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畅运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事迹材料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心得

时间:2022-07-12 19:1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心得,供大家参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心得

 

 浅谈如何以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文化振兴则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

  乡村振兴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贫困人群的“等靠要”思想已成顽疾,精神贫困往往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可怕。顽疾如何治?既要强化基层组织和政府部门服务群众的职能,也要引领群众主动参与脱贫攻坚、“空心村”整治等各项村级事务,唤醒群众脱贫致富的意愿,激发他们振兴乡村的志向。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和引导,通过文化建设,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坚持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两手抓,尊重乡村文化,注重历史传承,唤醒乡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新时期乡风民风。

  乡村振兴要将“乡愁”融入血液。古代的文人志士多将“田园”作为心灵净土和毕生追求,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我们读懂了他洁身自处、超然出世的心性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从《诗经》中各类描写人民劳作的诗篇中,我们感受到了劳动先民对生命的思索、对家乡的眷恋;从汉乐府民歌《江南》中,我们领悟到了淳朴和顺的民风及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乡村承载乡愁,是许多人的心灵故乡,更是当代人追求的“田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种叶落归根、游子归家的理念从古至今从未被人们忘却,无论行至何处、离家多久,故乡永远是我们最牵挂的地方。要留住乡愁,要实现乡村振兴,绝不仅仅是追求物质上的充裕,更需要精神上的富足。所以,我们要守护好文化根脉,将“田园”视为心灵净土,将“乡愁”融入血液,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并通过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与农业、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对接,不断吸引“游子”归家,以文化助力推动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文化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它无时无刻都影响着我们的“三观”,潜移默化地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想振兴乡村,就得留住乡愁,守住根脉,以文化铸魂。有了灵魂的乡村才有生机和活力,才有青山和绿水,才有希望和未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心得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

 摘 要: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牢牢抓住时代发展机遇,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

 关键词:实践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表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创新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发展的过程,是实践―理论创新―再实践―再创新的研究实践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总的来说,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大胆实践,从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提高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西方传统的经济理论不同,它是将实践放在发展的首位,通过对理论观点做出客观的评价和总结,吸取先进的理论经验,在实践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长期的发展和实践证明,

 传统的市场经济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理解,都不能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并且远远不能满足当代中国发展的要求。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从强调发展到强调科学发展,再到注重公平、效率,我们几代人经历了不断的摸索―前进―再摸索―再前进的过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制度和理论指导,打破了常规的发展模式,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优秀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为了解决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旧观念和旧体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滞后性,因此,基于社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几代领导人提出的重要创新理论,实现了我国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长足发展,取得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性胜利。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十八大的精神实质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要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

 党的十八大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以来一次重要的阶段性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内外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一系列的重要讲话,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进程进行了科学的解释和阐述,为我国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和改革勾勒出一幅宏伟的蓝图,引导全国人民坚定不移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理论。

 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理解,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是相互统一,协调一致的,我们只有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路线,准确找到中国发展的落脚点和着力点,才能够真正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健全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键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

 核心领导。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中国共产党必须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新时期,党在内部建设和国家发展中面临重要的挑战,尤其是在惩治贪污腐败的问题上,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的党中央下大力气进行了一系列打虎行动,不断加大反腐力度,肃清党内蛀虫,确保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彰显了本届中央领导从严治党、党要管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四、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党的十八大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这“三个总”的概括,高屋建瓴,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个新概括,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他还进一步指出:强调总依据,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习近平总

 书记在谈话中不断强调总布局总任务,要求党员干部要坚持经济建设为核心,不断的推进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建设内容,实现我国生产力的稳步提高,加快社会主义特色实践进程。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牢记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名族复兴的责任,不断进行社会主义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目的是要让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和谐幸福,提高中国人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五、牢牢把握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十八大报告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八个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这八个基本要求是:1.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2.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4.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5.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6.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7.必须坚持和平发展;8.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八项“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既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是实践经验的新总结,又是事业发展的新需求,也是群众广泛关注的热点,更是加快社会主义特色实践

 道路必需解决的难题。这反映出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的国家快速发展起来,是我们的人民快速富裕起来。实践证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必须要加强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探索社会发展规律,提高改革发展的稳定性,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六、继续努力做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道路是党和人民90 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正如十八大指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

 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所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们应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继续努力做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没有完结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发展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反思、校正、完善的过程。只有这样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实践,才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我们只有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懈奋斗,才能

