改《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为投贷联动业务赋予更大发展空间。要从根本上解决科创企业贷款“无抵押、低利率、高风险”的问题,必须允许商业银行在合法前提下,以适当方式分享科创企业发展壮大后的溢价收益。建议修改《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和《贷款通则》第二十条的限制性规定,赋予银行在风险隔离前提下,以适当方式参与股权投资的合法空间。同时重启内部投贷联动试点,支持银行在风险可控、符合准入条件前提下设立专业子公司,有选择地投资重点科学技术、重点攻关项目和未上市中小科技企业股权,为支持科技创新构建更有活力的金融服务系统。
三是进一步优化风险控制体系。首先,依托高新技术园区建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配备专业技术团队,专门服务科创企业,力求以较低成本和较高的成功率筛选出优质科创企业。其次,对初创期企业坚持“先投后贷”,尽量避免对尚未引入股权投资的科创企业直接放贷。实践中由投资机构在跟投一段时间的基础上,筛选出优质企业进行推荐,银行再根据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信贷风险评估,择优选择企业跟贷。再次,引入“同时审贷”机制。由商业银行作为发起者,联动优质创投风投机构,同时评估科创企业的风险。银行审贷过程充分吸收创投风投的意见,从过去的“闭门审贷”变为
“开放式审贷”;信贷审批人员全程参与现场评审,从过去的“不见客户”变为“与企业家面对面”。如此,一方面可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解决双方相互推诿责任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流程再造,将审批前移,可以大大缩短审批时间,提升审批效率。最后,坚持风险多维度分散,既要实现行业分散,又要做到区域分散,还要注意创新点分散,真正实现在提高收益的同时降低风险。
四是推进金融和科技更有效融合。近年来,金融科技迅速发展,为银行和科创企业提供了另一种融合思路和手段:银行和科创企业在平衡隐私、安全和价值创造的过程中,逐步将自己的业务和产品、交易系统甚至底层客户数据与对方和相关第三方共享。通过业务流程的细化、标准化,不断深化分工合作,甚至建立网格化连接。随着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和相互了解的加深,交易成本进一步降低,通过对金融、产业、科技的解构,借助数据和行业专家,相互嵌入业务流程以更紧密合作,最终实现银企双方更有效的相互赋能。
请结合国家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谈谈如何有效提升
央视快评: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徐瑶 2021 年 05 月 30 日
5 月 28 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分析了新一轮科技创新的形势和任务,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锚定了新的坐标,对更好发挥两院院士和中国科协作用提出殷切希望,在会场内外产生了热烈反响,必将进一步提振全社会创新自信、释放创新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从北斗组网、墨子“传信”、“天问”探火等大国重器,到疫苗研制、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民生福祉,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
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抢占先机才能赢得未来。从国内来看,无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还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保障国家安全,都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在此背景下,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仅要“立起来”,通过自力更生,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安全、可控,而且要“强起来”,通过自主创新,破解“卡脖子”项目和领域,积极探索科技前沿,攀登科技高峰,推动形成国家发展新优势。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找准主攻方向是前提,要科学系统谋划实现“四个面向”的解决方案和路径,加强科技供给,补齐科技短板,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敢于探索“无人区”,甘于坐冷板凳,坚持问题导向,下好“先手棋”;体制机制改革是“牛鼻子”,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揭榜挂帅”等制度作用,释放支持全
面创新的制度潜能;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是外部动力,要以全球视野构建开放创新生态,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人才是科技竞争的根本,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为人才充分解绑,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把握好科技这个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变量”,切实将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大部署落实好,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尊重人才、关心人才,为实现科技强国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制度保障,让创新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请结合国家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谈谈如何有效提升
矢志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王志刚 来源:《求是》 2021/06
2018 年 5 月 2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的历史性变革与成就,科学提出了“六个坚持”的宝贵经验,深刻分析了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对实现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作出了重点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是一篇具有战略高度、全局视野、历史纵深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重要理论文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担当科技自立自强的光荣使命,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
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增强“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和政治自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科技创新进行了全局谋划和系统部署,对
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的新境界,开辟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新境界,开辟了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新境界,为建设科技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领会党对科技事业全面领导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最大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始终牢牢把握我国科技创新正确方向,在科技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巨大的改革勇气,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从党的十八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科技事业发展全局,对科技创新的谋划部署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建立完善了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把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体现在科技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这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
深刻领会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战略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
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重大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对“什么是生产力”以及“如何发展生产力”作出了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动力机制演变规律的准确把握。从“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展的重大飞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战略支撑。
深刻领会自主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科技自立自强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一脉相承,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与时俱进的最新要求。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当前国际科技博弈日趋激烈,世界主要创新大国纷纷加大前沿科技布局,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
有确保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科技自立自强是抓住重大战略机遇、应对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只有矢志不移自主创新,才能形成应对风险挑战的抗压能力、对冲能力和反制能力;只有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深刻领会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科技改革发展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多方面调整,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就是要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科技体制改革主体架构已经确立,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必须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创新蕴藏的巨大潜能,让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深刻领会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的战略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
