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党史教育例子
党史中勤奋的例子
茅以升:人贵自立
勤奋为桥
在浙江省杭州市,有一座著名的钱塘江大桥,这是一座经历过日军炮火袭击的现代化大桥,也是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双层桥。这座大桥的设计者,就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
茅以升1896年出生于江苏镇江。他自幼家境贫寒,衣食不继,常遭到贵胄子弟的讥讽,这虽让他内心愤懑不已,但也增强了他自立自强的决心。
1912年初,茅以升以优异的成绩入读唐山工业专门学校预科。1916年,他考取了留美官费研究生,远赴大洋彼岸求学。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他仅用一年时间就取得了硕士学位。之后,他又进入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前身)攻读博士。毕业时,他的博士论文《框架结构的次应力》顺利通过,并被认为达到了当时的世界领先水平,该文的科学创见还被称为“茅氏定律”。
1920年,茅以升回到祖国,历任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教授、南京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河海工程大学校长、天津北洋大学校长等职。
1934年至1937年,时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的茅以升,在自然条件非常复杂的钱塘江上,主持设计、修建了全长1453米、基础深达47.8米的双层铁路、公路两用钱塘江大桥。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建造的第一座现代钢铁大桥,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并使外国
桥梁专家“中国人无法在钱塘江上建桥”的谬论不攻自破。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受命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是铁路、公路两用双层钢桁梁桥,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下层为铁路桥,宽18米。正桥长1155.5米,连同两端公路引桥,总长1670.4米。大桥将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衔接起来,成为我国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1958年,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进入筹建阶段,周恩来总理在审查工程设计图时指出:“要有茅以升的签名来保证。”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信任,令茅以升倍感振奋,他本着对党的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对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作了全面审查核算,并最终在图样上签了名。
茅以升一生学桥、造桥、写桥,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主持编写了《中国古桥技术史》《中国桥梁——古代至今代》等书,为我国桥梁工程建设和科技、教育、科普事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茅以升一生向党,最终于198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的毕生夙愿。
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在北京病逝,享年93岁。1997年1月9日,国家天文台观测到一颗小行星,编号为18550,这一天正好是茅以升的诞辰日,于是,国家天文台向国际小行星中心申请将
其永久命名为“茅以升星”。
晚年回首,茅以升曾说:“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2019年9月25日,茅以升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恰与其人生信条完美契合。
篇二:党史教育例子
学党史的党日活动主题
以下是一些学党史的党日活动主题的例子:
1."红色基因,传承不息":通过学习党的历史和党的先进性理论,弘扬红色传统,传承党的优良基因。
2."追寻初心,永葆本色":通过追忆党的初心与使命,激励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党性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本色。
3."爱国奉献,砥砺前行":学习党的历史,激发党员爱国情怀,鼓励党员干部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福祉做出更大的奉献。
4."革命先驱,铸就辉煌":通过学习党的先烈事迹,激励党员干部勇于担当,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5."信念坚定,理想执着":通过学习党的历史,引导党员干部坚持正确的党性原则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努力。
6."红色青春,砥砺成才":通过学党史活动,引导青年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理想信念,努力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7."背后的故事,重在思考":通过学习党史,发掘其中的故事和背后的思想,引导党员干部深入思考党的理论与实践,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和工作水平。
8."互帮互助,团结合作":通过学党史活动,培养党员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加强党内团结,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9."创新担当,攻坚克难":通过学习党的历史,激发党员干部创新思维和担当精神,鼓励大胆探索,在工作中攻克难题,为实现党的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10."牢记使命,不忘初心":通过学习党史追溯党的初心和使命,引导党员干部深化对党的认同,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并为实现党的使命而不断努力。
