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畅运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事迹材料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正文

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4-10-12 09:18: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心得体会

  

  20大精神学习心得体会:教育的新提法与新征程

  20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我有幸应邀作为嘉宾参加了大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亲耳聆听了代表中央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报告站在民族复兴和百年变局的制高点,科学谋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是指导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纲领性文献。

  20大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丰富、全面、深刻,有许多创新理论与观点,现就个人初步的学习谈几点体会。

  01充分肯定了十年来中国教育的成就

  20大报告对过去十年教育工作取得的成就做了充分肯定。特别是指出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上持续用力,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的确如此,十年来中国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

  在学前教育方面,围绕破解“入园难”,国家出台了两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21年,全国幼儿园数达到29.5万所,比2011年增加12.8万所,增长了76.8%。2021年,全国幼儿园在园幼儿数达到4805.2万人,比2011年增加1380.8万人,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2011年的62.3%提高到2021年的88.1%,增长了25.8个百分点。

  为提高劳动力素质,高中教育也加快了普及发展步伐,如期实现

  了普及目标。2021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1.4%,比2012年提高6.4个百分点。2021年,全国普通高中总数达1.46万所,在校生达到2605.03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长7.97%和5.59%。

  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从层次走向类型、从政府主体走向多元参与、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建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2021年高职学校招生557万人,相当于十年前的1.8倍;中职学校(不含技工学校)招生489万人,招生规模企稳回升。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8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人才支撑。

  02强调了教育的战略地位

  20大报告对于教育的战略地位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强调。在十八大报告中,科技与教育分别在第四部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第七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以论述。十九大报告中则分别在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第八部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以阐述,也就是说,科技与创新驱动是作为经济问题,教育是作为民生问题加以考虑的。

  但是,20大报告把教育与科技单列,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为题进行讨论,而且位置前移到第五部分,把科技、教育、人才作为一个整体性的重大问题单独论述,有着特别的深意。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

  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明确指出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重要使命。在我们面临经济发展转型、科学技术“卡脖子”等问题的背景下,再次强调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03重申了党的教育方针

  20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十年来第一次写进党代会的报告。

  很长一段时期,劳动教育在我们大中小学都“消失”了,在我们的教育方针中也不见了。20大报告中劳动教育的回归,就是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现在社会上的教育焦虑,如担心孩子上职业学校等问题,根源在于对劳动的价值、劳动者的态度发生了认知偏差。

  04全面部署了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大报告对于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行了详细丰富、深刻完整的论述,其中有许多创新的提法。

  第一,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

  进教育公平。在十九大提出的“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在这个时候,强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促进教育公平,有着特别的意义。今天所追求的教育公平,在于从学前教育到终身教育,让每一个个体都有机会享有优质教育资源,都有得到发展的机会,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第二,报告对发展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教育提出了各自的重点内容。如义务教育的重点是推进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的配置;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的重点是普惠发展;高中阶段的教育重点是学校多样化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重点是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里关于职普融通和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都是第一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文件中。

  第三,报告对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提出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敏锐地关注到当代学科发展的趋势及其对于科技发展与一流大学建设的作用。报告还提出要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问题,也是第一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之中。

  第四,报告对于民办教育发展问题有新的表述,与十九大提出的“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相比,20大报告强调了“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第五,报告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把教育数字化建设与学习型社会建设联系起来,意味着国家将进一步发展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智慧平台。其中“学习型大国”的提法,也是第一次明确提出。

  第六,报告继续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再次体现了党中央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关注与重视。

  第七,报告对于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与近年来国家多次强调的重视家庭家风家教建设相一致。

  第八,报告特别提出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一方面是因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在党代会文件中第一次强调。

  第九,报告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目标任务,这次20大报告中除了谈到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外,重点谈到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的问题。

  第十,报告在“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明确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贯通不同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课题。

  第十一,报告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部分,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

  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同时,提出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等。

  总的来说,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国家层面来讲,就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包括高水平的、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多样化、个性化、选择性的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和有利于人人成才的教育治理体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20大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篇二: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心得体会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通篇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是我们党开启新时代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

