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心得体会
学生学习传承红色基因心得体会
学生学习传承红色基因心得体会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历经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磨炼筛选,不断孕育积淀升华的决定中国共产党人本质特征的特有品质。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阶级政党的鲜明标识和政治优势。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弘扬需要更新、更宽阔的视野。
一、要立足国际视野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要善于从国际视野的角度认识这项崇高的使命。红色基因体现了共产党人的身份自信、使命担当和对中国制度的自信。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就要求中国共产党永葆党的性质、宗旨、本色,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崛起。国际格局多极化态势愈加明显,如果我们不能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发增强传承党的先进理论的自觉性,就难以凝聚全党、团结人民,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也难以解决我们面临的复杂矛盾和问题。中国人民为自己的民族独立所付出的代价,百倍于美国人为美国独立付出的代价。能够经历这样的长时期斗争,没有人民的支持是不可能的。党带领人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是经过历史沉淀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安排,包含了历史基因、红色基因和现代元素。
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融入高度的现代化导向和目标,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方向和道路。这就是中国崛起的逻辑。从红色基因讲,这个世界历来都有不同制度在衍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当然不免剧烈冲突,最后是相对比较好的胜出。
二、要立足民族视野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是属于党的,同时也是属于民族的。红色基因所包含的民族自强精神,是激励我们党顽强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精神支撑,已深深融入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化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我们党为民族独立所经历的.砥砺奋进,淬火成钢的精神品质、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构成了红色基因,在苦难与辉煌中代代相传。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唯有汇入民族复兴的历史画卷,才能在繁重任务面前挺起民族脊梁、敢于担当;在利益诱惑面前站稳脚跟、坚定前行。人类历,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背负着民族的希望,将红色基因植入各族人民的心中,成为他们精神的共同归宿、前行的共同动力。讲好红色故事,补充红色营养,不断激发中华民族的信仰伟力,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就能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
精神支撑。
三、要立足未来视野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传承红色基因,是为了开创美好未来。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就要从红色历史中找到属于未来的东西。面向未来传承红色基因,就要让信仰的种子、精神的谱系、制胜的密码,革命前辈走过的路、留下的影这些蕴含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定的信仰信念、先进的制胜之道、崇高的革命精神、优良的作风纪律,这些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优良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质。生理基因与生俱来,红色基因淬炼而成历史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找到了,思想就永恒;传承下来了,发展就永恒。正因为如此,我们重温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决不是发古人之忧思,而是一种回望,看看初心到底是什么;是一种对表,看看有没有偏离本真;是一种回归,看看如何从这些红色中找到属于未来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昂首阔步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学生学习传承红色基因心得体会
党课围绕传承红色基因,焕发生机活力这个主题,对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如何孕育红色基因、传承红色基因,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进行了生动的阐述。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强卫书记的讲话精神,我对传承、弘扬红色基因,保持先进性有如下几点认识。
从发生发展的源头上认识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既是我们党的宗旨性质的性状特征,又内在地规定着我们党的宗旨性质的接递传承。红色基因是从江西这块红土地上孕育发展起来的,其内涵是信念坚定、纪律严明,对党忠诚、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勇于牺牲,实事求是、勇闯新路,清正廉洁、无私奉献。江西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个重大贡献与重大地位,归纳起来就是三大摇篮,一个策源地,即人民军队的摇篮、中国革命的摇篮、共和国的摇篮,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是从这块红土地上开创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在这块红土地上思考成熟的。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江西这块红土地上产生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等一系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党孕育和发展红色基因作出了突出贡献。我们党和国家的一系列伟大精神,如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伟大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都传承了江西红土地上的红色基因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我们党的宝贵精神。江西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源头。对此,作为红土地上的共产党员,我们既要骄傲自豪,更要传承弘扬。
从密切联系群众中根植红色基因。我们党的红色基因的产生与发展,与人民群众有着血脉相连的联系。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历程中,我们十分清楚地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用汗水浇筑起来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是人民群众用双手掀开的。我们党是靠做群众工作起家的,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而且服务人民,这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党只有始终与人民群众紧紧结合在一起,才能战胜所的困难、才能获得最广泛的支持。也只有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党才能真正地根植好红色基因。要从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新的形势出发,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第一,要深刻认识共产党人的责任,即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始终做到不怕困难、不惧风险、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第二,要深刻理解官与民的辩证关系。说党员干部是官,是因为我们担负着一定职责;说不是官,是因为我们除了搞好为人民服务之外,没有任何一点自己的特权。从而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第三,要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必须始终牢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扑下身子去当人民的勤务员,张开双臂去当百姓的遮阳伞,顶得上去当群众的登山杖,用工作成效去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用实干去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从面临的风险挑战上激活红色基因。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从这一理论思维中,我们深知,在前进的道路上,难以预见的风险与考验是前所未有的,许多问题的挑战性也是世所罕见的,而这一切,最根本的挑战和风险还是来自于党内。这是因为,我们党始终面临着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而且这种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甚至有时候还是很严峻的。要应对好这种考验和挑战,就必须激活红色基因,焕发战斗精神,其最核心、最根本的就是做到廉洁。从民不畏我能,而畏我廉的古训中,从《清贫》的文著中,从苏区人民说苏维埃政府是真正廉洁的政府的称赞中,从司徒雷登打败国民党的不是飞机大炮,而是共产党的清廉的揭秘中,从对清则心境高雅,清则正气充盈,清则百毒不侵的引用中,从党中央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的斗争中,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懂得,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只有真正做到了廉洁,我们才有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的基本条件和起码信任。清正廉洁,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也是我们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的无上法宝。
学生学习传承红色基因心得体会
红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引领未来。从瑞金、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无一例外的都是因为红色而典藏了历史,穿越了时空,成为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心中永久的向往和神圣的殿堂。