科技创新本质是人的创造性活动,人才资源是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作后盾,科技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设科技强国必须要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当前我国更多科技领域从跟跑转向并跑和领跑,取得了一批举世瞩目的重大科技成果,这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拼搏奋斗、勇攀高峰的结果。在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完善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深刻领会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的战略考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是辩证统一关系,开放合作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应有之义,而科技自立自强是能够平等合作的前提和基础。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我国既是科技开放合作的参与者、受益者,也是贡献者、推动者,中国的科技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科技进步也越来越需要中国。面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卫生健康等人类共同的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有创新难题。我国的科技创新从来都不是封闭式的创新,今后也不会关起门来自己搞创新,必须更
加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学习借鉴更多国际先进经验,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二、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决定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展开,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迈出重大步伐,重大科技任务有序实施,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创新实力整体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 1.42 万亿元增长到 2.44 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 2.06%增长到 2.40%。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2020 年达到 1504亿元。2020 年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超过 2.8 万亿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从 2015 年的第 29 位跃升至 2020 年的第 14 位,是前 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注重“从 0 到 1”的原创导向,在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实现“后发先至”,抢占尖端技术竞争制高点。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嫦娥四号”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天问一号”抵
达火星,C919 首飞成功,“奋斗者”号完成万米载人深潜,“雪龙二号”首航南极,悟空、墨子、碳卫星等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磁约束核聚变大科学装置多项实验取得突破,散裂中子源、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建成使用,有力彰显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科技有力激发经济和产业发展内生动力。紧紧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布局“补短板”和“建长板”并重的创新链。移动通信、油气开发、核电等科技重大专项成果支持新兴产业快速发展,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蓬勃兴起。新型显示产业技术和规模全球领先,时速 600 公里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下线,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 6 年位居世界第一。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21 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69 家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中企业占 76.4%,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企业占65%。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的对接渠道更加顺畅,科创板上市企业超 230 家,总市值超 3 万亿元。
科技创新支撑民生改善能力明显增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推出更多惠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等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癌症、白血病、耐药菌防治等领域打破国外专利药垄断,多项高端医疗装备加速国产化。以“任务式指挥”成体系开展新冠肺
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7 天内分离出新冠病毒毒株,14 天完成核酸检测试剂研发和审批上市,目前 4 款疫苗已附条件上市,为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作出科技贡献。85 万名科技特派员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实现对建档立卡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为决胜脱贫攻坚贡献科技力量。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攻关,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系统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科技资源统筹配置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不断优化。开展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推进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和“绿色通道”试点,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健全成果转化制度、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完善分类评价机制,突出国家使命导向,出台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硬措施”。构建科技大监督格局,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体系建设,严肃查处一批科研不端行为,及时向社会公开通报,推动科技界作风学风转变。
科技人才队伍量质齐增。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 2015 年376 万人年增长到 480 万人年以上,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不断涌现。在重大科研攻关中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依托重大创新基地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改进完善院士制度,院士队伍年龄和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
配政策,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试点,为科研人员减负。实施统一的外国人才来华工作许可和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开展外国高端人才服务“一卡通”试点。
科技开放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政府间科技合作稳步发展,与多个国家建立创新对话机制,深入实施科技合作伙伴计划。围绕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强气候变化、空间、健康、能源、农业等国际科技合作。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大科学工程。“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成效明显,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 4 项行动取得丰硕成果。深入推进内地与港澳的科技创新合作,推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前沿类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基金项目向港澳开放。
三、强化科技自立自强的行动自觉,全面开启建设科技强国新征程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强化科技的战略支撑地位,新形势下的科技工作必须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以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以科技强国建设有力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
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和全国科技界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党对科技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确保科技工作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研究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统筹国家急迫和长远需求,加强科技创新系统规划布局,建立“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国家科技组织模式,推动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协同化,强化跨部门、跨学科、跨军民、跨央地整合优势...
