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坚持和完善监督体系论述摘抄心得体会(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坚持和完善监督体系论述摘抄心得体会
学习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
体系精神心得体会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作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党重大战略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目标任务,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贯彻《决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告台湾同胞书》
发表 40 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坚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一、“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 《决定》强调指出,‚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这一重要论断,既深刻总结了我们党 70 年来矢志不渝致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和实践,也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如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时代命题。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把握两岸关系时代变化,不断丰富发展国家统一理论和对台方针政策,先后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主张和‚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进而形成了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基本方略,有力引领两岸关系朝正确方向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敏锐洞察国内外形势和台海形势新变化,深刻总结党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
及实践,提出一系列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重要理念、方针政策,形成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2019 年 1 月 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40 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立足新时代、在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中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大政策主张,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基本思路、重点任务和前进方向。这一纲领性讲话是新时代对台工作的行动指南,为把‚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作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党重大战略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根本遵循。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最有利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最有利于统一后台湾的长治久安和民众安居乐业。
《决定》清晰界定了‚一国两制‛的完整概念,强调‚必须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一国‛是定论。尽管海峡两岸尚未完全统一,但中国主权和领土从未分割,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一国两制‛的提出,本来就是为了照顾台湾现实情况,维护台湾同
胞利益福祉。‚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会充分吸收两岸各界意见和建议,会充分照顾到台湾同胞利益和感情。在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前提下,和平统一后,台湾同胞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将得到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私人财产、宗教信仰、合法权益将得到充分保障。
《决定》彰显出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强大制度优势,必将进一步增强‚一国两制‛对台湾同胞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有利于团结争取更多台湾同胞共同致力祖国统一大业。我们要坚定‚四个自信‛,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
二、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我们顺应两岸同胞共同愿望,团结广大台湾同胞,推动台海形势从紧张对峙走向缓和改善、进而走上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更有能力、更有条件推进祖国统一。
(一)祖国大陆的发展进步从根本上决定着两岸关系走向。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我国
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极大提升,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两岸实力对比上,祖国大陆已经对台湾形成全面性、压倒性优势。以经济实力为例,祖国大陆 GDP 同台湾相比从 1992 年最低时的 2.2 倍,到 2018 年已扩大到近 23 倍;2018 年祖国大陆 GDP 增量超过台湾 GDP总量的两倍。祖国大陆的发展进步从根本上决定着两岸关系走向。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的推进,祖国大陆将不断增强对台湾社会的影响力、吸引力,不断增强对两岸关系发展的牵引力、主导权,我们将不断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目标迈进。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终结。
(二)两岸已经形成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两岸关系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1988 年至 2018年,两岸人员往来总计达 1.35 亿人次,其中台胞来大陆总计 1.04 亿人次。两岸贸易额累计约 2.6 万亿美元,祖国大陆累计批准台商投资项目 10.5 万个,台商来大陆投资金额累计 678 亿美元(不含经第三地投资)。大陆现为台湾最大出口市场、最大进口来源地、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和最大岛外投资目的地。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同等待遇,先后出台促进两岸经济文
化交流合作的‚31 条措施‛、制发台湾居民居住证、取消台湾居民就业许可证等政策举措,不断充实两岸融合发展的制度性安排。越来越多台胞台企抢抓机遇,积极投身祖国大陆经济社会建设,依靠祖国大陆的强大后盾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两岸同胞合作日益广泛、交流交往日益密切、彼此心灵更加契合,两岸命运共同体成为日益生动的现实,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两岸融合发展进而迈向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民意基础。台湾前途在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福祉系于民族复兴,日益凝聚为广大台胞的共识。
(三)国际社会一个中国格局持续稳固。1971 年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 2758 号决议后,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格局持续巩固发展,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理解和支持中国统一事业。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一部分,早已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和国际社会普遍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升。180 个国家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我们在国际上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台独‛分裂势力四处碰壁、日暮途穷。
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
导下,新时代对台工作必将展现全新气象,祖国统一进程必将阔步向前。