对于共产党而言,红色是信仰,目光远大,追求高远;红色是忠诚,爱国爱党,矢志不渝;红色是追求,勇于拼搏,自强不息;红色是忘我,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红色让青春之树永柱,让生命之花绽放,让人生的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要在社会中生存,都要获取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都要寻求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这一切首先得之于祖国,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国家是小家的寄托,国家是个人的寄托,国家是无知的寄托,国家是精神家园的寄托。所以履行爱国的义务是我们对祖国母亲报答的最佳方式。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是我们从小喊到大的口号,我们的身边就涌现出了许多为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他们是传承红色的时代先锋:从雷峰到郭明义,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从钱学森到吴孟森,从吴运铎到丁晓兵,从蒋汉声到白洁其事迹令人叹服,其品格光彩照人,其精神感动天地,他们用奋斗与牺牲书写了对真理和信仰的追求,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我们能够通过视觉,看到一种血脉
相连的红色基因。
可是,在我们的队伍中,还有那么一些人,不再追求远大的理想,不在崇尚纯洁的灵魂,不在信仰高尚的品德,不再讲国家大义、诚实守信,一心盯着自身利益,不惜以身犯法、以权谋私。他们是阻碍红色基因继续传递的一小部分人。记得有位伟人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红色传统的退化,红色基因的变异,必将导致信仰的偏离,精神的颓废,人格的矮化。这些人为组织的信仰和纪律所不容,必将被历史和人民所唾弃。
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的火焰的传递。在这伟大的变革时代,那些血与火、与你我他相连的红色基因,是我们情感的寄托,是我们精神的归宿,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这一代的手上,我们更应该珍惜这笔丰厚的财富,用红色的激情去拥抱时代,拥抱事业,拥抱人生,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永不变色。
篇二: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四个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需要我们在总结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梳理改革的大逻辑,形成更为系统的改革哲学,回答到底该怎么理解改革,什么才是正确的改革方向,今天改革遭遇的难题是什么,该如何推进接下来的改革等问题,以助推新一轮的全面深化改革。
一、如何理解改革是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个对改革性质、对改革与革命关系的界定,其中的深意值得我们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革命成为执政党,但这绝不是说要“告别革命”,改革依然是革命事业,只不过革命有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之分,政治革命是通往社会革命的手段。改革是一场社会革命,它要实现政治革命追求的理想。如此定位既扩展了革命的含义,又赋予了改革正当性,既保证了事业的连续性、传承性,又有利于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
改革上升到革命的层次,也说明改革不只是某个要素的改变、某个方面的改变,而是全方位的变革,是社会结构各个要素、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根本变革,意味着经济生活、政治环境、文化模式、社会秩序以及人的观念、思维方式、心理习惯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改革是一场革命,还说明了改革的彻底性、艰巨性、复杂性、长远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用“斗争”这个词,同样是要强调事业的艰巨性、复杂性。中国的改
革也绝对不是修修补补就能实现的。我们应该对推进改革的难度保持必要的清醒,改革一开始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到现在更是难上加难,越往纵深发展,问题和矛盾越多,挑战就越大,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越复杂。没有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勇气和精神是难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
二、如何正确对待改革中的不同声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导。只要是改革,就要打破原有观念的束缚,变革陈规旧制,去做以前未做的事情。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于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激发了全社会的思想活力和创新精神。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传承这种精神,鼓励人们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我们不要有太多的“先见之明”,不要先说这样太激进还是太保守,不要动不动就给人扣帽子、打棍子、抓辫子。当然,任何思想解放,任何创新探索,都是有限度的。改革有灵活性,也有原则性,原则性体现在道路不能变,方向不能变,立场不能变。现在更要求改革者按照路线图循“规”蹈“矩”,讲法治精神,讲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推进改革。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还要直面思想的争锋。改革必然是各种思潮争夺话语权的舞台。每一种思潮都会打着为改革出谋划策、关心改革发展前景的名义出现,需要注意甄别。处在改革开放的新关口,改革的不同声音再一次大量涌现,如何对待这些新观念新想法,凝聚新的改革共识,关乎未来改革的成败。邓小平曾指出:“思想上的问题要通过思想来解决,要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要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而不能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这是我们对待不同声音的正确思路,如果用政治的方式解决思想上的斗争,无论结果如何,都已
经说明是失败的了。
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思想观念,我们应该以推进改革实践为标准,鼓励发声,兼容并蓄,把理论讲清楚,把道理说明白。在处理思想争论的问题时,邓小平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不争论”。“不争论”是在对未来实践没有把握、左右为难时,在充分尊重现实的基础上,鼓励实践探索。它不是不鼓励探索与争鸣,而是反对打不痛不痒、无聊透顶的口水仗。解决实际问题是关键,与其在争论中花费力气,还不如将更多精力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说得精彩不如干得实在,改革必须尊重客观历史进程,不能离开现实、超越阶段去谈改革。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对待各种思潮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三、如何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经济体制改革依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它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要求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尽管我们从理论上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问题,也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原则,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新的矛盾、问题随之出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兼容、如何结合,又变成了一个有着现实背景的、充满争议的话题,而关于政府过度干预市场阻碍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甚至使中国改革倒退的论调也有出现。
改革的实践让我们看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是完全统一的结合,而是有矛盾的结合,市场经济滋生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奢侈追求、交换原则等会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提出挑战,更为根本的是,只要是奉行市场经济原则的国家或地区,都必须面对资本逻辑的运营,面对一系列资本带来的难题,导致公有制经济向私有制经济的转化,带来分配不公、两极分化,使共同富裕成为难以实现的目标。对于
接下来的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应思考如何掌控市场经济下的资本逻辑以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捍卫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彰显社会主义的力量。
政府应该遵循社会主义的理念以介入市场经济,才能真正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市场往往被看作“看不见的手”,政府则被看作“看得见的手”,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现实问题。我们渴望最合理的搭配,但现实难遂人意,政府过度干预的弊端与市场自发盲目的弊端都有所体现,并导致出现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市场经济取消论”,主张严格控制市场,甚至取消市场经济;一种是“自由市场放任论”,强调市场的自由化、彻底化,坚决限制政府对市场的干涉。不能因为政府和市场结合出现的现实问题,就否定两者的结合,全面深化改革既要顺应市场的客观规律来合理配置资源,保证社会活力和发展效率,又要加强政府对市场自发性的调控,保证社会公平。市场的客观规律与政府的宏观调控缺一不可,只有合理的搭配才能真正彰显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质,那就是主导市场经济的不是竞争,而是合作;不是对抗,而是和谐;不是一部分富裕,而是共同富裕;不仅是形式公平,也包括实质公平。
四、如何凝聚出改革的促进派
全面深化改革是考验改革者智慧和勇气的大事,也是考验一个国家所有社会成员参与热情和行动能力的大事。从这个意义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做改革的促进派,不做改革的拦路派、旁观派。每个人都应客观地考虑自己的利益诉求,看清楚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尤其是那些已经在40年的改革中获得既得利益的人,当改革触碰到“既得”利益的时候,要从符合中国未来发展长远利益的角度,去理解改革、支持改革。
我们必须做好长期准备,要有一种乐观的精神状态,对改革保持足够的自信,不断地为改革添砖加瓦。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长期努力,不能操之过急,不能看到情况错综复杂、推进难度大,就对改革心灰意冷。邓小平说过,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奋斗,绝不能掉以轻心。面对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任务,他提出我们这一代人也许不能全部完成,但是,至少我们有责任为它的完成奠定巩固的基础,确立正确的方向。如今,改革开放40年了,基础已经具备,完成改革的任务已经交给了这个时代的人。
篇三: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心得体会
医务人员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感想
-回复
医务人员作为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对于这一主题,我有着深深的感想。
首先,我想强调医务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医务人员,我们应当以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己任,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并将患者的生命看作是我们工作的核心。这一伟大使命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时,更加需要我们的坚守和奉献。