 在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在建国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参考文献:

 [1]张加华.压力与回应: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观演变的分析[M].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3-19

 [2]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概论 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概论的两次课,我的感触颇深。在这两次课中,老师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深刻的讲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和当代发达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潮。

 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这一部分中,老师首先介绍了社会主义这一词的由来。2013 年 1 月 5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新近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会班上,深刻阐明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历史。

 从 1516 年到现今,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一共经历了 499年。社会主义最早出现在莫尔出版的《乌托邦》,社会主义由拉丁文音译过来,主要是伙伴和同伴的意思。在 1831 年,圣西门的学生为了宣传圣西门的学说,通过法文刊物《环球》,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这一词。1832 年欧文学生在宣传欧文的学说中,反对个人主义,反对自私自利,再一次使用了社会主义这一词。

 社会主义经历了从思想发展到运动,再从运动发展到制度的过程。19 世纪 30 年代,社会的各个阶层的社会主义主要有: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封建社会主义,小资产社会主义,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小资产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19 世纪英国,德国,法国爆发工人运动,分别是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三大工人运动的无产阶级受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通过密谋和暴动的

 方式去开展独立的政治活动。1836 年,从德国政治流亡者,工人,手工业者部分分裂出来组成正义者同盟。1847年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接受正义同盟者的邀请,帮助同盟起草宣言。1847 年 6 月,正义同盟者改名为共产者同盟,恩格斯建议不采取密谋和暴动的方式,口号由旧的“人人皆兄弟”被“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所替代。

 1847 年 11 月马克思写出《共产党宣言》大纲,1848 年 2月份《共产党宣言》出版,现有 1000 多种版本。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其他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从而产生了科学的社会主义,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党纲。那么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是如何传到中国的呢?19 世纪后半叶,日本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即明日维新后,了解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1898 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东赴日本从而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在 1918 年,陈望道翻译了中国第一篇《共产党宣言》,至此,马克思主义开始向中国发展。

  然后,老师详细介绍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五个时期,分别是第一时期:16 世纪初到 19 世纪 40 年代,空想社会主义时期。而第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时期又分 3 个阶段,第一阶段,从 16 世纪初到 17 世纪初,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萌芽阶段,莫尔的《乌托邦》《太阳城》,安德里亚的《基督城》为代表作品;第二阶段,17 世纪到 18 世纪初,平均空想社会主义,

 法国的空想家认为世界要想平等,需制定法律,用合理的法律去治理不合理的事;第三阶段,19 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最高阶段,资本主义的矛盾充分暴露出来。

 第二时期:1844 年到 1917 年,科学社会主义时期,对资本主义理性认识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共产主义宣言》,1871 年法国爆发巴黎公社运动,尽管巴黎公社运动失败,但无产阶级认识到共产主义分为初级和高级,社会主义要与本国实际联系,与时俱进。

 第三时期:1917 年到 20 世纪 40 年代末,苏联单独在世界上搞社会主义时期。1917 年 11 月十月革命胜利,在十月革命之前,俄国属于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列宁认为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进步,尽管建设社会主义较难,但是他认为俄国能单独走上共产主义时期。1936 年苏联提出建成社会主义。

 第四时期:20 世纪 40 年代末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改改停停时期。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主要有:民主德国,波兰,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由于列宁去世过早,1926 年斯大林上位开始施行生产资料公有制,1941 年斯大林党政集于一身,直到 1953 年。由于苏联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从而形成了畸形的社会主义。1948 年,南斯拉夫开始下放自主权,到80 年代初南斯拉夫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3000 多美元。随后波

 兰提出下放自主权。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召开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专制,并开始改革下放自主权。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提出思想改革。在 1987 年的《改革与新思维》中,提出人道,民主化,多党制。1980 年波兰局势不稳,团结日刊的总编通过选举成为总统。1989 年 12 月,罗马尼亚总统选举。1989 年东欧剧变,东欧剧变加速苏联解体,1991年 12 月 21 日,苏联签订独联体协议。

 第五时期:苏联解体到现在,社会主义发展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时期,1978 年召开三中全会。1987 年十三大,提出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1992 年十四大,邓小平同志南巡,提出计划和市场是两种手段,并且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特色社会主义开始形成。1997 年十五大,建立市场经济体制。2002 年十六大,建立政治文明。2007 年十七大,建立精神文明。2012 年十八大,建立生态文明。