  我们党始终坚持教育发展的人民立场,历来强调发展教育为了人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用70多年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基本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了“九个坚持”的顶层设计、思路原则和任务要求,深刻回答了关系教育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发展了党对教育的规律性认识,引领教育改革更加深化、教育公平和质量不断提升,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一)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升。我国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2.9万所,在校生2.9亿人,各级教育普及水平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8.1%,义务教

  育巩固率达95.4%,历史性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失学辍学问题,义务教育有保障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1.4%,如期实现普及目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进入普及化阶段。各级各类教育的加快普及,显著增强了我国教育的包容性、公平性、适应性。当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8年,为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2)现代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重、协调发展,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建设学分银行,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转化,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面实现县域基本均衡目标;高等教育坚持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发展,取消或停办近万个本科专业,新增1.7万个,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国已与5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互认协议,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三)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针对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开展2万多所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增加普惠性学位416万个,2021年普惠园覆盖率87.8%,公办园在园幼儿占51.9%。针对群众反映的义务教育校内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问题,坚定不移推进“双减”,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95.6%,线上压减87.1%,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大部分家长反映教育焦虑有所缓解。压实地方政府举办义务教育责任,2022年秋季学期新增公办学位628.4万个、购买民办学位756.2万个,保持民办义务教育合理结构。这些教育民生工程,进一步优化了教育生态,支撑了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教育服务发展能力全面提升。10年来,我国大中专院校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上亿名毕业生,继续教育每年为各行各业培训上亿人次。支持高校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平台,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实施强基计划,77所高校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着力培养拔尖人才。连续举办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直接或间接创造就业岗位591万个。3年来高职累计扩招413万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统筹教育资源主动服务东北振兴和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建设,为区域和国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五)教育优先发展得到有力保障。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10年不低于4%,是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的第一大支出,巩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改薄”改善了832个脱贫县办学条件,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基本要求。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覆盖各个学段,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700万农村学生。“特岗计划”为中西部乡村学校补充103万名教师,“优师计划”每年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1万名左右本科层次师范生。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教师的周转住房、职称评聘、职业发展等持续改善,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加浓厚。

  教育面貌的格局性变化,根本在于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全面加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加完善,有力保证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通过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当代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发出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充分表明他们是值得信赖、可以寄予厚望的一代。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2当前,世界百年不遇的大变革正在加速发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历史方位,对以中国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教育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强国必先强教育,中国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在新的起点上,教育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和国家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养人才、造福人民为目标,完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机制,培育道德。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这是思考和谋划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也是丝毫不能偏离的政治方向。青少年是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强调德育为先。要从学生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持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想政治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贯通起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教育传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塑造、能力锻造、人格养成。教育无论发展到什么

  程度,第一位的是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会学生有能力、有责任、有爱心,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培养出党和国家需要、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先导。教育是一门科学,兴教办学、人才成长有客观的规律。中华民族历来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智慧,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等。要坚定教育自信,弘扬我国优秀教育传统,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深化体教融合,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每个学生的禀赋、潜质、特长不同,学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办学,对在某些方面确有专长的学生,通过个性化指导、兴趣小组等灵活教学管理方式进行重点培养;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用心发现他们的长处、耐心施教,使教育的选择更多样、成长的道路更宽广,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持续不懈的努力,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坚持教育事业的公益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事关国民素质提升和国家未来发展,是重要的公共服务。我国教育法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在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政府以外的民办教育机构提供教育服务,对于扩大学位供给、满足多样教育需求来说是有益的。但良心的行业不能变成逐利的产业,更不能让资本在教育领域无序扩张,加重群众负担,破坏教育生态。近年来推进“双减”工作、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同时大力发展普惠园、推

  进义务教育城乡均衡、保障随迁子女入学、开展控辍保学,都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既在于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更体现在教育机会、资源配置、制度政策的公平。促进教育公平不是削峰填谷,关键在补齐短板、提高质量,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数字化线上教育是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我国城乡学生共享全国名师、名家、名校、名课资源,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各级政府要承担起责任,该投入的必须投入,保障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平衡好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政府责任和社会责任,将教育改革发展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四)坚持教育质量的生命线。人民满意的教育必定是高质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2万美元,教育正加快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发展阶段。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的全方位调整,需要做到老师“教好”、学生“学好”、学校“管好”三位一体。义务教育阶段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基础,是重中之重,近年来重点抓教学改革、课程质量提升,倡导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潜力的重要标志,坚持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强化本科教育,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规定,同时严格学校管理,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形成鲜明的质量导向。职业教育优化类型定位,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促进提质培优,推动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一半以上。牢固树立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统筹教