接着,我认为团结协作是我们在斗争中必不可少的品质。无论是面对传染疾病还是其他突发事件,只有医务人员团结一心、齐心协力,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并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团结协作不仅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还能增强我们抵抗风险与压力的能力。
此外,我深刻认识到持续学习和创新的重要性。伟大斗争需要我们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度,紧跟医学发展的步伐,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应用新技术,我们才能在新的历史特点下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应对各种复杂的疾病和医学难题。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全面加强卫生健康系统建设。伟大斗争需要我们有一支高效、专业的医疗队伍,需要有完善的医疗设备和资源保障。因此,建设现代化的卫生健康系统,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和能力,是我们医务人员应当格外注重的一个方向。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重大疫情。
对于医务人员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一主题,我还想强调大众的健康意识与防护意识的重要性。在斗争中,医务人员可以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加强与患者和公众的沟通,提高大众对健康的认识和对疾病防控的意识。只有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疫情和疾病的挑战。
最后,我想说的是,伟大斗争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必须保持信念,坚定无畏的斗争意志,勇于面对问题,勇于承担责任。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克服困难,战胜疾病,为人民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在医务人员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个主题下,我有深深的感想。作为医务人员,我们应当肩负起使命和责任,团结协作,持续学习创新,加强卫生健康系统建设,提高大众健康意识和防护意识,同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伟大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并为人民的健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四: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心得体会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作者:张荣臣
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01期
收稿日期:2013-11-24作者简介:张荣臣(1962-),男,河北海兴人,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91*本文为国家开发银行资助、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科研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90年党的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既是提醒也是要求,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时代面前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斗争精神,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历史重任。我们必须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必须坚持“三个自信”,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不断增强党性和发挥斗争精神。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D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14)01-0003-0五十年前,毛泽东在《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从现在起,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是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能比拟的。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为了这个事业,我们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并且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体实际,尽可能好一些地结合起来,从实践中一步一步地认识斗争的客观规律。要准备着由于盲目性而遭受到许多的失败和挫折,从而取得经验,取得最后的胜利。”[1](P302)五十年过去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且通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了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一
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我们要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重点抓住深化改革过程中碰到的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此为标志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当时我们国家面临的是十分困难的局面,面对困境和压力,党科学分析国内状况和世界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坚定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针对长期以来的思想僵化或半僵化,邓小平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他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此推动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为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探索和开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推动了人们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从世情看,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急切地抓住和平机遇,加快自身的发展。我国也必须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国情看,我国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半封闭的状况,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致使我国在经济社会的发展方面拉大了同发达国家的距离。从党情看,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维定式依然没有打破,在经济发展上姓“资”姓“社”的思想观念严重存在。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我们党做到了三个坚持。
一是破除了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观念,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他明确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概念,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P3)这个基本结论,是对向来被神圣化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否定,是对我国也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观念的一个重大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更新。它使我们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进一步获得思想上的大解放,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上实事求是、既现实可行又成功有效的正确道路。
二是破除超阶段的“左”的思想,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明确走自己的道路以后,还有一个怎样走的问题。毛泽东曾经主张,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同样,认清中国国情也是认清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一切问题的基本根据。长期以来,我们对中国国情,主要是中国社会主义处于何种阶段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过去的一个严重教训。在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终于对国情有了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即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强调,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这就为克服超阶段的“左”的思想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三是破除离开发展生产力抽象谈论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式,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这是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髓的关键。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一些同志常常离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离开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离开改善人民生活的根本宗旨,去讲姓“社”姓“资”,使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邓小平说:“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P372)“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确立,深刻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进一步促进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二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核心是回答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曾经多次讲过,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在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来看,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被实践证明正确的人类历史经验的总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世界上有些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发生严重挫折,有许多教训值得汲取。