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党章第七章心得体会300字怎么写
读《中国共产党党章》读后感1000字_读后感_模板
读《中国共产党党章》读后感1000字
韩龙喜
党的十九大对《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了适当修改,把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使党章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体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鲜经验,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朝气蓬勃、坚强有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章对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奋斗纲领和重大方针政策作出了明确规定,对党员权利和义务作出了明确规定,对党的制度和各级党组织的行为规范作出了明确规定,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条件作出了明确规定,对党的纪律作出了明确规定。党章是我们党最根本的,党规党法,是我们党全部活动的总章程,是每一名党员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通过学习党章使我深刻感受到,遵守党的章程,是每一名党员面对党旗发出的誓言;认识到如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一样,党章是我们党最根本的党内法规,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结晶,是我们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
作为一名公交车长、一名普通党员。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觉得: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党章意识。党章意识的养成和强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而学习是这个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责任带来动力。只有不断增强学习贯彻党章的责任感,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自觉按照党章履行职责,自觉维护党章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我认为学习党章不仅仅满足于看过了、学过了,对党章的精神实质缺乏深刻认识,通过学习我感到现在自己对党章赋予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理解还不透,履行党员义务、维护党员权利还不够积极主动。学习党章应该有老老实实的态度,学过了不等于弄通了,也不等于做好了。二是要加强党性修养。通过对党章的学习,我始终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仅在平时听招呼、守规矩,在关键时刻也要过得硬、不含糊;不仅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在日常细小方面也要坚持原则、严于律已。进一步增强自律意识,在严格自律中加强党性修养,加强自我改造,讲究人格,注重品德,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与党章的要求和党员的标准相一致,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要求相一致,始终以党章为标尺来规范衡量自己,以党章为镜子来对照检查自己,恪尽职守,树好党员的形象。三是要增强责任感。贯彻党章就是要履行好党章赋予的职责,把党章的各项要求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到工作实践中去。
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章》的修正,能够更好的指引每名党员前行,同时也昭示着全党工作方向和发展蓝图,激励着我们每一个党员,在党的光辉领导下,共同为建设我们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三车队
韩龙喜
读《我不》有感1500字
以前就在朋友的推荐下读了大冰的书,震惊居然会有一个这样丰富阅历的人,只是后来渐渐忙于生活中的琐事,已经很少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完整的书。读《我不》这本书是去图书馆的时候,偶然看见书上摆着的都是冰叔的一系列书,发现《我不》是自己没有读过的,最开始是抱着新鲜感随意翻开的,当翻开几页之后竟再也无法放下,有一鼓作气读完的冲动一直支撑着我,当放下这本书的时候,窗外已是华灯初上。
看了《你好小蓝》这个故事,居然感动的流下了眼泪。那个戴着小白帽子穿着白大褂,走路蹦达蹦达的像小鹿一样的壮族姑娘小蓝,她是阳朔县人民医院里最勤快的小护士,不管是病人还是同事都喜爱她,是来苏药水味道里悄悄生长的一朵小花儿,干干净净的。小蓝和