请结合国家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谈谈如何有效提升
高考: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5 月 28 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 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抢占先机才能赢得未来。从国内来看,无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还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保障国家安全,都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 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
无论是应对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还是催生发展新动能,都需要有一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该有雄厚的创新能力的积累,能够针对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些难题和“卡脖子”问题,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承担重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需要加强系统设计和顶层谋划,国家层面已经进行了系统的布局,包括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挥好高校和科研院所国家队作用,培育更多创新型领军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简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什么把科技自。
立自强作为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并说明政府如何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2.(12 分)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 年 3 月 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中国科协要肩负起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超带的职责,和党中央国务院一起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
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进对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合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主动对标科技强国发展战略,搭建各类工作平台,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多学科融合发展,推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实现更多“从 0 到 1”的突破,加快突被关健领城“卡脖子”关键技术。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原因。2 (12 分)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O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列入二。三五年远景目标之一,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中应该如何作为。(2 12 分)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石。不掌握核心技术,就会被卡脖子、幸鼻子、受制于人。加快突破核心技术,着力构建数字中国,对产品供给、经济结构和发展动能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能更好发挥信息化的驱动引领作用,构筑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
我国芯片产业起步晚,导致技术的劣势比较明显,生产的芯片在品质和性能上难以保证,在源头基础上创新不足;很多国内芯片企业早期得到政府支持,过度依赖政府扶持,导致核心能力不强,难以真正走向市场;国内的芯片产业链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垂直整合直接影响国内芯片产业发展和效率的提升;芯片产业投資周期长,研发费用巨大,试错成本高,加之芯片更新换代较快,直接抬升了风投资金投資风险。打造最强“中国芯”任重而道远。
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加快突破核心技术的意义。
5.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4 (14 分) ) 2019 年 1 月 8 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家科技奖励表彰的科技成果记录了中国创新扎实的脚印,刷新着中国创造的高度。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从 2018 年度国家科技奖励获奖项目看,有一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交通领域,由潍柴动力牵头完成“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及应用”,改变了我国缺少重型动力总成核心技术的被动局面;电力领域,攻克电网山火灾害带电防治技术,社会效益显著; 能源领域,大深度高精度广域电磁勘探技术与装备的发明,实现了资源探测技术由粗放型到精细型的跨越,为深地资源探测提供了 “中国范本”。此外,自主研制的麒麟操作系统、轨道交通永磁牵引系统、大尺寸高性能激光偏振薄膜元件、汽轮机减震阻尼叶片等成果,打破了国外垄断,改变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
结合材料, , 分析我国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经济意义。4 (14 分) )
6. (6 2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中国通信产业发展迅速,芯片自给率不断提升。但在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更高的通信、军事等领域,国产芯片还有较大差距。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进口芯片金额高达 2300 亿美元,花费几乎是排在第二名的原油进口金额的两倍。“缺芯少魂”的问题,再次严峻地摆在人们面前。
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如果我们能痛定思痛,加快推进互联网和信息产业政策完善和科技体制改革,那就有可能把挑战变成机遇。对政府部门而言,应该形成更加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环境,比如说芯片设计具有试错成本高和排错难度大的特点,就需要从更大层面统合科研力量、实现集中攻关。
“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也是花钱买不来的。国产通信产业从零起步,如今发展到与世界通信巨头并驾齐驱,并在 5G 时代展现出领跑能力,绝不是得益于自我封闭。把扩大开放与自力更生对立起来,反而不利于高科技的技术攻关,封闭最终只能走进死胡同,开放合作,道路才能越走越宽。目前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这条路很长,但只要用心做,就一定能实现目标。
(1 1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我国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的重大意义,并运用宏观调控的知识说明我国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的措施。(4 14 分)
(2 2 )运用主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我国在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方面应如何处理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 关系?(2 12 分)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技术创新,用同样的资源生产质优、价廉、适销的商品。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三大转变”,促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对实现三大转变推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作用。
参考答案
1. 为什么:①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②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很多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③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应对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催生发展新动能。
如何:①坚持党的领导,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②切实履行经济建设职能和文化建设职能,发挥好高校和科研院所国家队作用,培育更多创新型领军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③进行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系统设计和顶层谋划,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
2.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中共中央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4 分)②政府履行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职能,坚持对人民负责。政府尊重人才和创新,可以促进生产力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长治久安。(4 分)③科技创新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保持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有重要意义。(4 分)
3. 履行经济建设职能,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奠定坚实物质基础。(2 分)履行文化建设职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3 分)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科技创新成果必须促进人民生命健康。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有利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社会环境。(3 分)依法行政,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工程保驾护航。
(2 分)履行对外交往职能,引进世界前沿科技,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2分)
4.