 第二部分老师主要讲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思潮和实体。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思潮主要有欧洲共产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课上老师主要讲了欧洲共产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这两种思潮。

 首先欧洲共产主义思潮是从 1976 年到 1989 年,属于第三条道路,居于民主社会主义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之间,影响也是最大的,主要是在意大利、西班牙、法国。欧洲共

 产党的指导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独立自主、民主道路。在欧洲共产主义繁荣时期,各国议会中欧洲共产党逐步增加席位,是第三大党,第四大党,在葡萄牙,共产党甚至执政过。但是受东欧剧变的影响,意大利、西班牙的共产党全部退党,法国一部分退党,欧洲共产主义大大受挫。在 90 年代中期,俄国、乌克兰的第一轮选举中,共产党的选票最多,在野共产党的影响力仍然存在,但是受各方因素的影响,第二轮落选。

 第二种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是居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发达资本主义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代表是社会党。社会党的主张:相对于资本主义强调社会主义,相对于社会主义强调共产主义。社会党的指导思想: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人权宣言》,黑格尔的辩证历史哲学,康德的《伦理学》,基督教,并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正确的。社会党思想多元,可以吸收更多的选民。社会党对共产党态度的前后变化是根据自己的发展状况而定,社会民主主义实际上是对资本主义的改良。社会党对民主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 1951 年《法兰克福宣言》,1993 年《奥斯陆协议》。其主要体现四个民主:第一,政治民主,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前提。主要体现在多党制,三权分立。第二,经济民主,是民主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主张混合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民主管理,民主管理主要强调工人参与管理。第三,

 社会民主,是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目标是建立一个民主、人权、自由、公平的国家。第四,国际民主,主张坚决反对苏联与美国搞军事竞赛、争夺霸权,建立合理的经济新秩序,并拿出更大的优惠给发展中国家。

 下面说一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实体,现代成功的乌托邦。实体的起源:公元前 13 世纪,希伯来分裂成以色列和犹太王国,犹太王国衰落,犹太人开始流浪。公元1 世纪犹太人流浪到西欧,基督徒认为犹太人邪恶。15 世纪犹太人继续向东欧美洲流浪,遭到排斥。1901 年犹太人在巴基斯坦购买了土地。1908 年,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失败的犹太青年,回去了 7 个,提出劳动复国的口号,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1920 年,犹太人回去 5.8 万人,1920年成立了犹太工人组工会,成立了四项原则,所有生产资料公有,各尽所能、共同劳动,民主管理,禁止雇工和剥削。1947 年回去 60 万人,1948 年 5 月 14 日,以色列建国。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实体是在以色列的农村,即基布兹。基布兹施行四项原则,以色列 6%的人口从事农业,3%是基布兹,3%是莫沙夫,基布兹属于社会主义性质,莫沙夫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浙江人民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陆域资源贫乏、发展空间狭小的浙江强势崛起,稳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方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浙江成功实践的生动写照。邓小平同志曾深情地说:“我很关注浙江的发展。浙江的发展势头是不错的。要珍惜这个好的发展机遇,保持好的发展势头。”浙江人民牢记党中央的重托,抓住机遇,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道路。

 在事关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选择上,浙江注重从省情出发,突破传统工业化的一般模式,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要求,合理地确立了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先进加工制造业的战略定位,使浙江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的推进能很好地结合原本现有的产业优势、地区要素禀赋和工业结构升级的基本规律,紧紧抓住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历史机遇,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战略创新的统筹引领作用,使新型工业化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在管理体制的创新上,浙江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改革开放之初,浙江就最早地允许农民务工经商、长途贩运、并开放城乡市场,从而为千万农民闯市场、办企业打开了广阔窗口。当其他地方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浙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和引导各种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政策,让新型工业化探索的主体尽情投入到创富致富的行列。正是制度创新的先发优势使得民营经济大的强健、小的灵活,从而使整个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做到了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尽管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走一直在前列,但先发优势不断弱化,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开始浮现。试问该如何破解?早在 2003 年 7 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和全面把握浙江省情的基础上,作出了发挥“八个方面优势”、推进“八个方面举措”的重大决策部署,在省域层面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各项经济数据喜人,多个试验区、示范区等改革扎实推进,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相得益彰。无论是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还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浙江的开放型经济水平都在全面提升,受到海内外瞩目。

推荐访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 心得