篇三:党史教育例子
党史经典故事50例
党史经典故事
第一章:建党初期的艰辛
一、《南峻镇的铁骨铮铮》
南峻镇的党员杨大志,是一位铁工,他在殖民地时期积极参与工人运动,后来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他组织工人进行了一系列的罢工斗争,取得了许多胜利。在国民党当局的镇压下,杨大志坚定不移地坚守工人的利益,最终被杀害,成为南峻镇的英雄。
二、《挺起脊梁的属地干部》
上世纪20年代,湖南的某个县城里,一位叫赵大亮的共产党员,被任命为县政法委员。在他的带领下,县城的治安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贫苦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然而,由于赵大亮拒绝了与地主阶级合作的要求,他最终牺牲了。但正是这种顽强的抵抗精神,激励着党员干部们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三、《慷慨赴义的陆荣廷》
陆荣廷,江苏一个偏远山村的贫苦农民,他是一个党员,也是一位优秀的党员干部。在百姓生活困苦的年代,他经常扛着柴火来救济村民,受到了大家的敬爱。在国共内战期间,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军队中,热血沸腾地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最终因出征英勇牺牲。
四、《背葵花赴会的邓宝珊》
邓宝珊是云南省丽江市的一个党员,她是一位勇敢的抗日战士,也是一位优秀的党员干部。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她经常骑着马背着葵花赴会,传递抗日的信息。为了抗日救国的事业,她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了战斗中,最终英勇牺牲。
五、《黄花岗的血肉之山》
1927年,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成功地推翻了国民党的暴政。起义的部队虽然战败,但他们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党的纯洁性,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
第二章: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一、《光辉青春中的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起义,起义的口号是“反蒋抗日”。尽管起义失败,但是党的军队从此转变成为了正式的军事组织。
二、《万里长征的壮丽征程》
1934年10月,中国红军开始了著名的“万里长征”。长征历时两年多,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到达了陕北的延安。长征过程中,红军不畏艰难困苦,坚持抗日救国的事业,最终为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胜利打下了基础。
三、《中共党员“五壮士”》
解放战争时期,有五位党员战士被誉为“五壮士”,他们是:戴志新、谢尚、张静江、吴玉章、张辅中。他们在战斗中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党和人民的事
业奋斗到底。
四、《抗日民族英雄之天险四通八达》
在抗日战争中,有许多民族英雄以自己的英勇事迹展现了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其中包括:湖南娄底的杨仙逸、河南信阳的张培元、贵州毕节的杨荣忠等等,他们用自己的毅力和智慧征服了险要的山区,最终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五、《烽火岁月中的课堂》
抗日战争时期,许多党员都以身作则,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斗争中。其中有许多教师党员,他们在敌人的控制之下仍然坚持为学生们上课,并秘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培养优秀的共产主义接班人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章:新中国的崛起和社会主义建设
一、《牡丹江的建设者》
解放后,牡丹江成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许多工人党员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毅然放弃了城市生活,前往牡丹江进行建设。他们劳动敬业,克服了重重困难,为牡丹江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火烧连环船里的英雄》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摧毁敌军的警戒系统,策划了一次名为“火烧连环船”的行动。在火烧连环船的行动中,党员战士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智慧,最终成功地摧毁了敌方的舰队,为中国人民取得了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一五”计划中的骨干》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许多党员骨干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坚持不懈地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以自己的先进性为全国人民树立了榜样。
四、《三秦大地的再造者》
解放后,陕西的农村地区因受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生产力几乎丧失殆尽。然而,在党的领导下,许多农村党员积极发动广大农民,进行生产建设。在他们的努力下,陕西的农村地区逐渐恢复了生机,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将军千军万马过西河》
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了两次渡河战役,最终击溃了敌军,保卫了中国的解放区。在这次战斗中,许多党员将领勇敢善战,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保卫了祖国的利益。