三、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奋发有为做好新时代对台工作,坚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决定》关于‚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部署,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对台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新时代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对做好今后对台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提升思想认识和行动自觉,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大政策主张这条主线,奋发有为、锐意进取,扎实做好对台各项工作,在民族复兴征程中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一)坚持党对对台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对台工作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必须坚持党对对台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决定》精神,统筹调动各地区各部门资源和力量,共同开创新时代对台工作新局面,在坚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实践中,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
(二)坚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推动两岸就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40 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探索‚两制‛台湾方案、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岛内有关政党、团体和界别代表性人士积极响应,与大陆各界人士开展对话协商,达成携手实现和平统一、共同致力民族复兴、巩固共同政治基础、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加强两岸基层交流等多项共识。岛内一些政党、团体积极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平等协商、共议统一已经迈出重要第一步,势不可挡。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我们将继续同台湾各党派、团体和人士就两岸政治问题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有关问题开展对话沟通,广泛交换意见,寻求社会共识,在聚同化异中逐步解决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推动两岸就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 、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亲望亲好,中国人要帮中国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对台工作中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像为大陆百姓服务那样造福台湾同胞。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
和要求,从台湾同胞尤其是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出发,持续拓展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不断丰富完善相关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继续积极为台胞广泛参与大陆经济社会建设创造条件,依法保障台胞权益。要为台胞台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海南自贸区(港)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供政策指引,搭建更多渠道平台。要着力提升台湾居民居住证社会功能应用,支持福建自贸试验区、平潭综合实验区、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及其他台商投资集中地区在为台胞台企提供同等待遇上出台更多先行先试政策措施。要积极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并在推动两岸应通尽通、福建沿海地区同金门马祖‚小四通‛、两岸社会保障和公共资源共享以及两岸邻近或条件相当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政策。两岸交流合作的持续扩大、两岸融合发展的持续深化,必将加深两岸利益联结,促进同胞心灵契合,夯实和平统一基础。
(四)坚持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共同反对“台独”、促进统一。广大台湾同胞都是中华民族一分子,是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统一进程的重要力量。我们要坚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一如既往尊重、关爱、团结和依靠台湾同胞。要扩大两岸同胞尤其是基层民众和青少年交流,增进相互理解,拉
近心理距离。要团结台湾同胞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信念,增进台湾同胞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和对祖国和平统一的认同。祖国大陆是所有爱国统一力量的坚强后盾,要积极引导台湾同胞争当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认真思考台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参与到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正义事业中来。
‚台独‛分裂势力及其图谋和行径是台海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障碍,严重损害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是与全民族为敌,逆历史潮流而动,绝不可能得逞。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决不为各种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留下任何空间。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保持高度警惕,有效防范化解台海重大风险,继续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反对形形色色的‚台独‛分裂图谋和行径,共同维护、携手迈向祖国和平统一的光明前景。
坚持和完善监督体系论述摘抄心得体会
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杨晓渡
党的十九大着眼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作出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确立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支撑地位,将“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专列一章作出重大制度安排。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总揽全局、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重大和深远意义,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一、党长期执政 条件下推进自我革命的重要保障
在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的同时领导全党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特征,是我们党长盛不衰的内在原因,是我们党能够长期执政,坚持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大制度安排,标志着我们党对长期执政条件下推进自我革命、永葆先进纯洁的认
识达到新的高度。
(一)党全面领导、长期执政,必须坚持和完善一套强化自我监督、实现自我净化的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我监督是世界性难题,是国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权力是最大的腐蚀剂,我们党长期执政必然面临被腐蚀风险,解决这个问题,不能靠西方所谓的政党轮替和三权分立,根本上要靠党自我革命、自我净化;只有把自我监督的有效制度确立起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督体系,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跳出历史周期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正风肃纪反腐,消除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党能够依靠自身力量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深化改革、强化治理,推动执政能力整体提升,以党的永不变质,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二)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提出,到 2035 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因此,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必将有力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提升党和国家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的能力。