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回顾和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事实,更能说明这一点。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到1956年党的八大,我们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进行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成功地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从1957年下半年到1978年的二十年里,工作做得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好,虽然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国家的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对外闭关自守,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制订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导致不但不能发展生产力,反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直至“文革”中像“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那样荒谬的口号竟然盛极一时。发生这些错误,固然同主观上的急于求成有关,同“左”的指导思想有关,但归根到底,是由于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搞建设我们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搞革命我们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毛泽东曾经讲过一段认识中国革命规律的历史过程的话。他说,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要有一个过程。例如对于在中国如何进行民主革命的问题,从1921年党的建立直到1945年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一共24年,我们全党的认识才完全统一起来[1](P298)。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才制定了合乎情况的党的总路线和一整套具体政策。这时候,中国民主革命这个必然王国才被我们认识,我们才有了自由。到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干了20来年的革命。过去那么多年的革命工作,是带着很大的盲目性的。如果有人说,有哪一位同志,比如说中央的任何同志,比如说我自己,对于中国革命的规律,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完全认识了,那是吹牛,你们切记不要信,没有那回事。过去,特别是开始时期,我们只是一股劲儿要革命,至于怎么革法,革些什么,哪些先革,哪些后革,哪些要到下一阶段才革,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弄清楚,或者说没有完全弄清楚[1](P300)。毛泽东又说,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艰难地但是成功地认识中国革命规律这一段历史情况的目的,是想引导同志们理解这样一件事: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然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1](P300)。这段话我们今天读来,仍然发人深省,富有教益。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最好的学习是从自身的经验教训中学习。从拨乱反正到全面改革,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党所领导的这些历史性的伟大转变,就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大大前进了,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大大地深化了。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达到共同富裕。”[2](P373)
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强调,一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提醒全党“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就是爆发大规模战争,打仗以后也要继续干,或者重新干。”他要大家“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3](P249)。二是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的领导。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三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一招,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四是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邓小平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2](P3)但是,“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3](P91),我们要通过对外开放加速发展自己,增强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能力,这就是两者的辩证关系。同时,邓小平强调,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为了缩短和消除两三个世纪至少一个多世纪所造成的差距,必须下长期奋斗的决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能不提倡和实行艰苦创业。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上,邓小平提出了“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一整套方针。邓小平所讲的“两手”,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表述,即一手抓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一手抓打击经济犯罪活动;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一手抓改革,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政治思想工作;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等。这些方针的基本精神,就是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我们的现代化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三
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的回答和解决,为我们指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发展。它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内部联系和内在规律,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这是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重大的历史性贡献。一是在党的十三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而解决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经济建设,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依靠力量——全国各族人民,途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是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经济手段;在改革开放问题上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在评判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问题上要坚持“三个有利于”。同时,邓小平还告诫全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经济上的发展成就最为显著,为解决困扰中国人民几千年的温饱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党的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这一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推动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促进经济建设和各方面建设迅速发展。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和战略上的重大突破,是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飞跃。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将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向了新的阶段。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党的十四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推进。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构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从1994年开始,在计划、财税、金融、外汇、外贸、投资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得以初步建立。在此基础上,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稳步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党的十五大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明确回答了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论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破除了姓“公”姓“私”问题的思想障碍,使人们从所有制问题上旧的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为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开放开辟了道路。党的十五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各项事业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四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实践表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的,重视改善人民生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高度重视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各方面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必须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城乡、地区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等问题;必须注重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避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长期以来我国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党的十六大已经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作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对改革发展稳定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这说明至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但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等目标。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和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因此,面对我国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五