①推动信息化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有效供给;③培育新动能,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
5. ①满足国家产业需求,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4 分)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新一轮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3 分)③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科技的社会效益。(3 分)④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4 分)(回答出“引领关联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等也可酌情给分)
6. (1 1 )
意义:①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是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②有利于打破大国垄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③解决我国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④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⑤提高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我国的开放型经济水平。(8 分,每要点 2 分,最高 8 分)
措施:①实施促进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的经济手段,制定和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和规划、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激励创新的收入分配政策、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产业政策;②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等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促进专利申请,加大打击侵权力度,维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③采用行政手段,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产学研融合,发挥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作用,集中攻关,实现突破。(6 分,每要点 2 分)
(2 2 )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这要求我们着重解决主要矛盾,统筹兼顾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②在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根本基点,发展核心技术关键靠自主研发,花钱买不来的。③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而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实行“引进来”战略,引智和引技,能增强我国自主创新水平。④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应着重自主研发,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有机统一起来,继续扩大开放,努力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在与世界的互利共赢中实现自主创新。
7. ①关键核心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劳动产率,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出更多的满足消费者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升级的产品;②运用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促使企业生产出高质量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实体经济的增长的质量和效益;③使经济发展转变到主要依靠自主创新、科学管理、劳动者素质提高驱动,实现新旧动能转换;④运用关键核心技术,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打造质量、品牌、技术、服务等竞争优势,提高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水平。
请结合国家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谈谈如何有效提升
担当科技自立自强使命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步伐 发表时间:2020-12-09 来源:《党建》杂志
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部长 王志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把科技创新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按照“四个面向”战略方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新时代科技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提供更多高质量科技供给和强有
力科技支撑,是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关键之举。
第一,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必须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当前,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遭遇逆流,科学人文交流和技术创新合作受到不利影响。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没有科技自立自强,在国际竞争中“腰杆子就不硬”,就会被锁定在创新链和产业链低端。只有把中国的科技创新建立在自立自强的坚实基础上,形成应对风险挑战的抗压能力、对冲能力和反制能力,才能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从国内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迫切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只有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为融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新成长空间、关键着力点和主要支撑体系。
第二,抓住重大创新机遇才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前沿科技创新正逼近或超越人类认识极限,重要领域产业变革正从导入期向拓展期转变,科技创新已成为大国博弈的角力场,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强化对重大科技前沿领域的投入和部
署。深度参与并赢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竞争是我国未来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的重大机遇。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突破经典技术极限提供了新路径,为我国从根本上打破恶意封锁和技术讹诈提供了新的“机会窗口”,为更多技术领域向并跑、领跑转变提供了赶超跨越的“新赛道”。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分析研判重大前沿方向,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强化技术能力积累,尽快摆脱关键领域亦步亦趋的路径依赖。只有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努力掌握国际科技竞争主动权和主导权,才能以科技创新的主动赢得国家发展的主动。
第三,强大的制度优势为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强保障。从党的十八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谋划部署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历史和实践都充分证明,党的坚强领导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根本保证。重大科技创新活动往往具有高度系统性和复杂性,需要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统筹运用新型举国体制和国家规划体系优势,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制度障碍,
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让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共同行动。
二、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提升。
第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基础研究领域实现多点突破。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印发实施《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加强“从 0 到 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加快组建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一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布局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磁约束核聚变、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国之重器”。在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科学舞台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第二,面向经济主战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移动通信、油气开发、核电等科技重大专项产出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有力支持新兴产业快速发展。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应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蓬勃兴起,形成经济新增长点。
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 1500 公斤。北京、上海、粤港澳等科创中心加快建设。“十三五”期间,169 家国家高新区国内生产总值从 8.1 万亿元增长到 12.2 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从 7.9 万家增长到 22.5 万家,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与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第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有力保障国家战略利益。以重大工程为抓手,推进战略高技术、装备和系统集成攻关,不断抢占战略高技术制高点,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实现“后发先至”。基于全国产芯片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连续多次赢得世界超算冠军。“深海勇士号”实现大深度载人作业潜水器关键核心部件全国产化。嫦娥四号首登月背,北斗导航全球组网,C919 首飞成功,悟空、墨子等系列科学实验卫星以及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发射,有力彰显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四,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改善民生福祉提供有力支撑。实施新药创制、医疗器械研制、重大传染病防治等重大项目攻关,累计 154 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在癌症、白血病、耐药菌防治等领域打破国外专利药垄断,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磁共振、彩超、CT 等高端医疗装备加速国产化。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科技界迅速进入“战时状态”,聚焦五大重点攻关方向,系统布局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取得一批务实管用的重大科技