(三)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实现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成功做法。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党规管党治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一体两面、高度契合,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内在一致、高度互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党内监督带动其他各方面监督;从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出招破局、统领牵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立法保障国家监察体制创制突破、提升效能,着力探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强化自我监督的有效路径。特别是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把组建国家监察委员会列为深化党中央机构改革第一项任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的整体谋划和一体落实,有效提升了党的执政能力和治国理政科学化水平。
(四)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有效监督制约公
权力、夺取反腐败斗争彻底胜利的必由之路。腐败的本质是权力滥用、以权谋私,反腐败必须强化监督、管住权力。当前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但对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一点也不能低估,腐败存量不少、增量仍在发生,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依然存在,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打好反腐败斗争持久战。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表明党中央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鲜明态度,有利于巩固严惩腐败的高压态势,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有利于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对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的监督,实现对所有党员、干部和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督全覆盖,以案促改、健全制度,扎牢不能腐的笼子;有利于统筹推进党性教育、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让人从思想源头上消除贪腐之念,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二、坚持巩固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党和国家监督的制度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从政治和全局高度推进监督制度改革,初步形成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总体框架。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巩固、深化发展。
(一)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
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旗帜鲜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依靠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依靠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依靠的是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卓著成效。国家治理体系是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必须紧紧抓住坚持党的领导这个“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这个“魂”,深刻把握党中央精心设计自我监督为主体制的政治考量和政治内涵,从决策部署指挥、资源力量整合、措施手段运用上,不断强化党的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领导,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坚持首要强化政治监督。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最关键最紧要的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是党中央对我们在大政方针上的引领、在思想理论层面的要求,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最终都要落实到“两个维护”的具体实践上。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必须守住政治监督根本定位,把“两个维护”作为根本政治任务,加强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
督检查。要聚焦政治原则、政治生态、政治担当,着力检查强化思想武装、贯彻党章宪法、执行大政方针、遵守政治纪律、履行政治责任、行使公共权力等情况,做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全党团结统一。
(三)坚持推进监督全面覆盖。监督全面覆盖是管党治党全面从严的重要体现。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巡视、派驻“两个全覆盖”,到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制定党内监督条例推动党内监督全覆盖;从党的十九大后将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纳入国家监察范围,到逐步形成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四个全覆盖”格局;从大力推动“有形覆盖”,再到走向“有效覆盖”,填补了从好党员到“阶下囚”、从好的公职人员到“阶下囚”两个方面监督的空白,党和国家监督工作逐步延伸到每个领域、每个角落。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必须进一步做实监督全覆盖、增强监督有效性,不断释放全面从严、越来越严的强烈信号,以有力有效的监督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坚持压实党委纪委责任。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失责必须追究。把领导的权力和监督的责任对应起来,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党委负主体责任,对本地区本单位政治生态负责;纪委负监督责任,协助党的委员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
作。正是依靠党中央统一领导,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检监察机关专责监督,通过监督检查、约谈提醒、述职述廉、追责问责等方式,持续强化“两个责任”,并推动“两个责任”贯通协同,才取得了管党治党丰硕成果。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必须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推动各级党委(党组)、纪委(纪检组)守土尽责,进一步巩固发展全党一起抓的良好局面。
(五)坚持紧盯“关键少数”。全面从严治党,既要靠严明的纪律管全党治全党,更要抓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形成“头雁效应”。党的十八大后,全面从严治党首先从中央政治局立规矩开始,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破题,坚持以上率下、层层示范,起到了徙木立信的作用。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后,同样要聚焦重点对象,紧盯“关键少数”。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督促各级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带头开展监督,带动和促进整个监督体系不断健全、更好运转。
(六)坚持健全制度机制。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相协调,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要方法论。在强化党和国家监督过程中,党中央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把加强监督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围绕理论、思想、制度构建体系,围绕权力、责任、担当设计制度,实现制度
建设与时俱进,推动监督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规范运行。制度建设不能简单地立足于发现和解决当前问题,而必须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更加重视从体制机制上破解监督难题,继续深化相关改革,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进一步形成靠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长效机制,推动监督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三、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涉及各级各类监督主体、监督制度,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部署,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上来,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不断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