蠢子相遇在阳朔的冬天,蠢子是个理工男,寒暑假在石桥摆地摊,沉默寡言,他们的爱情像所有人的爱情一样平凡,一起买菜、一起下厨、一起为未来而奋斗,准备一毕业就结婚。可天翻地覆就在一瞬间,小蓝得了白血病,两人的积蓄、同事的捐款、借来的钱,和丢入江里沉底的速度一样快,病情每况愈下,不停地发烧,医生说:姑娘,实在撑不下去就出院吧,早点回家。绝处逢生,壮族的乡亲们送来了救命钱。他们来到浙江西塘,蠢子在大冰的小屋驻唱,那时的小蓝骨髓移植完毕,仍需接受抽血、骨穿、化疗…戴着口罩安静的坐在角落盘着腿听他唱歌。她说,先前当护士,遇到救不回的病人,总是崩溃,事到如今才终于学会坦然,不是放弃,是真的坦然。故事的结局是一度让我无法释怀,无法忍受命运为何如此不公,让那么相爱的人阴阳两隔。想想那个勇敢的姑娘,我想我能做的也只是坦然面对,就记住他们不离不弃的美好爱情吧。
《我的东北兄弟》里那个自称是”二流子命”的社会人大洋,在他的价值体系里,”仗义”二字可以用来界定许多事情,一旦犯禁就是路人。三十多岁的他亦正亦邪浪荡洒脱,满天下的处朋友处兄弟,逢年过节也不回家,怕让爸妈闹心。直到他的母亲查出来绝症,大洋做了三件事:把烟戒了,把头剃了,把所有的店铺卖了。然后带着母亲逃离医院,一家人踏上了15000公里的旅程。从绥芬河到西双版纳,从远东到东南亚。浪子回头的他和父亲带着癌症晚期的母亲,走过了很多地方,旅游追忆。最终老太太竟然奇迹般的度过了危险—癌细胞消失,老太太痊愈了。以前的我,总是不能理解”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总觉得父母给了我们太多的羁绊,无法去追逐自己想要的自由,这个故事却让我幡然醒悟:原来父母是无法陪我们走完一辈子的,我们总认为独自行走的那一天无比遥远,遥远得像是不存在的,殊不知人间道是向死而生的,()一路生长就意味着一路告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我们还年轻,趁他们还未老,请紧紧握住他们的手,陪他们慢慢的走。
不凡始于平凡,那些动人的故事都源自平淡,蕴于普通,却又潜伏在人性关隘处,示现在命运绝境中。有从小是墨脱背夫的门巴族男孩白玛列珠,从遥远的藏区走出来考上了大学,一直是那样的纯朴善良、努力上进;有十年如一日坚守藏地、为藏民基础教育尽一己之力的书店老板老潘;还有浴血奋战后不要国家任何奖励,心系
31年前阵亡战友、不愿偷生于世、为古城安危置生死于度外的不死老兵……这本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真实存在的,每一个有情众生,都在对命运说:我不。不服,不要,不怕,不羁、不二、不懈,不屈不挠,不破不立,不卑不亢……”我不”,是一种姿态,亦是一种心态。
很喜欢大冰在书中写的那些话:愿你我可以带着微薄的行李和丰盛的自己在世间流浪——有梦为马,随处可栖。常识构建底线,阅历塑造审美,选择换来航向,修行成就慈悲。平行世界,多元生活,既可以朝九晚五,又能够浪迹天涯。也送给所有人,与君共勉。那些带给我温暖和感动的江湖故事,希望亦能带给你温暖和感动,让我们在这个人世间有勇气继续前行。
来稿:大洪山西管理所
王珊
读老舍《茶馆》有感
老舍先生是人民公认的人民艺术家,他塑造的很多任务也早已经深入人心。老舍先生早年留学英国,而他也正是在那时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而《茶馆》则是老舍先生最成功的剧本之一,这其中的故事、人物以及语言都为人们津津乐道。
读过《茶馆》的人都知道,这个剧本是通过对一个小茶馆,名曰裕泰茶馆的地方所发生的故事进行描写,从而表现出中国从清末到民国的变迁。《茶馆》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各
阶层人民的生存状况,不论是他们的挣扎,抑或是他们的无奈,都被拉入故事中进行生动的展示。这部戏剧仿佛是一幅万生相,将我们完全带入了那个年代。在这部戏剧中并没有绝对的主人公,各个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交织成一张人物网,共同推进着这个故事前进。老舍先生好似一个可亲的老者,脸上带着浅浅的忧伤,向我们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悲与喜。我想他生活在那个年代,他了解那个年代。
在小时候,我初次阅读《茶馆》时,并不能理解这其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哀伤。但当我长大后,再次阅读这部戏剧的时候,却生动地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在创作《茶馆》时,心中既愤怒而又无奈的悲伤。
在整部戏剧中,有两个场景是我始终都不能释怀的。我不能理解,我不能释怀,我也不能接受这样的中国人。
其一就是庞太监在买媳妇的时候,中间人克扣了人家卖女儿的银子却丝毫没有显露出一丝一毫的羞愧。最终老人用十两银子卖了自己养育多年的女儿。我不知道十两银子够不够养活一家人,但用十两银子卖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只是为了让家里人活下去。这到底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还是我们中国人的悲哀?被卖的姑娘昏了过去,庞太监却依旧在旁边大声叫嚣着,”我要活的。()”在姑娘醒过来的时候,庞太监大笑着说:”她又活了。”我不禁要问,这样的姑娘,到底是人还是个玩物?既是这样的玩物,那姑娘以后过什么样的日子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想在那个年代,下层人民的生活大概皆是如此吧。贫苦人家的孩子还不如富贵人家里的一只狗。就像是杜甫曾经说过的,”朱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人活着,竟然不如一只狗。我又不禁要问,难道只有富贵人家的孩子是孩子,贫苦人家的孩子就不是人?试问谁家的孩子不是十月怀胎呢?谁家的孩子又不是含辛茹苦养大的呢?