第四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一、《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1978年,邓小平在参观中国南方的经济特区时发表了一次重要讲话,讲话中提出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作出的一系列的伟大决策,标志着我们党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已经明确了。"这次讲话被誉为“南方谈话”,它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新的方向。
二、《黄河大合唱中的牧羊人》
在1982年的黄河大合唱中,有一位黄水塘村的牧羊人圣国云,用自己的歌声诠释了农民对改革开放的喜悦和对党的拥护。在他的带领下,黄水塘村的农民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的事业中,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江西飞行员的崭新征途》
中国的航空事业在改革开放的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江西一位年轻的农村党员张晓荣,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飞行员。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里,他在江西的航空事业中崭露头角,为中国的航空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雪域高原的改革功臣》
改革开放后,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迅速,许多改革开放的先锋党员为西藏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包括:才让堆、尼玛次仁、丹巴、甲地等等,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开辟了通往现代化的道路。
五、《黄花岗的改革“先行者”》
黄花岗改革期间,有许多党员干部以先进的思想和积极的行动带动了全市群众踊跃参与改革,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包括:杨惠琴、吴家丽、唐红梅等等,他们在行政、经济、教育等不同领域的改革中都表现出优秀的领导力。
结语
党史经典故事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这里只是展现了其中
的一部分。这些故事用鲜活的例子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和为了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精神。这些经典故事激发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只有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我们才能永远不忘初心,让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在新时代高高飘扬。
篇四:党史教育例子
10个简短的党史小故事
党史小故事一:
1959年,王树声在军事科学院上班时,他天天拿着饭盒到公共食堂排队买饭。接待外宾和出国访问时,外宾送他一些大小礼品,他都如数上交国库。一次,新来的勤务员几次将小礼品拿到车上说:王部长,人家说了,这礼品是送给首长您个人的。王树声却严肃地说:我这个国防部副部长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外宾打交道的,礼品怎么会是赠送我个人的呢?公私分明,是我们革命战士的一个起码准则,今后务必牢记啊。
党史小故事二:
1935年,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一天,红四方军总指军徐向前在雪山上来回巡视正在爬雪山的部队。突然发现一位红军战士背着一只大锅,一步一喘,艰难地行进着。这位战士没有穿棉衣,身上只披条草袋。他立即发话:快去把连长找来!不一会儿,九连连长跑步来到徐总指挥跟前。徐向前严厉批评道:这个同志还披着草袋子,冻成这样儿啦?你们是怎么搞的,去把司务长找来!连长胆怯地报告道:徐总指挥,他就是司务长,叫肖永正,他的棉衣临出发时脱给房东老乡穿了。什么,他就是肖永正!徐总指挥走到这位叫肖永正的红军战士面前,从他背上接过锅,把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肖永正裹在身上……
部队下山后,徐总指挥在方面军全体干部会上,提起肖永正仍然是激动不已:有个连队司务
长,棉衣发下去了,战士们都穿上了,他却把自己的棉衣送给没有衣裳穿的房东,自己披个草袋子过雪山,背上还背着一口锅!他就是三十九团九连的司务长,叫肖永正!肖永正是个正派的粮草官。我们有这样的粮草官,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党史小故事三:
“半条被子”的故事
1934年11月,红军长征途经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在村民徐解秀家,看到徐家简陋的床铺上只有一件蓑衣和一条破棉絮,她们便拿出仅有的一条行军被,和徐解秀以及她一岁的儿子合盖。几天后,部队临行前,3名女红军执意要将行军被送给一贫如洗的徐解秀,但徐解秀说啥也不肯接受。你推我让之际,一位女红军用剪刀将被子剪成两半,将半条被子交给了徐解秀。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的故事让人民群众认识了共产党,把党当成自己人。正因为有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我们党才能走过辉煌历程,取得伟大成就。沙洲村是“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今天我专门来这里看望乡亲们。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要不断接受教育、接受洗礼。我们党坚持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坚持不懈的实际行动。我们即将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接下来要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让老百姓生活更加富裕、更加幸福。
党史小故事四: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住进了北京。董老的夫人何莲芝怕他年岁大了,受不得风寒,就将自己在延安大生产中劳动所得而积攒下的钱给他买了一顶帽子。董必武问花了多少钱。何莲芝怕他嫌贵,就骗他说只花了二三十元钱。过了些时日,董老又向何莲芝问起这顶帽子的价格。