(一)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推进党的建设,压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日常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各级党委(党组)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强化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监督作用,强化对下级党组织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把管理和监督寓于实施领导全过程。党委(党组)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必须把责任记在心里、扛在肩上,坚定斗争意志,把握斗争方向,明确斗争任务,掌握斗争规律,讲求斗争方法,增强斗争本领,通过以身作则、
以上率下,把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的监督工作抓具体、抓深入。要坚持权责统一,抓好问责条例贯彻落实,以精准规范有力问责,督促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牢记初心使命、增强政治担当,主动开展和自觉接受监督,推动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健康发展。
(二)发挥党内监督主导作用。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党内监督有力有效,其他监督才能发挥作用。要突出党内监督政治属性,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和常态化,督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加强政治建设、做到“两个维护”,坚守职能定位、践行职责使命,全面从严治党、正风肃纪反腐,健全制度机制、提高治理能力,确保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更加坚强有力。要补齐日常监督短板,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贯穿始终,综合运用平时观察、谈心谈话、检查抽查、列席民主生活会、受理信访举报、督促巡视巡察整改、提出纪检监察建议等形式,把日常监督实实在在做起来,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要全面贯彻中央巡视工作方针,深化政治巡视,完善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格局,建立健全整改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充分彰显巡视监督严肃性和公信力。要完善督察落实情况报告制度,提高发现和处置问题能力。上级监督必须加强、同级监督不可偏废、下级监督必须支持,这三点做好了,“关键少数”就能盯紧盯牢。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完善对高级干部、各级主要领
导干部监督制度,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制度,加强纪委对同级党委特别是常委会委员履行职责、行使权力情况的监督,推动主要领导干部决策和用人情况等在适当范围内公开,确保权力受到严格约束。
(三)强化纪委监委专责监督。纪检监察机关是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专责机关,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处于主干位置、发挥保障作用,必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统筹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纪检监察机构改革,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不断提升履职尽责水平。加强上级纪委监委对下级纪委监委的领导,坚持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监委领导为主、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提名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推进双重领导体制...
坚持和完善监督体系论述摘抄心得体会
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心得 体会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给国际关系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国际社会深刻认识到,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有效推动国家间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应对共同挑战势在必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与时俱进、创新完善,让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更好反映国际格局的变化,更加有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顺应国际大势。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调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虽然给全球治理带来阻碍,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但其做法越来越行不通了。人类命运应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由各国共同分享。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国际社会共同的事,要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和利益,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守护人类共同家园。
促进团结合作。当今世界,人类交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必须始终坚持多边主义、践行多边主义,以开放、合作、共赢精神共谋发展。维护人类共同家园,要靠各国加强合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齐心协力应对挑战。习近平主席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第五届理事会年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致辞中强调:“解决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矛盾,各国应该努力形成更加包容的全球治理、更加有效的多边机制、更加积极的区域合作”。中国始终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在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多领域合作中增进各国共同利益,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维护共同安全。共同安全是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目标之一。习近平主席指出:“安全问题是双向的、联动的,只顾一个国家安全而罔顾其他国家安全,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的所谓绝对安全,不仅是不可取的,而且最终会贻害自己。”谋求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正确选择。各国都有平等参与国际和地区安全事务的权利,也都有维护国际和地区安全的责
任。大国具备更多资源和手段,应该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同时支持和鼓励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广泛平等参与全球安全治理。各国应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树立合作应对安全挑战的意识,以合作谋安全、谋稳定,以安全促和平、促发展,努力为各国人民创造持久安全稳定的环境。
坚持和完善监督体系论述摘抄心得体会
读扶贫论述摘抄有感 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扶贫论述摘编》,很受启发,也深受鼓舞。《摘编》收录了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关于扶贫工作的 XX 段论述。书中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更包含着总书记对人民尤其是广大贫困群众的深深的情感,当然,这更是新时代脱贫攻坚事业的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
我作为一名参与扶贫工作的帮扶责任人,在参与脱贫攻坚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学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过程中,对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大境界、大胸怀颇有感触。