  育发展的规模、结构、效益,把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心集中到教育教学上来,全面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3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新的重大部署,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落实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各项任务,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1)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创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把教育系统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深入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提高教育治理能力,赋予学校更多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发展活力。各级党委政府要确保办学安全,解决学校后顾之忧。

  (二)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要适应人民期盼和发展需求,巩固提升普及水平,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学前教育要多渠道增加普惠性资源,全面提升科学保教水平。义务教育要落实“五育并举”要求,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要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高等教育要促进内涵式发展,鼓励高校在不同定位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入实施中职、高职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推动高职提质培优,稳步发展本科职业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更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关乎公平与效率、规模与质量、国家需要与个人期望,涉及思想观念、利益调整,要发挥关键领域改革的作用,带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综合改革。学校的职责归根结底是教书育人,要推动办学治校坚守育人的本源,坚决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自主招生、特才特招等选拔机制,更好发挥“指挥棒”作用。要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持续优化教育教学秩序和综合育人环境,巩固拓展“双减”成果,防止反弹。稳步推进民办义务教育治理,落实“公民同招”和免试就近入学,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教育督导改革要重点完善常态化监测,强化结果运用和问责机制。同时,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拓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谈不上高质量的教育。要深入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推动政策、资源、投入进一步向教师倾斜,引导师范院校坚持“师范为本”、以培养教师为主业,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保证教师队伍有充足的师资来源,加快补充思想政治、音体美等学科教师。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倾斜支持,完善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轮岗的激励机制,扩大中小学中高级岗位比例,提高教龄津贴标准,吸引和激励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五)着力完善保障条件。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体现在经济社会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等方面。要健全财政教育投入机制,全面落实各级政府支出责任,确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不低于4%。不断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健全各级教育生均标准,完善覆

  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把新增教育经费更多用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设施改善上,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推进教育数字化,全方位奠定教育发展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

  人民日报

  》(2022年11月09日06版)

  (责编:赵欣悦、岳弘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篇三: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心得体会

  

  教师观看二十大报告心得体会

  从我刚上班,我们学校就发给了我《四有好教师》这套书,我相信,这是学校希望我做一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这些年来我也时刻用四有好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着自己。

  我们要优先发展教育,不仅因为教师要教书育人,我觉得教师还是心灵工程师、品格塑造师。因为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教师要注重育人,坚持以德立身,努力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深入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构建健全的人格,引领他们从心底向上向正。

  我深知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栋梁,是祖国明天的希望,所以我的工作是帮助国家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我感受到了担子的重量。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教师应该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我们的执着追求。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实施科教兴国策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我一定努力学习,勤奋工作,率先垂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

  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做好让学生、家长、学校、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

篇四: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心得体会

  

  2023“建设教育强国”专题学习研讨心得体会发言

  材料共五篇

  (―)

  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就建设教育强国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再次对建设教育强国发出了动员令和集结号。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五部分将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章,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首次将教育摆到突出重要的位置,在擘画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依靠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依托于人才支撑,人才队伍建设依仗于教育先行,形成了明确清晰的逻辑链条,教育肩负着关涉全局的历史使命,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同时也提出了到2035年实现建成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

  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入分析我国教育面临的内外形势,切实增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教育的历史论、经济论、社会论、国际关系论出发,深刻认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意义,从经历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战略高度,做到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牢牢把握住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这一根本性质不动摇、牢牢扭住“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

  根本问题不放松,牢牢锁定住高质量发展这条生命线,牢牢坚持住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任务,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力,完善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按期高质量完成教育强国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强教必须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结合我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在如何培养和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个问题上,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抓根本,涵养师德,锻造躬耕教坛的师资队伍。

  坚定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首要标准,不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将审查、培训、考核关口前移,使用好日常监督和年度考核两大保障,打造好先进典型培树和宣传氛围营造两个渠道,引导全体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情怀的人讲情怀,形成全体教师争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表率的良好氛围。