在实现党的纲领和路线中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党的历史经验证明,党的建设历来是同党的历史任务、同党为实现这些任务而确立的纲领、路线联系在一起的。党的纲领和路线是关系全局、指导全局、决定全局的东西,也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成效。党的建设的最根本的前提,是必须有一条正确的基本路线、有一个正确的基本纲领;而保证全党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则是党的建设最重要的内容。所谓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来进行:就是要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并使其得到全面正确的贯彻,作为党的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根据贯彻基本路线的需要来研究和部署党的建设,围绕贯彻基本路线的实践来开展党建工作;要用贯彻基本路线的实践情况来衡量和检验党建工作的成效。围绕基本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关键是要使全党牢固地确立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使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自觉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正确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把经济建设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这样,党才能更加巩固和发展,党的建设搞好了,才能使基本路线得到更加有效的贯彻。
党的事业与党的建设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党的事业是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党的建设的依托和载体;党的建设必须符合党的事业的发展要求,在推进党的事业的实践中不断加强和改进。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建设也将以十八大的召开为标志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同样,在我们党处于执政地位并将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始终是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康。因此,要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既是提醒,也是要求,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时代面前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斗争精神。这是因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必须研究新的历史特点,同时也需要我们认真地准备。党的十八大提出全党要有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习近平在十八大闭幕后的多次讲话中都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以开创性的思维寻找很多问题的答案。
“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正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历史重任,我们要为之付出全部智慧和力量。当前,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上,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正在增加。因为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要和平崛起,更是前所未有。对外部的挑战,我们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充分认识到我们所处环境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从国内来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还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大胆实践探索,注重统筹协调,凝聚改革共识,落实领导责任,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一要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党员干部应当经常解剖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常查找自身存在的不符合党和人民利益要求的缺点不足,自觉清除思想上的灰尘杂质和心灵上的污垢,做到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老老实实做官,保持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清正廉洁。二要增强自我完善能力,塑造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必须加强学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习、积极实践。学习和实践,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国家兴盛之要,是丰富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保持优良作风的重要途径。党员干部要履行好义务,尽好职责,首要的就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达到在理论水平上高于人,在政治敏锐性上强于人,在作风建设上优于人。三要增强自我革新能力,彰显共产党人的先进品质。必须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自觉地把思想从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系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四要增强自我提高能力,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升从政道德水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到恪尽职守、秉公用权的行动中。
“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要求我们坚持“三个自信”,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愈加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强底气,也让国人和世界看到了不断谱写壮丽篇章的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向辉煌未来的巨大勇气。当然,同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一样,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也需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脚步合拍共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事业成功的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我们既要高度珍惜并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又要始终站在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思考和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把中国的发展融入世界发展大潮之中,以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促进中国的发展,使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
“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要求我们“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不断增强党性和发挥斗争精神。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党的十八大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遵守党章,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加强监督检查,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形成全党上下步调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广大党员干部要站在改革的前沿,勇立潮头,开拓进取,创造性地抓好工作落实,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创造一流的业绩,让自己的才华充分展现,让广大群众得到实惠。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斗争。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提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大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讲话时,再次引用了十八大报告中的这句话并强调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任务,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王
篆
篇五: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心得体会
歌剧长征观后感【精选】
歌剧长征观后感的范文有哪些?以下是XX收集的关于《歌剧长征观后感》的范文,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范文一:歌剧长征观后感
在局机关工会的安排下,7月4日住户办组织6人观看了歌剧《长征》。歌剧《长征》是国家大剧院为庆祝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所创作的中国原创歌剧,该剧根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真实历史改编,以现实主义手法忠实地再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苦过程,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为理想与信仰而奋斗牺牲的崇高理想信念。全剧一气呵成表现了红军从瑞金出发,经过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夺取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会师会宁等重要历史事件,体现革命先烈为梦想不怕牺牲与艰险的正能量精神。
歌剧《长征》通过对曾团长、彭政委、平伢子等人物形象的刻画,再现了这两万五千里的跋涉路上中国工农红军战士们在艰难因苦中不灭的理想笔长征精神,以当代的视角度歌颂了这一段需要铭记的历史。通过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交融将中西音乐的结合,以一首首精彩的唱段刻画出一个个长征战士的鲜明性格。在音乐手段方面,作曲家通过使用西藏弦子、贵州民歌等民间音乐表现了红军长征过程中充满质感的真实进程,通过交响合唱、咏叹调等西洋音乐形式反