每当我翻阅《扶贫论述摘编》这本书,字里行间中,流露的是总书记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深深挂念,传递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共同体意识,立下的是“到 XX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铮铮誓言,彰显了大国领袖在脱贫攻坚道路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使命担当。
深入学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对扶贫的指导工作,更好的完成脱贫攻坚的决战任务。坚持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坚持唱主旋律、奠定主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认真落实“一线工作法”,每周至少三次深入包点村实地开展帮扶工作,每次不少于半天,确保工作取得成效;
强化精准扶贫保障工作。在单位领导的带领和干部职工的努力下,截至目前,我局结对帮扶 X 镇 X 村 X 户扶贫户,获得政府农村危房改造补助 X 万元,新建了房屋,改善了居住环境。我局结对帮扶X镇X村委会X户扶贫户已全部脱贫,全年人均收入远远超过 XX 元,尤其是帮扶贫困户 XX,在政府扶持下,在我单位帮扶责任人的关心和指导下,不断挖掘自身内生动力,扩大养殖规模、种职规模,人均年收入突破一万五千元。
坚持抓好点面结合工作。按照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针对我单位帮扶的脱贫户制定扶贫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强化工作措施,促进扶贫工作得到有效推进。同时,制定扶贫点的帮扶规划,明确年度帮扶内容,有序稳步推进各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具体的扶贫措施。
每当想到除了要完成业务工作以外还要完成扶贫任务工作压力有点大,但是看看周围的女性帮扶责任人,她们也有着同样繁重的业务工作还能尽心尽责的完成扶贫工作,如同有了榜样的力量,XX,一样每天在群里讨论扶贫情况到很晚,尽管家里条件特别好,也有要高考的女儿,依然亲力亲为的到村里感化贫困户,还帮助他们学习基本礼仪,充分体现了志智双扶的精神,贫困户为了感激她,经常趁她不注意就把自家制作的美食放在她的车里……XX,她是帮扶责任人中年龄最大的,还有两个月即将退休,依旧认真工作,每天
在群里提问题最多工作最晚的就是她,所有扶贫任务亲力亲为,政策及扶贫户的信息了如指掌;村干部 XX 作为村的领头羊,处处都表现出了带头作用,连儿子结婚都很难抽出时间做准备,访谈时候对政策对扶贫户的情况答如流,据说他是连洗澡都在背有关扶贫的知识…… 而我还有同事 X 的帮助,我们的优势是可以在台账上发挥的更好,但在这种环境下看见这些帮扶责任人虽然偶尔吐槽抱怨,但是依然把工作尽心尽责的完成,你会觉得你做的永远不够。扶贫工作细微琐碎,任重道远,看见贫困户们对我们越来越热情,把我当做可以信赖的人,自身的发展也有所提高,你会觉得这一些非常值得。
总书记说过:“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
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而我有幸就是那社会力量的其中一员,我一定不负使命,把党交给的光荣任务全面完成好
坚持和完善监督体系论述摘抄心得体会
关于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建设的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打造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屏障,将为实现“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大意义 (一)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在满足物质生活需要基础上对生态环境提出新需求。党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要求,回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新期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是保障。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努力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需要建立
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纳入制度轨道,充分彰显制度权威。
(二)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 必然选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生态环境是经济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自然界是劳动对象的重要内容,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建设就难以持续发展。良好生态环境也为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人民健康水平、公共卫生、安居乐业等社会建设内容无不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表征之一就是实现包括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内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有定型、成熟、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保障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科学、持续运转,提升国家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完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有助于推进生态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
贡献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国智慧的现实需要。人类共有一个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建设绿色家园是全世界民众的共同夙愿。中
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显著成就。联合国副秘书长索尔海姆说,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中国智慧,中国的经验可以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跳出先污染再治理的怪圈,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障强劲、可持续的增长。总结提炼中国生态治理的成功经验并上升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可以为世界其他国家解决环境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使发展中国家搭乘上中国的“绿色快车”,为推动世界绿色发展、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二、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价值取向 (一)
秉持“生态兴则文明兴”的价值理念。人类社会发展史归根结底是一部人类与自然、生态与文明的关系史。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文明就能兴盛;反之,人类将遭受到自然的惩罚,文明就要衰落。历史上,作为西亚最早文明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居民为了耕地而毁灭了森林,渐为沙尘所掩埋而成为不毛之地,教训十分深刻。当今世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问题十分普遍,系统性、全球性生态危机十分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与“文明”的战略视角,深化了生态与文明关系的认识,把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为“千年大计”。因此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站在文明延续、
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秉持“生态兴则文明兴”的价值理念,实现制度体系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
(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党始终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坚持这一立场,首先要深入调查研究。要问计于民,善于发现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通过科学制度解决好这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痛点”“堵点”。其次要坚持群众路线。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充分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基础上制定生态文明制度,各项制度在群众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完善,确保人民群众拥有生态文明制度制定的参与权、评判权、话语权,以人民群众的需求判断决策、矫正偏差,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三)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目标。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亘古不变的话题。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地人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友好平等的观念。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