成果。第一时间分离鉴定出病毒毒株并向全世界共享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成功构建多种新冠肺炎动物模型,筛选评价了一批治疗药物,检测试剂基本满足当前国内疫情防控不同应用场景的检测需求。目前,已有 15 款疫苗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是全球获批开展临床试验最多的国家,其中 5 款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
第五,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创新生态更加完善。“十三五”期间,完成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科技体制改革“四梁八柱”基本建成,计划管理、成果转化、资源共享、评价奖励、收入分配等改革取得突破。深化科技管理领域“放管服”改革,实施科研人员减负七项行动,推进科技“三评”改革,出台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有效措施。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体系建设,严肃查处一批科研不端行为,推动作风学风转变。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不断涌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与 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加入了 200 多个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组织,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积极参与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开放合作格局。
三、全面落实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任务部署,奋力谱写建设科技强国新篇章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科技创新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我国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强国建设有力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第一,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和全国科技界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将“两个维护”真正体现到贯彻落实的具体行动中。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确保科技工作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推进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提升科技系统党的建设质量,对党的建设和科技重大工作同部署、同考核,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到实处。
第二,加强重大科技任务统筹部署。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
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落实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
第三,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研究出台未来十年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的若干举措。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并重,探索面向世界科学前沿的原创性科学问题发现和提出机制,构建从国家安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实践中凝练基础科学问题的机制。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快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完善自由探索基础研究的长期支持机制,建立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特点的评价机制,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强化以学术贡献和创新价值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探索实行长周期评价,引导科研人员挑战科学前沿、勇攀科技高峰。
第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启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从立框架、建制度向提升体系化能力、增强体制应变能力转变,建立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国家科技组织模式,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构建更加系统、完备、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分类推进重大任务研发管理,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和基于信任的顶尖科学家负责制
等试点。强化国家使命导向,加快科研院所改革,进一步扩大科研自主权。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要求,强化科技宏观统筹,改革完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第五,建设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围绕重要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完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发现机制,在重大科技攻关实践中培育锻炼一批青年科技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制度和科研环境,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度体系。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完善分类评价机制,坚决破除“四唯”不良导向,深入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构建科技大监督格局,对学术不端行为“露头就打”,强化惩戒和公开曝光,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作风学风取得实质性转变。
第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有效提升科技创新合作层次和水平,加强与世界主要创新国家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交流合作,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拓展民间科技合作领域和空间。务实推进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科技
合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能源环境等全球问题和挑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联合研发。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聚焦事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加快启动我国牵头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支持各国科学家共同开展研究,使我国成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的广阔舞台。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肩负起建设科技强国的时代重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强大科技力量。
请结合国家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谈谈如何有效提升
提速科技自立自强,赋能科技强国建设 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基础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更要应用牵引、突破瓶颈,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关键是要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加强多学科融合的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研究,形成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科技创新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命门”“牛鼻子”“国之重器”“定海神针”“不二法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战略抉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
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飞越深空,天问一号成功探火,我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所携带的我国首辆火星车祝融号在火星表面留下中国印记;筑梦天宫,神舟飞船接续冲天,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任务相继实施,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创造我国航天员最长的太空驻留纪录,浩渺星空见证大国自信……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在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征途上大踏步前进,展现出日新月异的蓬勃生机,在世界科技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中国印记。
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纵观历史发展,世界上的现代化国家无一不是创新强国、科技强国。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正在深刻影响世界发展格局,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国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把握大势、抢占先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持续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 0 到 1”的突破。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一直以来,我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融合,
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提速。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推动国家实验室体系有效运行、加快科技攻关和成果应用、实施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高水平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一批创新策源地和增长极……2022 年科技创新“施工图”已经绘就,随着一系列举措稳步实施,我国科技创新必将释放出更大的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必将在科技创新的新征程上不断取得新成就,为推进人类科技事业进步、助推世界经济复苏作出新贡献。
请结合国家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谈谈如何有效提升