映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宏大和浓烈的戏剧性。
看后大家一致认为,80年前的一段伟大历史造就出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长征精神的每一个音符都蕴含着时代的因子,都具有催人奋进、撼人心魄的精神力量,让我们一起走进国家大剧院通过歌剧的艺术魅力重温这一段苦难与辉煌。长征的现实意义是当前中国面临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演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年人表示,长征的历史耳熟能详,但是通过歌剧的艺术来展现这一段苦难与辉煌令自己非常震撼。令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是飞夺泸定桥和红军男女战士比歌的两幕,“那种在枪林弹雨中勇敢牺牲奉献、在长征途中苦中作乐的精神非常感人。年轻人说,今天真的受益匪浅,信仰的力量着实强大,坚定,坚持,坚强,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确实太多太多,这会鞭策自己以后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范文二:歌剧长征观后感
浪漫情怀高扬理想
彭政委与洪大夫离别时,一曲《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将夫妻间的爱情、亲情与革命者的豪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湘江战役间隙,彭政委一曲《寒夜中》在阎维文的动情演绎下,彰显了指挥官对英勇战士们的由衷赞美;爬雪山时,万霞的饰演者龚爽时而激昂、时而空灵的《雪啊雪》,赞颂着战士们坚定的革命理想;平伢子牺牲前那一段长达十余分钟的《我舍不得离开红军》,王宏伟以丰富递进的情感,唱出了一名红军战士的成长与对光明未来的无限向往;而贯穿全剧始终的《三月桃花心中开》,旋律优美动听、朗朗上口,唱出了根据地人民与红军战士的鱼水深情……长征中战斗的惨烈、行军的艰难以及红军战士的壮志豪情,都化作或悠扬或铿锵的旋律,震撼人心。
“革命先烈为了老百姓能翻身做主人,舍弃已有的一切,投身到改变世界的革命洪流之中,他们的理想信念便是对浪漫主义情怀最好的诠释。”谈到创作过程,印青这样说。他大胆在音乐中融入了浪漫主义风格,于是,在走过雪山草地的情节里,以往艺术作品用悲壮情绪渲染恶劣环境的惯常做法被唯美的咏叹取代。在危急情势下摸爬滚打、艰难前行的红军战士引吭高歌,唱出了坚定与乐观。“这就是长征的音乐,它首先必须是红色的。在此基础上,其表现不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必须通过阳刚有力、沉着大气的旋律,将长征精神鲜明地表现出来。”
长征精神激励人生
在该剧上半场瑞金、湘江、遵义、泸定桥等场次中,创作者运用多媒体手段丰富舞台环境,弥补场景多且换景时间不足的障碍,将不同地区的地理风貌与人文风情,用中国艺术特有的写意风格呈现出来。与此同时,山西省吕梁市民间艺术团带来的舞蹈,也将红军彻夜奔袭的辛劳、飞夺泸定桥的惊险表现得惟妙惟肖。下半场,在险峻寒冷的雪山、泥泞难行的草地里,创作者通过营造恐怖的舞台气氛凸显自然环境的恶劣,折射红军战士的不畏艰险、坚忍不拔。田沁鑫说,长征横跨11个省份,翻越了十多座山,走过了荒无人烟的雪山草地,成就了一次震惊中外的行走。为了突出这种“行走的力量”,我们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构建一个艺术空间,力图还原长征路途的艰难险阻,让当今的观众身临其境地去体会红军战士坚忍不拔的精神力量,从而获得克服现实困难的智慧和勇气,这就是传播长征精神的当代意义。
“我们对长征的认识主要来自课堂和书本,抽象而遥远。这次观看歌剧《长征》,使我对长征有了更加感性而深刻的理解。”人大附中学生邓皓天兴奋地说,“在剧场里,我感受到的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润物无声的思想渗透。这个作品不仅写出了红军为实现目标而齐心协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表现出彭政委、曾团长、平伢子等真实可爱的人物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勇往直前的精神。对于在学习的巨大压力下有些迷茫的我而言,这正是一种指引和激励。”
据悉,在民族唱法组歌唱家首演后,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迟立明、国家大剧院驻院歌唱家刘嵩虎,以及青年歌剧演员梁羽丰、张心、王一凤组成的美声唱法演出阵容,7月2日晚又为观众带来了另一种风格的歌剧《长征》。
篇六: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心得体会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共同富裕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样明确的表述,让共同富裕更加真实可感,也让其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期盼。今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公布,《意见》赋予浙江重要示范改革任务,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先行先试、作出示范。一手抓路线图设计,一手抓示范区建设,为我国在实践探索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明晰了路径,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从容自信的中国共产党,一个昂扬向上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实现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共同富裕的一个判断标准,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就是说,共同富裕不只是生活的富裕富足,也包括精神的自信自强,还包括环境的宜居宜业、社会的和谐和睦、公共服务的普及普惠等,发展成果需全方位满足人民在物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理解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就主体而言,共同富裕是“全民共富”。不是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要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就内容而言,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就实现前提而言,共同富裕是“共建共富”,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
实现共同富裕的底气,来自于全面小康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规模已经突破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如今,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来。
尤为令世界惊叹的是,我国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这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项重大举措。经过8年持续奋斗,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得到解决。这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的标志性意义,生动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实现共同富裕的底气,来自于全面小康的伟大成就,也来自于顶层设计的系统谋划。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为新发展阶段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刻认识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在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共同富裕、保障人民幸福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历史任务。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集中体现在:一是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形成合理分配格局,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任务依然艰巨;二是制约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短板和瓶颈,根本在于生产力发展不够充分,高质量发展掣肘颇多;三是自立自强的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市场活力和发展韧性需要进一步提高,传统产业结构亟须转型升级以促进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等;四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有机协调、财富创造与财富分配的有机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有机协调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深化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关键。
具体到分配领域,当前亟需关注:一是进一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份额,继续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深化分配体制改革,一次分配注重经济增长的包容性
和协调性,二次分配聚焦公平公正,三次分配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二是提高社会流动性,逐步提升全体人民收入水平、财富存量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需要科学谋划、稳步推进、久久为功。同时相关制度的完善、基础条件的改善、致富能力的提升等又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我们遵循规律、脚踏实地、逐步解决。就长期目标而言,共同富裕不是简单地进行财富分配,而是旨在持续提升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提升人力资本效能,即推动人的素质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发展。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相信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践行高质量发展,努力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努力奋斗。
篇七: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心得体会
参加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活动心得体会
长征是中国近代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中国共产党带领红军战士辗转两万五千里,历时一年多,终于粉粹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获得了新生,中国历史也随之翻开新的一页。有人说,长征是播种机和宣传队,把红色革命精神传遍了长征路,把党的先进思想带给沿途的群众。这其中用红军战士献血和汗水凝结而成的就是不朽的长征精神,象征着勇往直前、不畏牺牲、团结互助、坚定信念等精神,值得后人永远继承和弘扬的伟大力量。