“主客二分”的特点。人们为了追求生产力的发展,不惜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严重破坏生态平衡,最终造成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引发生态危机。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弘扬中华优秀生态文化基础上,深化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是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价值目标。
三、 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为解决企业生产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以及个人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资源浪费的问题,一要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全程保护,建立生产、生活、生态三方综合立体的源头防控,构建事前预防、过程监督和事后追责的生态保护机制。二要完善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和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在尊重行政管理区域独立性与自然生态环境
整体性的基础上,科学把握山水林田湖草的共生性、各种污染物的交互作用以及水气土跨界交互污染等客观规律,发挥陆海间、区域间、部门间联动作用,解决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不统一、不协调、不一致的问题。三要完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统筹推进绿色生产和消费领域法律法规工作。全面废除现行法律法规中与绿色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及时调整不符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条款,完善地方性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规章制度。完善绿色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发展。
(二)
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首先要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健全自然资源产权体系,推动自然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加快构建科学的自然资源产权体系,明确自然资源使用者的具体责任和权利,划清各类自然资源使用权、所有权的边界,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督有效的基础性生态文明制度。其次要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实行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在资源利用过程中,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提升人民群众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采用强制性手段确保自然资源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支付相应费用,以确保合理配置自然资源,防止资源浪费现象。
(三)
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考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这就要求协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是强化自然资源整体保护。运用系统思维方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转。二是健全国家公园保护制度。科学设置各类自然保护地,确保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制定自然保护地相关政策和制度,实行全过程统一管理。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督考核,强化自然保护地监测、评估、考核、监督,逐步形成一整套体系完备、监管有力的监督管理制度。三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严惩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生态破坏行为,坚持谁破坏、谁赔偿的原则,形成严密高效的制度安排。
(四)
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考责、履责和追责的环环相扣的制度链条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一是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领导干部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将环境破坏成本、生态资源消耗等一系列反映生态效益的指标纳入到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根据生态
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对相应主体进行责任追究,加强监管力度。二是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设立专职督察机构,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以及有关中央企业开展例行督察,并根据需要对督察整改情况实施“回头看”。三是落实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增加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办法,以地方补偿为主,中央财政给予支持。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健全环境损害赔偿方面的法律制度、评估方法和实施机制,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
坚持和完善监督体系论述摘抄心得体会
坚持和完善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感悟心得 体会
今年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三周年纪念日。九十三年来,英雄的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建立了不朽功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新时代强国强军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始终坚持和完善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深刻把握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及实践要求,筑牢强军之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和完善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
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关系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立军之本和建军之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南昌起义是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一根本原则的历史起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创造性地确立了人民军队的政治方向,解决了军队“听谁指挥”的重要问题,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党和国家的发展史就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巨大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富国和强军一脉相承,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正如一条红线一直
贯穿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始终,在人民军队的使命赓续中注入了红色基因,是党和国家的根本与命脉所在,必须始终坚持和完善这一根本制度。
坚持和完善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一个又一个危急关头闻令而动,为人民群众筑牢安全屏障,始终为人民造福、为人民战斗,服务于人民、爱人民,始终做人民信赖、人民拥护、人民热爱的子弟兵。南昌起义解决了人民军队“为谁打仗”的根本问题,南昌城头的枪声让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革命的希望,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军上下英勇投身为中国人民求解放、求幸福,一路披荆斩棘取得一个个辉煌胜利。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做人民利益的捍卫者,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持和完善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就是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幸福所在。