何莲芝依然没有改口说:“你怎么不相信人?就是二三十元嘛!”董老摇了摇头说:"你呀,骗我还说我不相信你,你自己看看。"说完,取下帽子,指了指帽子里沿的标价。何莲芝顿时就闹了个大红脸,原来,何莲芝买帽子时,没有注意到帽子里还有标价。
之后,董必武在开党员生活会的时候,还专门拿这个事作例子作了自我批评,并写了一个横幅挂在自己的书房里:“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性习于俭,俭以养廉。”
掩卷而思,一个小故事,道尽了共产党人克己奉公、勤俭节约的精神;一个小故事,直击心灵,发人深省。我们现代人在面对众多诱惑和欲望的时候,如果能如同董必武这样的优秀共产党员一样,自律、自省,在生活中每件小事中鞭策自己,那么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必然会是那个坚定信仰,奋勇前进的人。
党史小故事五:
1949年10月1日,彭德怀在张治中、陶峙岳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新疆首府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彭德怀走着走着,忽然在沸腾的人流里发现自己的画像,浓黑的眉毛顿时拧了起来。他一个箭步冲过去,挡住了那几个抬着画像游行的人。抬画像的群众一下子没认出彭德怀,诧异地问:“你要干什么?!”彭德怀指了指他们抬着的画像,说:“这个人模样太难看,你们就不要举着他过街了!”抬画像的人一怔,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彭德怀竟伸手一把扯掉了画框上的画像。抬画像的人气愤至极,一把揪住彭德怀,大声叫道:“你知道我们抬的是谁吗?这是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常胜将军彭德怀!”几个民兵见状也围拢过来,指着彭德怀:“快!把这个坏人抓起来!”彭德怀不由得笑了:“同志们,同胞们,我就是彭德怀,就是这个画像上的人!”大伙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彭德怀接着说:“你们不用害怕,我只是想给你们提一点要求,以后不要抬着我的画框子来回走了,你们要举,就举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举象征革命的红旗!”众人闻言,热烈鼓掌。
党史小故事六:
今天给大家说说周总理的两把椅子,很少有人知道周总理从病重到去世使用过一把特制的椅子。
1975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卫生部主要负责人找到我说:“总理叫我来找你,他有事要见你,什么事我也不知道。”我们当即驱车来到北京
305医院。总理把我叫进他的病房。走进总理的病房,只见他坐在一张布面的沙发椅上,椅子右边地上有个瓶子与他身上的管子相连,里面有多半瓶的血水……总理消瘦了很多,胡子很久没有刮,长得很长,脸显得很憔悴,只有剑眉下那双睿智的双眼仍和过去一样。
见到我,总理说,“倪志福同志,我一天到晚只能坐在这把椅子上,很难受。我想请你帮我设计一把椅子,像飞机座椅那样,靠背可以放下来,让我能够躺一下。”我说:“总理,我给您设计一个全自动的吧,您按一下电钮就行。”“不用,你设计一个用手摇的就行了。”总理说着指着面前的一张藤椅说:“这是毛主席专门从湖南给我捎来的,但是靠背稍矮了点,你做的椅子比这个稍高点。”
那天我哭了,我没有想到总理病得这么重。回到家里,我连夜为总理设计了一把椅子。设计图纸一出来,我就立刻赶往当时的北郊木材厂,和一位姓毛的工程师用最快的速度赶制出一张左边一摇可以躺下来、右边一摇脚部可以抬高的椅子。送到总理那里,总理试了试,很满意地说:“很好、很好,如果能再宽一点,我都不想下来,就在上面睡觉。”于是,我们连夜又为总理做了一把更宽一点的椅子。总理说:“谢谢你们帮我做了两把椅子,不过花费的钱应由我自己出。”
听说总理直到去世,坐的都是这把椅子。
党史小故事七:
毛泽东的拐杖情缘
毛泽东一生热爱山水,工作之余,登山是他的一大爱好。拐杖,成为他晚年登山必不可少的用品。他对拐杖没有什么讲究,不管木制的还是竹制的,只要合用就行。在众多拐杖中,他特别喜欢一根竹拐杖,这根拐杖来自杭州丁家山。
毛泽东喜欢杭州,称杭州为第二故乡,生前先后40多次来杭州。20世纪60年代初,有一次毛泽东登丁家山,上山前,随行人员没有带拐杖,就到附近农家砍了一根竹子,简单处理了一下,当作拐杖,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散发着清新竹香的拐杖上山。途中,他仿佛想起了什么,突然停住了,郑重地问工作人员:“这根竹子有没有付钱?”工作人员回答说:“老乡本来不收钱,但我们还是付了。”毛泽东很高兴,赞扬工作人员做得对。毛泽东对这根拐杖喜爱有加,上山后吩咐工作人员不要丢掉,要带回北京去。
后来,无论是在中南海散步,还是外出视察,毛泽东一直使用这根未经雕琢的拐杖。作为国家领导人,也曾有人给毛泽东送精致的拐杖,但是他却从不留用。对于从野外带回来的这根竹拐杖,他却敝帚自珍,视为珍宝。
有一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考察,随身带着的就是在杭州丁家山上用过的竹拐杖。其间,越南主席胡志明来中国访问,到长沙拜见毛泽东。毛泽东与胡志明交情很深,两人相见甚欢。有一天散步时,胡志明突然向毛泽东提出交换拐杖,以资纪念。毛泽东看了看胡志明手中精致的拐杖,扬起自己手中的竹拐杖,风趣地说:“就这根打狗棍跟你换?换不得,你的太漂亮了。”胡志明拗不过毛泽东,只好带着遗憾回去了。
生活作风绝不仅仅是一己的好恶问题,还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精神品格的具体反映。生活俭朴是毛泽东的一贯本色,他不太注重物质享受,一向严格要求自己,拒奢侈崇俭朴。他的拐杖就是最好的说明。
毛泽东喜欢拐杖,宁可拄杖徒步,也不愿坐担架,更不愿坐轿子。
1947年3月,胡宗南重兵进逼延安,毛泽东率中央机关部分人员离开延安转战陕北。其时,他肺炎初愈,身体虚弱。卫士们考虑到他行军困难,为他准备了一副担架,可他坚决不坐,非与大家一起徒步行军。毛泽东不坐担架,这让大家很伤脑筋。警卫员孙振国找了根柳木棍,送给毛泽东说:“您就用这根柳木棍做拐杖吧,这样走起路来也许会省力一些。”毛泽东拄着木棍,试走了几步,很是满意。此后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木棍转战陕北。
晚年,毛泽东的登山爱好没有改变,但他有一个原则即上山不坐轿。有一次,毛泽东邀张治中同乘专列外出考察。火车到了安徽,张治中建议毛泽东上黄山看一看,毛泽东心有所动,但是,当他得知不能开车上山,只能坐轿登山时,就毅然放弃了,“那我就不去了,我不坐轿”。
很多人对毛泽东不坐担架、不坐轿子感到不解,对此,他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解释说:“坐轿是骑在劳动人民头上。我毛泽东不能坐!”
