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心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书感想
各位领导、同事,大家下午好,很荣幸,党组织给了我这个机会,来汇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本书的读书感想。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直观、更加完整、更加系统的认识。
从下面两方面进行阐述:
1、通过这本书,从思想上、理论上、政治上进一步认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发展和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也只有短短的 40 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中国的各项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壮大,取得了史无前例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 40 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有新的历史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国内外各种严峻问题的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不断地满足各族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其他的路,都是死路。
2、通过这本书,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优势和旺盛的生命力。
短短的 40 年,我们从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经济、科技、文化、国防、军事、航天等方面都得到了巨大发展。从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到 2020 年的 40 多年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生产总值从 3678.7 亿元提高到 82.7 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 385 元提高到 59660元;外汇储备从 1.67 亿美元提高到 31399 亿美元。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已经实现国强民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为中国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奠定了基础。
2020 年 1 月,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中国武汉爆发,每天新增确诊数以千计,医院人满为患,长长的求医队伍,一床难求,医疗资源面临绝境。中国没有退缩,没有慌张,没有崩溃。党中央一声号令,举全国之力打响了防控新冠疫情的战斗。
从最高领导人到基层的每一位老百姓全都行动起来,把抢救人民生命放在首位。一支支医疗队,一车车医疗物资,风驰电挚驰援武汉。有力的出力,没有力的宅家,不给国家,不给社会,不给人民添乱。全国合力,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的中国速度,数万名白衣战士逆行而上。仅仅两个月的时间,中国新冠疫情完全逆转,人民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经济运行基本恢复正常。对比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半年多来面对疫情一片混乱,没有统一政令,没有统一步骤,疫情仍在蔓延,大批老百姓死于病毒感染。截止 11 月 18 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 5562 万人,死亡 133 万人;中国确诊病例 9.2 万人,死亡 4749人;美国确诊病例 1132 万人,死亡 24.8 万人。两相比较下,中国体现出了世界大国应有的大国责任与大国担当,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明显差别,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
通过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上一个最激动人心的变革时代,而中国是这场历史性变革的中心。经过新中国 70 年的发展,今天的中国已经在世界舞台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这个位置使得中国的成就可以被全世界看到,中国的声音可以被全世界听到,中国的经验可以被全世界学到。中华文明,作为人类社会最具有适应性,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对于应对新挑战、捕捉新机遇,将发挥出不可取代的作用。
以上是我对《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这本书的一些浅显的理解,望大家批评指正。
心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特心得(3 3 )
数理学院 管雅翾 G20193031 党的十八大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 24 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在我党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时代契机下最直接的助推力和精神动力,是与我国的发展实际紧紧相依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体现。
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它就好像是行动的指南针,不可或缺。同样,我们国家和社会,也需要有一种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持和支撑,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在现实生活里,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联系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也可以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现实价值目标。
心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学习心得材研 1403 张毅 2014200378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我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指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协调发展、 共同推进, 只有这样, 才能更稳、 更好、 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此, 浅谈一下对这门课的学习心得体会。
不同于以前政治课灌输形式的授课方式, 本学期政治课老师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 每次课都有不同的老师给我们上课, 使我们领略不同老师的上课风采, 又使得上课内容更加新颖, 使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趣味而生动。
本学期政治课老师将本节课的内容分成七个主题, 分别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当代中国与实践。
每一个专题由最擅长的老师进行讲解, 使我们收获颇丰。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 这不仅因为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 而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始终坚持和不断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 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 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 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 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 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困难和风险, 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历史和现实证明, 在中国,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这样的坚强领导核心, 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领导能力。
纵观历史的发展, 中国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步, 这与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科学主义密不可分。
20 世纪后期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苏东剧变之所以发生, 从历史原因来说, 苏东国家在思想理论、 体制制度上长期处于僵化状态, 改革的成效不大, 经济上的困难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 使社会主义逐渐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从现实原因来说, 苏东国家主动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结果导致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甚嚣尘上, 思想理论的混乱引起政治上混乱, 从而失去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准则和方向。
从历史吸取教训, 为了更稳、 更好、 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回答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与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 不仅指明了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而且阐述了未来新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一般特征。
学习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也使我深深的明白, 为了更稳、 更好、 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内容。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必须全面坚持、 一经贯之。
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推动物质基础; 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从建国前我国“一穷二白” 的经济现状到现在全球经济中备受瞩目的大国, 其中的经济成就不得不归功于我国的几场伟大的经济改革。
建国后, 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我国建立了初步的工业基础, 也完成了向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与探索时期。
80 年代的改革开放将我国与国际连接, 体制的改革使企业管理体制搞活, 将经济现状上的一潭死水变为一簇活泉, 我国的经济又被重新注入了活力, 经济事业蒸蒸日上, 直至令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实体之一, 经济情况对世界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 在坚定不移、 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 我们也不能忽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文化、 社会、 生态建设。
(1)
在政治建设方面,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
在文化建设方面,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特别是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建设, 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3)
在社会建设方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努力达到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 劳有所得、 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 住有所居的目标。
(4)
在生态建设方面,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 消费模式, 形成较大规模的循环经济模式, 并使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念。
只有社会主义经济、 文化、 政治、 生态全面建设, 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现阶段, 为了更稳、 更好、 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 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最后, 向本次授课老师表达诚挚的谢意, 你们不辞辛苦的运用新型教学方法, 使政治课变得趣味、 生动, 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当然, 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 我也是有所不足的, 比如未能够搜集很多与所学课程相关的资料进行自我拓展学习, 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其实我深知, 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理解绝对不仅仅是一学期的课程而已, 这将是一个长期的, 复杂的过程, 应该作为我一生学习的内容, 更是将来做好研究的根基和前提, 所以将来我一定会继续关注和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心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浅谈如何以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文化振兴则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
乡村振兴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贫困人群的“等靠要”思想已成顽疾,精神贫困往往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可怕。顽疾如何治?既要强化基层组织和政府部门服务群众的职能,也要引领群众主动参与脱贫攻坚、“空心村”整治等各项村级事务,唤醒群众脱贫致富的意愿,激发他们振兴乡村的志向。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和引导,通过文化建设,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坚持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两手抓,尊重乡村文化,注重历史传承,唤醒乡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新时期乡风民风。
乡村振兴要将“乡愁”融入血液。古代的文人志士多将“田园”作为心灵净土和毕生追求,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我们读懂了他洁身自处、超然出世的心性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从《诗经》中各类描写人民劳作的诗篇中,我们感受到了劳动先民对生命的思索、对家乡的眷恋;从汉乐府民歌《江南》中,我们领悟到了淳朴和顺的民风及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乡村承载乡愁,是许多人的心灵故乡,更是当代人追求的“田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种叶落归根、游子归家的理念从古至今从未被人们忘却,无论行至何处、离家多久,故乡永远是我们最牵挂的地方。要留住乡愁,要实现乡村振兴,绝不仅仅是追求物质上的充裕,更需要精神上的富足。所以,我们要守护好文化根脉,将“田园”视为心灵净土,将“乡愁”融入血液,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并通过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与农业、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对接,不断吸引“游子”归家,以文化助力推动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文化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它无时无刻都影响着我们的“三观”,潜移默化地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想振兴乡村,就得留住乡愁,守住根脉,以文化铸魂。有了灵魂的乡村才有生机和活力,才有青山和绿水,才有希望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