坚持和完善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向所在、未来所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是强国梦也是强军梦,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
实现这个梦想的灵魂支柱,也指引着这个梦想的方向和未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人民军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要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力服务和保障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维护国家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强大力量支撑。在前进的道路上,坚持党的领导是永远不能变也不会变的军魂,只有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以中国共产党的远见卓识及先进性,正确把握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奋斗目标和正确道路,才能让人民军队在面对一切复杂挑战考验面前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方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以及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凝聚和激发起全党全国全军的磅礴意志与力量,英雄的人民军队一定能够有效履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使命。
坚持和完善监督体系论述摘抄心得体会
《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论述摘编》读后感
近日,《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论述摘编》出版发行,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坚持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五步法”编织权力之“笼”,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坚持构造政治建设的“纲”。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要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要始终把“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心关注的问题作为日常工作重点。严格执行新时代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高质量开好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全面实行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有效解决党内政治生活随意化、平淡化问题。
持续筑牢思想建设的“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源于心,力源于志”。抓住了思想政治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魂,只有坚持不懈抓实抓好思想建设,党的各项事业发展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奋力前进。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开展上讲台、进学校、下基层理论宣讲、讲党课活动,推动党员干部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通过学习引领,确保广大党
员干部学习入脑入心,对“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的理解更加深刻具体,并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更加科学精准。
牢固树立组织建设的“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都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要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让党的旗帜在每一块阵地都高高飘扬。引导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完善干部选育管用机制,鲜明选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树立“有错是过,无为也是过;有错要问责,无为也要问责”的理念。
。
紧紧抓住作风建设的“要”。“政以得贤为本,治以去秽为务”。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纠“四风”、树新风,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钉钉子”精神打好作风建设持久战,既保持高压态势、确保“后墙不倒”,又加强教育引导、弘扬新风正气。坚决防止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反弹回潮”,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瘴痼疾”,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坚决整治违反工作纪律、维护群众利益不担当不作为、敷衍塞责、弄虚作假等作风问题,坚决破除作风建设的“中梗阻”“绊脚石”。
不断稳固纪律建设的“根”。纪律建设是党永葆先进性的根本,既包括领导之责,也包括监督之责。坚持把纪律和监督挺在前面,坚持有贪必反、有腐必惩、有乱必治,把严的主基调贯穿管党治党全过
程。并做好日常监督,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由“惩治极少数”向“管住大多数”拓展。坚持紧握巡察“利剑”,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加强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使党员干部因敬畏而“不敢”、因制度而“不能”、因觉悟而“不想”。
坚持和完善监督体系论述摘抄心得体会
《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论述摘编》读后 心得体会
近日,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发行《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论述摘编》一书,强调监督在党管治党、治国理政中居于重要地位,我们党全面领导、长期执政,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权力的监督。作为纪检干部要明确工作方向、工作要求、工作目标,发挥好监督惩处、参谋助手、服务保障作用,立足本职工作,念好“学”“敢”“干”三字经,强化监督执纪、履职尽责,推进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学”字正己,固本强基,学以“修身”。以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契机,从“零”开始强化理论及业务技能学习,用党的宗旨、纪检监察干部高标准和严要求重新武装自己的头脑,制定详实周密的学习计划,强化专业“知识库”,坚持边学边查、边学边改,重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相关法规制度。结合开展“大抓项目、大抓基层”“百千工程”活动,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
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时刻牢记正人先正己的工作理念,时刻对镜自省,锤炼钢铁之躯、忠诚之魂,拒绝“灯下黑”。
“敢”字为先,铁面执纪,敢于“亮剑”。坚持“聚焦、精准、规范、有效”的标准,用好党章党规党纪和宪法法律法规“两把尺子”,加强监督检查,对工作标准不高、落实不力、效果不优,甚至得过且过、敷衍塞责、冷横硬推、吃拿卡要等消极和腐败行为,敢于下狠手、出重拳,及时清除经济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拦路虎”。在疫情防控、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衔接、项目建设招投标、生态环境保护等日常监督中敢于得罪人,不怕“穿小鞋”,拒绝“人情味”,把忠诚、原则当做人生信条去践行,铁面无私、不走形式,坚持原则、有一说一,动真碰硬,督促党员干部将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措施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壮大。
“干”字当头,真抓实干,干出“实料”。纪检监察机关是党和政府的眼睛、耳朵、戒尺,是党剔除腐肉的“利刃”,各项工作都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真抓实干、精益求精。纪检监察干部是直接执行人,要坚持执纪必严、违纪必究,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保持高压态势,让制度“长牙”、纪律“带电”;一体推进“三不”战略机制,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以政治监督的实
际行动和成效践行“两个维护”。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下沉一线,到矛盾突出、情况复杂的地方,把情况摸清楚、把症结分析透,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到正风反腐就在身边、纪检监察就在身边、党的关怀就在身边,用一言一行中彰显纪检监察干部的风采,营造清明清朗的政治生态,还百姓一片“朗朗乾坤”,真正以纪检监察工作的高质量保障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