  二是抓重点,尊师重教,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增强教育的认同和专业的尊重,是教师幸福感的源泉,让每一个教师能够找到自己的职业发展与学校发展间交叉重合的精准坐标,工作有干劲儿,成绩有嘉奖,生活有奔头,人生有方向,做到出门有面子,进门有位子是教师工作部的职责。从教师入职宣誓那一刻开始直至为教师办理荣退仪式结束,我们要全过程、全方位关爱教师、服务教师,建立健全教师申诉工作机制,关注教师日常工作压力和心理问题,积极为他们个人发展和能力提升便利,让他们在XX师范学院受到尊重,得到肯定,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投入到学校建设发展中。

  三是抓核心,控量提质,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培引力度。

  老虎吃天,必要找准下口之处,提升素质永远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要义。学校必须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建设规模合理、结构科学的人才队伍,才能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聚集到建设沧师的队伍中来。用好政策,帮助人才排忧解难,凝心聚力,专注工作,鼓励他们多出成果,出高端成果;广开渠道,畅通人才引进的多种路径。打破原有固化僵化思路,形成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新型引才思路,进一步拓宽软引进深度广度。同时,加大鼓励校内教职工提升能力水平政策力度,让内培与外引双引擎同时发力,实现师资队伍的快速提升。

  四是抓改革,科学评价,推动人事制度改革向纵深迈进。

  改革进入深水区,人事制度改革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国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要求下,能否建好评价机制,用好指挥棒,形成科学正确的评价导向,充分调动起教师队伍的积极性,需要人事部门的智慧,更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在职称评聘、人才引进、人员考核等方面拿出新举措。

  (二)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广大党员教师,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强国”新要求,时刻牢记初心使命,厚植深厚教育情怀,做好“育”、“量”、“守”工作,在时代新征程上,全面助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走深走实。

  一、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人人皆可成才理念,春风化雨“育”桃李。

  我国正处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关键时刻。因此,必须聚天下英才而教之,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纵深发展。要继续巩固“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成果,确保适龄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要广开进贤之路,不拘一格降人才,推进普职融通,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为人才评价多设几把尺子,注重培养实用人才。古人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有充分认识到人才的多元性和普及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构建出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的生动教育局面,从而将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并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

  二、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人人尽展其用理念,“量”体裁衣用人才。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其暗藏的逻辑是务必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因此,在广育英才的基础上,必须坚持量才用人。一是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用辩证观点来看待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在人才任用时尽可能避人之短,用人之长,为各类人才提供最能充分施展才能的岗位。二是要着眼事业长远,支持青年人才经风雨、见世面、挑大梁、当主角,注重在用才过程中培养锻炼人才,以形成梯次合理、分布均衡、衔接有序的人才队伍。只有做到真正的量才使用,才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从而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为党育人忠诚于党理念,砥砺德行“守”初心。

  中国共产党是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政党,建设教育强国乃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逻辑旨归仍在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因此,广大党员教师要牢记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树立远大理想抱负,在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明理增信强志,从伟大的建党精神中获得启发、激发信仰、增强信念,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启迪润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带头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带头讲好中国故事,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国之栋梁”,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教育融入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全过程中去。

  崇峻不凌霄,则无弥天云。在教育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广大党员教师要永葆攻坚精神,以实际行动闯关夺隘、攻城拔寨,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就建设教育强国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的讲话,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强教到强师,从立德树人到人才培养,从观念创新到体制机制改革,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系统阐明了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的性质、目标、任务、使命、保证、路径、功能、落脚点等根本性问题,深入阐述了教育的根本问题、生命线,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基点、龙头、重要任务、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跃升的一系列目标任务等重要问题。也进一步凸显了教育强国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先导”“支撑”“基础”性的战略地位。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要统筹高等教育,推进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教育的外部性,体现其服务社会功能。

  近年来,我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成绩。

  对于经济管理学院来讲,也一直在深入思考梳理“XX需要什么、师院突破什么,我们学院为“地方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接下来,跟各位领导汇报一下我们的工作思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要立足XX,聚焦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培养应

  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河北省委书记倪岳峰在中共河北省委十届四次全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在推进深化改革开放中培育新优势,持续推进港口转型升级和资源整合,积极营造走在全国最前列的营商环境,努力构建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体系。中国共产党XX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会强调,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XX落地见效,加快建设沿海经济强市。这就要求我们,抢抓机遇,牢牢把握新发展理念,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转化为加快沿海经济强市建设的实际行动。坚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抓牢抓实创新主体、产业应用、创新人才,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闯出新路子。