长征精神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长征是在极其危险的境地下决定和开展的一项伟大的战略决策,面临着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情况危急。红军边打边退,突出重重拦截,伤亡十分严重,而且战士们缺衣少食的过草地、翻雪山、渡河流。为什么面临如此险境,长征还是能够取得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红军心中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有着为民族解放和实现国家独立的革命理想,有了这种伟大的力量就能克服任何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为革命事业而奉献一切。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所有的党员干部要弘扬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长征精神告诉我们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综合实力,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个是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倍加珍惜。许多领导干部越是在这种关键时候放松了思想,把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丢弃在一旁,享乐主义思维逐渐蔓延。虽然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形势依然严峻,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之日已经越来越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攻坚阶段,领导干部更要以身作则,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自觉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更好,为人民多做实事。
长征精神告诉我们一切依靠群众。党的群众路线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方针政策,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在长征路上,红军遇到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危险处境,都是依靠当地的群众的帮助解决的,长征中军民鱼水情,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篇章。人民是革命的母亲,红军一切为了群众,又很好的依靠了群众。这种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长征精神放在当前依然是真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的阶段,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永远不离脱离人民群众的。党和
政府的事业应该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为人民谋利益,实实在在解决百姓困难,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奔小康。
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既要缅怀历史,致敬先烈,继承长征精神;也要展望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弘扬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力量,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有力支撑。
【2016参加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活动心得体会2】
长征,是一段难忘的岁月,80年前,红军长征历时2年,行军路线二万五千里,完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任务。红军长征期间经历种种磨难,四渡赤水、翻雪山、过草地,让人肃然起敬。长征背后的精神,更值得我们铭刻和谨记。
在动荡的战争年代,红军长征结束以后,靠着不屈不挠的意志,艰苦奋斗,处处为百姓着想,赢得了人民的信任,毛泽东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是将人民放在了第一位,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与日本帝国主义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终于将其赶出了中国的土地;为了人民可以真正的生活在和平和自由之中,与国民党展开了长达三年的解放战争,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在战争年代,人们需要长征精神,和平年代,是否要将长征精神舍弃了呢?当然不是,长征精神是一种传承,当年红军过草地,为了部队可以安全通过,自己用生命铺出了一条生命的通道;为了给战友取暖,脱下了自己的棉袄,用单薄的身躯对抗严寒,安详的离世,这就是军需处长,雪山中的一座丰碑;98年洪水,为了守住江堤,解放军用用血肉之躯组成了防洪堤;在火灾面前,消防官兵为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一次次冲进火场,不怕牺牲,挽救了无数的生命。
我们国家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的长征,时代也给长征精神赋予了新的意义。在和平年代,没有刀光剑影、没有战火硝烟,但是,更多的是看不见的危险和陷阱。在物质逐渐发达的今天,少数人变得难以坚持,逐渐放弃了自己曾经的誓言,堕入了罪恶的深渊;本来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却过多的为了私利,而忘记了人民的利益。但是,让我们记住的是教师刘芳、高宝来民警、崔根良书记等等这些时代的楷模。刘芳老师,双目失明,靠着顽强的意志,把所有的文言文都背了下来,重点难点一一记下,说学逗唱,比普通老师教学更胜。亨通集团党委书记崔根良,从企业建立之初,始终秉持对企业和国家的担当,经常扎在车间,居安思危,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亨通已发展成为国际化集团。
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这是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本。确实,我们现在有一部分人已经走上了小康生活,但是还有很多地方并不富裕,我们的革命老区,是最该建设的地方,因为那是新中国诞生的摇篮。我们走在新长征的路上,艰苦奋斗是我们的坚持,为小家,可以富裕生活,妻儿老小享受幸福;为国家,可以开拓创新,为人民谋福利。只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不管在何位子,都会以大局为重,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才是人民爱戴的人,长征精神才能延续不灭。
【2016参加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活动心得体会3】
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在会宁和将台堡胜利会师,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耀眼的一笔。
长征,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一场大搏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长征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丰碑上。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途中,红军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举世所罕见的。但是,千难万险压不倒、压不垮气吞山河、勇往直前、具有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红军战士。伟大的长征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定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挠不折、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永远保持的初心。
历史告诉我们,二万五千里的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红军将士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我们回顾长征历史,不是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不忘初心,弘扬长征精神,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开始新的伟大长征。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宏伟战略目标,并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就告诫全党,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新长征过程中,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
红军长征胜利已经80年了,我们要永远保持红军长征时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95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全党要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中国共产党人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提升党性修养、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的精神营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
在迈向新长征的征途中,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征永远在路上。今天我们缅怀先烈、不忘初心,正在走新的长征路。我们要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中继续前进。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2016参加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活动心得体会4】
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充满艰难险阻,翻越五岭、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这些在今天想到不敢想的事情却是当年的现实。生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到底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踏上新的长征路呢?一方面,需要从长征的全过程中找寻到历史的全貌,领会到其中带给我们的感动和震撼;另外一方面,需要将长征精神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让长征精神赋予我们学习、工作、生活新的精神动力。而笔者以为,弘扬长征精神关键在于四个字上,即“不忘初心”。
红军为何选择长征?是为了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更是为了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在那样一个白色恐怖的年代里,革命的火种能否熊熊燃烧起来,在于每个革命党人的理想和信念的释放与诠释,就在于一颗坚守初心的努力。所以,在新时期弘扬长征精神,就需要从中获得灵感,懂得红军之所以选择长征,目的就是心中常怀的革命理想信念,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平凡的岗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心中都应该心怀梦想,将梦想的种子深深植入我们的心灵世界中去,这样才能够换
取最终的成功。如果没有梦想,忘却初心,注定就会陷入浑浑噩噩的境地,每天的行动都毫无章法。
“不忘初心”不仅在于记得自己的梦想和信念,更需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魄力。在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中,艰难险阻可见一斑,尤其是当人们陷入困境不能自拔的时候,这种带给我们的感动就在于沿着既定的道路前行,不骄不躁,稳打稳扎,尽管有人们的牺牲,但仍旧有前行的勇气。在新时期,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赋予这样的困难克服的力量,无论学习和工作中,都会遭遇困难,怎么办呢?有的人选择退缩,有的人选择迎难而上,可以说,那些迎难而上的人们就是长征精神的最好传递和表达吧!