其二便是小花与爷爷告别的那一幕,我读到了老掌柜的无奈,也读到了老掌柜的不舍。可他为了让孙女活下去,却也只能与她告别。这一幕与前一段写老人卖女儿的那一幕又异曲同工之处,离别皆是为了过活。每每读到这里,我都忍不住眼眶湿润,但正当这时小唐铁嘴便出现了,恰如其分的搞笑将气氛重新调动起来。我想这一定是老舍先生的精心安排。但在笑过之后,心中又不免有些淡淡的苦涩。不知道到底是该笑还是该哭。正是因为这样见风使舵的人太多,也正是因为这样欺软怕硬的人太多,才使得中国久久不能振兴,甚至险些亡国。想到这些,在看到这个本应搞笑的人物,又怎能笑得起来?
当然,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的同样还有剧中充满京味的语言,每次读到老舍先生的作品我都忍不住嘴角牵动。因为在他的作品中,那些早已沉睡多年的北京土话又变得活灵活现起来。儿化音加的恰到好处,老北京人的幽默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总是在脑海里想象着一个慈祥老者的形象,将听过的故事用口语化到极点的北京土话一一娓娓道来。
在《茶馆》中,大力妈向老掌柜道别的时候说的”硬硬朗朗儿”,老掌柜在请客人落座时说的”您请着”都蕴含着浓郁的老北京特色。就像飘香的炸酱面,就像浓郁的豆汁,就像蜿蜒曲折的胡同,这都是属于老北京独一无二的味道。老舍先生作为一位地道的京城作家,作为一位血统纯正的旗人作家,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最地道、最纯正的北京。
也许有的人会说老舍先生的《茶馆》没有革命意识,没有向人们展示一个光明的未来。但我认为在那个腐朽的时代,改革的志士都被杀头,搞实业的商人都被欺压,在这样一个时代又如何看得到光明的未来?我记得剧中有一位曾经搞过实业、进过国会的知识分子到寺中念起了经文,不问世事。面对政治家的邀请,固执的坚持自己除了念经什么也不会。因为他已经对那个时代失望了,他已经对那时的政治失望了。我愿意相信这是真实出现在那个时代的场景。面对这样的黑暗,该到哪里寻找光明?我相信从始至终老舍先生斗不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最真实的北京,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最真实的时代。
在那个时代,人们看不到光明,看不到未来。下层人民生活在黑暗当中,每天都在为下一顿饭在哪里而担忧。而统治者则夜夜歌舞,时时丝竹,不关心社稷,更不担心人民的死活。试问这样的时代,又要如何看得到未来?
这一篇《茶馆》道尽了无尽的沧桑,历久弥新。而这些历史的沧桑也终将伴着我们一直走下去,如警钟长鸣。
楚辞读后感(一)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槽而歠其离?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
在湘江江谭边,渔父遇到了屈原并认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闾大夫,于是,两人便开始讨论深刻的处世之道和人生哲理。《楚辞·渔父》记载的就是渔父和屈原的讨论过程。并且由渔夫的谈吐举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渔父,按文中的话来说是“与世推移”,是一个懂得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按文中的话来说是“深思高举”,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司马迁为人熟悉的大人物,他与屈原也是相反的人。他是用生来创造生命的价值,而屈原是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生命的价值不在长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渔父提出的问题与谈论的人生见地或许是对屈原的试探,或许是一种真诚的劝说,然而屈原的回答却是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毫不妥协:“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携与最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挂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的悲叹的回风,一位伟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罗江边。
正是屈原这种甘愿清白以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品德坚贞节操连同其不朽诗篇使他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
楚辞读后感(二)
五月在过去现在未来都会属于一个人——屈原。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汩罗江而死。
读着《楚辞》,五月的种子在心中慢慢发芽,我仿佛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诗人目视着滔滔江水,感叹着人生的无常。也许,对于屈原和宋玉,人生都或如浮萍一般无根无蒂,陌如尘土。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和自己的生命,到底该选择哪一个?