  上周日,我们学院电商运营团队刚从廊坊文安新镇镇回来,文安新镇镇丰富的企业资源,建材产业非常发达,年销售额达千亿元,但销售仍以传统业务渠道线下为主,存在很多痛点,需要互联网转型。对财务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需求非常迫切。这一次的考察学习和访企拓岗,为未来我们的专业与产业更好融合奠定了基础。

  二是以新商科数字化人才培养基地揭牌作为抓手,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进而实现专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本学期,学院与浙江思睿和浙江师范大学合作的新商科数字化人才培养基地正式揭牌。意味着学院现有的财务管理和电子商务两个专业从培养方案到课程体系、从行动计划到师资队伍,都

  要向新商科数字化人才培养转型升级。

  本周学院派出两支队伍外出学习,一支由陈瑞坤书记带队参加北京的数智化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的会议,一是庞如超和韩铉两位教研室主任参加了数字经济人才研讨会,旨在把握数字教育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三是谋划布局新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作为地方院校,立足地方产业需求是前提。今年的XX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强调,XX要向海发展、向海图强,XX黄骅综合大港由原来的煤炭港向综合贸易港转型,加上XX中东欧合作园区及XX跨境电商综试区的成立,对数字经济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从《XX各县市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工作方案》中可以看到,XX多个产业集群,现状与痛点普遍提到了业务规模小、专业人才匮乏,而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举措中则提到了发展数字化、电子商务与互联网+等战略举措。

  为此,学院将争取学校的支持,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学院组织精干队伍,谋划、调研数字经济专业,对市场人才需求和对地方经济转型的支持开展论证,力图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们学院将结合岗位职责,发挥专业优势,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教育强国发表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政治任务,抓住和用好习总书记来河北和XX的历史性机遇,为京津冀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以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的讲话,感悟于三个全新提法:一说为高等教育的地位一一“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二说为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雄心一一“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三说为教师的理想和信念一一“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这些新论断和新主张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指导和遵循。

  首先,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基础教育是基点,而高等教育是龙头。这就把高等教育摆在了一个最高的制高点上。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要时常牢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目标;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使命。高等教育“高等在哪儿?”,那就是需要各个高校认准定位、瞄准前沿;抓住区域协调战略,依托优势学科,不断推进科研创新,使更多科研成果惠及于国、惠及于民;持续增进课程思政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培养更多更好、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其次,全面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我们不但要“走出去”,更要“引进来内培外引,吸引更多有志到中国学习、希望了解现时中国的外国留学生是一条很好的向世界推介中国教育理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渠道。我们外国语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这个领域发挥很大作用一一通过互联网交往e-friend(网友)、通过参加外事活动联络外国acquaintance(泛交)、通过国际贸

  易洽谈结识Partner(伙伴)。让中国人不再以“出国留学”为傲,而让外国人以“留学中国”为荣。

  最后,大力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四有”好老师需要不断弘扬尊师重教风尚、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通过持续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要通过持之以恒潜心教学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要通过连续不断地深入学生增强教师的人文情操。要让教师树立起建设教育强国,“成功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博大胸怀,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全部贡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

  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首当其冲、高校教师一马当先。我们要明确自己从教的初心使命,把党和国家的事业当成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为把我国早日建设成为教育强国而不懈努力!

  (五)

  6月5日,学校组织学习了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这次大会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基础越牢,上限越高,后劲越足。小学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它为每一个孩子进入下一阶段学习储备知识、储备学习习惯和技能。学校帮助孩子打的基础越宽越牢,孩子以后发展的上限就越高,后劲就越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

  一个学校的发展理念、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都要围绕这一根本问题来思考和建设,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学校发展体系。围绕这一根本问题,结合学习和工作实际,我认为要构建一个“1+3+N”的学校发展体系,助推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1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即“让师生过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3就是开设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和谐、快乐、幸福的校园生活,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N就是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求,大力推进“双减”落地见效,让教育回归本真。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要面向未来,但更应该面对当下,让所有与教育发生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因此,我们学校把办学理念定位在“让师生过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就是想给孩子创设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塑造美好的人性,成就一个完整的自己。教师是实施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如果教师没有职业的尊严和幸福,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幸福。教师的幸福在于专业的阅读,专业的发展,用丰厚的理论指导教学,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在教学过程中感受教育的愉悦和幸福,享受教育的诗意与智慧的快乐。