作为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他比谁都更有权力和条件要求好的物质享受,可他从来不搞特殊化。宁愿拄杖徒步,也不坐轿子,正是他公仆本色的体现。“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勤务员,当主席也不能比别人特殊,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毛主席之所以被人民爱戴和怀念,原因也在于此。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使广大党员谨守朴素的生活作风,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牢记人民公仆的本色,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关系到党的建设的重大命题。对此,也许可以从毛泽东的拐杖中得到一些启示吧!党史小故事八:
早在解放战争时期,时任东北局党组织重要领导职务的陈云,就向亲属子女提出了极为严格的“约法三章”: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不准翻看、接触只供他阅读的文件、材料;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
对于陈云的“三不准”要求,他的亲属子女几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地认真执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的爱人于若木在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作,上下班和陈云走的是同一路线,尽管顺路,但她一直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从没有搭乘过陈云的小汽车。
他的女儿陈伟华在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从农村考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人事部工作。
考虑到教学一线教师紧缺,她在陈云的鼓励下毅然放弃了国家机关的工作岗位,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当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直至退休。陈伟华弃政从教的事迹成为当时教育界的美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陈伟华忆称,“文革”期间,父亲被下放到江西,在那里待了2年7个月,“一家7口人分散于全国各地,后来姊姊曾到江西给父亲做饭,照顾他的生活10个月”。爸爸对姊姊说,“你在我这儿10个月,没有给国家干事,是为了照顾我,你不能拿国家的工资”。让姊姊把这10个月的工资全部退给了单位。
党史小故事九:
解放后,吴德峰长期担任政法战线的领导工作。有一次,他继母的一个侄儿因为当过国民党特务而被人民政府逮捕,亲戚前来求情,他严肃地说:“我们是共产党,不是国民党,求情无济于事”。亲戚无功而返。
镇压反革命时,吴德峰的胞弟吴世悉被群众举报,当地政府认定他有罪,便派人到武汉将其抓回保康县。亲属们到武汉求时任武汉市长的吴德峰帮忙,让他给当地政府打招呼关照。吴德峰不但没做打招呼的工作,反而一直说服亲属,要严格按照当地政府的政策办。
吴德峰任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期间,原来的部下曾有人求他解决一些个人问题,每次都遭到他的拒绝。他对来人说,“正因为你原来是我的部下,我才更要严格要求你、爱护你。我们都是党培养多年的干部,可不能拿党的原则当儿戏!”
由于吴德峰总是把前来疏通关系的亲朋好友拒之门外,他的勤务员常常感慨,“要走吴老的后门算是没门,他叫你连窗户都爬不进去!”
党史小故事十:
今天给大家说说新四军的由来和新四军历史。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属于国民政府战斗序列,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中国人民解放军前身之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于10月将在江南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大部被俘、失散或牺牲,军长叶挺谈判时被扣,副军长项英遇害。国民政府宣布"将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番号即予撤销"。
中国共产党对此针锋相对,宣布重建军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重建后的新四军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在8年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作战2.2万余次,其中对日伪军作战1.9万余次,歼日伪军31万余人;反顽自卫作战3千余次。新四军作战伤亡8.9万余人。新四军从最初的1万余人,发展到拥有主力21.5万余人。
1938年刚成立不久的新四军,军部由武汉迁至南昌,集中改编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军长叶挺和副军长项英指示设计新四军臂章。当时,八路军曾佩戴有"抗敌"两字的臂章。美术工作者吕蒙等人受此启发,提议新四军臂章上画上一个身背斗笠,左手持枪、右手指向前方的战士,并在左下角标明"抗敌"两字,以表明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前线抗日的决心。此臂章得到叶挺等新四军指挥员的认可,成了最初的新四军臂章。
红军纳入国民革命军序列后,部队编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服装、标志基本都与国民党军队相同,改换军服后,八路军、新四军都佩戴"青天白日"帽徽。
1939年春,新四军为了动员广大官兵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四军作战方针的指示,配合部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鼓舞士气,军部首长动议创作一首新四军军歌。3月间,首先由陈毅写出歌