以前觉得,屈原死得不
值。屈原之死,不能改变楚王的昏庸,奸臣的谄媚,也不能改变楚国被灭亡的命运。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大势所趋,屈原之死不过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是愚忠,甚至是愚蠢。可是我读完《九章》,我觉得他的死是应该的,是顺理成章的。
一个人经历了那么多的煎熬,奔波过那么多地方,屈原太孤独了,太劳累了,又是太渺小了。天地那么大,山原、江水、滔滔洪流、滚滚红尘,他只是其中的一粒芥子。生与死,对于浩荡的宇宙来说,实在不算是什么。何况这个世界上,早已找不到一个能了解自己的人了,这样活着,实在是一种痛苦。
江畔的诗人叩问苍天,苍天无语,凝视大地,大地无声,过尽千帆惊回首,报国无门的诗人只剩下脚边的落英和盈袖的花香。地老天荒,却等不来一个王。屈原的生命,()该是一个臻子永恒的过程,因为他在那些落英缤纷的年华里,培育出了千古不灭的故事。朝赐你财物,午赐你宅院,暮赐你美丽的人,说不定何时就想赐你一死。可你忙于政务,又怎能留国王的夸奖是一种带回钩的暗器!
你短暂的生命留下的篇章,他们都活了几千年,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箭的自由就是弓的自由?涛涛滚滚汹涌澎湃,但它淘不尽,淘不尽高尚的灵魂。昂首是春,俯首是秋,如此的气质,如此的灵魂,刚劲坚毅地挺立在天地之间,留给后世的人们永久的仰望、膜拜。
《楚辞》中我选不出最爱的一段,因为每一段都是那样的美好。我只爱那美丽的章句,爱那凄美的风格,更爱屈原纯洁的心灵。
楚辞读后感(三)
读楚辞,最想说的,是《九章》。读下来才发现,其实是屈原从生到死的心路历程。
《九章》实在看得我很痛苦,《涉江》、《哀郢》、《抽思》、《怀沙》《回风》,大概是里面最重要的五篇东西。
《涉江》里的屈原已经被放逐,没有了另外两篇《惜诵》、《思美人》然对楚王念念不忘的“愚忠”之情,他已经明白自己和郢都党人是不可能和平共处的,他很愤怒,他一面表白自己多么清白高洁,一面痛骂那些小人多么肮脏丑恶。这篇其实是我在《九章》里最喜欢的一篇,它的调子很高,看着很过瘾,很解气,很“愤青”,也没有接下去几篇那种几乎可以让人心神俱碎的悲哀。那个时候的屈原大概还年轻,还有朝气,还有幻想,可是看下去才知道,所谓呐喊,也不过就是彷徨的前奏。
《抽思》是彷徨。这时,屈原被放逐得更远了,他还在念着楚国的臣民,可是更多的却是一份沉痛。他找不到路,四顾茫茫,没有人了解他的心思,他回不去郢都,只能盼望着灵魂能够飞回到故乡去。教科书上的屈原,是不屈的斗士,是刚直的高士,可是从《九章》里看去,不论哪一篇,我都只能读出屈原的孤独,超越一切天地力量的孤独。
《哀郢》是伤逝。楚国的都城郢都已经被攻陷了,我的战国史不太好,只是记得楚国并没有就此亡国,楚王带着他的臣子跑了,很快又组织了一个新的小朝廷。可是此时贬谪在外地的屈原却没有这群“楚跑跑”们的厚脸皮,他写了《哀郢》,哀郢是心碎,我几乎不忍卒读。然而他的第一句诗却是“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受难的始终是百姓。
最后的一篇是《怀沙》,其实不能用先生的《朝花夕拾》来概括,可是我觉得,他们的宗旨是一样的,那就是,应该是收拾好一切的时候了。《抽思》、《哀郢》、《悲回风》,这三篇的调子都是很低沉很压抑的,而且是一篇比一篇压抑,让人看得全身不舒服。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并不是《九歌·山鬼》中的那种薄雾冥冥的“鬼气”,而是一种从心灵的力量,压制得你透不过气来。
读完《九章》,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这样一副场面。楚地奔流的江水,高耸突兀的巉岩,屈原带高冠,衣广袖,一个修长而静默的背影就那样立着,举手投足间只有两个字:孤独。试着读《楚辞》,特别是读《离骚》、《国殇》、《哀郢》、《卜居》、《渔父》时,心中狂躁
不安。《楚辞》犹如疾风暴雨,控诉人间罪恶,特别是屈原的愤世嫉俗,特立独行都让人产生紧张与不安。奇崛的语言和疯狂得失去控制的想象,都让人情绪不宁。
不管如何,我明白,我现在的心境,需要的是回环往复而不是狂乱无章。这时候的《楚辞》,于我而言大概是一剂良药,多服为宜!
推荐访问:党章第七章心得体会300字怎么写 党章 第七章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