  一所幸福的学校,应该有孩子们喜欢的课程。学校的课程开设既要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要兼顾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因此,要严格遵循教育部有关课时的限制、根据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管理要求,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同时,要建设丰富多元的校本课程,开发校园各类环境、设施、硬件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内学习课程与学习资源。我校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大力开拓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现已开设的校本课程有:月亮山文学社、华为科技小学堂、财商课堂、夏加尔美术、VR影视、非遗一一甑笊舞等课程,建立起涵盖课内课外的多维立体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发展,助推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所幸福的学校,应该有孩子们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一所好学校,就应该让校园生活成为每一个学生终身美好记忆的巨大源泉。为营造浓厚的“读起来,动起来”的学风,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学校就要大力举办好书香节、体育节、书画

  周、六一文艺汇演。书香节,用以展示学生“读、写、绘、说、演”系列读书活动成果,让读好书,读经典的书,写心得体会或读后感,制作阅读手抄报,讲故事,演儿童剧成为日常教学常态,全力打造书香校园品牌;体育节上,运动健儿驰骋赛场,赛出水平,赛出风格,这是对体育教育最好的回应。学校在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基础上,要根据学校实际开展好特色体育项目,做到人人有运动项目、人人有体育器材、班班有运动队,全力创建体教融合特色示范校;美育是最美好的教育,书画通过培养学生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揭示人们美好事物的追求,我们常说“字如其人”,就是从一个人的写的字中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性格。绘画通过线条、形状、色彩、色调等艺术语言表现生活,因此,要努力推进美育教育,上好每一节美术课、写字课,开展好书画比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充分发挥美术的育人作用;“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专属的节日,也是每个老师寻找童年的日子,每年成功举办好六一文艺汇演,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健康,积极向上节日,让六一成为孩子终身最美的回忆,全力构建让师生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

  一所幸福的学校,应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钱理群教授曾说:“什么是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一群爱读书的老师带着一群孩子一起读书。”读书是最好的修养。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就会发现,任意一本好书,都能引发我们有所

  联想,对我们的教育、管理、教学都有启发。邱富生校长经常勉励教师们要多读书,班子成员要带头读书,他向班子成员和教师赠送了《我的教育理想》《爱的教育》《新教育》《语文综合性学习教什么》《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在课例研究中提升课堂品质》等书籍,引导广大教师用书香浸润灵魂、涵养师德,用专业阅读提升幸福指数。为了营造“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教风,近年来学校开展了“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主题读书活动,通过每月一主题,每月一分享,一学期一评选等活动,推进学习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善于学习、乐于育人的教师队伍,助推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所幸福的学校,应该有孩子们喜欢的丰富社团。因此,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开设了足球、篮球、乒乓球、曲棍球、冰雪等体育类校级社团,文艺类社团有舞蹈、大合唱、书法、绘画、非遗文化传承等45个社团,每个社团都有专业教师辅导,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发展特长的平台。学校是育人的地方,要基于学生的真实需要提供教育服务。孩子们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我们就开什么课,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幸福成长。孩子们通过参加丰富的社团活动,最终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高质量、高水平的社团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其更快成才,最终实现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与老师们一起努力,在上级和领导的关心、帮助下,以追求创建理想学校,构建和谐、幸福、快乐的校园生活,推动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培养一代又一代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五: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心得体会

  

  高校教师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中国高等教育必须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视角下谋篇布局。通识教育注重对人的价值塑造、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的培育,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对话语权的掌控、自我身份的认同等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中国通识教育必须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凸显通识教育的中国特色。在此形势下,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的通识教育该如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展开教育教学工作,发挥好育人功能,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亟待进一步的探索。

  一、建构中国特色通识教育的缘起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活动的统一体,是对单一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反思的结果,其核心思想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对人的价值塑造、思考能力