词初稿《十年》,后经叶挺、项英、袁国平、周子昆、李一氓等集体修改定稿,于1939年6月发表在新四军的刊物上,署名为"集体创作,陈毅执笔"。由何士德谱曲后,这首歌就在新四军中传唱开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歌曲之一。这首歌以昂扬振奋的旋律,威武雄壮的气势,表现了新四军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
篇五:党史教育例子
党史小故事简短党史小故事简短【精选15篇】
党史小故事简短160年代初,总军械部建制撤销,王树声的住房成了其他单位的属地,有关部门为了方便他的工作和生活,决定另选地点为他建造新居。他们先是为他选择了一处某自治区的驻京办事处,这里环境相当幽静,王树声看后感到也满意。但当他了解情况后摇起了头,连说:"不妥,不妥,这有违我们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几年以后,他们又在东城为他找到了一个旧院落,独门大院,相当理想,但当王树声得知这里原是一个民主党派的机关,只因工作人员都被红卫兵赶跑了而空着时,又摇起了头:"这是违反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最后,他们又在五渊潭附近为他选择了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如画的宅基地,王树声先很满意,可当他注意到为自己建房要迁走几户老百姓的民房,还是摇起了头:"我看这件事还是算了吧!不要因为我建房而把老百姓赶走了"就这样,王树声大将在他进京时修建的那座平房里,一住就是18年,直到他长辞人世。
党史小故事简短21935年,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一天,红四方军总指军徐向前在雪山上来回巡视正在爬雪山的部队。突然发现一位红军战士背着一只大锅,一步一喘,艰难地行进着。这位战士没有穿棉衣,身上只披条草袋。他立即发话:"快去把连长找来!"不一会儿,九连连长跑步来到徐总指挥跟前。徐向前严厉批评道:"这个同志还披着草袋子,冻成这样儿啦?你们是怎么搞的,去把司务长找来!"连长胆怯地报告道:"徐总指挥,他就是司务长,叫肖永正,他的棉衣临出发时脱给房东老乡穿了。""什么,他就是肖永正!"徐总指挥走到这位叫肖永正的红军战士面前,从他背上接过锅,把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肖永正裹在身上……
部队下山后,徐总指挥在方面军全体干部会上,提起肖永正仍然是激动不已:"有个连队司务长,棉衣发下去了,战士们都穿上了,他却把自己的棉衣送给没有衣裳穿的房东,自己披个草袋子过雪山,背
上还背着一口锅!他就是三十九团九连的司务长,叫肖永正!""肖永正是个正派的粮草官。我们有这样的粮草官,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党史小故事简短3一生清廉的粟裕也曾走了一次“后门”。大儿子粟戎生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从一名普通士兵干起,在祖国的南陲驻扎了4年。当这支部队调回内地的时候,恰逢中苏边境形势紧张,珍宝岛燃起战火,粟裕托“关系”走“后门”把粟戎生送到前线。次子粟寒生入伍后,一直在条件艰苦的海军舰艇上工作,因长期海上作业,寒生落下了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根。
党史小故事简短41944年秋,马口维持会会长梁某自当上会长后,勾结日寇,助敌作恶,拒交抗日税费,傅玉和奉命带领十余名队员化妆为马帮,通过了日军两道岗哨,进入马口镇内,把梁某抓了起来。
傅玉和并没有枪毙这个汉奸,而是向他宣传新四军政策,望其按规定上缴税款,随后将其释放。
颇有戏剧性的是,傅玉和这一招竟有奇效。三日后,梁某居然如实向新四军缴纳税款。此后,梁某还主动协助新四军购买药材等军需物资。
还有一次,傅玉和带队前往商户家征收税款时,却被告知已经收过了,并有字据为证。抗日税款竟然有人敢冒领,傅玉和当即下令,“严查此事。”
事情很快查个水落石出,原来是傅玉和的堂弟带人来收税款,立了假冒的字据,并私吞了税款。依据新四军的规定,私吞税款超过5块者当被枪毙,而傅玉和的堂弟足足私吞了20余块大洋。
军法如山,傅玉和虽和堂弟感情很深,还是下令将其枪毙。
党史小故事简短5早在解放战争时期,时任东北局党组织重要领导职务的陈云,就向亲属子女提出了极为严格的“约法三章”: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不准翻看、接触只供他阅读的文件、材料;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
车。
对于陈云的“三不准”要求,他的亲属子女几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地认真执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的爱人于若木在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作,上下班和陈云走的是同一路线,尽管顺路,但她一直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从没有搭乘过陈云的小汽车。
他的女儿陈伟华在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从农村考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人事部工作。
考虑到教学一线教师紧缺,她在陈云的鼓励下毅然放弃了国家机关的工作岗位,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当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直至退休。陈伟华弃政从教的事迹成为当时教育界的美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陈伟华忆称,“文革”期间,父亲被下放到江西,在那里待了2年7个月,“一家7口人分散于全国各地,后来姊姊曾到江西给父亲做饭,照顾他的生活10个月”。爸爸对姊姊说,“你在我这儿10个月,没有给国家干事,是为了照顾我,你不能拿国家的工资”。让姊姊把这10个月的工资全部退给了单位。
党史小故事简短6徐海东,在共和国十位大将中,他是出身最苦的一位,也是战斗中负伤最多最重的一位。徐海东刚到革命队伍时,也带来一些旧军队中爱喝酒和打骂士兵的习气。
一次,徐海东不用菜几口喝掉了半斤白酒,醉倒后敌人打过来差点被俘。受到党组织批评后,他深刻作检查,下狠劲把酒也戒了。