另外,“不忘初心”需要秉持步步为营的努力,在于一点一滴的积累。俗话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弘扬长征精神,也需要这种步步为营的坚守和努力。在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道路上,我们看到的乃是革命党人的坚守和努力,是向着目标不断迈进的欣喜异常,而对于现实中的我们也是如此,无论对待什么工作,都应该兢兢业业,步步为营,保持“初心永驻”。
篇八: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四个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需要我们在总结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梳理改革的大逻辑,形成更为系统的改革哲学,回答到底该怎么理解改革,什么才是正确的改革方向,今天改革遭遇的难题是什么,该如何推进接下来的改革等问题,以助推新一轮的全面深化改革。
一、如何理解改革是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个对改革性质、对改革与革命关系的界定,其中的深意值得我们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革命成为执政党,但这绝不是说要“告别革命”,改革依然是革命事业,只不过革命有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之分,政治革命是通往社会革命的手段。改革是一场社会革命,它要实现政治革命追求的理想。如此定位既扩展了革命的含义,又赋予了改革正当性,既保证了事业的连续性、传承性,又有利于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
改革上升到革命的层次,也说明改革不只是某个要素的改变、某个方面的改变,而是全方位的变革,是社会结构各个要素、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根本变革,意味着经济生活、政治环境、文化模式、社会秩序以及人的观念、思维方式、心理习惯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改革是一场革命,还说明了改革的彻底性、艰巨性、复杂性、长远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用“斗争”这个词,同样是要强调事业的艰巨性、复杂性。中国的改
革也绝对不是修修补补就能实现的。我们应该对推进改革的难度保持必要的清醒,改革一开始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到现在更是难上加难,越往纵深发展,问题和矛盾越多,挑战就越大,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越复杂。没有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勇气和精神是难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
二、如何正确对待改革中的不同声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导。只要是改革,就要打破原有观念的束缚,变革陈规旧制,去做以前未做的事情。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于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激发了全社会的思想活力和创新精神。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传承这种精神,鼓励人们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我们不要有太多的“先见之明”,不要先说这样太激进还是太保守,不要动不动就给人扣帽子、打棍子、抓辫子。当然,任何思想解放,任何创新探索,都是有限度的。改革有灵活性,也有原则性,原则性体现在道路不能变,方向不能变,立场不能变。现在更要求改革者按照路线图循“规”蹈“矩”,讲法治精神,讲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推进改革。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还要直面思想的争锋。改革必然是各种思潮争夺话语权的舞台。每一种思潮都会打着为改革出谋划策、关心改革发展前景的名义出现,需要注意甄别。处在改革开放的新关口,改革的不同声音再一次大量涌现,如何对待这些新观念新想法,凝聚新的改革共识,关乎未来改革的成败。邓小平曾指出:“思想上的问题要通过思想来解决,要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要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而不能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这是我们对待不同声音的正确思路,如果用政治的方式解决思想上的斗争,无论结果如何,都已
经说明是失败的了。
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思想观念,我们应该以推进改革实践为标准,鼓励发声,兼容并蓄,把理论讲清楚,把道理说明白。在处理思想争论的问题时,邓小平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不争论”。“不争论”是在对未来实践没有把握、左右为难时,在充分尊重现实的基础上,鼓励实践探索。它不是不鼓励探索与争鸣,而是反对打不痛不痒、无聊透顶的口水仗。解决实际问题是关键,与其在争论中花费力气,还不如将更多精力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说得精彩不如干得实在,改革必须尊重客观历史进程,不能离开现实、超越阶段去谈改革。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对待各种思潮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三、如何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经济体制改革依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它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要求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尽管我们从理论上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问题,也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原则,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新的矛盾、问题随之出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兼容、如何结合,又变成了一个有着现实背景的、充满争议的话题,而关于政府过度干预市场阻碍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甚至使中国改革倒退的论调也有出现。
改革的实践让我们看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是完全统一的结合,而是有矛盾的结合,市场经济滋生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奢侈追求、交换原则等会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提出挑战,更为根本的是,只要是奉行市场经济原则的国家或地区,都必须面对资本逻辑的运营,面对一系列资本带来的难题,导致公有制经济向私有制经济的转化,带来分配不公、两极分化,使共同富裕成为难以实现的目标。对于
接下来的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应思考如何掌控市场经济下的资本逻辑以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捍卫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彰显社会主义的力量。
政府应该遵循社会主义的理念以介入市场经济,才能真正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市场往往被看作“看不见的手”,政府则被看作“看得见的手”,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现实问题。我们渴望最合理的搭配,但现实难遂人意,政府过度干预的弊端与市场自发盲目的弊端都有所体现,并导致出现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市场经济取消论”,主张严格控制市场,甚至取消市场经济;一种是“自由市场放任论”,强调市场的自由化、彻底化,坚决限制政府对市场的干涉。不能因为政府和市场结合出现的现实问题,就否定两者的结合,全面深化改革既要顺应市场的客观规律来合理配置资源,保证社会活力和发展效率,又要加强政府对市场自发性的调控,保证社会公平。市场的客观规律与政府的宏观调控缺一不可,只有合理的搭配才能真正彰显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质,那就是主导市场经济的不是竞争,而是合作;不是对抗,而是和谐;不是一部分富裕,而是共同富裕;不仅是形式公平,也包括实质公平。
四、如何凝聚出改革的促进派
全面深化改革是考验改革者智慧和勇气的大事,也是考验一个国家所有社会成员参与热情和行动能力的大事。从这个意义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做改革的促进派,不做改革的拦路派、旁观派。每个人都应客观地考虑自己的利益诉求,看清楚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尤其是那些已经在40年的改革中获得既得利益的人,当改革触碰到“既得”利益的时候,要从符合中国未来发展长远利益的角度,去理解改革、支持改革。
我们必须做好长期准备,要有一种乐观的精神状态,对改革保持足够的自信,不断地为改革添砖加瓦。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长期努力,不能操之过急,不能看到情况错综复杂、推进难度大,就对改革心灰意冷。邓小平说过,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奋斗,绝不能掉以轻心。面对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任务,他提出我们这一代人也许不能全部完成,但是,至少我们有责任为它的完成奠定巩固的基础,确立正确的方向。如今,改革开放40年了,基础已经具备,完成改革的任务已经交给了这个时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