  和批判性思维的培育。它“源自古希腊时期,中兴于文艺复兴时期,振兴于工业革命时期,成型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发展于当下。”可以说,“通识教育自诞生之日起,便是将德育作为其内在的、首要的部分来看待的”,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深入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在此形势下通识教育逐渐在国内兴起。21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教育事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阐述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党首次将“为人民服务”纳入教育方针,标志着我国教育将发生质的变化,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强调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外在功用,逐渐回归教育的本质,突出教育“以人为本”的,体现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主张“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素质教育由此正式被提升为国家层面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高校通识教育亦由此获得长足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局势风云突变,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重视人才在德育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此背景下,通识教育也再次被提升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然而,通识教育引进之初恰逢我国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蓬勃发展时期,受此影响,中国通识教育引进了大量西方通识课程,而这些课程看似客观地通过整合人类智慧的结晶设计课程,实际上暗含“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带有浓重的西方价值色彩。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理工类院校如何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确立通识教育的“纲”和“魂”,使之成为“东方文明”课,是摆在中国高校通识教育面前的重要问题。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此,以中国精神作为中国通识教育的“纲”和“魂”进行课程价值目标体系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发挥课程的思政育人价值,增强青年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向

  心力和使命担当,而且区别于西方通识教育,彰显了中国通识教育的特色。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思想营养和实践智慧,尤其是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在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之后,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但我们也应看到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效果不甚理想,其德育功效并未得到充分施展。因此,理工类院校的中国特色通识教育,要特别注意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理工类院校中国特色通识教育的育人功能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理工类院校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建设课程体系,要有服务党和国家事业的思想意识,站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讲好中国故事,引导青年学生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不移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1.坚定文化自信的育人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问题,围绕为何坚定文化自信、怎样坚定文化自信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他曾深刻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建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通识教育,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认同自身文化,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增强文化自信,使其坚定地站在中华文化立场上,积极面向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放眼看世界,博采众长,兼容并

  蓄,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2.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育人功能。对比东西方大学发展历程和在不同阶段各自呈现的大学精神,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育人理念在当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古代教育自孔子以降,便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德育,注重“精神成人”。在西方,自11世纪为培养农、法、神、医专门人才而创办的博洛尼亚大学始,西方高等教育就格外注重专业素质的培训,科学精神和实用主义精神突显。近代以来,西方的育人理念给中国带来深刻影响。鸦片战争之后,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中华民族奋发图强,从不同层次,由浅入深,学习西方器物文明、制度文明和思想文明,一度有全盘西化之势。在此情势下,我国注重立德铸魂的育人传统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重实用、重功利、重成才的专业教育理念。这种新式教育虽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却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不仅传承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精神,更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脉相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贯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动阐释。因此,中国特色通识教育要以习近平总书

  记相关论述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处理好继承和创新关系。

  3.推进实践教育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有效运用文化载体,“发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很重要的就是要创造一种优良的文化环境,并以这一优良的文化环境去塑造人。因此,创造好的文化产品和营造好的文化环境对于以文化人可谓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近年来,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如火如荼,尤其自2020年5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颁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意见》以来,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目前,学生社区建设正处在试点单位由点及面、快速增长、全面推广的战略实施关键阶段。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的探索,大都伴随通识教育改革同步进行。因为通识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更强调不同学科知识的互通与融合,而以生活住宿区为基础的学生社区建设,集文化产品和文化环境于一体,不仅有学科交叉安排的物理空间基础,而且在住宿学院的学生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搭建更多的实体或虚拟平台,为学科互融提供便利。因此,通识教育与学生社区建设在共同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合作基础,要注意充

  分发挥文化尤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社区建设中的黏合作用和育人功效。

  三、建构理工类院校中国特色通识教育的路径

  在理工类院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载体,建构彰显中国精神、富有“东方文明”气质的中国特色通识教育,在铸魂育人方面能够发挥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为切实落实这一育人目标,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1.建设“一把手”工程做好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近年来,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在通识教育改革方面,由于长期受西方功利主义和过往教育惯性等因素影响,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短期内很难完全摆脱人文社会学科是“无用之学”错误认知的束缚,通识教育管理松散,相应的管理机构尚未建立。这就形成一种矛盾:一方面,针对时代课题,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得到肯定和重视;另一方面,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通识教育的育人作用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加强。因此,能否有效开展通识教育,要看学校的育人理念和整个教育体系的组织与协调情况。打造以中国精神引领的中国特色通识教育,能否建成由学校党委领导,各级教学部门配合的系统工程,是关乎通识教育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这就要求高校党委领导增强自身落实中央政策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主动作为,通过成立领导小组,定期组织相关中层干部和一线