党史小故事简短71949年10月1日,彭德怀在张治中、陶峙岳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新疆首府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彭德怀走着走着,忽然在沸腾的人流里发现自己的画像,浓黑的眉毛顿时拧了起来。他一个箭步冲过去,挡住了那几个抬着画像游行的人。抬画像的群众一下子没认出彭德怀,诧异地问:“你要干什么?!”彭德怀指了指他们抬着的画像,说:“这个人模样太难看,你们就不要举着他过街了!”抬画像的人一怔,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彭德怀竟伸手一把扯掉了画框上的画像。
抬画像的人气愤至极,一把揪住彭德怀,大声叫道:“你知道我们抬的是谁吗?这是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常胜将军彭德怀!”几个民兵见状也围拢过来,指着彭德怀:“快!把这个坏人抓起来!”彭德怀不由得笑了:“同志们,同胞们,我就是彭德怀,就是这个画像上的人!”大伙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彭德怀接着说:“你们不用害怕,我只是想给你们提一点要求,以后不要抬着我的画框子来回走了,你们要举,就举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举象征革命的红旗!”众人闻言,热烈鼓掌。
党史小故事简短81980年1月,主持总参工作的杨勇,为欢送调离总参的李达、张才千,欢迎调来总参工作的张震,在京西宾馆请他们吃饭共花去400元。事后有人举报他们公款吃喝,当时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的黄克诚知道后,并没有因为杨勇、张震是老部下且事情不大而放宽要求。他严肃批评了这一做法,指示:“要查,不管涉及天王老子都要查,不仅要查,还要处理,谁出主意谁出钱。”在旁人看来,黄克诚这种做法是撕破脸皮,不顾杨勇、张震和他当年共同浴血奋战结下的深厚战斗情谊,其实不然。
听说黄克诚要查这件事,杨勇当时认为这是在小题大做,心生不快。但当黄克诚给杨勇打电话说:“你官大了,老虎屁股摸不得了!”杨勇放下电话,立马就赶到黄克诚那里,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说不用查了,是我的主意,随后杨勇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400元补上饭钱。并作了检讨,了结了此事。
党史小故事简短91952年11月的一天,江苏省吴江县人民政府县长杨明突然接到一封北京来信。信中写道:“县长同志,中财委陈主任的姐姐陈星……据说县政府对她很照顾,谢谢你们……请你们查一下,每月接济陈星多少钱(或多少米),已经接济了多少次。陈主任讲,现在补贴增加了,干部家属不必再要公家接济。请你们于12月份起,即停发陈星的接济费用,不必客气。以后由陈主任自行帮助解决。盼你们即(及)早复
一回信,至盼!”信末署名为“中财委办公室”,时间是1952年10月27日。信中所说的陈主任,就是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中财委)主任的陈云。
接到来信,杨明感到非常突然,他清楚当时国家工作人员的经济状况。而陈云一家七口,需要接济的亲戚又多,是当时中南海有名的困难户,其“自行帮助解决”,实在有点难。因此,杨明并没有照来信说的去及时办理。
不料,一个月后,北京的第二封信又来了。信上说:“吴江县长同志,我们于上月27日寄去一信,请于12月份起停发陈主任之姐在你县所领的家属优待费,但至今尚未接到回信。因陈主任现在供给较前提高,所以提出应自己补助其姐。但究竟过去由县政府补助多少,请即告知。并请即告处理情况,为盼!”这次的署名是“中财委秘书室”,时间是11月28日。
这两封信,虽然不是陈云亲笔所写,但很显然,表达的都是陈云本人的意思。
原来,陈云自小家境贫寒,且两岁丧父,四岁丧母,尽管生活上有外婆和舅舅一家照顾,但年幼的陈云一直由姐姐陈星照看。因此,陈云一直把照顾好姐姐的事放在心上。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考虑到陈星当时年过半百、独自一人生活、又没有收入来源,陈云便托当时的苏南行署主任管文蔚给陈星捎过一些钱接济她的生活。1950年4月,又将陈星接到北京想更好地照顾她,因陈星不习惯,在北京只住了6个月就回到了吴江。陈星重新回到吴江后,当地政府根据情况对陈星发放了一定的家属优待费。
党史小故事简短101977年初夏,王建安到厦门某军视察,军、师领导准备开车陪同前往却被拦下。王建安一脸不悦地问:“你们来干什么?”领导们说:“给首长带带路。”王建安反问道:“怕我丢了不成?你们去,我就不去了。”说罢,领导们只好退下。
党史小故事简短111956年,杨明松刚刚接任贺炳炎的警卫员。前任警卫员交接时告
知,司令员有四个子女在成都军区八一小学寄读,每个星期六下午要接司令员子女回家度假。
杨松明想,八一小学距军区大院有7里多路,难不成接几个娃娃还要去挤公共汽车?杨明松于是自作主张,向司机“发号施令”派车,“周师傅,出个车,把司令员的娃娃接回来!”
当天傍晚,一辆苏制吉姆牌高级轿车从八一小学开回贺炳炎居住的院子。在学校憋了一个星期的孩子们欢叫着冲出车门,嬉闹声惊动了正在客厅休息的贺炳炎。
贺炳炎走出门外,顿时两道浓眉拧得紧紧的。他把警卫员杨明松叫进客厅,严厉地说,“以后,我的娃娃不能用我的车去接。你坐公共汽车也行,喊个三轮车去接也行,这个专车是我工作用的,娃娃不能用!”
杨明松低下了头,红着脸默默地听着。从此,他再也不敢用司令员的专车去接娃娃了。
党史小故事简短121970年,吴永光调任武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后,配了一部专车。但他除了外出办事,一般很少用车,上下班20多分钟的路程从来走去走回。
一次,他最喜欢的小女儿吴笑娜请老师到家里教小提琴,离开时突然下起了雨。小女儿想用车送送老师,吴永光坚决不同意,说:“你送老师是私事,不能用公家的车。”最后,女儿只好打着雨伞,一步一脚泥水,送老师去坐公共汽车。
后来,吴永光病重,长期在军区总医院住院,而他的汽车停在大楼门口。二女儿吴笑春在隔壁楼上班,一天又是下大雨,她赶着要去火车站买出差的火车票。吴永光的司机看不过去了,说:“我开车送你吧!”吴笑春婉言谢绝了:“爸爸都不随便用车,我办自己的事就更不能用了。我还是坐公共汽车去吧。”说完,就撑伞走向了瓢泼大雨之中。
党史小故事简短13解放后,吴德峰长期担任政法战线的领导工作。有一次,他继母
的一个侄儿因为当过国民党特务而被人民政府逮捕,亲戚前来求情,他严肃地说:“我们是共产党,不是国民党,求情无济于事”。亲戚无功而返。
镇压反革命时,吴德峰的胞弟吴世悉被群众举报,当地政府认定他有罪,便派人到武汉将其抓回保康县。亲属们到武汉求时任武汉市长的吴德峰帮忙,让他给当地政府打招呼关照。吴德峰不但没做打招呼的工作,反而一直说服亲属,要严格按照当地政府的政策办。
吴德峰任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期间,原来的部下曾有人求他解决一些个人问题,每次都遭到他的拒绝。他对来人说,“正因为你原来是我的部下,我才更要严格要求你、爱护你。我们都是党培养多年的干部,可不能拿党的原则当儿戏!”