学习领会《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心得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分析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态势,深入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针对我国科技事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总书记回顾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系统梳理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新突破、新跨越,对党的十九大以来党领导科技事业作出的战略部署、取得的重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作出全面总结。
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形成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作为 2035 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牢牢把握科技创新的正确方向。从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到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从“三个面向”到“四个面向”……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快
推进科技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要技术领域进入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阶段,并跑、领跑的比例不断扩大。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稳步提升,由 2017 年的世界第 22 位上升至 2021 年的第 12 位。
牢牢把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抢抓全球科技发展先机,在基础前沿领域奋勇争先。
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加强,化学、材料、物理、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成功组织了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羲和号”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怀柔一号”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成功发射,“慧眼号”直接测量到迄今宇宙最强磁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新一代“人造太阳”运行时间突破千秒,“雪龙 2”号首航南极,“祖冲之二号”和“九章二号”实现量子优越性。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通过验收。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努力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
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领域积极抢占科
技制高点。“海斗一号”成功实现万米下潜并完成科考应用,“奋斗者”号成功坐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开通,“神舟十三号”顺利完成任务返回地球,“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世界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首次实现千万核心并行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墨子号”实现无中继千公里级量子密钥分发。“天鲲号”首次试航成功。“国和一号”和“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取得新突破。“深海一号”生产储油平台正式投产,支撑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能力进入世界先进水平。通过加强创新投入和布局,创新链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全面部署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出台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系统布局、整体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确立。科技资源统筹配置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不断优化。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扩大科研相关自主权,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减轻了科研人员负担。健全成果转化制度、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完善分类评价机制,突出国家使命导向,出台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硬措施。构建科技大监督格局,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体系建设,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着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聚 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快速增长,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高水平创新人才队
伍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不断涌现,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成为科研主力。重大科研攻关对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依托重大创新基地培养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稳妥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加强院士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扩大科技领域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积极参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政府间科技合作稳步发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创新对话机制,深入实施科技合作伙伴关系计划。积极参与并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进入重大工程安装阶段,我国正式成为平方公里阵列天文台成员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成效明显,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取得丰硕成果。积极推动新冠肺炎疫情数据和信息共享,搭建面向全球的开放科学共享服务平台,加强疫苗、药物、检测等方面的国际联合研发合作,加入世卫组织牵头组织的“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切实履行向全球提供疫苗等公共产品的庄严承诺。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当前,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中国要强大、中华民族要复兴,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实践证明,我国科技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乘势而上,大展宏图。”新征程上,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我们一定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不断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
请结合国家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谈谈如何有效提升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心得体会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指明了新的方向。几年来,我国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奋斗者”号成功坐底……中国科技创新取得了骄人成绩。
迈入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的情况下,科技创新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各地各部门要“育好种子、松松泥土、施好肥料”,让科技之“花”破土绽放,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育好种子”,关键是打赢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好科技之“花”的种子,关键是要加强基础研究,掌握核心技术。我国现阶段科技创新还面临着很多“卡脖子”难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科技引领,瞄准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农作物种子、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化学制剂等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紧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应用牵引,努力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各地各部门要提高对基础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加快制定基础研究行动方案,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力度,对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实行税收优惠,让“科技种子”在阳光雨露下充分孕育。
“松松泥土”,关键是全面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及时为科技创新“松土”,能够让科技之“花”有更多的生长空间。习总书记指出,“科技管理改革不能只做‘加法’,要善于做‘减法’。”要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转变作风,提升能力,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各地各部门要杜绝论资排辈、设置门槛等不良风气,“铁拳”出手,扫清一切约束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松松泥土”与“厚植沃土”并行,坚决杜绝要求科研人员参加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活动,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让科技人员心无旁骛地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活动中去,让更多科技人员敢于“揭榜”勇于“挂帅”!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
“施好肥料”,关键是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花长得好不好,不光要看泥土肥不肥,还要看有没有持续施肥,让花的成长不断档,各类创新人才就是科技之“花”的肥料。习总书记强调“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只有坚持人才强国战略,把握好“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这一重要方针,源源不断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我国的科技发展才能永不断层。各地各部门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氛围,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加大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经费投入,引领更多青少年树立创新志向。要支持保障院士工作,完善支持高端人才、专业人才工作、科研、交流的政策措施,鼓励科技人才勇闯创新“无人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科技之“花”提供源源不断、优质高端的人才“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