  教师召开座谈会、工作会、学习会等方式,切实落实中央有关加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学校“一把手”的领导力,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结合本校特色和实际情况,领导和参与通识教育教学改革,开展有高度、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中国特色通识教育。

  2.打造彰显中国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金课。课堂是高校教育的主阵地。要切实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通识教育中的育人作用,需要打造一批彰显中国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金课。然而,不少理工类院校没有认识到通识教育的真正内涵和育人价值,将通识教育课程视为专业教育课程的补充,简单将其等同于一个课程体系庞杂的全校选修课,或是为修满学分而不得不完成的课程。为此,在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上应特别注重以下三大原则: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这就要求课程能够彰显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与气韵,使中华儿女树立文化自信,自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第二,高等教育阶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在启发思想、精神成人,而非灌输知识和理论,这就要求其既要与中小学基础教育区别开来,也要区别于高校一般的专业教育。第三,在注重课程思想性、学理性和专业性的同时,还要兼顾课程的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使课程达

  到润物无声的思政育人效果。质言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既要显示出课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之“通”,也要彰显出课程“成一家之言”之“识”,以春风化雨育桃李的方式增强课程育人效果。

  3.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培固通识教育。知行合一,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精神气质。这就使中国文化不像西方文化那样热衷于构筑理论大厦,而是更关注“行”,注重如何更好地将“所知”与“所行”有机统一起来。“通识教育所意欲传送给教育对象的不是某种具体的知识或技能,而是应对各种人生和社会问题、支撑生存与发展的智慧。”学生社区作为一个小型社会,是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和桥梁。因此,结合“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开展通识教育,就要配合学生的课堂学习,在课外通过学生社区开展体验式教育,注重学生人格养成和成长体验,帮助学生通过课堂等渠道习得的“知”,在参与社区活动和建设中落为学生的“行”。为此,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需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教化和价值引领的独特作用,打造文化产品和文化环境,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相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实现“从历史文化遗产向现代思想文化源泉转变,从传授文化知识向培养人文素养转变,从传统的道德教化向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导转变”。

  第二,构筑虚实一体化书院新模式。在实践中注意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规律,在建设共享式体验型实体书院的同时,打造个性化虚拟书院,建设网络学习共同体,线上、线下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第三,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育人理念,提升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注重在学生社区管理中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第四,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品格,推进不同学科互融互通,彰显通识教育的“全人”育人理念,培养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综上所述,中国特色通识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这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理念相通。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促使三者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机融合在一起。在理工类院校建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中国精神为引领的中国特色通识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强化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有助于全面提升高校铸魂育人合力。

篇六: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心得体会

  

  二十大上关于教育的要点,关系着每个孩子!

  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多年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直是我们的教育方针。也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在践行着“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措施。而在此次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提到了这一点,足见其意义和重要性。

  作为教育行业的一份子,老岳也希望能够用感觉统合为当下儿童五育发展添砖加瓦,让他们能够拥抱更加精彩的人生。

  事实上,我们对五育的了解更多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也即是:

  1、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3、体育: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培养他们的意志力的教育

  4、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5、劳育:培养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归根结底,教育、知识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儿童有内驱力,让他们掌握学习的能力,增强身体的素质,让大脑和各大感觉系统在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能力的提高,并非一味灌输理念。

  而感统训练的作用,就是帮助儿童点燃内驱力,让他自发地去成长。

  老岳讲感统全国父母感统密训营

  与此同时,感统训练中庞大的训练体系,包含着影响儿童专注力、学习力、自信心、胆量、创造力等等能力的各种训练,都是在为儿童五育发展打下基础,更是为其一生能力发展奠基!

  也许屏幕前的你觉得感统训练太深奥了,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做。

  这里老岳告诉你,感统训练无处不在,不管通过任何形式,只要能够给孩子提供适切的感觉刺激,就都能起到相应的“训练”效果!

  比如,我们可以多让孩子做家务活,多带他到户外活动,时常带他去爬山,这些都是在进行感统训练,关键在于你是否给孩子充足的探索和体验机会,是否过度代办限制孩子的行为。

推荐访问: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心得体会 二十 心得体会 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