由于吴德峰总是把前来疏通关系的亲朋好友拒之门外,他的勤务员常常感慨,“要走吴老的后门算是没门,他叫你连窗户都爬不进去!”
党史小故事简短14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住进了北京。董老的夫人何莲芝怕他年岁大了,受不得风寒,就将自己在延安大生产中劳动所得而积攒下的钱给他买了一顶帽子。董必武问花了多少钱。何莲芝怕他嫌贵,就骗他说只花了二三十元钱。过了些时日,董老又向何莲芝问起这顶帽子的价格。
何莲芝依然没有改口说:“你怎么不相信人?就是二三十元嘛!”
董老摇了摇头说:"你呀,骗我还说我不相信你,你自己看看。"说完,取下帽子,指了指帽子里沿的标价。
何莲芝顿时就闹了个大红脸,原来,何莲芝买帽子时,没有注意到帽子里还有标价。
之后,董必武在开党员生活会的时候,还专门拿这个事作例子作了自我批评,并写了一个横幅挂在自己的书房里:“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性习于俭,俭以养廉。”
党史小故事简短151940年4月,朱老总根据中央决定返回延安,八路军前线总部只
留下彭总和左权副参谋长,彭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夏季的一天,彭总翻山越岭到黄山洞水腰兵工厂视察,总务科的同志知道彭总胃不好,不让他吃小米,就做了些面条,还炒了鸡蛋、豆腐、土豆、白菜,凑成四个菜。彭总问:“工人吃的和我们一样吗?”程明升厂长回答:“差不多。”彭总二话没说,背起手就出门了。他来到工人吃饭的地方一看,是小米饭炒白菜,彭总回来问程厂长:“这是谁让做的?”程厂长说:“您有胃病,为您做面条是经伙食委员会研究决定的。”彭总的表情更加严肃起来:“我有胃病你们知道,难道工人中就没有得胃病的吗?你们知道吗?给我打小米饭来,不吃面条。”程厂长知道犟不过彭总,只好把面条给了伤病员。
篇六:党史教育例子
党史人物故事演讲稿
大家好,下面是我的演讲。
相信在座的大多数同学都和我一样,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听老师讲革命先烈的故事,讲他们怎样为了民族解放事业,为了共产主义的信仰而舍身取义,我被那惊天动地的故事感动了,流泪了,从那时起,小小的我对共产党和共产主义信仰有了一种朦胧的认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新疆美丽的伊犁盆地,有一个女军官,远离亲人,远离故乡,二十年来将自己全部的爱奉献给边疆人民,她就是xx。虽然身为一名边塞护士,为了解除边疆人民的身体痛苦,xx在边疆一扎就是二十年,二十年来,她与丈夫和孩子分隔两地,为边疆的病人打针喂药,端屎端尿,博大的襟怀在沙漠上筑起了爱心的绿洲。x年,她的丈夫因病去世,沉重的痛苦压得她泪雨滂沱,然而,一想到党对自己多年的教育,为了实现为人民谋幸福的信仰,泪痕未干的她,又披起白大褂,出现在医院的走廊。
这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的确,二十年,并不是一段短暂的岁月。二十年如一日,与战友们一起战斗在远离亲人的边疆,二十年如一日,为边疆的人民重复着那几乎是枯燥无味的工作,没有信仰的激励行吗?正是“为人民谋幸福”这个信仰激励着她二十年来默默地耕耘,正是这盏信仰的明灯照耀着她在边疆的沙漠上筑起了爱心的绿洲。这也仅仅是我们千百万共产党员中的一个平凡的例子,然而,正是在“为人民谋幸福”这一共产主义信仰的明灯照耀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度过了艰难险阻,走过了辉煌的95年。
95年风雨兼程,95年岁月沧桑,如今,强大的中国已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作为一名新世纪的中学生,作为一名沐浴着党的光辉成长的青少年,我们在缅怀革命先辈为了实现“为人民谋幸福”这一信仰而舍生忘死的同时,“为人民谋幸福”这一共产主义信仰的明灯已经在我们的心中点燃。我们深知,建设祖国的重任,在不久的将来,将落在我们的肩上,如果祖国是一座大厦,我愿做一名工人,如果祖国是一个花园,我愿做一名园丁,用我小小的身躯,竭尽我的所能为她添砖加瓦,浇水培土。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